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做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前可以先预览全文,掌握大致内容和结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内在的灵性,打造活力课堂。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描写了了森林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犹如一支乐队奏出的乐曲,嘈杂而美妙,和谐而喧闹。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用热情的笔墨在和我们讲述他的朋友故事。春天,森林里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综合型乐团,什么歌手都有,什么乐器也有,美妙极了。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学生对本课的动物名称和发出的象声词有的比较生疏(有13个要认识的字,9个带拼音的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在理解和运用时有难度,同时对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熟悉。尤其对动物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这一中心句与课文如何介绍的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但要体会作者怎样在聆听中辨别声音的特点对于学生不易察觉。
为了课堂活起来,要结合本单元的有关的音乐方面的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课学习,平时聆听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本身潜能,交流各种声音的美妙。课前预学;创设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问题领悟作者的热爱森林以及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预学:自学生字词,达到正确流利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你的发现。课上交流汇报学会的和疑难问题,全班研讨教师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把要学习的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适合学生学习成长,正如“跳一跳,摘桃子。”
1、自学生字新词。
2、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2课时。
1、师:同学们,自然界里的声音是很美妙的。你听见那些声音,能模仿一下声音吗?
学生交流(小鸟啾啾蜜蜂嗡嗡青蛙呱呱···)。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熟悉的小动物了解,评价激励学生思考林中的小动物还有许多是他们不知道的,让学生好奇地走进文本探究学习。)。
1、检查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情况。
(1)五位同学轮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如果发现读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读得正确的流利的同学交流自己预学的方法。
(2)出示多音字。
一小觉奏乐难为情爱好结实小爪子。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和评价,采用表扬和批评结合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自学新词的情况。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新词有什么发现?说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带口部字多)。
唱叫吹听喧嘷。
啭啼咳嗽呻吟吱吱嗡嗡呱呱哼哼咩咩。
吱吱嘎嘎咕噜咕噜嘎吱嘎吱扑噜扑噜。
师:大家看看想想这些带口子旁的字词有什么分别?
生交流(动词的声音的词)。
生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说其中一个的机会。让大家都来参与啊。
师: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其他的拟声词吧!
生交流(迎新辞旧的日子能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海底世界能听到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声。
学校鼓号队在咚咚咚咚地敲鼓······)。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词多,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学习,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情感体验来学习,既简便又快。)。
师:1、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小声读课文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吗?
个别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读课文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有感情。(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都知道自己学得可透彻,巩固复习有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2、抄写积累运用中的本课的词语。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二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一感知一一品读一一欣赏一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m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侣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i。
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自己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弦,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几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预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以及抓住并理解表达作者主观评价的语句。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它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电化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运用多媒体声像,板书,旨在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本课我引导学生主要采用预习法,分小组讨论法,意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被人称为“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在这里,黑暗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死神日夜出没,它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放幻灯片,图片,文字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奥斯威辛的了解呈现两级情况,一种是一无所知,一种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为多。因此,在教学的开始——导入部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图片直观,很有震撼性,触动心灵,易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奥斯维辛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奥斯维辛之间的距离。
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语句或依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根据课文题目可预设问题很多,但选择“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即作者的创作动机,只是作为讲授本篇课文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击新闻主体部分。以主体为中心,辐射其他新闻元素。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来源,是什么触动了他?即参观者在奥斯维辛的见闻,感受。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文中7-15自然段,实际上是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时,在动作行为,神情语言上都有所变化。而作者正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利用这点,从细节上把握情感,“还原”残酷、恐怖的历史真相。
小结:
“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
