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1:28:07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2-05 11:28:07     小编:翰墨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灵感与启示。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一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奉行着爱的教育,其致力于建造真诚、和谐以及博爱的教育的氛围。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就更需要加强爱的教育,让幼儿能够从小处于真善美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爱的关怀,让幼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会用充满爱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一、营造充满爱的教学氛围。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对事物进行体验的时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主观感受的引导之下幼儿才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因此为了让幼儿体会爱自己、爱他人的内涵,就需要在整个园内营造出充满爱的氛围。师:同学们,最近我们班的乐乐同学病了,已经有一周没有来上学了,你们想乐乐同学吗?生1:非常想,我和乐乐最要好,我买了新的故事书还想和乐乐一起来看呢。生2:是啊,我还要和乐乐一起做游戏呢。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想念乐乐,我刚刚和乐乐的妈妈通了电话,乐乐后天就可以来学校了。为了庆祝乐乐回到学校,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生1:可以做些什么啊?我们又不能代替乐乐生病。师:生1同学还挺幽默的,我们虽然不能代替乐乐生病,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乐乐举办一个欢迎会呢?欢迎乐乐健康归来。生: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1:那我可不可以给乐乐表演节目呢,前段时间我刚学习了一个舞蹈,乐乐还没有看过呢,我想表演给他看。生2:我还可以给乐乐拉小提琴。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多啊,真棒。看来同学们已经将乐乐当做了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对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用爱来进行对待,学会善待他人,这样他人也会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们。通过让幼儿齐心来举办生日会,这样就会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爱的氛围,让幼儿对自己所在的班级充满归属感,用爱的眼光来看待同学和教师,怀着爱心进行成长。

二、体验充满爱的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爱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家乡和对祖国的爱等,因此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利用节日来开展爱的教育,让幼儿从小对传统文化有较强的认同。师:端午节快到了,你们想怎样度过端午节呢?生1: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会在一起做粽子,感觉非常的温馨。生2:我奶奶会给我做香包,佩戴在身上,感觉特别漂亮。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端午节的时候还有什么风俗呢?生1:我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生2:在端午节的时候还要赛龙舟呢,我在电视上看过赛龙舟的情景,感觉特别有气势。师:看来同学们对端午节的了解还是挺多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而设立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屈原有哪些事迹吗?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幼儿面面相觑。)师: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以及纪念屈原的缘故。在我国古代是有春秋这个一个时期,在春秋以前就有端午节了,但是当时的端午节是一个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了,所以就变成了纪念屈原和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的时候,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对屈原进行回忆。生:那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呢?师:这主要是因为屈原很爱自己的国家,就给国家的君主提出了意见,但是君主不听取屈原的意见,也不重用屈原,因此屈原就以死明志,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爱。教师利用端午节来进行引导,让幼儿对端午节的来源进行了解,然后幼儿就会理解屈原身上那种爱国主义情怀,幼儿就会从小在心里埋下爱国家的种子,长大也能够爱国家。

三、实施充满爱的实践活动。

教师还的可以让幼儿参与一些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来体会爱。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过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幼儿在活动中就能够了解自己身上的责任,会用爱心来对待他人。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都想好去哪里玩了吗?生1: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生2:爸爸妈妈带我去游乐园。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幸福,有爸爸妈妈的爱。但是有一些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他们和你们一样大,住在孤儿院里面,也没有爸爸妈妈的爱,因此今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老师带你们去看这个小朋友好不好?生:好,我们愿意去,这些小朋友太可怜了,我要帮助他们。师:同学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非常棒。生1:老师,我想把我的故事书送给那些小朋友,我有许多故事书,我可以和那些小朋友分享。生2:我可以把我的油画棒送给那些小朋友,他们就可以画美丽的画了。生3:我把我的漂亮裙子送给他们。师:同学们真是有爱心的天使,那些小朋友一定会非常开心的。教师让幼儿去孤儿院里面去进行献爱心的活动,幼儿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幼儿也会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小朋友,去践行自己的爱心。综上所述,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是让幼儿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而爱的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在爱的引导下幼儿才会怀着温暖善良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二

儿童安全教育的问题一度成为幼儿教育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六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并为同类型幼儿园提供一定的参考。

1.教育者为了“安全”而安全在调查中,教师对幼儿寸步不离的安全提醒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近年来,幼儿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导致家长、幼儿园极度敏感,教师一旦出现幼儿安全事故问题,便担着接受处分甚至离职的风险。这种包办式的安全教学行为实际上把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变成了教师对幼儿的“安全保护”,忽略了儿童自我独立性能力的形成。

2.安全教育实际效果欠佳在学校教育中,健康教育、卫生教育是孩子获得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知识的重要教育途径,而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六所幼儿园都存在安全教育教学不足的现象,甚至有两所学校根本就没有安全教育,笔者对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时间欠缺带来的效果提出质疑。

3.农村幼儿园安全现状笔者自制观察记录表,该记录表的事故类型由a幼儿园教师集体所想,其代表在幼儿园幼儿极易出现的安全问题现象。结果表明,幼儿园安全问题中游戏中摔伤碰伤、同伴争执、床上磕碰摔下、小物体进入身体部位、玩具扎伤这几种方式是幼儿常面临的幼儿园安全事件。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家长,在幼儿园,教师应当注意以上安全隐患的教育与预防。

4.教育者对安全教育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调查发现,教育者获得安全教育知识的渠道为:电视新闻报道(32%),专门杂志(19%),自身经验(16%),周围事件了解(16%),上网(13%),其他(4%).教育者本身对安全知识的积极获取程度很小,他们也是在这类事件发生之后才去关注和了解,这就使得安全教育的出发点降低、目标性不强。

在幼儿安全事故频发的同时,为保护幼儿安全教育的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幼儿安全政策和法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20xx)》、《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xx)》、《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章第23条)》均做出了相关安全规定,[4]然而数量少、法规涵盖安全方面粗糙、责任人不明确等问题是现行幼儿安全教育法规的重要问题。

幼儿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提高农村安全教育的保障,只有在教师、家长、幼儿等各方权利受到应有尊重时,幼儿安全教育才能积极向前发展。法律应当更加准确地界定幼儿安全问题的方方面面,明细幼儿园和家庭的责任,让幼儿安全问题皆有法可依。

(二)重视安全教育的品德教育意义。

为了“安全”而安全、为了教育而教育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法律法规无法可依,将一切安全事故责任归于幼儿园、教师,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幼儿个体独立性品质的丧失,导致家庭责任的懈怠及其他严重后果;后者是教育者的问题,教育者能力有强弱,然而挖掘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意义,是教育职责使然,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渗透生命的意义是安全教育特有的优势,教育者需要用更广阔的教育视野来完成安全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反映的规格指标,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发现:78%的教师认为安全教育目标就是怎样避免孩子发生安全事故;24%的教师认为安全教育是常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便好,没有必要在教学中特意安排教学活动。然而在安全教育目标规定中,《纲要》规定除了幼儿身体的安全教育外,幼儿心理的安全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身心安全下,幼儿才能为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安全教育教学安排合理化包括充足的教育课时、全面的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方法。课时是效果的重要保障,充足的课时才能保障教育质量;教学内容以生活为基准,题材注重全面化、园本化。

重庆市万州区以万州烤鱼而闻名全国,该地安全教育应紧握万州特色,“火”、“变质食物”等课题都能以此为题;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改变讲授法、说教法“一统”课堂的局面,多尝试实地体验、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既生动有趣,又能让幼儿迅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原则。[5]作为幼儿教育者,寓教于乐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孩子爱玩和好奇的天性,将安全教育做到游戏中去,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安全游戏活动及自己发明的一些游戏设施的“非常规”玩法,教师参与到孩子们新奇剌激的活动中去,成为孩子们活动中的“同伴”.

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升安全意识能力的基础。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不包办代办,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细节,让孩子在自己的活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品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安全是其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是安全教育更深层次的演练。目前,安全教育研究大多数集中于身体安全教育,而忽略心理安全教育,这是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问题的具体探究、操作所言甚少,有待提高和补充。

[1]逯苗。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测评系统的研发[d].山东大学,20xx.

[3]赵凌华。增强幼儿自我安全防护教育的实践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xx(12).

[4]蒋慧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xx(2).

[5]洪铁英。浅谈儿童的自我保护与成长[j].成功(教育),20xx(1).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三

摘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过程中,对网络的利与弊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网络既具有正面影响也具有负面的效应,基于这种复杂性,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全面的认识网络,即进行网络垛介素养教育就显的极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网络的影响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单的讲,媒介素养即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受众的千差万别必然意味着这些能力的千差万别,即使受众每天沉浸在不同的媒介之中也很难说他们每天就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尤其对自身有益的信息,更难说他们具有分析与传播讯息的能力。

在传播学研究中,接触和使用媒介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的,即知晓权和使用权。但这种认识只是成为了权力机构和媒体机构单方面认识和执行的依据,并没有广泛的被受众认知。虽然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大多数时候,媒体拥有相当程度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效果,受众仍显被动。我们总是一不小心的就认可了“纸馅包子”,购买了我们或许用不到的名牌产品。这样,让受众实现自己的权利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促进媒介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提高受众的积极性也属于媒介素养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学者阿特-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性的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和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将它视作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同时,他给出了媒介素养的5要素或者说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意识到媒介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意识到媒介内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以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培养对媒介内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而大众传播学者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不是一个范畴。媒介素养需要得到发展,当我们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更加成熟,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媒介中的讯息,成熟会提升我们的潜能,但我们必须积极地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开发那些潜能。他还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多维度的,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总之,我们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应该基于媒介然后是素养的提升。我们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在认识媒介素养之后能够提升媒介素养。任何国家媒介的发展都是媒介、政府和受众博弈的结果,这样看来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利于受众个人的事,而且有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二、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自从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以来,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同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的效应,引起了大家对其影响的各种争论,尤其是这些负面的效应。因为这些网民的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转换的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的真假优劣也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基于网络的正负影响以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受众来分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研究的内涵。这些内涵包括了以下方面:

