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一
他,便是烛之武。虽身为大夫,却只任圉正,每日与马为伍。千里之马,竟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驰骋千里之外,何其悲哉?难道我烛之武就只能如此默守一生?唏嘘长叹一声,烛之武拄着竹杖,开始了一天巡查工作。他每日必到一匹枣红色的老马身旁驻足,然后拍打着,抚摸着,从没有间断。这马已跟随他十多年,虽早已无法服役,但烛之武怎么也舍不得让它离开。说起这马,还有来头。
那年,烛之武正值花甲,他仍奔走四方,为自己寻找一展雄才的机会。经好友佚之狐引荐,郑伯愿与他一谈。虽说烛之武已到有儿有孙的年纪,也不禁狂喜一晚。次日凌晨,早早来到郑王宫前候着,苦等一昼,终于晚间传出话来,郑伯召见。烛之武整理衣帽,快步上前,准备将自己琢磨了一天的话一吐为快。刚近宫殿,便传来轻歌曼舞之声。等来到宫殿门前,简殿前二十几宫女正舞动腰肢,郑伯与众大臣推杯换盏,不亦乐乎。烛之武皱皱眉头,硬着头皮进上殿来。郑伯没有起身,只微微点头,便让烛之武讲讲治国之策。烛之武迟疑片刻,只粗略陈述一番。言讫,郑伯微微颔首,称赞道“乃治国之策,只可惜言有理而事难行。”便对佚之狐说:"将寡人坐下枣红马赤风赐予烛大夫,不枉辛苦一遭。”
烛之武不仅得到了赤风,同时也任了圉正。赤风是郑伯百匹坐骑中的一匹,此后一直跟随烛之武。烛之武拍拍赤风,低语:“郑国危矣,你我将如何?”
这时,远处卷来一阵黄尘,听闻有人高喊:“烛大夫,秦晋围郑,君有情!”
烛之武迎风而立,于暮色中慢慢昂起了头。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二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三
在战争的硝烟中,你毅然如一座伟山处变不惊,如汹涌的黄河喷薄不止,看着你走过的路径,我仿佛看到了那场战争,看到你的处变不惊,你的胸怀。
课本上干练的文字挡不住你散发的光芒,只身入秦营,勇气令人叹服。深明大义,头脑睿智,才华惊如天人。你的勇,你的谋挽救了一个国家,挽救了这大好的江山,挽救了无数的生灵。
你不甘心,在大好的青春时光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直到晚年才被君王委以重任。为你惋惜,也为你欣喜,岁月是给人的最大的磨练,先苦后甘便是你人生的印记。那句句挚语不就是你岁月打磨后的光芒吗?
叹服你的胸怀。临危受命也表现得轻松适然,深知以国家大事为重。在山河破碎的危机前,放下对往事的不满,毅然领命,心中满满都是一份对国家深切的情。
我终无法想象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如何健步走向秦营,我想,或许在你心中那并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路,那路上有你的深爱国家的利益,有你的妻儿老小,有你生长的记忆,你用你的坚定的信念,赤诚的心灵支持着你走向民族危亡的转折点。
就是你,一位忠勇睿智的老人,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在这千年的烟云中清晰永存。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四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需喻于心,这是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在他身上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怀才不遇般之无奈,秉承着一种有难必然担当的精神,这就是我心中的烛之武。
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和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他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和怨气,但他却以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秦军。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感伤过,但他也并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了浓郁的酒香。
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呢?我想他与秦伯谈判的时候一定胸有成竹,谈吐冷静,那是以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晚年得志,不得不说是烛之武把握住了人生最后的机遇。烛之武少年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因郑伯不懂得知人善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机会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他毅然地把握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奋力挥洒了一笔,实现了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上一颗星空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要有本领,之后才是把握机遇,创造成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几十年的时间里,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平淡中养精蓄锐,在关键时抓住机遇。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雄辩的口才使秦军退兵,为自己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今社会,我们也应把握机遇,即使是再厉害的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隐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五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样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拯救了郑国。勇入敌营,智说秦伯,最终使得秦晋退兵,郑国得救。他,就是烛之武!
