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避免重复和罗列无关信息,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下面是一些有效沟通的技巧,希望对大家的交流能力有所帮助。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一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
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
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二
1、重形式,轻本质。
除了教学手段上的形式主义,还有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千篇一律强调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模式虽新,却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根本特点及其面对的教育现实,照搬照抄那些似懂非懂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把语文课堂教学弄得热热闹闹、花里胡哨,看起来好像高潮迭起,实际上却是两头落空。这些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的学习方式,宛如菜市场广告牌五花八门、叫卖声络绎不绝,而大力宣扬的自主其实没有多少“自主”含量。
2、重创新,轻“双基”。
时下“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的新贵,不少教师也为追求“创新”耍尽花样,最终花样耍尽,“双基”训练却早已泥牛入海,前景堪忧。其实,语文是一门融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尤其是散文与古诗文,情理交融,字字珠玑,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百读不厌。教师应在动情诵读的读味中,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中,在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中,上出课文的语文味,通过语言文字的震撼,让学生去品味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人性美。
3、重讨论,轻实效。
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口语表达和创新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却采用放羊式讨论,变满堂灌为满堂论,让满堂的热闹气氛,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体现课改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合适不合适一律讨论,不仅在教学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讨论,出现了一些无意义的讨论。
4、重问题,轻思维。
有的教师在课上刻意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有的思维含量低,学生无需思考,即可答的问题或是学生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答的问题。看似师生互动,教材的知识点也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而那种用教师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实际体现了教师是红花,学生只是绿叶,看似师生互动,实是学生配合教师演好一场戏,极大扼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语文教学中应把握的原则。
语文姓语名文,即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讲究咬文嚼字;必须以“文”为本,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感情变为自己的感情,把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2、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不能是林黛玉,主题思想的客观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只有在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个性阅读、多元理解,才能深入文本的内部,才能最大程度贴近作者的思想、情感、灵魂。
3、知识还是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说,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宜刻意追求”不等于“不追求”,有的学生到了高中,还不知道什么是“实词”,可见语文教学对知识淡化到何等程度。“知识毕竟还是知识,它是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的基础形成能力,从而获得发展。”这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改变的。
4、教师还是教师。
不管任何时候,教师还是教师,教师应当负起教师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积极引领、平等参与、客观评价、有效促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时,要提出具体任务,安排具体时间,还要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演讲讨论、写书间笔记,写阅读札记等。
5、学生还是学生。
初中语文应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全面语文素养。首先,课堂上重视的应该是“读”、“说”。读包括范读、朗读、默读、速读、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其次,应该是听。要求学生上课必须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察颜观色,辨析语气语调等;再次是写。除了课堂上的写作以外,应多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调查报告,写所见所闻所感及应用文等。
总之,只有我们敢于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结合前人的探索和未来的要求,务实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语文特质的语文教学之路。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三
开学第一天,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都会经过一个反思期和未来规划期。特别是学生,刚升入新学校的,对新学校新老师充满了憧憬,老生当然也面临着重新分班,重新面临着新的老师。因此,什么都不确定,这时学生的首要印象非常重要,你给他什么标准,就是他今后学习的标杆。马虎不得。
开学第一课讲点什么,我想不讲学习的事情,不要讲作业什么的。的就是谈谈理想,或者写写梦想,描绘一下自己在本学期结束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老师,我想我会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会讲《山体滑坡的故事》。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第二个故事:我会讲《老鹰的故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第三故事:我会讲《苏格拉底的故事》。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三个故事讲完之后,我还会问问,成功除了学会面对困难,相信自己,学会坚持之外,还需要那些成功因素?当然还需要养成好习惯和掌握好方法。
最后我还会讲两个小故事。来结束我的第一课。
故事一: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故事二: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四
现代教学论把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强调,这固然很对。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非智力因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当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二者达到最佳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智力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查阅力和自学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毅力、习惯等。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益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成分的合成,智力是学习的前提,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在智力因素差不多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根据国家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人类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优生优育的知识已广泛普及,成绩最好和最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以便使学生在处事和学习中处乱不惊,始终如一。
