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设计。教案范例可以启发教师的教学思路,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一
1.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的方法,发现“三脚架”的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
3.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
1.有关分组和闯关任务说明的ppt课件,示范用的操作材料一份,红、黄、蓝、绿颜色的标记。
2.橡皮泥团,游戏棒,筷子,水彩笔,粗吸管,玻璃弹珠,皮筋。
一、进入主题,萌发兴趣。
师:我们的矮牵牛需要搭架子了。怎样的架子搭起来既方便又稳固呢?今天我们要来试一试。
师(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团):我们今天要用游戏棒和橡皮泥来玩一玩搭架子闯关的游戏。也就是说,我们要搭好几次架子,搭的难度会一次比一次大,你们要闯过一关又一关。
师:闯关游戏要组建战队,所以你们要分成几个战队。
师(播放ppt课件):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屏幕上告诉我们要组成几个战队?每个战队有几名队员?师:你们看瞳了吗?看瞳了就开始行动吧!(教师在桌子上迅速贴上红、黄、蓝、绿标记,幼儿自主选择组别。)。
二、自主操作,逐一开展闯关游戏。
(一)第一关:用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战队组建完毕,现在进入第一关。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关要做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师:对了,第一关是要用一些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两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可以为自己的战队得到一颗星。记得数一数你用了几根游戏棒。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以便抓住契机,在分享交流时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3.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第一关闯关结束。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小朋友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站立在桌上了。我们统计一下每个战队的星星数。(根据操作结果给自己的战队贴上星星。)。
师:这一关有很多小朋友成功了,也有一些小朋友没有成功,但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办法。(将成功的作品和不成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师:比一比,这些是成功的作品,那些是没有成功的作品,它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讨论:游戏棒插的位置不一样,游戏棒插得太少……)。
师:谁来帮帮忙,怎样可以让这些没有成功的作品也能稳稳地站立在桌上呢?(幼儿上前调整。)。
师:游戏棒的一头已经插到橡皮泥团里了,为什么还要把游戏棒的另一头在手上比一比再调整呢?(另一端要一样齐。)。
师:你觉得他为什么要把游戏棒下面分开一些?(分开放就站得稳。)。
(析:在操作过程中,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未能成功。为此,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对成功和未成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到不一样的地方,进而提炼出获得成功的方法。)。
师(小结):每根游戏棒的一头要尽量插在橡皮泥团的中间,并靠靠拢;下面要一样齐,还要分分开,这样才能将橡皮泥团撑起来,站站稳哦!
(二)第二关: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二关,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要求我们干什么?对,这一关要求我们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用最少的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成功的队员可以为战队赢得一颗星。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师:慢慢减少游戏棒,一根一根地试,还可以调整游戏棒的位置哦。
3.交流操作结果,进行现场演示。
师:时间到,这一次大家都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稳稳地立在桌子上。真棒!请说说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呢?请把你的'作品拿上来给大家看一看。(请游戏戏棒用得较多的孑亥子。)。
师:×××用了×根游戏棒,谁比他用得少?上来试一试。(请用得少的幼儿上前调整。)。
师:你为什么觉得可以拿掉这一根呢?(这一根没有立在桌上,是多余的。)。
师:还有谁比他更少吗?(请幼儿上前调整),这次的游戏棒调整成了什么形状?(三角形。)。
师:现在大家觉得最少可以用几根游戏棒?(三根。)两根行不行?我们试试看。
师:看来两根不行。那么,这一关又会星落谁家呢?一起来统计一下吧。(根据操作结果给战队贴上星星。)。
师(小结):三根游戏棒围绕一个中心点摆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团撑起来。人们把这种架子命名为“三脚架”。
(析:先请游戏棒用得最多的幼儿上前演示,再请用得少的幼儿进行调整,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让幼儿在一步步的操作中得出“三脚架”的概念。)。
(三)第三关:说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这一关要求我们干什么?
