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写总结时要注意时间顺序和逻辑性。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一
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小学阶段必学课程之一,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语文教学质量、效率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考虑和探究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就是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学生能够从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能通过阅读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不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创新能力包含了多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等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学生要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还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眼界,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确切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一)构建适合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想要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且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力、潜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等被有效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静、奇、秀、险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描绘,创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行绘图。通过绘图创作来给学生构建适合的情景,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和提问,那么也就表明学生不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习内容过于流程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时,语文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瓶颈,有效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知真理的同时,还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2]。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她不点一堆火来取暖?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她?”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这一文章时的社会背景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和分组讨论来找到实际答案,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散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发扬民族,是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想要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先建立起真正为学生进行服务的思想,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水平、认知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而保证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课外拓展的读物,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日子都是怎么度过的,分组探讨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度过,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例如《落花生》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只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单单是素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时代发展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期间,就要尽可能为学生创建宽泛、轻松的阅读环境以及学习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步伐了。语文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瓶颈,并指出了相应对策。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有着指导作用。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深受影响,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初中语文教学走入一个瓶颈,无法继续进步创新,是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创伤,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善于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乐观向上的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三
:本文通过对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思想内涵及特点探索,总结了该教学法中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图画情境等多种创设类型,分析了情境教学法能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丰富感性认知等作用。最后把它在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化。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
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促进儿童思维及语言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展现教学材料的多层次意境,发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李吉林,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世纪90年代,她通过对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的全过程实验摸索,借鉴外语语言训练中的情景教学,结合文艺论中的“意界说”,又吸收传统读写和直观教学等因素创立了“语文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李吉林认为其内涵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来说,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形真”是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鲜明的形象,以简单的形体和暗示的手法,在形象上给学生具体感;“情切”是指情境教学法以教材中的有关形象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展开教学;“意远”是指情境教学法之“情境”兼具深度和广度,将教学内容的“情境”整体展示给学生,可为学生开拓广远的想象空间;“理寓其中”指通过前三者的联系,最终表达课文的中心———同时也是情境的内涵理念。
李吉林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境创设类型:
(一)创设生活情境,获取独特感受。
生活情境是指将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和社会中,并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实际场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创设实物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基于小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还有局限性,此时教师需选取一个实物作为教学中心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并理解物体,使他们能通过直观的感受来体验知识,强化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享受情感熏陶。
教师在进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需要依靠自身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会和想象,吸引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使学生享受情感上的熏陶,完成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四)创设表演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感。
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教师运用表演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角色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使课文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创设音乐情境,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据心理学研究,使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是人的右脑的功能。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符合文章格调的音乐情境,合适的音乐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情感领悟,开发右脑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其主体是识字、阅读以及作文三个板块的教学。
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识字的愿望。小学识字教学主要是关于独体字和形声字以及词汇的教学。
1.独体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中大部分是合体字,只有小部分是独体字。对于教师来说,教好这部分独体字是提高学生识字水平的关键。由于儿童辨认单个汉字字形是从轮廓到内涵再到笔划。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依据汉字的特有规律创设相应的情境对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易化、简化,便于学生明了。
