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让我们对自己的成长有更清晰的认识。总结要客观、公正,既表现出个人的成就,又诚实面对不足之处。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杨梅的特点,体会作者爱杨梅,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初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杨梅的特点,体会作者爱杨梅,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江南,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江南奇珍,百果之王”,大家知道那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老师先带同学们去欣赏欣赏江南的“百果之王”,好吗?(课件展示)。
2、同学们,看到这样可爱的杨梅,你们喜欢吗?有一位故乡在江南的作家,他叫王鲁彦,他也非常喜爱他故乡的杨梅,他还写了一篇以杨梅为题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这位作家是如何向我们展示他故乡的杨梅的,好吗?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141页。现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杨梅的特点。
过渡:现在,咱们就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他喜爱的杨梅。
(生读完后指名回答,师:课文只向我们介绍杨梅的果吗?还介绍什么?师根据回答板书:杨梅树果)。
适时表扬:同学们真聪明!已经读懂课文写哪两个方面了。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同桌交流,了解杨梅特点。
课件出示问题:课文写了杨梅树的哪些方面?又从哪些方面介绍杨梅果?
(学生交流后,师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枝条叶子形状颜色味道)。
在讲到杨梅果的颜色时利用课件展示杨梅成熟过程的颜色变化。(过渡:同学们,在写杨梅在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时,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就是“先……随后……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用“先……随后……最后”说句子。
适时表扬:你真聪明,真会说话!
三、研读“我爱杨梅”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体会爱杨梅,爱故乡的感情。
1、读文找出体现“我爱杨梅”的句子。
生1:(说杨梅树的段落)从这里看出了“我爱杨梅”。
齐读,创设对话。
师:春雨沙沙沙,春雨在说话呢!我就是春雨姐姐。大家就是杨梅树,就是杨梅树的枝条,叶子。
师:杨梅树啊杨梅树,我的雨水甜不甜啊?你们不知道吧,我这甜甜的雨水,人们叫甘露呢!你喝饱了吗?哪棵杨梅树还没喝饱呢?我下了那么多你还嫌没喝饱,大家说说,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杨梅树啊,谁帮我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棵杨梅树?(贪婪)春雨姐姐知道这些杨梅树拼命地吮吸我这甜甜的雨水是为了结出更多的果。
师:枝条枝条,你们在干什么呀?
师:叶子叶子,你们怎么笑得那么开心呀?
我看着这样充满活力的杨梅树,能不喜爱吗?(齐读)。
生2:摘一个放在嘴里……我感觉作者喜欢杨梅。
师:放在嘴里的杨梅,它的小刺那么平滑,细腻,柔软,所以说我爱杨梅。
生3:你轻轻咬开它,……。
师:大家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对杨梅的喜欢?
(指名读,从“轻轻”“咬”“染满”指导学生的朗读)。
生4:我小时候,有一次……。
师: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尽管牙齿被酸倒了,我还是喜欢杨梅。
适时表扬:你真会读书!你读懂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了!
过渡:同学们,看来作者确确实实太爱杨梅了,那咱们就把课文题目改成“我爱杨梅”(板书:我爱),把“故乡的”三个字去掉,大家觉得好不好呢?课文中只有第一自然段提到“故乡的”,那课文题目中“故乡的”三个字该不该留下呢?我们有些同学拿不定主意了。不要紧,现在跟老师看看屏幕上的这段话,然后咱们再来决定,好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通过出示作者简介和文章写作背景,体会“我爱故乡的杨梅”。
(师生齐读)。
师:现在,同学们觉得“故乡的”三个字要不要?为什么?