(2)表达已有经验。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脚架。第三关就是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每说出一种就可以为你们的战队获得一颗星。(幼儿表达,教师即时出示相应图片,并为各战队贴星星。)。
2.拓展认识生活中有用的三脚架。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我也忍不住要和你们分享几个特殊的三脚架了!(教师播放图片,简单说明名称及用途,幼儿欣赏、了解。)。
师:这是消防三脚架,稳稳地立在地上,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员叔叔都要用到它。
师:这是测绘仪,有小朋友说在马路上看到过它,修路、建发射塔时工程师会用它测量精确的位置。
师:这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塔身用三脚架搭建而成,这样的建筑既坚固又别致。
(四)第四关:自制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四关,请看大屏幕。
师:这一关是要求小朋友自由选择三根材料,用橡皮筋捆扎起来,做一个简易的三脚架,做好了将弹珠放上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弹珠稳稳地顶住。成功的队员可以为自己的战队获得一颗星。现在开始吧!
2.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下面分叉多大就能立起来呢?把弹珠放上去试试。
3.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你们制作的“三脚架”。
师:大部分小朋友都做成功了,祝贺你们得到一颗星。
师:这个三脚架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教师选取一个采用吸管、筷子、pvc管三种材料搭建的三脚架,引发幼儿讨论。)。
师:原来这个三脚架选用的材料高度、粗细、软硬不一样,所以三脚架不容易立起来。
师:那这个三脚架选用了三支水彩笔来做,为什么也立不起来呢?(幼儿讨论。)。
师:真的成功了!原来皮筋绑的位置不一样,也会影响三脚架的稳定陛。
(析:幼儿有的采用相同的材料,有的采用不同的材料,这样,做出来的三脚架稳定性也会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最终帮助幼儿发现相同材料做成的三脚架最稳固。同时,幼儿对于皮筋绕几圈、绑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也有了一定了解。)。
(五)汇总闯关成绩。
师:闯关游戏结束了!我们来汇总一下各战队的成绩。各队的成绩都不错,让我们击掌庆祝胜利!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科学闯关游戏“神奇的三脚架”,大家都学会了做三脚架。活动结束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请你们做两件事情:一是你们觉得加上一些什么材料可以使制作的三脚架撑起更多的弹珠,大家可以去试一试;二是请你们去资源收集站找找搭建材料,为矮牵牛搭一些稳稳的三脚架。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二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3.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三
本次活动的取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过游戏引发幼儿探究,再次尝试最后运用于实践,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探究当中,扩大了幼儿探究的空间。活动中第一环节是鼓励孩子用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让他们有个思考的空间,在第二环节是用最少的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孩子深入探究的兴趣,第三环节提升迁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
[设计理念]。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木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幼儿园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幼儿园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而对于科学幼儿园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活动中设计了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目标预设]。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四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
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
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
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教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
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
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
(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
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
(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
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
(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
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
(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
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
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
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
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
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
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五
设计意图: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幼儿在单位时间内充分运动,饶有兴趣的挑战自我,在与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中提高自身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气球”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物体,能促进幼儿大肌肉、小肌肉及手眼协调等运动能力的提升。活动中带有挑战性的指令与任务,能激发幼儿反复运动、反复探索的愿望,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身体各部位玩气球,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探索气球的各种玩法。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个气球,四个篮子,《小鸡进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做热身操。
二、与“蛋蛋”做游戏。
1.产生兴趣。
做完热身操,教师出示气球让幼儿拿蛋(气球)。
2.用手玩“蛋”
师:你能用手把蛋垫上去,不让它掉下来吗?看谁垫的最多?
3.讨论创意玩法。
师:除了手,身体的哪些部位也能连续地把蛋垫上去?
