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地进行决策和判断。在总结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提升作品的文采。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相信会有所收获。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
(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
(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二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3、师归纳总结。
4、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2、比较两首诗。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5、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述一番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雨雾之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悦耳婉转的鸣叫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6、感情朗读。
7、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二)人勤。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勤?(蚕桑、插田、闲人少、才了 又)。
3、理解:闲人少。人们可能还在忙些什么?结合拓展《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
4、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更加妙不可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诗人作诗:才了……又……夸夸人们的勤劳。
7、感情朗读。
四、美读,升华感情。
1、补充: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引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再读诗题。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说诗句。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四
这首诗是《九年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田园诗。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四时田园杂兴》是一幅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流传至今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乡村的质朴生活,充满恬适,也充满辛劳。要让身处水泥钢筋怀抱中的城市人体会乡村生活,有着时空的隔阂和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
提起乡村,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话说,每个人心目中的乡村都不一样。通过文本的朗读,乡村生活中村民们的繁忙和小孩的意趣跃然纸上;再通过图画的补充使画面变得具象;接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讨论摆脱图画带来的局限,使乡村印象变得丰满、灵动。让学生充分的被这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所吸引,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初读诗歌。
1、写课题。
2、齐读课题,解题。
3、说说你印象中的田园生活,背诵学过的描写农村的诗。
4、自读诗。要求读正确了,读通顺了,读懂了。
二、品读诗歌。
1、结合插图说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
2、你觉得诗的哪一句写得有意思?
『预设』。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得出结论:原来他们自娱自乐,学着大人的样各自玩啊!
你们想不想也来学着做诗玩玩?(实践的体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得出结论:“昼”、“夜”让人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但“当家”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耕耘的喜悦。
把前两行诗也来改改。(实践的体验)。
三、写一写。
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诗,把你刚才想到、看到的情景理理顺,挑你喜欢的情景写一段话。也可以把你刚才写的片段诗整理成一首诗。
交流展示、评价学生短文。
了解作者,背诵古诗。
四、拓展。
欣赏其它几首田园诗歌,感受田园诗歌的魅力。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五
四年级下册第六组是“田园生活篇”,司空见惯的生活小景、生活小情我们平日都熟视无睹,怎样让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情有趣呢?最关键的是怎样让田园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蛙鸣阵阵、鸟啼声声,能从字面上升到画面然后再到学生的言面呢?从下面的教学回想中,您应该能看到我的设计思路。
沉睡了几千年的诗歌,沉淀了几千年的情感,要想一下子打开闸门,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唯有唤醒他、亲吻他。
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一)节气歌中寻找生活的记忆。
师:还记得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节气歌背完后,师生对说二十四节气。边说边出示二十四节气)。
师: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板书:农事。
师:知道什么叫农事吗?
生1:就是农村里做的事。 生2:就是农活。
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师: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
生:布谷鸟。
师:它是怎么叫的?
生模拟。
师也模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田园,奠定学习田园诗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语言的描述实化生活记忆。
师:那这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呢?
生1:给柑桔树剪枝。
师:这个时候,走到桔园里,会有什么感觉?
生1:闻到香味。生2: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生3:站在柑桔园里,你会感觉好像漂浮在绿色的大海上,点点白帆似的小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你怎么也拒绝不了诱人的花仙子的邀请,不得不和她一起穿行其中。
师:原来在柑桔园劳动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2:我爷爷在种玉米。 生3:我爸爸在施肥。 生4:我奶奶在种菜。
生5:我爷爷奶奶在采茶。我也帮他们采茶了,茶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随着山势的起伏,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片片茶叶得像抹了油似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那茶叶的清香啊,真可以让人不喝就醉了。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剪枝、种玉米、施肥、栽菜、采茶)。
设计意图:这里算不上繁华的闹市,也不能完全算是幽静的乡村,只有部分逐渐矗立的工厂取代了原来的稻田秧苗。但孩子们还是有机会到仅有的田地里去,所以我就是要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知道在四月的部分农活,感受到四月的美,更重要地是感受到劳动中美的感受。这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练就语言的过程。
(三)语言演练富化情感的生成。
师:你能用“既……又……既……又……”把这些农事连起来说说吗?