这样,过去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宛如两重天,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当身处奥斯维辛历史遗迹中,留给参观者的是历史的厚重带来的静穆,压抑,但走出来,面对明媚的阳光,孩子的笑脸,他们释然。——记住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问题:在这些描写参观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语句?(学生自由提问,由另一学生作答,老师引导,作有效补充,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
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类似的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是真的没新闻了吗?(分组讨论)。
这篇新闻很特别,与一般的新闻不一样,属于印象性报道。字里行间蕴藏着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其中的蕴味。而且高一的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很强,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比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的新闻异同,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特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杀人工厂旅游中心。
毒气室震惊。
焚尸炉愤恨记住历史。
展览感受珍惜和平生活。
女牢房可怕。
纪念墙窒息。
绞刑室。
问题的设计基本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抓住学生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层把握作者情感。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四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菁菁校园”,本单元主要以校园歌曲为主爱国是具体的,本单元启发孩子们从身边和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体验生长在伟大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令人自豪。“多么好”的底蕴,就是为祖国母亲喝彩,感受祖国到处都洋溢着希望的阳光和青春的力量。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围绕“体验我们生活的快乐”这个主题展开。本课选取了以学唱《校园的早晨》为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清新活泼的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该歌曲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共同创作,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分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1、能力目标: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2、认知目标:知道“从头反复记号”和“省略跨越记号”“结束记号”在歌曲中的用法以及正确的演唱顺序。
3、情感目标:了解校园台湾校园歌曲,感受清新、质朴的风格,领略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重点: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通过欣赏《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难点:歌曲中前八分休止和切分节奏的正确演唱以及各乐句间的紧密衔接。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主要通过欣赏体验法,听唱法等来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充分感受校园歌曲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的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五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六
教材说明《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教学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同学在美的享受中,发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难点: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学习目标据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和目标定位在:
1、利用网络互动优势,引导同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因材施教,建构新的知识点。
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3、利用网络开放优势,想象文章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分层发散,实现同学个性化发展,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使其学会高效率的合作学习。
优秀教案根据目标定位,我把分为短期、长期两个层面。
短期:在网络教室集中教学,时间为两课时。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围绕“你认为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让同学自主提出问题:例如:我认为海底世界是个奇妙的世界(或美丽的世界,物产丰富的世界,神秘的世界……),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然后,借助网络资源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理解重难点,在文中或利用网络找出你想象的海底情景,想象文章描绘的“神奇”情景,并做到熟读成诵。最后,通过分层扩展,启发形成新一轮探究兴趣。
长期:为利用主题网页分散教学,活动时间设计为一个月。同学围绕“潜水剧乐部”、“海洋生物研究所”“小小潜水员”等主题活动,师生一起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以短期教学促发长期探究,以长期探究引向生活积累,让语文学习真正做到为生活服务。
整合的课堂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之清冽源自活水,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一源源不时的活水,才使同学发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欲望。对《海底世界》一课,我就是这样利用资源导新的。
活水要留入渠中,还少不得教师有价值的引导。
这正是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壮阔景象。
在《海底世界》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借助网络的互动优势,实现同学个性化的学习,为其构件了自主探究的平台。
正所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我用李白的千古绝句作比,是想说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妙,当然,合作的学习少了太白先生的孤寂,多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快慰。
我为同学展开多维度评价和发散性的扩展,让小朋友的心中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究始终“总是春”般的感觉。
整合是大势所驱,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多考虑些什么?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七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初步学会诗歌内容,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朗诵诗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2)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3)乐于参与游戏,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其中重点是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朗诵诗歌,难点是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诗歌。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了解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识别各种动物的脚印。
(2)制作电脑课件,将诗歌内容展现出动画效果。
(3)小动物和小动物的脚印的图片各半。
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和游戏法。
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并积极思维。
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各种动物的脚印,激发创编欲望。
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电教”这一现代化手段,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和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电脑课件直接获得生动的印象。
讨论法是幼儿最喜欢的方法,幼儿可以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1、音画结合,引出诗歌。
