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语文教案(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6:22:10
风雨语文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2-05 06:22:10     小编:BW笔侠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的重要依据。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和任务安排进行合理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借鉴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案是教学中的重要依据,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风雨语文教案篇一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1、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风雨语文教案篇二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风雨语文教案篇三

1、激趣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

(2)词语解释。

偌大刹那蜷曲倏忽。

(3)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参考: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风雨语文教案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认识作者,认识“凹”

二、初感风雨景。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风雨场景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和风雨有关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交流预习。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偌大()蜷曲()贾平凹()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栅栏()。

三.整体感知。

第1段:树林全貌第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是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风雨语文教案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学生预习中的主要问题,以一篇正面描写暴风雨的学生习作导入课文。

二、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默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并说说这些句子妙在何处。

我感受到了一场的风/雨,从文中句话中可以看出,它妙在。

幻灯片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由学生个别朗读或者全班配乐齐读。

四、小练笔。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例如: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写一段话,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风雨语文教案篇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陆游:__诗人,号______。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自己为、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3.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

作:________ ;大作:________ ,指________________ 。

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人形象。

哀:________。自:________ 。尚思:________ 。阑:________ ;夜阑:________ 。

风雨语文教案篇七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多媒体教学课件。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6、交流。

7、齐读第1—4、节。

说明:

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有利于体会牛顿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

6、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第7节)

(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4、)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1)再读第8、节。

(2)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3)板书:爱研究 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主动探究,读懂课文,让学生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说明

教会学生区别“像”和“向”。

2、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2)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3)(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4、)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说明

教会学生辨别句子,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情的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查一查:牛顿的其他故事。

说明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牛顿,拓展文本的内容。

风雨语文教案篇八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1课时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此较好的景物,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板书:

风雨语文教案篇九

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多媒体工具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个别交流

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

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1)媒体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

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

三、补齐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学生质疑

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1)交流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与“向”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疯了吗?

(2)交流出示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再次理解“心甘情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因为牛顿对于这么大的狂风十分好奇,为了解风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因为不是真的被风刮跑,因此,这里的刮跑要加上“”

四、交流资料,完成表格,加深体会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一

1.学会本课“碾,眠”等12个生字,理解“窒息”“惊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好处,并会仿写比喻句。

4.感受文中描写的暴风雨的景象,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要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感受暴风雨的景象。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懂得全面看待事物的道理。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熟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春雨细如毛牛”“春雨淅淅沥沥”可今天我们所见的春雨却是一场暴风雨,他和我们平日所见的春雨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学习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歇的《暴风雨》。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1.请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书,及时正音,重点点拨下列读音“沉闷”,“囱”,“绮”“哽咽”

3.再读课文,看看是否通顺流利,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发声。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绮丽:形容风景鲜艳美丽。

无与伦比:没有什么可以同等匹敌。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选择读的好的段落学生互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只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主要写暴风雨的景象,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2.指导学生划分段落。

(1):雨前的闷热天气,闪电和闷雷。

(2—6):狂风大作,飘波大雨下下来了。

(7—11):雨后的美丽春景。

(12—13):抒发作者的感受,阐明哲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天气闷热,闪电大,闷雷响)

2.重点理解“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悸”

指名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做什么?

齐读,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过度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初步感受了这场雨的大。这节课继续学习下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品读重点词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6自然段,看看作者描写了雨中的那些景色?用“”划出,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用“”划出。

2、反馈学精。

a、描写了闪电,雷,狂风,瓢泼大雨

b、重点指导理解下列语句。

第二自然段修辞手法是什么?把什么好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暴雨如注,倾盆大雨的特点)

c、铿锵的乐曲……仿佛……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好处?(雨变小,淅沥,温柔甜蜜)

3、总结学习方法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雨后写了那些景色?

2、你觉得那种景色最美,读出你的感受。

3、重点理解两个比喻句。

绿叶上的水珠如同珍珠……把什么比做什么?写出了水珠的美。

四、你们能试着用“如同”“犹如”“宛如”说几个比喻句吗?