2.形声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的主体是形声字,结构尤为复杂,却有规律可循。遵循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原则及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突出形声字的特点,根据汉字之间的联系将其分类。比如教“颗、棵”时,先引导学生举例“一棵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将其分为两类并用图画画出来,通过图画让学生明白这两个字都表示数量,“棵”是“木”字旁就像树木一样具有生命存在;而“颗”右边是“页”,左边是“果”,也就是说像果实一样的事物。此处运用图画情境让学生简单区分形声字,使其不易混淆。
对于词汇的教学可凭借课文情境理解难点词语,促进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充词语,丰富词汇。例如:教《梅花魂》时,先创设实物情境将“梅花”展示给学生,了解实物后再引导学生体会梅花耐寒的秉性及品格。此外,利用迁移这一学习规律,以熟带生,进行词汇扩充,引导学生理解“腊梅”、“冬梅”等词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要求让儿童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提升阅读能力,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初读感知。
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表演情境唤起对主人公的关注;写景抒情的文章,通过图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意境中感受美景,培养审美;状物文章则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获取美感。
2.细读品味。
心理学表明,“直观的内容越是吸引儿童,则导向概括形象的理解就越难。”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感性情境后,及时转向抽象思维,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及重难点,发展其逻辑思维。引导儿童细读的方法就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教师可选取重点段落进行情境创设,加深学生印象。
3.精读领悟。
提高阅读能力的精髓是多读且精读。引导学生精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教师组织学生精读时要注重对教材的理解,注重文章的节奏、韵律、气势等。比如学习《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是王安石多次修改使用的,它更能体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为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语言情境描述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创设图画情境表现诗中意境之美,最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意境,比较“绿”字与其他字的细微差别,理解“绿”字的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抓住诗的传神之笔,借助情境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多比较、多思考,体会形象与枯燥,具体与空泛的差别。
新课标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积累素材。根据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理论总结出以下几点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1.观察生活情景获取灵感。
写作的源头来于生活,好的文章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与实践,小学生写作文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因此,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观察活动,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源头,在观察情境后写作文能够促使他们有话可写。
2.发散思维丰富写作途径。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每篇课文中都有精彩片段,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摘抄并积累,加上平时多读、多看,写作时就能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让儿童在人群中表达自我也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实则是让学生写自己内心想写的事物,做到言之有物。教师运用情境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而且还要扩宽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思维过渡。拓宽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确定写作范围,学生自由选材。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根据自身情况写作,同时能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第二,利用提纲,多样化写作。写作前拟定提纲,然后根据提纲进行内容的扩充填补,培养他们写作的逻辑性;第三,抓住重点,丰富内容。选题时抓住题眼,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加以丰富,描写具体,略写内容可一笔带过,这样文章才会具有灵性和生动性。
3.范文指导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阅读与写作本同源,充分发挥教材多样性的作用。利用教材中的典型课文进行范文指导,读写相结合。比如《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因它与单元作文相关,学习时要重点分析场面描写的技巧与方法,课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进行练习,感悟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4.及时训练步步为营。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和思维有密切联系,语言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及时训练。儿童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于儿童的语言训练可以从“一句话”开始,进行大量的口头表达,然后是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琐事或是心情,然后将积累的素材进行整理后形成文章展现出来。
[1]刘佳利.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情境教学———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j].辽宁教育,2015(12):32.
[2]李吉林,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51.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体现课堂的艺术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下面从常规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节课的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导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或造成悬念吸引学生,那么导语如何设计。
1.过渡性引导。
课与课之间都有过渡的过程,按正常的教学秩序,每节课都是下节课的基础。上课时应该承上启下,总结上节课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不让学生感到突然,有些学科也可通过对过去学过的而且与本节讲授的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回顾,,作为本节课的引入,使已经学过的只是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感到困难。
2.通过自己的阅历或生活引入。
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或自然现象,有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撷取生活、工作中的或自然现象中一些恰当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渴望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直观法引入。
可利用图表作直观的展示、精略的概括内容,直接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其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问很重要,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1.创设温馨的气氛,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也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学生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语言亲切。当学生因心理、知识、语言或思维诸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教师绝不能冷眼旁观,让学生难堪,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及时启发诱导,理顺其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样,即可使学生因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里满足,又可使他们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2.掌握分寸,把握时机。
提问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不能形成固定模式。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新旧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此时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情绪活跃,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大大提高其求知欲。
3.提问的深广度要适中。
所提的问题不要太难或太易,要不要过大或过小。问题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就会失去提问的意义;问题太难,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信心;问题太大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次提问,注重提问的质量,要做到深浅适度,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简练,要有启发性,逻辑性和感染性。
