最新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8:27:19
最新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通用20篇)
时间:2023-12-04 08:27:19     小编:JQ文豪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成长的催化剂。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对我们的写作主题进行分析和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些流行的总结写作技巧。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一

以下为大家搜集了部分关于我们产品人员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

1.设计:这是最基本的素质。如果一个设计师的设计能力都不行,那可以说是还没有入门。设计还分为视觉设计和产品设计、以及代码设计,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师必须延伸到各个设计领域当中去。

2.创造力:作为设计师,最大的属性就是创造力。挖掘产品体验的另一面,创新才能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格局。

3.规划:能够对产品和战略上有全局的思考,对产品分阶段发展有预期的目标,

具有规划能力才能使产品链更加完善更容易发展。

4.逻辑:能够清晰地分析整理出产品流程,能够从用户出发进行逻辑分析。缜密的思维能够提升产品的严谨性。

5.细节:这点是和逻辑相辅相成。细节决定成败,设计的细节更是能够体现产品的品质感。

6.清晰的头脑:这个和上面两点好像有点重复,不过我们产品设计师很容易就会纠缠在市场、运营、开发、设计的不同领域中,如果你没有清晰的头脑,很难把这些内容都理清楚。

7.数据分析:一切设计都是基于数据,这是google的做法,就连变一个颜色都需要数据的支持。当然我不是数据狂热者,但是适当的数据分析能够打破那些自我感觉不错的设计师的想法,能够让那些自认为自己就是用户的人闭嘴。

8.执行:十足的执行力不仅是产品最终的保障,更是整个公司向前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二

说到交互设计是时下比较热门的词汇,无论b/s还是c/s架构的产品交互设计元素总是充斥着任何一个角落,久而久之用户也欣喜的接受这样的变化,这对产品的研发人员来说也是新的挑战。产品人员最初在构建产品原型图时可以借助axure工具,在此我就不在做赘述,可以参考我先前的文章(交互不求人—axure弹出动态面板使用方法)。界面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图设计时完全可以参照原型图的模型,这对于设计不是难题。在这里辛苦的就是前端架构师了,如此之多的交互元素如何一个模块不漏的去搭建起来,真的需要动动脑筋,毕竟设计稿是一个不带任何交互元素的一张平面图。

前端:“pd同学,我看你的原型图上的交互元素有很多和设计图不一样的嘛?”

pd:“没事啊,交互逻辑按照原型图来啊!”

前端:“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就好了,算了不找你了,我去找ui,

pd:“……”

n分钟以后……。

ui:“pd同学,前端找我的事情我不知道啊,我怎么知道你们产品设计的时候交互逻辑性是什么啊,还是你和他对接吧。”

pd:“崩溃!!!!!!”

(以上的情景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么看看这篇文章,说不定就解决了!)。

在这里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设计师交给前端架构师的产品设计图,产品经理只需要将交互的逻辑关系和触发顺序标准在需求文档上,前端架构师可以按照这张图上的设计元素很方便快速的将整个交互环节架构出来,另外这样的设计方式也是设计师热衷的风格——页面饱满,结构元素清晰,便于掌握交互元素与整体页面的色彩结合点,另外以前需要设计n张设计图来体现交互形式现在只要一张就搞定;另外拿到领导那里审核时也更加的直观大磅礴:)。

该是三剑客爆发的时候了。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三

德鲁克所阐述的创新机遇之七大来源:

一、意料之外的事件;。

二、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三、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四、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六、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七、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

要做的事情是:

1、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

2、创新必须多看、多问、多听,既要关注数字,也要关注人;

3、创新必须简单有效,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

5、成功创新的目标是取得领导地位,

避免的事情是:

1、不要太聪明;

2、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

3、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

创新的三个条件是:

1、创新是工作,要把创新当做工作那样去对待;

2、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

3、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德鲁克最后提出,企业家和创新者要做“保守的创新者”,“成功的创新者都相当保守,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

原文链接:/?p=3208。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四

之前有谈过交互设计师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一些工作内容的感想,或许很多公司来说还没有真正自己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很多中心型公司只有一个角色来做两份的工作,但是与产品经理(简称pd)的合作我想大部分公司的设计师们都有些心得,很多时候似乎感觉pd总是和我们对立。很多交互设计师都会和产品经理进行轮番的pk,有pk需求,也有pk资源等等。

其实交互设计师距离产品很近,很多时候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很类似于产品经理。来列举一下产品经理的职责:

1.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点,来分析目前此类产品的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的潜力。个人觉得其中的了解客户需求为重点,很多时候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创新或改进现有产品的想法。在其中用户研究员(用户体验设计师)观察用户的一些行为习惯。产生市场分析报告。

2.产品设计:。

描述产品的定位等内容(包括:产品远景、目标市场、功能描述、产品用例等等),一般公司都会写成一个文档:产品需求文档(prd)。很多的需求和功能点都会在这个文档中反应出来。在prd形成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产出物也会出来,那就是demo。uidemo包括了产品的界面,交互包括体验方面的设计部分。

3.项目管理:。

其实主要是确认资源的投入,撰写项目计划,跟踪项目的进度等等。

4.产品宣传:。

很多人认为宣传是运营部门的事情,pd只需要把产品做出来后扔给运营部门去负责,这样对于产品的发展是恶性的。其实在产品调研中就应该去考虑后期的产品宣传问题,卖点,如何利用媒体等等的。而且要去考虑收集后期的产品数据,不断的改进产品。

5.产品生命周期:。

很多pd不会去考虑产品周期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产品出来了,就沦落到没人去负责它的发展,不知道该走向何方。或许pd只考虑到一点而没考虑到产品线的发展,所以很多产品的当初就是畸形的。

其实可以看出来以上的pd的职责,也是我们很多交互设计师去考虑了的东西,包括出产品需求设计的方案,分析用户行为。细节的demo设计等等,都是交互设计师在负责。所以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的距离是很近的。在我们公司很多的产品项目都是交互设计师来担任,而且交互设计师很容易变成了产品经理。因为两者只是关注不一样,一个关注商业,一个关注用户。但是往往关注了用户,那么商业的价值才会获得更多。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五

想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师?还是想出更原创性和革新性的设计?你确信不会偏离最狂热和兴奋的设计职业之路?那好,你可以通过做更多非设计的事来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师。

嘿?竟然通过做更多非设计的活动来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师?对某些人来说,那听起来不合常理。毕竟当某人想要更善于某事,他们应该将自己更多的投身于那项活动当中,至少不少于,是吗?不完全是。

因为引入视角变化会使你不断地在单纯状态下创造更多的鼓舞人心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当你开始设计时,任何事都可能。你会不管其对错,做兴奋,好玩,视觉上感兴趣的设计而不是受阻于规则。为保持那种受鼓舞的状态持续,你必须创造一种方法,不断地在新的设计里处于健康单纯的状态。而那个方法就是做更多非设计类的事情。