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西方18世纪正式提出美育的伟大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明确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他说:“有审美情趣和美的教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创新性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练人性,美首先是艺术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给儿子的信》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他还说:“儿童天生是诗人。”处在花季的青少年天生爱美,具有审美的本能需要.帮助他们识美而悦之,择美而从之,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同时,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向生活化.艺术化的轨道发展。
语文课文有不少艺术珍品,正是极好的美的精神食粮。借助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进入“无我”之境,使人从功利意识中解脱,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心灵受到感化、熏陶、渗透,使之得到美化和提升。我在教,《社戏》一文,欣赏景物时,在学生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目静坐,听录音,在头脑中勾勒画面,然后给画面染上色彩,让它动起来……这样学生完全融入这幽美的意境中,感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更受到了美的教。.也可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欣赏自然美、体验生活美、学习人格美等等,让他们感受到“美就是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要创造美、奉献美,使我们生活的空间成为美的世界。
二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精神能源,是一个人有无独立学习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开拓性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走向成才的第一步。一个人有自信心,心理活动就高度积极、稳定,以持久的毅力去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相反,一个人没有自信心,做什么事情就懒散、拖拉,混一天算一天。
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就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结果是自卑心理太重,不敢主动说话、发表意见、害怕回答问题等等。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应该从尊重信任开始。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虚荣爱面子,如果能架起一座信任和理解的桥梁,了解他们缺乏自信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其成功经验相联系,成功的经验愈多,他的自信心也就愈强,期望也就愈高。反之,一个经过几次努力都不能成功,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降低自信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学生要好好学习的愿望”。这就告诉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尽可能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和享受成功欢乐的时刻,并通过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认识,捕捉其闪光点,使每个人都有受表扬的机会,并把一篇题目为“别说,我不行”的散文贴在教室里,提醒每一个学生,遇事多说“我能行”。
三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学习是艰苦而长期、连续而不能任意间断的脑力劳动,他要求学生具备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要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山峰”。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认为:“创造的成功是一分的灵感加九十九分的血汗”。血汗即指以顽强的意志和刚毅的性格进行刻苦钻研和不懈拼搏,这都证明顽强的意志是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不遗余力,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满足,养成了懒惰的习性,贪图享乐,怕苦怕累,做事缺乏毅力,对人对事表现出冷漠、自私、软弱等不良性格特征,这都给我们的教育培养工作增添了难度。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1.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学生树立榜样,他们就会知道遇到困难该怎样做,仿效学习。我结合本班学生王彬的事迹教育学生,身边的榜样最具有说服力,同学们遇到困难,就会和王彬相比,有部分脆弱的学生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同时利用古今中外名人事例来激励学生。欧立希发明药物606次失败605次,才最后获得成功。司马迁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终于写成了警世之作《史记》。张海迪、朱彦夫成为一代青年的楷模……使学生明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2.重视受挫教育。
俗话说得好:“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温室里的花草难成大树。古往今来成大器者无不在成长过程中经受了种种挫折和磨难,而后才干出一番事业来。“逆境出人才”,我们应当故意设置障碍,人为铺设“挫折之路”,让他们走出温室去品尝艰辛,遭受挫折和失败。(如误解、委屈、冷落、考试或竞赛失利等)经受几番逆境的考验,通过克服困难来逐步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磨练顽强意志和塑造良好性格,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教师投入全部的身心,去观察、去了解,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和学生坦诚相待,像培育花朵一样,精心扶植。
我们的受教育者,是自主能动、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的人,因此,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能全靠正面灌输,更应是春风化雨般的渗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耐心细致地发现问题,动用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情感感染技巧,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智力因素,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与有较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21世纪的主人。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五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
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
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六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第二中学(342600)。
课堂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它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入教师的心田,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教学实践。课堂改革的春风吹欢了学生,学生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到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我们必须防微杜渐,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促进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本文就新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与同仁们商榷。
误区一: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作出适时的.教学方案的调整。但问题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正悄悄地变成“满堂问”的方式。
此误区是把提问式和启发式混为一谈。有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于是便将语文课堂改成了“审问堂”,一味地将知识编成一连串的问题“审问”学生。比如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连续提出30多个问题,由这些问题组成了一节课。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几乎都是在“问”与“答”得双向交流中完成的。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甚微。