生:四月,农民伯伯可忙了,既要为柑桔树剪枝,又要种玉米,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听出了一个字。
生:忙。
师板书:忙。
师:你能用“不论……不论……都……”把做农事时的景色说说吗?
生1:四月,不论是在柑桔花翩翩起舞、尽情散发无尽芬芳的桔园里剪枝,不论是在绿海似的茶园里边欣赏诱人的绿色、品味醉人的芳香边唱着采茶曲采茶,都是那么有滋有味。
……。
师:我又从中听到了一个字。
生:美。
师板书:美。
师: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为收获而歌唱为希望而歌唱。
设计意图:语文是用灵性的语言来传递的,用第六组第一篇课文中学过的关联词说话,把农事、农景说出来,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新知识的学习联结成了一个全新的通路,同时也创设出了古诗学习的情与景。古诗本来就是最有灵性的,给孩子们展示灵性的语言的平台,给溢满灵性的古诗开启一道外溢的出口。让灵性从诗中流向孩子们的心田。
二、唤醒文字的记忆。
(一)读清文字。
师:是啊,无数诗人为乡村的美景而陶醉,为乡村勤劳的人们而吟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翁卷来到这迷人的《乡村四月》。注意:卷在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意思,所以应该读第三声。快读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师:这首诗中还有个多音字,找出来读读。
(学生找出了“了”字,有的读li?o,有的读le)。
师: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呢?
(分别出示li?o和le的几种意思,学生对照注释找答案。最后定为li?o。)。
师:扫除了障碍,快读读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给出“了”的两种读音的意思,学生在选择中不仅能知道“了”到底怎么读,而且也了解了“了”在诗句中的意思,更重要地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快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学会七言律诗的读法。
(二)读懂文字。
师:学古诗不仅要读会,还要会理解,把你们平时的好办法给大家说说。
生1:可以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
生2:先大致地把会理解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就猜一猜,猜不到还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生3:有时还可以想以前学古诗时的意思。
生4:还可以结合文字、图画编故事。
(学生边读古诗边理解,教师在走廊上时不时被兴奋的学生拉住,把自己的理解说给教师听。)。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就是山陵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和水色与天空的颜色交相辉映。
生2:我知道了翁卷是站在山上看的远处。看到了高山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里的水色与天空交相辉映,显得更白了。
师:噢,翁卷原来是站在山上看的。他观察的位置我们通常叫做。
生:观察点。
师:翁卷站在山上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眼前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近处的呈翠绿色,远处呈深绿色,再远些呈墨绿色。一阵微风拂过,稻田里波光粼粼,显得更白了。
师:“川”一般是指什么?
生:河流。
师:川流不息、山川中“川”什么意思?
生:川流不息中是指人多车多,像河流。而山川中是指河流。
师:“白满川”中的“川”呢?
生1:稻田中水满了,像小河,但不是河。
生2:我不知道“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3:就是雨像烟雾。
师:是烟雾?
生1:我说是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是好像把天地织在一起,像仙境中的白烟。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记得在《咏柳》中有过这样的方法。
生:是比喻句,那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1:我读懂了“子规声里雨如烟”:就是在布谷鸟的叫声中,细雨蒙蒙,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还可以这样说:蒙蒙细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就上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传来了几声布谷鸟的叫声。
师:是啊,布谷鸟的叫声特别动听。更是显得乡村的幽静。
生6:我从“乡村四月闲人少”知道了,乡村里人们都特别忙,没有空闲。
生7:我从“才了蚕桑又插田”知道了,刚结束蚕桑又要插田了。
师:在我国南方现在正是养蚕的好时候,蚕桑就是养蚕。插田呢?