“秦伯说,与郑人盟”的智慧
在烛之武一番劝说下,来势汹汹,兵临城下的秦军竟然高高兴兴的撤军了,这足以说明烛之武的睿智。秦伯乃一国之君,并不是容易说服的。烛之武从对晋的利、对秦的弊、以及晋文公背信弃义的例子入手,让秦王深入思考其中利益关系,最终从秦国的角度说服秦王退兵。而且,他多年不被重用,却知天下事,纵观历史,也只有身居隆中却了解时局的卧龙可与之一比了。这深度的智慧正是救国于危难的法宝。
“夜缒而出”的勇气
一个阴冷的夜晚,在月光照耀下,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被绳子吊着的箩筐里出了城,城下是万里联营。他独自一人进了敌营,难道他能以一己之力阻挡千军万马吗?当然不能。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可能有去无归吗?他当然想到了。而这些,在他心中都不算什么,因为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国救民!正是他那无畏的勇气,促使他独自进入敌营,说服秦伯,以一人之力说退了这百万雄狮!这勇气,正是救国于危难之中的利器。
“许之”的爱国之心
“许之”,简略二字,便可体现烛之武对国家的热爱。不得重用,今已老,怨言甚多,虽有怨言,但他分得清民族大义,危难时刻,仍不顾自己安危,深入敌营,只为国能平安。烛之武倾尽他毕生智慧,奋力一搏,保国以得太平。若国亡,则民不复也。这种爱国精神,让烛之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就是智慧、勇气、以及对国家的热爱,让烛之武见秦伯、退秦军成了必然。
而与其他一些英雄不同的是,烛之武相对于那些大公无私“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口号式人物来说,就显得有人情味多了。他也会有自己的埋怨、牢骚。在不得君王重用却又临危授予与重任时,也会委婉地指责一下那“不识人才”的君王,最后又“勉强”地接过挽救国家人民的重担。这样一来,就显得烛之武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些无人情味的大英雄。
烛之武,这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臣,却以他的“智”、“勇”、“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的英雄,让我们铭记这个名字——烛之武!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六
责任,让您放下个人荣辱,以天下苍生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信念,让您拖着年迈的身躯,夜缒而出;智慧,让您单枪匹马走入敌营,平静却不失镇定,委婉却不失犀利。
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千里马伏枥而死无人问津,您亦是如此。当年您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没有人知晓您的才能,讽刺,嘲笑日复一日地磨去您年轻的棱角。就这样,您一天天的老去,智慧一天天被时间湮没,埋藏历史深处。
那时,大军压境,兵临城下,而被时光掩埋的老人,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您的才能终于有用武之地,而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您年轻时被嘲笑、被侮辱,在您已白发苍苍准备安享晚年之际,却临危受命。时光如此残忍,用几十年的时光去摧残人心,谁能没有怨言,谁又没有哀伤?
您不过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推辞,最终您的责任驱使您“许之”。
倘若时光的镜头可以拉升到几千年前,看到一个七尺老人夜缒而出,是屈辱还是臣服?满头的白发掩盖不了曾经的锐气,蹒跚的步伐掩饰不了您的雄心壮志。
信心支撑您的灵魂,支撑您步履蹒跚走进敌营,没有退路,没有选择的余地,秦营危机四伏,您以老者的深沉,揭示了灭郑的危害;您以旁观者的睿智,简明扼要地阐述秦晋灭郑的弊端;您以臣民的英勇,阻止了一场兵戈相见的悲剧。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当自己的国家将被蚕食,深入虎穴成为了一种既定的选择。或许没人懂得您的悲哀,在世俗的眼中,您不过是一个成功者,所看到的也不过是一时的光辉,于您而言,早已无所谓。不知历史的变迁之中,还存于多少关于您的记忆?