1认识网络的传播的文本特征,正确的获取网络讯息。

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这就要求网民以不同的技巧来获取网络中的信息。虽然现在青少年网络技术越来越高,但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却比较低,如何在认识网络文本的特征的基础上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需要青少年正确的识别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于网络视频青少年要根据其内容有不同的区分,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丰富的文本表达方式下可能隐藏的隐患,这是网络媒介素养中的一部分,只有知道存在才可以进行创新,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的引导也应本着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制止青少年离网离视,远离游戏,网络在日后的发展中必定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不是远离,而是正确的使用。

2认识网络的运作机制,辨析网络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日益市场化,大众文化日益的商品化,这是当今的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网络传播与运作也不例外,其实网络本身就是在具有商业性才繁荣发展起来的,那就是商业性站的崛起发展和成熟。这种媒介产业的发展的基本的趋势,商品化的转向导致了其整个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消费为指针的,网络的运作也是如此。

而当媒介的运作以追求经济的利益为主时,社会责任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这种传播方式。面对网络传播的不负责任,青少年应如何的应对呢?在这方面,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家长、老师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的努力,首先青少年要认识到自己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积极地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父母的引导,健康的成长。其次,青少年应该多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运作机制,了解信息的来源并进行富有理性的辨析。再者,青少年要学会自控,对明知有害的信息进行自觉的抵制,因此青少年在上网之前要有明确的上网计划,如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实际的例子,生动的语言讲述上网的利与弊,而不是一刀切的阻止干预,否则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3从网络的接触和消费机制看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在传播学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对于网络的应用,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使用不是十分的理性的,用于业余娱乐的时间明显的多于用于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他们能够找到抒发自我的空间,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受众可以自由的在菜单中选用自己想使用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意图。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网络这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网络还具有异步性,即在时间上可以错开,例如你可以在任何的时间手法自己的邮件,也可以在任何的时间寻找自己想要的讯息,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这些使用与满足的特点,使青少年在网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年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来实现自己不同的需求。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这是网络的积极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课堂,青少年在其中可以修复自己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但是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告知青少年的是他们的这种自以为的十足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新闻,但前提是网上有这些新闻的存在,这如同我们调台转换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只有控制遥控器的权利,却无法改变电视节同的内容。使用网络时,这样的的控制也是间接的,青少年不应该轻易的迷失在这种彼岸里面的自由之中,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高等院校相关的专家学者的配合,这就是以这些专家学者为中心在大中小学举行定期的讲座,能够让这些青少年认识网络媒介使用繁荣背面隐藏的本质。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四

摘要:如何强化幼儿园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本文通过五个方面的管理技巧对孩子们生活活动中合作能力培养的指导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交往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强化幼儿园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我探索出了一些管理方法,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管理技巧一:根据年龄及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阶段合作学习培养目标。

小班幼儿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原始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常常反映在生活活动中。一些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甚至没有合作意识。那么,我们就把合作学习的目标重点放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上了。大致分为三类: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少数);有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但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合作的幼儿(多数);感到了集体的合作很快乐,但仍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幼儿(个别)。因此目标定位在满足个别幼儿的合作需要,激发多数幼儿的合作意识。

中班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已经很强,但是他们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有效切入点,经常会在生活中出现虎头蛇尾的合作事例;比如:在与同伴完成值日生工作时,都争着承担喜欢的工作,不懂协商与退步,造成了不能共同顺利的完成值日生工作的局面。为了更好的让幼儿一起生活,中班幼儿的目标定位在: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协商、赞扬他人、互相帮助、道歉、感谢、低声讲话、耐心等候等合作的技能。

大班幼儿有了很强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由简单的分工合作逐渐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因此目标定位在发展幼儿初步的任务意识,使幼儿的合作不仅停留在情感上的一起玩,而且有为了做成一件事而进行的合作;促使幼儿在合作过程中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循,发展初步的角色分工能力;使幼儿由完全动作上的协调、配合逐渐深入到内部的思维上的互相妥协、协调,促进合作结构、方式的转换。

管理技巧二:创设有利于合作的生活活动环境。

小班幼儿重点创设利于合作的氛围。在精神方面,我们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注意倾听幼儿的声音,帮助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萌发合作意识,充分感受到和其他幼儿生活在一起是一种快乐。在物质方面,创设了与同伴共同分享的自带玩具活动区,在活动区的墙面上粘贴好朋友的合影。为幼儿创设大面积的幼儿合作绘画墙。总之,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平等、愉快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气氛.

中班幼儿有目的地投放诱发幼儿合作意识的材料。我们在幼儿生活模仿区中,尽量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还逐渐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比如:一次我要求孩子们要自己套枕套,对于中班幼儿要想一个人完成就不可能。这时辰辰就和宝贝商量,如果宝贝能帮他,他就帮对方,在协商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两人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实现共同的目标。

大班幼儿重点在于控制和调整幼儿生活活动中合作行为的有效规则。我们围绕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一日的主要活动:三餐值周生工作、活动区规则、户外游戏活动、盥洗秩序都做了规则。如“建筑区”,要求幼儿用什么拿什么,不抢,能与伙伴一同搭建,并以小组形式相互交流成功的合作经验。“户外活动”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言行,能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行分配调整角色,共同协商处理问题,游戏结束能分工按类整理游戏活动材料等。

管理技巧三:运用有利于提高幼儿合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小班幼儿以榜样鼓励法为主。在生活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讲评游戏时,让幼儿相互欣赏,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反馈机制。如:“看你们一起玩得多好啊!”“今天我们又多了一位朋友。”等等。还可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编成“故事”或创设情境,请幼儿欣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友好行为;当小朋友表现出合作行为时教师用照相机及时拍下“合作的一幕”并展览。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合作意识,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在每天的生活中孩子们盼望在集体中与同伴一起,因为那让他们感到快乐,教他们一句使他交到朋友的神奇咒语:“和我一起玩,好吗?”

中班幼儿以谈话讨论法为主。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教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在体育器材区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在值日生工作中,增添了一些小朋友最喜欢的为植物浇水,如果有三个小朋友都想做同一工作怎么办?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合作、协商分配角色后再开展一日的活动。

大班幼儿以实践活动法为主。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图示标记。用小带大的形式大班为小班盥洗室设计洗手流程图,节约用水的卡通图让孩子们以帮助幼小儿同为合作目标,在设计过程中既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又起到了自我了解、学习过程。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洗完手后拧紧水龙头的好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管理技巧四:抓住掌握各项生活技能的契机,实现合作的真正价值。

生活活动合作化,在掌握生活活动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的过程中实现合作的真正的价值。对幼儿来说,合作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也是一种学习和生活,是幼儿快速完成工作的最佳选择。将幼儿合作完成一日活动融入幼儿的生活活动之中,不仅可以获得发展,而且使幼儿度过不寂寞的快乐的时光,使幼儿获集体成功的情感体验。比如幼儿在值周生工作时,学会了分别完成擦桌子、收玩具、发勺子的方法。教师大胆鼓励孩子做教师助手进行三个人之间科学合理的工作分工,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束手无策,而是兴趣大增,很快就感到了分工给生活带来的快捷与便利。

管理技巧五:以竞争合作的形式激励,建立合作性的奖励结构,使幼儿体会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生活活动每天的常规活动都离不开午点、盥洗、睡眠、劳动、入厕……如此周而复始,重复进行,幼儿就会失去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在生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添加一些小组形式的竞争的形式,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富竞争与活力。如:午睡时老师为睡的好的幼儿小组添上一枚月亮姐姐的粘贴。孩子们睡醒发现后都很高兴,原来自己的小组通过共同努力无时不刻都会有奖励呀!在幼儿生活中很多时候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合作的形式,但是在对孩子的询问中,我们却发现孩子们其实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想法各做各的。并没有为同一个目标而相互协商或分工合作一起完成。然而,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孩子们却表现出了极强的主动合作、协商的意识。

这五个方面的管理技巧是我们在这几年来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几个较为有效地指导方式,没有以往的形式化、机械化。经过这几年的实际工作,这几个方面的管理技巧对孩子们生活活动中合作能力培养的指导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纲要》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和成功”,“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强求一律”等,这些要求我们教师在新教育观念指导下,努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和发挥个性的特长,这样才利于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n]2010.7人民x报。

2陈迁:《幼儿园管理的50个细节》[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9。

3秦明华《谈幼儿园组织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五

安全工作是学校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幼儿园,安全教育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幼儿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幼儿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年幼的孩子,由于他们安全知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加上他们对周边事物的好奇,不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中潜伏的危险因素,缺乏对行为结果危险性的预测,更不会正确、及时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危险的事件,从而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理当成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我们应当紧紧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这一永恒的主题寻求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从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例如,认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就是给幼儿上安全教育课;只关注幼儿在园内的安全教育,而忽视与幼儿安全和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家庭因素等;安全教育活动犹如“流行风”,不能有始有终地开展,有的则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切实地开展。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途径:一。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根据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园安全教育计划,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发放安全学习材料。同时可要求各年级制定每周安全教育计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安全工作。利用班务会、教研活动、年级安全会议、校会和黑板报,对师生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教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二。安全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提高幼儿安全防范意识。

针对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和理解能力差的年龄特点,我们要求教师针对幼儿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以五大领域为蓝本,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利用每周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游戏、情境表演、故事、训练、实践活动,把各种抽象、单调的自我防护知识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树立起安全意识。通过长期、一贯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帮助幼儿习得自我保护的简单知识和方法。