生:插秧。
生:我知道了,就是刚养完蚕又要插秧了。
师:这时请大家用因为和所以把最后两句诗连起来说说。
生思考后:因为才了蚕桑又插田,所以乡村四月闲人少。
设计意图:古诗要读出画面,在画面的基础上理解。同时读懂古诗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时候,只有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与想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创意文字。
师:透过你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这一幅画给大家描述再来。
生: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啊,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都绿得那么有生机。翠绿、深绿、墨绿一浪接一浪,那么和谐。稻田里水波粼粼,时而映出天空,显得那么白,时而映出青山,显得那么绿。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像织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又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这么美的景色却没有人来欣赏,噢,原来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刚刚养完了蚕又得准备插秧了。
(经过好几个学生的补充与描绘,一幅更美的画面诞生了。)。
师:好美的画面啊,把你心中的画面读出来。
生读。
师:把你们心中的画面读出来吧。
师:是啊!绿和白是画的底色,山陵和田野是画的主体,再加上淅淅沥沥的细雨点缀,和着“阿公阿婆”的子规歌唱。声声色色,情情景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绿(山原) 白(川)。
子规 雨 烟。
师:让我们再把眼前的美读出来。
设计意图:古诗、国画同为国粹,诗画一体,诗人是把一幅画凝炼成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又是把诗还原成那幅精美的画,并且要画出形画出意画出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再创画面,用语言再创画面。在画面中,达到景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个积累语言、创造语言、放飞想像、领悟情感的过程。
三、唤醒生活的乐趣。
师:古时候像这样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的诗人很多,他们把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和自己的情融为一体,形成了文质兼美、语言凝练的古诗,我们把这样的诗叫做田园诗,把这样的诗人叫做田园诗人。著名诗人范成大就是其中之一。
师:我们已经背过范成大的另外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一起背一遍。“梅子金黄杏子肥”
师: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整首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出示两个字“供”“兴”)选择正确的读音。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咱们把这首诗先读一读。
师:找出诗中最有趣的读一读。
生1: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一句,大人们都在各做各的事,这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学种瓜。
生2:大人们都很忙,白天晚上都要干活,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不会锄草不会搓麻线,就拿着锄头,在桑树阴下学种瓜,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好淘气。
师:把大人的忙孩子的淘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古诗,后两句又是趣的精华,设计中我揪其重点,直奔重点,以重点带动前两句的理解,并在后两句的趣字中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让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心中、语言中、情感中。
四、唤醒平凡的你——田园。
师:读田园诗,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乡村,品味到其幽静、恬适,呼吸到淡淡的清香,感受到田原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哇鸣阵阵、鸟啼声声。
师:我为大家选择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找最感兴趣、最能理解的读读。
尝试读读。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
溪上青青草。 清风半夜鸣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白发谁家翁媪。 听取蛙声一片。
大儿锄豆溪东, 七八个星天外,
中儿正织鸡笼。 两三点雨山前。
最喜小儿无赖, 旧时茅店社林边,
溪头卧剥莲蓬。 路转溪头忽见。
师:这就是诗的魅力,这就是田园的魅力。走进乡村,走向田园,走进古诗,你会发现,一切竟这么美!
《所见》《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
设计意图:辛弃疾的《西江月》《清平乐·村居》虽然都是词,但绝对是能田园诗中“趣”的代表,所以我选择这两首,让孩子们在读中,在笑中进一步感受到田园的乐趣,更进一步从平凡的景象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乐趣,在于寻找;生活,在于品味。而古诗教学,则在于唤醒!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2、背诵默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古代村民与现代村民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学反思: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七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一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2、背诵默写这首诗。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八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借助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2、能流利地背诵诗歌,积累有关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句。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四月》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用“用乡村四月是……”或者“乡村四月真……”说一句话。(课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把诗读正确,读流畅;读流畅的同学可以读出诗的节奏。
2、检查朗读。(分读通和读出节奏两个层次)。
抽读。重点指导好第二句的朗读。(蚕桑的读音,了的读音,借理解“了”的意思。)。
3.交流描写的景物。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看看这首诗诗人都画了些什么?
(山陵和原野(山原)、稻田(白川)、杜鹃鸟、烟雨、人……)。
三、品读欣赏,感受意境美。
1.边读边想,浮现在你面前的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2.交流。
预设1——满眼绿之美。
(1)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遍)。
(2)透过绿遍山原,你仿佛都看到哪些是绿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3)师追问:透过这片绿你仿佛还看到什么呢?(勤劳、生机、希望……)。
预设2——白满川之美。
过渡:在我们眼前看到的仅仅是绿吗?
(1)白满川是怎样一番情景?你的眼前仿佛都出现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情景美吗?能不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绿白交融的美,读——。
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美。读——。
预设3——雨如烟之美(1)你觉得美在何处?(把雨比作了烟)。
(2)写雨的句子很多,你能想起哪些写雨的诗句?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借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朗读。
a.这两种雨一样吗?
b.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这样的雨是倾盆大雨,来得那么快,那么迅疾,该怎么读?
