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2:35:10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精选21篇)
时间:2023-12-05 12:35:10     小编:JQ文豪

学会信任自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心。总结应该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他人观点。这是一份关于创意思维的资料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一

各位领导,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画》这篇课文: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二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将一组词语组成了韵文让学生认读。内容是:太阳闹钟小鸟/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用餐/上学升旗做操,四组排列整齐的词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课文配以相应的图画,不仅能使学生借韵文形式和情境图识字,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认识事物,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写“鸟”和“太”字,认读其他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顺序仔细观察图画,能把图画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初步训练学生健康的生活常规,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本课时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按笔顺正确书写“鸟”字。

教法: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促讲,以讲促读”的教学方法,辅以直观教学法,联系生活等手段组织教学。

学法:在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读--思--说--读”的方式来学习韵文,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自主交流,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画出当上小学生后一天中你最喜欢做的事,并用拼音写一句话。

1、导入揭题。

2、指导看图,谈话引出词语。

3、朗读词语,注意正音。

4、朗读韵文。

5、教学生字“上”和“鸟”,指导书写。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三

《aoe》是人教版小学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汉语拼音,课文主要讲了aoe的认读、它的四声以及书写,课文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3个单韵母,课文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意趣,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四线格。

4、培养学生观察图画和读书的能力。

教学重点:aoe的音、形的教学。

解决方法:指导看图,形象记忆。

难点: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读准二、三声。

解决方法:指导口形、反复练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有所发现,再带出语境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然后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并结合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此,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设置形象生动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整体上感知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借助表音表形图,在语境中认识aoe3个单韵母。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四种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声,能够直接读出带调的韵母。

第二课时:借助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复习aoe的音形,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观察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欢迎来到拼音王国。

介绍汉语拼音的三大家族。

(二)看图讲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个小韵母都藏在故事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找一找这三个小韵母吧。

2、学生听故事。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a字歌。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唱着,发现自己在溪水中的倒影,便不由自主的哼起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泳的小鸭子听到歌声也都往这边赶来,它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呢!

3、师:同学们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4、学生汇报后,教师进行评价。

5、板书:aoe。

(二)学习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1)读准a的音。

师:小姑娘唱歌的时候,是把嘴巴张大的,我们念a的时候,也要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读音要拉长些,口型保持不变。

教师带读,学生跟着念,体会发音要领。

师:看我先来念,嘴巴张大aaa。

指名读,小组开火车读。

(2)认清a的形。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a。

是啊,小女孩的头像a,圆圆的脑袋像a的肚子,她的小辫子就像是a的小尾巴。

(2)教师教学生说顺口溜:“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aa。”

(3)(好,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写个a,a要两笔写成,先写半圆,就是圆圆的脑袋,在写一笔竖弯,是小辫子。

学生跟着写,书空。

(二)教学单韵母oe。

1、读准韵母o音。

(出示oe教学)。

o是圆圆的,读的时候嘴巴也要圆圆的,口型保持不变。

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范读。

2、认清o的形。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o,它像什么啊?

生:……。

(2)教师教学生说顺口溜:“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3)(好,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写个o,o要一笔写成,从左上起笔写成半圆后继续往上写,与起笔处相接。

学生跟着写,书空。

3、读准韵母e音。

读e时,口型要变扁,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口型保持不变。

教师带读,学生跟着读,体会发音要领。

指名读。

4、认清韵母e的形。

(1)师:请你们看看图,e长得像什么?指名说一说。

生:

(2)教师教学生说顺口溜:“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ee”

(3)(好,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写个e,

e要一笔写成,从里面的“-”起笔往上,再接着写半圆。,教师再次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三)巩固练习。

1、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认清形,学说顺口溜:

嘴巴张大aaa。

嘴巴圆圆ooo。

嘴巴扁扁eee。

2、随机出示单韵母,指名认读。

(四)学习四声。

1、认识声调符号。

师:三个单韵母跟我们一起完了这么长时间,我们该送他们回家了。

(点击课件,出示声调符号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小汽车分别是怎样走的?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四声调,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声调符号,韵母遇上它们,读起来声调就不同了。

