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也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在编写教案时,要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教材使用。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社会城市里的标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认识一些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知道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正确含义。
2.知道标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符号,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3.找找生活中的常用标志,学会遵守规则。
1.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
2.教师自制标志牌(走路与禁止走路)
1、介绍游戏游戏玩法:老师出示走与禁走标志牌,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当老师出示禁止标志时,幼儿应立即终止动作。
2、幼儿参与游戏。
3、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该做什么动作的?(引导幼儿说出标志牌一目了然,很形象。教师重点讲解"禁止"标志的外形特征及意义。)
1、与幼儿共同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厕所有标志:男厕所是穿裤子的、女厕所是穿裙子的;还有的是烟斗和高跟皮鞋。
(2)停车场有标志:一个大大的p
(3)快餐店有标志:肯德基的标志是kfc,卖当劳的标志是大大的m。
(4)路边有安全标志:禁止鸣笛、禁止拐弯、红绿灯……
(5)大楼里有标志:安全出口、电动扶梯、卫生间、休息室……
2、师生共同总结标志的特点:一般的标志都很明显,比较多的用三角形、圆形,为引起大家的注意,颜色多用红、黄、黑。
3、教师出示各种标志的'图片,幼儿再次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1、请幼儿自由选择标志的图片,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2、师生共同总结:有了标志,生活会很方便,路上不会堵车,人们能很快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的生活会井井有条。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如安全标志、环保标志等)
2、教师在美术区投放材料,幼儿自己绘制标志。(幼儿教育)
本次优质课活动我选择了社会《城市里的标志》,目的在于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二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7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3.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
4.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
5.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学情分析:
张抗抗这篇文章笔锋敏锐,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的“多胞胎”现象比较容易,但是将“多胞胎”现象与城市的表示“树”建立起联系,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学生体会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突出主题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方法:
讨论读中感悟。
教学理念:
遵循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的启发结合的原则。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将课文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2.自由读书,能回答的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记下来。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
2.查预习效果: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婀娜熙攘多胞胎遒劲浓荫干涸馈赠。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
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
1.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一)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1.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
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
书:树)。
3.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城市。
树的特点。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
(4)师引读,积累背诵。
1.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
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
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导语】的会员“kingannk”为你整理了“标志设计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标志设计教案设计执教者:赖礼烽教学目标:......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市的标志》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7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3.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
4.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
5.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张抗抗这篇文章笔锋敏锐,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的“多胞胎”现象比较容易,但是将“多胞胎”现象与城市的表示“树”建立起联系,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学生体会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突出主题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
讨论,读中感悟
遵循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的启发结合的原则。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1. 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 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将课文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一、直接导入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2.自由读书,能回答的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记下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
2.查预习效果: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婀娜、熙攘、多胞胎、 遒劲、浓荫、 干涸、馈赠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三、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
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1.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一、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
2.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
3.默读课文的7一一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城市
作为城市标志的树
树的特点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
(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1一一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
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将2-6自然段和7一一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志一一树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和新词。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向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段落。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排比句。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向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和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生字词。
(1)出示词语。
辨别轿车红杉婀娜熙攘火炬滋润日益。
忠心耿耿似曾相识茫然若失川流不息若有若无蔚为壮观。
(自己读,个别读,齐读)。
(2)读准字音。
苍劲曲折树冠。
(3)认清字形:熙。
(4)比一比,组词。
辨()轿()杉()镶()。
辩()骄()彬()壤()。
(5)理解词语。
似曾相识川流不息若有若无蔚为壮观忠心耿耿。
(读词所在句子,根据句意理解词义)。
3.了解作者。
四、作业:
1.生字词书写2.比一比再组词。
教学反思:
这类课文学生学起来兴趣浓,能通过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此类文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能够主动做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每一座城市的标志的树是哪一种,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作城市的标识。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5.总结。
三、作业: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四、板书(表格)略。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五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7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3.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
4.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