活动一开始,我就打开电脑画面,战线出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天空中飘着朵朵雪花,优美的《雪绒花》音乐慢慢响起。这时,我对小朋友说:“你们看,天空里下起了什么?”这样视听结合,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幼儿的兴致。
2、动画演示,理解诗歌。
首先我请小朋友观看雪地上出现的的各种脚印,并以神秘的语气问幼儿:“这些都是谁留下的脚印呢?”让幼儿自由猜测,然后再播放小动物走过雪地的动画,以此来验证幼儿的猜测。接着我又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一说:“这些小动物的脚印象什么?”幼儿在与同伴的讨论中能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够吸收到别人的知识,从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小朋友讨论完以后,我又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见解在集体中发表,并且加以肯定和鼓励,培养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将小朋友引入诗歌的主题中来,我直接说:“小朋友看,西欧啊动物在雪中留下的脚印就象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它们都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我们平时画画都要用颜料和笔,可是小动物们画画是不用颜料不用笔的。你们说,它们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呢?”这样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让幼儿理解了诗歌中的“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句。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还是利用电脑画面中“小猫奇怪地问:‘小青蛙怎么没来?’”这样一个动画来完成的。小朋友已经有了一些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所以能很快地回答出来。
3、多种方法,学习诗歌。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这样几步进行:(1)整体欣赏。我让幼儿一边看动画一边完整地欣赏诗歌。(2)分句教学。就是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着念一句。老师念的时候要有感情,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这样利用自己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比如诗歌中的前两句,我会这样念:“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再如后两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很快就能将老师的语气、神态模仿的惟妙惟肖。(3)表演诗歌。在小朋友基本掌握诗歌的时候,我启发幼儿为诗歌加上合适的动作,可以分组表演,也可以分男女表演。这样既帮助他们记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至此,活动的重点就解决了。
4、发挥想象,创编诗歌。
这里有两个过程:(1)幼儿讨论,演示动画。“还有那些小动物会象小鸡它们一样可以在雪地里画画呢?它们会画些什么呢?”让幼儿分组展开讨论,然后请小朋友将讨论的结果在集体面前讲述出来。没说出一个动物以后,我就利用课件演示出这个小动物在雪地里行走的画面。第二个过程就是观看画面,创编诗歌。这里我是这样引导的:“小朋友相处的动物可真多,你们看,它们在雪地里画的画也很美,我们能不能把它们也编进诗歌里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有了上一个步骤做铺垫,热切幼儿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已经掌握,所以基本上都能很快地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编出新的诗歌来。他们可能会说“小熊画面包,大象画小船......”这里可以让个别幼儿示范仿编以后,再让小朋友们互相编,让每个幼儿都表现的自我的机会。这样,活动的难点也就解决了。
5、游戏《帮小画家找画》。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感知动物的脚印,同时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染个一半幼儿手拿画有各种小动物脚印的图片,另一半幼儿手拿画有相应的小动物的图片,然后让小朋友一一对应帮手里的“小画家”找画,看谁先找到。
最后,我对小朋友说:“小动物们一直站在雪地里太冷了,他们要回家了。我们和这些‘雪地里的小画家’说再见吧!”同时,画面上也出现小动物边挥手边踏步走的情景,以此来结束活动。
我们都知道,语言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本次活动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孩子,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他们在“回答提问、自由讨论、朗诵诗歌、表演诗歌”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创编,从而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九
《我是一只小虫子》是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的内容,这篇__是以“童心”为主题的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述性散文,从小虫子的视角描述了小虫子生活中的苦与乐,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快乐的小虫子。全文共7个自然段,课文结构清晰,可分为当一只小虫子“不好”和“真不错”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伙伴们的感受,再写觉得不好的理由;第二部分是写的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的感受。两部分都是先概括地说再具体地说,段落之间联系紧密。最后以“我喜欢当一只小虫子”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写“使、劲”两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能就感兴趣的部分和同学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增强阅读兴趣,爱上读书。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大胆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爱上阅读。
难点: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
语文课标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新编语文教材主张读书为主,读书为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所以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给学生大胆交流的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引领学生感受本课轻松幽默的语言文字风格,进而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成长。
(一)导课环节:
开头我以“大家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头,可是当同学们打开课本11课,这里却没有颜如玉,也没有黄金屋,紧接着我追问“有的是一只?”学生兴致浓厚地补充——小虫子。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心里好奇心加重,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
(二)品读课文,理解交流环节:
1、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先进行默读,整体感知课文概况和文中的两种观点,再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与大家说说。用上“因为小虫子————,所以我认为当一只小虫子——————。”不光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更想让他们学会借助关联词学会表达,学着运用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略学“当一只小虫子不好”:
在出示文段后,师生合作读(老师读黑色字部分、学生读蓝色部分),每读到红色句号的地方停下来,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样的读不是老师读学生光坐那听,也不是学生误打误撞式的读,老师参与读能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字情感基调,引领学生理解方向,达到高效的目的。
3、重点学“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
把这部分设置为教学的侧重点主要是想引领学生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学会珍惜已有的、学会知足,感受生活的美好,传递给学生多一些正能量的精神财富。
学生的读也由与老师的合作读、学生分男女群体读,再到学生个人展示读,体现由引到放的过程,逐步加强学生个体感知能力。
(三)表演读4、6两段,体会当一只小虫子的快乐:
学生在表演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虫子虽弱小,可只要心向阳光花自开,凡事多往好处想,同样也能享受惬意、有趣的生活,感受做一只小虫子的美好。
(四)学习第7段:
这一段总结了全文,照应开头。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写“使、劲”两个生字,相信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五)课外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好的文字谁都想去品味,平时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很享受师生一起读的那种和谐美好的读书氛围,而且我更想传递是:读书,并不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在课外就应该多读书,哪怕是“连爬带滚”地读。
