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球是一项集身体力量和灵活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如何写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是每个写作者都需要掌握的技巧,下面我来分享一些写议论文的方法。通过学习他人的阅读经验,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乡愁说课稿篇一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一、说教材。
《乡愁》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新课标及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现实感”。
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读诗必须包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因此,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亲”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通过观看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录象片段,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诵读法:这是本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教师范读、男、女间读、指名读、自由朗读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联想想象法:在语文学习中,联想和想象是最活跃的创造性因素。本文要求学生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比较分析能力,我又引入了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四、说资源。
整合了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的教学设计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习题精选、媒体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我的教学之中,从而优化了我的教学设计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就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录象片段,让学生观看,营造氛围。(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
(二)诗歌赏析。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
播放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中下载的配乐诗《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
这是本节的教授重点。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采用范读、男女生间读、个别读(朗读水平较好)、齐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从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几个方面处理其他几个章节,然后教师范读第一节,接下来就男、女生间读,学生点评;然后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最后学生自由朗读,自己体会。经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后,就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每节诗用什么具体事物表现乡愁?2.每节诗中的具体形象各包含了怎样的情感?3.四个诗节中的“乡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的抒情散文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然后要求学生练习:1、选取课文中任一节诗,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述自己读此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可借助景物描写。(5分钟)2、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设计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了分层推进式的教学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乡愁说课稿篇二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一、给诗歌增添传统的色彩。
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无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改变。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贱人也”。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
虽然余光中初期的诗歌创作曾受欧美现代派的`影响,但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论争中,他却反戈一击,批评了现代派诗歌内容虚无、表现晦涩的恶性西化倾向,主张将传统与现代融于一炉。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笔伸向大陆,“去沾汨罗的波涛,易水的寒波”。因此《乡愁》一诗的主题虽然是传统的,但却具有鲜明的地域感和时代特征。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视角非常新颖,表现技巧非常圆熟,悄然无声地将传统无形地融合在现实之中,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合在对祖国之爱、对民族之恋之中。强烈地表现了海外游子要求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憬。所以说这首《乡愁》,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首诗中作者找到了无可替代的意象来表现难以捕捉的乡愁情绪,传达的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至此,这首诗的意境和思路突然变得开阔无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便水到渠成。所以,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真正的落脚点。
三、给时代注入情感的血液。
诗人不仅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更用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余光中捏着一张窄窄的机票回大陆探亲。清明节,他第一次踏上了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站在芳草萋萋亲人的坟头。十月,诗人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专程重返母乡常州,以解乡愁,找寻他梦中故乡的点点滴滴。的元宵节团圆夜,诗人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的前贤,找寻自己的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余光中先生对著名编剧苏叔阳说,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文化、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所以我常对我的亲朋说,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烙印在每个同胞身上,就像是‘胎印‘一样,只要两岸作家用的是中文写作,民族感情是永远不会中断的。”
1972年的《乡愁》离今天已近30年,那股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浓,浓得已经化不开了。
乡愁说课稿篇三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用课件展示提示学法。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播放配乐诗《乡愁》。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凡教授语文的老师都知道,闽南语是古韵学的活化石,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闽南语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设计理念:至于我为何要用闽南语教学,我想我必须重申一下,余光中是永春人,本文的教学对象也是闽南人,有共同的语言,而且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海峡两岸人们的心声,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用同一种语言,信奉同一种宗教,用闽南语诵读容易引起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音韵美及浓厚的乡愁。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语音感情流畅度。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乡愁说课稿篇四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下面,让如泣如述的二胡曲《江河水》带入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放音乐)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展示板书)
这首诗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拓展。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在学习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比如说,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赏析席慕蓉的诗《乡愁》,同余光中的本诗进行比较。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30多年后,温总理在访美谈及两岸问题时援用了这首《乡愁》诗。最近海峡两岸的局势也不容乐观。水扁迄今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一定要在三月二十日大选日同步举办所谓的“和平公投”,这对台湾政局、经济和社会及两岸关系都没有好处。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关系到海峡两岸10多亿人民最大的利益,是亚洲人民、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我们殷切希望两岸关系能一步步变好,明天的团聚、欢乐、美好能够取代昨日的乡愁。
好,谢谢各位。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乡愁说课稿篇五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