2、师:有同学会读韵母a的四声调吗?谁来试试?(出示a的四声调卡片)指名读一读。

3、四声的读法和小汽车的走法是一样的':

第一声是平的,坡也是平平的,我们念的时候也是平的;

第二声是上坡,声音也要往上;

第三声要拐弯,要先下坡再上坡,声音也要先下再上;

第四声是下坡,声音也要从高往下降。

4、教师带读声调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边读边打手势,学生打手势跟着读。

5、教师带读a的四声,边读边打手势。学生打手势跟读,指名读。

6、学会了a的四声,oe的四声你能自己试着读读吗?(出示oe的四声)。

7、教师带读oe的四声,学生跟读,指名读。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四

《aoe》是苏教版小学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汉语拼音,课文主要讲了aoe的认读、它的四声以及书写,课文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3个单韵母,课文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意趣,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拼音,有主动学拼音的愿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创设情景,借助媒体,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oe的四声。

3、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能力。

其中,让学生认读aoe及四声,并能正确书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读准四声。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有所发现,再带出语境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然后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并结合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此,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设置形象生动的动画情景,让学生整体上感知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借助表音表形图,在语境中认识aoe3个单韵母,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第二课时:借助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复习aoe的音形,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四种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声,能够直接读出带调的韵母。

第一课时。

(一)借助情境图,引出字母。

这样,通过动画情景,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觉得学习拼音是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的,于是期待着每一节语文拼音课的到来。

(二)看看说说、认读字母。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展示情景图画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象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看图,知道画图的意思,从“阿姨”的“阿”、“喔”、“鹅”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有关的口语音节,让他们反复地听——听老师标准的示范发音;认真地看——看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变化和模拟发音口形的手势,教a时可以出示大苹果,引导想象张开嘴巴咬上一大口的口形,教o时观察公鸡的口形,教e做微笑的口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音学生模仿练习,体会发音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地认读,做到至少人人单独读一次,进行相应地辅导。然后让学生将学到的字母回归到相似的具体语境中,指导学生学读“语境歌”,学说规范的普通话,规范自己的语言。进一步建立字母符号与具体语境的相似练习。从而发挥“语境歌”的真正作用。

这样的设计,主要通过情景的创设,点燃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能够读准拼音。利用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记忆。加强字母的识记。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认读,规范语言。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运用低年级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并结合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而在编写顺口溜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激烈的讨论,形象的演示,学生不仅认识了形,还了解了拼音的笔画组成。

(三)玩玩游戏、再认读。

1、看看老师的口形,猜猜拼音,猜对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2、摘苹果游戏:读准的小朋友得到一个苹果,并出示画外音(鼓励的话)。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游戏中跃跃欲试,乐学不彼,把学拼音当作一件快乐的事,真正达到了以“趣”导学的效果。

(四)字母宝宝住楼房。

1、根据互动的原则,教师请学生做老师,讨论讨论这些拼音的笔画是怎样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然后再描红,提示描红的注意点。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换位互动,体现了“双主体”的和谐交融,同时,教师形象直观地展现描红经过,防止孩子在描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写a时强调半圆要圆润,教写o时要圆润,教写e时要一笔写成,分布匀称。

2、做做手指操、深呼吸,播放舒缓的歌曲,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这是学生开始练习写字的起步阶段,关心握笔和坐姿,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过于紧张的心理。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美观大方,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所教的内容。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清晰标准的上海方言来歌唱,并以柔美的声音表现出《摇篮曲》的风格。

2、感受不同情绪的童谣风味。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上海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上海方言的吐字。

2、歌曲旋律的起伏。

教学突破口:以“上海童谣”为主线,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意境和内涵,进而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1、学生表演《路边童谣》进教室。

2、师生做老上海的弄堂游戏。

3、回忆会念的儿歌、童谣。

说明:以“上海童谣”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童谣的兴趣,感受“上海童谣”歌曲的特色,为歌曲教学打下铺垫。

1、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a、师范唱。

b、生交流:外婆住在哪里?老师怎么去外婆家的?