(六)作业:
作业除了写好协会生字外,还有一个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课堂内的小虫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昆虫的生活特点。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实验小学的菅娜,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应对本课的第二课时作具体的阐述。
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明白,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所以,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当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观潮》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经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经过以上对教材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经过文字去想象潮汐构成的原因和文中描绘到的壮观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将利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到钱塘江大潮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除了情景教学法。我还将采用想象画面法,谈话提问法等方法同时进行教学。
在学法上,我将采用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和朗读品析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钱塘江大潮来前的纪录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掌握上节课所学资料,又借势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到新课潮来时上。具体我会这样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初步感知了潮来前的景象,相信大家必须十分想感受潮来时的'汹涌澎湃,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继续感受钱塘江大潮吧!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感受雄奇。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手、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读,我会布置这样的任务:大家要仔细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请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学生分享读后,我将学生反馈勾画的语句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让学生充分感受潮来之时,大潮声音和大潮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第三环节:精读鉴赏,细读品位。
经过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阔,也勾画了相关语句。为了进一步品读文中的好词佳句,我会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组间分享自我对勾画语句的看法,从中能够感受到什么?小组探讨完后,随机抽取小组代表,分享小组探讨的结果,并做相关的引导与总结。
比如这样的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明确句子里的比喻修辞手法,并继续播放剪辑好的视频,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阔。
第四环节:安排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布置两个作业。
1.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钱塘江大潮呢?试着为钱塘江大潮写一段解说词。
2.朗读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如:刘禹锡的《浪淘沙》。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核心资料的集中呈现,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反映文章的思路脉络,以便帮忙学生直观的回顾课堂资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声音、样貌)。
潮过后。
总之,本节课经过朗读法、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以上就是我今日说课的全部资料,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一
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这个特殊的葬礼。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拉丁美洲的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国境线的交界处,有一条巴拉那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就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泻而下,在下面撞开了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有时高达近百米。更有震耳欲聋的水声,为大瀑布壮威。据说在3o千米外,瀑布的巨响声还清晰可闻。
长期以来,塞特凯达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但这雄奇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20世纪80年代初,在瀑布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且,周围国家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水量逐年减少。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逐渐枯竭,即使是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的雄奇与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见此情景,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
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许许多多的人感到震惊和痛心。这个曾经令多少人为之骄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即将永远消失。这个事实,令人们震惊,同时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他们痛苦地接受了现实,纷纷加入到全世界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
1986年8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他们模仿当地印第安人为他们的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大瀑布。
这个行动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9月下旬,巴西当时的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为瀑布举行的特别的葬礼。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骄做与欢乐,号召人何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二
一个新家是小学的语文课文,大家知道怎么做好这篇课文的课件吗?以下是语文课文一个新家课件,请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鹰、粪、酸、灌、摩”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窝、残、粪、颗、肥、壮、趣、帽、刺、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出示课件:大树)。
生:大树。
师:这样枝繁叶茂、生意葱茏的大树,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生:乘凉、美化环境、减少噪音、提供氧气……。
(找4—5名学生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一个新家》。(出示课件:课题)(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这个家里都有哪些成员?一边读一边把他们划出来。(出示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3—5分钟)。
生:啄木鸟、小松鼠、猫头鹰、林貂、草莓、木耳、蘑菇。
师:这么多小动物、植物都住进来了,那,谁是最先住下来的?
生:啄木鸟。(出示课件)。
师:啄木鸟为什么住在这啊?
生:“啄木鸟就爱住在树洞里”
师:看来啊,这棵枯死的大树为啄木鸟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家。
师:紧接着住进来的是谁?
生:小松鼠。
师:是什么样的小松鼠?
生:活泼的.、灵活的、跳跃的……。
师:你是从哪发现的?
生:小松鼠的大尾巴闪了一下。
师:接下来出现的这两种动物可不是一般人能见的到的,它们是谁?
生:猫头鹰和林貂。
师:小孙子亲眼看到它们了吗?
生:没有,是爷爷告诉他的。
师:那爷爷怎么就知道是猫头鹰和林貂了?