生1:因为作者在西北思念故乡……。
生2:因为作者看着春雨想到了故乡,然后想到了杨梅。
生:思念故乡……。
师小结:是啊,作者思念故乡的天,故乡的田野,故乡的杨梅。他要以小小的杨梅表达他对故乡深深地爱,(板书:爱)所以,我们还能把“故乡的”删去吗?(板书“故乡的”,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读懂了作者对杨梅喜爱,对故乡的热爱。再齐读课题。)。
四、小结,指导写作。
同学们,常言说:“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正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牵挂,对故乡杨梅的深深喜爱,才有对杨梅这样深刻的记忆,才有对杨梅这样细腻的描写。这篇课文作者对于杨梅的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
同学们看,作者向我们介绍杨梅时是按一定的顺序(先写树再写果),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等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他最爱的故乡的杨梅(边讲边贴板书:按顺序眼看手摸嘴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以后咱们要向人家介绍我们家乡的水果时,咱们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过渡:今天咱们通过学习,不仅认识了一种水果,还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收获真不小,现在老师带同学们去作业超市逛一逛,好吗?(课件出示作业超市)。
五、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任选一题。回家完成,然后在班上展示。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二
《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传统课文。其中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语段是语言学习的典型范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三年级大纲学写状物文章的要求,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写水果的作文课。
小学生天性活泼,思维丰富敏捷,富于想象。那么,怎样从作文起步阶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文,进而喜欢作文,对写作感兴趣呢?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看看、尝尝的情境;提供了想象、说说的自我表现的机会,落实到动笔写写的目标中。
课的开始,老师提了一篮水果,对同学说:“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品尝水果,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喜欢的水果。老师借机会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把喜欢吃同一种水果的同学安排在一起。分完水果,老师又说道:“同学们愿不愿意把你拿到的水果介绍给同学。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提示补充。”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
老师再次提示在杨梅一文中,作者不仅写了亲眼看到的,还写了亲口尝到的滋味。请同学们尝尝水果的味道,细嚼慢咽,然后说说吃在嘴里的感觉。如:“剥掉荔枝的果皮,咬一口乳白色的果肉。透明的汁水顿时从舌尖一直甜到嗓子里。”学生感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着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的生动性会激励他们的兴趣,推动和启发孩子们去积极寻找准确、生动的词语来表达形象。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三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三下的一篇选学课文,它既是一篇充满着怀旧气息地散文,也是一篇绝好地状物文章。特别是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这三段话,结构相似,写法相同,是一篇进行读写训练的好范文。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习得方法,进行有效的句段仿写迁移呢?今天,张老师的课给我们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张老师立足文本从杨梅成熟的季节、外形、颜色、味道这种构段方式,尤其是借助“先……随后……最后……”这一系列很容易让人忽视的描写杨梅颜色变化的连接词,引导学生把家乡水蜜桃的生长过程写清楚。然后指导学生在写出水蜜桃生长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现场比对与修改,真正把这篇课文当作习作的例子进行教学。
然而文章不仅从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这几个方面观察入手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同时每一方面描写之余都添加了作者细腻的感受。而且经过对乡土作家王鲁彦其人其事的挖掘与补充,你会发现,其实课文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除了对杨梅果的赞美,还有作者本人深沉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深沉的思乡之情,也可以从作者添加的细腻感受之处若隐若现地呈现出来,所以帮助孩子提炼形成“观察+感受”的构段技能,个人认为会更加重要。
当然,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紧扣文本写作特色,挖掘重点句段的典型表达手法,进行有效地学写,将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真正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四
1、通过看视频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4、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一种水果,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杨梅果的惹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杨梅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贪婪、吮吸、细腻”等词义。
2、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几方面给课文分段。
3、理解杨梅果的惹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出示课题)。
二、看视频,感知杨梅果的惹人喜爱。
1、出示视频。看了以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杨梅树?
(3)课文除了写杨梅树,还写了什么?
(4)根据事物的几方面给课文分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生字。
(4)指名学生说说分段结果。
(5)集体评定。
四、学习第三段,深入体会(以自选形式开展)。
1、学生自由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的?
2、学生汇报(板书: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
3、明确各方面所在自然段。
4、出示分组情况。
五、具体深入。
1、出示各组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形状组。
(1)划出第4自然段中你认为描写得具体细致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么。
感觉到杨梅果形状的特点的?
