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追求梦想的过程。总结要简明扼要,言之有物,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一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药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源头性和开拓型创新,进而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1-2]。研究生本身面临激烈的竞争,也需要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放在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地位。
1招生模式的突破。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选拔有些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统一的入学考试,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虽然有复试影响,但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出现了一大批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仅为了一纸文凭叩开就业大门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队伍,这些原因造成了目前研究生在校期间,很难取得创新性成果。各高校应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改进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完善复试标准。在面试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关情况的关注程度等进行考察。通过全方位的考核,筛选出那些基本功扎实,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2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大多数中医药类院校还是单项灌输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思维的余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树立创新意识的课程观,课程应该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课程总体规划上,加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比重,优化培养过程,倡导个性培养。授课方式上,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开展以提出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创造能力。
3构建创新型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导师和研究生,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导师队伍的水平所决定。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高校为了适应迅速扩大的研究生招录规模,降低了导师的评定标准,使一些不具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从而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一流的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3]。学校应严格遴选导师,以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学术上造诣较深、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教师为主,采取动态调整机制,淘汰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严重老化、长期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加强导师培训、交流,让资历丰富的导师对资历较浅的导师进行指导,鼓励导师参加国际型学术交流;建立、完善导师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师的潜能。
4加强学术交流。
目前,我国中医药类院校与一些综合性大学比起来相对封闭,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交流合作较少,再加上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观念淡薄,导致科研前沿信息获取出现问题。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专家专题讲座和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改善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在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大力加强科研实验平台建设,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硬件问题;加强实验室管理,整合各学科的科研优势,建立综合科研创新平台,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开辟场所,通过各种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来推动研究生培养。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4]。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受多因素复杂交错影响的,我们要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找准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点,秉承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药高等教育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研究生。
【参考文献】。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二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质量,还对提高我国医疗科学的整体水平有重要影响。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培养更是至关重要。怎样促进和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课题研究素质,以更好补充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并且对内科学医学事业的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经历和科研中发现的问题,关于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近况和不足,对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作一简要总结。
1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1.1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而且研究生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无法单独管床及进行临床诊治操作,从而使临床技能培训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于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部分内科学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始忙于考研复习准备,很少参加临床转科实习,造成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1.2研究生人数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考研队伍不断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医院各科室导师人数有限,故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相应缩短;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不重视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理论知识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很大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不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尽管近年来各高等医学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易懂,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三
摘要: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一切原有知识和信息创造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的探讨,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以及实践教学改革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创新能力是指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运用一切原有知识和信息,创造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学习研究方法和加强科研训练四个要素。全民创新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思维活跃,有时学习中会带有情绪化,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时效率较高,反之则效率较低,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教学比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国际上将大学教育划分为学术性教育和技术性教育。高职教育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课程设置面向具体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和资质。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导入新知识到开始实训课程,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等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高职学生接受的.更多是如何增强记忆力,缺少对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思维固化,难以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缺少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长期传统教育的培养束缚了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学生难以解决在社会活动中众多复杂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课堂知识传授,在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强。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这就决定了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实践能力培养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其次,高职院校课程一般仅是围绕各专业设置,缺少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虽然开设了选修课,但是效果不佳,不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目前很多高职学生没有远大的目标,不喜欢所学专业,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专业知识不扎实,缺少创新能力,这必将阻碍其未来的发展。
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专业息息相关,必须满足两个要点,即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培养,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认真设计每一节实践课或实训课,认真考核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实践环节的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实践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尽力为学生创造到企业第一线接受锻炼的机会。结合所开设的专业,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授实践知识,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明确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和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是实践教学的延伸。鼓励学生建立课外活动小组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教师可以将自己研究的科研项目贯穿到教学中,这样学生在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同时,又有助于完善知识架构和培养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通过以上措施积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提供更多开展实践教学的平台。
3.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现有理论和观念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从而找到创新角度,确定创新题材,经过仔细钻研、认真探索,能够深化理解自己所学知识内容,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全方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实践教学的环境通常比较开放,学生的感官能力和认知能力会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创新体系也已形成,高职院校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通过教学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强化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绍生.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2]何静.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m].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