一、说教材。
《乡愁》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新课标及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现实感”。
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读诗必须包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因此,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亲”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通过观看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录象片段,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诵读法:这是本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教师范读、男、女间读、指名读、自由朗读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联想想象法:在语文学习中,联想和想象是最活跃的创造性因素。本文要求学生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比较分析能力,我又引入了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四、说资源。
整合了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的教学设计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习题精选、媒体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我的教学之中,从而优化了我的教学设计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就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录象片段,让学生观看,营造氛围。(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
(二)诗歌赏析。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
播放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中下载的配乐诗《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
这是本节的教授重点。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采用范读、男女生间读、个别读(朗读水平较好)、齐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从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几个方面处理其他几个章节,然后教师范读第一节,接下来就男、女生间读,学生点评;然后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最后学生自由朗读,自己体会。经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后,就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每节诗用什么具体事物表现乡愁?2.每节诗中的具体形象各包含了怎样的情感?3.四个诗节中的“乡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的抒情散文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然后要求学生练习:1、选取课文中任一节诗,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述自己读此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可借助景物描写。(5分钟)2、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设计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了分层推进式的教学方法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乡愁说课稿篇六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乡愁阅读习题与答案。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意对即可)。
乡愁说课稿篇七
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
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3、点拨法:
教师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三、说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而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节晚会歌曲《乡愁》,学生观看后抛出问题,这样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词,曲调也谈不上悠扬,为何能引起人们的推崇?(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想要诗歌成功重要一点是情感迁移。迁移到自己、到学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给学生搭“脚手架”,也就是台阶,支点。
第一环节:对比赏读。
屏幕呈现《乡愁》全诗,同时提供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江河水》。
进而分析出余先生虽然没我们读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读一篇文章就是通过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人生。
第二环节: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简介及他谈写作背景的资料。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了解他的感情,学生便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诵读也更有情感。
第三环节:品字炼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明确:
这组表现时间的词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相比第四个乡愁,之前三个都是往昔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也就变得不那般浓重了。“而现在”的“而”的转折以及片段视频里,作者在读这这三个字时语气较之前要沉重,语速要缓慢,同时读前三个“乡愁”两个字的时候,远不如第四个读的凝重,那样沧桑,所以作者有所侧重第四小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分析出来的,老师只是给予点拨便可。
明确:
这四组形容词都是形容微小的,那么这几个词真就那么微不足道吗?学生能分析出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很小,但海峡并非浅而是很深。而作者并非认为浅,而是他希望海峡浅容易渡过,由他内心情感所左右。文学讲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
四组意象中邮票表明他与母亲的来往可以书信,船票表明可以通过坐船与妻子重逢。前两个作用相同,这种乡愁是可以联系见面的。可坟墓是他和母亲的一个障碍,不能相见了,纵有万般思念,也无法再对话,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峡与坟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碍,是隔离,但坟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峡穿越就能跟大陆相见了。前者是死别,作者内心会逐渐接受,而后者则是生离痛于死别,所以这种情感在作者看来更凄楚、沉痛。
第四环节:情境创设。
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游子余光中对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无法穿越,所以诗歌更能传情达意。
现在海峡真如作者期望已经变浅,可以通邮通航,余光中也终于回来了,我们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说几句话,此处环节是对诗歌情感延续的表达。
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对课文加深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机会,然后全班同学再深情的朗读课文。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他的头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可以回乡的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的!最后在余光中回家视频的歌曲《回家》中结束课堂(设计理念: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略。
乡愁说课稿篇八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
教学设计。
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中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散文。
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中国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
诗词。
散文小说。收集有关中国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乡愁说课稿篇九
这堂课可以说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堂实践课,也是一堂开放课。
首先说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朗读指导: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诗,我认为应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实上,我们在读诗时大都是凭直感一下子进入诗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诵读中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机械地先读熟,再读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读是始终贯彻在诗歌教学之中的。