蓦然回首如今的现实世界,繁杂喧闹的社会,灯红酒绿的诱惑,恐怕将那个充满人性魅力的时代抛于九霄云外,而您也被遗忘。即便如此,您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平静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在现代人的思维之中,您的成功被遗忘于时光中,被印刷成铅字搁置书柜。但您——烛之武,却给了我以生命的启迪,与您一同走过,我感受到了真实的您,也找到了真实的我。
当您的事迹被家喻户晓的颂传,当您智退秦师变成泛黄的纸页,您终究离世人而去,您将生前的荣辱,死后的浮名一并带走了。但您不会被时光风化埋没于历史深渊,您永远活在新生一代的心中,永不消亡。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七
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把郑国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似乎剑在弦上,只等一声令下……从前傲慢无理又举棋不定的郑文公,如今畏首畏尾,如蒸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难道老天真的要亡我了吗?一帮废物……”宫殿之上,四个宫女的扇子也消退不了郑文公的汗珠,怒气。大臣们跪倒在地,双手颤抖,没人敢开口,死罪活罪都是罪,此时定是言多必失啊!
“烛之武,对,先派烛之武去游说一下,我们也好有时间做最后战争的准备…。” 佚之狐在情急之中,想起了这号人物。此时,大朝之上,意见高度统一,死马当活马医,能拖一日是一日。
烛之武冷笑一声:“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你们就把我当炮灰啊”。郑文公大怒,“大胆”两字正想说出口,但想到国家存亡,命在旦夕便马上赔上笑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想必你也懂,现在正是需要你的时候啊!”态度之诚恳,就差老泪纵横了,又一个影帝。此时的烛之武,却也被真切感动到了,毕竟也是忠贞爱国的老臣子啊。
烛之武虽然口才了得,智慧过人,但在一夜之间想出一个救国的妙招,也是比登天也难啊。好在,他有个做梦的习惯,一旦有难事,总有仙人托梦给他!天意啊天意。
仙人的指点,非凡的口才,还有一身的轻功,天助郑国也!悄无生息的,他已经站在了秦穆公的床榻前。“小人烛之武拜见秦穆公。”秦穆公大惊,以为是在梦中,又躺下睡觉了。烛之武见状,灵机一动。今日何不扮仙人托梦给秦穆公?我的话他或许不听不信,但神仙的话不信也不敢违背。
烛之武压低声音,念念有词,只见秦穆公在梦中拼命点头……
然后历史上就出现了这么一则故事,故事的结局是弱国郑国就用一个梦把秦晋联合瓦解了,不花吹灰之力,就把敌军击退了……
究竟烛之武说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左传》到《烛之武退秦师》,看个究竟吧!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八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在晋文公落难之时,曾经过郑国,郑文公却没有按照礼节接待他,而且在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不肯专一事晋。于是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与此同时,郑国早已是兵荒马乱,百姓们一想到燃起的战火将使得自己家破人亡,就恨不得赶快离开。整个郑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在这时,郑文公召见郑国大夫佚之狐,问他:“事到如今,若是正面回击,我军绝不可能战胜秦晋的联军,你可有什么好办法?”佚之狐回答说:“郑国现已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凭他一人,真的能说服秦伯吗?”佚之狐面对郑文公的疑问,不假思索地回答:“请您相信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啊!”郑伯同意了。
可是见了烛之武后,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知道,这番话是在讽刺自己没有重用过他,便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机之中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便答应了。
那天晚上,有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他先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这句话实事求是,于是秦伯放松了警惕,继续听烛之武说下去。“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又怎敢冒昧地用这种方式来麻烦您呢。”“你这是什么意思?少一个敌人,对我怎么没有好处?”“您想,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秦穆公听完这段话,告诉烛之武:“关于郑国如何划分给秦晋两国,我和晋伯可以在战后讨论。你也知道,我们两国是同盟国,正是因为我们的交往很深,你刚才说的不能成为我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的理由。”“秦伯,您不要忘了,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秦穆公马上反驳:“但是现在晋国的国君不是晋惠公,而是晋文公,两者是不一样的。”面对秦伯的反驳,烛之武不紧不慢地回答:“但秦伯您不能否认,晋文公也是有野心的,他甚至比晋惠公还要老奸巨滑的多。如此一来,晋国,何时才能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烛之武说的,句句都压在秦穆公的心头上,将利害关系分析的很透彻。秦伯心里赞同,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军撤军了。