生:猫头鹰吃田鼠剩下的残骸,林貂的粪便。
师:爷爷轻易的就辨别出猫头鹰和林貂住进来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爷爷熟悉它们……。
师:爷爷是护林员,他对这片林子非常熟悉,凭借多年的护林经验,爷爷一下子就知道猫头鹰和林貂也在这住着了,看来啊,爷爷早已和这片森林融为一体,成为这里的一员了。
生:是。
师:招待所可是要收费的啊,而这棵大树呢?
生:免费的。
师:那你现在想对大树说点什么吗?(出示课件)。
生:大树真伟大……。
生:小刺猬、小熊、小鸟。
师:大树不仅是动物招待所,在它的周围还有许多植物呢?你们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都有谁?
生:草莓。
师:这是什么样的草莓?
生:鲜红鲜红、又甜又酸。
师:瞧,(出示课件)这样的草莓,放到嘴里,酸酸甜甜的,真好吃,谁来读一读?
(2—3名)。
师:你知道草莓为什么长得这么好么?
生:大树的滋养、动物的粪便。
师:善于观察的小孙子在爷爷的引导下,还发现了什么?
生:木耳。
师:你们见过木耳么?你们见到的木耳长什么样啊?
生:黑的,泡过的……。
师:你们见过新鲜的木耳么?看看书上,新鲜的木耳长什么样?
生:水灵灵、半透明的。
师:就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接下来又有新发现,小孙子都兴奋的跳了起来,他发现了什么?
生:蘑菇!
师:什么样的蘑菇让小孙子如此兴奋啊?
生:小孙子又仔细地看了看周围的地面,兴奋得跳了起来:“蘑菇!爷爷那么多蘑菇。灰色的,黄色的,真有意思,他们长得多肥壮!”
师:你们喜欢这肥壮的蘑菇么?
生:喜欢。
生:“够了,够了。”爷爷阻拦说,“留下一些给那些小松鼠、小野兔和小刺猬吃吧!”
师:从爷爷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爷爷很善良、爷爷爱护小动物、爷爷把小动物当作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我们应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一棵大树死了,更多的生命在这儿住下来了,不仅有动物,还有植物。”在大自然的词典里,没有死亡,有的,是不断的新生,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快乐的生活。
师:于是:“老爷爷望着这棵成为动物新家的大树,望着这片长满草莓、蘑菇的土地,欣慰的笑了。”你知道爷爷为什么欣慰的笑么?(出示课件)。
生:大树不孤单了,老爷爷很开心,所以老爷爷欣慰地笑了。
生:因为很多动物和植物找到了自己的新家,他为小动物和植物高兴,更为大树有了新朋友而高兴,所以老爷爷笑了。
生:因为森林又焕发了更加旺盛的生机,老爷爷不再为大树的死难过,所以他欣慰地笑了。
(动物有家了、枯死的大树不是没有用的、大家在这里过的很开心、小孙子增长了见识……)。
师:大自然是神奇的,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处处给我们展现的是生机,是希望。就像文中这棵死去的大树一样,在它枯朽的枝干上,存活着更多的新生命。新家的成员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师:同学们,这个新家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呢?
生:快乐的、幸福的、温馨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新家么?如果你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你愿意扮演谁?你每天的生活又是怎样呢?请同学们以“一个新家的生活”为题,写一写你快乐的新家生活吧。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三
《夏》是七年级上册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隽永含蓄,作者梁衡以他对夏独特的情感把夏描写的紧张、热烈、急促,赋予夏以人的情感,体现了夏旺盛的生命活力,进而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让读者对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这节课设计细读课文、逐层推进。研读课文分了四个环节:围绕关键词“紧张”,第一环节设计读开头与结尾,引导学生通过读首尾明确读出作者对饱含汗水的紧张之夏的赞美之情,对辛勤劳动者的歌颂之情,并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首尾呼应之美;第二环节读承接“紧张”,细读人们的紧张表现,“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节奏是紧张无比的,勤劳的庄稼人白天与夜晚都是不停歇的,他们是值得赞颂的;第三环节紧扣“热烈”,读成熟与生长的热烈,春的萌发至夏便“蒸腾”起来,第二段的词语尤为有热烈之气,这一段重在词语赏析,细细品味热烈韵味。第三段的秋苗在暑气的蒸腾下,是那样勃勃生机,“冲刺”的热烈与紧张尽情在叶、苗、蔓中书写,本段重在欣赏修辞之美。读完全文,第四环节的目的是总结文本,更是走出文本,提升学生的理解。
课堂延伸是为了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更丰富的夏景,理解作者笔下的夏天所要表达的情感;课堂升华部分是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构思,是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文体的表现特点,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业是学以致用,在本课的学习中明白抓住景物的特点,巧用修辞写活身边的平常的物、景。
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课文研读不够细致。
2、各环节过渡不严密,不能精心设计语言引领学生。
3、重视朗读,但指导性不强。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探究时间少。
5、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培养,具体指导,有序训练。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本第二册的第11课《奶奶的白发》。
课文主要通过一个小孙子天真的语言和神态以及奶奶的慈祥和疼爱孙子的感情,表现出浓浓的祖孙之情。课文主要通过“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含义深刻的话,让人体会到奶奶为子孙操劳一辈子的辛苦,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它篇幅虽短,但意趣横生,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课文。
1、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解疑中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2、通过想象、描述、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朗读的激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9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认识“心”字底和“八”字底。
在趣味盎然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真情;
在想、述、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本课教学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部分生字,第二课时为学文,第三课时为复习巩固课文内容,学完剩下的生字,今天,我具体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个过程,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课前,我请学生搜集一些和奶奶有关的故事、歌曲,讲一讲,唱一唱,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活跃气氛,增添趣味,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2、直观展现,启动情感。
上课伊始,我就出示奶奶的图片,让学生跟奶奶热情地打个招呼,并简要讲述“课文中也有一位非常喜欢奶奶的小朋友。他说呀,他奶奶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头白发。”揭示课题是《奶奶的白发》显得顺理成章,此时通过让学生跟奶奶亲热地打招呼,能勾起学生对奶奶的熟悉感、亲切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就读得犹如在呼喊自己的奶奶。
