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小论文(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1:14:10
农业科技小论文(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5 11:14:10     小编:碧墨

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总结应该围绕核心内容展开,避免偏离主题。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示范,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范文参考和写作灵感。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一

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不例外,通过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各种农作物产量显著改善,在质量上也得到了良好的改进,通过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古老的农业焕发出了新的蓬勃生机。各地开设了相应的农科推广站,但在当前的基层农科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农户缺乏组织、供给关系错位、科技适用性弱、工作主动性不足、推广效果不理想、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无法有效地起到应有的良好效果,帮助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对此,必须构建出新的基层农科培训模式,对其进行不断优化,改进农科服务方式,实现服务水平提升,才能更好地将科技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成果,更好地帮助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想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生产劳动成果,就必须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普及等一系列过程。作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普及等方式进行推广的重要方式之一,科技培训目前在农业生产行业中被管饭应用,受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支持力度也正在逐年增大。但因为农业科技成果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目前已有的农科培训模式主要采用政府指导作为动力,专家成果为主要内容,通过从上到下的组织培训方式进行推广,在进行培训时容易发生培训内容和实际生产工作内容不符的现象,对农户参与科技培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了严重打击,导致当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及应用等工作缺乏积极性,对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及成果转化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统计,能够进行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仅为50%左右,这样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科技资源浪费,同时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探索构建更加贴合实际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型基层农技培训推广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推广效率的有效提升,更好地帮助我国农业向前发展,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

作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实现现实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科技培训可以更好地帮助农业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帮助我国农业更好地进行发展转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都投入了大量支持,并开设了相应的各类项目及资金,以便于实现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民收入有限增加,农业良好发展。但因为科技培训推广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来进行主导,在培训方式上也采用了由上到下的培训模式,针对性较差,无法满足实际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户被动接受成果,无法将其主动性调动起来,导致科技成果普及效果不理想,无法取得理想的科技传播效果,影响到了农业科技普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1主体错位造成培训内容脱节。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国内近年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政策,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在进行资金立项使用时,政府发挥出过强的主导性,未能正视农业生产方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实际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时将项目任务作为导向,过度强调培训规模和培训数量,在质量及效果上缺乏必要的评价指标。同时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扩散主体及创造者,相关专家未能与具体培训对象在开展科技培训亲进行沟通交流,只能一股脑地将自身科研成果倾述出来,未能做到大众化、日常化,没有考虑到接受培训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农民在进行培训时不知所云,未能弄明白专家要说的是什么。再加上未能开展实际演示,缺乏实际的田间培训指导,对农民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严重打击。基层专家对相关新技术、新品种了解程度不足,未能对农民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导致目前农科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和实际生产内容不符的问题,影响到农业技术培训推广效果。

1.2农户组织程度不足。

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固然需要技术提供方来向受众进行技术提供,但在进行推广时也需要受众、媒介等多环节进行配合,才能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当前的农业技术基层推广工作中,项目任务仅仅停留在培训多少人上面,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在完成硬性指标的前提下,片面地要求知名专家来对行业影响力进行提升,忽视了具体工作的面向群体,未能充分考虑农户自身素质、技术难易程度、农户技术需求等多方因素,导致培训农户对培训内容接受及应用动力出现削弱,同时目前农村地区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务农人员相对文化素质较低,接受能力较差,部分农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户缺乏典型示范,无法有效地进行接受学习,进而严重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2.1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主体。

随着现代农业在经济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健全,在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政府、科研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政府和科研单位负责进行人力物力支持,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主体目标及科研机构科研选题无法做到与实际农业生产需求及市场选择进行有效吻合,双方激励机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将会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内容和实际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缺乏实用性,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在新型农科培训模式中,政府应摆正自身位置,将创造有利环境条件,存进技术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并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监管与保障,对于具有一定公益性的技术,政府负责进行承担,而具备经济效益并可以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新技术,则应当发挥出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产业化转变,并且引导鼓励农业企业、示范户等农业经营生产单位或个人,共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工作中,建立起以科研机构、示范户、农业生产组织、农业企业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结构,实现供需关系一致,更好地实现产研结合,满足技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强农业技术创新活力,扭转当前的供需脱节现象。

