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1:48:13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优秀20篇)
时间:2023-12-05 11:48:13     小编:书香墨

教案是为了指导教学过程,提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的一种工具。教案的评价标准应该明确,以便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案,小编整理了一些教案写作的技巧和要点,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知识。

2、方法与技能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课文。

(2)品味赏析精彩的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理解小说主题。

(3)运用艺术上的巧合,认识情节的精巧,续写小说结尾。

3、道德情感目标:认识人性中的虚伪和世俗的一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分析。

1、语言描写。

2、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年夏天,金安苑小区对面的仁和广场上摆放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绚烂、造型精致美观的瓷器,请问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生回答:观赏的欣赏的)因为它们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带来了精神或心灵上的美感。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二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知识点。

【(一)句子仿写】。

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它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仿写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体有:

(1)词语型。

例:结合语境,在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词语。

示例:“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尊严就是。

仿写: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搏击。

(2)修辞型。

例:仿照例句写一句子,要求句子由两个比喻句组成,比喻要合乎情理,分句间要有联系。“历史”、“时间”仍为本体。

示例: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就是这条长河上涌起的波涛。

仿句:如果历史是一曲乐章,那么时间就是这乐章上跳动的音符。

(3)托物寓意型。

例:仿照示例,任选事物,用语言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a.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b、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仿写:粉笔a.一张智慧的犁,耕耘在神奇的黑土地上。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煤a.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b.不经受磨练,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4)名人名言型。

例:仿写句子,使内容句式都与前句协调。

示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仿句: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的追求。

(5)情境型。

例:根据文句所提供的情境,将句子补充完整。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简爱说过:“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白朗宁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反抗精神的可贵。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6)话题型。

例:仿照下面句子,以“腐烂”为话题补写句子。

人生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我们选择燃烧,因为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自己闪光。我们摒弃腐烂,因为腐烂意味着变质,且在变质之际,会让别人恶心。

(7)阅读型。

阅读文段,分析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句。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绿色与.的殊死决战。哪儿充满绿色,哪儿必然水源充足,草木茂盛,那是生命滋衍的乐园。哪儿弥漫.,哪儿一定水源干涸,尘沙肆虐,那是生命凋零的荒漠。在我国,沙漠正在以每年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展,.对绿色的伤害是绝对无情的。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三

一、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吗?请给它们注音。

拮据栈桥牡蛎阔绰脓疮。

二、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读书应该养成圈点的习惯,摘录文中主要信息,填写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于勒的情况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

开端。

于勒。

发展。

于勒。

高潮。

于勒。

结局。

于勒。

答:那句话是。

表现的心理是。

3.当真的遇见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答:

答: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四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键字:名:有名,著名。灵:有灵气(显得灵异)。

句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键字:斯:这。惟:只。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译: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关键字:入:可译为“映入”。

句译:绿色苔痕爬上台阶,青青草色映入门帘。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字:鸿儒:大儒。鸿:大。儒:读书人。“鸿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此指没有学问的人。

句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关键字:调:弹奏。素:朴素的,不加装饰的。金经:泛指佛经。

句译:在这里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关键字:丝竹:泛指音乐。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句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关键字:云:说。

二、内容理解。

1.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铭,古代的一种文体。

2.全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劳形”)从居室环境、来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内涵:——环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日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3.中心归纳: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抒发自己安贫乐道,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五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参考答案:a,b。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六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解决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体悟“我”对荠菜的特殊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重要语句,学习铺垫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评价任务:

1.动情朗读,把对课文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体会“我”的遭遇和情感。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我”挖荠菜时的心情。

4.通过引导和讨论,探讨文章的主旨。

5.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课及《项链》的理解。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七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八