首先,开展寓教于乐的安全主题活动,实施安全教育的“释疑解难”。孩子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是通过视觉观察、触觉感知、嗅觉体味等去认识,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周围世界太神秘了,以至于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了解,结果是顾此失彼。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寓安全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小班幼儿以“静听”的方法为主,借助一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深化其内容。中大班则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通过认识常用安全标记如交通安全标记、用电安全标记、防火安全标记等,让他们知道其危险性所在,并通过竞赛和体育游戏等形式加以巩固,也可通过电视录像资料,制作简单明了的操作卡片,编一些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儿歌等,向幼儿讲解和传授一些生活中所必须的安全知识。总之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释疑解难,达到给孩子解惑的目的。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强化安全教育氛围。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离不开全体教职工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安全制度并建立起安全网络,形成安全教育有专人负责,教育过程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我园一方面必须强化教师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定期组织她们学习和讨论,必要时可进行安全教育的说课、课堂观摩和评比,对教学环境、安全设施等硬件也可进行安全性评估,找出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可纳入考核机制,将教师的安全教学实绩与个人收益挂钩,以进一步促进安全教学质量。

再次,通过模拟预想、逃生演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做了有危险,还应让幼儿懂得当危险发生后,该如何去处理不安全问题。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一次火灾、暴风雨、地震、防踩踏等事件的逃生演习,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让幼儿根据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拓宽思路,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处理的办法,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等,达到防治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幼儿应急能力。

最后,应注重孩子情感安全教育。这也是我们从前忽略的问题,随着大灾难后对少年儿童的心理辅导,情感安全已成为安全教育的新焦点。国内外的学前教育家对此均有研究。由于幼儿会因为成人的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关注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例如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给孩子确定的安全感,并确定自己是受关爱的;让孩子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个环节,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和孩子们讨论可能使孩子害怕的灾难等。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成人自己在面对灾难时的害怕恐惧感觉,会给孩子以安慰,但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灾难是可以控制的,帮助会及时到达等。结合自己的现实,力所能及地克服一些局限,让我们的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能真正地为了孩子,让他们将来在面对危险时能从容不迫。

通过以上活动和教学形式,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同时,有效的活动不仅使孩子在娱乐中增强安全意识,玩得更为开心,也使家长更为放心,老师教学更为宽心。

三。利用班务会、年级安全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落实工作。

定期开展班务会,年级安全会,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班务会由班主任、带班教师、保育员组成,主要是由班主任小结半个月来的班级情况,然后教师、保育员针对班级出现的安全问题想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不能解决的交予年级安全会议上讨论;年级安全会议上由年级组长组织本年级的老师学习安全知识,分析案例,然后各班将班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寻求解决办法。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助于幼儿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安全常规。

四。加强家园联系,共创平安幼儿园。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

首先,大力提高对家长的宣传力度。每学期可印发安全教育材料,张贴在教室内、家园联系栏和板报中。其次,利用家园联系册、致家长的一封信,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网站等形式,经常性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将幼儿园的一些安全要求告知家长,得到他们的配合。如请家长送幼儿入园时检查孩子是否带了不安全的物品,在参观小学、消防队、庆六一等大型活动前,家长在家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或参与到活动中等。这样,家园同步会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保幼儿安全。

对于幼儿的安全教育应当成为幼儿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无论教师、家长或是幼儿时刻都不能放松安全这根弦,当“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作者通联:336400江西省上高县幼儿园)。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六

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运用实物、图片等各种材料创设情景,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既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科普知识,又能增加课堂上练习的密度和广度。例如,我在进行“物体怎样能移动”的科学教育活动时,我将各种形状的纸盒、积木、铁块分别放在桌子上。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它们动起来?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发现。幼儿兴趣盎然,有的用手拍,有的用拳头打,有的用嘴吹,头顶,手向上抛等,每个孩子都想了不少的办法,然后让幼儿自己来讲述、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了用力大时东西动得快,移动得远,用力小就移动得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不动。通过操作,幼儿获得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浅显知识,获取了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经验。幼儿在“打打闹闹”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拓展了幼儿探索的思路,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科学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独立进行选择、独立操作,独立进行观察发现,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性。秋天到了,满地都是金黄色的叶子,“秋游”时,我和幼儿一起捡回许多叶子,组织了“有趣的叶子”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幼儿把捡到的树叶带到活动室里独立进行比较、分类。分类完毕后让幼儿向大家汇报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类,用的是什么方法。幼儿汇报的结果异彩纷呈。有的是按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有的是按叶子的颜色进行分类,有的是按叶子的大小进行分类,还有的小朋友想到用叶子的厚度进行分类。我没有想到的,孩子都想到了。我表扬了孩子们的聪明能干和丰富的想像力与观察力。孩子们十分高兴,自信心油然而生,真正体验到“我能做”的积极情感。在进行《有趣的食物链》的科学环保课程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先让幼儿通过电视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知识,又通过自己制作动物卡片,并通过用线将卡片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的形式,让孩子通过看、听、动手做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认知活动,让他们知道大自然和人类应该是和谐的生活,而不应该去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孩子们初步具有了环保意识,并想出了很多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办法,使之更具创造性的学习。

三、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动手操作,既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在冬天组织“水和冰”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在离园时,把小缸子里注入水并剪一个好看的图案放在水中,再放一根毛线,把小缸子放在室外,第二天来园时,小朋友们发现,原来的水变成“冰锣”了。我让幼儿动手玩冰锣,摸一摸,敲一敲。然后把“冰锣”拿到室内,小朋友发现冰开始滴水,冰又变成了水。这时,小朋友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孩子都知道了由于夜里气温低,水变成了冰。室内温度高,冰又融化成为水的道理。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没有一个小朋友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孩子会说“我不会”,能力强的幼儿学习的更主动,更积极,发现的问题也更多。

几年来,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开展操作活动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操作活动是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如何使操作活动顺利展开,如何让幼儿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在“玩”中学习,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

1、教师须仔细考虑,周密安排。从活动方案的生成,活动条件的创造,材料的准备,问题的提出,到幼儿探索过程中的切入等等,都要经过深入细致的考虑,这样才能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2、操作活动既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又是教师引导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自身要以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来感染幼儿,并参与幼儿的操作活动。教师的参与会使幼儿感到亲切,会使幼儿感到大家都是平等的,产生被尊重感,心理得到自由释放,因而就会集中精力,积极地去尝试、去探索。

3、为保证操作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这样才能真正指导幼儿的活动。

4、教师要克服怕麻烦的思想。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展操作活动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物质材料,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任何一丝一毫的怕麻烦的思想都会影响操作活动的开展。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观察,积累资料,不断总结深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七

培养幼儿进餐的常规,能促进消化和吸收,保证供给幼儿充足的营养素;保证进食卫生,预防病从口入;养成文明的进餐习惯。

进餐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

(1)饭前洗手。进餐前用肥皂泡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干净手。洗净手后,不再干别的事,以免造成再次污染。

(2)吃饭时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的清洁卫生。吃饭时,不用手抓饭,不剩饭菜。

(3)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小班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勺子,中、大班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筷子。

(4)吃完饭后,能把碗、筷放在指定的地方,把椅子放入原位后离开餐桌。

(5)饭后用温水漱口,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嘴。

(6)中、大班幼儿可轮流担任餐前准备和餐后的整理工作,如饭前分碗、筷、小勺等。

二、饮水的常规幼儿对水的需要量比成人大,在一日活动中应多次安排幼儿喝水,喝水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1)教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识别自己水杯的标识,能根据自己的标识,正确拿取杯子。

(2)组织幼儿拿取水杯,可用分组轮流的方法,以免拥挤,并减少等待的时间。

(3)分组组织,轮流取水,并学会排队,做到不拥挤。

(4)喝完水,立即把杯子放回原位,不玩杯子。

三、就寝的常规幼儿睡眠除了要培养良好的睡姿,能自然、安静入睡等良好的习惯外,就寝时还要求幼儿遵守就寝的常规,它能使午睡室整洁有序,能让幼儿学会穿脱衣、裤、鞋、袜,就寝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

(1)睡前能按顺序穿脱外衣、外裤、鞋子,并把衣裤叠整齐放在床后头或教师指定的地方;鞋子整齐地摆放,做到美观、整洁。起床后,会自己按顺序穿衣裤、鞋袜;起床后会自己整理床铺,将被子叠整齐,放置在床头。

(2)小班幼儿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以上任务,中班开始慢慢过渡到独自完成。

四、盥洗的常规。

(1)分组组织幼儿,按顺序轮流进入盥洗室,尽量避免拥挤,以免发生矛盾。幼儿盥洗时,应有教师在现场指导、照顾和督促幼儿认真洗,洗干净,提醒幼儿不玩水。

(2)能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

(3)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学会节约用水的方法,盥洗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不浪费水。

一、集体活动中与人交往的常规。

1.学会使用礼貌用语。(1)小班幼儿,会说“谢谢”、“再见”等简单的礼貌用语。(2)中、大班幼儿会说“谢谢”、“再见”、“请”、“不客气”、“您好”等常见的礼貌用语。并会主动用礼貌用语跟人打招呼和回答别人的问候。

2.学会有礼貌地听别人说话。听别人说话时有礼貌,表示对说话方的尊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交往。(1)小班幼儿,要做到能安静地听人说话,不随便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2)中、大班幼儿,要做到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学会用轮流的方式与人交谈,不抢着讲,不乱插嘴。与人交谈时,做到有目光和表情的交流。个别交谈时,知道要控制音量,以对方能听到为准,不影响其他人。3.在自由结伴游戏时,能热情而有节制地寻找合作伙伴。找朋友时,会面带笑容,态度友好、动作轻柔,自然大方。4.在集体活动中不与他人相撞。5.学会看问题不仅要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也要考虑别人的立场和观点,能和同伴共同商量解决活动中出现的简单问题,玩具的分配、游戏角色的分配等。