你抛开设计,用另一种手段(至少在视觉上和你平时创作的风格不一样),或者做些娱乐活动,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读读报刊书籍什么的。然后再开始设计时,你会焕然一新,充满灵感,不受已做风格的规矩影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大脑走出了常规的思维区域。在一种风格下创作一段时间后,你不可避免植入风格的框架或规则的定式。你用那些规则来创造事物,而不是一开始无视规则。通过做非设计类的事情,引入完全不同的活动,让脑袋跳脱那些规则。

当你重回设计时,不再被规则束缚,而是看到可能的全部或者什么都没看到新的灵感乍现,按着下一步设计的样子,更宏大而勇敢的想法涌上心头。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六

“我们的设计很好,可开发的产品很差!”,这个问题想必困扰着不少公司或团队,在近期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自己设计的产品。设计师不要小看这测试的工作,跟踪测试起来颇有成就,你可以知道你的设计被实施了多少,看着实施符合设计,设计师会很有成就感。我也是被cto逼着走过了这个过程才逐渐体会到它的好处。

产品设计师不大可能与程序员一起写程序,但可以跟踪测试开发的产品,并把测试结果直接反馈给大家(程序员、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测试人员)。这应该算是一个管理问题,确切的说是协作流程问题。所以这种做法,必须得到cto等高层管理者的大力推行,否则编程者是不买帐的,毕竟谁都不愿意让人跟在屁股后面指责哪里做错了,高管把产品设计师的测试工作纳入流程,大家照章办事,工作起来会更顺利一些。

测试的时机:

产品开发基本成型,功能基本完备,研发者能提供可测试版本。

测试的相关协作:

发送测试文档给开发者,同时抄送给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测试等等相关人员;遇到争议主动找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相关领导协商。

测试依据的文档:

做过测试工程师的应该都知道,测试工程师是根据自己编写的测试用例(精简测试用例、详细测试用例)来测试,一般情况下,设计师根据精简测试用例文档来测试就好了,设计师只是要依据某个使用过程来试用并发现问题。当然如果设计师愿意写几个主要使用场景,然后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来测试更好,不过要注意自己的使用场景和设计文档保持一致。

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的好处:

1、设计师比测试工程师更多关注可用性,可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毕竟设计师对评判产品好坏较强的审美能力。

2、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效率高。

(本条第收获很大呀!)。

4、设计师可以很好的参与到开发中去。

分享一下自己做跟踪测试的经验和教训。

1、设计师在跟踪测试之前应做足的工作:确保设计文档写的更详细和易读,确保无主要逻辑缺失。最好做出原型并依据原型多体验几遍,或者邀请其他设计师一起来体验,争取在开发前发现更多的问题,确保文档质量。否则,一旦开发出现问题或者开发进度延迟,会把全部责任推到产品设计师身上。开发者会说:“文档没写”或“文档没写明白,看不懂。”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师百口难辨,设计师的确是有责任的(虽然不是全部)。

2、搞好关系,不要直接指责开发人员或开发中的问题。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客观的表述操作,客观的提出正确的方案。”描述问题时不要有任何情绪,或者可能让合作者产生“逆反心理”的语气。比如:“竟然”“居然”“错误”等,当然适当的夸奖一下也是可以的。

3、在遇到争议时,通过正确的渠道解决问题,主动通过双方主管协商解决,开发人员不会听你的,不要试图说服他们,和他们争论的结果只会让他们记恨你,还有肯能找机会给你穿小鞋,设计师争取避免这个问题。遇到问题要先学会倾听,然后才有可能正确处理问题。否则容易产生误解,让别人误以为你不好合作或不好沟通(但实际上你是为产品质量而挣)。

4、和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保持紧密的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有需求变动或文档改动要迅速反应,并及时通知大家。否则,如果研发没有按照变动来修改,会怪罪你没有及时通知。

……,更多感受还需到工作中去体会。

小结:说了那么多,这样做还得公司高层大力支持并推行为前提;设计师要真正处理好各种关系还得自己实际去体会,毕竟每个公司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设计师可以获得很多,更清楚要向开发者“表达什么?如果表达?”。

ray。

say:-。

november16th,at11:12am。

我原来在某个公司时,因为他们对测试比较重视(boss是mit的技术型出身),对待将要成型的产品,一般将测试的bug分为功能性与易用性两种,作为pm去跟踪易用性和设计方面的bug,功能性的bug由测试人员跟踪,涉及到交互的问题由测试人员提交给pm来决定,当时我觉得这个流程效率不高,现在到了新公司回头来看,我还是认为这种方法是可取的。

本文来自:/blog/?p=111。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七

我真希望现就长大,当一名服装设计师!

除了参加国际比赛,我还要设计一件多功能的服装。这是由一顶帽子,一件外套组合而成的。

当寒冷的季节来到时,衣服里的夹层会释放出一种热量,使身体变得暖暖的,舒服极了!

不论是旅行还是在室外工作,我设计的衣服,一定是你的最佳拍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八

最近在读《启示录》,里边提到了一些人员分工的情况,结合我自已的经验,整理如下(当然每个公司会有不同),其中不妥或还可以优化的地方,请赐教:

补充一些点:

1.如何作到高效?

*所有人员无论是哪个部门的,都应该对产品的认识是一致的;

*产品的每一阶段的目标必须清楚;

*避免大多的文档,使用高保真的原型;

*一个人担当多个职位,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沟通(这不一定是好事,看情况);

*每个人的职责必须明确;

*敏捷开发;

2.如何保证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功能的加减?

*如果有新功能可以放在下一个版本中评估;

3.高保真原型的好处是什么?

*节省时间,文档几乎没有人会仔细去读,而且还会花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大量的时间;

*提前作用户测试,提前验证产品的靠谱性,降低产品上线后的风险;

4.产品计划要作到多细?

*每天列一项基本就差不多了,主要是能了解每日的进度;

*不用写的太细,重要的几个节点卡死,平时多和开发人员嘴上沟通就可以了;

5.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区别是什么?

*产品经理:核心工作是抓用户需求、设计产品;

*项目经理:确定产品能按计划开发出来;

6.开发人员知道产品背景有什么好处?

*目标清楚,不用闷头干活,不必纠结于没有必须纠结的地方;

*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必须开发人员是最了解技术的;

*最好让开发人员、设计师、运维都分一部分产品的指标(当然这是题外话);

7.开发的时间如何评估?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九

对于设计师的工作方法:

1种选择是了解真需求,发现用户期望,做真正的创新?

1种选择是考察自身的资源能力,看看除了山寨还能如何做赚钱的产品?