(二)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这种方式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方式,在学生自由读第一节后,先结合图片说一说,问:奶奶的白发白得怎么样?通过直观图片,能得知奶奶的头发很白很白,接着让学生从第一小节中找到一个词语就表示这个意思,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雪白雪白”,读好词语就不在话下了,继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读好“黑黑”一词,接着比较:为什么是雪白的,我的头发是黑黑的,你觉得怎么样?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好奇”一词,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情感迁移,帮助孩子用已知来认识未知,在体验的基础上读出孩子好奇的语气,还可以演一演,将读、演融为一体。最后问“你知道奶奶雪白的头发的头发是哪儿来的?”这一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联系生活解读文本。
出示奶奶的话“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一句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下疑问,“奶奶怎么会说她的这一头白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他给的呢?”以此唤起学生深入思考,引起共鸣和关注。引导学生看看图,充分利用插图,文中的插图是老奶奶在陪孙子读书,旁边还放着剪刀和布料,说说平时奶奶都是怎样关心自己,为自己操心的。以此来理解是奶奶为了自己操了不少心,头发都白了。理解了后半句话后,再来说说奶奶还要为爸爸操哪些心,在回忆生活小事中明白奶奶为两代人操心,自己的头发却一天天变白了。就词解词,就句解句,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紧接着抓住“奶奶笑着说”体会奶奶虽然为了我们操碎了心,可是她一点儿也没有抱怨,读出奶奶慈祥的样子。这样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关注了学生的道德发展。
3、引导想象,体会情感。
想象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可以丰富孩子内心的情感,可以此帮助孩子动情地朗读。我引导学生想象:听了奶奶的话,我知道奶奶为我们全家操了多少心啊,奶奶也在一天一天的老去。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理解“我低下头,没有吭声”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想象:他看着自己乌黑漂亮的头发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从另一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小孙子也非常关爱自己的奶奶,学生就能读出孩子美好的愿望“希望奶奶重新拥有一头黑发”。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能体会到奶奶对他的疼爱,从而把这种回报奶奶的情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之中,读好“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我第三次引导学生想象:你能让奶奶的头发变黑吗?那只能让奶奶少操心一些。你准备怎么让奶奶少操心呢?再次从课堂走向生活,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四个一”活动,把学生的这份感恩之心延伸到其他长辈的身上,也应该让父母、老师少操心。
4、读演结合,内化语言。
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轻松完成在课堂上背诵重点段落的任务。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为此,我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读演结合,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
(三)走出文本,升华情感。
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因此,让学生在不断朗读和演读中体会课文意境的基础上,我还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想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准备回家为奶奶做些什么,并到讲台前表演给大家看看,我自己也参加表演,做一回“奶奶”,当学生说出一句句真挚的童语,流露出对奶奶的关爱之情,而作为“奶奶”的我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样一个情境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孝顺老人是我们做子孙应该做的,从而将陶冶人情和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完美的结合。我想这样一个环节远比向学生讲述一百遍、一千遍“要孝顺老人”效果要来得更好。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五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致力欲建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具有开发性,能真正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组的第二课,这首儿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明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亲切,富有童趣,所配的四幅图画,形象优美、色彩明丽,便于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教学时,一定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读,积极主动地说,有个性创造地演,把课标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学习目标:1、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拓展学生生活中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识字和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受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领会课标新理念。
1、互动合作。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个性的张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点拨者、引导者。教学设计在识字、朗读、演说中都体现了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如:教学中的生生合作,巩固识字,师生合作,拓展识字,自主合作,感悟朗读,教师指导,合编儿歌等。
2、注重情趣。
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情趣性。多用愉快教学,课已始,趣已生,课行中,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教学中游戏识字,动画朗读,自编儿歌,个性表演,都体现这一教学思想,能充分唤起学生的童趣,释放童心,焕发童真,还学生快乐童年。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六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要求是:反复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他们摘抄下来。因此,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感知文本,了解夏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的重难点是目标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我的初衷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个性体验文本所展现的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