2、熟悉旋律、学唱歌词:a、跟着音乐做摇小船的律动。

b、用情景创设、师生谈话、问答的方式进行歌词教学。

c、用“lu”哼唱。

d、轻声唱词。

e、处理好“外婆”、“一只馒头一块糕”的唱法。

说明:此环节注重孩子的生活实践,将音乐问题生活化,从最贴近孩子生活的细小环节入手,用上海方言口语化的“外婆”呼唤声巧妙地解决了孩子们对起伏较大的旋律的掌握。

3、学唱歌曲结束句,进行力度的变化。

4、完整地表演唱歌曲。

6、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介绍上海有名的桥。

2、节奏朗读《新上海童谣》。

3、表演唱:上海童谣。

4、欣赏本校学生的表演舞:路边童谣。

说明:通过此环节,拓宽学生音乐表现的空间,使学生了解童谣除了可以通过朗读进行表现,还可以通过演唱、舞蹈等形式进行表现。由老上海童谣的学唱到新上海童谣的创作,凸现了现代气息,悄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六

我教授的是“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3、出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所以在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中例题,让学生叙述三只小动物的位置,当学生说出:“小白兔在下面,松鼠在中间,小鸟在最上面。”时,我提出“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为的是让学生说出:从下到上的顺序。以培养学生的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当学生说出:小松鼠在上面,小白兔在下面时。我给予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在学生自己叙述的较流利、较准确时我出示填空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我说你摆”这一游戏环节,同桌互相配合,一个说位置,一个摆,还到前面表演,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一环节是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玩儿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本节课我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学生找的很准确,有的是我也没想到的,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强。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数学语言准确,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训练。

在讲完“上、下”一课后,在反思的过程当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就是没有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我应该在学生叙述时,把处在中间位置的松鼠单拿出来,让学生说说它的位置,让学生发现原来松鼠的位置可以说成是: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在小鸟的下面。然后在“你说我摆”这一还节再巩固一下,这样教学下来,我想书中最后一道推理题学生一定会很容易解决,我准备在下一个班的教学中加入这一部分,看看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上、下”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七

一年级孩子们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所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中的“上下、前后”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孩子们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在此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孩子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他们只知道谁在“上面”,谁在“下面”,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也就是表面的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及全课程的理念,紧扣全课程本单元的主题,以一首儿歌《安静》导入,设计了生动、活泼、有趣的小动物观看森林运动会情境,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摆一摆”的游戏:首先是老师摆,孩子用简洁准确的话描述小动物的位置;然后是其他学生说,一个孩子到前面摆;让孩子在动手摆、动口说中感受“上下”的相对性;在教学“前后”的时候,让孩子们戴着小动物的头饰玩排队的游戏既让孩子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守秩序的教育:

1、“小动物”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2、其他孩子说“前后”的指令,“小动物”进行排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上完之后,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进行了评课,让我意识到了这节课中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比如说评价语不够丰富,不具针对性;孩子在这几个关键点回答的很出彩时,要大力表扬并给予及时强化,让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一说。我会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反思并修改,在今后的上课中会注意这几点,用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八

从课程总目标、本册教材内容标准两方面说。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分别是:

1、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3、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4、在语言发展的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体现工具性的目标是:

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4、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5、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6、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以上课程总目标的制定,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四方面来说。

(1)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品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254字,会写其中的126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的教学要求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是: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意见。

我将从教学内容、编排体例,编写特点,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三方面说。

(一)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体例。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几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认识新同学。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0课,包括21个声母,6个单韵母,18个复韵母,和15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学习。然后是识字(一)、12篇课文、识字(二)、5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识字9-10个。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254个常用字,写其中126个笔画简单的字。

17篇课文分作三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积累与运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4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识字和课文单元后面,使他们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编排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出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强了趣味性、及早获得了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的积累与运用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2、科学性。

汉语拼音、写字、认字、阅读的编排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全册要求认字334个,识字的编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文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38个生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生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的基础。

3、时代性。

这册教材体现了人文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例如《做操》、《马路上》体现了孩子们劳动的生活情操。此外,古诗、诗歌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的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学习认字、拼音。在连、涂、画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式整合。