我很能理解白鸦对于发现产品之外而从用户根本需要的角度看产品创新为什么那么激动,因为那是产品设计师的梦想。我们这些屁股座在设计师的位置上,其实大部分时候只能做比山寨好不了多少的产品改进(不好意思说是创新,说创新拔高了),很无聊,觉得这样的设计师的生涯很没品,意兴阑珊。那也没办法,所谓创新思维一般不受老板待见,而赚钱才受待见。

所以反思一下:

1、创新到底能否创造相应的赚钱效应呢?keso举了一些例子了,计划中的创新创造价值的案例基本属于黑天鹅事件。因此难怪大部分老板觉得创新soundsgood,但是风险太高,没有山寨来得保险。

对改变设计哲学有好处,但是对于设计操作层面没有实际帮助。

3、设计理论最终都要落地,ucd流派也是一样,实际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只考虑用户体验,还有从生产者开发和管理成本的考量和商业价值体现,对用户善的设计很多时候对生产者就是恶的,这些冲突在所难免。

4、产品创新被当作设计师或者设计部门的使命,这种惯例可能真的会害了设计师和设计团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创新的任务一旦被指派到某个集体,这个集体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我骄傲”的潜意识,也自然而然地让他(他们)与公司的其他部门对立起来,这种现象放到整个行业中也是一样的。设计师从教育之初就被赋予过多的使命感,现在从目前中国环境来看,是设计师群体的悲哀,只是培养出来一批未来企业中的异类员工。创新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设计师之于创新的优势主要还是视觉思维能力,其他创新能力设计师并没有明显优势。

5、国外曾经有人统计出工业设计每投入1元,可以带来1500元的收益,这个数字很煽情,希望有人早日统计出ui的投入产出比。当然,这个只能说明设计师职业的重要性,没有与其他工种的横向比较,不敢说设计师的价值有多nb。而事实上,国内设计师的价格体系已经崩溃了,因为整体的供大于强,因为认证体系的缺位。

本文出自:/。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

尽管很多谈及交互的书上都已经回答过了:

发现用户需要,建立明确需求。

提出设计方案。

制作设计原型。

用户测试和评估。

还是有很多对交互设计有兴趣的朋友会问我这个问题,并希望我能回答得详细,具体到我工作中的每个细节。

其实交互设计需要做什么,会随每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差异而不同,具体到每个项目也会有区别。下面分享下我是怎样做交互,方式不一定是最合适,希望大家多指点,共同学习进步。

发现用户需要,建立明确需求。

发现用户需要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在用户反馈里收集到许多用户提出的想法,他们希望我们能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的产品;我们也可以主动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信息,为灵感的迸发做储备。

比如说日程管理项目,有不少用户跟我们的邮箱反应说,他们忙碌的时候会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些会议或者约会,所以希望网易邮箱能提供一个专业的日程管理功能,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的管理和安排每天的日程。

确认了用户的这一需要,我们的产品同事就会组织立项,把用研和设计组的同事呼唤过来一起进行调研,确定我们的目标用户。

用研组会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多的去收集信息,互联网产品经理也会参与分析调研,组织会议帮助用研组完善信息,我们会采取一些有趣的方式,比如一堆人在一起头脑风暴,大家回忆各种相关的生活场景,然后把一些关键词记录下来。

这一步我们的目的是要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提炼出一些最重要的功能需求,接着产品组会整理出需求文档,设计师就位。

提出设计方案。

通过调研,我们得到了大量数据信息,并建立了明确的需求,下一步就是开始提设计方案。

这个阶段我会做一些概念设计,类似于做实物产品时设计一个水杯,我会描述它说:我要设计一个旅行用的水杯,它能叠成一个小圆盘,喝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小圆盘的圆心部分往下按,就能变成一个杯子。

互联网产品也是这样,需要赋予它一个概念,例如日程管理:这是一个专业的日程管理功能,通过使用它,我们可以有效的管理自己每天的日程和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不会再错过每个重要的约会!

这些文字并不一定非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所总结,但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必须要做到对产品心里有数,明确我们要做什么。

同时需要进行的还有初稿设计,在这里我所谓的初稿,并不一定是严格要求中的交互原型,可以是用axure把主要的页面流程做出来,也可以手绘草图,只要能清晰表达设计构思的,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

制作设计原型。

制作设计原型,也就是常说的交互稿,区别于做设计方案时的初稿,这份交互稿我会尽可能细致的把流程和具体操作形式表达出来。

考虑到做交互是一个迭代过程,我会在设计稿的首页为设计的产品做一份交互更新日志,记录下交互更新时间、版本名称、更新类型、更新内容、参考需求文档与交互负责人。

这份更新日志的意义在于:

更新时间-便于全程跟踪记录项目,掌握每个时间点。

版本名称-便于项目参与人员查找上一版本的交互稿。

更新类型-了解每次更新需求的性质。

参考需求文档-便于项目参与人员查找对应的需求文档。

交互负责人-记录每次迭代的交互负责人,并能方便工作交接。

交互稿的制作过程,一般是用axure做原型,像邮箱这样视觉比较成熟且相对稳定的产品,我会偏向做高保真模型,我们会整理一个控件库,这样能提高制作效率;做一个全新项目时,黑白稿线稿都是可用的方式,如果互联网产品经理能对大概的视觉效果有把握,也能做得精致些。这些我想大家都很了解,所以不多说了。

制作交互说明。

之所以把这部分内容提出来单独写一段,是因为之前和很多做交互的朋友讨论过该怎样做好交互说明,大家各有看法,很难找到这部分工作的衡量标准。

交互说明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许只会占用小部分工作量,但是作用不小,它能帮助我们减少沟通成本,辅助交互稿描述设计理念,表达交互流程,更细致的展现我们的设计。

与做设计稿不同,个人认为,交互说明这部分工作,需要我们更多了解它作说明的对象,即产品经理、视觉设计师、开发人员的需求,从而达到真正的“辅助”效果,而不是盲目凭自己主观去长篇大论,否则我们要为此花费时间,而且这部分工作只能沉积为一堆我们自己欣赏毫无意义的文字。

为此我曾与合作过的各组同事进行沟通,提炼出一些他们对交互说明的需求,不求全面,但求能说明一些问题。

1.交互说明最好是图文并茂(all)便于阅读和理解。

2.页面跳转的说明(产品&程序)页面跳转是涉及多个页面关系的操作,产品人员在看交互稿时,会更多去关注多个目的性的任务操作流程,而对页面跳转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页面跳转说明。

3.交互说明能否考虑与产品需求文档结合(产品)开发文档会涉及产品概念、技术方案、业务执行角色等内容,和交互设计稿有着紧密关联,所以交互说明书与开发文档是可以相互做补充,整理成一份文档,这样也能避免工作内容重复。

4.对交互稿中不明显的交互动作或隐藏的设置项作说明(产品&视觉&页面构架)细节和动作需要描述清楚,比如说鼠标focus、click的动作,或click后是loading还是跳转,这些平时都是开会上讨论,但是参与项目的人员不一定都能记住,所以会需要在交互说明书里做说明,并需要考虑到页面构架组需要预留适应变化的结构。

5.产品风格定位(视觉)商务风?休闲风?视觉需要一个准确的产品风格定位。这部分工作不一定是由交互人员来确定,但在产品孕育阶段中,设计稿讨论以及不定时更新的数据调查,会使得产品风格定位渐渐明确,视觉的同事更多是参与设计阶段的工作,这就需要交互人员将这些信息在交互说明中记录下来,以辅助视觉完成。

6.极限状态(前端)比如一个列表最长和最短显示。

7.异常/出错情况说明(程序)这一点在交互稿制作和与产品沟通过程中容易被忽略。

在这些情况面前,设计师应该做些思考,我们所制作的这份说明是否真正解决问题了呢?