(2)动动手:用手中的笔画出杨梅果的形状。
颜色组。
(1)划出第5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找出杨梅果成熟过程中写杨梅颜色的词语,用彩色笔画一画不同颜。
色的杨梅果。
・味道组。
(1)认真读读第6自然段,划出不懂的地方。
(2)你吃过杨梅吗?吃杨梅时是什么表情?请你上来表演一下。
(教师随机板书)。
六、作业。
从形、色、味三方面观察一种水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2、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一种水果,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过渡。
人喜爱。那么,可爱的杨梅果长在什么上呢?(杨梅树)。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比较学习语段,体会课文用词的优美。
3、分男、女生读第2自然段。
4、学生自由背诵第2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
5、由全体同学合作背诵第2自然段。
三、学习第1段,总结全文。
(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
2、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观察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从形、色、味三方面按按由外到里的顺序写具体。)。
2、先指名说说。(西瓜等水果)。
六、作业。
选择一种水果,仿照课文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杨梅树・枝叶。
形圆圆的生小刺・・外・(手摸)。
杨梅果・色淡红深红几乎变黑・・(眼看)。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里&n。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树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二、检查预习:
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
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
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播放录相)我们打开书,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三、细读体会,加深感受。
1、故乡的杨梅树是什幺样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你自己读读这一段,划出描写杨梅树的词语,想想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幺?
3、你还有什幺不懂的?
4、资料补充理解。
5、理解后再读。
自读课文4-6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杨梅果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深入学习,自学讨论4-6自然段。小组选择学习内容:按小组成员的意愿。
自学讨论交流:(自愿选择学习内容)三个参考问题:
1、你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写了杨梅果的什幺?(标出重点词)。
2、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写出来的?(可批注)。
3、请你试着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1、这段话具体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眷小刺。
颜色: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
四、精读悟情,积累语言。
多么惹人喜爱的杨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读,并背一背。
五、总结课文,练说一种水果: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是喜欢杨梅树,还是喜欢杨梅果?为什么?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你带的是什么水果,你最喜欢它的哪一方面?
自由练说:从一方面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要求要说得较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六、拓展练习:
根据练说进行课后练笔,在教室作文展示栏展示。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六
教学设想:
1、精心观察,悉心感悟。
杨梅,众生陌生之,要发给学生实物,精心观察,结合电教课件杨梅的图片和课文内容,准确掌握杨梅的形状、颜色,并亲口品尝味道,感悟杨梅味之美,将陌生物变为真爱物。
2、培养合作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篇幅短小,语言亲切,符合儿童的阅读特点。教学时,根据学生对实物的观察(眼看、手摸、嘴尝),围绕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对话意识,彰显个性体验。
杨梅和我们这里的沙棘相似,如何对比出杨梅与沙棘的异同,这就要教师既重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对话,让学生的情感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进而感受对家乡的爱。
4、巩固新知,提高习作。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对杨梅的描写采取由表及里的写法,在教学时应重点让学生掌握这一写法,并根据身边的实物沙棘进行练习写作,这样既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学习一种描写事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作者爱杨梅、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4、学习作者由表及里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杨梅的可爱和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由表及里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杨梅果的实物、录音、大屏幕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为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许多文章,如《泊船瓜州》、《静夜思》等,也有许多歌曲唱的是自己的家乡,你们想听吗?教师播放录音《故乡》,听完后教师随唱《天堂》。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达作者热爱家乡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结果。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认为难记的字抄写两遍。
三、指导学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杨梅的可爱?(杨梅树、杨梅果)。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师生合作板书:杨梅树。
杨梅果色。
味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2、出示杨梅树的电脑课件,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边观察边结合课文进行讨论:第一自然段写什么?第二自然段是怎样写杨梅树的?“贪婪”“吮吸”“甘露”“细雨如丝”各是什么意思?杨梅树不是人,为什么说“贪婪地吮吸”?叶子不会发音,为什么说是“欢笑”?这里作者把杨梅树当成什么来写?为什么这样写?体会句子的优美。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并补充板书。
“细雨如丝、如烟、如雾”这是春雨的特点,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把春雨的特点写的淋漓尽致;“贪婪”是不知满足的意思;“吮吸”指杨梅吸收水分;“甘露”指春天的雨水。作者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用“贪婪”“吮吸”“伸展”“欢笑”等词把杨梅树写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表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补充板书:
枝伸展。
杨梅树(四季常绿)。
叶欢笑。
4、指导用赞美、欢快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五、学习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2、教师把准备好的杨梅果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观察其形状、颜色,并指名学生说说其形状、颜色,再让同学们尝杨梅果的味道,并指名学生说出其味道。
3、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的杨梅果的形、色和尝到的味道与课文所写的一样吗?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文末为什么要写小时候的事?展开讨论。
4、教师出示杨梅果颜色变化的电脑课件,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再作观察。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并补充板书。