[3]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
[4]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李正风,席酉民.提升中国科学创新能力若干关键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师英杰.人的创新能力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8]孙耀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进步———基于技术标准化的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9]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0]岳晓东,龚放.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周渝慧.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教育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四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
(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2.4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5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
医疗卫生事业是个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重任。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人生观。除了对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培训,还要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教育研究生,以一种“大爱”精神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定期开展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谈话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务必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同时导师用长期积累的经验陶冶教育研究生,使其理解人文道德精神的价值,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对研究生的良好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和胸怀宽广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直接影响我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体系的进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合作团队,这种形势使医疗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作为医疗科学的接班人,要求其科研能力与时俱进,所以对研究生的医学教育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们医学教育者深入探索和思考,今后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优秀内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的内科学人才。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五
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实践社群在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创造和促进组织成员学习方而具有卓越的表现和作用,被认为是“支持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实践社群最早是指“成员间的那种非正式的工作联系性群体”。莱芙和温格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正式提出实践社群的概念。实践社群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关注相同话题、解决同样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相互作用的价值,他们非正式地组合起来,不断地交流思想与分享信息,相互探求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谈论各自的经验、诀窍及需求,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实践等方面。实践社群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核心内容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度,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被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实践社群是社群成员完全基于自愿并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是在涉及的知识领域、成员的兴趣或关切的主题相一致的情境下形成的,它是自发形成的特定人群的集合体。培育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出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实践社群,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扶持,使其尽快自觉地摆脱各种不利发展因素,形成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有些实践社群初期只有几个人,成员只是喜欢聚在一起随意地交流与分享,成员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非正式群体活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实践社群是研究生在和自己有着相同专业领域问题的人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关系网络。识别潜在的实践社群,需要深入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通道,细致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各类需求、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式、社交娱乐等方面。在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环境中,可被视作是研究生实践社群胚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术性社团。学术型社团已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重要雏形之一。高校一般都拥有数量众多的学生学术性社团。据北京大学招生网提供的数据,该校学术科创类的学生社团就达81家。清华大学也有众多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突出代表有“三角洲”工作室、天空工场、mathn,团队、合成生物协会等。第二,研究生交流、分享信息,及建立关系和声誉的各种非正式网络组织,主要有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兴趣团队等。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模协会、微软俱乐部、北斗巡星会等兴趣团队。第三,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其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研究生不断参与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便于建立起志趣相投的非正式交流的群体,逐渐形成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从构成要素上看,一个实践社群具有知识领域、社群、共同实践三个基本要素。判断上述实践社群雏形能否发展为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必须观察领域、社群和实践三个基本要素如何组合和运作,只有“平衡地发展这三个元素才能使实践社群成为承担知识创造和激发创新的理想组织形式”。
二、聚焦战略性的学科领域主题。
实践社群本质上是一个将对某一主题感兴趣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的非正式网络。相同的兴趣及知识领域是实践社群成员交流、分享与信任的基础,也能使成员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成员深知分享什么、如何提出观点见解及怎样采取行动。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非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记忆。研究生自发地形成实践社群的初衷,绝大多数是为了解决所研究领域的问题,及对与同行交流抱有极大期待。研究生只有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当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实际上就找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点。研究生通过不断地在实践社群中的请教、交流及研究,就有可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则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创新意识。研究生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不断丰富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领域主题应集中于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学科领域,而且主题范畴要适合。一方而要避免主题出现过于宽泛空洞、可行性不强、远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等情况,另一方而也要防止出现主题过于细小具体、可持续发展空间狭隘等现象。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最好能参与到研究生实践社群中,基于国际或国内领先视野及个人丰富的经验,协助研究生将主题逐渐地聚焦和不断修正。还应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学术传统、发展战略规划等,为研究生实践社群主题的聚焦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建议。当然,研究生实践社群的发展具有自发性,领域主题也应是自发地形成的,不能进行直接的指派或粗暴的干涉。同时,鼓励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领域主题体现多元化、区域化特征。
研究生以问题为导向,把自己独特的学习、科研经验带入实践社群,在共同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讨论新的观点,探索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就会产生学习、科研的最佳实践、方法诀窍与经验教训等新知识,形成研究生实践社群知识库。实践社群成员之间一般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关心的问题、相近的知识领域及储备、相似的发展背景等特征”。实践社群成员的这种特征,有利于他们在知识交流和经验学习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进而促进成员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能使研究生在实践社群知识库中准确地识别哪些是他们在学习、科研中最需要的,然后再以有利于成员接收和理解的有效方式传递出去,与其他成员共享。研究生不断地参与实践社群,就会不断积累创新实践的经验,不断增强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研究生实践社群的成员一般由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他们自愿地就共同关心的领域主题进行各种非正式的交流,通过持续不断地互动来加深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科研经验及技能的认识,从而促进成员的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理论上,研究生实践社群欢迎与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人员参与,实践社群的范围可以超越单一的高校组织边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实践社群的范围过大,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可能就会过大,就会使成员难以形成身份认同感,导致成员之间交流、共享困难,科研经验、方法诀窍等隐性知识很难显性化与转移,影响实践社群发展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践社群范围过小,成员之间知识领域、实践经验、思维方式等高度一致,同样不利于成员的知识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所以,应根据研究生实践社群的主题范围、成员的背景差异,适时地引导研究生实践社群形成合理的组织边界,确保实践社群作为激发创新的组织形式的本质。