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不是一般讲话,也不是朗读文章,更不是拉家常式的谈天说地,而是知识迁移、智能培养的过程,是逻辑表达和感染力的统一。教师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可把讲授的内容讲得准确、明白、生动,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师语言艺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科学性。
讲课时,无论是课文的分析、理论的阐述,还是规律的推导,所用的词语都要准确、简要,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2.逻辑性。
讲课时顺序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安排要得当,分析、综合贴切。那种不分主次,次序颠倒的教学,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简洁性。
讲课的语言要简明精炼。三句说清了,就不用四句;一遍说明了就不要重复,更不能废话连篇,还要避免口头禅。
4.生动性。
所谓生动,就是语言要鲜明形象,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要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词句,将枯燥的东西讲得妙趣横生,形象生动。但不能追求低级趣味,也不能为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
四、板述精当、科学,要有艺术性。
板书包括书写和作图。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表达、实验相辅相成,能帮助学生领会所学内容,提高分析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板书要有协调性。
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板书内容逐步完善。板书与教材思路同步,使教学过程与板书协调一致,板书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练。要提取讲授知识的精华,加以归纳、概括,做到条分缕析,纲目详明。教师边讲边板书,板书时有讲解,讲解中有板书,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分散学生发注意力。
2.板书要灵活。
板书的内容,可根据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灵活设计。板书必须字迹工整,图表规范,线条清晰,布局合理,还可以恰当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增强直观性和鲜明性。规范化的板书,还对学生的作业起着规范作用。板书必须讲究结构美,形式美,布局要恰当合理。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总结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学生在一节课里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使学生把新的内容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于检查和再现。所以课堂总结的艺术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图标总结。
知识的传授,一般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采用图表,把知识加以归纳、综合,使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各部分的联系与作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这种方法既直观明了,又便于掌握。
2.多层次总结。
每节课、每章节之后有本课,本章总结,每部分讲完也要有总结,还有阶段总结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总结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注重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充满生机,学生才会听、勤于思、乐于言,从而教与学双方能积极配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会为课堂教学迎来一片春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五
2.1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会阻碍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教育改革的动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打破语文课堂面临的教学瓶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现行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教育体制改革将教学目标转向素质化教育,所以单一的教育方式违背了这一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的潮流无法阻挡。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且顺应这个趋势,积极研究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能力。打破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瓶颈,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这篇词时,教师不能只是自己讲述,让学生了解意思和背诵流利,还要介绍苏轼的经历、生活背景和诗词特点,有利于学生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除了单纯口述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加入视频教学和插入电视片段,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初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好奇心重,喜欢探索新知,如果让学生只接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压抑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为学生未来打下良好基础,不做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而要做一个善于“活学活用”的人。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一课时,可以指定清晰地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一个“听讲者”变为一个“参与者”。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生字,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课堂上,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文章描述的我与藤野先生的四件事是哪四件事?”“故事是只有一条线索吗?如果不是,有几条呢?分别代表什么?”等等;课后任务,完成课后习题,并且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布置给学生一系列有顺序的任务,让学生参与感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改进学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推行新的教育理念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等等都存在局限。因此,在正确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积极的找寻应对措施,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和向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演出表演出来。学生情境表演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的好奇欲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教材,了解掌握文本人物的内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分别扮演文中孔乙己、掌柜、丁举人、“我”、路人,通过“我”的描述、掌柜与孔乙己的交流、旁观者对孔乙己的讽刺、孔乙己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情节将孔乙己的形象生动的表演出来。学生们对于参加表演《孔乙己》非常感兴趣,课堂上非常积极踊跃的回答我的问题,并且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我的一堂课上的非常轻松。
二、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演示。
现实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心思放在课堂上,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练习时,要让学生写一篇《简单描述小制作》的作文,那么我就在自己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物件,然后自己再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制作这件物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积极制作属于自己的小物件,每个人都兴趣高昂,东西做完之后,肚子里装满了自己想要说的话,急切的想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写作就成了他们倾吐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这些作文中有关于制作昆虫标本的、有关于制作书签的、有关于制作泥画的,各式各样的制作,每个同学都写出了非常精彩的制作过程和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对语文有着更深的感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问教学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情境的创设可以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认真学习。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我会以游览动物园为情境设立问题,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自己去过动物园。接下来我就会对同学说“既然大家都去过动物园,那么大家发现没有,有些动物是大家在动物园里经常能看到的,但是有些动物却不是在每个动物园都能看到的。比如上节课我们讲的《松鼠》,大家是不是已经在动物园看到了?”全班学生都齐刷刷的点头示意,然后我在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大家在动物园不常见的动物——大熊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大熊吗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它与别的动物有着怎样的区别,大家觉得好不好啊?”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异口同声的说“好”,然后我就很顺利的带着同学一起去学习这篇问篇文章。我通过提问同学们去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身临其境,仔细回忆自己在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思维得到引导。接下来又通过学生已经熟悉的松鼠来引出学生不熟悉的大熊猫,让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抓住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提升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四、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运用。