作者是以眼看、手摸和嘴尝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地进行描写,先写形状:圆,如同桂圆大小,遍身有小刺,这是眼看和手摸到的;再写颜色,作者注意到了颜色的变化“淡红深红几乎变黑”,还用嘴尝了它的汁水;最后写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说明作者品尝了熟透的杨梅果和没有熟透的杨梅果。文末写小时候的事,说明作者太爱吃杨梅,吃得太多,表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六、小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七、拓展练习。
1、教师提问:根据所学杨梅的知识,知道我们这里什么植物跟杨梅相似?(沙棘)。
2、自由说说沙棘的形、色、味(教师强调说服的条理性)。
3、布置作业:
根据《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的学习,仿写一篇《我爱家乡的沙棘》,可利用书中的佳词美句,也可参照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由表及里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枝伸展抓特点。
杨梅树叶欢笑。
杨梅果色:淡红深红几乎变黑。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写具体。
教后记: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以歌曲导入,吸引了众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时强调佳词美句,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的可爱和对家乡的爱;分析课文时重点抓住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通过观其色、见其形、品其味,使学生从实物中掌握了杨梅的特点,并以“观察讨论小结”的方式学习课文,强调讨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合作意识,最后将杨梅同家乡的沙棘相比,比较出了沙棘的特点,进一步进行《我爱家乡的沙棘》的写作,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写作,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进行写作,而且会运用文章中的佳词美句,可见整堂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乐学中获取大量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教课件:
淡红(又酸又甜)颜色加深(酸中带甜)。
深红(由酸变甜)几乎变黑(甜津津)。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七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那些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的,或是由孩子们自己参加的教学活动,他们总是很感兴趣。实践也证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最直接的途径是直观和亲身体验。伴随着对这些事物的感受,有选择地、一幕一幕地印在自己的头脑里,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将不断地再现此经历,并逐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生活体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帮助将其组合、排练,以表演和场景再现的方式,创设自己教育自己的机会,这便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首先运用新鲜红嫩的杨梅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知道了杨梅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外观的一些特征。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看到这么惹人喜爱的杨梅你有什么想法?这一提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有的想尝尝、有的想摸摸、有的想仔细看一看。在这种气氛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验作者的感受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
在体会作者小时侯吃杨梅的感受时,灭亡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再现体验:谁愿意将作者小时侯吃杨梅的感受给表演出来。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分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在小组竞相表演的前提下,我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看到学生们入情入境的表演和活灵活现的动作,使我感受到了创设课堂最佳教学情境获得成功的喜悦。
继教学伊始的悬念,学完课文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的杨梅,分发给每个小组的学生们,让他们真正品尝这来自于美丽南国的水果。在学生们大尝特尝了杨梅之后,让学生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们经过亲自品尝,切身体验,真切感受到了杨梅那甜美的味道。学生们纷纷谈出了吃杨梅的感觉。什么“味道好极了”“真是酸甜可口”“甜里透着酸,酸里透着甜”“甜津津的”……这些话语均出自学生之口,那种品味甜蜜的感觉和意犹未尽的表情真实地体现了生活,再现了生活。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强化了感悟,受到了熏陶,得到了美育。
以上教学可以看出,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师生之间最佳合作的效果,创造出最佳教学气氛来事先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教学的成功也在此得到收获。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八
万里学校的王伏香老师5月21日在我在我校上的阅读教学展示课。老师上的课精彩、生动、形象、感人。对我这位老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春雨点点入土”,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觉。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通过“眼看、手摸、嘴尝”进行观察,采用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王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课时,用学生热爱的大自然、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文章的语感训练。上课伊始,王老师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当学生们畅所欲言后,王老师进一步追问:“王鲁彦的故乡在哪里?”从而自然的引出:宁波镇海,你们吃过杨梅吗?看过杨梅林吗?请大家说一说。”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什么?爱故乡,爱杨梅。作者写爱杨梅而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一石激起无数朵浪花,引出了“爱”的语感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上镜.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所提的问题“课文中是怎样具体介绍杨梅的?”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师生交流的同时,出示课文中有关具体描写杨梅的语段。在反复地朗读中去发现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情感,接着对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让学生借助想象及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去领悟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的惹人喜爱,从而体会作者的情。.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
俗话得好说,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精彩的结尾,乃是让智慧得到了升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老师在课尾精心设计的这一幕让人叫绝。学完课文后,老师问学生“我爱故乡的杨梅,仅仅是爱杨梅吗?”说完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节选自《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故乡的雨,——”那优美的旋律,再加上郭老师那深情并茂的朗读,让在坐的人入情入境,心旷神怡。同时也让学生悟出了作者对故乡所表达的情和爱。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九
1.前几天,有些同学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了日记,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我们也互相交流了自己在观察中的所发现的有趣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我们写好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
2.学生交流,评议,学习别人的优点。
二、交流观察的内容。
1.在口语交际中,在同学们的日记里,我们发现好多同学在观察中都有新发现。也许你有更多的发现。今天我们就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写的内容,写一则观察日记。
2.学生讨论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准备写哪些内容?