(快一点,响亮一点)。
c.回归文本中的诗句,指导朗读。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翁卷笔下如烟如雾雨,我们该怎么读?
(轻一点,柔一点,慢一点)。
d.这样的雨,你还能把它比作什么?(花针、细丝、牛毛)。
预设4——子规唱之美。
(1)你听过杜鹃鸟的叫声吗?(布谷)一起来叫叫吧。
(2)想像一下,子规在唱着什么呢?
布谷与播种,引出神话传说:
(传说炎帝为了人能吃上粮食,不停地试种,可是都没有成功。他的精神感动了玉帝。于是派神鸟来帮助他。神鸟帮助炎帝试种五谷成功后,玉帝叫它留在人间,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们飞到各地,叫喊着“布谷,布谷”,催促人们及时种植,莫违农时。人们为感谢神鸟的帮助,便根据它们的叫声,取名为“布谷鸟”。)。
设计引读。
师:在杜鹃鸟声声的啼叫声中,唤来了如烟如雾,如诗如梦的雨,此情此景,让我们化作诗句读出来吧!
预设5——劳动者之美。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指导朗读。
师:能把这种忙碌读出来吗?
a.读古诗,读通。
b.想想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繁忙的?(借机理解昼.耘田.傍.绩麻等词语的意思。)。
c.
d
(3)除了蚕桑插田,除了耘田,绩麻,种瓜,人们还干什么呢?
(4)朗读。
5)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3、读出美。
师:同学们对这首有了独到的理解之后,再去读读,肯定会别有一番味道。
(1)自由读、抽读、齐读、配乐读。
(2)背诵诗。
读着读着,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 )的乡村四月风光图。
让我们再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
四、迁移应用,体验诗之美。
乡村四月风光美,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就让我们和下面的小朋友再次去感受一下乡村四月那份独特的美,再去感受一下诗歌独特的魅力吧。
1、情景应用。
星期天,妈妈带我到乡下外婆家玩。走进村子,只看见几位老奶奶在家,我奇怪地问妈妈:“这里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妈妈说:(“ 。”)“是吗?我也要和他们一起去分享劳动的快乐呢!”妈妈带我来到野外里。这里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只见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 ”)。妈妈笑了:“我们家出了个小诗人了!”
结束语。
那么就让我们轻扣诗歌的大门,再次踏着“乡村四月”的脚步结束今天的诗歌之旅吧!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九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达到会背诵。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和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3、领悟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品味和体会,感悟诗歌所表达的美。
教学过程。
一、文字激趣导入,生字学习。
1、书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符号你会联想到什么?它特别像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学生自后发挥)。
2、书写“”,再来看这个符号,你又想到了什么?它像哪个字?本意就是河流,古代的人在发明字的时候,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某些事物的大致轮廓,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像刚才我们看到的“木”和“川”。
3、汉字神奇的地方不仅如此,再来看老师在木字上添加,书写出“桑”,看到这个字,想起了上期我们学过的一首《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书写“天”和“虫”,看这两个字能组合成什么字——蚕,为什么会用这两个字组成小小的“蚕”字呢?(大胆联想,结合蚕的神奇。)。
4、继续添加书写“木——村”,看到这个“村”你想到了哪些词?(尽可能的组词,培养组词能力)。
引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来自乡村的诗人,他生于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他一生不曾做官,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他所喜爱的诗歌创作,是一位真正的布衣诗人。他用他的诗歌描绘着建乡那别致的水乡景色。每当人们提到他,就马上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二、趣味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3、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三、品悟诗情。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踏出诗的节奏,好药会从诗中读出画儿来,从画儿中体会诗的意蕴。
1、出示“绿遍山原”,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儿呢?
山岭和原野都绿了。(具体一些,想象的再丰富一些)。
山陵是绿色的,原野是绿色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
你想起了哪些词: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2、出示“白满川”
你从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先结合注释理解)。
江南有水乡之称,河流弯弯从稻田流过,从小村庄里流过,此时,天色和水色相互辉映,河面上一片亮白。(通过想象和观赏来帮助学生理解)。
水面图1:波光粼粼。
水面图2:白茫茫,雾气弥漫。
3、同学们已经从诗中看出了画儿来了,出示图3,把你的诗送进这个画面中去吧!