误区二:只重视语文教学改革,而忽视语文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的“教学生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领。在新课改中,老师们对教法改革很重视,而对学法的指导却不太重视,(语文教学论文)从而导致了一些语文教师只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语文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语文教师只知道“教学生”,而不管“教学生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提高慢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亦步亦趋,失掉传统和自我。
教学方法有其继承性,又有其发展性。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要继承,而落后的、陈旧的要抛弃,代之以新的方法。而有的语文教师只看到其发展性,而未看到其继承性,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亦步亦趋,甚至生搬硬套,结果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和自己特有的方法丢掉了,而别人的新的教学方法又没有学好,最终是“邯郸学步”。我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误区四: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评价教师采用与没有参与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你没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参赛,参与优质课评选,也是把多媒体的运用看做是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变相地从现代的“机灌”代替传统的“口灌”,并没有达到课改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能力,文章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画面。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语文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效果,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记忆。
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绝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课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同时,也牺牲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他不能代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掌握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钻透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只要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学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七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3.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八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九
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有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春季的中午,孩子们正沉睡在梦乡里,我在办公桌前写活动计划。因为吃了感冒药,头沉得抬不起来,不知不觉趴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小林老师休息了。”“小林老师咳嗽好厉害。”“你们别吵了,把老师吵醒了。”“我妈妈说,感冒要多穿衣服,小林老师趴着睡觉,不冷吗?”“我去给她披件衣服。”这时,几个幼儿来给我盖衣服了,我没打算“醒”来,我不想让这种被关爱的感觉这么快跑掉。我静静地趴着,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由孩子向我诠释的幸福。孩子们带着体温的衣服包围着我,我在这份呵护中被深深感动了,我的内心得到了爱的满足。世上其他的一切在那一刻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还是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感受吧:
“慢慢地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入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2.源于幼儿的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许多老师谈到了源于幼儿天真无邪的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工作中还有幸福,因为我们工作时面对小朋友,不存在勾心斗角,对象比较单纯,心情比较放松。而且小朋友也很有趣,特别是他们身上经常发生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觉得特别有趣。比如说,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不怎么来上幼儿园,家里人非常宠爱他,有一天他来到幼儿园,玩积木时不小心把积木弄掉到地上了,他穿的衣服很多,弯不下腰,这时他喊我们班性格较犟的一个幼儿帮他捡,那位幼儿就帮他捡了,他对帮他的那名幼儿说‘谢谢’,对方说‘不用谢’。当时我看了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以为那个幼儿不会帮他捡的,谁知他帮他捡了,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很有趣。”
另一位老师说:“工作中也有快乐,小孩蛮可爱的、蛮天真的;自己也挺喜欢小孩的,觉得小孩好玩。跟我妈一起上街时,看到小孩,我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我妈还说:‘你在幼儿园还没烦够呀!’上课时,小孩也蛮好玩的,他们的有些行为让我觉得好意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幼儿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幼儿、如何与幼儿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二、如何获得幸福感那么,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教师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方法一: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就是要看出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地接纳幼儿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随着自己对待孩子方式的变化而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一位老师说:“做了母亲之后,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幼儿更加宽容了,不易发火,所以孩子给自己的爱多了,工作也感到更幸福了;在做母亲之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较严厉,但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感觉并不幸福。”
方法二: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常习惯于带领幼儿做这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幼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的特征是不平等、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凡是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的老师,都能体验这种交往带给她的幸福。
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听听这位老师的诉说吧:“七年前那个丹桂飘香的九月里,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甜美的梦想,我走进了幼教领域。从懵懵懂懂的托班幼儿到能说会道、能唱会跳的大班幼儿,我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春天里,我们去放风筝,寻找春天;夏天里,我们倘佯在垂柳如烟的长堤上,描绘着生命的旺盛;秋天里,我们一起来到金色的田野里,感受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冬天里,我们又捧着雪花、堆着雪人……孩子们纯真的心深深感动着我。记得在大班即将升入小学的一次音乐活动上,我教他们唱歌曲《再见吧,老师》。我们一起回忆四年来的点点滴滴,讲述着即将离别的伤感之情,最后孩子们都哭了,说着:‘老师,我不想离开你!’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哭了,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世上最宝贵的真情,这是人间最美的画。也许,我无法用语言来诠释‘幸福’的真谛,但我觉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拥有孩子们真诚的爱,便拥有着幸福!”