二、劳动的常规。

幼儿应从小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包括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教师应按照幼儿年龄的不同,鼓励幼儿参加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活动手、脑和整个身体,锻炼意志,培养爱劳动的态度和责任感。幼儿应遵循的劳动常规如下。小班幼儿(1)学习自己穿鞋子、袜子,能分清鞋子的左右脚,分清袜子的底和背,并能穿入脚上。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不要老师喂。(2)学会自己搬椅子。方法为:双手分别握住椅子的两旁,椅背朝上,搬动椅子,不能在地面上拖着走。(3)会自己洗手;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擦嘴;会自己擤鼻涕。会把垃圾扔进垃圾箱。(4)会按老师的指令做简单的事。如帮老师拿扫帚、簸箕,帮小朋友拿衣服、鞋子,给花浇水、给小鱼喂食等。(5)会整理自己玩过的玩具、看过的图书,懂得东西从哪儿拿,应放回哪儿。中、大班幼儿(1)会自己穿脱衣服,会叠衣服;会扣纽扣、系鞋带。当同伴有需要时会帮助同伴扣纽扣、系鞋带。(2)会整理被褥,会把被子叠成正方形,会铺平床单。(3)会用筷子吃饭,不掉饭粒,不剩饭。吃饭时不高声说笑,不弄脏衣服,能钻心进餐。(4)会正确盥洗,盥洗时专心,不玩耍,不弄湿衣服和地面;动作迅速,不拥挤。(5)会自觉整理自己玩过的玩具、阅读过的图书,做到物归原处。(6)会按活动需要,摆放桌椅,搬动桌子时,做到两人抬着走,不推、拉桌子。(7)会擦桌子、窗户,会扫地,自觉保持环境清洁,自觉地将垃圾扔进垃圾箱。(8)会给植物浇水,给动物喂食,能做力所能及的园地劳动。(9)能较好地完成老师指派的劳动任务,如分发和收拾餐具、教具等。(10)能完成“值日生”的任务,尽到“值日生”的责任。

三、避免噪声的常规。

噪声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众所周知,避免产生噪声人人有责。避免噪声的常规如下。(1)不高声喊叫。(2)与人文明交谈,个别交谈时会控制音量,集体交谈时,会注意倾听,不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或乱插嘴,做到一个接着一个发言。(3)唱歌、念儿歌时也要注意控制音量,能用好听的声音唱歌和念儿歌。(4)自由活动时,不狂奔乱喊,否则既制造噪声,又损伤嗓子。(5)轻轻地走路。(6)不在活动室里或走廊上跑跳,会轻轻地稳稳地走。(7)进午睡室,会小心地、悄悄地走。(8)轻轻地拿放东西。(9)搬桌子,两人抬着走;搬椅子,两手抱着走,不在地面上拖动,以免发出噪声。(10)饭后、饮水后、轻轻地把杯、碗、盘、勺、筷等放入指定的筐或桶内,尽量不发出声音。(11)平时不敲打桌子,不摇动椅子。

四、教学活动常规。

幼儿园教学活动常规有一般性的组织常规,如排队、举手发言、坐姿端正等;也有特殊教学活动的常规,如针对音乐活动、体育活动等不同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一些特别的常规要求。教师应明确各项教学活动的规则要求,并指导、督促幼儿遵守各项规则要求,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好效果。

(一)教学活动中幼儿需遵守的一般常规。

1.排队在集体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少不了排队这一组织形式,它是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保障,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习惯。教师不但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组织幼儿排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觉排队的习惯。让幼儿知道,一般有三人以上出现等待现象时,就要自觉排队。(1)盥洗、入厕、饮水时遇到等待现象应排队。(2)集体走楼梯、过走廊,要排好队靠右边走,把左边空出来,供别人用,以免挡住别人的通道。(3)玩滑梯、秋千、浪椅等大型活动器械时,要排好队,一个接着一个来,懂得先来后到的道理,学会必要的等待。保证活动的安全。(4)在早操、游戏、音乐、体育等活动中,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和教师的指令,排成各种队形。(5)集体出游、散步需要排队,一般排成两路纵队,幼儿两两拉手行进。小班幼儿可用绳子做护栏,即绳子两端分别由两位老师牵住,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用右手扶住绳子,就可向前行进,这种方法既安全,又方便低年龄幼儿行走,比一个幼儿拉着一个幼儿的衣服走效果要好得多。

2.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常规(1)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按老师的指令开始、展开和结束活动,步调一致、反应灵敏、行动迅速。(2)举手发言。养成勤于动脑,积极发言的主动态度。同时又要做到回答问题或要求发言时,应先举手,得到老师许可,方可起立发言。会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待教师邀请。注意倾听同伴发言,不随便打断或插嘴。(3)不随便进出活动室。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喝水、入厕,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随便借故离开活动室,更不擅自离开活动室,随便进出。能坚持完成学习活动。(4)不随便玩弄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操作材料等学习用品,以保证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中。(5)坐姿端正。背部挺直,靠着椅背,肩部放松,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保持正确的坐姿,既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又能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6)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简单的学具、乐器、操作材料等学习用品,整理场地。离开时,能迅速地将椅子轻轻靠近桌子。

(二)特殊教学活动的常规。

音乐活动中韵律活动的常规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起立和坐下。一般采用旋律向上的音乐作为“起立”的音乐,用旋律向下的音乐作为“坐下”的音乐。(2)听音乐的信号开始活动和结束活动。(3)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活动后迅速找到空位子就座。(4)活动结束时,自己收拾道具和整理场地。2.活动进行的常规(1)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2)听音乐的信号变换队形,一般采用进行曲,听进行曲音乐,按音乐的节拍,边踏步边走成新的队形。(3)在没有队形要求的情况下,找比较空的地方活动。(4)在自由移动或活动时,不与他人或场地内的道具桌椅等相撞。(5)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安静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选择同伴、交换舞伴、分组或分配角色。(6)在自由结伴活动中,热情而有节制地与舞伴交流、合作。音乐活动中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座位底下取出或放回。(2)乐器取出后,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做到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3)开始演奏时,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演奏的姿势。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4)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乐器和整理场地。2.活动进行的常规(1)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交流。(2)演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3)演奏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4)交换乐器时,须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椅子上,再迅速、安静地找到新位子坐下。(5)交换乐器过程中不与他人或场内的椅子相碰撞。

体育活动的常规(1)听口令或哨声踏步、走队形、做动作。(2)教师示范讲解时,集中注意倾听和观看。(3)解散活动时,应在指定的地方活动,不互相碰撞。(4)做剧烈活动时,不高声喊叫,以免损伤声带。(5)做体育游戏时,严格遵守游戏的规则。(6)成集中队形时,动作迅速,不发出声音。(7)结束活动时,会帮助教师收拾活动器具,整理场地。

第三节常规培养的策略、方法。幼儿园各项常规一旦确定,教师就应教育、引导、督促幼儿遵守,严格要求,持之以恒,直至形成习惯。否则,哪怕制订得再好的规则,也只是纸上谈兵,失去意义。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参考以下策略、方法。

一、严格要求,毫不懈怠幼儿园提出的各项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符合实际,是他们接受能力范围之内的;但又应该做到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对幼儿的心理形成适当的压力。心理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向上。同时,幼儿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和发展,努力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幼儿遵守常规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给幼儿以适当的压力,让幼儿经受一定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而不能“心慈手软”,一旦遇到困难,或太浪费时间,就放松要求,甚至放弃。严格要求,就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办,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若幼儿感到有困难,也不能放松要求,更不能放弃,要有坚定的立场,顽强的意志和耐心,帮助幼儿反复练习,以形成自觉的行为。当然,严格要求不是大声地训斥或责备。如,当教师提出“搬椅子时动作要快,不发出声音”的规则要求,幼儿有能力做到,却没能做到时,教师不能因为怕耽误时间,影响下面的活动,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可看看椅子也已经放好了,就算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对规则的放松,没有严格要求,因此也就很难达到要求。要做到严格要求,那就应该让幼儿把椅子放回原位,重新搬,有必要的话,可反复进行,直至达到要求。在反复进行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保持心平气和,不训斥、指责幼儿。又如,教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自己拿勺子吃饭的常规,一开始幼儿拿不好勺子,到处撒饭粒,花的时间更长,既给教师增添麻烦,又耽误时间,还不如由教师喂来得省事。教师不能因为麻烦或浪费时间而放弃规则要求,而是要坚持原则,耐心地、不厌其烦地一点一点地按要求去做,直至达到目标。

二、共同合作,持之以恒共同合作,持之以恒,指的就是一致性和一贯性。一致性和一贯性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更显得重要。共同合作,可以从内容和对象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合作的对象看,既包括幼儿园保教人员之间的合作,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的合作,同时也包括幼儿园教师、家长与幼儿的合作。从合作的内容看,一是指合作制订各项常规,二是共同遵守各项常规。合作制订常规,不仅要求幼儿园班级中的各位教育者合作参与,共同制订出一致的规则,同时,可请家长参与,以便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各项规则。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鼓励幼儿亲自参与规则的制订,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规则的主人。幼儿园保教人员、家长、幼儿多方面合作制订的常规,更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共同遵守,为幼儿起榜样作用,也有利于家园合作共同督促幼儿遵守。如在交往的常规中,要求幼儿“会用礼貌用语,有礼貌地与人交谈”,幼儿只在幼儿园里被要求这样做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树立榜样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所有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该这样做。有多方合作,有一致的要求,常规就会很快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持之以恒,是指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有一贯的要求,定下的规则,不随意更改,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打折扣,不随心所欲,也不半途而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当一种常规刚刚建立时,需要每天坚持,以达到巩固。当一种常规已经巩固时,在执行时也要每次提醒幼儿做到。教师在提常规要求时更不能随心所欲。如,今天教师心情舒畅了,就会放松对幼儿的要求,哪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也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在地上打滚等。哪天教师心情不好了,就会“严格要求”,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动不动就批评。当然,有这种行为的教师,前提是没有认识到常规教育的意义。幼儿园的常规不是教师用来压制幼儿,对幼儿实行控制的手段,而是塑造幼儿完善人格的积极措施。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幼儿身心健康出发,不惜付出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好效果。