2.2实行高效推广机制。

技术创新的价值正是通过技术推广来得以实现的,如果无法进行有效推广,相应的技术创新价值自然会大打折扣。在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中,推广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及指导型、交互型、传播型,通过政府及科研机构进行传播的方式属于指导型,也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传播模式,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农业技术进行推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运行效率较低,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推广主体之间交流及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互动传播,对传播型推广模式和交互型推广模式进行发展,对之前的指导型推广模式进行补全,构建出综合高效推广机制,更好地发挥出推广效果。在新型的高效推广机制中,一方面政府应当对其在公益农业领域中具备的主导作用进行发挥,创造出良好的制度条件及政策扶持体系,另一方面,鼓励民间推广组织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通过产业化组织来构建利益联合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市场需求来多渠道推广农业技术,有效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实现科技培训效果的有效提升。

通过基层农科培训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成果,更好地带动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在开展新型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工作时,应当做到培训内容符合实际农业生产需求,推广模式创新求变,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实现我国农业向前发展。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二

摘要: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农业的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导、科技投入、农民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振兴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农民致富都离不开科技。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支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在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农业突破制约瓶颈,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三化/同步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

近几年来,丰城市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是发展较快、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丰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3个特点。

1.1科技推广硕果累累,已基本覆盖主导产业生产全过程。

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0项,市农科教结合项目7项。全市获宜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这些成果涵盖丰城市从品种选育到示范推广,从病害防治到技术集成,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提升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2科技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已形成三级产业科技推广梯队。

目前,全市共有245名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11人,占7.6。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人被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人被市政府授予科技创新推动奖。

1.3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科技应用、成果推广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推广累计1.67万hm2,667m2均产量800kg(两季);已占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20。左右;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2个,总面积达到1.07万hm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33万hm2#次,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1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选题偏离生产需要,弱化协作,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现象较为普遍。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套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薄弱,力量不足、基础不稳,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培训对象老龄化,培训内容教条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影响科技应用。

科技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多元专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科技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少一流的团队和领军人才,在技术研究推广领域难有新突破。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但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的现象。

3.1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与发展。

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灵魂。充分认识丰城市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注重生态涵养的改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市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园区规划的制定,明确特色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经过专家论证和市政府审批,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并切实把农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进一步加强地力提升,选择良种良法,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农业网络信息化,培训新型农民。

3.2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园区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创新园区,使之成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项目形式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着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研发和孵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机制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的布局板块、产业重点和产品结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调整扶持政策,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的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效应。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示范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3.3创新发展思路,建设多功能园区。

立足丰城市的自然人文和农业旅游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发展高效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深入挖掘园区农业潜力,引导农业园区向农业与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按照生态化、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狠抓园区内的绿化、美化建设,集中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做到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共赢互促。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三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

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

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

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

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

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

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

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四

1.1传统的职业观的影响,新一代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偏见,使得城市优秀青年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农村出身的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也纷纷走出家乡,到城镇“觅食”。这样的社会效应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奇缺并且缺乏人才培养基础,有相应文化水平的不愿意“干农活”,想学的文化程度又太低无法掌握。

1.2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失衡,使得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及经费投入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越到基层,经费就越是递减,因此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反而得不到足够的资源配置。当前,农业教育、科技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靠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要保证相关人员工资及其他公务费用,才能考虑业务费,也就难以开展一些重要的研究、难以维系急需人才的培养费用支出。

1.3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

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5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2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3扩大对外交流。

要加快对国际上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帮助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更多地与国际领先的农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接触和交流;可以为一些人才提供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世界学术动态信息和交流平台,形成一些主题鲜明、有建设的交流论坛,提升研究层次。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五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大力的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有: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等。在信息化时代里,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

3.1建立查询检索系统。

科研档案数量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以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技术档案的检索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质量和利用率。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通过建设国家档案目录信息网,全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检索。

3.2制定合理利用制度。

科技档案的核心内容是科技成果,一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因此,许多档案具有机密性。正确处理科技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划分档案开放与限制利用范围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保密和提供利用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密级,保密档案可适时解密。严格控制高机密性档案的使用范围,设定合理的档案的外借制度。建立催还制度,加速档案周转。

3.3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编研工作的实质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是根据信息可以扩展和浓缩的原理对档案的原生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把散存在档案中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或分类,以便及时、有效地向利用者提供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档案信息。