4.尝试用身体各部位玩蛋。
师:请你们都来试试用身体各部位玩蛋,要想办法不让蛋掉下来。
5.交流分享。
请幼儿来说说他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玩蛋的并示范。
6.两人玩“蛋”
教师减少气球(蛋宝宝要休息),让幼儿探索两个人如何玩一个蛋,然后请幼儿来说说他们各自的玩蛋方法并示范。
7.集体玩“蛋”
所有幼儿的蛋宝宝休息,探索集体玩一个蛋是如何玩。
8.双腿夹“蛋”比赛。
休息的蛋被狼发现,让幼儿分成两队用腿夹蛋的方式将蛋救回,然后幼儿集体跟着教师悄悄逃离。
三、放松活动。
师:现在请幼儿帮我们的母鸡孵蛋。
让幼儿坐下安静的孵蛋,尝试坐在气球上,孵不出蛋,然后再尝试躺在气球上还是孵不出蛋,让幼儿进行多种尝试去孵蛋利用气球做放松练习。最后带着幼儿回教室孵蛋离场。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六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三、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四、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他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五、延伸活动。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七
1、通过探索活动,直观地感受“毛细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皱纹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色颜色水,烧杯、细管、放大镜等。
3、事先把白菜的根茎部放入红色水中。
4、把餐巾纸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在厚纸板上,用红色水笔在餐巾纸另一端1/4处画一个红点。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初步感知毛细现象。
1、观察实验――会吸水的纸。
(1)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来玩游戏。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水、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一杯水和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好,听好我的问题,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的下面一部分浸到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讨论。
(2)幼儿猜测。
(3)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来试试看,请你睁大你的小眼睛,看仔细了。(教师实验:看,水在,,?看红点,,?)你看到了什么?那红点呢?你能说说红点慢慢变大的过程吗?(水顺着皱纹纸自己向高处爬,并带着颜色向上扩散)。
2、观察、操作――会爬高的水。
a、观察“毛细管”。
(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纸。
师:在你们的桌子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餐巾纸和放大镜,我们用放大镜来帮忙,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幼儿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如果有的孩子不会用放大镜,教师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放大镜和餐巾纸的距离拉远一点看)。
(4)交流观察结果。
师:刚才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餐巾纸,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餐巾纸有很多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这些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毛细管”。(一起说“毛细管”)。
b、水爬高实验。
(1)师: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这些毛细管有什么本领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管子,就像毛细管一样很细很细,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个实验。把它慢慢地放到红颜色的水里,然后仔细的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2)幼儿实验。
(3)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红色水怎么样了呀?(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
(4)教师验证。
师:我们都发现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是不是这样的呢?吴老师也试了一试,一起来看我的实验。(播放视频)哎呀,你们看,红色水真的自己顺着毛细管爬上来了,真神奇!
(3)教师总结:(出示刚才做过的一端有黑点的皱纹纸)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餐巾纸才能吸水。
二、玩一玩――继续探究毛细现象。
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玩一玩,探究毛细现象。
(1)交代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表,交流:
a、你玩了什么材料?能吸水吗?为什么?
b、这是第#组的记录表,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第几组的?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记录表)。
(4)师幼小结(记录表:边说边用出示图片,分类总结):刚才我们发现,把毛巾、海绵、纱布、棉花放过进水里以后,它们能吸上水,这是因为它们里面都有“毛细管”,有的“毛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自己顺着毛细管向高处爬,毛巾、海绵、棉花、纱布才会吸水。像这样,物体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能够吸水的现象,我们就叫做“毛细现象”。而玻璃和塑料片放进水里以后,不能吸水,是因为它们里面没有毛细管。
2、观察:会吸水的白菜。
(1)教师将前一天做的实验(白菜的茎部放入有颜色的水中)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师:这毛细管可真神奇。那你知道,植物里面有没有毛细管呢,能不能吸水呢?谁来猜猜看。(幼儿猜测)。
(2)幼儿观察,讲述。