一些基本的逻辑判断和文字内容,产品人员已在需求文档中列出且在交互稿中已清晰呈现,例如原型中完整呈现的设置内容,或一个单选复选关系,这些内容我们再花时间去大篇描述,并无太大意义。

所以我的理解是,交互说明并不一定是一份文本,它不该是设计师的舞文弄墨,更不该流于形式做交互设计原型的复制品。

我们可以在交互原型上注释,在图上写说明,或者是在和项目组发邮件时写为邮件内容,当然也可以是word文档,ppt….

总之,我们要做到的是真正解决问题,让交互说明书成为帮助项目中各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辅助理解设计内容从而达到提高项目效率的工具,并在需要的时候被制作。

用户测试与评估。

产品基本功能实现后,我们会做用户测试,设计是很主观的,并且会受各种因素影响,所以我们的产品难免会存在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通过招募用户来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能收集到一些使用场景中发现问题的反馈,并把这些整理成优化点,完善我们的产品。同时互联网产品经理也要多用自己的产品,保证上线内容与设计保持一致。

这就是我对自己交互工作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描述,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头衔我领了不到一年,但是这一年学到了很多。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份不难的工作,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用户,我会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也自然而然的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寻求方法中得到一定的积累;然而,这确实是一份很需要花心思的工作,设计方式自由,但是设计内容需严谨,疏忽了一个问题,就有可能为产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失去用户的青睐。

要让我们的产品保持良性发展,就要求设计师们不断探索优秀的设计方法。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一

作为一名电子产品设计师,我一直致力于创造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是一门融合技术与艺术的学科,而电子产品设计更是涉及到许多细节和考量因素。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未来的设计师有所启发。

首先,了解用户需求是电子产品设计的第一步。要保证设计出的产品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必须与用户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了解。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需求和痛点,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市场分析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与用户进行反馈和交流,及时调整设计方向,确保产品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其次,注重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也是设计师要关注的重点。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产品,都应该以用户为中心,追求简洁、直观、易于操作的设计。在界面设计中,要注意布局合理,按钮大小合适,字体颜色对比明显,以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操作产品。在交互设计中,要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提供引导和提示,以减少用户出错的可能性。

此外,关注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化也是电子产品设计的重要方面。如今,市场上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如果只是跟随潮流,缺乏独特的特色,很难脱颖而出。因此,作为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挖掘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提供独特解决方案。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外观和功能上,还可以体现在交互方式、材料选择、技术应用等方方面面。

另外,要强调电子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了设计界的共识。对于电子产品设计师来说,要注重研究和应用环保的材料和技术,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考虑到产品的寿命和可更新性,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电子废弃物的产生。

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电子产品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设计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技能。除了对电子技术的熟悉,还需要了解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要关注时下的科技发展和潮流动向,紧跟科技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技能。

总之,电子产品设计是一门兼具技术和艺术的综合学科,要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了解用户需求、注重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追求创新和差异化、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以及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电子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二

拿给力加速器为例:

加速器第一版就是给一款游戏(魔兽世界)加速。大致的流程:登录打开界面直接加速运行游戏。后来经过多次改版,现有很多游戏选择,选择对某一款游戏加速。需求大概是用户可以选择游戏/区服开始加速运行游戏,其中用户分为使用过并加速过游戏和首次使用未加速过游戏的。

大致的流程图。

低保真的线框草图。

猛一看,觉得简单清晰的流程,用户不该产生疑惑吧,但是这看似没有破绽的流程只是我个人的思路逻辑,用户未必照单全收。

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来说,线性的设计效率很高,但是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或许给他看到某个推荐,可能因为喜欢就选用了。

信息架构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

一、明确目标也确定叫什么的。

二、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

三、随便逛逛的用户。

第一类用户,他们明确要找的东西,也确定名称叫什么,搜索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类浏览型用户来说。推荐信息或是热门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迅雷看看首页基本同时满足三种用户。

红色部分的搜索区域是为第一种有明确目的且知道叫什么的用户设计的;绿色区域的类目是为了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设计,引导他们分类选择;蓝色区域就是为没有目的、浏览型用户推荐的。

总结:交互设计是通过对界面和操作行为的设计,并关注设计合理性、提高产品可用性。(其中还包括信息架构和交互的细节)。

二、交互设计的细节。

1、理解你的用户:

要把用户看作崇尚简单的、挑剔的、迟钝的、很忙的:能少键入就少输入,能少点击就少点击,能少思考就少思考。

2、充分理解,引导用户的行为流。

一方面要了解用户可能的点击流程,另一方面产品要有好的信息架构,操作引导要高逻辑,但要好理解(整个操作的完成有引导说明,让用户知道自己完成到哪里了,还要做什么,除此还要方便用户的返回,后退,反悔,回到起点)。

3、易理解的表达。

易理解的表达不仅包括视觉和文字,交互操作也要做到透明(反馈原则)。

主观感受是靠不住的。

其实有时候做交互设计或是做产品设计的,

你以为用户会按你的思路走,其实真不见得。

请在高逻辑、清晰理解设计产品之后,回头欣赏下你的产品,加入不同用户的行为去感受。

有的时候要数据说话!

操作前,结果可预知(包括用户习惯)。

操作时,操作有反馈。

操作可识别。

操作后,操作可撤销。

让用户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模式化窗口是恶魔。

图标的使用。

介绍一些页面表达原则。

主次原则。

最佳实践:内容比较多,可放空间少,主要的内容先显示,次要的内容搁置在“更多”里。

注意:到底放什么,取决于我们要重点的内容和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内容的相结合。

最佳实践:面临好几个操作时,我们也要分清主次,分清哪些是我们提倡用户操作的,哪些是我们不提倡用户操作的,同时,对于提倡用户操作的也要进一步分清主次。

直接原则。

最佳实践:单一字段的编辑建议在当前页面直接完成,不要单独设置一个浮动层,即使设置浮动层,也尽量允许浮动层能被拖动。总的来说,能在当前页面完成操作的尽量在当前页面完成。

统一原则。

最佳实践:样式确定后最好全站保持统一,降低用户的认知难度,即不要出现几种不同样式。

少做原则。

最佳实践:尽量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预期,揣摩用户的心智模型,进而实现用户的心理预期。

反馈原则。

最佳实践:尽量对每个操作能做到人机交互反馈,让用户清楚知道目前的状态,减少疑惑。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三