5.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学情分析:
张抗抗这篇文章笔锋敏锐,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的“多胞胎”现象比较容易,但是将“多胞胎”现象与城市的表示“树”建立起联系,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学生体会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突出主题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方法:
讨论读中感悟。
教学理念:
遵循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的启发结合的原则。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将课文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一、直接导入。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2.自由读书,能回答的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记下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
2.查预习效果: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婀娜熙攘多胞胎遒劲浓荫干涸馈赠。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三、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
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1.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一、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1.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
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
书:树)。
3.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城市。
树的特点。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
(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
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
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六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7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3.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
4.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
5.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张抗抗这篇文章笔锋敏锐,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在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的“多胞胎”现象比较容易,但是将“多胞胎”现象与城市的表示“树”建立起联系,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学生体会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为了唤起大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突出主题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
讨论读中感悟。
遵循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的启发结合的原则。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2.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将课文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一、直接导入。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2.自由读书,能回答的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记下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
2.查预习效果: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婀娜熙攘多胞胎遒劲浓荫干涸馈赠。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三、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
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
四、布置作业:
1.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一、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1.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
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
书:树)。
3.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
城市。
树的特点。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
(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
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
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
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返回。
中考高考名著。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七
1.认识一些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知道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正确含义。
2.知道标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符号,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1.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
2.教师自制标志牌(走路与禁止走路)。
一、游戏:走与停。
1、介绍游戏游戏玩法:老师出示走与禁走标志牌,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当老师出示禁止标志时,幼儿应立即终止动作。
2、幼儿参与游戏。
3、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该做什么动作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导幼儿说出标志牌一目了然,很形象。教师重点讲解"禁止"标志的外形特征及意义。)。
二、引导幼儿讲述各种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含义。
(1)厕所有标志:男厕所是穿裤子的、女厕所是穿裙子的;还有的是烟斗和高跟皮鞋。
(2)停车场有标志:一个大大的p。
(3)快餐店有标志:肯德基的标志是kfc,卖当劳的标志是大大的m。
(4)路边有安全标志:禁止鸣笛、禁止拐弯、红绿灯……。
(5)大楼里有标志:安全出口、电动扶梯、卫生间、休息室……。
2、师生共同总结标志的特点:一般的标志都很明显,比较多的用三角形、圆形,为引起大家的注意,颜色多用红、黄、黑。
3、教师出示各种标志的图片,幼儿再次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三、分析有标志和没有标志的不同之处。
1、请幼儿自由选择标志的图片,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2、师生共同总结:有了标志,生活会很方便,路上不会堵车,人们能很快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的生活会井井有条。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如安全标志、环保标志等)。
2、教师在美术区投放材料,幼儿自己绘制标志。(幼儿教育)。
本次优质课活动我选择了社会《城市里的标志》,目的在于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霓虹灯遒劲蔚为壮观婀娜。
挺拔苍劲坚韧忠心耿耿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杭州。
法国梧桐南京上海。
榕树福州广州。
椰树海口。
油松长春。
圆冠榆新疆喀。
国槐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树标识。
保护大自然。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九
1、介绍游戏游戏玩法:老师出示走与禁走标志牌,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当老师出示禁止标志时,幼儿应立即终止动作。
2、幼儿参与游戏。
3、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该做什么动作的?引导幼儿说出标志牌一目了然,很形象。教师重点讲解"禁止"标志的外形特征及意义。)。
二、引导幼儿讲述各种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含义。
1、与幼儿共同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厕所有标志:男厕所是穿裤子的、女厕所是穿裙子的;还有的是烟斗和高跟皮鞋。
(2)停车场有标志:一个大大的p。
(3)快餐店有标志:肯德基的标志是kfc,卖当劳的标志是大大的m。
(4)路边有安全标志:禁止鸣笛、禁止拐弯、红绿灯……。
(5)大楼里有标志:安全出口、电动扶梯、卫生间、休息室……。
2、师生共同总结标志的特点:一般的标志都很明显,比较多的用三角形、圆形,为引起大家的注意,颜色多用红、黄、黑。
3、教师出示各种标志的图片,幼儿再次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三、分析有标志和没有标志的不同之处。
1、请幼儿自由选择标志的图片,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2、师生共同总结:有了标志,生活会很方便,路上不会堵车,人们能很快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的生活会井井有条。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
1.认识一些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知道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正确含义。
2.知道标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符号,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3.找找生活中的常用标志,学会遵守规则。
1.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
2.教师自制标志牌(走路与禁止走路)
1、介绍游戏游戏玩法:老师出示走与禁走标志牌,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当老师出示禁止标志时,幼儿应立即终止动作。
2、幼儿参与游戏。
3、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该做什么动作的?(引导幼儿说出标志牌一目了然,很形象。教师重点讲解“禁止”标志的外形特征及意义。)