师:昨天呀,老师把白菜的根放到了红颜色的水中,看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菜的根部在慢慢变红了。咦,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用毛细现象来解释)白菜的茎有很多毛细管,放到红色水里以后,红色水就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去了,所以白菜的茎会变红。
(3)师小结:哎,其实,植物的根茎叶中都有毛细管,它们就是通过这些毛细管把水和养料传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这样植物才能长大。这也是毛细现象。
三、看一看――经验迁移。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毛细现象呢!你发现了吗?跟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交流)。
2、观看生活的毛细现象视频。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讲解:我们给花儿浇水。咦?水呢?哦,原来是让泥土里面的毛细管吸进去了,然后,植物再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到泥土里面去吸收水分;哎呀,桌子上打翻水了,哎,赶紧拿毛巾来擦干,因为毛巾里面有很多毛细管,能把水吸掉;毛笔吸墨、排笔吸水,毛细现象非常明显;用钢笔写字的时候,钢笔漏水了,不要紧,可以用粉笔吸干;这是画家在画画呢!看,墨水画到纸上,能很快被水吸收了,这也是毛细现象)。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有毛细管,遇到了水能发生毛细现象。而且呀,告诉你们听一个秘密哦,毛细现象还能帮我们装饰花朵呢。
3、怎样让白色花变彩色花。
(1)(出示用白花变的彩色花)师:你们看,这朵纸花本来是白色的,我让纸里面的毛细管来帮忙吸了红色水,把它变成了一朵红色花。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呀?好,每个人找一个空的地方去玩一玩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结束:师:小朋友过来,到老师这里来。哎呀,你的红色花做的真漂亮。哎呀,有的小朋友的花烂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次再来研究吧。现在拿着你的彩色花,到外面去玩吧!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八
设计意图:
种植园地里的矮牵牛长势喜人,孩子们商量着要给矮牵牛搭架子。怎样用最方便的方法搭出最稳固的架子呢?孩子们急需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第一次探索——尝试用多根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获得有效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探索——尝试慢慢减少游戏棒,直至用最少的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体验三脚架的稳定性;第三次探索——选择不同的材料自主搭建三脚架,以便撑起一颗玻璃弹珠,习得搭建三脚架的关键经验;第四次探索——在搭建成功的三脚架上添加各种辅助材料,以便撑起更多的玻璃弹珠。环环紧扣、逐层递进的探索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三脚架的稳定性,而且能学以致用——搭建简易三脚架,让矮牵牛顺利爬藤。
目标:
1.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的方法,发现“三脚架”的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3.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
准备:
1.有关分组和闯关任务说明的ppt课件,示范用的操作材料一份,红、黄、蓝、绿颜色的标记。
2.橡皮泥团,游戏棒,筷子,水彩笔,粗吸管,玻璃弹珠,皮筋。
过程:
一、进入主题,萌发兴趣。
师:我们的矮牵牛需要搭架子了。怎样的架子搭起来既方便又稳固呢?今天我们要来试一试。
师(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团):我们今天要用游戏棒和橡皮泥来玩一玩搭架子闯关的游戏。也就是说,我们要搭好几次架子,搭的难度会一次比一次大,你们要闯过一关又一关。
师:闯关游戏要组建战队,所以你们要分成几个战队。
师(播放ppt课件):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屏幕上告诉我们要组成几个战队?每个战队有几名队员?师:你们看瞳了吗?看瞳了就开始行动吧!(教师在桌子上迅速贴上红、黄、蓝、绿标记,幼儿自主选择组别。)。
二、自主操作,逐一开展闯关游戏。
(一)第一关:用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战队组建完毕,现在进入第一关。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关要做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师:对了,第一关是要用一些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两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可以为自己的战队得到一颗星。记得数一数你用了几根游戏棒。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以便抓住契机,在分享交流时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3.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第一关闯关结束。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小朋友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站立在桌上了。我们统计一下每个战队的星星数。(根据操作结果给自己的战队贴上星星。)。
师:这一关有很多小朋友成功了,也有一些小朋友没有成功,但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办法。(将成功的作品和不成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师:比一比,这些是成功的作品,那些是没有成功的作品,它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讨论:游戏棒插的位置不一样,游戏棒插得太少……)。
师:谁来帮帮忙,怎样可以让这些没有成功的作品也能稳稳地站立在桌上呢?(幼儿上前调整。)。
师:游戏棒的一头已经插到橡皮泥团里了,为什么还要把游戏棒的另一头在手上比一比再调整呢?(另一端要一样齐。)。
师:你觉得他为什么要把游戏棒下面分开一些?(分开放就站得稳。)。
(析:在操作过程中,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未能成功。为此,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对成功和未成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到不一样的地方,进而提炼出获得成功的方法。)。
师(小结):每根游戏棒的一头要尽量插在橡皮泥团的中间,并靠靠拢;下面要一样齐,还要分分开,这样才能将橡皮泥团撑起来,站站稳哦!