三、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人的大脑皮层活动有它规律,“优势兴奋”就是其中的一种。当人的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时,就会使人感到工作或学习过程十分的轻松、愉快,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促进大脑皮层“优势兴奋”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兴趣”。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就是因为兴趣能使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使人产生工作、学习的愉快感,激发人们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工作和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幼儿园教师同样要善于利用大脑皮层优势的原则,尽量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常规训练,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用以下方法。1.游戏形式或游戏口吻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把常规教育内容寓于游戏的形式中,或用游戏的口吻进行组织,会大大激发幼儿学习常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前面提到的《吃饭=组装车》这一例子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不挑食、自己吃完一份饭菜的习惯,就是利用孩子对汽车的兴趣,用游戏的口吻,把食物比作汽车零部件,把进食比作组装汽车,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进食兴趣。又如: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收拾打击乐器的常规,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进行组织。具体方法是:请几位幼儿,人数与乐器的种类相同,即有几种打击乐器,就请几位幼儿,一位幼儿负责收一种乐器,每人发一个小箩筐;负责收乐器的幼儿手提小箩筐,跟着《找朋友》的音乐节奏,用跑跳步,轮流跳到拿同一种乐器的幼儿面前,幼儿逐个把乐器放入他(她)的筐内。用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乐器收得又快又好,活动环节显得紧凑,因为《收乐器》的环节很自然地成了打击乐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没有一点附加的感觉,效果很好。2.儿歌类文学作品儿歌、谜语一类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韵律美,念起来朗朗上口,幼儿乐于接受,感兴趣。因此,用儿歌来伴同幼儿学习常规,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让幼儿学习自己系鞋带,可配上系鞋带的儿歌“两根鞋带交朋友,两个朋友拉拉手(第一次交叉打结),两个朋友鞠鞠躬,再拉一次手,变成小蝴蝶(第二次打蝴蝶结)。”如让幼儿自己学扣纽扣,以防扣错扣眼(幼儿很容易扣错扣眼,这是个难点),可配上谜语“兄弟四五个,各进各的门,要是走错了,出来笑死人。”如培养幼儿坐姿端正的常规,可配儿歌“椅背靠一靠,双脚并并拢,小手拍一拍,放在大腿上。”这些儿歌不仅能激发幼儿对学习常规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常规的学习要领,更有利于幼儿对常规的掌握。教师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儿歌,也可自己编写儿歌,让幼儿在朗朗上口、饶有趣味的儿歌陪伴下,愉快地学习。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榜样作用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老师在一起,再加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幼儿园里经常使用的间接榜样是文学作品活动——讲故事。幼儿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充分利用故事等文学载体,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典范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启发幼儿爱惜粮食。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幼儿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加深印象,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正面强化是指对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巩固其良好品行。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的正确行为,由于获得及时的正面强化刺激而固化下来,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教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应及时鼓励、赞扬,以使幼儿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除了以上策略和方法,幼儿园老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很多深入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八

影响。

一、幼儿教师教学动机激发的重要性。

1.激发幼师教学动机对于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

意义。

幼儿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对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幼师的教学动机对于其专业知识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态度的形成等都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所以激发幼儿教师的教学动机,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2.激发幼儿教学动机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

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人格尚未健全,性格也没有完全形成,兴趣爱好等都是一个未知数。幼儿园老师作为幼儿童年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他们的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幼儿价值观、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3.激发幼师教学动机有助于丰富其教学经验。

幼师教学动机可以激发其工作兴趣,可以不断丰富自身教育理论及实践。

例如,幼师的教学动机促使他根据教学成果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态度,加强与其他同事或同行的沟通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激发幼儿教师教学动机的建议。

1.构建宽松的人文环境。

首先,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全面地看待每一位幼儿教师,多从他们的优点出发,欣赏他们,接纳他们的缺点,帮助每一位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在孩子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构建轻松愉快和谐的关系;其次,加强沟通学习,校内幼师之间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例如就如何培养小孩的兴趣,如何教会小孩分享等话题进行座谈讨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等。同时要加强与校外兄弟学校的学习,开展交流学习,例如举办教师之间的交流会,幼师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会,大家取长补短。可以通过科研活动、优质课程评比、家长听课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专业素养,激发教学动机。最后,完善民主制度。管理者充分尊重幼师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幼师的评优考评、晋升、奖励等要公开透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

2.完善幼师评价体系。

首先,要完善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主要是领导对老师的评价。所以要逐步构建集领导、幼师、同事、家长、学生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其次,将标准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学校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具有可量化性、可操作性,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制定。但由于每个幼师的文化背景、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专业知识等各不相同,所以学校管理者应在统一中寻找差异,做好统一与差异的平衡工作,使每个有个性的幼师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最后,要丰富评价的内容。例如评价内容应该从幼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科研成果、学生的表现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评。

3.寻找社会支持。

首先,要提高幼师的薪资待遇。我国目前的幼师社会地位不高,薪资待遇较低。提高其工资等福利待遇,有助于提高幼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幼师行列,充实幼师队伍。其次,要加强其精神奖励,例如,组织外出培训、集体旅游等让幼师找到归属感。最后,要争取社会、家长等对幼师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加强幼师与家长、幼儿园、社会相关部门的合作,激发幼师的教学动机,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4.关注幼师的个性发展。

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背景、教学经验、个性需求等都呈现出差异,所以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关注幼儿教师的生活,及时帮助幼师排忧解难,让其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展相关工作,有助于教学动机的激发。其次,性别对于教学动机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女性相比男性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对于小朋友更有耐心,更适合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所以管理者在聘用人员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男女的差异。最后,管理者要注意幼师的专业成长,尽可能为每位教师提供适合个体个性特征和专业特长的专业发展机会,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其教学动机。

幼师教学动机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和身心发展。为此,可通过构建宽松的人文环境,完善幼师评价体系,寻找社会支持,关注幼师的个性发展等方法,不断增强幼师的教学动机,提高幼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涵义的剖析,以校企合作的角度,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着重分析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所带来的思考。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方法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但是限于其固有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层次浅、水平低和单一散漫的层次中,这样的话就不能形成好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如人才共同培养、教育过程共同监管和教育成果共同享有以及出现问题或者应付责任共同承担的发展前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院校不能主动向企业提供价值。专业设置与实训科目不匹配;“双师型”教师能力难以保障等之外,学生职业素养难以适应企业需要成为制约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必须对培养人才的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持续成长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的总体概括下就是所谓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执业行为等很多方面。职业素养也可以称之为职商,能够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中发展所积累的智慧和修养,所有个人行为累加就形成了职业修养的概念,内在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外在是个体行为的表现。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职业精神认知比较模糊。根据前面进行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高职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发现,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素质中的几个指标分别是:诚实守信、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看中的个人能力或者素养中,敬业和责任心是排在前列的,也是企业认为现今社会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强调敬业精神。事实上,我们所强调的敬业,就是对工作是否有责任心。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面对社会,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渐完善自己,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和职场提升累计经验和教训。

1.2缺乏经验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对自己定位。职业定位的真正意义就是真确看待自己,在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在进行职业规划,从而制定发展计划和通过努力去实现。这样就要不能盲目选择和制定发展计划,只有避开这些,才能最快最有效的达成目标。现阶段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正确的看清自己,将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这反应的就是毕业生的自大以及盲目的特点,就像上面提到的,做事从小事做起,不管你将来发展的如何好,都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事实上,不管自己定位在何种层级上,必须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为前提。再者,也要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和家人期望等很多因素,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理性的评价自己,并且结合社会和工作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毕业生欠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能力。现阶段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毕业生毕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样就反映出了毕业生职业发展意识淡薄和方向的不清晰。毕业生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等,对自己全面认识,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

2.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有一种理论叫做素质冰山,其理论阐述,个人的素质犹如在水中独立漂浮的一座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水上的冰山这是表象,看不出好坏,而我们看不到水下的那部分才是关键的因素,代表着责任、态度等很多内涵。现如今的高职院校虽然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培养,但是细分培养过程,我们发现,职业技能是培养的重点,职业意识的培养完全不够,这也是目前职业培养的一大缺陷。很多在校学生自认为证明就是找到好工作的象征,往往忽视了企业最重视的职业素养等因素。

2.2关注就业率、忽视素质培养。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很确定,那就是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尽快就业,认为这个是显示一个学校发展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样的想法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如果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为是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的,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就业率。高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或者输送对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实用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教育出素质高尚,人格健全,道德意识强的优秀人才。

2.3培养只局限于学校,缺少社会意识。我们都知道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进入社会公国发展,适应并且融入大社会的大环境中去,通过发挥自己的技能来与同时相处,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荣誉和物质。所以,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要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交流,通过实际的生活和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但是观察我们现阶段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法,还是以学校的课本教育为主,即使这种培养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要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要想实现学生高素质培养,就要让学生走出去,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切身的体验来感受社会,提高自己。

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企业在制定人才教育方案时参与进去。现阶段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不正常的现象,证明企业要求和学校的培养是脱轨的,不一致的。所以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应该参与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中,这样一来,首先企业可以提供用人标准,让学校有方向的培养学生,其次,对于学校教学制定也要参与其中。学校应该到企业中深入查看,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缺陷,然后将企业优秀人才请到学校带班授课,培养合适人才,这样的做法更加实际可行。

2.学校和企业深入沟通,对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中以职业活动为目标是教育改革中必须坚定地原则。学校和企业联合是学校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基本方法,通过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多种培养方式同时进行。首先,建立实际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采取多种实践方式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逐渐感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其次,将企业文化引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宣传教育,以自身的经历来讲解书本的理论,更加生动易懂。让学生产生兴趣尽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3.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学校应该举办各种校企联合的活动,邀请社会企业经营和进步人士进行宣导,更近的了解事件理论。通过成功的人士来让学生有期望有目标,从而建立学生学习进取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成功人士的人格修养和与自身的差距,从而逐渐提升,完善自我。4.邀请公司中高层人员到学校中到学校进行讲授。企业的成功人士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职业素养较高,要求他们到学校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企业分为和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以及职业修养,通过学生与企业家的亲身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树立典型来摆正心态,进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12号.9月.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3]程淮中.财经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