关于第三环节:即兴写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关于对比阅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渗透对比赏析诗歌的方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点,设计的问题较简单一些。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对比,我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力求养成对比赏析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说明:第一,乡愁是一首极好的诗,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我及时抓住寄宿生都有过想家的经历这一点让他们品味、感悟、表达。为了烘托气氛,我主要利用电教手段将诗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感情定位,进入诗歌情境。第二,每个环节设计始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第三,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
最后,关于课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语文课件的使用,近年来褒贬不一。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和发展,课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登上了课堂教学的宝座。但如果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语文教学要慎用课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环扣一环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一些经典的图片、音乐,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样运用起来灵活、实用、不拘泥于形式。
评点:
这是一节让学生真正精彩起来的课。学生的精彩突出表现在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诸多的“发现”上。
课堂上的学生来自博兴县实验中学,他们大多是寄宿生,县内县外的都有,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对于离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们来说,读着《乡愁》,引起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具备这种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读进诗里去。
诗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时能够体验到,但不一定说得清。可贵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自己的发现,并且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的.层次结构,二是诗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学生听读一遍,又自读两遍,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课的后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诗比较阅读时,学生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两首诗的主题、形式、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点他们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学生感受和发现的精彩以外,我们看到学生在借助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时所写的即兴小诗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把诗读进心里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
学生精彩起来了,那么,课堂上教师是怎样表现的呢?
我们看到,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能“退”则“退”。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在每个环节的内容处理上,教师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如何读诗的选择、决定权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甚至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但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相机引导和对重点之处的适时强化。如对诗意的理解,对朗读的指导,对两首诗风格的比较,再如引导学生从学诗到模仿写诗。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赵老师做得很出色。在课的开始,赵老师是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的语言自然、随意,句句发自内心,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课堂上如春风拂面般的鼓励性话语时时可见。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赵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一园地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的思维火花,也不时地给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之点,没有做作之嫌,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乡愁说课稿篇十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3、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想景悟情,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从而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同时播放《天净沙·秋思》的画面,《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导入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道出了多少游子凄凉断肠的乡愁,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了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摸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声画结合,目的是塑造氛围让学生尽快的入情入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要求:感受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
2、生试读一遍,让生指出在朗读此诗时应把握的朗读技巧。
播放《乡愁》视频朗读。让学生自由练读2-3遍,抽查个读,师简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三)解读诗歌。
1、想景捂情。
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展示:
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
下面大家展示想象,仿照范例也行,自由发挥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行,三两个同学完成也可以,把你的想象倾注于笔端。写过之后,让学生前后互评,推举写的好的在全班朗读。
2、归纳四种乡愁,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3、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师展示:
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乡愁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只有通过联想,阅读者才能知疑善思,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本诗通过让学生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一)听读,——美美地听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
(二)朗读——美美地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美的品。
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迁移——美美的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意象托物寄情。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个人故乡之思船票-窄窄——相思殷殷主题。
坟墓—矮矮——哀痛沉沉升华。
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普遍家国之思。
乡愁说课稿篇十二
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一说教材。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四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然后,朗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放音乐)。
(三)品味。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展示板书)。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迁移。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七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尽量当堂背诵,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
2、阅读鉴赏席慕容的诗《乡愁》,同本诗进行比较阅读,来更好的把握本诗的主题和语言风格。
最后在歌中结束课文,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八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时,感情所至写下的,30多年后,温总理在访美谈及两岸问题时援用了这首《乡愁》诗。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关系到海峡两岸10多亿人民最大的利益。我们希望两岸关系能一步步变好,明天的团聚、欢乐、美好能够取代昨日的乡愁。好,谢谢各位!
乡愁说课稿篇十三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配以画面1。
2、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配以画面。
3、点出共同的主题思乡之情。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诗歌节奏、朗读重音;(画面3)。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同学间读;(画面4)。
2、赏析诗歌.
(1)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画面5)。
鉴赏诗歌的方法诵读—品味—悟情.