3.源于教学中的成就感对幼儿教师来说,教学中的成就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二是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看着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就会觉得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伴随着价值感的实现,教师会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增长,而且这种体验本身伴随着幸福。弗洛姆曾说:“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教师体验到了“给予”所带来的幸福。“给予”不是奉献,“给予是潜能的表达。……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给予本身便是极大的快乐”。有一位老师谈道:“我班有一个叫佳宇的孩子,已经3岁了,但不会说话。家长非常着急,误认为他是哑巴。我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随后,我针对孩子不会说话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工作,记录了大量的教育笔记,更多地给孩子以爱抚,经常抱他,和他说话。有一天,他突然抱住我的脖子,指着一个玩具对我说:‘妈妈拿。’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启发他再喊一声‘妈妈’。佳宇乖乖地又喊了一声。顿时,我泪流满面,抱着他亲了又亲,并对其他老师喊道‘佳宇会说话了!佳宇会说话了!’一声‘妈妈’说明孩子把我当成自己的妈妈,也说明我的探索取得了成功;一声‘妈妈’激励着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一声‘妈妈’,使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幸福。”
4.源于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教师的心,因为在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看看一位教师的感受吧:“工作这么辛苦,有幸福感,因为家长对我特别的尊重。尤其是我们搞半日开放活动,家长看到我们的工作后,提出了赞扬和各种建议。老师做出什么事,家长都记在心里,过了许多年,家长见到老师后还很客气,还提到。家长愿意跟我交流,把我看做可以信赖的人,看做真正的老师。我认为付出有回报,努力了就得奖,成绩有了,家长也很尊重、肯定,不是拉关系的那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觉得自己蛮有价值的。家长也很理解我,有一次,我班有个小女孩不小心跌倒了,到医院缝了3针,家长也没说什么,其他家长也说,这是正常的。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那么,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家长,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其次,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理解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真诚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是消除家长和教师之间在思想、价值观以及双方的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建立起积极的关系。
5.源于领导的支持和肯定为什么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对教师具有那么大的价值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二是教师具有得到领导赏识的心理需要。忠君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观念,是一种群体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忠君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时候还会在社会生活中显露出来。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说过:“我非常在乎园长,哪怕是他看我的眼神我都很敏感。”还有一位老师说:“现在年龄大了,也想得多了,领导的一句话都要想半天:为什么讲?是不是针对自己的?”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幸福体验。一位幼儿教师说:“其实领导认可还是很重要的,对以后的工作重要,如奖金、效益、进修机会都与之有关。”
另一位老师说:“的幸福来自园长的赏识。记得刚到幼儿园的第一年,园长分配我担任大班的班主任。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心。老园长看出了我的心事,找我去谈心,并告诉我:‘我让你带这个班,我知道你是有能力的,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听了这席话,我不再担心什么了,反而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有一种特别的兴奋和感动。”
那么,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和肯定呢?关键还在于以自己实际的工作成绩赢得领导的认可。一位老师说:“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些设想。特别是在毕业几年后,就想把工作做好一点,按好的标准要求自己,有公开课我就要求上,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我也争取。反正当时的想法是课要上好一点,能出去学习就争取出去,以自己实际成绩赢得领导赏识,不刻意拍马。”
6.源于工作中获得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幼儿获得成长,教师自身也获得一定的发展。雷伯曼1995年指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该是自身的发展。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在与幼儿互动中、在与家长和同事的交流中、在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在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得的。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育能力的增强,还意味着个人整体的成长。发展本身能带给人幸福,因为发展是生命的本质。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
课堂教学改革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抓住一个中心,落实两个基本点,用好三宝,实现四个突破,走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之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抓住一个中心。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而建设合作学习小组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及合作精神;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需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便可分若干小组让学生联系生活举实例,得到事物的不同答案,让各小组尽显神通,展示风采。同时,老师要做到依趣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取组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因为所选是各人的兴趣特长,又是实现自我管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能促进学生做得“最好”。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能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分组合作小组建设还要注意男女比例搭配,学习能力按低中高搭配,便于让学生互帮互助,培优辅差。
落实两个基本点。
落实两个基本点就是如何建立教学模式、如何科学评价小组建设,对合作小组学习效果和小组表现进行科学监测。
首先是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老师就要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由于体裁、课型不同,可建立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如文言文学习可用“习、讲、练、测、评”;诗歌学习可用“读、品、悟、背、诵”;现代文阅读可用“导、读、疑、析、练、拓、测”;作文教学可用“立意、选材、提纲、修改、润色”。教学模式建立后,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调整,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可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观察本组学习效果好的同学,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供自己借鉴。可在本组间开展传帮带活动,抓“两头促中间”,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评价可以自主学习、答疑、纪律、合作能力、作业完成、监测成绩等进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总评,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先进个人、进步之星等。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能促进小组进步,还能让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好三大宝贝。
用好教学三大宝贝,就是信息技术、导学案、小组长。
首先要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法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堂堂网和全国资源全覆盖进行网络教学。