1.并皆暴犯百姓(侵犯)。

2.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在一起)。

3.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名声,名望)。

4.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有力,,强悍)。

5.或说处杀虎斩蛟(劝说,说服)。

6.并云欲自修改而年以蹉跎,终无所成(研究,学习,提高修养)。

7.乃入吴寻二陆(寻找)。

8.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剩下,多余的)。

9.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说)。

10.处遂改励,终为忠臣(终,竟,终于)。

11.何忧令名不彰邪(副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等)。

12.下面括号里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组是(d)。

a.终(为)忠臣孝子(为)人情所患。

b.竟杀蛟(而)出(而)年已蹉跎。

c.为乡里所(患)且人(患)志之不立。

d.处与(之)俱驱(之)别院。

二、翻译句子。

1.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故事导入。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附:课后总结。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一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二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权力。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2)内服、外服制度。

(3)垄断神权。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国。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义。

(3)、原则。

(4)、实质。

(5)、工具文章来源。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三

(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

(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x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考点二、美国的诞生。

(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5月,北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3)1776年7月4日(时间),大陆会议(机构)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意义)。

(4)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迫使英军五千多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英国存认美国独立。

(5)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6)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这场战争同时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影响)。

考点三、法国x拿破仑帝国。

(1)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起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法国x意义:见课本。

(3)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历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799年,法国将军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帝国——历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5)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考点四、工业革命。

1、英国(最早)开始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时间),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4、工业革命的影响:见课本。

考点五、殖民统治和抗争。

1、黑奴贸易: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种植甘蔗、棉花和烟草等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当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从非洲大量购买黑人,当作奴隶使用。欧洲一些人看到黑奴贸易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

2、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英国人后来居上,奴隶贩子大发横财,许多奴隶贩子赚到钱回国后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

4、玻利瓦尔: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18起,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从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印度的章西女王。

考点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宪章运动,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第一次政治性群众性的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4、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资产阶级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进攻。5月21日——5月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战士,这就是历的“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烈着后人。

6、《国际歌》作者:是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狄盖特作曲。

考点七、美国的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度废存问题,南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1.4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意义:《宣言》的发表,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转折点)。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南北战争结束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的总统。

4、南北战争的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八、俄国废除农奴制。

1、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重大转折点。

考点九、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1869年,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这些改革是在明治车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考点十、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4、20世纪初,人们造出飞艇。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影响:见课本。

1、课本要反复翻看,做到滚瓜烂熟。所有的知识具体位置都心中有数。

2、自己整理大事年表,把学习过的时间事件,按顺序一一整理出来,自己做的印象最深也最实用。也可以只整理重要事件。或者整理自己没记住的,这个整理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总会有很多时间你已经记住了,整理的内容会逐渐减少,你的成就感也越来越高。

3、注意学习历史要纵向联系,就是时间。横向联系,就是课本的排列。空间联系,就是地理位置,地区、国家、城市。

4、做选择题:审题最关键。审题时注意否定选择题,选出答案后再看一下问题明确让你选的是“错误的,不对的或不是”等,这些字眼一定要看清。选择题错的太多会影响你的总分。尽量不失分。基础知识要牢靠。

5、做填空题要求书写工整,正确,不能有错别字。

(一)抓教材,抓障碍,夯实基础。

(二)重归纳,抓专题,提升能力。

第二阶段历史复习绝不是第一阶段复习的简单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换句话说,第二阶段复习时立足于第一阶段复习的更高层次的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里,我们要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达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要以历史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历史的应用方面,注意历史知识与生活热点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对外关系专题、国家政策专题、社会生活专题、探索性专题等),另外向学生渗透题型设计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多巩固,精训练,树立信心。

第三阶段复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能力的深化和巩固,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不宜过多但要精选,争取选用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同时,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考中考。因为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所以在本阶段要教会学生用“尝试回忆记忆法”把前两段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自选一到两套回扣教材、查漏补缺的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进入考试状态。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四

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五、教后。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