实践社群的理论基础是情景学习理论,其强调知识习得的社会特征和情景性特征,强调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交行为。从组织层而上看,研究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巨大的共享知识库,使组织记忆内嵌于其中。这种组织记忆保留相关的实践知识、科研经验、诀窍技能、问题情境等,保留在研究生非正式互动、交流的经历中,形成了研究生在学习、问题解决和创新行为中可能的线索。当再次遇到问题时“社群成员可以依赖实践社群记忆和共享的知识库,成功地解决每个新问题”。实践社群这种情境性学习过程,还可以促进研究生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够促使研究生快速地解决问题,加快他们的学习曲线,发展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加实践社群的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核心层,其成员通常积极地参加实践社群的各种活动,核心成员一般很少;核心层外边是积极层,成员一般定期地参加实践社群活动,但没有核心人员那么频繁、投入和专注,积极层人数也较少;最外而一层是外围层,其成员很少或偶尔参与实践社群活动。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核心成员承担着组建、管理和维持实践社群的重大职责,是实践社群成功的关键。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一般有良好沟通能力,受到成员普遍尊敬,知道如何保持成员的兴趣、促进成员的自发性并把他们彼此联系起来,能不断寻找实践社群新的主题和领域,及时与外界进行联络沟通,保持实践社群的发展稳定性、知识共享和创造的活力等。核心成员的成长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但仍需要积极关注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的成长,必要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扶持。有研究认为,实践社群核心成员一般应具有敏感、外向、温和、开拓性、高利他性、灵活性等人格特质。
实践社群具有的开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目前,研究生缺乏激发、鼓励创新活动的培养环境和氛围,大多数处于聚敛性思维状态,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社群天生具有开放、自由、信任的组织文化,可以产生熏陶与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此外,实践社群良好的沟通性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可以引导研究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的头脑风暴中使创新思维得以潜移默化地形成。研究生通过在实践社群内不断地相互交流、学习、碰撞、融合,激发他们不断提出新问题,拓展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加强了创新理念的培养。
高度信任、共享的氛围是研究生实践社群有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信任将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共享欲望,在信任的基础上,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实践社群的活动,分享知识与经验,实践社群的创新能力培养功能就会出现放大效应。开放的思想、共同的理解和相互的信任,能够促进实践社群成员之间知识的主动交流与共享;知识交流和共享反过来又能改善实践社群成员的关系,增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并促成信任、共享的实践社群组织文化。为了有效地发挥实践社群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需要成员之间高度信任,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并鼓励成员使用源自实践社群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实践社群是一种非正式组织,面临着经费、场地、设备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实践社群非常脆弱。温格等人在研究中多次提到组织的物质支持对实践社群培育与维持的重要性。只有保障必要的活动经费、人力、场地、设备等,才能使研究生实践社群之花具有茁壮生长的沃土。首先,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是研究生实践社群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次,提供适当的交流平台,针对特定领域组织专业性的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实践社群的形成提供相关基础设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研究生设置了实验室(工作室),或把研究生实验室和导师的办公室(实验室)一体化,为研究生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空间保障。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促进实践社群的形成和维持。研究表明,网络技术在实践社群的形成和维持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建设性能良好的互联网系统,研究生实践社群成员可以随时将自己最佳的学术实践放在互联网提供的空间上,以便供更多的人随时参考、探讨和交流。
总之,实践社群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目前,实践社群的许多研究与实践都是在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背景下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果表明:实践社群是知识转移、共享和激发创新的有力工具和组织形式。国内有研究将实践社群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认为实践社群是教师个人知识增长的理想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本文将实践社群“移植”到研究生培养中,认为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重点探讨了如何培育与维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社群。我国对研究生实践社群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六
摘要:在研究生培养中,机制在创新意识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构建、环节等视角出发,探析在教书育人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提出加强研究生及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培养机制;药学导师;建设与反思。
本世纪是充满竞争、变革和创造的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体系和目标,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在19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并将之定义为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药学的发展与从事医药学人员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也是我国医药科技发展对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客观需要。在教学和实验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教育基本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药学高层次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药学研究生,需要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某种良好的环节影响受教育者,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培养内容、形成既定目标所规定的某种超乎规格人才的活动和过程。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药学人才涉及培养目标问题,那么怎样培养人才则涉及培养机制问题。
药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我认为是这样的:在医药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研究生培养的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总和。大家知道,育人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培养医药学专业人才更是十分繁琐的伟大工程,因为它涉及到生命的意义,所以在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是以一定的规则来规范的,这种规则本质上应当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表现为培养理念、培养方针、培养政策以及所制定的具体实施层面的培养办法与相关规定都是很客观、很实效的。总之,医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就是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为目标,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激发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研究能力强、知识结构活性充足、思维的开放性大、善于发现问题的创新研究生的活动机制,是让这一培养活动得以运转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培养要素指的是构成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基本要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导师、研究生、培养内容与培养条件。
(一)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对研究生质量标准或培养规格的要求。在宏观层次,国家已经进行总体描述;在中观层次,各级各类培养机构依据专业特色、学科特点以及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在微观层次,就是每个研究生的培养问题。这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以宏观目标为导向、中观目标为支撑、微观目标为基础,最终构成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体系。为此,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要拓宽本专业的知识面,面向医药建设事业的主战场,依据药学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对医药学的不同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人才。
(二)在各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教育者为研究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受教育者为研究生,两者之间存在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是培养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人的因素。如果说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条件是相对比较客观的要素的话,那么,作为导师和研究生就是培养要素中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要素。毕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执行者和第一责任人,需要他能够激发自己的研究生的强烈进取精神,从而获得创新性成果。假如对于那些没有特别兴趣、专业水平有限的学生,导师要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明的策略培养其研究兴趣。一方面,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辈大师的创新经历去启发、引导研究生,让他们明白医药科研的重要性,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应该依据科学发现的规律,在各个环节加以指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同时,鼓励师生间的学术交流,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营造吸引研究生积极投入科研的环境,努力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研究兴趣。所以说:一个好导师是决定培养是否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关键的要素,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谐发展而实现的。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应当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表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应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对此,药学专业的研究生从事的科研活动就是要运用药剂学、药物化学等科学方法去从事药品供应管理、临床合理用药、药品制剂生产、药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从中获得新发现、新成果。在药学科研实施阶段,导师指导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来培养研究能力或实践能力。通过周密的实验设计、规范的'实验操作、敏锐的实验观察、准确的实验记录以及深入的结果分析,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三)培养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点是使其掌握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及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作用于研究生,并最终内化在研究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药学知识技能、医药学科研创新能力上。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七
在“平台+模块”特色教育的基础上,引入校内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激发了创新潜能,建立了惠及每一位学生的全过程、多渠道、开放的、多元的、协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1汇聚校内优质资源,实现校内协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术研究能力。
打破学校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界限,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
