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实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7:24:03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实用21篇)
时间:2023-12-05 07:24:03     小编:雨中梧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他们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模板和示范。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一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_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_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_、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三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3、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4、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5、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6、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洁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3)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写法和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

3、探究拓展法。如故事情节的增补训练,改编剧本、童话主题的多元阐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ji1)陛下(bi4)头衔(xian2)骇人听闻(hai4)钦差大臣(qin1)随声附和(he4)炫耀(xuan4)勋章(xun1)称职(chen4)。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__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导语。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下面请看课文《皇帝的新装》。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脉络。

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滁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等词。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7.提问: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8.提问: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9.提问: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__大典。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其他同学评价。

四、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1、2、3题。

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1.称赞()称职()称杆()。

4

2.差使)差错()差不多()参差()。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

1.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2除非为了去眩妖一下他的新衣服。()3.他就到那两个狡滑的骗子那里。()4.皇帝锡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做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正课。

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__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__,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讨论并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__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__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__参加__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4、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__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们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令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i”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上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__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l.这段文字选自__体裁是——作者____是_____国家的儿童文学家。

2“‘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表现小孩天真,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b.表现小孩子机智勇敢。

c.表现小孩子胆子大,不怕别人说他愚蠢。

d.表现小孩子看出皇帝的愚蠢。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天真”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a.性格活泼、浪漫。表示小孩纯朴的特点。

b.心地单纯,性情率真。表示小孩未受污染,能有勇气讲真话。

c.性格开朗,谈吐自然。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的夸奖。

d.心地单纯,性格直率。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不懂事的掩饰。

4.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是:()a.外貌描写几语言描写c.行动描写外心理描写5.对“有一个小孩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一句的正确理解是:()a.出于种种原因大家不敢说真话,只好借小孩之口来表达。

b.赞赏小孩有勇气,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来。

c.责备小孩不懂事,不该说皇帝的坏话。

d.嘲笑小孩太愚蠢,竟说出这样的荒.唐话。

6.皇帝上当受骗最主要的原因是:()a.皇帝生活奢侈,一心想得到漂亮的新衣。

b.皇帝追求虚荣,愚蠢透项。

c.骗子的计策正中封建统治者的要害。

d.皇帝身边的大臣对皇帝阿谈奉承,欺骗。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第二课时。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教师介绍白描手法。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片段练习。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五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你能背吗?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书本,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生:幸灾乐祸。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生摇头示意。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伤。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执教者简介:

作者邮箱: 。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

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三.课文内容讨论。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

四.当堂背诵。

五.作业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准备:投影片、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全班齐背《成功的花》。

二.分析课文。

检查朗读《嫩绿的芽儿》,教师简单评价,全班齐读。

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三.深入探究。

补充阅读《中国男孩在美国》,你读了之后,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同桌交流]。

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4.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从欧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希望,希望不仅在他的身上,也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四.作业自学并背诵《青年人》,完成课后练习二。

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教学总结】本教案注重诗歌的朗读,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读中学,在读中品,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为主,问题的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文本解读透彻,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只是教学手段略显单调,以讲读为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原则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较为薄弱。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七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

(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拓展阅读。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2题略。

3、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4、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归纳本文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第二课时。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拓展提高:

片段练习。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九

采用讲述式导入  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  法开讲。

二、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  法为导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  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  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方法,力求使导入  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导入  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  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导入  设计。

课堂导入  说课《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

1、自主掌握生字生词。

2、学会从题目初步感知、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3、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概括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

5、了解本文叙议结合,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的特点。

6、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7、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揭示对自己成长的启发意义。

【学习重点】。

目标3、4、5、6。

【学习难点】。

叙议结合。关键词语。

【教学时数】。

2课时。

【学法指导】。

1、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生词。

2、在通读的基础上,按照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写的——按什么顺序写写——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启示的思维顺序,认真思考。