(二)第二关: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二关,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要求我们干什么?对,这一关要求我们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用最少的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成功的队员可以为战队赢得一颗星。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师:慢慢减少游戏棒,一根一根地试,还可以调整游戏棒的位置哦。
3.交流操作结果,进行现场演示。
师:时间到,这一次大家都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稳稳地立在桌子上。真棒!请说说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呢?请把你的作品拿上来给大家看一看。(请游戏戏棒用得较多的孑亥子。)。
师:×××用了×根游戏棒,谁比他用得少?上来试一试。(请用得少的幼儿上前调整。)。
师:你为什么觉得可以拿掉这一根呢?(这一根没有立在桌上,是多余的。)。
师:还有谁比他更少吗?(请幼儿上前调整),这次的游戏棒调整成了什么形状?(三角形。)。
师:现在大家觉得最少可以用几根游戏棒?(三根。)两根行不行?我们试试看。
师:看来两根不行。那么,这一关又会星落谁家呢?一起来统计一下吧。(根据操作结果给战队贴上星星。)。
师(小结):三根游戏棒围绕一个中心点摆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团撑起来。人们把这种架子命名为“三脚架”。
(析:先请游戏棒用得最多的幼儿上前演示,再请用得少的幼儿进行调整,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让幼儿在一步步的操作中得出“三脚架”的概念。)。
(三)第三关:说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这一关要求我们干什么?
(2)表达已有经验。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脚架。第三关就是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每说出一种就可以为你们的战队获得一颗星。(幼儿表达,教师即时出示相应图片,并为各战队贴星星。)。
2.拓展认识生活中有用的三脚架。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我也忍不住要和你们分享几个特殊的三脚架了!(教师播放图片,简单说明名称及用途,幼儿欣赏、了解。)。
师:这是消防三脚架,稳稳地立在地上,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员叔叔都要用到它。
师:这是测绘仪,有小朋友说在马路上看到过它,修路、建发射塔时工程师会用它测量精确的位置。
师:这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塔身用三脚架搭建而成,这样的建筑既坚固又别致。
(四)第四关:自制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四关,请看大屏幕。
师:这一关是要求小朋友自由选择三根材料,用橡皮筋捆扎起来,做一个简易的三脚架,做好了将弹珠放上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弹珠稳稳地顶住。成功的队员可以为自己的战队获得一颗星。现在开始吧!
2.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下面分叉多大就能立起来呢?把弹珠放上去试试。
3.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你们制作的“三脚架”。
师:大部分小朋友都做成功了,祝贺你们得到一颗星。
师:这个三脚架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教师选取一个采用吸管、筷子、pvc管三种材料搭建的三脚架,引发幼儿讨论。)。
师:原来这个三脚架选用的材料高度、粗细、软硬不一样,所以三脚架不容易立起来。
师:那这个三脚架选用了三支水彩笔来做,为什么也立不起来呢?(幼儿讨论。)。
师:真的成功了!原来皮筋绑的位置不一样,也会影响三脚架的稳定陛。
(析:幼儿有的采用相同的材料,有的采用不同的材料,这样,做出来的三脚架稳定性也会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最终帮助幼儿发现相同材料做成的三脚架最稳固。同时,幼儿对于皮筋绕几圈、绑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也有了一定了解。)。
(五)汇总闯关成绩。
师:闯关游戏结束了!我们来汇总一下各战队的成绩。各队的成绩都不错,让我们击掌庆祝胜利!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科学闯关游戏“神奇的三脚架”,大家都学会了做三脚架。活动结束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请你们做两件事情:一是你们觉得加上一些什么材料可以使制作的三脚架撑起更多的.弹珠,大家可以去试一试;二是请你们去资源收集站找找搭建材料,为矮牵牛搭一些稳稳的三脚架。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九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活动总结。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3.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认知目标: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
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xxx的方法,也不用xxx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一
科学意识的培养是小孩子成长的关键,从小培养小朋友的科学意识,有助于提升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感知,下面是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磁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五、活动延伸(游戏:磁铁)。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二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活动结束: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四
二、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大小图片若干,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图形基本特征。
1、请出正方形。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袋,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谁要来摸一摸里面是什么好东西。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袋子里的图形。
教师:他摸出来的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正方形。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2、请出长方形。
教师:现在老师要从第二个魔法袋里请出我们的第二位朋友,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长方形。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正方形,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长方形吧。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顺着长方形的边一条条的摸,增强幼儿的直观形象感)。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教师:我们刚才认识了正方形知道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那这个图形不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会是长方形(教师拿出正方形跟长方形,请幼儿做出比较)。