汇聚校内优质资源,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部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宁波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整合学科与科研资源,扩大平台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功能。
打造学科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学科支撑专业发展机制,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使科研渗透教学,研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一方面,鼓励教师探索“寓教于研”和“研中有教”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科研,在科研中深化学习。
充分发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挑战杯、网络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的向心力,建立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软件实训基地等平台,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与师资共享,打破学院内部专业与专业,学校内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
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学生创新团队,通过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知识与综合能力。
通过竞赛,使团队协作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而构建“赛学创”循环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体系。
1.2积极引入产业资源,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始终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上的产学研良性互动的策略。
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成果产业化,可以加快学科研究成果转化,缩短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的距离;一方面吸收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开课或讲座,缩短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或行业学会签约开展了利尔达物联网学院、周立功3+1创新班、锐捷网络大学、ti大学计划等合作项目,开展专业合作、课程共建、企业实习等方式构建起一个立体、综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吸收有条件的地方大企业参加,建立和完善就业、企业、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3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校地协同。
国务院制定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宁波市政府发布的《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和《宁波市电子信息新产业发展规划》为宁波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实现这一蓝图,关键在人才。
宁波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宁波的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技术人才的使命,学校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宁波市政府及下属区县建立合作,共建创新平台,着眼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人才、技术、成果、产业的有效对接与快速融合,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与企业发展。
与镇海区人民政府及宁波工程学院等学校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也已正式开园,近百名毕业生在这里就业、创业。
1.4汇聚国际优质资源和智力,实现国际合作协同,培养学生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加剧,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教育,汇聚国际优质资源,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门人才。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当今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无不通过国际化办学来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学院利用侨资性大学的社会资源优势,依托科技部“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教育部“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创新引智基地”,加快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已引进10多位国外知名专家为讲座教授,定期到校讲学,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
与加拿大、法国、英国、美国、瑞典、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短期海外交流项目等。
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国际交往能力。
2结语。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机制,需要学校、社会、用人单位的合力,更需要不断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引领,信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以创新基地和平台为助推,努力为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输送创新创业型电子信息类人才。
通过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我们引入了校内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激发了创新潜能,建立了一个全过程、多渠道、开放的、多元的、协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altera亚洲创新大赛二等奖、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全国百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
学校已成为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等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之一。
作者:应祥岳王晓东陈芬李宏单位: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八
摘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九
近年来,我国针对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了部分区域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这种现实的需求使得区域经济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更加急迫。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始终,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认知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现状,还能够提升学生真正钻研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总之,基于构建主义的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未来空间及组织间的联系等等,它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有着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的特点。
(1)学科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在现实研究中都是存在着特定的区域或者说是空间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的,而该区域产生的所有涉及经济的现象都是要综合宏观经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地理、人口等知识进行研究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的因素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2)较强的应用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曰益激烈。这种经济环境下,特别需要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对当前经济问题给予回答。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区域经济学有着其特殊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_是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讨论中,并在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二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3)研究的区域异质性。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该学科的研究就有着区域的异质性。由于区域间存在着先天自然资源、后天社会政策等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就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个立足点使得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
正是区域经济学学科的这些独特性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也正是该学科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区域的异质性,要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或者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持续的增长,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为目的,严重忽视了人才的应用性,导致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而不能真正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时间培养的必要性。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中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实践培养能够使研究生更加系统和具体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学科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科理论知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应用与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的培养不仅增加学生主体性还能使之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掌握理论的应用技术。其次,实践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真正深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以探索其规律并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发挥学科的价值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一门学科的价值往往是在于对人们或者说对社会有着怎么的作用,将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才是价值的真正体现。最后,研究生实践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动手能力等。总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构建适合该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教学实用性的理论成果,它也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真正地将理论用于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针对当前社会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该学科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从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设施以及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的创新。