(2)师生讨论a贯穿该诗的线索是什么(画面5)。
b诗歌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画面6)。
(3)学生练习a用散文的语言叙述诗歌四个小节所描绘的四个画面;。
b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
(4)小节诗歌内容;(画面8)。
(5)讲解归纳诗歌主题;。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画面9)。
(三)迁移训练指导创作小诗.
1、鉴赏冰心小诗;。
画面10。
画面11:
画面12:
画面13:
2、练习学写小诗.(画面14)。
要求要有具体形象.
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乡愁说课稿篇十四
《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只有通过联想,阅读者才能知疑善思,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本诗通过让学生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一)听读,——美美地听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
(二)朗读——美美地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美的品。
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迁移——美美的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意象托物寄情。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个人故乡之思船票-窄窄——相思殷殷主题。
坟墓-矮矮——哀痛沉沉升华。
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普遍家国之思。
乡愁说课稿篇十五
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习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
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
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体会感悟,拓展延伸。
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课堂小结渲染激情。
1、谈收获。
六、作业。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乡愁说课稿篇十六
本单元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希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个人修养、科学研究、人生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几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文体,“诗歌、小说”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体会到了昂扬的爱国激情。
1、读诗: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生动而意蕴丰富的意象,体会诗人敏感的内心感受和充沛的情感,并掌握一些朗读自由体诗的技巧。
2、两纲教育点:充分运用课文所渗透的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朴素感情,激发学生献身祖国、建设家园的志向。
(3、读小说:深入文本,力求对小说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4、知识点与能力点:进一步巩固初一所学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们刚刚学习过了一个诗歌单元“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能,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涉及这些以前的知识点,更要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入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2.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3.培养学生展开联想领悟诗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愁”,树立爱家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主要意象的文化含义。
乡愁说课稿篇十七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配以画面1。
2、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配以画面。
3、点出共同的主题思乡之情。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诗歌节奏、朗读重音;(画面3)。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同学间读;(画面4)。
2、赏析诗歌.
(1)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画面5)。
鉴赏诗歌的方法诵读—品味—悟情.
(2)师生讨论a贯穿该诗的线索是什么(画面5)。
b诗歌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画面6)。
(3)学生练习a用散文的语言叙述诗歌四个小节所描绘的四个画面;。
b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
(4)小节诗歌内容;(画面8)。
(5)讲解归纳诗歌主题;。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画面9)。
(三)迁移训练指导创作小诗.
1、鉴赏冰心小诗;。
画面10。
画面11:
画面12:
画面13:
2、练习学写小诗.(画面14)。
要求要有具体形象.
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乡愁说课稿篇十八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能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使学生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我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确定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朗诵《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一)导入。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氛围。
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叫《乡愁》,是根据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所谱的曲子。余光中是中国台湾现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早年定居台湾。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大陆与台湾阻隔了50多年。他身居孤岛,对大陆对祖国的思念与日俱增,难以排遣。于是,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一诗。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乡愁》,走进余光中,共同聆听这位沧桑老人的心声。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同时,导语的设计也起到了简介作者的作用。)。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领会诗歌。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感受诗歌(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然后齐读三遍。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感悟诗歌。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我将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品析这首诗的意象,进而使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进行能力训练。教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我将这样总结:同学们,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充分表现了一个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余光中是爱国的,他曾这样说:“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只要唱起‘万里长城万里长···’我就会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还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他曾在文章中这样写到: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同学们,你看到了吗?这分明是一颗赤诚的心,这分明是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下面,让我们再饱含深情,一起诵读这首诗吧!