作为电子产品设计师,我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多年,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时代,设计师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包括设计思路、用户体验、创新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首先,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至关重要。在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去创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有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访谈和研究等方式去理解用户需求并进行创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考虑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用心去设计出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其次,用户体验是电子产品设计的核心。设计师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因为一个好的用户体验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用户体验包括产品的易用性、美观性、交互体验和功能性等方面。设计师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将产品的功能和界面设计融合得井然有序,让用户能够轻松地使用产品并且享受到优质的体验。为此,设计师要不断地进行用户测试和调整,不断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

创新是电子产品设计的灵魂所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产品与众不同,赢得用户的青睐。在电子产品设计中,创新包括产品的外观设计、功能设计、材料选择等。设计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突破性的产品。同时,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对新技术和新趋势的关注,为产品的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持。

最后,团队合作是电子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师通常是一个团队中的一员,需要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互相借鉴、互相协作,共同打造出优秀的产品。团队合作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同时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团队合作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和专业知识,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使产品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作为电子产品设计师,我深知设计思路、用户体验、创新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好的设计是通过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不断创新并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的。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运用,我们才能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有价值的电子产品。因此,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创造出更好的产品,为社会和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四

从宏观上来看产品要关注的大的点,并把其拆开,如果能实时监控最好,不能实时的全部放在报表中,每天看一次也可以,从中可以发现产品在大的点上是否出了问题!

这里为什么说只列大的点呢!如果切分开,点就太多了,在作局部优化时可以把大点切分成小的点来作。

二、主动发现产品的问题。

大部分用户如果不牵扯到及的核心利益,一般不会主动和反馈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被动地接收问题,会错过非常多,除非你不想把产品作的极致。

常用的一些主动发现问题的方法有:

1.线上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发给特定的用户。

2.线下电话调研:直接打电话给用户聊天。

3.上门用户访谈:上门与用户聊天,和电话不同的是面对面,面对面很重要。

4.用户测试:看用户是如何操作的。

5.竞品分析:分析同行们都在提供些什么产品。

6.数据分析:主要看用户的行为。

7.亲自试用:反复在各个场景下使用。

8.团队内部收集:召开团队会议收集大家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问题。

9.客服反馈:给客服设置一些要问用户的问题。

10.听用户来电录音。

关于各个点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的另另一篇记录:/12/。

三、快速迭代,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把传统开发人员机械地接收需求,变成有感觉地感知用户,更深的了解需求。

四、不要过早陷入局部优化。

优化重要,但不要过早的进入。大的改动通常都会带来革命性的飞跃,无论是正着飞还是反着飞,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方向的办法。退一步说,到达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再试一试,所以不要在在一条路上过早进入优化,也午有更好的路呢。

五、流程很重要,产品更重要,用户的表现更更重要。

针对一些可售的互联网产品,例如qiyi的会员(仅仅是例子),在购买的会员的过程中,可能要注册、要同意协议、要选套餐、要支付等。我们把会员这事作为一个产品,把购买的过程定义为流程,把用户会不会买作为用户的表现。

有了产品,用户想买,怎么也付不了钱,这是流程中的问题,有时我会过早陷入流程中,纠结于一个个的小细节,但优化到最后,你会发现即便流程的转化为100%,最终买的人也就那么多。

用户更关注产品本身是不是他想要的,流程本身只是购买过程,如果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上,放在用户身上,突破会更大,当然我并不是说流程不重要,意思大家应该都懂。

六、定期review产品。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战略层的,关注于现在的产品在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未来可能的趋势是什么,是否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另一方面是战术层的,看一看我们到达目标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确,是不是走歪了,如何修正。磨刀不误砍柴工。

七、不要挑战用户的习惯。

用自已的产品没有太大的感觉,用一用别人的产品感觉一下就出来了,早在几年前,蓝色理想()这个网站有过一次改版,我几年的使用习惯一下被改变了,当时我开始骂娘、骂蓝色,差点就此离开。在优化过程中也一样,通常会有一些更改会影响到老用户,建议用是快速迭代或让用户有选择的使用。

以上供参考,所有观点代表我个人,与公司无关,欢迎一起交流!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五

在交互设计中有这样一个观念:“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作为产品的设计者,虽然会试图为用户着想,但产品的设计者不是用户,设计者和用户的立场是不同的,更准确的说,“目标”是不同的。

这个的观念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解释:

要想单纯的通过主观判断就能做出真正的财务人员满意的软件,需要设计者能按照财务人员的方式来使用这个软件。如果你真能按照一位财务人员那样来使用这个软件,那…那你基本上就得改行了,显然,同时作为一位合格的财务人员和一位交互设计师是不太现实的。

这个例子说明,产品的研发者不是产品的用户,要设计出好的产品,需要进行科学严谨的用户研究,于是才出现了“人物角色”、“情景描述”等等方法用于避免出现类似上面的错误。

我参与的一些项目中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参与者会说:“用户需要…”,“这是有用户需求的…”这样的说法很多时候会被交互设计师之类的有ucd思想的同学质疑,我就是这些同学中的一个。我的质疑通常是:“为什么用户需要xxx?”“你怎么知道的?”“谁是用户?”…这些质疑是本着ucd的思想,更是寻着上面具体例子思路的。这几个问题一出,对方基本上就哑火了。能有这样的质疑与哑火,双方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设计者不是产品的用户。

然而这种疑似把自己主观意见当作用户意见的情况却总是出现。害得我不得不总是重复上面这几句质疑。为什么会总是出现,又总是被质疑,被质疑后又总是哑火?仅仅是因为这些同学缺乏基本的ucd常识?不懂得“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这个基本观念?另外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把自己当用户一种尚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正确思路。或许我们也应该来质疑一下“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这个观念。

来看看具体情况:我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互联网产品通常是针对最广泛的互联网用户的。这不是否定“一个产品为一类特定用户服务”的观点,而是在强调互联网产品没有专业鸿沟。一个网络相册,是对一类特定用户服务的,想用网络来储存、分享照片的人嘛。你是想上网查天气预报的,是用不着网络相册的。但是,网络相册却是谁都可以用的,不象上面提到的财务软件,就是给财务人员用的,有专业门槛,有特定工作需要的门槛。网络相册是给普通老百姓用的。

产品设计者作为用户,会有这样几个好处:

二.可以减少一些用户研究工作。互联网行业开发周期短、更新频率高,软件公司中的流程很难直接应用,想必应该有不少同学有体会。自己是用户,研究自己,比起打电话约用户,当面访谈、测试,之后总结要快的多了。而且可以避免沟通中的误解、分析用户意见时的误差。

(应该还有其他的好处,暂时没想到。)。

交互设计在软件行业相对成熟些,在这个背景下形成了很多的观念、理论,“产品设计者不是用户”就是其中之一。交互设计在其他领域相对更加稚嫩,比如互联网行业,这个时候,拿来主义就比较多,以至于缺少必要的分析、理解,简单、被动的拿来就用。

在本文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观点:对于没有专业鸿沟的互联网产品,产品的设计者可以是自己产品的用户,象处理用户意见那样处理自己的想法,但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在作为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必须放弃掉作为一个研发者的身份,否则将是产品设计观念的倒退。

来自:/?p=100。

评论。

zzb说:

6月7th,at9:00下午。

“我首先是网站的第一用户”

这是当初进行网站运营时,面对伙伴对我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我用了这句话来回应。

justkiddings说:

6月8th,2008at12:49上午。

首先很可惜的说:沙发被人占了。

木鱼猫说:

6月8th,2008at1:53上午。

2楼说的问题很常见,常常有设计师或者pm把自己的个人喜好强加到产品设计中,要说服他们很难啊….

om19说:

6月8th,2008at12:48下午。

说得很棒。

我觉得座主说的其实就是ucd中的empathy(同理心,移情)吧?