新教育改革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学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资料的同时,可以对课文内容有着一个更好地理解。比如笔者我在给学生上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这篇文章时,我先通过投影仪将“神舟”五号出征的视频投放到大屏幕上给学生看,学生们在观看“神舟”五号发射过程的视频时,亲身感受到了航天员们出征时的情境,许多学生看视频时都发出了惊叹声,他们都被这种场面感染了,视频看完之后,许多学生还沉浸在那种震撼中。这时我再带着学生一起去学习课文,由于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认真思考,脑海中有着航天员出征时的场景,使得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篇课文。对我来说,这节课有着一个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结语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继续开发研究。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表达情感。通过正确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语文能力优秀的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七
中学语文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浓缩,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人文性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触人心弦的文字、感人至深的故事、洋溢着美妙生活气息的墨迹,无处不彰显着智慧,无处不渗透着美感。中学语文是追求美的学科,这种美不仅是形式的美,更是蕴含丰富生活感受的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情感活动蕴含于语言之中,超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担负着唤醒学生生活情感的使命,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要激发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情愫。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以“情”为线索,以“境”为工具,将感情作为一种必备元素植入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是为了将学生的感情纳入语文学习中,此处的感情包括对知识内在的渴望之情,对语文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认同感等。所设置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深切的空间感。“情”在“境”中,“境”中有“情”,“情”“境”密切相连,学生的感情在特定的“境”中被唤醒和理解。
语文具有基础性,与数学等其他学科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儿童的智能、情感及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更深远。”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着眼于学生情感和智能的双向发展,力求将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获得发展。
教师、学生和情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他们在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居何种位置,能否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情境教学的最终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融入情境,获得认知,陶冶情操。交往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性。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学生融入到教学实践,大胆与老师切磋,积极建构真正有活力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师生共同探讨知识,互相借鉴对于知识的解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文字和语言都焕发了活力,而情境教学也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在其中实现教学相长。
中学生情感丰富细腻,对于情感的感知程度远远大于对知识的知觉程度。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将情感融入知识,让知识富有生命力,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投入情感的知识才充满美的意蕴,才能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亲切感,在流露着真情的字里行间受到精神的洗礼,获得精神的深邃体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人为割裂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片面夸大了师生差距。传统教学以试卷上的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秀生”往往会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而“差生”或者所谓“后进生”则倍受冷落。结果是优秀生恃宠而骄,差生和后进生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平等性原则关注教师和学生在知识面前的平等地位,强调处于同等位置的学生之间自然的平等性。师生和生生的平等性并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平等,也具有社会意义的对等性。语文情境教学的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深刻认识自身在知识传递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发挥出应有的主体性,同时注意营造健康的竞争与合作氛围。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性原则要求任课老师具备一定探究能力,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创设出具有实践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找到某种归属感,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感情。实践性原则还要求老师充分把握语文的实践性特性,深入剖析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目标的实质,实现二者与课堂实践、学生情况的结合,引导创设特定情境,激发置于其中的学生的表现欲,使其收获知识并获得一定满足感。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不乏教师尝试运用情境教学。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采用各种方式搞活课堂,却容易导演课堂闹剧。中学语文情境教学需要把握一定尺度。其中的情境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投入感情才是目的所在。
语文教学必须依照文本,深刻解析文本才能够抓住语文学科的要害。教师创设情境只能从文本出发,又要以其为着力点。文本本身凝聚了厚重的文化韵味,具有丰盈的审美意味。语文课堂不同于活动课堂,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用各种形式,如音乐、视频、表演等丰富课堂内容无可厚非,但也要根据文本需要适时取舍。比如学习某一首古典诗歌,一些老师要求学生将诗歌译成现代白话文,还有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诗歌表现的画面。这种做法没有抓住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用现代白话文代替了音律和谐的文言文,用静态的画面替代了诗歌本身生动活泼的画面。无疑,将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诗歌本身具有音律性和画面感,而且字里行间都有诗人创设的情境,这时要做的目的不是另辟蹊径再设情境,而是要挖掘诗歌固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用身心去体味其中的韵味。
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需要教师找到切入点,快速准确定位文本重心和课堂重心,紧紧围绕重心,创设适当的情境。例如,老师引导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背影》重点在于深沉而带点琐碎的父爱,难点在于体会“我”的想法的变化。因此,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体会文章中的父爱。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引导。而且从《背影》中除了可以深刻体味出浓浓的父爱之外,还有儿子对父亲的带有悔意的爱,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剖析其缘由,进行情感教育。在知识技能层面,这篇文章着重细节的描写,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述细致入微,教师抓住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从细节入手展开叙述的技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而有些老师对“父亲”翻越护栏大讲特讲,一定程度上就将文章中的意蕴淡化了,脱离了文章中心,当然也就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为了感情而设置“境”,在“境”中而生发感情,“情”与“境”相合。例如,老师带领学生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作品中对祥林嫂境遇的书写饱含深深的同情,同时对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深深地憎恶。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鲁镇的社会现实状态,叙述了祥林嫂的遭遇。想要深刻理解祥林嫂的遭遇,就必须把握文章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背景,亦即“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体会她的情感。在这种悲凉的情感支配下,教师引导学生所创设的境,必然是深沉和凝重的。再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文中字字句句含情,每个字符都是老先生对祖国和家乡浓郁的热爱之情的见证。学习这篇文章领会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感受其中情怀。还要看到,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对雨的描写细致入微,观察视角独特,体会其中观察的奥妙,选取关注体验生活的角度也是学习此文的关键。这时,所创设的情境又不同于前一篇文章了。情境相合,对于任何一个文本的学习都是如此。依据文本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既要符合文本需要,又要使情与境紧紧相关。单纯注重“情”,或者单纯注重设置“境”,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核心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八