显而易见,编研工作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科技信息,但是这要求参与编研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编研工作涉及的信息量大,因此工作量巨大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数量与质量,要把档案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被论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完善农业科技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六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新常态”被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转方式、调结构”确定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做出了具体部署。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章就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历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从要素替代升级、要素组配优化到要素循环利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1.1新兴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科技进步引起的新兴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积极推进以农业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进步,用机械替代劳动力;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化学和生物技术,引进和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用适用机械代替战后弱小的劳动力,用化肥和农药代替粗制的原始肥料和病虫害防治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要素替代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特别是转基因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1.2要素在产业各环节有效组合。

在要素相互替代的同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表现为要素在农业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合的优化,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使农业产出由初级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不断演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在美国的食物和纤维体系中,农场产值只占10.1%,而批发和零售贸易占19.5%,食品加工业占20.3%,餐饮业占10.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日益呈现工程化和功能化发展趋势,开发出营养方便食品、模拟仿真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高级轻工业专用原料等一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使农产品彻底摆脱需求弹性小、价值含量低的原始状态。

1.3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优化配置。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呈现生产要素在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的特点,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各优势农产品产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使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农业专业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产业之间、产区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和区域聚集,形成集成放大效应,显著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行业的整体效益。

1.4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永续利用。

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曾一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现象。很多国家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依靠电气化、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普遍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渐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和要素永续利用的轨道上。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立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森林、水源、耕地建设和沙化治理的投入力度;50年代开始推广环保型农业耕作法,鼓励农民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轮作、减耕、免耕、休耕和等高种植等耕作技术;70年代开始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场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把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向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又启动了低耗持久农业研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低耗农作的营养物质循环基础研究。

目前,国际上对农业发展方式划分的通行标准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认为,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小于40%时,为粗放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时,为集约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60%时,为过渡型经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借鉴国际通行标准,放眼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将农业发展方式分为四种。

2.1粗放型。

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产出增长。按照马克思定义,这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总产出的增加并不依靠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带动,而是依靠各个要素同比例的量的扩张。

2.2集约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引起的要素替代和要素的组合配置优化,促进农业增长。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要素投入相对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大幅度增加,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整个农业行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2.3可持续型。

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趋于环保,生产过程趋于清洁,资源利用趋于循环,农业功能趋于多样,农产品趋于绿色。

2.4知识型。

知识资源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有形的资源对农业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小,农业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柱、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形态。

3.1总体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左右。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3.2总体相当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美国达到85%左右,以色列甚至达到96%。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且正在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3.3东部沿海地区的集约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实现集约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省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步入集约型阶段。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在57%左右,近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向集约型快速转变阶段。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超过了40%左右,总体处于过渡型发展阶段。

4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22%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要承担美国、加拿大所没有的国内农产品供给负担,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荷兰、以色列等人口小国的高效农业道路,必须在解决好农业资源紧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视和重点解决以下矛盾。

4.1物质依赖性增强与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值增长率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平均保持在6.3%左右,特别是随着物质要素投入量不断加大,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出现对物质投入依赖性不断加大和物质要素利用率日益下降的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农业增长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4.2农业投入不足与要素组配结构性浪费的矛盾。

一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单项农业技术之间的系列集成和标准化对接不够,不能实现整体优化组合。二是劳动力、资本、水资源等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偏多,在能够使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投入偏少。三是对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预期,农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构性浪费严重。四是区域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农业发展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粮棉油样样都产,瓜果菜样样都种,猪牛羊样样都养,农产品缺乏品牌和特色,单位资源投入经济产出不高。

4.3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下降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农民,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这就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在低水平上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巨大的矛盾。

4.4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

多年的高强度农业发展和农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统计,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5%,含量低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上,约有75%以上的湖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每年生产的7亿多t秸秆中约有15%被露天焚烧,一些重要的野生植物群落已经消失或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已经成了相互制约关系,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深层次矛盾。

5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要素组配和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实施科技创新、素质提升、循环发展和生态修复“四大战略重点”,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推动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是20工作重点,更是长远发展战略,具体由四大战略重点构成:

5.1科技创新战略。

创新模式上,由单项技术突破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创新转变;创新组织上,由创新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简单组合向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集群创新转变。在具体推进上,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主要围绕解决单个生产环节物质要素投入报酬递减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中部地区主要围绕物质要素集约化投入和提高要素之间的组配效率开展科技创新,西部地区主要围绕资源合理利用开展科技创新,垦区主要围绕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综合配套开展科技创新。

5.2循环发展战略。

在产业内部,由抓单一生产环节向抓生产环节的循环式组合转变;在产业之间,由抓单一产业发展向抓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通过不同生产环节、产业之间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以沼气建设为龙头,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稻田养殖等生态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内部物质高效转化、能量循环利用。