4.把你准备介绍的事物描述给同学听。
三、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1.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2.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写的是否通顺,词语用的是否恰当,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3.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4.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5.再次修改,大声读读。
6.誊写作文,注意格式,字迹工整。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十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盛产水蜜桃。
成熟的桃子基本上是球形,表面长着一层短短的绒毛,白里透红。一个桃子一般重一百克到二百克,大的重三百多克。水蜜桃皮很薄,果肉丰富,入口滑润不留残渣。刚熟的桃子硬而甜,熟透的桃子软而多汁,这样的果品,对于老年人和牙齿不好的人来说,是难得的夏季珍品。吃剩下的核就是水蜜桃的种子,外壳长扁形,两端稍尖,表面疙疙瘩瘩的,比较硬。核由两片合成,敲开便可看到桃仁。桃仁可以吃,也可以入药。
每年6-9月是水密桃的成熟期,龙泉水蜜桃也是国内唯一能达到“奥运桃”标准的水蜜桃,销往奥运主办城市达50万公斤以上,龙泉水蜜桃还远销香港、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的故乡江南无锡,是一个盛产水果的地方,又甜又大的水蜜桃远近闻名。
春风吹拂着桃树,桃树慢慢地结出了花苞。几天以后,花儿迎着轻轻的春风开了。有的像怕羞的姑娘紧咬着嘴唇不敢笑,有的像姑娘们粉红的笑脸。
花儿凋谢了,枝头上留下了一个个小小的青桃子。桃子慢慢地长大,变白。到了七八月份,桃子熟了。它的颜色、形状、味道非常惹人喜欢。
水蜜桃的颜色先是青的,渐渐泛白。到了熟透时,皮变得白而嫩,水灵灵的,透明发亮,好像碰一下就会碰出汁水来似的。桃子先是椭圆形的,上面长满了绒毛。这绒毛十分怪,用手摸一摸,一会儿手就会痒痒的。桃子渐渐成熟,毛也褪掉了,形状也由椭圆变成圆头带尖了。桃子未成熟时要用刀削皮。吃起来很硬。熟透后,只要用手轻轻一剥,桃皮就大块大块地掉了。汁水也流了出来。这时,白嫩的果肉就展现在你眼前了。咬一口,要立刻吮吸一口汁。要不,衣服、手、嘴巴上将溅满甜汁。这时,细细地品味,甜在心里,也凉在心里。我可喜爱吃哩!记得小时候,吃得太多,撑得我肚子都痛了。
盛产水蜜桃的地方有大浮村、阳山村、陆区村。我为我的家乡有这么甜美的特产而感到自豪。
我的家乡盛产桃子,有玉露,蟠桃等,期中又甜又大的水蜜桃远近闻。
每年的七八月份,桃子熟了,它的颜色,形状,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水蜜桃的颜色先是青的,渐渐泛白。到了熟透时,皮变得白而嫩,水灵灵的,透明发亮,里面的汁睡像要渗出来似的。
桃子先是椭圆形的,上面长满了桃毛。这些茂十分奇怪,只要一模桃,一会儿,手便会痒。桃子熟时,桃毛也渐渐地褪掉了,形状也由椭圆变成带尖的了。
桃子未完全成熟是,吃前要削皮,吃时来有一点硬,但很脆。桃子熟透后,吃时只要用手轻轻一剥,皮便整块都剥了下来,汁水也流了出来。这时,白嫩的果肉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了。轻轻咬一口,汁水顺口而下,这时你要立刻猛吸一口汁,不然,手,嘴和衣服将沾满了甜汁。细细品味,甜到心里,也爽到心里。我可喜欢吃了!记得小时候吃桃子,吃得太多,撑得肚子都疼了。
我为家乡有这么好的水蜜桃而感到自豪。我爱家乡的水蜜桃,我爱奉化!!