1、互动中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学习,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教学中可采用两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是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案例选择的现实有效性。案例最好是典型的、综合性的、现实的,案例应该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关,是研究生关注的问题,可以是经济新闻、区域经济变动报告等,案例可以是国内本土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二是研究型教学。通过提供研究生专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项目的设计到实施、分析等系列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实践基地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实践基地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发挥研究生实践的基础条件,更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想转变教学的方式,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就要改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等设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通过网络有效地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及动态,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是研究生进行实践研究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建立校外等实习基地、实践研究基地等。学校可通过与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合作来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机会,通过真正的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更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个清晰的掌握,甚至可以根据微小的经济变化来预测全国的经济趋势。
3、“教一学一研”有效互动的结合。
要想真正保证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转,就必须走“教一一学一研”三者的结合之路。换句话说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与学的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型的教学系统。[2]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将自身拥有的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实践性的科研调查,提升理论水平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建议。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能够亲身调研,掌握更深层的理论知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形成自我的理论体系。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十
1.群体结构复杂,思想多样。
研究生群体的组织结构较本科生复杂很多,本科生基本上都是由应届高中生通过参加高考的选拔上来,年龄上相差很小,群体结构相对简单;研究生的来源较为复杂,有应届本科生,有工作经历少的,也有工作经历长且非常复杂的,年龄相差也很大,这些都造成了群体组成结构的复杂性。结构的复杂性也造就了他们思想的多样性,有潜心做学问做研究的,也有想通过研究生的学习积累工作经验的,也有纯属想获得一个较高的学位的,等等。结构和思想的复杂性给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挑战。
每位研究生都经历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和成长,甚至经历多年工作的历练,他们的思想相对本科生较为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上都已经定型,其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独特的目的,独立性也较强。
3.学科专业分散,集体活动少。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较多,专业人数也少,研究生班级基本是几个相近专业组成,再加上他们的结构复杂,思想独立,致使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较低,集体活动很难组织,思想教育的整体性难以实施。
4.研究生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工作重视不够。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和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滞后,致使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下降,大大增加了研究生求职的难度,同时由于研究生的期望值仍然据高不下,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工作难度加大,就业率更是出现低于本科生的现象。
近几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研究生教育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散单一管理模式,日常管理与学籍管理由各学院研究生管理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则由研究生院培养管理科进行管理,而对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学业等方面的管理则基本上由导师负责(有些院校是由研究生管理机构负责的)。在研究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分散管理还能应付,但随着在校研究生数迅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
2.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新时期的研究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只重业务知识和课题研究积累,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只重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团体的协作和合作;只重效益和实惠,缺乏艰苦奋斗和奉献的精神等等。
3.师资力量不足,导师负责制有待加强。
近几年,随着学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数量急剧增加和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造成研究生师资严重不足,甚至一名导师所带博士10多人、硕士20多人。致使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质量教育等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导师不认识自己学生的现象,再加上导师的教学任务和社会职务的繁忙,很多研究生只能有高年级的博士带领下进行科研工作,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思想素质和培养质量的急剧下降。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素质和思想教育水平的一些途径和思考。
1.完善导师负责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先,增加师资力量,大力引进人才;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引进人才计划,引进对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有切实帮助的学科带头人和梯队人才,并加大对自身人才,特别是加强对学校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缓解由于研究生人数增加造成的师资压力。
其次,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也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发展,研究生导师水平高低也影响着研究生素质的高低,对研究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学校应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调节因研究生导师素质不高造成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的状况。
再次,引导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更应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研究生导师应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应从根本上加强导师形成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在日常科研过程中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等素质进行引导和教育。
必须确认研究生辅导员的地位,同时明确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使研究生辅导员有区别于本科生辅导员,并能发挥他们更大的作用。研究生辅导员应深刻了解研究生群体的个性特征,了解研究生培养制度和研究生发展方向,熟知研究生管理方式,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配合研究生导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的作用。
研究生中党员人数占50%以上,如何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并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应加强目标管理,使之产生模范带头作用,并带动全体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
研究生会是由研究生中佼佼者组成的学生社团,并由学院党总支和团委的指导,因此应发挥研究生会在研究生中的广泛代表性,通过他们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和管理办法,同时通过研究生会组织学术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使之产生群体效应,借此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更新管理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
面对招生规模的快速发展,在校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实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减少广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数据可充分利用与共享,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体系,为全校师生和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更新管理方式,重视网络安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
5.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不同年级本科生而进行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并建立了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但是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落后与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研究生就业关乎国家发展的大局,应该未雨绸缪,从入学抓起,全程跟踪。
作为学校和学院,应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入手,帮助研究生实现就业理想。只有帮助广大研究生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把自身需要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实现理想就业、科学就业、充分就业,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总之,我们应认真探讨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了解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健全教育管理队伍,充分利用研究生社团作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促进研究生科学合理的就业,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2]王峰娟.浅谈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十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培养,可以说研究生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但这个高素质是否符合研究生培养的标准?是否算得上是国家所希望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未必,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出现了许多问题,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达不到学校、社会甚至国家所期望的标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不仅仅是某个单位或部门的个别原因,而应该是各部门和社会共同造成的结果。
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研究生学术质量上的问题,衡量一个研究生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其学术成果的质量,但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质量面临许多问题。
一是欠缺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刚入学的研究生由于在本科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无法从本科阶段很快地进入并且适应科学研究领域。首先就是对各种科学研究所必要的基本的研究工具无法熟练使用,如对文献检索工具(cnki)不熟悉,无法正确进行知识的检索、收集以及利用,导致学生不知道从何处获得自己研究需要的文献以及资料,无法开展研究。其次是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以及著作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无法对其专业学科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掌握,导致很多时候其研究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却又全然不知。最后是对于收集到的文献无法进行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以及整合,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进行文献整理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看完所有收集到的文献后无法得出一个整体的判断。