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的幼儿园大部分是私立的,而办学的园长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园宗旨、目标、指导思想及特色。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或业务园长的指导者,只有具体地了解在艺术范畴对幼儿的教育所起的作用,才会更有信心在幼儿园实施舞蹈教育实践活动。

舞蹈教育价值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早期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实践存在不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就不言而喻地体现了舞蹈的魅力和作用。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价值。

1.幼儿舞蹈可以锻炼幼儿身体机能。

运动始终伴随着所有机体活动。儿童是通过运动而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的。

舞蹈活动属于体力运动范畴,能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的发育。通过舞蹈动作训练幼儿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在幼儿进行一定运动量的舞蹈以及掌握一定的舞蹈技巧后,能加强他们的形体训练和体能发展,也更能有效地锻炼他们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随音乐动起来,比如拍手、踏脚、摆头、扭腰等,让舞蹈带给幼儿整个身心的快乐。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yi术表现为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幼儿舞蹈也是如此。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例如幼儿学习基本古典手位时,可以通过用小手模仿花儿开放、小树抖动的动作,以此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花绑步、小碎步、圆场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以达到幼儿的腿部肌肉的更发育的效果。在学习舞步舞姿、练习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的整个机体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由此可见,幼儿舞蹈教育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整个身体机能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幼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性格和品德意识。

舞蹈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于生活的综合艺术,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品德意识。现在的独生子女有一些娇生惯养,有的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但是舞蹈活动是当众表演的,还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特点,教师在进行舞蹈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幼儿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幼儿通过参加排练、演出、集体活动等,许多幼儿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再者,舞蹈是一门重体力劳动的艺术运动,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特别是基本功要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比如吊腰、下叉等腰腿功的训练,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幼儿舞蹈(含游戏)的教学中,幼儿生活在欢乐和友谊之中,生活在受到统一指挥、组织严密的集体当中,他们懂得了如何去与小朋友交往,无形中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在舞蹈的愉快情绪和自主的相互配合中又培养了合作精神,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未来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在“找朋友”“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中提炼、加工,把幼儿无意识的游戏中具有舞蹈性的动作与姿态变成有趣的舞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自主参与及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商量,讨论舞蹈动作的创作。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用一些舞蹈作品以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例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划船动作,可以培养幼儿团结友爱、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幼儿通过民族民间舞的训练,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本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情。

3.幼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主流是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

在科达伊、奥尔夫、达尔克洛兹、蒙台梭利等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实践体系的影响下,幼儿园教师和专门从事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的培训中心都开始尝试以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为主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吸引和激发幼儿注意的动机,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水平,引导注意的方向。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用温和、柔美、清晰的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能培养小班的幼儿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与中班的幼儿交流,会使中班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大班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

舞蹈教师要教孩子们表演小白兔,问小白兔是怎样走路的,孩子们立即用蹦蹦跳跳的样子学小白兔跳,而此时舞蹈室里根本就没有小白兔,孩子们是动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身体表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运用思维的过程。此外,孩子们在舞蹈学习中,要表现完成一种舞蹈动作,当他们不能表现或表现得不充分时,教师则用生活的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孩子们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最后用形体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运用它就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二、幼儿舞蹈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1.以考级、演出、比赛、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舞蹈表演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

我国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文章《伤仲永》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伤仲永”第二,于是兴趣班、考级班、提高班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了。如有的幼儿园的兴趣班或培训中心的组织者会以这样或那样地向家长承诺,参加了培训幼儿的舞蹈素质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或是一定让幼儿参加比赛才能体现幼儿的舞蹈素质。同时,一些教师或家长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教育效果。

价值是在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各种媒体策划组织的儿童“选秀”活动也应归在此列,如我们梅州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宝贝大赛、少儿我最靓等。有人会说这难道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吗?其实不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这样的活动不仅满足了一些爱好舞蹈表演的幼儿的游戏需要、发展需要和审美需要,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表演技能,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和毅力,同时也使这些幼儿有机会认识到自己学习舞蹈的潜能,增强了他们更主动地投入舞蹈学习的内部动力。幼儿在比赛、演出、家长开放日的表演获得的成就感,体现了舞蹈教育实践的价值,教师和家长仍是觉得非常值得追求的。以上类型的舞蹈学习和舞蹈教育实践我们不可能杜绝,也不一定要指责这些活动可能对幼儿的成长带来哪些危害。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具体的教育机制,应如何减少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效果。这也正是园长们所面临的新课题。

2.幼儿园日常音乐课程中的舞蹈教育的渗透。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作为一种手段促进儿童发展,主要是通过提供儿童适当的身心发展条件机会与氛围,并通过儿童自由主动地参与来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和良好的适应。在幼儿园的日常音乐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都设置区域活动,教师提供幼儿学习舞蹈的活动主要有“小舞台”角色表演游戏时间,音乐舞蹈区角中的自由活动,体育课的音乐舞蹈游戏,舞蹈兴趣班活动,演出、比赛的舞蹈训练,音乐活动的舞蹈学习等。不同时段的舞蹈学习机会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在常规的舞蹈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给幼儿更多探究、尝试、自由创造以及独立解决学习和交往问题的机会。如果发现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幼儿提供帮助,即提供舞蹈素材。在兴趣小组和为演出、比赛而准备的排练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更加关注排练质量和训练成效,对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力和人格的发展的关注就较少了。事实上,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人格方面的教育。在长期实践教学研究过程中,当幼儿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及有自主学习的品格去学习舞蹈,排练的效果将达到事半功倍。

3.幼儿舞蹈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口授”教育模式,特别是文化课的教育。幼儿园的语言、计算、英语的教学都比较呆板,因而过早地进行小学式教育会抹杀幼儿的天性及智力的发展。而教师在枯燥的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入生动活泼的幼儿舞蹈,既增加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更强化了语言的教学。如我在给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三字经》的教学时,编排了一小段相应的儿童舞蹈,孩子们在一边跳一边念唱的过程中就把《三字经》学会了。

幼儿舞蹈可以融入多元文化的教学中。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单调的多元文化时能够同时看到优美的舞姿、鲜艳的服装道具,听到美妙的歌声,这些都能够抓住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幼儿舞蹈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多元文化。在这个舞蹈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更有利于保护幼儿原有的童真及内在的潜力。

总之,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舞蹈兴趣、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意识,起到了发展幼儿智力的作用,体现了舞蹈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幼儿舞蹈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孩子们的参与,更离不开教师们的细心研究和耐心探索,因此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不推陈则不会出新,在幼儿舞蹈教育事业的这片沃土上,只要我们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全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陈桂生。教学原理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雷湘竹。学期儿童游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一

摘要: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建立幼儿秩序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便更加重要。在幼儿发育初期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规则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发展,更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的秩序感、道德观、与他人相处与沟通的方式。

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小班,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至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性格特点。而体育游戏既能够满足他们这些特点,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秩序感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应变能力。但是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例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奔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还如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还有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还有专为幼儿跳跃设计的“摘苹果”游戏,苹果充分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至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运鱼》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小猫头饰、筐2个、小鱼图片若干。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身体协调的走和跑,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自己的尝试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游戏“小猫运鱼”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我将参与到游戏中,因为当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孩子们会很高兴,他们会模仿老师做动作。可见,教师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围中得到了锻炼。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木头人》,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开始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老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都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二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因此,它更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对买回来的高档商品化玩具并不感兴趣,却对废弃的瓶瓶罐罐和捡来的石头等自然材料情有独钟.儿童的游戏,正是他们在与自然材料作用的原始活动中,加速体验人类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各种情感,享受各种乐趣,获得各种经验的。

一、带着孩子走向室外。

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教师不仅要注意儿童游戏中动静交替还要注重游戏活动的户外交替.

1、融入环境。

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离不开环境,我们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所构成的园容园貌,也直接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状态.但如果一个人置立于一个环境中,并未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构成正常的互动关系,那末环境对他来说就是一道虚设的布景,我园游戏场等运动设施和一些小景点,每种设施都有一种功能,各设施之间和景点缺少有机联系,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周围环境的利用价值,我们带着孩子玩起了装扮性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身临其境,个个全身心投入,玩军是游戏,玩狼捉小兔的游戏孩子个个情绪高涨,兴致勃勃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见,巧妙的利用幼儿园的各种设施,不仅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游戏欲望。

2、我园身处独特的地理特征。离园不远处,就是博兴文化广场,那里有绿荫,花团锦簇,儿童乐园等等,孩子们来到这里,在窄窄的大理石凳上走一走,练习平衡能力;在路边的草丛中欣赏花的芳香;在渠道上练习跨跳......

3、向东不远处就是我县最大的新世纪超市,那里的环境更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逛超市社会实践能力......孩子们在游戏时,没有约束可以尽情玩耍,从而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带着材料走进教室。

教室外,有着无穷无尽的自然材料,教室内同样有孩子游戏的天地,怎样才能将自然材料投放教室,也是我们所热注的。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根据教育计划和主题活动,有计划的投放游戏材料。如: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孩子们在把材料变着花样的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不仅锻炼了手更锻炼了脑和意志。

2、根据孩子的游戏发展提供材料。

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他们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理体验,以及有这种经验引起的外在物理经验,其中既有同化,又产生顺应,已达到适应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指示,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材料的需要,而材料的提供又反过来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3、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材料。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年龄越小独自游戏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而社会性获得发展,集体游戏的.比例也就增大了。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上不同,兴趣和爱好也不同。我们大班的幼儿常常喜欢在自制的玩具面前玩,自制和材料因为凝聚了孩子的力量,技巧和智慧,并与孩子们游戏的成功体验相联系,往往是孩子更加爱不释手。

总之,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原始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把我园建设成现代化与自然化相结合的幼儿园。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三

(一)教育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低素质现象的发生。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大学生素质直接与人文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旭阳教育,忽视健全心理素质。当前教育逐渐呈现出功利化的取向,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眼里只有自己,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脆弱心理和极端,根本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