教材采用多种形式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在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计划的安排在一个有机整体里,以汉语拼音为例,每一课都安排了精美的插图,随情境图出现了一些拼读儿歌和音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拼音时也认识了生字,把学习拼音、识记生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2、纵向整合。

本册教材的制定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以汉语拼音为例,本学期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韵母、声母、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说普通话。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识大写字母,巩固拼音的要求,在以后学习中,继续依靠拼音学习生字,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充分实现了语文课标设计的整体性,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建议在一年级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精神的集中和轻松愉快的体验并存于整个课堂,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快乐课堂”。

下面我以“情景教学为主线”介绍我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汉语拼音教学”,建议创设通话情景,教学过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增强课堂趣味性。

2、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建议在情境中识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写字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语言描述和动作体验对写字笔画、笔顺进行指导。例如对笔画“撇、捺”的指导,可以形象的把“撇、捺”比喻成人体的胳膊,书写这两个笔画时。要想胳膊一样自然的舒展开,要不然就会很别扭,孩子们通过夸张的缩胳膊、耸肩体验到了对笔画的正确书写。

3、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的“形体表演法’,及声音、表情、动作为一体,以达到一种生动、形象的再现情景效果。例如《做操》一课,反复的形体演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速的背会课文。

4、口语交际教学。

建议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恰当运用插图,发挥图画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形成有效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九

《神奇的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以“我的手儿巧”为主题,试图以“我有两件宝”、“做个小玩艺儿”、“打扮我的小天地”三个活动主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和脑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自我,关注生活,体验合作和创造的乐趣。《神奇的手》是“我有两件宝”这一主题活动中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认识手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在运用手开展创造性活动中,发挥想象,认识手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三方面进行说课: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神奇的手》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来感受和体验生活,探究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采用了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进行体验性学习,创造开放又有活力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vcd教学资源的引导作用,以多媒体vcd内容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契机,将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组织了起来。

爱因斯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的开始,我采用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导入:“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学生很聪明,马上就联系实际猜出谜底是“手”。这样,学生对手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对本课的教学充满好奇心。这种导入方式不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挖掘生活,丰富认识。

学生有了参与热情后,我紧接着提出问题:你的小手会干什么?这个来源与自身生活体验的问题马上就让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纷纷说出自己的手能帮助自己干什么。为了能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手的作用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vcd中的“手的用处多”这一内容,让学生观察、认识: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劳动,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做许多其他的事情,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手。目的达到后,我赶紧抛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手的其他作用吗?这个问题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进了生活,还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作了良好的铺垫。

在这个环节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vcd的资源优势,将可以开展的活动和游戏及其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引发儿童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来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发展品德。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来辅助教学。

活动前,我出示多媒体vcd中的教学图片一。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初步感知:手不仅能帮助我们劳动、生活,还能和我们做游戏。接着,我再从每组邀请一个代表上台开展“摸一摸”的游戏,要求其他的同学作评判,台上的同学说对了,就拍拍手;错了就跺跺脚。这样,全班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教室里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们个个兴奋得脸儿通红,眼睛紧紧地盯着台上的同学,生怕自己小组的代表说错了。活动结束时,学生对手在生活中的运用又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思路开始拓展,为下一步的创造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又出示了多媒体vcd“手影游戏”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猜测图片上的手影是什么。我见时机成熟,连忙给学生示范了小猫、小狗、小鸟等手影,让学生猜一猜,猜出来了在模仿动物叫。教师的亲身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们也开始模仿做各种手影。于是,我问:你能用你的小手变出什么?小组同学一起做一做,猜一猜吧!这时,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成了一个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猜想、实践、创造……各种造型与设计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激发兴趣,拓展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学生创造了如“公鸡、山羊、兔子、鸭子、小猴……”充满了奇思妙想的作品。此时,我对学生的创造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评出了“小小创造家”、“大大方方奖”等奖项,并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创造。课后,我发现这个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及时的鼓励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乐于将创造活动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生对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知道:人的手是由脑控制的,多动手可以使我们大脑更加聪明。这里,我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举手游戏。游戏规则要求手学生做的动作要与老师发出的命令相反,错了要有所惩罚。游戏前,学生感到很容易完成。但游戏开始后,很多学生发现有些“手不由己”。大家的兴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不少的同学虽然受罚,但是积极性却更高。这个游戏大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反映能力,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大脑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动手的准确性。