二是日常进行的学术训练的水平不高甚至根本没有学术训练。很多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只写过一篇资格论文和一篇学位论文,研究生生涯的两年或者三年再无任何文章,造成其十分缺乏学术训练。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研究生无法顺利拟定研究内容以及实施方案,导致选题的时候出现所选课题过大或过小、是真问题或伪问题的情况,有的还会面临所选问题根本没有研究价值的情况,最后只得依靠导师来选定题目。即使是开题之后,很多学生也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写,甚至对于问题本身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文章最后成为各种文献的堆积,没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到最后答辩阶段,很多学生缺乏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思路,欠缺在短时间内将自己或者是别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和表述的能力。
三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无法生成高水平的论文。首先,很多研究生论文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问题、轻理论;重宏观、轻微观;重现实、轻历史;重国内、轻国际;重追随、轻前瞻”[1],无法正确拿捏研究问题的核心。由于很多高校本科阶段并没有对学生论文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指导,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时无法适度把握论文的核心及研究的重点,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前人研究过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归纳层面,而且研究的问题缺乏理论基础的连贯性、逻辑性。现阶段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对于宏观问题中个别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度研究的阶段,不应只停留在宏观层面,这最终只会导致研究问题的空洞且研究价值较低。与此同时,研究的内容不应仅仅再依靠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仍有一段距离需要追赶,所以科学研究应把视野放在国际正在进行或还未进行的研究领域,以此来缩小国内科研水平与国际间的差距。
四是研究生论文成果普遍缺乏创新性。这个问题集中出现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中,很多学生所研究的问题缺乏创新性,主题陈旧,内容老套,很多观点只是引用而没有自我见解。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文献整合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对于研究问题缺乏创新性的主要原因,有些研究者会归咎于前人已经把能研究的领域研究完了,无法进行再创新,但这种想法出现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文社科類研究在现阶段应该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研究者应将自己专业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其他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问题上,这种创新性研究能力正是现阶段研究生所缺乏的。所以说当今“我国研究生质量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于过去优势的丧失,而是长期存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不足”[2]。
1.选拔制度欠缺。
我国研究生选拔方法不同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其主要方式是根据其导师或学校意见、本科阶段的成绩状况、gre考试成绩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拔。而我国研究生选拔绝大部分是通过研究生考试一种方式进行,虽然说这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其考查内容仅限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无法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唯一能够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面试,在整个选拔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学生是否考上研究生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笔试成绩。这种应试选拔机制使得学生习惯于掌握现有的知识,在固定的知识体系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
2.教学方式不合理。
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沟通、交流为主,但是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旧是本科阶段的复制,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倾听。这种方式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一味地接收无法让学生形成独立的研究意识。并且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很多都是“陈年往事”,不具有时代性,起不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学校在这其中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并没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合理交流的机会,而仅仅是为教师排好课表,为学生上传课表,并且要求教师达到学校对于教学任务所设定的指标,这也是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原因。
3.导师个人的原因。
研究生扩招后很多导师同时带六七个学生,导师无法全面顾及每名学生的各个方面,很容易忽视一部分学生。而且研究生导师均为博士,是大学科研任务的中坚力量,每位导师都身负繁重的科研任务,在进行完正常的授课后基本没有时间顾及学生的状况,导致学生在失去导师的监督后出现散漫的状态。再者就是大学教师的工资并没有达到其需要的标准,所以很多导师在校外也承担一些“辅导”任务,占用了导师的一部分时间。
4.学术环境腐坏。
每名研究生畢业之前必须要完成一定的资格论文,数量依据学校的要求而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迫于准时毕业的压力,急功近利地通过一些不正规的渠道或手段来发表论文,而且一部分期刊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学术原则,不顾学生的论文质量,只要版面费到位,文章即可见刊,这一利益环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质量,阻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污染了学术环境。同时,学校对于学生资格论文的审查也仅仅是表面文章,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审核,这也让学生对于资格论文的重视程度降低,最终给了一些社会上的不正当渠道以可乘之机。
5.过程监管不足与缺失。
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很多高校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入学政策是“严进宽出”,研究生亦是如此,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校对于研究生的监管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监管举措,对于研究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入学的筛选阶段,而对于入学后的研究生培养阶段缺乏监督与评价。
三、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问题的对策。
研究生招生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关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招生选拔方式进行改进。一是在选拔过程中考察学生本科阶段参与过的科研活动的次数,以及取得的成果,尤其是本科阶段的论文完成情况,可以看作是其学术能力的体现。二是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目前,对于推免学生的审核,很多大学设立推免资格,可越过研究生考试,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这对于很多有意报考这些大学,但最后由于统招名额减少而不得不调剂的优秀的学生是不公平的。那些由于本科出身不同,但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由于一些大学推免人数过多而与其失之交臂,这让原本为了公平而设立的统考制度显得不是很公平。三是形成导师和学生双向互选的机制,让导师有相对自主的选择权利,挑选那些思维能力强,具有学术精神的学生,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入学质量[4]78。
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内容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教学内容的严谨性,教学内容应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环,具有连贯性,而不是天马行空地进行探讨;注重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没有现实证据依托的科学就是伪科学。其次是模式方面,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摒弃本科阶段的传授模式,转变为交流模式,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逻辑思维的练习,增强学生面临突发性的学术问题的反应和归纳能力。
3.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这里提到的导师队伍的水平不是指导师学历的高低,而是导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水平。不论导师是何种学历,处于何种地位,得到过何种荣誉,都要将师德教育放在教师教育的首要方面,在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的英美等国家,导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仅仅是对导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导师的道德品质、师生关系等方面也纳入导师综合评价系统,基本形成了以学生评价、学系评价、同行评价为主体的三大评价体系[5]。所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提高导师水平的重中之重。
4.改善科研学术环境。
国家应加大对个学术期刊的监管力度,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彻底斩断中介对于学术科研的介入。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正规渠道发表论文,提供论文的发表渠道,监管学生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内容,努力净化学术环境。这不仅要求学术界要对科研环境进行改善,更要求社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对于论文发表渠道进行严格的筛选,不应让中介等非正规论文发表渠道充斥检索界面,正确引导学生发表论文应是各机构、各单位共同的责任。
5.加大培养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督导检查。成立研究生课堂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学位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员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学位课程考试、实践实习等主要环节,进行全方位指导和监控[4]79。二是加强对学生学位论文的监管,从文献的收集、分析到整理,对各个过程进行指导和考核,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健全和创新研究生全程淘汰机制。依据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条例的规定,把全程淘汰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落实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综合素质、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申请等环节的淘汰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增强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紧迫感和积极性[6]。
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不是研究生本身的责任,也不是学校、教师、社会等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整个学术界乃至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研究生的培养不应仅仅依靠教师或者学校,而应该是寄希望于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我国今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决定着今后社会的发展动力强劲与否,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政策制度还不够成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很大程度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的研究生群体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晓东.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及对策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7):70.