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

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

自学:1、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2、古猿是今天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种?人种差异出现于何时?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第二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不能进行真正的劳动,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阶段:“完全形成的人”坦桑尼亚“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进行真正的劳动,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从古猿向人进化过程中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直立行走。(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南方古猿露西脑容量约400毫升,与古猿相近、早期猿人“能人”脑容量约800毫升、晚期猿人北京人脑容量约1043毫升、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

人和动物分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劳动离不开工具,不管是石器、还是现代机器,这些工具是人类制造并使用的。而动物是不会制造工具,最多会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种海狸用石块敲碎贝壳,猩猩用树枝钓白蚁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吗?人类什么时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现的时期。

4、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启发思维: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产劳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结:人类由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生产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因为劳动促使手脚分工,开始直立行走,进而促进脑的发育;劳动的需要,开始制造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人类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为能够制造工具和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运用:探究动脑筋——火的使用体现人类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钻木取火,体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产劳动。所以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火可以作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强人的体质,但不具有决定意义。

(结合书本两幅头像感受人类的进化)我们现代人属于哪个阶段?

今天的人类依然在进化,但及其缓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想象未来人类进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差异显现出来。

(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热带的黑人、温带的黄种人、寒带的白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辨析现代社会有人宣言“种族优越论”,“白种人是秀的种族”观点。能举例。

第二大问题:氏族社会的产生?

1、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区别于大自然)。

2、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结合书本介绍他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

3、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联系现代基本社会组织即社会细胞是家庭。氏族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的社会集团,如一对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孙辈等就构成有血缘关系的稳定的社会集团,联系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战胜蚩尤部落的传说)。

社会的进步:主要指婚姻关系的变化。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实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亲结婚对人体质的危害;。

氏族以血缘为纽带,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6、说说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讨论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了统治阶级和统治机构等——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与氏族组织相比,国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公有制,天下为公;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4、你认为残暴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五)堂清;题略。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五

第2--4周锐角三角函数。

第5周投影与视图和本期内容测试。

第13周查漏补缺,中考考前培训。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0分钟,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开拓,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分层辅导,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五、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六、强化复习指导。分二阶段复习: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六

“放飞希望,播种理想”

活动背景:

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有许多幻想,但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初步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培养班级学生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指导学生初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简单的规划,并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

班会目的:

初三是关键的一年,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借助各种带有情感特色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放飞自己的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寄希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在心灵上感到震动,在行为上受到促动。

班会准备:

1、召开班委会,确定班会主题,确定班会形式和主持人人选。

2、广泛搜集各类资料,确定班会内容,制作多媒体班会课件。

3、布置梦想墙;请部分同学准备表演节目和发言;布置教室。

4、每位学生准备自由发言的内容——围绕树立中考目标。

班会形式:诗歌朗诵、讲故事、表演、讨论交流、演讲等。

主持人:孙毅杰、庄添悦。

班会过程: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开始。

主持人(女)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是一组乐曲。我们走过了懵懂纯真的童年,走进了放射着光芒,蒸腾着热气的青春岁月。青春是人生中最璀璨的一颗珍珠,是最精彩的一篇乐章。青春的我们梦想拥有瑰丽的人生,所以毅然奔向远方。

主持人(合):今天我们在这里“放飞希望,播种理想”

主持人(男):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

主持人(女):理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人生前进的路程。

主持人(男):罗勃朗宁曾说过:人类的伟大不在于他们在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想做什么。

主持人(女):福尔摩斯也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

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则名人关于理想的名言。

1.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爱因斯坦……。

主持人(男):看完名言,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理想?