(四)布置作业: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九、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邮票。
船票思家思亲。
意象。
坟墓升华。
海峡思国。
乡愁说课稿篇十九
《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所选诗作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吟咏并欣赏这些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乡愁》一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层层推进,最终诗情由个人思乡情感升华为家国之思。
由于本诗所体现的是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所以我首先采用了反复阅读法。这首诗由四小节诗组成,每节都是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为了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画的画面,这时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几节诗作之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可以欣赏诗歌之“美”了,所以我启发学生去分组讨论、发现诗作中的“美”,这时我主要用了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最后延伸拓展,我要求学生仿照《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写一首小诗,这时我主要采用了作业实践法。
1、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创造背景,便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2、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整体感知,理解全诗,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4、随学随用,仿照《乡愁》写法学写《童年》。
一、从学过的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名句导入(投放第二张幻灯片。注:开始时投放第一张“大家好”幻灯片)。
二、学生简绍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后,教师总结作者简介(投放第三张幻灯片),进行背景介绍(投放四张幻灯片)。
三、范读全诗(投放第五张幻灯片),划分节奏,标明重、轻音。
四、播放朗读带,体会诗歌感情(点击第五张幻灯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桥朗读的《乡愁》)。
五、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六、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张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画面,教师示例第一节(投放七张幻灯片)后,学生描述后三节,以深层理解全诗内容(投放第八、九、十张幻灯片)。
七、教师示例(投放第十一张幻灯片)后,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欣赏诗歌之“美”,教师总结(投放第十二张幻灯片)。
八、延伸拓展(投放第十三张幻灯片),仿照《乡愁》写法以《童年》为题练习写诗。
九、背诵、小结全诗(投放第十四张幻灯片)。
十、结束本节课(投放第十五张“再见”幻灯片)。
乡愁说课稿篇二十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乡愁说课稿篇二十一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乡愁说课稿篇二十二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
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3、点拨法:
教师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而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
(一)情境导入。
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节晚会歌曲《乡愁》,学生观看后抛出问题,这样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词,曲调也谈不上悠扬,为何能引起人们的推崇?(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想要诗歌成功重要一点是情感迁移。迁移到自己、到学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给学生搭“脚手架”,也就是台阶,支点。
第一环节:对比赏读。
屏幕呈现《乡愁》全诗,同时提供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江河水》。
进而分析出余先生虽然没我们读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读一篇文章就是通过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人生。
第二环节: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简介及他谈写作背景的资料。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了解他的感情,学生便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诵读也更有情感。
第三环节:品字炼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明确:
这组表现时间的词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相比第四个乡愁,之前三个都是往昔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也就变得不那般浓重了。“而现在”的“而”的转折以及片段视频里,作者在读这这三个字时语气较之前要沉重,语速要缓慢,同时读前三个“乡愁”两个字的时候,远不如第四个读的凝重,那样沧桑,所以作者有所侧重第四小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分析出来的,老师只是给予点拨便可。
明确:
这四组形容词都是形容微小的,那么这几个词真就那么微不足道吗?学生能分析出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很小,但海峡并非浅而是很深。而作者并非认为浅,而是他希望海峡浅容易渡过,由他内心情感所左右。文学讲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
四组意象中邮票表明他与母亲的来往可以书信,船票表明可以通过坐船与妻子重逢。前两个作用相同,这种乡愁是可以联系见面的。可坟墓是他和母亲的一个障碍,不能相见了,纵有万般思念,也无法再对话,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峡与坟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碍,是隔离,但坟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峡穿越就能跟大陆相见了。前者是死别,作者内心会逐渐接受,而后者则是生离痛于死别,所以这种情感在作者看来更凄楚、沉痛。
第四环节:情境创设。
讲述余光中对家乡思念的缘由。
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游子余光中对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无法穿越,所以诗歌更能传情达意。
现在海峡真如作者期望已经变浅,可以通邮通航,余光中也终于回来了,我们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说几句话,此处环节是对诗歌情感延续的表达。
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对课文加深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机会,然后全班同学再深情的朗读课文。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他的头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可以回乡的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的!最后在余光中回家视频的歌曲《回家》中结束课堂(设计理念: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思家———————爱国。
乡愁说课稿篇二十三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多媒体教学。
一教时。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说课稿篇二十四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放音乐)。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展示板书)。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尽量当堂背诵,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
2、阅读鉴赏席慕容的诗《乡愁》,同本诗进行比较阅读,来更好的把握本诗的主题和语言风格。
最后在歌中结束课文,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4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