五、学习最后一部分,领悟道理,深化主题。

1、读后,说说你对最后两段话的理解。

2、师生总结

看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看,事物的弊端之处,往往隐藏着优点,正如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二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四、课文。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课文拓展。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三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抄下来。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2)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中的哲理。

(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

重点: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中的哲理。

字卡、词卡

2课时

1、教师板书:暴风雨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们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场景呢?(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暴风雨的景象。)

2、教师板书:启示。让学生说说启示的意思。

3、那么,一场暴风雨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领悟作者从暴风雨中获得的启示吧!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读给同桌听。

(3)用画出暴风雨带给作者的启示。

2、检查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字卡,指名读。

(2)出示词卡,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理解。

(3)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齐读。

引导学生按照暴风雨来之前、暴风雨来之时、暴风雨来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说说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暴风雨的启示

过渡: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一、二段,感受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

1、仔细品读一、二段,画出描述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景物特点的词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2、集体交流

(1)窗外,一道闪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恐惧。

齐读后思考:你从划破、轰鸣、使人恐惧这几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教师过渡:你们听暴风雨来了!一学生感情朗读第二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暴风雨刚来时的猛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大雨猛烈地敲打着玻璃窗,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还感受到暴风雨的什么特点?

(感受暴风雨结束时的温柔。)

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一小股的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齐读后思考:这句话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情景?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这句话。

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4)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感悟到什么?

(5)师小结: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用饱含蘸情感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美。

师过渡: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暴风雨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丽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想象画面。

1、读后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结合课文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么美的图画,你能用上不同的写景成语,说句感叹的话啊?

这么美的景色,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给大家听?指导朗读,自由练读。

同学们,谁能怀着一种赞美之情把它读下来?指名读。

2、小结:

是啊,作者用了优美的词语,贴切的修辞,为我们展现了暴风雨过后美妙的景色。

1、教师过渡:

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花草、露珠,是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的闪电、雷声,来之时的狂风、暴雨,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因此作者不禁感叹道:

教师出示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毁灭、绚丽分别表现在哪里?

3、教师过渡:

昨晚到早晨,短短几个小时,可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即将被毁灭的大自然,竟然变得绮丽无比,难怪作者会发出:

出示句子:有时,人们受到了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的感叹。

4、齐读,引导联系实际,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哲理,对本文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不同景物特点,体会到了不同景物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待问题都应该全面,切不可有窥一斑而见全貌的观点,这就是暴风雨的启示。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来之前:使人恐惧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时:猛烈、温柔

和谐美

去之后:风景如画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四

2.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来之后的景物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抓注重点句,入景悟情。

仿照写法,练习写作。

有关阿尔卑斯山和暴风雨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2、板书:暴风雨的启示

导演:张导(张老师)

主演:————(待定)

制作单位:店集乡中心小学六年级摄制组

3、提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谁想当导演?要想当主演,首先要干什么?(熟悉剧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剧本。

4、简介阿尔卑斯山:(出示资料)

1.大声读文第一遍,找出生词是关键

窒息

辗转不寐

霹雳

瓢泼大雨

蠕动

翩翩起舞

擦拭

依偎

2.讨论读文第二遍,理解词义不怕难。

(1)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讨论不理解的词义。

(2)反馈各自讨论结果

和熙:温暖

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抚慰:安慰

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能比的上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使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3.默读课文第三遍,带着问题去钻研。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别写了那些内容?

顺序: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启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之前的情景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之时的情景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写暴风雨去之后的美丽景色

第四段:(第11——12自然段):点明中心,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看到整体的和谐的美

(3)引导学生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自由读文第四遍,逐句逐段琢磨完

(1)学生自由读文第四遍

(2)写旁批

(3)指名谈体会

(1)分享读后收获

(2)展示最喜欢的部分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指名听写生字词

1.雨前,我辗转不寐,闪电划破夜幕,雷声轰鸣

2.雨中,狂风咆哮,烟囱呜鸣

大雨敲打屋顶,冲击玻璃

4.再能突出“暴”字的句子开头标上序号

1.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2.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物体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总结中心: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整体的和谐美

2.总结写法:抓词句,入景悟情,情景交融

3.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

1.出示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八.作业:仿照本课写法,写一处自然景色

风雨语文教案篇十五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答案: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

(4)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

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出示)

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紧挨着)

第二句:弟弟的担心

第三句:妹妹的惊慌

第四句:妈妈的焦急(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终于)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弟弟、妹妹、妈妈的心情)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

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齐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400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