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又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儿歌,让学生边听边表演,使学生在音乐、图片和语言所创设的情境中,再一次巩固新知。我发现,学生特别投入,根本不需要教师刻意去维持课堂纪律。

《神奇的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体验入手,组织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音像材料和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实践、创造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品德行为。教学之后,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有这几个原因:

1、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利用学生喜爱的猜谜活动,打开学生的兴趣之源,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2、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积极地进行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敢想敢、爱想爱说的学习态度。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时既有引导,又有示范,还亲自参与活动,这样不但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活动、表演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启发学生,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兴高采烈地实践、创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提出新的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今晚我们又相聚在小教天空这片成长的乐园、育人的沃土里。非常感谢州教科所、县教研室为我们建始实验小学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感谢学校领导的厚爱和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你们把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赐予了我。

现就我们选定的研究主题:让识字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我所执教的《菜园里》一课向各位说课。恳请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指正。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课: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要把生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本课内容的选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有活动的时空,走出课堂,在有趣的实践中学习。比如:课前利用双休时间我带领班级学生去城郊参观了农民伯伯的菜园,他们亲身走进蔬菜地里感受蔬菜的一切,一边摸摸、闻闻、拍拍蔬菜,一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知道了不同蔬菜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了解并收集了有关蔬菜的知识;这就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了广阔的生活中,不再局限于书本。特别是学生在菜地里,看见萝卜时,老师拔起一个大萝卜问学生:萝卜的根很大一部分在哪儿?学生回答:它根的很大一部分长在地里,我们看不见。老师顺势引导说出“萝卜地下捉迷藏”,让比较抽象的词语理解融进了实际观察所得中,学生很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萝卜地下捉迷藏”。这就为其在课堂实际中理解词语作好了铺垫。通过这样一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近了蔬菜,认识了蔬菜名,了解了蔬菜的特点。而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蔬菜的喜爱之情,为课堂学习储存了一份难得的激情与兴趣。

《课标》指出:低年级孩子的识字教学贵在激发其识字兴趣。我在努力做到这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卡通人物“农民张大爷”,他带着各种蔬菜,为了来看望孩子们而走进了课堂。这一设计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为张大爷的出现,唤醒了孩子们的记忆,让他们的记忆闸门徐徐开启,好象又回到了几个星期以前快乐而有趣的参观菜园活动之中,唤起了他们的“兴奋点”;其次是张大爷这一和蔼可亲的人物由生活走进了课堂,而且还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蔬菜,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再次是以课件形式出现老师要说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孩子们乐于接受,符合其年龄特征。总之,开课时的激情入课,唤醒了学生的记忆,重拾其识字的兴趣,为课中学习奠定了基础。

(1)看实物说蔬菜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把各种蔬菜安放在同学们的座位里,而且让其不容易发现(还说是张大爷送来的)。在学习词语时,我请同学们自由找找张大爷送来的蔬菜在哪儿?不说则矣,一说则激发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发现欲、探究欲,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找到了各种蔬菜,面带自豪与微笑地高举在手中,这样就让孩子门提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我让孩子们把找到的蔬菜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最后我请孩子们把自己找到的蔬菜展示给大家看,并且要响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来,让实物与抽象的名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物中学词,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2)由实物引导学词识字。

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展示完手中的蔬菜后,我便出示相关课件:带拼音的蔬菜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他们刚才说的蔬菜的名字。并运用激将的语气问:“你们想记住这些名字吗?”让学生很自然地由认识蔬菜实物过度到学习词语之中去。在学词学字的这一环节中,我又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如:先让学生对照拼音自学词语,接着检查自学情况,检查时又先让学生齐读带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词语。当认读完9个蔬菜词语时,最后只出示在这些蔬菜里面藏着的7个去拼音的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就让学生在实物中学词,在学词中识字,把实物和学词、学字结合起来,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识字教学水到渠成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想这样就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其循序渐进的识字。