3、阅读作品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对其中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评价,感悟作品的内涵。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相关资料:。

(一)走进作者。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_”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二)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闻一多介绍。

闻一多,本名家骅,着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

1945年的“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然而,闻一多没有畏惧,照常参加了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并在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除国民党特务杀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着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二、初读,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目,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并读几遍,然后在文章中找出来,并把拼音写在这个字的上方。

弥高锲而不舍炯炯目光足不窥园衰微。

小楷沥尽心血群蚁排衙兀兀穷年。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赫然而出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警报迭起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2)查注释或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语意思。

锲而不舍:迥乎不同:。

兀兀穷年:气冲斗牛;。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锲而不舍(造句)。

(3)辨字组词:。

载()炯()籍()。

裁()迥()藉()。

2.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答:。

3.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学习?研讨。

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学生默读第一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第一、二自然段。

(2)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朗读、细读,探究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3、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探究品味第一部分:。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5)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5、简洁概括第二部分内容。共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7复述故事。

三、味读。

1、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请同学们帮自己解答。(提示:赏识词句的方法1、从词、句的思想内容;2、从修辞手法;3、从词句的结构方面。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语言精练含蓄。)。

2、有的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3、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请结合内容作简单分析。

(1)结构严谨。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4、夹叙夹议的写法。找出议论的语段分析其作用。

四、悟读:。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说自己平时在说和做的方面有不恰当的地方吗?今后打算如何做得更好。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一

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故乡在远方》被选入初一语文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收入第二单元/'故乡情思/'的最后一课,属于精讲篇目.

这是一篇描绘/'故乡/'的写景散文.文中的/'故乡/'既是地域意义上的/'故乡/',又是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从地域意义上看,作者选择了与自己人生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故乡/',描绘了它们各自的美景.

在作者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会留在这里/',/'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即使部分学生有远离家乡的感受,也很难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该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理解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永远的精神家园/'.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教法:。

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运用/'话题——讨论/'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应该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

教学媒体的应用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声音,图像等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过程与意图):。

教学步骤。

媒体应用。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思乡的古诗。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思乡的古诗。

(1)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

(2)初步感知人对故乡的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张抗抗的相关资料.

(1)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交流作者相关资料.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媒体展示图片以及相关文字链接.

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

(1)学生讨论交流.

(2)诵读喜爱段落.

(1)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味作者语言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感悟,探究主旨。

思考问题:以/'故乡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为讨论契机,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

(以课内课外文本为依据)。

学生交流,补充,概括.

感悟,积累,探究.

吟唱歌曲,总结课文。

媒体播放歌曲《橄榄树》.

小结: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也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1)激发爱自然,爱家乡情感.

(2)引导认识作者真正故乡意义所在.

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媒体展示作业要求.

(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巩固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反思:。

1,运用话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巧设/'问题/'很重要.问题设计既要结合知识的重难点,新颖有启发性,体现创新精神,又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本课问题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2,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本课以问题为主线,以阅读为思考,学生讨论为主要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学习达到较好效果.

3,本设计旨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重点读析课文,以期对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之美作/'知新/'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浓乡情以及故乡作为精神家园对游子的深远影响.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多向交流的氛围,努力达成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故乡在远方》是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感悟生活”中的一篇散文。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感情。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非常成功,值得一学。教学中我请学生到文中找一找作者对广东新会(祖籍)、浙江洛舍(外婆家)、杭州城(出生地)、北大荒(插队落户的`地方)描写性的句子,并揣摩这些描写性的句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学生体会到他们都有着大自然的妩媚和婀娜,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能够生活在这种地方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了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张抗抗的散文,以对自然、生活、社会和个体的细腻描写与刻画,赋予了散文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散文的语言艺术魅力在于华丽而不浮燥,自然而不堆砌,意韵悠长、至情至真,饱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褒扬与崇尚,饱含了作者对社会、自然、个体的真、善、美的赞美和宣扬。文字之中流露的是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和谐之美。散文语言格调高远、文笔精炼、秀美绚丽、璀璨夺目、纯朴自然,令人阅后如浴春风,在心潮澎湃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她把散文的语言艺术和思想相容相生、天衣无缝,充分彰显了她扎实的传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二