绿遍山野绿满川(读出味儿道来)。
4、你觉得在这一句诗中诗人的哪个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笔画出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品字词,培养语感)。
重点“绿 白” “遍 满”
5、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你从诗人的诗中听到了什么?(子规声声)。
6、可是子规声声唤来了这诗中的雨,诗人说的这是什么样的雨呢?如烟的雨,还可以说成什么?(蒙蒙细雨、烟雨蒙蒙、缥缈、如轻纱,似薄雾。)。
7、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吧!“子规声里雨如烟”。两句练读: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8、在诗人的眼里,不仅仅只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在我们这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还看到了一种更亲切的画面,那是谁?(家乡的人们)他们在做什么呢?从后句诗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人们的忙碌、繁忙)。
9、你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呢?“才……有……”“闲人少”试读感悟人们的繁忙,紧张。
10、回到题目总结:乡村四月美景图。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美,而且也通过诗人赞美了勤劳的人们。
出示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些诗人的乡村四月美景图吧。读整首诗,音乐开始了。吟诵。
四、延伸。
1、江南乡村生活令我们充满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再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另一个画面吧!
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引导想象画面:在小草发芽、生长、,黄莺飞舞的春天里,那拂堤上的杨柳刚刚透出黄嫩的枝芽儿,顽皮的孩子们呀,正在趁着春风放飞一只又一只五彩的风筝。
同样有美景呀,小草、黄莺、杨柳。
同样的人呀,是那些顽皮、可爱、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读一读(让我们吟诵出这首诗吧)。
2、原来,我们眼中的乡村生活便是一首首令人回味的诗,一副美妙的画儿,那画中的一草一木,那画中熟悉的人既让我们感到亲切,又让我们留恋。
可曾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诗的影子,看(出示画面),那诗歌就在它顽强而又柔嫩的细芽之中。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那诗的身影可在风中摇摆,飞上了柳梢。
《垂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美景 图。
宋:翁卷。
景美 葱葱 粼粼 声声 蒙蒙。
人美。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
这首诗是《九年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田园诗。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四时田园杂兴》是一幅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教学难点】。
流传至今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乡村的质朴生活,充满恬适,也充满辛劳。要让身处水泥钢筋怀抱中的城市人体会乡村生活,有着时空的隔阂和生活经验匮乏的艰难。
【教学策略】。
提起乡村,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话说,每个人心目中的乡村都不一样。通过文本的朗读,乡村生活中村民们的繁忙和小孩的意趣跃然纸上;再通过图画的补充使画面变得具象;接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讨论摆脱图画带来的局限,使乡村印象变得丰满、灵动。让学生充分的被这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所吸引,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初读诗歌。
1、写课题。
2、齐读课题,解题。
3、说说你印象中的田园生活,背诵学过的描写农村的诗。
4、自读诗。要求读正确了,读通顺了,读懂了。
二、品读诗歌。
1、结合插图说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
2、你觉得诗的哪一句写得有意思?
『预设』。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得出结论:原来他们自娱自乐,学着大人的样各自玩啊!
你们想不想也来学着做诗玩玩?(实践的体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得出结论:“昼”、“夜”让人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但“当家”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耕耘的喜悦。
把前两行诗也来改改。(实践的体验)。
三、写一写。
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诗,把你刚才想到、看到的情景理理顺,挑你喜欢的情景写一段话。也可以把你刚才写的片段诗整理成一首诗。
交流展示、评价学生短文。
了解作者,背诵古诗。
四、拓展。
欣赏其它几首田园诗歌,感受田园诗歌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当家勤劳朴实。
各
学(玩)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自由自在。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公鸡“喔喔”的叫鸣,小鸟“唧唧喳喳”兴奋地在树上乱蹦,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一大早,张大爷一家就开始工作了。张大爷虽然已年过花甲,但身体非常健康,一家九口过得非常美满充实。全家人吃完早饭就开始工作了,张大爷和他的三个儿子下地工作;勤劳能干的大儿媳妇在原子里浇花,喂养家畜;心灵手巧的二儿媳妇在家里织布防线;张大娘则在烧火作饭,等到中午给张大爷他们送去;而两个小孙子不会纺织也不会耕田,只好在桑树阴下学着大人的模样锄草种瓜。
张大爷家种了许许多多的'庄稼,麦田里开出了雪白的麦花,各种菜花稀稀拉拉的开了一地;落叶乔木(初春开花,有白,红等颜色,香味很浓,果实味酸,俗称梅子),杏树上挂满了一个个摇摇欲坠的“小铃铛”。
太阳升得高高的,篱笆的影子越来越短了,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二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关键: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2时。
教具:
(一)激趣导入。
介绍作者。
2、介绍作者范成大。
(二)初读古诗。
相机识字。
1、老师范读文。
2、让老师借助拼音小声读(边读边圈画生字)。
3、分小组学习生字(组内互相启发,想出好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4、自学汇报,教师点拨。
绩:注意读音,理解字义,扩词,用词造句。
供:多音字。耘:注意读音。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卡片。
2、开火车认读。
3、分别组词。
4、指导书写。
(四)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的意境。
1、指导感情地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特色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的意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二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卡片。
2、认读字音,口头扩词。
(二)指导学法,品读古诗。
2、学习小组汇报。
(1)出示软,相机指导查字典取义。
(2)字在字典应取哪个意思?把这个意思放在诗中,诗句是什么意思?