其次要用好导学案这一珍宝。所谓导学案,就是以备学生为主,教师将预习内容、知识点、难点、思考问题、练习、自我检测等,均放入导学案中,让学生课前预习,能解决的课前解决,不能解决的可放到课堂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还可以当堂设疑提问,当堂解决。这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教《故乡》一文,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闰土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这样一来,“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有“纲”可循,让学生带着预习效果走进课堂,教师真正成了“抛砖引玉”人。这样做不仅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培养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次要用好小组长这个“活宝”。小组长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者,在本组中起引领和上下联络功能的协调作用。一是要选拔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有号召能力的学生当组长,让小组内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二是教师对小组长要加以培养指导,教他工作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除了教师的合理运用外,小组长更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可通过种种方式确定由那些学习成绩好,主动性强,文化素养高,善于与人交流,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小组长。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将一个个小组长培养成一个个小老师,在他们带领下,学生们越来越善于合作,乐于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战斗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四个突破。
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实现四个突破。
管理上有突破,更科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先进带后进,让组长、科代表当小老师,协助老师批阅作业,实现自主管理、自我管理。
教学上有突破,更轻松。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通过堂堂网教学和灵活多变的教法,让老师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备课,研究学生,改革教法,达到轻松愉快教学之目的。
学习上有突破,更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学生以学习为乐。因此,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进行课本剧展演、出版小组优秀作文集等,教师的感染力、爱心也是让学生爱上语文,快乐学习的源泉。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享受快乐,超越自我。
教学质量有突破,更上新台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了解学情,钻研教材,研究考标,及时反思,認真总结,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新台阶。进而增强自己的信心,让学生及家长关心、支持课改,信任课改。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如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遍)。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而有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那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文化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和知识整合。
阅读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凄,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师,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积累,文本的阅读才有坚实的基础。文本研习是自身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有机整合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发现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1.探究的内容学生能够操作,并且有兴趣。
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二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和语文水平相对较差,想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相关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十分困难,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和具体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组,然后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实际的参与小组活动和交流讨论,还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有效性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在低年级语文课堂当中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全面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分交流讨论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本身的数学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想要独立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相对困难。另外,某些学生甚至还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乱喊乱叫,这样不仅严重的违反了课堂纪律,同时也会是小学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来进行数学目标的安排,然后引导学生分层次有目的的进行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交流。例如在进行《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首先提出问题,“文中的人将葫芦种下去之后开始,开始长得怎么样呢?”、“后来葫芦的生长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人面对这些情况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葫芦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呢?”,然后要求小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意见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小组长还必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任务的合理安排,要求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相对较难的问题。
二、在低年级语文课堂当中科学指导合作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还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同时也能够了解自身看法和其他学生之间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小组学生在听完其他学生或者教师的意见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质疑,我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边思考边进行倾听,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关的沟通交流,从而取得相对较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三、在低年级语文课堂当中开展多样化的训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喜好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尽可能地引进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例如,利用舞蹈、唱歌、展评、游戏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交流讨论的状态当中。例如在进行《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扮演文章当中出现的我、闰土,以及闰土的父亲,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闰土的形象,或者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文章当中发生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语文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要考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外,还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高求知欲的引导之下来进行相关的语文学习合作小组学习。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和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斌.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方式[j].新课程导学,,(10):64+75.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三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严厉和严肃,他们在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有效地引导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除了在学习上对学生投入关注,教师还要关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使他们能从心理上信任教师,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对教师教学的内容也产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对语文知识的探究中。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从语文基础知识学起,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处于和他们平等的地位,善于倾听学生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来提高教学方式的适用性。