骄阳似火,暑气渐浓,本学期的工作也接近尾声,下学期。我们七年级语文组六位教师愉快相处,通力协作,顺利完成了本学年度的相关任务,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现将其工作总结如下:

学期初,我们先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制定出本学期的总体教学计划与发展目标,以便在全学期中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不至于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先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组由每个老师分别负责每单元教学内容,在集中全组教师智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该单元教学:教学该单元前,由该负责教师集中讲清设计思路,该单元重难点及教学中应注意问题,工作总结《下学期》。然后在集体备课中,再由其他老师提出改进意见,实际教学中,各位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这样做,既提高了备课质量,又做到了教学进度的统一和步骤的一致。

七年级阶段,打好学生基础非常重要。这既包括了语文基础的掌握,更包括了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及语文诸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定期组织碰头,分谈各班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致于在分别教学的同时做到合理指导、齐抓共管,使全年级学生都能保证学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全年纪范围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古诗文和精美语段的朗诵、写字活动、课外名著阅读等,尤其是和其他语文组联合开展的“青春”演讲赛,阅读知识竞赛,读书宣传标拟写比赛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陶冶了学生情操,使其情感在活动中得到美化与提升。

总之,我们组为搞好本年级语文教学,共同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过不少问题。如班级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将在往后教学中彼此共同努力,极时调整,力争共同进步,全面提高。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三

第一单元。

攒拗确凿菜畦桑葚轻捷蟋蟀臃肿脑髓相宜方正。

博学蝉蜕人迹罕至人声鼎沸油蛉斑蝥珊瑚敛秕谷。

系绳子n_盔甲锡箔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掸子。

咻咻玉簪花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木屐瞬息幽寂。

延绵荒草萋萋扳环谒泯然。

第二单元。

郝叟哽喧闹肃静懊悔磨损祈祷惨白逼狭崎岖。

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

默契田垄蚱蜢污秽镐头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

燕山胡骑啾啾戎机朔气金柝铠甲策勋红妆云鬓。

第三单元。

宰割筹划彷徨仰慕鲜为人知可歌可泣马革裹尸。

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赫然锲而不舍迭起。

迥乎不同气冲斗牛兀兀穷年踌躇磐石重荷深邃。

义愤填膺。

第四单元。

悼踱惮行辈撺掇凫水楫狂舞闪射火烈飞溅。

亢奋晦暗蓦然冗杂烧灼奔突翻飞大彻大悟。

戛然而止撇蘸惬意树梢参差不齐口头禅清扬。

咿呀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

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第五单元。

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遗孀。

坚持不懈风餐露宿夜不成眠精疲力竭闷闷不乐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洋洋得意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鲁莽大胆念念有词语无伦次精打细算。

第六单元。

词语解释: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踌躇:犹豫。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蓦然:突然,猛然。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尘世:生气地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朱映红。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四

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重点深化有效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全年级语文素质。

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1、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2、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提供了若干个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增删。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3、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4、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沉淀。

1、继续认真开展好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集体备课已经初具规模,本期继续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二下午集体讨论授课方案,主备人根据讨论结果备课,组员再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通过这样的备课,既集中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智慧,又顾及班级的具体教学情况,既让学生受益,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注意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上期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认真钻研教法,注意教材能力训练的梯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有层次的训练,为中考高效复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3、通过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尚不够扎实,所以本学期我们的重点是如何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1)首先:我们要督促学生对每课后的读读写写与文中重要的生字词进行抄写

其次:每单元必一次或两次听写

最后:每次早读或每晚7:30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五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六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熟悉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条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自始至终地贯彻落。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22个班级,1150名左右学生.学生整体表现为聪明好学,朴实厚道,学风端正,但层次差别悬殊.与通校生相比、住宿班学生语文底子薄,阅读视野狭窄,书写基本功和习惯养成差;阅读方面普通简单的文章基本能够阅读理解并加以记忆;文言文的知识掌握有待加强;作文内容苍白,语言干瘪无力、缺乏文体的规范训练、一般记叙文要逐步渗透入抒情和议论.