当学生学习完蔬菜名及其其中的7个生字后,剩下的一部分生字还在课文之中。我打破常规,把该认识的生字从课文里先提出来,放置于屏幕上,然后给孩子们明确交代,这些生字就是藏在我们儿歌里面的另一部分生字,请同学们想办法认识他们。当学生经过自己的重建,自我想办法去认识生字后。老师再进行检查。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认记生字的积极性。

当学完14个会认字时。我首先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来复习巩固生字,让学生齐读所有生字两遍;接着我做到各得其所,把蔬菜名中的生字和儿歌里面的生字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巩固方法,这样就避免了巩固识字的枯燥乏味。如我采用了“开火车”复习法,激发兴趣;采用了“图词对照法”,让学生再一次把识字和看图结合起来,形象直观的记忆;我还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你问我答”的方法,让一个学生到前台当老师,这一游戏活动,再次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也检查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考验了孩子们的应变能力。总之,我认为巩固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年龄特征,运用了多种方法。我想这无一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新的营养。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四个。其中“心”和“风”是比较难写的两个字。而且在他们中间分别呈现了一个新笔画和一个新偏旁。为了减小在写字时这两个字的学习难度,我在识字教学中就相机出示这两个字进行合理的指导,把写字融入到识字中去,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识字,让识字、写字有机结合。在学习这两个字的写法时,学生就已经很清楚的了解了哪个笔画难写,这样就做到了化难为易。

儿歌虽然不是本堂课的重点。但其在辅助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用趣味盎然、由浅入深学习儿歌的方法来把识字教学融入其间。如,当我要求学生自读儿歌时,便要求其一边读儿歌一边看生字是否认识,还有不认识的要对照音节拼读;为了检查其是否认识全部生字,我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自我反省是否都读对生字时,我点名读文,师生评议;最后为了让学生感受会读儿歌、会认生字的快乐,老师和他们一起自由表演朗读课文。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巩固生字的认识寓于朗读课文之中。

总之,我在此次教学活动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次研究主题为准绳,努力做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竭尽全力让识字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我认为此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实”,真正体现了“踏踏实实”教语文这一理念。但我深知,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如老师的普通话不太标准;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精炼丰富;老师的亲和力不够等。在此恳请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谢谢大家。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快上一年级》这首歌曲轻快、活泼,节奏鲜明,很适合大班的孩子来演唱,随着主题我要上小学的开展,孩子们对小学生要做些什么,小学可以带什么等等有很大的兴趣,结合主题选择了歌曲《我要上小学》来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通过师幼互动,贯穿游戏情境,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歌曲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理解能力较强,对领唱、齐唱的歌曲特别感兴趣,但对唱法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进一步的学习。因此,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这首歌曲的教学,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水平。

(三)教学目标:

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使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正如《纲要》所说,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我定目标为: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2、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要去上学的美好愿望。

3、乐意用领唱、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体验不同演唱方法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四)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熟悉小学的环境。

2、物质准备:歌曲《快上一年级》、小学生书包、幼儿绘画作品《快乐的小学生活》。

(五)教学重、难点:能用领唱、齐唱、轮唱等方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我运用了欣赏、图谱教学、游戏等教学方法:

1、欣赏法:音乐活动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其目的是保持乐曲的完整性,让幼儿完整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为活动的开展做情感铺垫。

2、情景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重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而情景教学法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在活动中我通过图片、幼儿的直接经验,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进行体验和感受。

3、游戏法:游戏给幼儿的感受带来无限的乐趣。本活动中,我设置的音乐情境本身就是“做一年级小学生”。并结合音乐道具来表现,把活动推向高潮。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歌唱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活动中,我充分运用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区感受、体验音乐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音乐,这正是体现了《纲要》所说的让幼儿大胆得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一)说说谈谈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2、课件演示:幼儿用自己的绘画纪录讲讲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小结:大家发现了幼儿园和小学有那多不同的地方,就连上学的方式也有些不同,我们一起来听听小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二)学唱歌曲《快上一年级》。