3、同桌同学之间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互读互评。
4、教师点拨,指导表情达意。
(三)发展语言,启迪灵性。
2、同桌之间设计一次过路人与小孩的对话。
(四)质疑问难。
深化理解。
(五)知识延伸。
特色作业:
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劳动诗写下来,并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配画。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在对比诵读中,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比较诗题,导入新课。
1、读诗题,比较诗题,找相同点。
2、齐读诗题,要求读出节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检查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古诗。
三、读中想象,品悟诗情。
1、借助注释读古诗,想想诗歌的意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品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扣住“绿遍山原”、“白满川”引导学生想象,指导朗读。
(2)扣住“雨如烟”引导学生想象烟雨蒙蒙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是怎样的景象,指导朗读。
(3)出示画面,入境诵读。
4、品读“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扣住“闲人少”、“才了……又……”体会人们的忙碌。
(2)引导想象:这些勤劳的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
出示:“才了_______又_________”补充诗句。
5、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勤劳忙碌的人们让你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齐读《乡村四月》)。
1、过渡:乡村四月闲人少,我们再来看看诗人范成大的笔下初夏时节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
2、反馈交流。
3、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扣住“昼”、“夜”体会乡村人忙碌辛苦的生活。
(2)融情入境,对话交流,指导个性化朗读。
4、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创设情境,师生对话,读中深化理解。
师:我想问问这里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非要学种瓜呢?(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对比诵读,升华情感。
1、扣住“乡村四月闲人少”,对比诵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也傍桑阴学种瓜”
2、升华情感。
(1)两位诗人为我们展现了农村初夏时节紧张、忙碌的劳动场景,人们为什么这么忙呢?
(2)教师小结:是啊,农历四月是农家耕种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忙中有对家庭的一份责任;这忙中有着乡村人勤劳的品质,这忙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乡村四月,对于翁卷来说,多了一份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于范成大来说,更多了一份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同学们,其实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我国古代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老师课前也搜集了几首有代表性的田园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读读这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
板书设计:
[宋]翁卷[宋]范成大。
闲人少。
才……又……昼夜。
也傍。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四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四十田园杂兴》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农村美好景物,体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体现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特殊时期,我们课堂也与平时有许多不同,老师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教给你们知识,更多的是想教会你们在家自学的能力。上节课老师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孩子们,本节课我们继续采用“查—读—明—悟—诵”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古诗的学习更有方法。
二、五步法学习古诗。
1、查(查资料)。
孩子们,在这首诗中,你们最先想到的是查什么资料呢?对了,我们首先要通过资料书或网络对作者范成大和本诗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查找资料并做简单笔记: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四个季节的景色的农民的生活。)。
2、读(读诗句)。
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节律与韵律之美,所以一首古诗我们要从三方面来把握好读的部分。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去尝试读,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
1)读得准确——要求清除字词障碍。
2)读出节奏——一般情况下七言诗常用的是2/2/3或4/3节奏。
3)读出韵味——可以唱读或吟唱。
3、明(明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必须弄清楚诗句的意思,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一首古诗我们都应该从整体上去感知、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古诗原有的意境之美。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在理解了部分难点词语的基础上,采用想象法去还原古诗的意思。
在《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大家可以整体的联想:在一个初夏的中午,诗人范成大来到一座农舍前,他看到梅子己经()杏子也长得(),荞麦花()油菜花(),白天更长,人们都(),只有蜻蜓和蝴蝶()。
孩子们,相信通过对于诗句的反复诵读,你一定能够完整的说出作者眼前的画面,而这一过程就是你对于诗句的理解。
4、悟(悟诗情)。
孩子们,作者在这初夏的中午,驻足于农家小院前,当他看到大自然这一切美好的景物时,你认为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而这一切美好又是谁带来的呢?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这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对于农民劳动的赞美。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出诗眼,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诵(诵古诗)。
孩子们,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更加让我们体验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也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所以当我们学习完一首古诗词后,一定要背诵,让更多的积累成为你学习成长中的财富。
三、拓展延伸。
孩子们,小小的荧屏不能阻挡老师对你们学习的关心,相信也阻挡不了你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这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就告诉大家《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老师也等待着在开学后的赛诗会上看到你们精彩的绽放。
四、作业布置。