二、有选择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课堂互动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成为了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对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用思考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就会打击他们探究的兴趣,使合作探究方式失去效果。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提出问题:这篇散文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文中作者用了哪些语言描述“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路获得拓展,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由于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具有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的作用,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够使他们对课文有深层次的理解,使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获得实效。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在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提高自学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预习,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在预习时,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指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例如,在让学生预习《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以下几个问题:这篇课文哪段描写最让你感动?文章几处写到了“背影”?作者用“背影”作为文章的题目的深意是什么?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来阅读课文,并通过解决问题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预习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四、运用综合全面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地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尚处于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初步形成的启蒙时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纷纷采取肯定式、积极式、富有激励性式的评价。这种评价对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思维潜力、增强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决心,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我眼中的秋天》作文教学导入部分,教师选用了一段舒缓的音乐作为教学背景,帮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音乐播放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听完音乐,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仿佛来到了秋天的田野,风轻轻地吹,金色的稻子也在风中跳起舞来了!”教师听完学生回答,对该生竖起大拇指,微笑着说:“你说得真好!非常形象!”学生在获得教师肯定后,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其他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开始发言,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脑海中的秋景分享出来,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多方面锻炼。
五、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用不断追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最为教学的目标。作为新的教学模式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提高。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四
一、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
遵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举新课改理论旗帜,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进行语文教育与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三维目标,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设想与教材处理:本期完成“必修三”与“必修四”的讲授,“阅读鉴赏部分共计27篇课文。约76课时完成。“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约20课时完成。本期学习时间约为30周,教学任务应完成必修3与必修4两本教材。
新编语文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有所不同,它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对必修三与必修四的教材处理是:
(1)“阅读鉴赏”单元与“表达交流”单元教学、及作文教学相辅相成。
“阅读鉴赏”的每一个单元大约为两周完成,每教授完一个单元以后,按教材编排顺序讲解“表达交流”的一个知识点。教学主要依据“表达交流”知识点地排序来进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写六篇,小作文四篇,每两周一次大作文,一周一次小作文,都要求课堂完成任务。本期作文文体训练主要是针对议论文,每篇大作文与小作文都要配备老师讲授和指导资料,每篇作文都要求有学生习作范文及不合要求的病文,作文范文要起到示范作用,对病文要求进行修改。每次大作文完成应花至少四课时进行,总计作文课时为30课时。在这过程中,必须每一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
本期周记要求主要依据学校所发资料《作文周计划》完成,主要针对议论文形式进行训练。同时每两周依据“阅读交流”每个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同时,要继续组织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并在本期举行背书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加强学生演讲与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听说读写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与“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单元教学交叉进行。为了避免教学的单一性,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每上完一个阅读单元后就进行“梳理探究”或“名著导读”单元教学。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而不断地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五
(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轻阅读方法的指导。徜徉品味法、想象再现法、联想迁移法、顺藤摸瓜法等阅读教学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阅读方法,迁移课堂上形成的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培养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走上良性轨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阅读方法;想象再现;联想迁移。
一、徜徉品味法。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二、想象再现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三、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四、顺藤摸瓜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切实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能力更为重要。好的阅读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六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二、语文课堂要目标简明,环节简约。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总喜欢为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而赶“时髦”,拿到一篇课文,还没好好读两遍,便考虑怎样将课上得精彩。殊不知,花样越繁多、环节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就越不理想,只能是教者辛苦,学者更辛苦。学生只会是云里进,雾里出。那么,怎样才能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学生明明白白地学知识呢?每一堂课,应把握“三个维度”和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依据课文的特点与单元训练重点,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阶段目标,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于永正老师的课质朴淡雅、自然本真,教学环节朴实无华、扎实有效。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是拓展延伸,强化读写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时髦的跳跃式讲读,也没有精彩的课堂表演,引导学生以读懂课文为主,在每一步的学习中都经历了读进去、读出来的过程,在扎实的学习中,学生学到了读书的方法,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句一句地读好课文、也读懂了课文。