幼儿:长方形的四条边不是相等的(幼儿用手指出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左右两条边是相等的)。
教师:小朋友们发现我们的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面的两条边相等。
3、请出三角形。
教师:小小的魔术袋里还有什么图形呢,在请一个小朋友摸一摸(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三角形且请他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询问其他小朋友该幼儿说的对不对,有什么不同意见)。
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有三个角(教师顺着三角形的边一条条的摸三角形的角一个个的点)。
4、请出圆形。
幼儿:圆形没有角教师:圆形有没有边。
幼儿讨论圆形有没有边,教师引导幼儿圆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二)、寻找隐藏在图片中和周围环境中的图形。
教师:图形宝宝不见了,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找找看图形宝宝在哪里(教师打开ppt课件,展示儿童简笔画如小鱼、小鸡、花等)。
幼儿根据教师呈现的ppt上的图片找出图形藏在图片的哪个部位。
(三)、拼有趣的图形。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有很多事物都是用图形拼出来的,我们用这些图形来拼你想拼的图案吧(教师分发准备好的图形,教师指导幼儿拼图案,比如用长方形跟几个三角形拼成一棵雪松等)。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五
3、情感:保护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1、材料准备:
亚克力镜片两块。
2、知识储备: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由一种物质碰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这叫光的反射。光能穿过玻璃,但碰到玻璃后面的水银后就会发生反射,原来的光线又会“弹”回来,这样人自己的光就进入了人自己的眼睛里,所以人就看到了自己。
一、故事导入:
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来到了糊涂王国。这个糊涂国王不仅特别糊涂而且长得也十分丑陋,但他却自认为很帅。有一天,一个工匠想讨好国王,造了一面镜子送给他。不料国王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那么丑,认为是工匠捉弄他,故意造了一面把他照得很丑的镜子,于是生气地摔碎了镜子,还命令工匠们必须造出一面能把他照得很帅的镜子,否则就要惩罚所有的工匠。工匠们十分委屈。
教师引导:镜子中的那个人是糊涂国王自己吗?是镜子里成像是虚像,所以摸不到,镜子里的像与实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传统镜子背后有一层含有水银的混合物,所以照射到我们身上又被我们反射到镜子里的光穿过玻璃后会被水银混合物挡住,就像乒乓球弹到墙上会反弹一样,反射回来,进入我们的眼睛里。这样我们就从镜子里看到了我们自己。这就是光的反射。小朋友们照过镜子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二、实验操作:
实验一:光的反射——一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传统的镜子掉到地上会摔碎,这个镜片是安全镜片,摔不碎也不划手,但还是不要把镜面弄花,弄花就看不清楚了。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一块。
操作方法:
1、看看镜子能照出自己吗?(能照到自己)。
2、把镜子放到左前方,能不能看到后面的小朋友呢?(能看到)。
3、镜子里的那个人能用手摸得到吗?(摸不到)。
4、用镜子照一照汉字。(字左右反过来了)。
5、用手指头去对一对镜子中的手指头。(大小一样)。
教师引导:一面镜子反射光,两面镜子就能互相反射,我们来试一试吧。
实验二:两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提醒幼儿不要把镜面弄花。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两块。
操作方法:
1、试着将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看看能看到后脑勺吗?(能看到)。
2、将两面镜子垂直放置,能看到几面镜子(四面镜子);在镜子中间放一个东西试试。(能看到四个)。
3、减小镜子间的夹角,观察镜子数目的变化。(夹角越小,镜子数目越多)。
4、试着将两面镜子竖直平行放置,从一面镜子背后往另一面镜子里看去。(能看到无数面镜子)。
三、实验原理总结:
当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时,后脑勺的光被后面的镜子反射到前面的镜子中,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我们就看到了自己后面的情况,光发生了两次反射。而当镜子夹角越来越小时,光在两面镜子间则来回不停反射,发生了多次反射。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的像越多。
探索游戏:
1、照镜子——和同伴玩照镜子游戏,根据同伴的动作做出相反的镜面动作,感受相互模仿的乐趣。
2、传递光线——几个小朋友一起,每个人拿一面镜子,面对面站在3米以外的地方。一个人利用太阳光反射光线,另一个人对准他的反射光线,仔细调整位置。你会看到光会再次反射,光被传递出了。多几面镜子,光同样还是会反射,会传递到很远。
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原理。(请小朋友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看谁找的最多。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六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五、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七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
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
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
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教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
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
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
(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
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
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
(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
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
(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
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
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
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
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
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