就目前情况分析,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比较缺乏,一些理科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应付学分,对自身的人文修养根本没有作用,其教育也是脱离实践,根本不能提高其礼仪素质。很多学生缺乏礼仪修养与人文素质的知识沉淀,没有基本的书写、表达的技能,更缺乏用人文知识进行实践、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前人的传统美德进行了解和无法深入,根本没有系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哲学思想进行指导,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高尚、积极的爱好与习惯,精神虚无,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德意识。

(三)当代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自由言论的时代,整个社会情绪浮躁、眼球文化非常流行。当代大学生无论美丑、是否符合公众的秩序,只要有利于炒作,就可以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这种浮躁的情绪,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消极的。中国传统的美德不能被人们所借用。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现初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自负、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被人们哗众取宠。比如在一次歌唱比赛的选秀节目中,一些大学生五音不全的参加歌唱比赛成为实力明星的行为,让人们不断感慨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当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可能直接影响了思想和文化的沉淀,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根本没有一点帮助。

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措施。

(一)改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当代大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充满热情与期待,渴望通过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礼仪素质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渠道来源,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方法等方式,强化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起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礼仪素养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方面上,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转变,采用互动教育的模式,大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

(二)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统一规划并突出其重点,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活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是在注重开展深收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其次,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承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教师能给学生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教师的学识不仅仅包括其在专业课研究上的深度与广度,其中还包括对人文精神和礼仪素养的深刻理解,对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审美情感,都可以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照作用。教师要多读书,研究社会,与时俱进,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思想深度、文化水平和人生经验要高于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初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大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取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三、结语。

经上所述,礼仪文化与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在大学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总之,需要不断创新并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方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四

幼儿期是家庭教育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方法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句子;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五

摘要:幼儿教育环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制约和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这里的幼儿教育环境不仅指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还包含了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宏观的社会人文环境。所以,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要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还要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环境,更要创设融洽和谐的宏观社会人文环境,使幼儿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发展,快乐成长。

关键词:创设;幼儿教育;环境。

幼儿是发展尚不成熟的个体,主要思维形式还是具体形象思维,由此可见,人的年龄越小受生存环境的影响越大。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了环境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多元开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对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多元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幼儿自我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也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在这种时机和氛围中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和思考。幼儿教育环境包含了幼儿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宏观社会人文环境,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是幼儿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创设多样化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创造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物质环境。

首先,要丰富幼儿教育活动的材料环境。当每个孩子以自己的“特有路线”学习时,操作材料是学习的媒介,教师要精心安排,巧妙提供操作材料,孩子通过对材料的反复操作,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未知,积累经验。加德纳指出:“要想知道个体人脑的活动,就必须提供能够激发单一智能或多种智能的机会。”这里的“机会”就是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材料,因为操作材料能引发孩子大量的、不同的学习探索活动。其次,要营建清新舒适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加德纳认为:在学前期应该尽量向幼儿提供机会,他们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和年纪,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这里的机会就有赖于幼儿教师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启发幼儿的多种能力。在活动室内,教师要开设各种自选活动角,以便幼儿自由、自发地深入到活动中,如在“图书角”中激发幼儿语言文字能力、视觉空间能力;在“自然角”中激发幼儿感官的敏锐性,发展自然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结构角”中激发幼儿的空间、身体运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二)营造快乐和谐的幼儿园精神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的心理环境。幼儿园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园风园貌,营造“幼儿园是我们共同的家”的浓厚氛围,幼儿与教师之间团结友爱,教师尊重幼儿个性并与孩子形成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使空气中洋溢着快乐温馨,这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绪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建设有良好家风的温馨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生长环境,幼儿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建设有良好家风的温馨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家长应该把幼儿当做个性发展的主体,摒弃功利,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想当然地为孩子“谋划”未来。其次,父母要营造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统一教育思想,团结一致的教养方式也很重要,自由又充满爱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教师要通过建立家园电子平台、家访、家园交流册、家长学校等多种家园共育方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幼儿密切接触的一个生动有趣的大课堂,是达成园内外教育力量整合的最佳途径。让孩子们走进校园、农场、社区等场所,进行参观劳动、联谊表演等活动,使幼儿了解社会,进而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激发孩子对生活、对生命、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案例:小博士幼儿园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幼儿园。依托农林高校的人文环境,幼儿园享有独特的学院资源,幼儿在学院日光自控温室观察植物的发芽生长,自己动手种植采摘;在棚网式养殖场里孩子们观察猪、鸡、兔子等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奶牛产出牛奶及消毒灌装的程序。孩子们到汽车驾驶学校参观体验,初步了解交通规则和简单的交通标识,既增长交通知识又接受了安全教育。孩子们走进农林街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帮扶老人,参加学院和社区的节日演出等。宏观开放的社会环境展现了真实的生活氛围,使孩子体验到了愉悦的情绪,积极表达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环境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幼儿营造身心快乐的活动天地,让孩子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以健康的心态不断造就自己,迎接各种挑战,使孩子获得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joy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六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南京,教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称(语言)。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数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采用这种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师一般容易把握。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周欣:《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刘力:《皮亚杰的活动教育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4期。

王跃进等:《幼儿数学教育之我见》,《幼儿教育》1993年第5期。

秦海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1992年第4、5期。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七

摘要:感恩是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承担起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让幼儿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通过多年的实践,本文总结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有益经验,使幼儿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回报,学会责任。

关键词:幼儿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的人,未必图报。但受恩的人,应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才能承担起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然而,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一直把“一切为了孩子”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而当今物质条件极其富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宝贝,这个最好吃,都给你吃!”“宝贝,这个衣服最漂亮,爸爸妈妈给你买!”“宝贝,你想要什么,爸爸都满足你”……而稍微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就大哭大闹。加之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里六个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他一个人转,这些小宝贝、小皇帝、小太阳的身上,很多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是“自私、霸道、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有直接关系。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教师和家长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感恩教育活动以外,在平常的其它活动方面也应该树立榜样。如老师之间,师幼之间在文明礼貌用语上的使用。让“你好”“谢谢”“不用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时常挂在嘴边,对于小朋友对老师的帮助,要非常诚恳的对幼儿说一声:“谢谢”,小朋友受到老师的尊重,也会不自觉的去尊重别的小朋友、父母或是老师。

作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的健康成长。父母对老人孝顺,孩子长大后就对父母孝顺。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时主动带着孩子回去看望老人,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想念。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一起做做家务,一方面体验劳动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辛苦与艰辛,要让孩子学会分担,并感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如到了4岁以后就可以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吃饭的时候摆好碗筷,帮父母打好饭,下班回家给父母提鞋子,让孩子端杯水等等。同时家长还应该培养孩子主动对他人施恩的意识,如跟其它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要学会谦让,引导他们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可以带领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友好的一起玩耍,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总之,生活在充满感恩和爱的环境里的孩子就更有爱心,责任心,就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鼓励是孩子实现某种活动的催化剂。当孩子的感恩活动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感恩活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时常关注幼儿的生活事件,关注孩子们的言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如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小惠小朋友裙子后面的拉链拉不下来,很是着急。这时,琦琦小朋友看见了,就过来主动帮助她把拉链拉下来,小惠非常高兴的对琦琦说:“谢谢你”,琦琦说:“不用谢”。看见他们互相帮助而且还主动道谢,我对他们两个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了表扬。从那以后,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班就越来越多,如帮别人端饭,拿纸呀,互让玩具呀,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少了许多,并且孩子之间的相互友爱之情正慢慢蔓延开来,不仅在班上,对侍家人也是如此,上学期的半日开放活动,我们班的张祥镇小朋友见妈妈来了,就主动把小椅子抬到妈妈那里,让妈妈座。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观察要仔细,对他们的行动做出肯定,这让感恩活动才能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因此要重视游戏对幼儿感恩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在语言活动“萝卜回来了”这个活动中,我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对故事进行触角扮演,体会故事中小动物们处处想着别人,感受爱和温暖。在健康活动“为小企鹅搭房子”这个活动中,体会无家可归的可怜,并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小企鹅,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样的角色体验能使感恩教育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活”起来,逐步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我们要注重利用各种节假日,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三八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在节日时,给他们讲讲节日的由来,通过讲一些感恩的故事丰富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认识,深化他们对节日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类感恩主题活动引发幼儿感恩行为,例如在这些节假日里,指导幼儿亲自为教师、同伴制作卡片,或用图画来表达对父母、老师的感谢之情。这些节日活动的长期开展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大到关爱个人所属的集体和社会,为将来自发感恩行为的实现奠定基础。

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家园联系,使幼儿感恩教育双管齐下,收到双重教育效果。

首先,幼儿园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向幼儿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相关知识,如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的意义,向家长发放关于如何引导幼儿学会感恩的宣传单,面对面的交流感恩教育的小窍门等等。做为幼儿教师,不仅只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专家,为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排忧解难,你的帮助能为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信服你,那么,你所宣传的教育理念才会被家长认可,家长才会主动积极的配合你的工作。

其次,定期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半日开放活动,在活动中组织感恩特色主题的亲子游戏。教师有意识的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到一些感恩主题活动当中,从中共同体会感恩,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幼儿终生发展,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八

在幼儿园大班,合作游戏是重要的活动,教师应认真分析大班开展合作游戏的现状,探索合作游戏的指导策略,使合作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的能力逐渐增强。同伴关系的确立使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开始有了合作。合作游戏已成为幼儿园大班幼儿最为重要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合作游戏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逐渐产生合作倾向,合作水平有了较为显着的提高。合作游戏的开展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老师、家长的影响,合作游戏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幼儿缺乏合作意识。

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一些幼儿像温室里的小花,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幼儿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困难,这使他们变得不愿与他人分享,霸道、任性等。对一部分家庭来讲,当孩子犯错误时,即使父母不能原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原谅,这会使孩子更理直气壮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这种隔代教育会使幼儿缺乏交往沟通的能力,不会与人合作分享,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自己主动解决问题,而是依赖大人的帮助。