三、语文课堂应该过程与效益并重。
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开放活泼,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学习氛围自由热闹,可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又学会了什么,课堂效果又怎么样。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好好深思。
简单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倡的是教学内容要简要,教学过程要简约,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手段要简单,教学语言要简洁,力求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一课时,没有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没有精美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跟平常的随堂课没有什么区别:揭示课题,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范读课文,读写训练等。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没有进行传统的分析讲解,而是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理解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读中拓展。最后,学生读出了节奏,读懂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读出了文章的韵味。整节课上,这篇文言文在于老师的循循指引下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惬意。
四、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根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一节语文课上,如果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缺乏灵性的课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的《桥》一课时,笔者担心学生感受不到文中的老汉那种舍身忘死、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花了很多心思准备如何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料,试教下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经过反思,笔者发现整堂课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尽管教学极力地“煽情”,但学生却好像丝毫不给面子,无动于衷。经过反复思考,再次教学时,笔者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放弃一些无价值的提问,抓住重点的句、段来指导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配上背景音乐,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受感染,纷纷举手想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这次教学,笔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把课文读好,从读书中有所得有所悟,让繁琐复杂的“讲解、问答”让位给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地读。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七
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基础性为主的综合性学科,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相对雄厚的基础,更需要学生对于已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将已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的过程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笔者以为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使得自身的语言基础得到相对比较深层次的提高。
1根据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作出自身的改变。
根据教育部对于我国语言学科的要求,教学不仅需要根据我国语言教学特色,更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完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许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而言,采取适当的模式和方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为例,在进行有关古诗词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古诗的中心思想。在许多专家和学者看来,中心思想的把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以及想表达的情感。因此,中心思想的教学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只有把握住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够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会迷茫,不会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通过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情感,使得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不会毫无头绪,就算写了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把握中心思想以外,根据一些教育文件要求,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阅读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语言学科的特点是在于长期的训练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不断的将自身的语言信托点融入到生活当中,才有利于自身价值以及语言学科性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新时代的语言学科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适当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学科的基础呢?笔者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练习和阅读练习,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却缺乏教师的指导,那么无疑就会使得学生陷入于,题海战术当中,不知道自己练的是什么,不知道怎样把握一种方法,只有让学生适当地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及对于犯错误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引导,才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1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让学生多读一些非常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更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多读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章,就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够学的学生真正地热爱阅读。教师之所以要注重有关阅读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因为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其对于学生相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提高也将有帮助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那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作为一名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以及阅读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到相关比较好的文章的时候作好读书笔记,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当然这样的过程因为繁琐会遭到许多学生的抵触,因此,教师有必要监督学生进行相关阅读量的练习,学生就拥有了大量的阅读量,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2.2引导学生多写。进行适当的写作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写作练习,才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否则一味地停留在阅读的阶段,就会使得学生依赖阅读,却缺乏自身对于事物的看法的表达。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阅读练习和写作练习,这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在于背诵许多优美的古诗文,更在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练习,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写作练习,对于其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结语。