(同学们回答引出理想的含义:理想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主持人(女):多少人因有了理想而不断地奋斗,最终成了一代名人。下面请听三个名人成才的小故事。

名人成才的小故事:(杨金妤婕、吴春辉、陈勋谋)。

比尔·盖茨的故事。

乔丹的故事。

张朝阳的故事。

主持人(女):听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名人的成长经历,同学一定感悟颇深。他们成功了,但是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有目标有信念,所以他们才会不畏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理想的指引下成为一代天骄。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曾“为中华之崛起”这一理想而发奋读书。理想有职业理想,人生理想等等,同学们,你们心中有什么理想呢?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我的理想》(葛玙雯)。

主持人(女):理想是个诱人的字眼。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打桩的没有准备。

主持人(男):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了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男):听完同学声情并茂的演讲后,我不免想到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医生,能够救死扶伤,但不管多大的理想,我们都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足实际,从最近的一个个奋斗目标做起,我们身为学校的一份子,初三(8)班的一员,一定要争口气,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前途。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听听你为自己制定的奋斗初三最后四个月制定的目标。

(同学们谈自己的开学计划和奋斗目标)(10位)。

主持人(男):我想我们的同学心中早就有答案了。

主持人(女):哦?是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同学谈自己的实际行动)(6位)。

同学1: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让自己有后悔的一刻;。

同学2: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同学3: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为困难所吓倒;……。

主持人(男):是啊,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对,只要我们从小便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努力,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主持人(男):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下课的时候依旧伏在课桌上仔仔细细地做作业,每次考试前在灯下复习到深夜,他们清澈的眼神,坚定的背影告诉我们,他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主持人(女):是的,也正是这般的努力使得他们在每次考试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座的你们,是否愿意出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经验?下面请一模考试班级前3名同学介绍学习经验(部分同学学习经验介绍)(杜筱芸,庄添悦,冯书馨)。

主持人(男):是啊,成功无捷径,学习当奋斗。初三的学习是辛苦,紧张而又充实的。我们必须从今做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

主持人(女):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我们不相信奇迹,但我们相信自信和汗水。我们拼搏,我们收获,把握今天,创造明天,不言放弃的青春,是最美的!我们拼搏,我们精彩,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今天离中考还有124天,你知道今天离中考还有多少上课时间吗?

二月:12天三月;22天四月:18天五月:22天六月;11天。

共85天。

时间不等人,是到了该下定决心的时候了,全班诗朗诵。

诗朗诵《2012年6月,梦想成真》。

主持人(男):美好的理想,不去拼搏是不会实现的。

主持人(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主持人(男):朋友,不去尝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能做什么。

主持人(女):不去拼搏,我们什么也做不成。

主持人(男):尝试,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主持人(女):拼搏,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

主持人(男):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尝试吧,尝试一种新的方法。

主持人(女):让我们努力拼搏吧,搏出一片新的天地。

合:在不断的尝试与拼搏中,我们将会变得更自信,更坚强,更完美!

主持人(女):班会接近尾声,让我们再来听听每天为我们操劳的班主任对我们的寄语吧。

班主任:总结发言。

主持人(男):梦想的旋律已经响起,就让我们对老师、对家长、对自己、对未来做个庄重的承诺吧!接下来,请大家起立,一齐宣誓:

(青春励志誓词)。

主持人(男):承诺是美好的,但是需要行动去实践。同学们,请拿起你郑重写下的梦想卡片,贴在后面的梦想墙上,让大家一起见证我们的理想吧。

主持人(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初三的最后四个月,让我们心怀梦想,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踏上新的征程。

主持人(男):请记住: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班会后记:本次班会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能大胆地畅谈自己的理想,树立自己的信心,看他们自信的表情,听他们充满豪情的语言,我相信,他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是的,理想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这要求我们好好把握今天,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理想有近期,高远之分,还可以分为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人生理想,我希望同学们不但要有近期理想、职业理想,而且要有崇高远大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唯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是辉煌的,不朽的。

正在为中考奋斗的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初三的美丽。不要让沉重的书包成为你叹息的理由,不要让挫折的阴影占据你头顶的天空。你可以选择你的感觉。只要有一颗勇敢、乐观的心,你就能从灰色走到缤纷,从失败走向辉煌!生命就是奇迹,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希望渺小如豆,我们都要坚持,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否则我们将永远停滞不前。真正的胜利者,并非是指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而是在我们班里成长起来的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同学们。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七