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较为缺乏合作意识,同伴与同伴之间不会相互沟通,在做某项团体活动时也不会进行分工。在合作游戏中,当出现矛盾或发生争执时,他们不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幼儿会通过告诉老师寻求帮助,有的则会通过直接攻击的方式企图解决问题,而且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也不会想到去帮助。一般来说,同伴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大家会主动合作完成活动,但也会出现不合作现象。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大部分的幼儿之间就会出现矛盾,他们认为只要是我得到的就是我的,谁都别想拿走,即使拿走,也要想办法抢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没有沟通,没有合作,有的只是争吵和哭闹,从而导致合作的终止。

对幼儿来讲,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两者对幼儿的教育如果不一致,就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对于同伴之间的相处方式,教师总是教导幼儿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合作游戏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之间闹矛盾的情况,对于这些矛盾,家庭与幼儿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应教导他们相互沟通,友好相处,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处理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处理方式一定要一致,如果处理的方式有差异,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

3.教师忽视个别指导。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合作游戏中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显得尤为突出,教师若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的幼儿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无法掌握与人合作的技能,从而导致他们对于与人合作交往产生抵触心理。

合作游戏是一种团体活动,教师应引导每名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有些幼儿的性格较为外向,他们对于这样的活动会显得很积极;而有些幼儿的性格较为内向,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喜欢参与,因为缺乏与老师及同伴的沟通,使他们不知道应如何融入到集体中,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在合作游戏的开展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通过观察,帮助每名幼儿找到融入集体与同伴合作的方法,使每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将幼儿统一归为一类,那样会导致一些幼儿对与他人合作和交往更加胆怯。

合作能力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幼儿时期是培养合作能力最主要的启蒙时期,大班是合作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于幼儿来讲,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日生活中,在游戏活动中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分工合作,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在学习中,同伴之间合作沟通,共同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在生活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对于游戏进行得是否顺利和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有收获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幼儿合作游戏的指导既指在幼儿园对幼儿合作游戏活动的指导,也指对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所以合作游戏的指导策略包括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和教师指导策略两个方面。

(1)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

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家庭和幼儿园,只有当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指导目标一致时,幼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三岁以前,幼儿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模仿父母来学习成长。家长的言行以及家长对于事物的处理方式等被孩子模仿。到了三岁以后,孩子进入幼儿园,要按照幼儿园的规则和要求生活,这时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成长方面目标不一致,幼儿就会无所适从。所以,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争取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比较重视。大部分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表现好,学到很多东西,受到老师的喜爱。一些较为重视孩子发展的家长会经常与教师沟通,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那些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早晨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晚上将孩子接走,不与老师沟通。教师与家长在没有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会不同,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更好的融入到合作游戏中,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可以制作家园联系手册,每周将幼儿出现的问题写在手册中并发给家长,要求家长及时进行反馈;也可为家长制定家园观察手册,请家长配合,将孩子一周在家中生活以及游戏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每周交给教师一次进行分析;将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家庭延伸活动,教师指定主题,由家长进行监督,目的是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需要帮助幼儿改正的问题。

大部分幼儿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困难,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愿与他人合作的心理,这会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更多的挫折和阻碍。对幼儿来说,并不是只有在幼儿园中与同伴或老师的交往才能培养合作能力,家庭对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让家长有与幼儿合作的意识,教师在家长会中应该向家长渗透合作能力对幼儿的重要性,告诫家长不要过度溺爱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强,学会沟通,学会与人合作,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第二,让家长掌握与幼儿合作的方法。幼儿很多时候在完成某项活动时需要大人的帮助,这里的帮助并不是指家长代替孩子把其未完成的事情做完,而是对孩子加以引导,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活动,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完成活动,从中还可以使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教师还要指导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特点,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

2.教师指导策略。

(1)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喜欢学习和模仿教师,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或每一句话,都可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所以,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能对幼儿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协调自身群体的人际关系,为幼儿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第二,教师的榜样示范也体现在与幼儿的合作过程中,在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时,教师应指导幼儿如何沟通,教师应参与合作游戏,并正确运用合作技能,当好示范。

(2)将幼儿教育环境与合作相结合。

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人的情绪,良好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开展合作游戏的首要前提是使幼儿能够对游戏感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在为幼儿创设良好合作环境时,教师应做到三点:第一,应为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机会。在合作游戏开展时能够很好地与同伴合作的幼儿,能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既加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又激发了幼儿对合作游戏的兴趣和热情。第二,应为幼儿创设和睦、温馨、信任、尊重及公平的合作环境。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教师的鼓励,能使幼儿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这样和谐友好的合作氛围会使幼儿产生更强的交往能力,乐于与同伴相助,与同伴沟通,与同伴合作。第三,应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为幼儿准备适合培养同伴之间合作关系的玩具,比如橡皮泥、积木、拼图等。幼儿通过玩玩具,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他人分享、沟通和合作。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选择充足的游戏场地,引导幼儿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3)借助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交往能力的意义对幼儿来讲过于深奥,如何让幼儿理解合作能力的意义,让幼儿喜欢与人合作交往,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考虑幼儿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童话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拔萝卜》是大家熟悉的的童话故事:老爷爷在拔萝卜时自己无法将萝卜拔起,叫来了老婆婆,但还是拔不动,最后又来了好多小动物一起帮忙,大家团结合作,最后终于将萝卜拔起。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共同配合,将故事内容表演给幼儿看,能使幼儿更加直观的掌握合作技巧,感受合作的快乐,理解合作的意义,使幼儿对合作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为今后开展合作游戏奠定基础。

(4)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策略。

幼儿在某项新能力形成的时期,如果不能掌握好,就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或厌烦心理,会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而不想再继续进行。在这时,教师给与适时的鼓励,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教师通过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对幼儿的引导,适时给幼儿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幼儿更多地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通过合作游戏的开展,能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的水平。教师鼓励的评价,能使幼儿增强自信,受到鼓舞,从而在今后能够更加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通过幼儿合作意识的加强,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合作能力及体验,使幼儿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进行合作。

(5)将合作游戏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之中。

只是定期开展合作游戏,不利于幼儿培养合作能力。合作游戏应渗透到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之中,让幼儿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培养和巩固合作能力。生活、学习和游戏中都应渗透合作,从而在一日生活常规中掌握更多的合作方法。应努力改变小组合作模式,不要让幼儿局限在小组或小范围内合作。加强班级之间同伴的相互合作,加强同伴与同伴之间的联系,从点滴入手,培养同伴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通过对合作游戏的渗透,能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解决问题,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同伴间进行分工合作。

(6)引导幼儿充分享受合作的快乐。

同伴之间的交往使幼儿掌握了合作能力,教师适时的引导会使幼儿产生继续合作的意愿,通过同伴之间合作的过程,能使幼儿再次感受合作成功带来的快乐。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对幼儿共同合作产生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幼儿感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心情。第二,在幼儿进行合作游戏之后,请幼儿自己讲述合作过程,讲述自己是如何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师在幼儿讲述之后及时给予表扬,充分发挥表扬与评价对于幼儿的鼓励和促进作用。也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对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及指导,引导幼儿都参与到游戏中,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喜欢与同伴交往合作。第三,当幼儿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防止幼儿产生消极的合作情绪,鼓励他们寻找到适合大家共同完成活动的方式,从而完成合作任务。

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幼儿来讲,语言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都会使他们产生交往与合作的需要,而开展合作游戏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树俊.巧妙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十九

摘?要:提问是支持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有效工具,其本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本文对当前语言教学中的提问现状进行简单梳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以期对语言教学有一定启发作用。

关键词: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幼儿语言。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于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需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查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即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提问缺乏层次性,幼儿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有的教师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习惯。

5、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幼儿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巧妙的设计,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提问的应有之效果。有效性提问应遵循以下5条原则。

原则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应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原则3: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系统思考能力。

原则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原则5:提问要有多样性,从内容到形式要有新意。单一性的提问,孩子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即为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提问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鼓励孩子通过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二十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我在带小班时,班里的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以来既浪费时间又使幼儿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自觉又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的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着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专门的一节课去教授,在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执拗执拗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子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了。”

又如据调查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位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里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床边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自己创编成果的,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也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的肯定了幼儿的成绩,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例如:在幼儿玩耍过程中,孩子稍爬高一点,教师就会大惊小怪:“唉呀,不许爬高会摔坏的。”孩子稍有点奇思妙想,大人便会认为太出格而横加阻止:“不许胡说八道”等等。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如:孩子鞋带解不开了,保育老师便赶紧帮忙。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去想去做,并适时地给以启发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更不是包办代替。必须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探索。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入园时,每天都会哭闹不止,不哭的时候,他就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接近玩耍,眼睛更不敢与人正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对他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再让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使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得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管理论文幼儿教育论文篇二十一

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体会。

那么班级常规的含义是什么?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指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更顺利地开展。

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蜗牛走路、小猴子踩钢丝等动作,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地慢慢地走着,有的孩子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一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给手洗洗澡。我说:“不擦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就:“不擦手,小手应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学遵守。

3、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4、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

专注地听着,孩子们看我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轻手轻脚做事。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展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5、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在日常生活,千万不要因事小而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我只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果我们要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6、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7、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1、良好的开端,创设全新的环境。

开学第一天,我们侨情接待了每一位孩子,带着孩子参观了教室的每个角落,让他们说说大班教室和与原来中班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哪里变化了?孩子在新奇的氛围中我们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十分地自豪,自信也由然而升。看着他们乐呵呵的样子,我俩知道他们喜欢上了这个班级。紧接着我们给孩子提问了:每天你们进入幼儿园怎么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呢?做了一名大班小朋友你会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呢?和同伴怎么游戏呢?吃饭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离开幼儿园前应做什么呢?在回答问题时孩子都想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老师倾听着每个孩子的答案,给予及时肯定。我班的一日常规也随之形成了。

2、良好的常规利于为孩子实际操作服务。

域值日生的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3、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常规训练中老师的榜样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是幼儿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领导者,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常规训练中所用的更好方法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义务根据幼儿本身的各种变化,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不断的进行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有关良好生活常规的知识、规范行为,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3、《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6月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172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