1、倾听音乐,随音乐做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拍手、跺脚)。

2、说说歌曲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3、再听一遍:请幼儿仔细听将歌词的顺序排一排。老师帮助幼儿理清歌词的内容。

4、师幼拍节奏唱歌词。

5、再听一遍,幼儿跟唱。

(三)用不同的方式演唱。

1、齐唱:

2、领唱:一名幼儿领唱。

3、伴唱。如:一部分幼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另一部分幼儿唱歌词部分。

4、询问幼儿还可以用哪种方式演唱歌曲。如:轮唱(男孩、女孩轮唱或是老师、幼儿轮唱)说一说不同的唱法,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

(四)歌曲表演:

刚才我们一起唱了歌曲《快上一年级》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上小学了吧。那我们就先来做一回一年级小学生吧!

请一部分的幼儿北上书包进行情景表演唱。

(五)活动延伸:在餐前活动组织幼儿用多种方式演唱歌曲。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师音乐活动的学习者和创作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指导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并主动与老师沟通,活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教师带着信息、期望自觉不自觉地巴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从中体验学习和表达带来的快乐。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二

学习内容是: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按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该分两课时来上,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孩子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我就把它们合二为一。整节课下来,虽然看到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总感觉孩子有点浮躁,学习状态不够好。现在我就把这节课中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就是,也许是因为刚刚从寒假走过来,有极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入状态,尤其是在让其他学生来发指令时,有几个学生就只顾着自己说个不停,而根本就不听台上的学生的指令,似乎这与自己无关。在指名发言时怎样培养其他孩子的倾听习惯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上下楼梯怎样走、找座位、汽车方向盘在哪侧、左右手的分工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得使得孩子们情绪高昂,立刻产生讨论的兴趣,表现欲望极强。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终生受益。不足之处就是立足点过小,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座位用时过多,导致原本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即北京、香港的汽车行驶的不同规则,没能来得及出示,如果能够把立足点放得再稍宽一点,就可以让学生既学会生活中的左、右,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由于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对应练习只只是局限在教室内的情景,安排了“说出你座位的前后左右是谁?”、“课桌、板凳、地面、天花板、电棒的位置”、“自己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这三个练习,在练习环节中孩子说的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孩子表达的不是很清楚,还需要多一些引导和锻炼。此外,练习环节的设计可以再开放一些。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三

认知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喜洋洋的贴图,课件。

一、从贴脸游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瞧:

(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2、出示喜洋洋图片1。

问:你们觉得这两个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3、学生讲,老师贴。

4、学生观察,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5、引入课题,喜洋洋为了感谢大家帮它找回了鼻子和嘴巴,现在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玩,在生活中去学习上下位置关系。板书:上下。

二、理解上下,培养空间观念。(重点)

出示主题图,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站,南京长江大桥,图中有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观察。

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汽车和火车,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详细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火车和轮船,你能再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小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

2、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难点)

出示汽车、火车、轮船,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一会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又说火车在下面。对吗?

同桌讨论。生回答。

小结:对于三个物体来说,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例如:火车对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

现在,喜洋洋带我们来到第二站教室。

将你的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上面,然后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再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

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生操作,师巡视。

(3)写一写。

四、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游戏,喜洋洋做,学生跟着做。

游戏儿歌:上上下下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上爬,(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下往上至头顶)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下滑。(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上往下至脚面)

太阳出来了, (双手在头两侧伸直打开,手心向前)

花儿也对我咪咪笑。 (手腕靠拢在下巴处做花朵状微笑点头)

上,下, (双手伸直上举,再弯曲至耳朵旁)

上,下, (重复上面动作)

休息一下。 (双手在脸侧做睡觉状)

2、第三站,动物器材室。

3、第四站,喜洋洋的房间。

4、第五站,回到教室。

联系生活,叫学生观察所处的教室,有哪些物体存在着上下位置关系。

五、小结。

今天,喜洋洋带我们游玩了这么多地方,你收获了什么?观察所处的教室,比如,讲台和黑板,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间存在哪些位置关系?这是我们后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四