(1)广东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韶关的“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该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至今发现的一处石器时代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场所。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发现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贝壳,因此称为贝丘文化遗址。通过对贝丘文化遗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国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渔猎文化。

(3)广东的手工业丰富多样,主要有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榨糖业、制葵业(新会是的葵乡)等;粤绣、佛山剪纸、广东象牙雕等是广东民间工艺的瑰宝,其中粤绣、湘绣、苏绣、蜀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绣”。

2.三大民系。

(1)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与中原汉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粤语。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语(是由闽语和古越语融合而成),

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话(是在中原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4.建筑工程。

(1)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围龙屋是我国经典民居之一。

(3)开平碉楼是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广东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4)广州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广东。

1.秦: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当时称番禺)。

2.汉: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从此广州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地位确立。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可达波斯湾。唐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北宋: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2)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1757年(乾隆年间)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广州十三行。

(4)明朝戚继光率军开赴广东等地,连续重创倭寇。

(5)明朝后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借澳门。

三、近代广东。

1.重大事件。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

(3)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开辟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将汕头、琼州开辟为通商口岸。

(4)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立继昌隆缫丝厂,是广东第一家民族企业。

(5)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6)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

(7)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

(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从广东出发。

(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建立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2.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1)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强盛时曾占领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2)邓世昌: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广东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捐躯报国。

(4)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领导了戊戌变法。

(5)梁启超:广东新会人。领导了戊戌变法,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主张,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史学家。

(6)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回国后创作了《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7)詹天佑:南海人,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和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8)冯如:恩平人,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于191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驾机参加国际比赛,荣获第一名。被后人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9)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人,领导了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

(10)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1948年12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期间,为粉碎“-”作出了突出贡献。

(11)廖仲恺:广东归善人。曾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等职。

(12)容国团:广东南屏人,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13)陈镜开:广东东莞人,他的“开国第一举”以133公斤的成绩,创造了中国运动员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四、现代广东。

1.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2.1980年将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为经济特区。

3.1984年广州、湛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后来将珠江三角洲。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改革开放在广东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

5.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发表“南方讲话”,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八

20--年转眼来临,本学年既有新任务要完成还有复习更要兼顾,因此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期,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有效教学新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学情分析:

本学年我带九年级三、四两个班,学生上学期成绩很不理想,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有部分学生成绩下滑很明显,学习习惯较差。做事慢慢腾腾,有几个学生应该考优生的学生都没有考到优生,如梁磊、刘子玉、刘婕、陈晓、麻乃芹等,这些也许是老师督导不到位,也有少数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耐心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新内容只剩两章:解直角三角形和投影。

三、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5)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6)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9)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10)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四、严格按照教学进度,有序的进行教学工作。

用心去做,从细节去做,尽自己追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五、强化复习指导。

分二阶段复习: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讲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六、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开拓,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七、分层辅导。

因材施教对本年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升学率及优良率,提高及格率。对部分差生实行义务补课,以提高成绩。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十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____、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____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____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____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____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____。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____。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____(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____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____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教案篇二十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二次函数和圆是新授课外,主要是综合复习,迎接中考。

四、教学目的: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概念。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理解数据的整理及分析等有关概念,能够计算方差、标准差等,能够用表格或列树状图的方法计算概率,对上述知识作一些简单的应用。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阶段(第5周—第12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式题,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九年级和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章节:第一章数与式;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三章函数;第四章基本图形;第五章图形与变换;第六章统计与概率。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章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

如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出函数解析式,或者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需用到函数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第二阶段(第13周——第18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第1周-第2周第二章二次函数。

第3周—第4周第三章圆。

第9周-第10周期考。

第13周专题一。

第14周专题二。

第15周专题三。

第16周-第19周综合模拟训练。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199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