首先,没能有效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组织语言不够流畅。本想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了解后,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进而突破比较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但没有做到位。其次,教学方法简单,预设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文中比喻句、拟人句,以及品赏语言。虽有做到但由于自己没组织好,衔接不是那样自然,究其原因是我没有吃透教材,个人的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一堂课下来,让我有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慨,也激发了我提高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决心。
如果说教学中还有亮点的话,就是我能根据课堂生成内容,解决预设的教学目标,难点有突破。能根据课堂生成进行点拨,让学生感知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中比喻、拟人的句子。此外,我简洁的语言,中肯的评价,多样的鼓励,也形成了我教学的独特风格。
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就是遗憾的艺术。本堂课遗憾很多,收获也不少。带着这些遗憾和收获,我相信,我会走好我以后的教学之路。在这我衷心感谢杨特和其他七位同学的指导和帮助。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七
周三早上去教研,我听了陈老师的一节一年级语文课,一节课下来我是感慨万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学生个个聚精会神,更让我佩服的是老师的过渡语是那么的自然,娓娓道来。如:表扬学生读得好,老师说:“读的真不错,老师送给你一个苹果请吃吧。”学生边做动作边说:“摘个苹果送给你,你真棒!”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如:把生字送回课文里再读课文,老师说:“同学们,课文妈妈站在路口,等着生字宝宝回家呢。咱们赶快把它们送回去吧。”……还有学生两个人的“识字大王”挑战赛也是花样百出,寓学于乐。
整节课我觉得陈老师始终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且随时随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起孩子乐学的火苗。同时唤醒了学生那颗想学的童心。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空。如果你非常讨厌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我觉得陈老师就是一位生活在天空的老师,她用自己丰富的`教育智慧享受着孩子们带给她的欢乐。和谐的师生关系令人羡慕,让人折服。我想我也应该做到这些,做一个生活在天空的老师,我觉得只要我们能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那么我们的精神境界和职业操守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感就会随之降临。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八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十九
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课文是《春》。
一、说教材。
《春》是朱自清的写景名篇。
人教版编者将本文放在第七册上册第二单元首篇,足见对其重视。本单元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情怀,《春》当仁不让。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走过,童稚未退,对《春》这类成年人最陶醉的篇目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朗诵是初一学生最喜爱的,声音大,响亮清脆,用尽全力而不惜,正好运用朗诵法。想象也是他们的长项,浮想联篇读课文,是教授本课的又一好方法。
初一学生爱动爱说爱表现,是他们的一大优点。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都适合使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字。
2.体会生动鲜活语言。
3.描绘景物方法。
4.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
1.丰富思维系统中想象的组件,补充意象;
2.提高选择美文、欣赏美文的品位;
3.尝试写绘景的文字;
情感目标:喜爱朗读,喜欢作家朱自清,热爱自然,追求进取,热爱生活。
三维目标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重点是学习写景的方法,难点是有感情朗读。
四、过程设计。
1.《春之声》圆舞曲mtv课前五分钟播放,渲染气氛,烘托情境。
2.想象法导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描绘或概括你印象中的春天。
此环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由发言,不举手,也不点名。较沉默的班可以点名,但教师应注意观察,点到的学生应基本能回答,否则会破坏气氛)。
3.联想法再次导入:你能想起古人描写春天的句子吗?此环节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把新知识同旧知识联系起来,成功迁移,建构新一层次的知识框架。诗句如:
“天街小雨润如苏,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4.我们今天的文人如何写春呢?接触文本,轻声自读,品味。以读入境。
5.组内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哪些描写好,哪些描写还有欠缺?尝试陈述理由。此环节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也是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环。
本文描写无可挑剔,处处皆美,无论说到哪一段,都美不胜收。比如第一段,极富韵律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形成重叠反复,没有抒情却情已满怀;说“东风”不说“春风”,丰富了内容。“脚步”拟人,亲切自然,强化了热爱之情,两个“了”,写出春天已来,韵律上又有音乐美。此处点击重点。
学生每提一段,大家齐读一段,讨论一段,品味一段,依次类推。
此时再点击本文重点,抓住写景方法,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语言的精美。例如春草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教师范读),草是“偷偷的”“钻”出来的,充满童话色彩,而且是“嫩嫩的,绿绿的。”那么可爱,那么柔情。然后由点到面,“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渲染了蓬勃生机。自然的美好,是为人准备的,通过人的活动来体现,就更有了价值。人可以“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主题得到升华。最后一句总结全段。
既然是观察,就可以有质疑有批评,教师应热情鼓励并赞赏学生提出异议。
6.《春》是一篇最适合朗读的散文,如诗一般。朱自清对汉语的韵律钻研精透,本文朗读起来非常圆润,顺口顺耳,宛若天簌,浑然天成,似一首田园牧歌。课文要求背诵,也是理所当然。感情朗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利用本文,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殿堂。
展开朗读比赛,抽签决定选组,两小组对垒。任选一段,为大家表演朗诵。
此处点击难点。
7.归纳全文:
朱自清的美文中,表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篇目极少,本文就像一颗璀明珠。文中朱自清以诗人的心灵来写散文,通体透着诗的灵性。作者按照“盼春ddd赏春ddd赞春”的心路过程,为读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幅春之景春之声春之韵,美仑美奂。作者以诗人的情怀,将自然宇宙人情化。新颖的比喻,精巧的构思,倾注满腔情感,话脱脱再现一个让人惊叹、赞叹、感叹的春天。
板书。
春朱自清。
草
花新。
盼春ddd―赏春风――――赞春美。
雨壮。
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专家。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二十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二十一