本文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究,希望能帮助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教学现状而言,需要注重相关教学手段的提高,以及相关古诗文著作阅读的练习。通过日常的阅读和写日记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语文的基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八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南县的“六步、四疑、五悟”教育模式的日趋完善,南县的教育课改工作取得了更大地发展,我有幸成为了课改中的一员。我也有些许的感受。一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习,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从而树立起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创设出符合自己班情的教学设计。还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能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班内学生普遍反应喜欢上语文课。一节课40分钟,往往觉得太短了,下课后还围着我讨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现在学生在新课前都能认真预习,特别是能积极查找资料,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常常高潮迭起。
总之,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更新,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当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使用不当,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面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有必要结合小学教育实际,采取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使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应有的教育价值,展现应有的教育魅力。本文致力于对教学策略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概念、类型及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露了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的缺失,指出今后教学策略的发展方向。
教学策略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桥梁,回答的是教学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教学策略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当前由于内外双方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使用不当。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早已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事。如何把教学策略落到实处,是目前所有教育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内涵。
“策略”,通常来说指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的概念内涵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在呈现出某些共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分歧。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而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展现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则更加具体化,更有针对性。它指的是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托,以小学生为对象,以实现教学任务为目标,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改组,以使教学效果渐趋于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邵瑞珍把课堂教学策略理解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1]。李晓文、王莹把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一分为二,认为它既包括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也包括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2]。该观点虽然分别从静态的和动态的双重角度来综合考虑,但侧重点仍然在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皮连生则更加看重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的服务。他认为教学策略的内涵外延非常宽广,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3]。由此可见,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概念内涵,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采取的方法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教学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课堂情境,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教学策略的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帮助教育者对教学策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教学策略的划分,国内外学者也各有看法。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学策略应属于“教学心理”的一个分支,包括“指导的”和“发现的”两大教学策略[4]。施良方则根据教学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把教学策略分为了三大类,包括教学前的准备策略、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教学后的评价策略[5]。加涅则把教学策略分为管理的策略和指导的策略,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管理和指导策略,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些策略组织好,运用得当,并且其中许多环节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6]。由此可见,教学策略可从多个角度和不同侧面来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划分的种类自然不同。虽然它们彼此各有侧重,但亦相互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最合适、最恰当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
三、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接受和吸收语言最快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小学更是整个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作为起跑阶段的助推器———小学语文,就显得更加重要。如何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课堂的每一处,教学策略的选择与组织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使用,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预期。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策略,无疑会为课堂注入生命力,使教学内容变得鲜活,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对小学生来说,可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既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最后,通过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现如今的教学理论还未形成科学严密的体系,内容驳杂,范围不精确。通过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丰富教学理论,完善理论体系,促进教学理论的完整性与科学化。理论要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最终必须要归于实践,而教学策略就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中间环节。教学理论是抽象的、概括的,它与实践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但是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以及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压力下,使得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变得困难,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困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尝试、总结、修正,让教学策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80。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伯黎,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3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