语文老师为求课堂生动形象,总是滔滔不绝、接连不断地提问,这样,“废话”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为提高课堂效率,必须避免“废话”。
一、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直奔重点,巧妙切入,切忌面面俱到。
教师分析课文时,提问设计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课文的纲领性问题,由重点带一般,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样教学重点就会突出,详略得当,从根本上杜绝“废话”的产生,就可挤出许多时间让学生读书。
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就可以理解课文内容。
启发学生要做到适可而止。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学遇到“卡壳”时,教师切勿因焦急而反复嗦、不停地启发引导,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解决问题。而应从日常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在教学《难忘一课》时,有一个问题:下课时“我”握住台湾女教师的手说的话中为什么连用了两个“很有感情”?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答起,我就打了一个比方:当你在运动会中经过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了冠军,你的老师和同学们见了你没有那么多赞美的语言,只是不停地说:“你真是太棒了……”你们说这是为什么?许多同学就很容易答出,是因为太激动了。这时再启发学生,激动了可以说很多话,可为什么只说“太棒了,太棒了”?这时学生就会答出是因为激动得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由此指出课文中连用两个“很有感情”,是因为我当时激动得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样启发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不致于因启发不当而让教学“卡壳”耽误教学时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九
虽然教育改革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受到很多局限因素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
1.1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不能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局限于应付中考的工具,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无法顺应教育的发展需要,仍然把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内容学习上,而教师授课的依据仍然是中考的考试范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扩展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提起重视,这种行为与教育改革相悖。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负面影响。
1.2课程任务繁重,学生无法适应。教育改革,要求打破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侧重升学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是灌输知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的重点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讲述一下大概故事,教会学生生字和句式,这样的一篇课文就完成了,但是,学生们应该知道的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给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和语言的刻画和描写,反映出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启示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不忘初心的人。学生们在这种听故事的氛围中,感悟到人生的真理,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3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授课,布置给学生的练习极少,组织春游等这类课外活动少之又少,导致学生们理论知识很扎实,背课文什么的都能达到张口就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形容景物,可就是“难以胜任”了,所以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
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选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现行教学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能够为我国小学生群体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学习成长目标,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坚实的支持条件。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实践发展现状角度展开分析,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积极性,对于保障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果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以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引入运用,对于有效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水平,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积极性,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释。
所谓情境,是人们借助语言表达符号、各种类型的客观实物,以及音乐美术艺术作品等道具,通过人工性组织处理的实践形式,共同创立并且建构形成的模拟化生活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和呈现具备充分生活气息的模拟教学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小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动性,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均呈现程度显著的改善和优化。
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综合效能水平的基本条件,而在具体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遵循科学正确的步骤,是顺利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最佳效能目标的重要前提。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一线教学研究资料,在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如下基本步骤:第一,在组织小学生群体开展语文素材阅读体验学习过程中,渗透性开展情境创设与呈现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的语文素材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在实现语言表达知识要素与具体学科教学场景相互结合基础上,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优美句子和短文段落的针对性学习训练教学环节,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面对的作文教学话题,为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开展作文习作构思过程中,提供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达背景,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形态多样的连续性思考和想象的主观体验活动过程,形成形态多样且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性写作实践活动参与热情,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写作活动能力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三,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要督导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综合性引入运用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辅助性教学资料元素,结合具体面对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为学生具体建构和呈现的恰当的教学体验场景,并在具备充分生活实践体验气息的教学场景中,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水平实现程度显著地改良提升,要通过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行为过程中的情感参与程度,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改善。
在具体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面对的具体教学内容,综合引入运用类型多样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元素,为学生建构和呈现具备充分生动性、科学性和日常生活实践贴合性的教学情境,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在参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性水平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综合性学习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具体择取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以及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2]徐国敏,姜领弟.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58.
[3]党玉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9:290.
[4]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159.