大家好!
今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下面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老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知道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黄老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面谈谈我们队黄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应该多样且符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非常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符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一直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面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可以马上说:“真没有了呀?那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可以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己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老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培训老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老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积极的作用,毕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老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亮点一:莫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符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老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以上便是我们第二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仅供大家分享与探讨,谢谢大家。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二十二
一、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第三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面有景美,情美,语言美。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本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盛景。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精品,学习本文可以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第一课,非常恰当。对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这篇课文。
2、学会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抓住春天景物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写景的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设疑导学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图片等)展示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温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细致描绘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4、设疑导学,步步深入。(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四、学法指导: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思,练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五、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且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写景和写作景物的方法技巧,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语文课文观潮说课稿篇二十三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2、师: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花红柳绿,万象更新,春天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描述)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大好的春天描写下来的。
二、读题生疑,读文解疑。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3、按课文后提纲理清课文层次:盼春、绘春、迎春、赞春。
三、教师设疑,学习“盼春”。
1、指名朗读“盼春”。
2、教师设疑: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发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采用了重叠的句式:“盼望着,盼望着”
(2)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春天的脚步近了”
(3)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运用了丰富的词语:“欣欣然,朗润”
(5)这样写的好处: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春天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把春天写活了。
3、指导朗读。
四、合作学习,感悟“绘春”
2、讨论交流。
春草:(1)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2)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古诗中有哪一首是专门来赞美小草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感官)。
(2)指导品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3)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古诗中哪一首诗描写了春花。(《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___”的句式说话。
(5)你还知道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____”的句式说话。
(4)谁能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自主学习,感悟“迎春”
1、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收获。
2、教师设疑: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3、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六、音乐结尾,深化情感。
1、教师领读“赞春”。
2、品读赏析: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学生体会作者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好处。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4、配乐全班齐读课文。
5、播放音乐《春之声》,结束全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4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