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八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1、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2、科学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有了物质帮助,我再进行语言引导,孩子在进行大胆探究后会找到答案的。这样孩子的知识经验才能得到提升,并且记得牢固。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食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了解指纹的特征。
(二)难点:通过观察说出指纹的不同,并知道指纹的用处。
为了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活动中,我在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了轻松、快乐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以及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根据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操作法:在活动的开始通过一幅指纹画来引入课题,给幼儿以指纹上的直观认识;同时为幼儿提供印泥和纸,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在活动最后给幼儿出示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这样也可是给幼儿直观上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在”观察指纹“这一活动环节,我将此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在每一次比较后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幼儿对指纹的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环境创设法:我以幼儿创作指纹画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并引导幼儿将作品张贴在”指纹画展“的画廊里,”指纹画展“的创设会使幼儿更加有创作的欲望。
(二)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观察法:整个活动一直都是幼儿在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的。
统计法:在认识指纹特征时,我让幼儿记录、统计自己的指纹类型,以此来更好的巩固。
五、教学准备。
(一)空间准备: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围桌而坐。教师操作台布置于前方。布置的”指纹画展“的画廊。
(二)物品准备:
1、指纹印画一幅;。
2、印泥和白纸若干;。
3、放大镜(每个幼儿一个);。
4、双胞胎指纹图;。
5、实物投影仪一台;。
6、玻璃杯、笔、电话等物;。
7、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8、破案小故事。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指纹印画,引起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并给幼儿发放大镜)分析:通过一幅漂亮的指纹画来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二)认识指纹,观察指纹。
1、认识指纹。
师:请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纹理,有线条,像一个一个的圈……)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指纹,
总结:同伴的指纹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
总结: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也不一样。
总结:双胞胎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认识指纹,观察指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层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身边的小朋友开始做比较,接着引申到自己的父母,继而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双胞胎“身上,因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双胞胎,所以我在活动之前先准备好了双胞胎指纹的图片。通过几个层次的对比与观察,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加形象地认识指纹的”异样性“。
(三)观察指纹的类型。
1、将几个幼儿的指纹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两种常见指纹类型,分别给它们起名字。(斗型,由许多同心圆构成,看上去像水中的旋涡;箕型,纹线像簸箕似的,有一边是开口的)。
3、师:赶快用放大镜找找看,你有几个手指头是斗型的,有几个手指头是箕型的?(各人统计自己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
分析:在此环节中,通过食物投影仪,可以使幼儿对指纹认识得更清楚、直观。最后让幼儿自己统计记录自己的指纹,这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区分指纹的类型。
(四)了解指纹的作用。
1、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讲述简短破案小故事。
2、指纹除了对破案有帮助,还有什么用处?
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1)指纹考勤机。
(2)光学指纹鼠。
(3)指纹保险箱。
(4)指纹锁分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讲述一个简短破案小故事,这样不仅何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对于”指纹破案“这一作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五)结束部分:
师: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还有那些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保险。不仅如此,刚才我们还看到用指纹添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伴着音乐声,幼儿愉快地创作,结束本次活动。
分析:以指纹画创作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一个休息,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科学与美术活动相融合,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幼儿对指纹的形状、特征再一次进行巩固。
七、活动延伸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本身的探索欲望,我将本次活动的眼神设计为--”让幼儿回去和家长一起查资料:小动物们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这样不仅可是给幼儿继续探索的契机,也可以使幼儿更好的与父母进行互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二十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乐趣。
2、通过操作感知沙的特性:没有气味;不溶于水;细细的一粒粒。
3、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沙经验。
材料:沙子、各种玩沙工具(铲子、筛子、印模)等,人手一个塑料杯、小勺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回忆玩沙经历,谈谈玩沙的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上次我们一起去沙池里玩了沙子,你们还记得玩沙子的感受吗?(请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沙的特性,并尝试记录。
(1)了解沙子没有气味。
教师:“小朋友们玩沙子都很高兴,现在我想请大家闻一闻沙子,你们觉得怎么样?”