[5]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5:99.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一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引导预习,培养习惯。
1、明确预习过程和方法:
可拟订出预习三步骤,那就是至少读三遍书:读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平翘舌、轻声、儿化、等),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读第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等),用括号勾画好词,横线勾出好词,波浪线勾出好段;读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2、培养预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明确要求后学习就更有方向性,可以高效率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反复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互动课堂,协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路和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1、紧扣主旨,巧妙引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要紧扣文章内容和情感设计出最自然、最精妙的引入,可以是谈话引入、激趣引入或者创设情景,一般创设情景的效果最好。(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围绕学习目标构架出探究的空间,来启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不能直接呈现知识,而是要呈现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以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整体感知,注重双基:
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可随文识字解词,强化错字纠音,注重双基。自由朗读时老师同读,这样才能协同发展,共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预习时,朗读反馈人数多不代表读的层次高,要从读的遍数转变为读的形式多样再到读的层次多,质量高。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每个环节落实,不能走形式,不能形同虚设。
3、个性阅读,品味感悟:
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感悟,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语文能力。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引言引导个性化朗读,同时注重师生互动评价,对于难点的教学可结合插图观察,但一定是先感受语言文字再结合图画理解。同时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深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品词析句时,老师不能把词语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一定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4、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巡回指导,帮扶释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着上课,不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语言准确、精练,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召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正面引导,极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另外,调控课堂时间要有取舍,拓展延伸相机切入,升华学生的情感。
总之,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对新课程的实践还要不断去探索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二
摘要:近年来,各地提出了多种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经过实验、分析、比较,可以看到“读、思、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阅读分析过程,它使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做到了有章可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表述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又完成了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学习。
关键词:改革语文教学;“读、思、写”;阅读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采用“读、思、写”教学法教学语文,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下面,我就一篇课外阅读《白杨礼赞》为例谈谈。
读,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在教学中的“读”,任何人都知道无非就是读课文。然而,它在语文教学中却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首先,阅读能借助语言文字符号对表述的事物、现象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对其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其次,文字优于口语,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第三,阅读是摄取知识的最基本地途径之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增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阅读《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寻找个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内在的联系,去发现起连接作用的过渡段。如,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提出全文的主旨,引起下文。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写作者在高原上的所见与心情。写出了高原的雄伟气魄,起到了为写白杨树作铺衬的作用。第五段、第六段,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的形象和品质的美,为深化主旨、创造象征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七段、第八段,以树比作人,点出了象征的含义,深入本质,加深了主题,开辟出了新的.境界。第九段,用楠木作对比,斥责贱视民众的、顽固退缩的人们,再次赞美白杨树,重申主题,回应开头的作用。这样利用阅读,使学生对文章作了深刻地理解分析,达到了读的效果。
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思”是无法想象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把搜集来的信息用大脑进行分析,将分析后的信息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信息链将其储存起来以备用。在阅读《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开头交代了本文的抒情线索后,接下去却大写高原雄伟的景色,让人陶醉于它那辽阔和雄伟之中。这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调动大脑从“读”搜集来的信息中,调出这方面的内容,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借助后文中提到的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两方面的内容来思考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思”正如电脑一样将输入的各种信息加以分析整理,输出更精彩的产品。因而,在“思”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全面辨析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的过程。
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写是学生将储存在大脑的中分析整理好的信息用系统、详细、精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如电脑把输入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后输出一样。在《白杨礼赞》中,让学生概况段落大意时,学生毫不费力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正是因为,学生通过“读”“思”储备了大量的知识。通过“写”,又一次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读、思、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阅读分析过程:信息吸收―信息分析整理―知识释放,它使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做到了有章可循。这样,“读、思、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表述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又完成了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学习。
参考文献:
[1]雷忠学。数学素质教育和建构主义教学[j]。铁道师院学报,(01)。
[2]侯新杰。科学教学的建构主义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10)。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中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三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
2、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4、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5、深挖激趣法。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010(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4]达新洁.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神州.2011(14)。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四
摘要:为了使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变得更有效,专家学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情趣教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趣教学课堂。
情趣教学主要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富有情趣的活动。情趣教学中的“情”,主要指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将爱倾注在学生身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自觉地爱戴教师、喜欢教师,以及延至他所教的课程。情趣教学中的“趣”主要指趣味,教师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悦耳动听的音乐、令人开心的游戏、体现才思敏捷的竞赛、富有深奥哲理的谚语、活泼轻松的舞蹈、使人身临其境的多媒体、逗人开怀的小品等。从情趣教学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教师用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初中情趣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如下:
一、从“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从其学。”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对他们的信任与鼓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英语学习的各种活动,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沟通师生情感,时时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为此,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谈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流利,板书设计要合理醒目等,同时,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二、从“趣”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用英语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课内课外都完全置身于一个英语语言环境中,不论从视觉上或是从听觉上接触到的都是英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长此以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2、创设情境,引发兴趣。例如,教师扮演服务员,学生扮演顾客,顾客要喝饮料时说:“couldihavesomebottlesofmilk(pears)?”服务员就拿出该件商品回答:“ok、”然后问:“howmanywouldyoulike?”顾客答“two”,服务员就拿出顾客想要的东西说:“hereyouare、”顾客说:“thankyou、”实践证明,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表演了数遍之后,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的句型。然后运用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使学生产生兴趣。
3、开展游戏,增强兴趣。中学生天生好动,喜爱游戏活动。如果能将英语学习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就会乐意学,教师也会喜欢教,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例如,在上课前,播放“小象要回家”的歌曲,伴随着歌曲的旋律,学生摇摆身体,边摇边唱:tenlittleelephantsstandinaline!tenlittletrunkswaving!hello,hello,hello,oh!timetogo!