我的家乡南丰县是个蜜桔王国,这里出产的蜜桔全国闻名,远销国外。在我家爷爷的果园里就种着许许多多的蜜桔树。
桔树绿葱葱的,春天,细雨如丝,一棵棵桔树贪婪地吮吸着甘露,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在雨中欢笑。清明节过后,漫山遍野的桔树开花了,洁白的小花摇摇欲坠,微风轻轻一吹,浓浓的香味迷住了整个城市。
等到金秋十月,我们最最喜欢的蜜桔成熟了,一个个金灿灿的桔子挂在树上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闪闪发光。如果你这时候到农村去,热情好客的桔农准会摘下最甜的桔子让你吃个够。
蜜桔全身还都是宝呢!当你剥开薄薄的桔皮,金黄色的果肉酸酸甜甜的味道美极了!吃完桔子后皮可千万不要丢掉,桔皮有理气健脾、祛湿化痰的作用。
我爱家乡的蜜桔,更爱这物产丰富的.家乡!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十一
我的故乡在四川安岳县,我爱故乡的柠檬。
一场春雨正在洗刷大地,一棵棵柠檬在春雨中快乐地唱歌,享受着春雨带来的乐趣。
七月过后,柠檬树上挂满了黄色的柠檬。
柠檬的大小和鸡蛋的大小差不多,它是黄色的,有的柠檬的身上有点褐色,它的外表很粗糙,上面有一个凸起的部份,它的内部和冬瓜一样,但比冬瓜要小得多。
把柠檬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放进冰箱,可以去除冰箱里的臭味,柠檬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还预防一些疾病复发,对身体有好处,我建议大家多吃点柠檬。
我小时候有一天非常热,又因为刚刚才打了篮球,真是又热又渴呀!没办法,我就跑回家去喝一杯柠檬水,喝了之后感觉非常凉快。我这才知道柠檬水是清热解喝的。
我爱家乡的柠檬。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十二
梅雨过后,一棵棵高大的龙眼树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伸展着椭圆型的叶子,在雨雾中欢快地跳舞。龙眼树的花细小细小的,花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看!一群群蜜蜂正在勤快地劳动着,它们正在采花蜜呢!
龙眼圆圆的,和杨梅一样大小。果皮是棕色的,摸起来很粗糙。果肉是晶莹透白的,果汁是香甜诱人的。龙眼的籽像龙的眼睛,黑里透红的,可漂亮了!