5.3素质提升战略。

在提升途径上,由学校教育向农村义务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在提升目标上,由文化素质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使用传统农业要素的能力,建立与农民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专科学校、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4生态修复战略。

在资源利用上,由先开发后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在污染防治上,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转变;在建设手段上,由政府行政推进向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调动与机制带动,形成全社会保护和建设资源生态环境的合力。在具体推进上,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养,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设人工鱼礁和放流站,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七

(一)把好信息内容关口。

信息内容正面、积极、严谨、科学,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文字控制在200~300字左右,不超过500字,语言风格尽量生活化、风趣。配上相关的图片说明,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具体涵盖了如下内容:1)营养健康:与蔬菜、水果、大米等农作物营养价值、营养成分等相关的科普信息或蔬菜养生等。2)家庭园艺:主要介绍如何在家庭开展蔬菜、花卉、苗木等植物的种植,改善居家环境,如盆栽蔬菜、植物家庭种植技巧等。3)品种推介:向公众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包括新的特菜品种、本院育成的新品种等。4)植物科普:主要介绍植物特征特性、植物生理、植物营养、生物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二)组建一支微信创作团队。

本院组建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本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3%,他们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特用玉米等优良蔬菜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优质香蕉苗、热带水草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检测等工作。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撰写微信稿件,使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应用成效。

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服务理念,发送微信200多条。点击量达15万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尤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赏,微信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1)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如早稻米和晚稻米的`区别,哪种鲜食玉米好?,辣椒叶的妙用,广州蔬食记之泮塘五秀,大米的抛光处理等,选种子要“三看”,说辣;情人节收月季,你女朋友同意吗?;植物之间的友谊;远离黄曲霉素等;2)解疑析惑,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尤其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知识,解除了人们的疑虑,让老百姓吃得科学、吃得放心。如:彩色鲜食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家中的大米如何保存?大蒜有保健作用你知道吗?谁影响了种子发芽?为何现在的胡萝卜暨直又靓?常吃南瓜好处多;天天吃水果有益脑与心;植物萎蔫的原因分析和挽救;盆栽植物为什么生长这么慢?霜打蔬菜分外甜;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为何宁夏菜心如此受欢迎?;香蕉种子在哪里,它是怎么繁殖的?;为什么很少黑色的花?;水生植物的根为何不腐烂?;有虫眼的蔬菜安全吗?等。3)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推介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推介特色蔬菜,内容鲜活,具有较强的时令性。如:广州春天良蔬之———韭菜(枸杞叶、香花菜、荞头、艾);雨前春芽嫩如丝等;夏有秋葵当美味,健康又开胃;广州盛夏叶菜;中秋尝月饼,蔬菜来消脂;食花润燥好时节等。提醒人们时令蔬菜正当时。4)及时推介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动态,让人们及时了解蔬菜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信息。如岭南第一蔬———菜心;似花似菜的西兰苔;会结冰的蔬菜;五菜之冬寒菜;特色甘蓝类蔬菜;樱桃小萝卜,色艳又美丽;芳香蔬菜进社区;广州市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等。5)介绍都市人家庭种菜的技术,为都市人在自家阳台或房前屋后庭院种植蔬菜提供指导。如板栗南瓜家庭种植技术,家庭种植施肥原则,家庭种菜,家庭阳台蔬菜品种选择,紫苏家庭种植技巧,盆栽蔬菜点缀生活等。

三、结论。

1)应用微信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体现了现代通讯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动动手指,便可获得农业科技知识,改进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手段,扩大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对象,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丰富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函。2)微信公众平台,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具体行动舞台。3)微信内容主要是传播科学知识,正面、健康、充满正能量,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体现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质。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微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在手机已普遍进入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或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在“三农”工作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建议。

建议农业行政部门能给予一定的投入,依托农业科研单位组建服务“三农”的微信公众平台,定期为广大的农民朋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帮助广大的农民朋友解决种植、营销方面疑难问题,让微信服务“三农”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八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九

0.引言。

农业发展的推动,随着当今社会变化也许更加科技化,因此网络信息平台便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它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能够改变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收益。

1.1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进展越发迅速,但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落后之处,这是因为我国农村环境相对闭塞落后,不能够及时吸取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此外,农业科研开发者也没有通过有效渠道将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到农业生产中,导致生产模式传统化、单一化。因此,需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争取让农民能与科技成果接轨,与科研人员有所交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1.2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