4、灵活运用教法,保持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面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恰当使用各种教法。例如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this?it’safootball、再重复一下,football(足球)的音形意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词汇也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情趣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英语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周肖慈英语教学中情趣教育新模式探索、宁波大学学报,,(3)。
[2]蒋晓红论情趣英语教学、宜春学院学报,,(10)。
[3]陈英初中英语教学的情趣教育初探、中国教育研究论丛,,(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五
(江苏省沭阳县南关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一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六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或形象鲜活、情感真挚,或情理自然、启人心智,常常蕴含着扣人心弦的艺术美。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娱乐媒体的消极影响,阅读教学中教师“精讲”的灌输、学习压力的增大、学习节奏的加快,大多数学生往往对课文也是浅尝辄止、休闲性地阅读,索然无味,兴趣全无。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学习中阅读应该是鉴赏性阅读,学生应当全身心投入,敞开心扉,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理,不光要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与文本对话,培养兴趣,带来愉悦,张扬个性,让阅读过程成为发现之旅、审美体验,为自我的.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
1.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粗知文本内容,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对于较浅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一些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感知,如,“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或物或景)?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对于较难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逐段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梳理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初步品味语言。
文学作品语言或形象生动,或含蓄精练,或严密深刻,所以赏读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只有深入地品味语言,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层的赏析。笔者常用的方法有:
(1)朗读感知法。教师可在把握文本感情的基础上,从音调、语音轻重、文句停顿、朗读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情理,获得美感。
(2)分析评注法。
分析评注是古人常用的阅读鉴赏方法,它是对文章的语言、人物、内容、结构、立意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作分析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或语句获得美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如,研读《少年闰土》一课,作者表述的论点是农家少年(闰土)懂得“无穷无尽稀奇的事”,在实际劳动中知识丰富;而富家子弟(“我”)由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事劳动而知识贫乏。这一观点可让现在的城区学生不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注。
对文本进行分析评注,能使学生自主开放地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领悟、探索、质疑的眼光研读文学作品,在有感触、有想法的地方进行圈划批注,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
二、实施“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
1.阅读教学体现文本的“个性”
好的文学作品遣词造句、形象刻画、营造意境、分析事理、行文构思、手法运用方面往往有鲜明的特色。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必须依文定教,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欣赏文本的“个性”之处,也就是文本的精华部分。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给学生播放瀑布的录音,以渲染气氛,再让学生想象瀑布那飞流直下磅礴的气势;在教学《江雪》时,可把《诗中之画》制成影片进行放映:大地一片雪白,在雪花纷扬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同时配以一遍遍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经过教师精心点拨,便可把学生带进诗人刻意经营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灵与诗中描绘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2.课堂互动时要鼓励新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形象的统一,感受与理解文本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常常根据自己的感情倾向、生活经验、职业地位、民族国别,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判。因此在进行文本赏读时要允许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成理就行。
总之,老师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好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让我们充分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他们快乐地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参考文献:
刘海珍。阅读教学方法谈。语文报:教师版,(09)。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七
摘要: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重点精讲,挖掘补充,分类教学。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改革教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的尝试,供诸位同仁参考。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语文,才会读书看报,写文章。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离不开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们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多读,就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样才能读懂课文,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训练读为主线。但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分步读:先指导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指导精读,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想,进行想象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精读重点部分,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被董存瑞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动。最后有些课文还可指导赏析,可师生互相配合扮演角色,读时要求学生尽力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以演助读,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教喜欢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应提倡引导质疑问难,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时候质疑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还可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质疑问难的形式。有些课文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巧设疑难,学生探究自学。教师还可教给方法,如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查(查工具书)、划(划出重点词句),求(找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参(参阅有关资料),这样,学生探究自学,就可以改变教师一味地满堂灌的教课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点精讲,一课一得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在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基础上,改变课文教学的固有程序,采用景点分析主要段落,这样学有重点,主次分明,长文短教,实有所得。
如教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教学第二课时时就可直奔重点段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过程略。
第二课时精讲重点“借箭经过”。自学起因经过。具体过程如下:一、导入重点:导入性提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段写他借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妒忌并解释“妒忌”)。
四、挖掘补充,培养多向思维教学中有一题多解的多向思维题,语文课中同样也可启发多向思维。