好像是aboutface上有说:“设计师最强大的设计工具是同理心(empathy)—-感知用户的能力。”

臭鱼说:

6月8th,2008at9:13下午。

是否小众需求的判断标准应该还是按照:人物角色,情景…这样的方式来判断。

本文要说的是或许你作为设计者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人物角色来对待,只要你觉得自己够格。

至少应该承认并非设计者把自己当用户就是绝对错的。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六

二.市场分析。

1.市场上现有产品分析。

2.目标消费群分析。

3.潜在目标消费群。

4.产品资费分析。

5.用户操作习惯分析。

三.产品定位。

四.市场推广。

阶段一。

2.阶段二。

3.阶段三。

4.阶段四。

五.效益估算。

1.产品资费。

2.产品用户群数量。

3.产品潜在用户数量。

4.每月产品收益。

六.产品内容介绍。

1.产品规则。

2.用户属性。

3.体系介绍。

4.用户等级。

5.主要功能介绍。

七.产品开发进度。

产品提案。

2.产品思路整合。

3.再次提案。

4.产品内容再次整合。

5.产品流程编写。

6.产品流程修改。

7.产品流程提交。

8.产品工单。

9.技术开发。

10.内部测试。

八.产品人员列表和职责。

一份完整的产品策划方案应包含的内容:

1、引言。

描述导致产品创意产生的用户需求、市场需求、市场前景等概述性文字。

2、产品简介。

关于产品的简单介绍,包括内容、功能、特点、与同类产品的比较等。

3、实现原理。

产品内容的分块详细介绍已经实现的方式及原理。

4、业务流程。

供技术实现的产品业务流程图、应对内容(语音业务中的应对语音、短信业务中的应对短信、wap及kjava业务的用户操作反馈信息等)、业务菜单(wap、kjava)等。

5、制作要求。

对于产品技术实现过程中应达到的相应指标细节。

6、产品包装市场推广建议。

产品的资费模式建议、用户操作流程、奖品设置、合作方式建议(涉及到合作方的产品)、市场推广方式建议、产品推广的后续服务内容建议等。

7、效益预测。

效益预测的相关基础数据及原理、投入分析、收益分析、效益预测等。

8、结束语。

废话几句,让人觉得有个结尾。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七

相信大家都不认同。

一、关系有哪些类型?

来让我们先看看所谓的关系有哪些(关系分类):

1、邻居。

2、朋友。

3、亲人。

4、同学。

5、同事。

6、客户。

7、交易。

8、其他。

这些关系我们真的都需要么?

二、互联网提供了大家什么样不同的关系圈?

图片来自互联网:

很现实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互联网上同一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者说,同样一个人有不同的行为需求。映射到现实中一样的道理,吃饭上饭店、买衣服去商场、玩游戏去网吧、找乐子去酒吧……不同场合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同样一批人在玩。

即使是再综合的百货大厦,由于其定位的不同,不经意间会把人群分开。

再来看互联网,新浪和网易算是同类产品了吧,从大类来看,他们都是新闻门户站,但又是有差异化区别在,新浪注重的是新闻本身,新闻事件,网易重在新闻的交换和评论,甚至网易有”无评论、不新闻”的概念。正因为这种简单的交换引发了,单个个体的读者与单个个体的读者之间有了简单交流,产生了某种关系。针对某个新闻本身的评论也许又能产生新闻。可以理解为这又是另外一种所谓人际关系化网络的雏形。

再来看看,真正在互联网上活跃的用户,有多少好友关系都是从网上来的?同爱好、类性格的一群人体,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网友】的产生慢慢就成为了熟人关系,陌生关系的核心是用户是否会把他认为不合适的网友删除掉。

–我们要做的是让用户学会”删除”好友关系。

三、用户行为和产生关系类产品。

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常见行为分析,互联网发展的10几年,突破了单向传播、双向传播,正发展在一个多元化传播的时代,简单的阅读、沟通已经不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本人稍微做了下整理如下:

单纯的关系产生不是sns的核心,sns的核心应该在于能管理好”关系”,

(是应该这样,sns的概念就是这样的)事实上国内的所谓sns的网站,凡是很火的基本都是靠webgame支撑起来的,这也不能说是完全偏离了,也不能完全是”低俗”的东西,国内的互联网用户行为就是这个事实。

四、是不是sns能承担一个”全能”的职责?

在回到上面那个图:

是不是我们做一个既能谈国事、也能有八卦、还可以搞男女关系、也能偶尔装文青、想要的时候还可以购物的【综合网站】呢?我想说可以的。sns的个性化关系圈子真的可以做到一个人同事拥有那么多的特征。再往前面走一点,就好比我有10个im群,又是唱歌、又是聚会、还有游戏、有工作的、有大学的,每个群聊的内容和表现自我的方式都不同,但我是同样这个人。

–sns要解决的是我能够收缩自如的使用这些关系圈。

五、sns是管理关系,那么什么才能拉上关系?

再回到表格去,要拉关系,那必先有料:

1、解决阅读的最基本需求:

进来这个网站我能有看不完的东西,我能有各种不同喜好、不同口味的需求。

2、解决一个方便我传播的工具:

3、解决一个方便我留下内容的地盘:

不管我留不留,我的地盘总要给我留着,偶尔哪天我兴致来的时候,我也会搬一些好内容上来,装装文青,被万人关注的感觉是良好的。

4、协同、同爱好:

兴趣使然,我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活跃,活跃了,我就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同城关系、生活服务、团购行为等等,这个方向是极具影响力,在小范围中也是非常有杀伤力的。

5、webgame:

不得不承认,webgame对国人吸引力是巨大的。也难怪那么多家长反对孩子过早接触互联网的原因之一了。凡是游戏都要抵制【沉迷】,为什么要抵制呢?说明webgame是让人很容易沉迷进去的。没有听说抵制网易、抵制新浪吧,没有人会沉迷于专研新闻吧,即使是有,也不是大众群体。

六、什么样的好产品。

根据用户行为的特征,在sns上真正能把握好用户行为的产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心化页面。

解决用户阅读的需求,需要的时候我要去看别人的东西,在sns并不能所有的东西都那么隐私的哦。比如搜狐白为什么要搞小报、淘江湖为什么有江湖牛事,人人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氛围页面。这些都是类聚合页面的表现。

2、、分享。

这是解决传播的关键,我看的内容能够很容易让我转发给我的好友,并且把这个信息就保存为我自己的ugc,至少要做自己朋友圈子中的”聚光灯”。

3、日志、投票、照片。

这些是解决,偶尔自己文青的时候,想写写日志装b的需求,别等用户想要的时候,才去”救火”。

4、打听、帮我挑、同城。

协同、同爱好,需要多人一起参与才能完成的,高级功能,也是必须的。

5、webgame。

想来想去,webgame还是要的吧,毕竟80%以上的用户都需要用webgame来排挤寂寞。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八

文章描述:交互设计的理性vs.多样的感性用户.