以多方面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决定着农业产量的优劣。科技力量是强大的,有着丰富科技经验的农业将会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推动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和科研经验传播越快,则农民就会对科技农业化了解越多,但是这也有地方限制,比如较为发达的区域农民接受信息可能就比较快,但落后的地方可能就会得不到科技型的农业发展,所以要平衡趋于农业发展,就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争取将新式的科技化农业知识一样传播到落后地区,从而拉近地域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1.3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将决定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的竞争不能单一以数量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舞台。我国农产品也要学习发达国家,提高检测标准,大力开发农业信息科技化,因为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不容忽视。

电视大众传媒将成为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时的主要渠道:电视是大众传媒方式,也是最适合农民接受的首选传播方式。由于现在彩电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农民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率也大大提高,因此,通过电视作为媒介,大力宣传农业知识将成为普及科技化农业的首选方式,也是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

2.2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将成为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电脑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效果也是最快最先进的,并且目前来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说民农民的素质和接受科技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尽管还是和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差别很大,但由于大量的网民出现以及外出打工流动人员的媒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会逐渐满足农业科技化的需要,成为必不可少的新时代工具。

农业科技推广站将成为农村接受科技知识的中心,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推广站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有着集中化,固定化,便捷化的优势,并且能够通过人际传播和交流来实现农业科技化的传播。并且可以定期发放资料,组织讨论,成为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主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信息的过量会引起针对性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农民盲目学习经验,但无法致用与实践中,这就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2农业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也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率,因为有些人可能是通过电视传媒得到的,有些人是通过农业推广站学习的,有些可能是通过电脑多媒体学习的,因此这些传播方式不同,导致力度也不同,甚至信息相冲突,没能得到统一的标准性学习,不利于促进整体发展。

3.3在农村,农民的素质整体上还是不够高,文化教育程度浅薄,因此不易于接受创新科技的模式,大多数都缺乏文化。

目前来看,质量和数量并进是国家要求农业化发展的精神,传播媒介可以使用网络甚至手机互联网,科技信息量在大幅度增加,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化教育,例如编制专门的农业知识教育网站,印发科技农业化的宣传图册,通过广播电视的节目更新让农民学习等等,这些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专门的农业科研人员在奋斗研究出更适合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开阔。

4.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大大增强。

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传播将促进农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能够将新鲜的科技知识输送到农民生产的第一线,双方交流无障碍,增加了互动,这样就更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再加上电视电脑的媒介传播,宣传册的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站的作用,更能够全面的去将农业科技模式普及,也能够使得农民的技术和素质得到双重的提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力量之源,也是科技的受益者和实施者,因此,提高农的综合素质将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农村大多处于远离城区的偏僻位置,不能够优越接受教育,导致农民的文化程度地下,文化普及不全面,所以农民的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越发低下。然而,只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决定着农村的致富和国家的粮食保证,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不仅仅要传播科技,还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素质,有知识,有水平的农民群体,才能够实现国家的致富。因此国家需要投入资本和力度去开发农民的教育,提供一些适当的免费教育培训班,针对性地根据种植特点以及农民的地域特点去划分农业教育的普及,并且制定适当的鼓励政策,让农民能够有信息和兴趣去学习。

4.4网络信息平台也会到较好利用。

在综合了上述传输渠道以外,随着农业技术发展的进步,计算机也将投入与信息远程培训的模式中,为推动农业尽力。计算机获取的信息往往更为专业、全面、精准,因此尽管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计算机使用率不高,但是随着国家在信息教育上普及力度的加大,计算机设施也将逐渐在农村兴起,将成为宽广的农业科技教育平台,也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方式给以农民接受。因此,未来的趋势将注定网络信息平台会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最大的资源共享模式,能够带动整体农业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2]杨旭亮,李焕,孟庆宏,等。对现代农业经济形势下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2003,25(3):8-10.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十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多功能农业科技论文,请参考!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十一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运用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技术手段,运用新的方式来生产创造并将经营模式科学化,从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最终达到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过程。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科技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是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较之于过去的传统农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农业高度依赖农业科技创新,要想真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当前西方国家优质低廉农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创新仍然是当前国际农业竞争的核心。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四川,近年来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实现了以占全国4.5%的耕地,养活全国6.8%的人口,并且常年对外输出大量农产品和劳动力。同时,我们应当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并不突出,一些方面甚至还比较滞后,只有开发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增强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对于四川省来说,迫切要求农业科技创新更上一层楼,不断推陈出新。