用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版将今天的学习收获做以整理。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六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七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仿写诗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本课是六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前让学生搜集范成大的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对范成大有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够强,学习靠兴趣,因此,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六年级学生自己已经能读通、读懂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从而体会农村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学了一首田园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课件2)
背得真好,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范成大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这诗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示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的名字也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3)请同学来读课题。谁还记得题目的含义?
(课件4)“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让我们再来读读题目。(课件5)
3. 了解诗人。
(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谁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同时播放学生读资料袋后的收获。(课件6)
(2)【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后,许多同学对范成大的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上网或读书,读了他写的词,例如《千秋岁 重到桃花坞》、《满江红 冬至》、《南柯子 七夕》等。还读了他写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这其中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首。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课件7)
2.【师】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点喇叭)
3、【师】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复点喇叭)
4、【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回答吧。
(课件8)【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我是从“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判断出来的。我去年夏天去过南方,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5、【师】你说得很正确,懂得学习古诗时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因为结了油菜籽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让我们一起美美的来读读这首诗。请读出诗的节奏来。(课件9)
三、解意
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你还记得吗?真聪明,同学们想起来了。(课件10、11)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请同学们用大家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
2、学生读诗自学。(课件12)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师】刚才,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中的梅子是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课件13)
【师】你结合工具书,通过查阅弄懂了“梅子”的意思。请看这张图片,这就是在初夏时节成熟的梅子。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令人垂涎三尺。你是不是也想伸手去摘来几颗尝一尝呀?我们再听听这位同学的学习收获。
(2)【生】通过查百科全书,我知道杏是一种水果,杏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机成份和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及无机盐类,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水果。杏仁的营养更丰富,含蛋白质、粗脂肪、糖类,还含有磷、铁、钾等无机盐类及多种维生素,是滋补佳品。(课件14)
(3)【生】我通过上网,查到了诗中“麦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请看——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课件15)
【师】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包子等都是由麦子磨成的面粉做成的。上网查资料,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4)【生】我也从网上找到了关于“菜花”的资料,大家来看一看。菜花指油菜花。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结出油菜籽,所以说“菜花稀”。 (课件16)
【师】油菜花是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课件17)
(5)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初夏时节,梅树上挂满了梅子,一颗颗金黄的梅子展示着她鲜活的生命力,多么漂亮!杏树上接满了杏,挨挨挤挤,大大的杏子果肉多,让人看了就想咬上一口。这不就是“梅子金黄杏子肥,”吗?更美的是田野上那醉人的景色。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18)
【生】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
【师】真美呀!这正是“麦花雪白菜花稀”。
4、感情朗读
【师】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是在初夏的一天来到了田园乡村,看到着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荞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热爱生活的范成大按奈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课件19)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范成大所到的这座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时,情不自禁的大声吟诵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课件20)
5.回到整体。
【生】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课件21)
【师】你很不简单,说得太美了。!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课件22)
6、仿写诗句。
【师】同学们去过乡村吗?来,刘老师带领大家来个乡村一日游。我们先到果园去,水果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们先看到了红红的苹果,这是毛茸茸的香甜的水蜜桃,这是金灿灿的梨,还有鲜红的草莓,(课件23)看,这边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那边的樱桃树上结满了珍珠似的樱桃,这边一串串味道鲜美的荔枝压弯了枝头。(课件24)同学们喜欢吃哪种水果?摘过来尽情的吃吧!吃饱了,我们再到菜地去看看。地里的蔬菜长得也真喜人啊,扁扁的豆角,红红的辣椒,鲜嫩的黄瓜,嫩绿的苦瓜,这可都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呀。(课件25)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色、香、味俱全的水果、蔬菜,你难道不想吟诵诗句吗?让我们“大显身手”,仿照古诗写诗句。(课件26)
(1)有的同学出口成诗:梨子金黄桃子肥,苹果红红草莓鲜。你还真有范成大的风范。
(2)这位同学做得诗更精彩:玛瑙葡萄胭脂樱,翡翠黄瓜丹红椒。刘老师听了拍手叫绝。
(3)同学们,你们做出了什么样的诗句呢? 赶快把它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吧!