和一位视觉设计师讨论ued分工的时候,他说:“交互设计做的就是逻辑,”听起来似乎没错:互联网交互做得最多的就是点击、跳转。无论target到另一个page是_self还是_blank,无论信息架构的sitemap,还是导航,似乎交互做的就是一个纯理性、高逻辑的活儿。

直到有一天向臭鱼请教一个产品的设计时,我才意识到被忽视已久的问题。

这个产品大致需求是这样的:一个图像上传产品。用户可以设置一张显示,也可以设置一周自动轮换。每个选择会为用户提供推荐图片。

开始我设计的流程大致如此: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低保真的线框草图:

线框草图第一张:一进来让用户选择方式。

臭鱼看后,只问了我一句:“你说的这种一步步的设计方案,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吗?”

我听了开始一愣,觉得这简单、清晰的流程,用户不该产生疑惑啊,会有什么问题呢?后来突然领悟:这看似无破绽的流程只是我个人的yy,用户未必照单全收。

第二,臭鱼说得很对:实际上,往往存在这样两类用户,一类是目的明确的,一类是不明确的。对于目的明确的用户来说,线性的,效率很高。但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或许给他看到了某个推荐,可能因为喜欢就选用了。对于目的不明确的,展示内容就更有意义了。

其中第二点是信息架构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

信息架构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

明确目标也确定叫什么的。

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

随便逛逛的用户。

对于第一类用户,他们明确要找的东西,也确定名称叫什么,搜索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比如:在他们探索性搜索时给出提示。

第三类浏览型用户来说。推荐信息或是热门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淘宝首页就是同时满足三种用户的典型案例:红色部分的搜索区域是为第一种有明确目的且知道叫什么的用户设计的;绿色区域的类目是为了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设计,引导他们分类选择;蓝色区域就是为没有目的、浏览型用户推荐的。

互联网本身用户多样,用户行为也多样。交互设计理解的清晰理性的逻辑,常常却忽视了用户实际的使用习惯。所以请给自己未来提个醒:你以为用户会按你的思路走,其实真不见得。请在高逻辑、清晰理解设计产品之后,回头感性欣赏下你的产品,加入不同感性用户的行为感受。

ps:最后另附发出博文后,臭鱼在buzz上的一段给力评论:

李钊(臭鱼)-或者说,目的性强不强,是个维度,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目的性强度的用户。

照我看来,设计中考虑这个因素本身也叫理性、逻辑。设计的理性,而不仅仅是合逻辑的实现功能。

设计的逻辑价值在于区别那些纯主观的设计意见。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九

作为一名家居产品设计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居产品设计需要一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同时也需要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理解,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把握和理解。在这个职业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家居产品设计方面的心得。

第一段:灵感的来源和激发。

家居产品设计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和灵感。而灵感的来源则来自于生活,而且是从微小的生活细节中获得。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灵感,汲取设计元素,像是从一棵树上看到一种纹理,从一张画上感受到柔和的色彩,靠着我们的观察力去把问题和解决方案联系起来。

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关键是在于产品的功能和美观程度。功能的设计要求产品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而美观的设计则需要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人们的观感和情感,同时也要注意产品的尺寸、色彩、质感和材质等方面的设计。

第三段:注重成本和复杂度的平衡。

家居产品设计师不仅需要考虑到产品的美观和功能,还需要经常分析成本和复杂度之间的平衡关系。高成本的产品设计也许会降低市场竞争力,而过分复杂或繁难的设计会加重企业的成本负担。因此,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必须保持务实的态度,在美观和性能之间寻找平衡。

第四段:品牌的建立。

建立一个好的品牌是设计师出色的设计成果得以推广的重要前提。要建立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团队共同努力,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设计,以及持续的宣传工作。在营造品牌形象的过程中,设计师的技能,工作效率和责任心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影响品牌受欢迎程度的方方面面。

第五段:协同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协同设计。与其他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合作和交流,可以在产品设计中提供更好的思路,避免设计过程中的疏忽和错误。协同设计的优势在于各方互通知识与经验,为家居产品设计提供更好的创新思路,以及保障其质量和效益。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居产品设计需要设计师的创新和独创精神,以及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同时也需要对市场和成本之间尽可能的平衡,设计师要始终秉持“用户至上”的理念,开发出实用且美观的家居产品,并把自己的创意和灵感加上企业品牌和营销的积极宣传,最后通过协同设计的效果,做到让家居产品完美地契合与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二十

文章从“产品经理”一词的来源说起,之后转到互联网、软件行业巨头的“产品经理”招聘广告,从中发现了这个职位的内涵变化。那么,新兴行业的产品经理在概念上究竟有什么发展?为什么会有这些发展?结果导致产品经理的职责、技能要求有哪些不同?文章的后半部分,分析并提出了造成差异的5大因素:

第一,市场阶段不同,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

第二,产品形态不同,实物与虚拟物品。

第三,生命周期不同,几年与几个月。

第四,盈利模式不同,卖产品赚钱与多元盈利。

第五,用户心态不同,花钱买与免费用。

注:本文把互联网、软件的产品经理放在一起讲,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软件,而软件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基于网页浏览器,越来越像互联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两个概念再也无需区分。

产品经理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宝洁公司于1927年提出(另有说1931年,差不多就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宝洁推出一种佳美牌(camay)香皂,但销售业绩较差。一名叫麦古利的年轻人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如果公司的销售经理把精力同时集中于camay香皂和lvory(宝洁的一种老牌香皂)的话,那么camay的潜力就永远得不到充分发掘。幸运的麦古利赢得了宝洁高层的支持,之后,每一个宝洁品牌都当做一个单独的事业在经营,有其专门的产品人员、销售人员支持,与其它品牌同时竞争。同时,他的成功表现使宝洁认识到产品管理的巨大作用,之后,宝洁便以“产品管理体系”重组公司体系。这种管理形式为宝洁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导致后来大部分消费性商品业者纷纷沿用和抄袭。