龙眼叫人越吃越爱吃,听妈妈说龙眼吃得太多,会把人甜倒的,必须喝酱油,舌头才能恢复味觉。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十三
我的故乡在棠村,我爱棠村的谷河。
很久很久以前,棠村这地方没有河,人们刀耕火种,靠天收。有一年大旱,百日无雨,树木落叶,庄稼枯萎。眼看要挨饿,人们纷纷到外地逃荒。一天,来了位绿胡子的老人,他用手中的拐杖在地上画了一个对号,这对号立刻化成了一条小河,河水清亮,哗哗流淌。人们欢呼着,连忙取水浇地。庄稼又活了,而且长得更旺,大树又发出了绿叶。人们回头来找那位绿胡子老人,他已化作一条龙飞走了。从此这儿水草丰茂,五谷丰登,牛肥马壮。人们把这条河叫作谷河,取五谷丰登之意。并在谷河的源头建了一座龙王庙,来感谢龙王。
我知道这是传说,而谷河的美却是真实的。谷河的水绿莹莹的,四季流淌,如同一块翡翠如意横放在棠村中间,滋润着棠村大地。河里水草青绿,开着黄色的小花。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欢快地吐着小泡泡。一群群鸭子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用翅膀拍着水,追逐嬉戏;有的把头插进翅膀下面,安适地睡觉。
河两岸栽着垂柳,柳叶碧绿,柳枝柔顺,倒垂到水面上。也许她们是一群妙龄少女,把这一河清亮的碧水当作镜子,每天对镜梳妆呢!柳树下的绿阴正好给劳作累了的人们休息乘凉。躺在柔软的草垫上,四肢舒展开来,听知了长鸣,看鸟儿盘旋,一天的疲劳顿时散尽。
河岸上铺满绿草,一直铺到水中,就像是一股绿流,一直流到河里,把河水都染绿了。绿草中间散着许多不知名的花儿,红的,黄的,粉的……像是小星星在草丛中眨着眼睛。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十四
龙眼树的树干非常粗糙,像奶奶布满皱着的脸。它那椭圆形的叶子长得翠绿、茂盛。远远望去,一棵棵龙眼就仿佛一把把绿绒布做成的大伞。
春雨过后,龙眼树上开满了黄色的小米花。龙眼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引来了勤劳的蜜蜂哼着清脆悦耳的小调,在花丛中采蜜。
细雨如丝,一棵棵龙眼树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刚长出的龙眼有米粒般大,龙眼圆圆的。没有成熟的龙眼是绿色的,渐渐地变成了黄褐色。成熟的龙眼肉越来越饱满,圆鼓鼓的,就像是娃娃肉嘟嘟的脸。这时候,它的肉晶莹剔透,看上去就让我垂涎欲滴,吃起了甘甜甘甜的,令我回味无穷……我爱故乡的龙眼,更爱生我养我的故乡!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十五
我的故乡在江南,哪儿盛产栀子花,我爱故乡的栀子花。
栀子花又名金栀子、银栀子。它在5—6月份连续开花。四季常青的`它,碧绿色的叶面十分有光泽。栀子花只有我的小手掌那么大。它有两到三层白色的花瓣。它们一层层“包围”着金黄色的小花蕊,向四周张开,好像在对我微笑,十分可爱!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是绿白相间的,()宛如奶油冰淇凌,十分诱人!在阳光下,漫山遍野的栀子花一片洁白,十分美丽,阵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栀子花香。雨天,栀子花就更美了!经过雨的滋润,洁白的花瓣呈现出柔和的乳白色,好像在牛奶中浸过一样。绿油油的叶子经过雨的冲洗后,闪闪发亮。叶面上还点缀着几颗“珍珠”,显得楚楚动人!整株植物显得生机勃勃!
故乡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它,特别是老奶奶们,喜欢把它带在身上和头上,成为故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栀子花不仅美观,而且有药用价值,它的果实栀子就是很好的中药材。
我爱故乡的栀子花。我爱它的一片洁白;我爱它的一片碧绿;我爱它的朴实无华;我爱它的馥郁芬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篇十六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杨梅树的美;二是杨梅果的可爱。从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次送教下乡我们探讨的目标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怎样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写好。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这节课,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讲课文,又不能上成独立的作文课。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写杨梅树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同时感悟杨梅树的美和可爱。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又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凝定向——探究体验——练笔作业。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由于文章的课题是文眼,所以上课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我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中找到一个支点,于是我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具体写杨梅的?试举例说明。
确定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读文探究或小组探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且朗读要入情入境,表达感情。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练笔”进行突破体验。如:带着喜爱的语调朗读。在学生品读课文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练笔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察、读写结合。为突出这一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口语交际:模仿描写、采用加词、变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段落内容,试一试学习说一说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写作只要注意观察,抓住特点把所见所感写具体,就会有内容可写。例如:写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变化。为培养学生下一步的练笔奠定了基础。很自然就进行到下一教学环节——练笔作业。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于是我安排了作业:
1、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2、写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写一段话)。
树
果(形状、颜色、味道)。
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8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