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大多数省份农业投入总量不足,四川省也不例外,由此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偏低。近年来,四川省对农业科技投入已经有了显著的、大幅度的增加,所投入资金的总额在一年就达到了36.62亿元,其投入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四川省农业投入比例占全省农业gdp比重仍然较小,不到0.49%,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至今,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仍然较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而目前四川省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创新获得的资金支持与本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极其不匹配的。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要满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特色优势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不足,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蔬菜、水果、花卉园艺、畜牧等产业的种源培育多采用“模仿式”或“转化式”,缺乏原创性技术成果;理论成果多,但在农业生产当中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偏少,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不多,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少,科技含量亟待提升;一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研究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产品缺乏深加工技术,导致产品单项成果多,深加工配套精品成果少。

(三)农业科技培训不够,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素质不高。

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相比,四川省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根据调研统计,四川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每年有70%以上放弃留在农村务农选择外出打工或是进入城镇自主创业,真正留在农村务农的,就是俗称的“99、61、38”部队,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留守在家的妇女。弱势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传统、老套甚至是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客观能动性偏弱,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在农村难以得到推广,由此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出和农业比较效益日渐偏低,这样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并很难解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四川省乃至我国目前的科研申报、成果评价以及与职务职称级别待遇挂钩的.体制机制,导致了多数科研人员为了科研而科研,重科研轻转化,农业科技项目与成果同农民、企业、产业基地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未能紧密结合。二是各个科研院所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往往是独立的,自主完成科研工作各个方面,如课题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开展,成果的申报转化等,由此导致各个科研单位之间缺乏合作,科研力量较为分散单薄,难以形成科研综合实力,科技资源也难以共同享用。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在当前体制下,政府决策和行政推动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和农技推广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而大部分申报成功的课题结项以后,其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和应用率偏低。

(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缺乏。

四川省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省由于缺乏掌握农业尖端科技的人才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难以启动,即使开展,也成效甚微;同时,缺乏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滞后;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省会成都,或是绵阳科技城等发达地区,而在甘孜、阿坝、凉山等边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甚至还占不到全省的19%。以上情况严重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农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逐年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四川省应抓住机遇,积极策划和开发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向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倾斜。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使用金融资金、外资和民间资本,争取使银行业、信用担保业、风险投资业、保险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四川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高,这与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主体单一、缺乏息息相关,因此,应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建立多种渠道的农业投资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方面应加强四川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创新团队建设,将农业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应用,配套协作,针对产业链条技术需求,创新和集成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各地市州农科院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角色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各地市州农科院在四川省区域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作用,理应加强其作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和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经营性农技推广体系相比,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将有效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户、农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来。

一方面要加强对从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积极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有针对性地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及农村服务业等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既懂得耕种栽培、养殖、服务,又能将一部分人拓展经营规模,成为产业大户或经营销售大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的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只是不断更新,跟上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步伐。通过培训,使得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需求变化。

(四)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一是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健全包括项目申报、研发、成果转化、市场经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税收、土地、资金、市场、人才、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二是要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提供基础设施、信息等服务,积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建设发展实验室、农业数据库,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同时,注重对农业管理人员和信息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多渠道整合农业科研单位的力量,使其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将科研项目、成果与市场需求和农民生产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使农业科研成果真正能有效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产品与科学技术;四是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管理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对卓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予以奖励,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没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四川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就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办法,例如: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引进年富力强、学科知识过硬、知名度高的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将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带领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些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也培养选拔出了优秀的青年骨干,根据科研方向的调整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术引领人重点栽培;在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为提高农业科技知识的应用和转化能力,就必然要增加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培训和学习深造。农业科技人员除了提升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外,还应该增强市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十二

摘要:档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本单位领导决策和行使技术技能提供科学依据。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

1科技档案的概念。

科技档案指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农业科技档案具体表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是表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农业科技和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因此,分析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对科学管理科技档案,提高农业科技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2档案工作的意义。

2.1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规范档案工作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则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去争取领导的重视。要使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有起色,领导和档案人员都必须重视档案工作。就档案工作而言,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成果是决定档案工作好坏的根本原因。