[2]廖湘阳.研究生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06.
[3]张建林.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1):152.
[4]滕克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十二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摘要: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数学科目特有的科目观念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认知环境,探讨并选择使用可用的授课方法,以此变革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想象空间,达到对学生课业的减负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数学在高中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数学能力包括了运算、逻辑、空间想象等各个方面。从学科的层面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破解数学难题的思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具备了数学应有的思维,学生才能在遇到数学问题后努力思考予以化解,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后经过适当的扩展,方能创新解决路径。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科目知识的全覆盖,更在于科目思维能力的培育、提升。
一、接纳新颖独特的思维观念。
高中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教师特别注重对自己讲解能力的提高。在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接受老师讲授知识内容,而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担心学生在自己有限的学习储备的情况下去摸索或独立思考的时间会挤占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因而学生可能偏耗时的.摸索、探究、思考会被老师轻易打断。老师通过制订“标准答案”而达到简单的解题目的,使得学生失去独立思考、锻炼思维发散的必要条件与机会。有时候学生独特的想法被老师忽视或轻而易举地予以否定。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创新。
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对数学科目本质的理解以及对单一授课教学观念的变革,通过深入理解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本质以及创新教学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十分重要。具体的做法就包括整体上要突破原有的讲授框架,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紧密联系实际的特征,学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设想与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原有思路的延展。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在解答比如椭圆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被鼓励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椭圆实例,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深入地对课本公式定理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供灵活巧妙的可用方法。
目前大多数学教师普遍认为高中数学本身带有一定的拔高与难度,是高中教学中最为棘手的教学科目,数学学习在教学大纲的既定下难有新的内涵与大的扩展余地。甚至包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认为让学生明确一个知识体系下的多种题型以及解题的路径就够了,老师一般会在每一体系的教学中以既定的几个教学例题基础上进行单线教学,从不特意的扩展知识体系,延展解决思路。通过较为严格的分工,使得学生接受与老师讲授呈现单一模式,两者关系难以有新的延展与衔接。学生大都通过课堂上的僵硬记忆与学习笔记,甚至是死记硬背那些典型数学题目来应对数学问题。这种带有强迫性质的灌输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难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难以深入地明晰数学模型下的数学本质与思路。学生渐渐地在这种模式下变得麻木与习惯。
外,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教师自身要加强自我学习,不回避数学学科中难点、疑点,并鼓励与学生共同思考,甚至是做学生的学生。另外,还一定要接纳新的教学思路,大胆运用,特别是那些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构建有重要作用的教学办法要特别注意。要多层次多方面地变换数学教学模式,要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路上反复着手,多重变化,由表及里层层解析。
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担负着高考升学的重任,一方面对于学生数学运算、数学逻辑、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高考的负担下,学生的创新扩展思维本身就被很大程度上得到限制,因而教师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引导对于学生扩展思维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束缚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模式应该得到破除。同时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提纲的教学方法要得到重视,对机械的教学模式应得到审视并得以转变。
参考文献:
[1]程军。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01)。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十三
创新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英语学科来讲,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是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尽一切可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并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力图结合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交流一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践做法。
1。在对话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针对对话课的特点采取的一些方法。一是移花接木法。英语对话课一直以学生反复操练课本中的对话内容为重点,以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但是从初一开始一直使用这样的模式就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而且有的对话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又过于复杂,语言背景也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口味和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常常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际情况,自编对话。虽然学生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但是学生的兴奋点却被激活了,他们在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后,不再把学习对话当成包袱,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二是改写法。针对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用不同人称、不同形式改写成日记、故事、书信、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对话。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三是辩论会。有些课文可以将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大部分同学都很感兴趣,经过认真搜集材料和精心准备展开辩论,很有针对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尽管有些同学未能发言,但他们深受感染,决心以后更加认真地练习,争取下次机会。
2。在课文讲授中培养创新能力。一是注重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朗读是对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开出的最有效的一剂良药;其次,朗读可以有效地纠正语音语调;再次,朗读可以很好地强化记忆,实现背诵;第四,朗读可以直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情感;第五,朗读可以充分培养英语思维。
二是采取复述和缩写方法激发创新。复述课文内容是一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我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抓住文中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对相关词语和句型进行替换或改写后按照一定的线索把课文口述出来。这种对语言的再加工过程,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前后联系、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同时又不拘一格,无固定的标准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分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缩写,同复述课文一样,都要求在抓住文章核心意思后,用已学过的熟悉的短语和句式创造性地把文章加工成一篇中心明确、简洁明快的短文,不同的是,必须动笔整理成更加简洁的书面文字。三是放开思想续写文章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四是适当采用列表方法强化创新。3。在试卷讲评课中培养创新能力。英语试题题量大,不可能逐一详细讲解,即使选部分题目细讲,总还会有一些同学听不懂,没讲的题目就更不用说了。我尝试着给学生参考答案后,让他们展开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弄清整个题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还可以怎么样”,然后总结得失。一是针对单项选择题的讲评。主要让学生讨论“该题考查点是什么”、“为何选这个而不选那个”、“围绕这个考查点,还可以怎样出题”。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明确了考查点,联系了相关知识点,也学会了合作学习。二是针对完型填空题的讲评。完型填空题是绝大部分学生最头疼的题型,难就难在一篇完整的短文被剜去十几个空格以后,学生阅读时思维出现断裂,难以得到一个连贯的整体意思;注意力也被分散,想看文意,忘了短文结构,想看结构,又忘了前后意思。针对这种情况,要适时建议学生不看选项直接在文中空格处填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断裂现象,保证了思维的连贯性,从而逐步养成跟着前后文章做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感觉效果不错,而且减轻了负担。三是针对书面表达题的讲评。如果仅仅按照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写作训练,即完成“给学生材料——学生完成——老师批阅——老师讲评”这样一个过程,很难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如果在第二步前加一个步骤——求异思维加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思考,运用所掌握的句型结构,尽可能用多种方式表达材料中的要点,这样的训练效果大都事半功倍。