四、品读人勤。
【生】我认为农民们在地里干活。(课件27)
2、【师】但是作者在诗中并没有描写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呢?
【生】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课前预习时,我查看了古诗的译文,知道了: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初夏的时候天长了,也到了农忙的时候。村子里却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去下地干农活了。(课件28)
3、【师】你说的很对。初夏的时候天长了,农民们有许多农活需要做,他们要把成熟的杏子、梅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诗中虽然没有描写繁忙的劳动场面,但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4、【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的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有些同学想到了,诗人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去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的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课件29)
【生】作者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课件31)
【师】对,在这妙美如画的境界中,蜻蜓蝴蝶翩翩起舞,衬托出村中的寂静。这种描写方法可真传神!
【生】“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的意思是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课件32)
7、【师】诗人范成大从安静的篱笆外走过,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他满怀喜爱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课件33)
8、【师】看到这种美景,我们又一次陶醉了,情不自禁的吟诵“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复点课件33)
五、悟读升华
1.【师】诗人范成大可真是才华横溢,写下了这么动听的诗歌。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大声地吟诵出来。(课件34)
2.【师】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复点课件34)
3、【师】我想此时此刻,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已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吧。来,带着诗人的快乐兴致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并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学生录音伴乐读)(课件35)
六、比较两首诗
【师】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两首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的,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写景,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课件36)
七、积累古诗,拓展品读,激发兴趣
1、【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组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传递给世人。课下同学们可以找来这些诗读一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独特情感。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后人把这些诗作集合成册,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读读这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提高自身的文学底蕴。(课件37)
2.拓展《鸟鸣涧》
【师】刚才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请大家来读读王维的这《鸟鸣涧》,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件38)
【师】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课件39、40、41)
3.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你读得很有感情。(课件42)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生】这首是描写的是春季的风光,我从诗中的2个“春”字看出来的。(课件43)
(3)说诗句的意思。
【师】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谁理解了这首诗?请你来说说诗意。(课件44)
八、总结
【师】同学们已经能熟练的运用大家总结出来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了。学以致用,非常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篇十九
4、感受初夏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认识3个生字,理解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初夏农村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从而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齐读课题,释题: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的题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军事情报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和季节的景色和农民,同时也反映了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一首。
3、那么诗里是怎样来写这幅画的?请大家读这首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1、自由读诗,结合下面的注意把诗读通。
2、检查朗读。
供耕织,也傍,绩麻、桑阴,昼出
指名读古诗。(边读边正音)
3、齐读古诗。
1、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
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集体交流。
白天去田里耕地除草,晚上回来把收割的麻搓成线,初夏,农村的青年男女各忙各的,谁也没有闲着。小孩子们不懂得怎样种田,但也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4、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2、想象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带着愉悦的感受读这一句。
3、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第二句,你在第二句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5、你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孩子?
6、用赞扬和喜欢的语气来读这一句。
1、学习了古诗我们对诗的意思都了解了,你觉得初夏的农村给了你什么印象?(忙碌、热闹。)
2、用朗读来体现你对诗的理解。
3、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听的一方注意,可以根据我们刚才的理解给对方一些建议。
4、引导背诵。
(1)记住诗的描写顺序:男人——女人——小孩子
(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5、小结。
这是农村最常见的情景,却非常有特色,诗人用清新的句子,写出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劳动的情景,尤其是写小孩子的一句,让我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多吸收,多想象,多观察,我们也能成为诗人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8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