1、与幼儿共同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厕所有标志:男厕所是穿裤子的、女厕所是穿裙子的;还有的是烟斗和高跟皮鞋。
(2)停车场有标志:一个大大的p
(3)快餐店有标志:肯德基的.标志是kfc,卖当劳的标志是大大的m。
(4)路边有安全标志:禁止鸣笛、禁止拐弯、红绿灯……
(5)大楼里有标志:安全出口、电动扶梯、卫生间、休息室……
2、师生共同总结标志的特点:一般的标志都很明显,比较多的用三角形、圆形,为引起大家的注意,颜色多用红、黄、黑。
3、教师出示各种标志的图片,幼儿再次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1、请幼儿自由选择标志的图片,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2、师生共同总结:有了标志,生活会很方便,路上不会堵车,人们能很快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的生活会井井有条。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如安全标志、环保标志等)。
2、教师在美术区投放材料,幼儿自己绘制标志。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一
1.认识一些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知道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正确含义。
2.知道标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符号,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3.找找生活中的常用标志,学会遵守规则。
1.常见标志(停车场、安全出口、禁止吸烟……)。
2.教师自制标志牌(走路与禁止走路)。
一、游戏:走与停。
1、介绍游戏游戏玩法:老师出示走与禁走标志牌,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当老师出示禁止标志时,幼儿应立即终止动作。
2、幼儿参与游戏。
3、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该做什么动作的?(引导幼儿说出标志牌一目了然,很形象。教师重点讲解"禁止"标志的外形特征及意义。)。
二、引导幼儿讲述各种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含义。
1、与幼儿共同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厕所有标志:男厕所是穿裤子的、女厕所是穿裙子的;还有的是烟斗和高跟皮鞋。
(2)停车场有标志:一个大大的p。
(3)快餐店有标志:肯德基的标志是kfc,卖当劳的标志是大大的m。
(4)路边有安全标志:禁止鸣笛、禁止拐弯、红绿灯……。
(5)大楼里有标志:安全出口、电动扶梯、卫生间、休息室……。
2、师生共同总结标志的.特点:一般的标志都很明显,比较多的用三角形、圆形,为引起大家的注意,颜色多用红、黄、黑。
3、教师出示各种标志的图片,幼儿再次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三、分析有标志和没有标志的不同之处。
1、请幼儿自由选择标志的图片,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2、师生共同总结:有了标志,生活会很方便,路上不会堵车,人们能很快找到要去的地方,我们的生活会井井有条。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如安全标志、环保标志等)。
2、教师在美术区投放材料,幼儿自己绘制标志。(幼儿教育)。
本次优质课活动我选择了社会《城市里的标志》,目的在于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二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居基础地位,工业居主导作用。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的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珠三角的外资企业都是其中的推进工业化的典型。它们的发展经历了超强优势、高速发展—暴露问题、发展受阻—理性反思、科学规划的过程。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化的地区。珠三角在率先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比国内其他地方更早地遇到了“矛盾凸显期”。我们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考虑该地如何利用区域优势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又该如何面对困境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课时。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三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2.能够利用地理统计图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教学难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一、什么是城市化。
1.[思考]多媒体显示长三角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城市化含义。
通过观察长三角的变化图片,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思考]结合城市化的含义得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
2.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发展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结合课本及日常生活实际去思考形成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可能会有哪些呢?
活动2【讲授】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问]城市化是什么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工业革命)。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形状,各阶段的名称)。
填表回答:。
填表城市三个阶段差别回答:
活动3【活动】课堂活动。
答案:。
(1).从早到晚: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印度。
(2).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巴西为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为初期阶段。
(3).发达国家:减速,外迁,城市中心衰落。
活动4【讲授】3.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特点: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进入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四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公路。
铁路。
航空。
水路。
管道。
运速。
较快。
较慢。
最快。
最慢。
--。
运量。
较小。
较大。
最小。
--。
运价。
较高。
较低。
最低。
--。
灵活性。
居中。
好
差
最差。
连续性。
居中。
好
差
最差。
其它。
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受天气影响较大。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设备投资大。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五
1、知识和能力目标。
a、学会“标识、似曾相识、茫然无措、遒劲”等生字词语,并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识、爪”两个多音字在文中的读法。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积累文中关于树的描写的优秀片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学写批注、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引导学生思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人。
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六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标志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掳掠()翘角()霓虹灯()模样()杉树()水罐()遒劲()。
点缀()樟树()偌大()婀娜()槐树()熙攘()耿耿()。
词语:掳掠:大同小异:
遒劲:标识:
蔚为壮观:偌大:
流苏:熙攘:
千姿百态:风韵:
忠心耿耿:小心翼翼:
干涸:馈赠:
三.学习过程。
1.理解文题:什么是标识?
(明确: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2.生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划分段落: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第二部分(6-15):写树才使城市之间的真正的标识。
第三部分16-17):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高。
4.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亲切,优美。
(生探讨略)。
5.总结:
四.板书设计(略)。
城市的标志教案篇十七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化工作总结,由,com小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今年以来,#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园区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一个融合,两个对接,实施三大战略步骤,四大战略措施,建设新型工业化河滨市区的发展思路,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一、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0xx年,我们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一是为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城管综合执法大队更名为城管行政执法大队,并壮大了执法队伍,添配了执法装备,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得到加强。为规范执法行为,又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逐街逐路,定员定岗定责,严格奖惩兑现,使执法队员的责任心加强,严重影响城市市容市貌的城市顽疾得到规范和遏制,城市秩序明显好转。二是按照“建养分离,事权分离”的原则,对园林处、环卫处进行了作业方式改革,将环卫道路保洁、园林养护管理任务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投标,推动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产业化运做的模式转变。环卫处对#以来老城区以外新增城市道路共计50万平方米的道路保洁进行了分段招标。园林处对老城区和产业区起步区段#万平方米的绿化管理进行了公开招标。通过市场化运作,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激发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感,提高了道路保洁质量和园林养护管理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0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