二、主要措施:

1.明确“三定”、“四优”、“五备”:“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四优”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反思”内容;“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

2.利用每周四(下午)第七节集中本年级全体语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

3.根据教导处的要求,同级同科集中备课,统一教案,增加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体现新课改的同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集体备课的内容是,对本周上课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的目标设置、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学生的情况分析、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训练要点、重点、难点等达成共识,统一教案。

5.集体备课的形式以讨论研究为主,每单元由一个老师主持,收集大家的观点,进行归纳,展示。

6.定期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定期进行备课小结,不断积累经验,并要求写出优质的论文。

7.听课: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听其他学科的课,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七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八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十九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二十

一、指导思想:

我们备课组以学校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授语文知识为重点。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二、本学期目标和任务

1、根据学校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定本组的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2、认真做好研讨课安排工作,确定每各人的研讨课题,把开展研讨课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争取提高精品课的素质,通过活动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3、认真开展好每周集体备课工作,把集体备课当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过程,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集中集体的智慧,对教材进行科学探索,分析尽可能把现代化教育新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去。真正体现出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集体备课要紧紧围绕着研究专题进行,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组内成员作好讨论记录。

4、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使各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能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树立新的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从而在使用现行过渡教材过程中,自主地纳入新课程的改革,主动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创造性地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各项工作。

5、积极开展网上教研,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使教师在自觉地学习中提高素养,扩大知识面,提高研究水平。

6、认真抓好学困生的补缺补差工作,使他们能跟的上大队伍的'步伐,避免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抓好学习的同时更要在身心上给予更多的关怀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7、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活动,达到在职提高的要求。

8、组织学生开展“改正错别字”、“钢笔字竞赛”、“优秀作业展览”、“经典朗读竞赛”等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征稿工作。

三、集体备课主讲人安排(略)

七年级语文春备课教案篇二十一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暂拟定以下计划:

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含金量较高的现代文。在现代文教学中,包含很多语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每课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在这里要体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生字词的识记和应用;重点句子和优美句子的理解及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段落和优美段落的赏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乃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无论哪一个教学步骤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教师及时给予回应。七年级每个班级都有其各自的班级特色,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这些特质寻找适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师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现代文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备精讲课文,略讲课文和自读指导课文。

在如今大语文观思想的主导下,国学传承是很有必要的。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所以教材选载的文言文大多比较浅显。所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文言文教学在体现三维目标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

知识与技能: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识记和理解一定的文言词汇,尤其是对实词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学生到八年级时能阅读课外文言文打好基础。对文言句子的教学,不要仅限于让学生会背为止,应教会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如直译法、意译法。让学生用方法去学习,用方法提高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逐步体现实施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不能急于求成,有时可以利用活动让学生互动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文言文中蕴含着很多高尚的情感,在教学中善于挖掘,也要善于结合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有效地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写作实践的技能是综合性的,要结合单元学习提炼语文技能,让学生明白在这次作文中应运用什么技能或是如何写作。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与相应的措施:如有的学生需要例文,有的学生需要提纲式的辅导,有的学生需要提示思维思路等。教学注重真情实感,写作之前要帮助学生酝酿情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表达或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在写作过程中亲身体验情感的魅力。让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综合活动和口语交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备课中要体现可操作性和趣味性。

至于课外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学过程中体现于拓展延伸板块,或利用早读课时间进行相关诵读品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548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