晋军知道这个消息后,晋国大夫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一口回绝:“绝对不行。没有秦穆公的帮助,我绝不可能走上今天这个位置。我曾依靠他的力量如今却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就这样,晋军也撤离了。
烛之武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用了一番话就瓦解了看似牢不可破的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九
您从历史的长河走来,带着无数人的景仰。您的双鬓已灰白,您的双眼已昏花,您一生低调做人,在沉默了大半生之后,终于在秦晋围郑的危机中,临危受命,凭借您过人的聪慧,成功劝说秦伯退军,拯救了郑国。您成功诠释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您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您的名字千古流传。
我可以想象得到,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当您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是那么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当您冒着生命危险面对秦王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您颤巍巍地走来,坚贞爱国在您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的脊梁。钱学森不顾回国的艰苦,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青春;董存瑞身受重伤,仍然不辱使命,炸毁敌人的雕堡,用胸口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他们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谛,他们,平凡却不凡,他们,普通却显得伟大!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爱国,不一定要轰轰烈烈:老师,认真地教书育人,这是爱国;公务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爱国。只要为了社会,为了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知识,自己的青春,这就是爱国。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正是有了像您这样千千万万的人,才使得中华民族精神世代传承。五千年,风风雨雨,几个世纪,浴血奋战,多少朝代,兴衰进退,多少智慧,才成就了文明的中华民族!
烛之武,您颤巍巍地离开,留给我无限的遐思……
烛之武议论文600字篇十
美,总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人们向往美,没有人愿意与“丑”相伴。美,并非外表的光鲜,外貌的“美”是有保质期的,时间一到,不免褪色。因而,人们追求一种行为与思想上的美,心灵与品质的美,它由内而外散发,于举手投足间,使人领略到隐藏其中的美感,不觉心生艳羡。
并非故作姿态的高雅举止,并非装腔作势的高谈阔论,我所欣赏的美,是在严密逻辑控制下的智慧的闪光。在《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谋略者与野心家的争锋,让人窥见卓越的谋略之美。
春秋时期,天下不过是野心家与野心家的对弈。夹在秦、晋两国间的郑国,便似那刀下之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郑国有烛之武这样的谋略者在,在两国的针锋相对中,得以保全自身。
烛之武见秦穆公,开门见山地道出“郑既知亡”和秦国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但在动荡的年代,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个人良心。弱肉强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甘心损害本国利益为他国谋利。烛之武的理论可谓一针见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许挑拨离间在现在看来,乃是小人所为,而为君子所不齿,但这样做的前提,如果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恐怕没有人会说“不”。这其实是一种谋略,一种智慧。
烛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游说,层层深入,每一句,每一点,都堪称精练。分析利弊时,不忘适时地开出郑国答应秦国的好处,破坏秦晋结好的同时,为本国赢得了生存空间。
在强者面前,犹能进退自如,烛之武的外交谋略便是如此。干脆利落,用谋略者占优势的口和脑,凭一己之力,扭转一个国家的命运,令人叫绝。
文中还有一位让我注意的人,就是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让人怎么感觉都是美丽的套话。既然已无法在这场斗争中取利,那么,不如韬光养晦,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字字都让人感到晋文公身为王者的智慧。在实力雄厚时,奋起,将天下掌控;在明知不胜时,潇洒地转身,给自己,亦给国家,留一条后路。
说到底,“进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种外交谋略之美。使用得当,这种美便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