2.2爱岗敬业,使领导满意自己的工作。领导是否重视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不满意。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2.3积极宣传,使领导增强档案意识。有些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很多缺乏档案意识,认为档案工作在一个单位里不是很重要,可有可无,对领导加强有关档案方面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要经常把有关文件材料给领导看,次数多了,自然会在领导的`脑海里留下痕迹,产生作用。尤其是一些与本单位密切相关的材料,很可能会使领导看后受到启发,并在实践中力图效仿。要经常向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多谈一些搞好档案工作对单位的益处,诱导和启发领导重视档案工作。要努力服务,作为一名档案人员主要是及时地提供信息,使档案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地位单位的发展服务。

2.4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数量的庞大给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式下出现的新问题。

2.5加强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涉猎广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2.6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操作管理技术,都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去掌握和运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必然方向。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和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上,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2.7利用现代技术整理档案。档案汇集着大量的指标,也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成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类不准现象,影响来卷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时来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即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对未来档案管理建议。

3.1提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工作是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2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规章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职能。

3.3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换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十三

多功能农业与科技创新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逻辑上,“隐性农业革命”的发生与多功能农业的产生是需求层面上的对应,因此,服务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亦是需求层面的对应。前文分析指出,“诱致性”引发了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于农业多功能性的科技创新则可进一步定义为“市场需求诱致的科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中国经济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迈进,在此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将逐渐提高,如继续发挥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承担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功能。在该语境下,可以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

(3)社会对农业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需求,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减排低碳技术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的充分发挥,必然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科技创新中突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是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升华,这应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这种集成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表现为需求方愿意且有能力应用技术的数量总和。需要说明,这些技术应用后的获利能力取决于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如土地的规模与经营管理制度、相应投入要素的供给能力、应用技术成果的鼓励措施、成果应用后有关产出的分配等。

根据上文提出农业功能的三个层次,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架构、。这种架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即不单单在于创新产出本身的功用,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出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果。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方向应以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功能等研究手段,开发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和抗病能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方向,应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流域水资源保障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耕地和水分养分资源节约型农业,并推进以低值和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应重视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贮运保鲜、食品加工及营养开发等领域的攻关。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科技方面,应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的“四化”目标。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第一,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部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作者:张晨施标俞美莲马佳顾晓君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十四

摘要针对新时期对农业科技培训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措施,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又是农民的富裕之本、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善政策体系,规范培训行为。

把握培训原则,拓宽培训内容。以规范程序、监督管理、注重实效为重点,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加大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就农业产业、畜牧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因需而教,进行订单培训。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村镇建设和管理、农业质量标准、市场营销、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区域特色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2]。

2、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把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的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的原则,采取干部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步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实施的齐抓共管局面,积极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强化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每个乡镇配备专兼职人员,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体系,每个村明确1名信息员,负责劳动力资源调查建档、就业培训、转移信息采集发布工作,形成四级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和组织管理网络。同时,开展企业岗位对接活动,鼓励驻地各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主动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采取送岗位进村、送培训到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逐步形成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培训、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有效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供需结合的格局。

3、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的培训就业政策。

利用报刊、网络、电子屏显、宣传专栏和采取进社区、进农村、编排文艺节目、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劳动者对技能就业、立身、成才的认识,确保惠民政策全面深入民心,切实让培训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人人成为技能培训增收的受益者。

4、导向分明,培训目的主题明确。

开展培训的目的是要面对市场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但由于外出务工、就业较难等问题的影响,部分牧民不愿参加培训,对培训不抱任何希望。在培训中,要实行订单培训,剖析市场需求信息,把握预测市场行情,明确就业导向。可以提前和企业联合,为农民提供就业保障,切实让农牧民看到培训的希望,变“让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良好态势。一是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努力实现“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二是紧贴企业用工实际设置培训项目,按需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三是加大企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比重[3-4]。

5、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

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二是建立劳动力信息对接平台,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信息。三是经常性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招聘下乡等活动,切实解决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通的问题。

民富则国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吸纳招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