由此可见,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负责产品的上市策略,定价策略、整合营销策略、销售与分销策略等等。

上述框架下的产品经理,我把其称之为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美国的琳达·哥乔斯的《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与《产品经理的第二本书》,提到了第一段中宝洁的例子,也有更详细的有关职责与技能要求的讲述。和很多题名中包含“产品经理”的书籍一样,总体感觉它们都偏重于讲述一个产品已经做好以后,应该怎么管理,怎么营销,偏重于市场、商业端,这类产品经理也可以叫“品牌经理”、“产品市场经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在互联网、软件(注)公司中做产品经理的朋友要跳起来了,好像这类事情已经另有分工,由运营部门、市场部门的同事负责啊。为了进一步验证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确实和传统行业不同,我们先来看几则招聘广告。

这是阿里巴巴产品经理招聘的工作职责说明:

l负责公司某某产品规划;

l根据公司战略,负责产品发展的长期规划;保证业务指标;

l深入了解某某方面的业务,挖掘用户的多种需求,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l根据产品实施效果以及业务发展状况,不断改进产品;

这是百度:

l制定所负责产品线的发展蓝图和实施路线图;

l完成需求分析,发起产品研发项目,善利用设计工具完成产品uc设计和demo制作;

l负责或配合其他部门制定产品运营计划,持续改善产品。

这是腾讯:

l负责某某产品的策划、运营、管理;

l负责用户研究,把握用户需求,实现用户需求;

l负责公司产品推广、运营等情况跟踪,收集用户信息并根据市场情况提出产品开发和改进方面的建议,提出运营思路。

好了,不再举例,这三家基本代表了国内现在互联网、软件行业的方向,我们发现都大同小异,“产品经理”这个概念,确实已经和旧有的不一样了,它更多的偏向产品本身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而不是产品已经有了以后需要做的事情,那么就会更多的涉及“用户研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项目管理、敏捷”等等内容。

第一,市场阶段不同,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

传统行业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摸爬滚打,市场已经成熟,产品基本定型,通常只有渐变式的创新,很难有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用户也已经成熟,对产品相当熟悉,也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使用习惯,较难改变。所以对于这样的市场和用户,公司会偏重营销类创新(可以参考《公司进化论》),映射到产品经理的职责上也就自然而然。

对比而言,互联网、软件行业是新兴市场,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产品本身在不断取得突破,用户看什么都是新的,所以产品需要推陈出新,尽力先入为主,占领用户,主导用户习惯,这就导致了产品偏重研发类创新。

于是,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更重视产品本身的规划,需要“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及良好的分析、研判能力”,不断改进产品,要“深入了解业务,挖掘用户的多种需求,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制定所负责产品线的发展蓝图和实施路线图”。

第二,产品形态不同,实物与虚拟物品。

传统行业的产品多为实物,所以有采购、仓储、物流等等的工作,产品研发出来以后,还有大量的制造成本,这也使得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有相当的工作是考虑如何把整个供应链打通,怎样销售、分销、促销,等等。而互联网、软件产品多为虚拟物品,公司相对而言显得较“轻”,不管是团队,还是成本花费,都更加集中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

一个常见的互联网产品,很可能只是由十几个、几十个人的团队所做,而用户达到上百万、千万,这在传统行业中不可想象。虚拟产品的复制成本极低,所以重点资源会投入在产品本身,较少的考虑上下游的事情。于是,对产品经理来说,需求分析的细节尤为重要,必须亲自把握,杠杆效应也十分明显,可能一个细节的改进就能增加上万的用户,在招聘的广告词里我们自然的看到了“善利用设计工具完成产品uc设计和demo制作”这样的要求。

第三,生命周期不同,几年与几个月。

传统行业产品典型的研发生命周期是几年甚至更长,所以需要比较复杂精细的流程来支撑,比如我了解到在汽车行业,做一款新车的整个过程中,有不下300个评审点。而互联网、软件产品典型的研发生命周期就只有几个月,所以研发管理过程会更精简,一个典型的产品研发过程,一般只有10个左右的评审点。

于是,我们推崇敏捷开发,传统行业的精雕细琢不适用了,我们要快,这也是为了顺应新兴市场的需要,而且有问题也能够快速的改,再发布一次升级就行,不像传统行业改起来那么麻烦,问题产品只能“召回”……所以互联网、软件的项目管理并没有传统行业那么复杂,于是产品经理可以兼顾的过来,能自己在项目完成度和产品质量之间做平衡,对产品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产品经理需要做项目管理,“组织资源实施产品,对其效益负责”。

第四,盈利模式不同,卖产品赚钱与多元盈利。

传统行业的盈利模式多为通过卖产品赚钱,或是直销或是通过渠道,总之是靠产品本身的价值来赚取利润,而互联网、软件产品有很多本身是免费的,一部分产品甚至几年内没有考虑赚钱的问题,可想而知,对做这种产品的产品经理,要求肯定不同。而另外一些能赚钱的产品,也有着更多元的盈利模式,比如免费给用户使用,但利用用户的注意力赚取第三方的广告费。

盈利模式的差异造成了产品为谁做的差异,传统行业多是为付钱的客户做,值得注意到是,很多情况下客户只是买产品的人并不是用产品的人,也许搞定几个大客户,就3年不愁吃穿,这就会造成产品经理做事方向上的差异。而互联网、软件产品大多是为了使用产品的终端用户所做,而且通常是海量的用户,用户数多了,自然就能盈利。所以,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会更重视用户研究、数据分析等等事情,要“负责用户研究,把握用户需求,实现用户需求”,而盈利的事情反倒不用直接去管,会有另外的团队负责。

第五,用户心态不同,花钱买与免费用。

传统行业产品的用户知道,东西是卖来的,花了钱的,所以有点不爽的地方也就凑合用吧,总不至于把产品扔了。而互联网、软件产品就不同,大多数都是免费的,每类产品雷同的还很多,所以只要这个产品用的稍稍有点不爽,用户马上就能很方便的找到另外一个试试。

于是,互联网、软件产品更重视用户体验,相应的,产生了很多事情,产品经理也都会涉及,比如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文案设计等等。举个例子,有时候为了确定两个按钮是上下布置好,还是左右布置好,我们都有可能做大量的用户实验。在互联网、软件行业中,产品经理能真正体会到“用户是上帝”的感觉,辛辛苦苦做一个产品,给用户免费用,还要尽量让用户免费用的比付费的都爽。

小结一下,以上五点互相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共同造成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的差异。比如为了给用户极致的体验,我们需要做很多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的基础又是因为互联网、软件产品的虚拟特性,可以大量的记录用户的各种行为数据,这是传统行业很难做到的。

经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发现同样是产品经理,但是职责和技能要求有很大不同,作为职场中摸爬滚打的产品经理们,希望上述分析能给大家一些自我定位上的思路。

本文来自:/0000/001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229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