(2)了解沙子不溶于水。
a、教师先将奶粉倒进空玻璃杯,并画上一条黑线,然后倒进开水,用勺子搅一搅,让幼儿发现奶粉是溶于水的。
b、引导幼儿先放少量沙到塑料杯内,用勺子搅拌一下,把塑料杯放在旁边。过了会等沙沉淀后,引导幼儿观察,沙是否不溶于水的。
(3)沙是细细的,一粒粒的。
教师:“为什么我们用手、脚在沙上印手印、脚印能留下清楚的印子呢?”
(4)小结:沙子是没有气味,不溶于水,细细的一粒粒的。
3、认识沙的好处及用途。
(1)体育运动需要沙。提问:为什么跳远会在沙堆里进行呢?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因为沙子很柔软,所以小朋友在体育运动时不容易受伤。
(2)建筑工程需要沙。提问:沙子有很多用途,你们在哪儿见过沙?它们有什么用?
(3)小结:沙子可以用来铺路,还有如果把沙子、水泥、石头搅拌在一起变得硬邦邦的就可以造房子、造桥了。
4、教育幼儿珍惜沙子,不能浪费。
教师小结:我们平时玩游戏和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沙子。盖高楼大厦也要用沙子,沙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小朋友以后应该爱惜沙子,跟沙子做好朋友。
延伸活动: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印模,用湿沙进行印模游戏。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二十一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探索“三脚架”的稳定性。
2.能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3.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乐于表达交流。
活动准备:
1.操作用具:橡皮泥团、游戏棒、筷子、水彩笔、pvc管、皮筋。
2.表格类:记录表人手一份,闯关积分表。
3.经验准备:见过生活中常见的“三脚架”。
活动过程:
一、介绍规则,萌发兴趣。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个有意思的闯关游戏。
游戏共分为4轮,大家已经分成了红、黄、蓝、绿四个小队,每一轮都需要你们。
小组内所有人共同努力,完成游戏,在规定时间内闯关成功人数多的小队可以获得。
更多的勋章。最后累计获得勋章多的小队就是我们的胜利者,大家清楚规则了吗?那我们的游戏正式开始。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操作验证。
(一)第一关:用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进行猜想。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二)第二关: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猜想并记录。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进行现场演示。
1.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表达已有经验。
2.拓展认识生活中有用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2.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五)汇总闯关成绩。
三、延伸活动:
活动结束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请你们想一想,你们觉得加上一些什么材料可以使制作的三脚架撑起更多的弹珠,大家可以去试一试。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二十二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中成长起来的,但他们不懂得去付出爱。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幼儿的爱心,感受家庭的幸福。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5以内的数,并根据物体的数量多少进行分类。
2、对分类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晨间学习儿歌《我家有几口人》。
2、房子平面图5张,分别标有数字1、2、3、4、5.
3、5以内不同数量的实物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根据儿歌《我家有几口人》,复习5以内的数。复习儿歌《我家有几口人》,回忆家里有几口人,并说出它们分别是谁。
游戏《我家有几口人》。请幼儿随意的走动,边走边念儿歌。念完儿歌时,教师说:“我家有3口人”,幼儿赶紧找3位朋友亲密的抱在一起;如果教师说:我家有4口人,幼儿就去找4位朋友亲密的抱在一起。
2、学习按物体的数量多少进行对应摆放。
请幼儿自选一张喜欢的实物卡片,与同伴交流,说出实物的名称和数量。
出示房子平面图,观察这5座房子是分别贴有数字1、2、3、4、5,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卡片上实物数量的多少将卡片贴到相应的房子里。
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是否有宝宝送错了家,为什么?请个别幼儿纠正。
3、游戏《找找好朋友》,进一步理解5以内的数。
结合幼儿用书,将数量相同的物品用连线的方法连接起来。
延伸活动:
课间活动或晨间锻炼,组织幼儿结合儿歌继续玩《我家有几口》的游戏,让幼儿在说说、玩玩中做到动静交替的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二十三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篇二十四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神奇的毛细管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6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