6、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小论文篇十五

的积极作用尽管盐城市村级农技服务站还不健全,在设施、设备、人员、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但是通过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站,积极开展村级农技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覆盖面,提升了服务效率,农民群众对基层农技服务的满意率也在提高。通过对全市27家运作比较良好的农技服务站的调查,村级农技服务站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开辟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直接通道,实现了推广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一直以来,我国最基层的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近年来,盐城市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得到有序稳定发展。但由于乡镇综合改革,各地撤乡并镇力度较大,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扩大,而服务设施、交通实施还不能及时、完全地适应实际需求,镇村服务脱节,技术服务难以进村入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建立村级服务站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服务脱节等问题,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机构支撑。村级服务站的建成,提高了基层农技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疏通了农技人员下基层的流通渠道,实现了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直面沟通。乡镇级农技人员开展基层服务还存在服务精力难以集中、服务时间难以保证、服务专业不对口等客观情况,而村级服务站农技人员来源于所在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农村一线人员,甚至大部分农技员可以说既是农技员又是农民。一定程度上,村级农技员的服务时间、精力、经验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随时随地为所在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必要时联系市、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搭建了农技服务的最基层平台,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盐城市村级服务站近40%是依托运作好、信誉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网点挂牌建设,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农产品订单生产、购销服务和农资供给。有效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和优质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农民带来了方便和效益,赢得了群众信赖、树立了品牌形象,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

建设存在的问题服务站点规模较小,服务设施不健全。4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点的以家庭式农资门市和示范户为主,经营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9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服务人员仅为1人,服务精力难以保障。村级服务站经营规模较小,虽有经营成本低、经营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服务延伸面较小、缺乏长远谋划的弊端。村级服务站的硬件设施是支持其完成推广服务的必要条件,而多数村级服务站点只拥有挂牌场所、服务柜台、等基本的办公条件,电脑、打印机、媒体放映设备、专家系统等服务设施相对缺乏,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村级172专兼职农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9人,占总人数的5.2%,中专及以上的学历的29名,占总人数的16%,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级农技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19名,占总人数的11.2%,职称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影响了农技服务的质量。

根据对60名村级农技员的抽样调查显示,95%的村级农技员每年都有参加相关技术和知识培训,但大部分是短期非学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及时新颖性难以完全确保。管理手段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村级服务站的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如依赖乡镇中心和村级集体承建的村级站,有利于人员调度和设备维护,但农技员积极性不高;依赖农民合作组织、农资营销点承建的村级站,这种模式商业味较浓,站点往往过多重视盈利,对技术的关注较少;依赖农业科技大户个人承建的.村进展,不定因素较多,主管部门调控手段较少,直接管理和监管难度很大。专项资金缺口大,长久运行机制难以保障。目前我市村级规范化服务站建设大部分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运行,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一是工作经费缺乏,影响了服务的有效开展,遇到关键农时季节和动物防疫重要时刻,统防统治难以保障。二是农技员的待遇难以落实,仅仅依靠经营收入让村级农技员没有认同感,农技服务可干可不干,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三、加强村级服务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争取多方重视。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对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关心与支持,为建立村级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条件。可整合村级供销社系统、农经系统和村集体的有效资源,开展村级农技站的建设。建议统一从村部现有的办公用房中,专门设立一间20-30平米的办公室挂牌,同时还要从村组干部、专业农技人员中明确一名同志为兼职村级农技员,并在他们的工资报酬中有所体现,也可考虑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和农资营销负责人,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让村级农技人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为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坚持以事养站的基础上,要加强资金投入,一是用于必要办公设备的配置,二是对村级农技员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调动村级农技员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今后的几年,各级财政参照扶持乡镇“五有”农业中心建设一样,设立专门的项目,扶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同时对于经过选聘上岗的农技人员,设立专项基金,象村级防疫员一样,通过县、乡农技推广体系,每年给予一定服务补贴,调动他们积极性。

加强运行监管,规范农技服务。坚持“部门统筹,联办共建”的原则,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养科技示范户等为建设载体,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由各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统筹建设,与挂钩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当地邮政、通讯、气象、信贷、保险等部门联办共建,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农民培训、组织农技活动、推动信息入户、拓展增值业务。健全村级服务站考核制度,并和资金、项目扶持挂钩,对各村所设的农资经营服务站点,逐步规范他们的服务行为,引导以服务生产为重心,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不搞“一挂到底”,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站点进行撤牌、轮换。

四、结语。

加强农技人员能力建设,强化人员保障。通过学历教育和持证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农技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逐步实现级村农技人员都要有高中以上学历或涉农专业中专以上的学历,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村级农技队伍。可依托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将服务成效显著、群众认可的村级农技员纳入农技指导员队伍,定期参加指导员培训,考核优秀的村级农技员可享受优先资助,接受涉农大、中专学历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132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