1。强化英语课外阅读,重视英语起始写作。学校一般会订阅配套英语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每天或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语篇,用小本子摘下生词,并抽时间讲解。久而久之,词汇量会有所提高,语感也会增强。另外,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在每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做一篇习作,通过练习学生兴趣大增。2。用足有限的资料,发挥最大作用。学生身边有资料,要留时间给他们做,然后收上来批阅并讲解,表扬态度认真、错误少的同学,帮助部分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增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3。强化课外参与,拓展创新空间。学生的课外参与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生活视野的拓展,因此,学生的课外参与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首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特点,布置他们感兴趣又有乐于完成的课外任务;其次,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参与手工性任务;再次,角色性任务参与也是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一,如节日时给老师用英语打个电话等。事实证明,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任务都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论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篇十四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力量,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才,现代农业人才包括技术服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缺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高等农业教育是农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为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是其面临的重大主题。
二、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问题。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与看法,主要是指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教育观念具有层次性。高等农业教育观念,是人们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也就是指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观念同样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农业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与农业大国的需要不相适应,受重视程度不够。在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上,科学发展、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新观念还没有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全面树立和落实到学校的育人制度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发展机制。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来看,由于青年学生在高考时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志愿不强烈,多数传统农科专业学生都是以服从志愿的方式调剂过来的,因此学生对于农科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专业兴趣不高,学习愿望不强烈。
2.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专业条件建设受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行政化色彩强烈,农科专业大都是以传统农业形态分类设置,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因此,一些农业高校采取了“专业改名”的措施来吸引生源。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型人才要求不适应,未来的农业人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成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单一专业性的种植、养殖或者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人才培养知识基础不扎实,复合程度不高,对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适应性不强。
3.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脱节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落后于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车间、场所不让学生进,而校内又因资金缺乏建不起来,实践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造成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脱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1.教育观念的更新。
更新教育观念是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也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导。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来抓。这样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就能够以此为抓手,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优化育人的流程,丰富育人的渠道,充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其次,要进一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个性化发展更是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性要求。最后,要根据院校的不同层次和服务区域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人才培养的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加强通识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共识。我们要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同时要大力推进学分制、三学期制、第二学科专业等制度的改革,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个性学习成长创造条件。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专业教学与学科科研的协调。科研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教学是“流”。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发挥学科的龙头功能,突出科研对于教学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坚持科研成果进课堂,结合现代农学学科发展基本趋势,扩大交叉型和前沿型课程,力求达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协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协调、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比例协调。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坚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协调。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创新人才的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尤其需要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3.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学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实践技能历来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农业高校要统筹协调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大力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独立课程实验室”协调互补的本科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就校内而言,要整合资源,理顺机制,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实验课教学的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扩展农业实验基地的保障功能。就校外实践基地而言,要选取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合力育人的协同效应,提高大学生对于现代农业的认知程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要着眼于农学学科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保证实践课程进度。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力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和课题完成效果,从而使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4.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大学的标志和精华所在,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大学的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创新的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系,而且要创造一种鼓励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陶冶创新情操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氛围,要提倡自由包容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倡包容的文化氛围,就是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包容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好奇心。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制度的支持,需要包容的呵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5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