改变过去教学中死抠书本,单调乏味的现象,启发学生多方面挖掘补充,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多向思维。如教《黄河象》一课,第二段“科学家们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想,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假想,一个问题多种回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分类教学,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现行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的文体常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忽视了从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对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有些同体裁的课文也要找出异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古诗二首”——《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同是古诗,同是写景,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流露的方式不同,《暮江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无比愉快的情趣,而《枫桥夜泊》抒发了作者在旅途寂寞忧愁的情思。教学时体会诗情,就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八
小学的语文课程除了对孩子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一、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且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谈的语言美、形体教学的形式美、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都能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会意字“采”的劳动美,“龟”的意象美,“众”、“森”等字中的凝聚力。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三、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2.郑慧琦.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十九
新课程改革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沐浴在春风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向前走,我越来越感受到: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它给予了广大教师滚滚的新鲜“血液”。在不断地“充电”和“造血”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一道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和第二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悟着新的理念,透过新课改,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到学生,我都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给识字方法,善于识字。
我告诉小朋友:我们中国的汉字很奇妙,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课堂内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分解部件、编歌谣、顺口溜、猜谜语、小组合作、游戏识字等,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
我鼓励儿童自编句子、儿歌、谜语,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识字,并和学生一起参与。例如,我教学“丛”字,顺口说了一个谜语:“两人桥上走”,马上就有学生说出了“江”“照”“日”“田”等字的谜语,学生们根据谜语很快就记住了生字。例如教学“雪”字时,我就用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大雨冲倒一座山”。我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找一些不相关的字词连成自认为觉得有趣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都很乐意做这样的“发明创造”。每一课识字完毕,我还让学生总结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如:记部件、熟字加偏旁部首、熟字换偏旁部首、找形近字、找同音字、找相关字等等,学生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啄木鸟”游戏: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认读生字或词语,读对的词语请大家跟读一遍,读错了,可自己做“小小啄木鸟”主动起立自我纠正。如不站起来自我纠正,其他同学再争做“小小啄木鸟”帮助纠正,若纠正对了,大家就跟读,若还是不对,其他同学再争做“小小啄木鸟”依此进行。还可以用“送信到家”、“对号入座”、“情景表演”、“叫号出征”、“画文展示”等进行游戏识字教学。
二、学会欣赏与合作,乐于识字。
一个人拥有一件快乐的事,把他告诉另一个人,这样世上就有两个人拥有了这件快乐的事,快乐在传递中延续。把这一平凡的道理应用于识字教学,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两个人就都认识了两个字。全班几十个人,两两交流,识字的数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我就曾尝试着让学生一天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把你认识的这个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小朋友,还可要求他说出他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他就成了一字之师。有时由于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4人或6人为一小组,每个人当一回老师把自己平时所认的字教给组内的小朋友。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也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奶奶的老师。
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教与学中得到提升。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在交流中人人为师,这样识字教学中就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进取,多了一份责任。
成就动机是低年级学生课外识字的最大内驱力。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的愿望,而学校举办“识字大王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等活动,谁在识字活动中认的字多、记得牢,就能被评为“识字大王”、“故事大王”。
多了一双欣赏的目光,多了一份与人合作的心,同学们的识字真可谓是情浓浓,乐融融啊。
三、联系生活实际,持于识字。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的重现于学生眼前,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例如上街去买东西,一路上店铺鳞次栉比,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店铺的招牌,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说明书等,认出自己学过的字,加以巩固所学,对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起去上街的同伴或亲人,也可以记下字形,回家去问家长或老师,也可以请出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公公来帮忙。又例如认识了同学,记住他的姓名,全班的小朋友的名字都记住了,一、两百个字也就认识了。如在家看电视时,要求学生多看上方或下方的字幕,张嘴读一读这些句子,认一认你见或学过的字,加深对所学字的记忆;看到家人看报,也凑一份热闹,在一旁读一读,朗诵几篇;过年过节,亲人来信了,发短信了,也去读一读,有时也写一写信;过年时家家贴上的对联,认一认,抄一抄,记一记……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让识字与生活同步。
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识字量较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总之,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二十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中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五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如《春》这篇优美的散文,在讲授时,我摈弃了传统的讲法,采取向学生提问的办法:春天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的熣庋就引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对其所表现内涵的探索心理,继而在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时,明白“钻”、“闹”、“抚摸”、“笼”字的形象比喻,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
2.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的时间就快。如《荷塘月色》的悬念设置是:写“荷塘”?写“月色”?还是二者都写《药》这篇课文中的“药”指的是什么熚什么以它为题熤钊绱死嗟奈侍猓使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也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鸿门宴》中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课文中“忠”、“勇”、“威”、“壮”、“智”,在课堂上掀起波澜,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达到教学目的。
4.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上课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无意注意,但在讲授教材重点、难点时,节奏要放慢,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教师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带过,加快教学节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适当放松。在课堂要结束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的境界中。
5.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采用叙述加朗读的教法。用深沉、低婉的语音讲述总理逝世、举国上下悲痛欲绝的场面,长安街十里相送,群山肃穆,江河挥泪的场景,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情与全诗的激情融为一体,使学生领略了诗的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从中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篇二十一
【论文摘要】小学数学语言是一门特定的语言,她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小学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数学教学中加强小学数学语言的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2]王锡宁。谈数学教学语言的三个美学趋向[j]。数学教学通讯,2005,(9)。
[3]戴风明。浅谈增强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5,(35)。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2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