本单元围绕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从作息时间上还在不断调整变化,为更好的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不断让儿童感知自己在这一年里一年级生活的点滴变化。

二、说学情。

刚入学的孩子们和幼儿园时期相比,的确是长大了,但对成人的依赖还是存在的。孩子们都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课堂上充分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角度感知总结自己的变化与进步很重要。由于孩子年纪小,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东西比较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合作能力也是要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情况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现在我来说说本课具体的教学目标:

1,了解按时起居、按时上学的意义。

2,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

3、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为什么要按时起居、按时上学,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要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过课前的调查、资料收集,课上的交流、游戏,让儿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儿童的体验、感悟、内化中,一步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则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成“发现明明的变化”“了解西西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收获成长的果实”“分享成长的快乐”五个活动。

导入部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是一节课开头成功的关键。

老师跟孩子们说:“上节课,钟姐姐和明明交了朋友,帮助明明改正了很多坏习惯,明明现在可大变样了,成了人见人夸的好孩子,今天钟姐姐又被请到了西西的家里,我们看看西西又哪些地方需要钟姐姐帮她改正,请同学们看书p32页。

活动一:激趣导入。

1.老师描述画面一,接着让大家说说,西西这么晚睡觉,上学会怎样?上课会怎样?经常这样下去会怎样?老师逐个问题来问,请同学回答,生回答不一。老师及时总结。(出示幻灯片)。

2、老师又继续描述画面二,请大家说西西该起床时不起床,你们说这么晚还不起,上学会怎样?上课会怎样?经常这样下去会怎样?也是教师逐个来问,请同学回答,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同一张幻灯片)。

3、这时老师结合学生自己情况来问:你在家有没有晚睡晚起的时候呢?你的家长会怎么样做呢?之后,老师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判定哪种情况:(出示幻灯片)。

说明一下:让学生结合自己来说,学生们一时不会列举太多,这时在孩子们说完后,老师再把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列举出来,让这个问题更充实。

4、老师小结:好,下面咱们来帮一帮西西吧,你想给她哪些建议。同桌同学先说说,然后老师再请同学说。

设计意图: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老师及时表扬学生。

5、老师接着说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要么咱们给西西打个电话,把大家的建议告诉她好吗?老师示范给同学们,随后请同桌一人扮演西西,一人扮演自己,来练习。

设计意图: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对打电话不陌生,练习起来兴致高。

6、老师就请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对表演好的同学送上掌声。

设计意图:教育就是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创设孩子们乐于参与其中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而在整个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下面进行活动二:和钟姐姐交朋友。

老师导入:大家帮西西改正了错误,为了感谢大家,钟姐姐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是一首拍手歌,请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念一念,学一学好吗?这时出示多媒体。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读两遍。

你拍一,我拍一,闹钟叫我要早起。

你拍二我拍二,上学准时不迟到。

你拍三,我拍三,每天按时来用餐。

你拍四,我拍四,早睡早起是好事。

你拍五,我拍五,养成习惯我最酷。

7、下面是和钟姐姐交朋友的环节。

(1)老师导言:下面请大家继续看书,看p33页,这是一张西西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下面请大家拿出你们手中的“我的作息时间表”,按照上面的几项内容,自己合理的来制定一下时间,写完之后,小组内先互相交流,然后老师再找同学来说。布置完后,老师把“我的作息时间表”上的几项,抄写在黑板上,对学生先讲清楚,再让他们去写。

说明:这项内容有点难度,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还不是很明白,所以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抄在黑板上,逐个进行讲解,让学生行中有数,结合自身这样会写的真实,仔细。

(2)教师及时总结刚才的活动。

1、接着问同学们,现在是几点,我们还能够回这个时间吗?学生回答不一。

2、老师又问: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时间不能倒流。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请大家结合班里学生来说其实咱们班也有很多珍惜时间的好孩子,比如说能按时起床、按时用餐、按时休息。这都是珍惜时间的表现。请小组内评议出守时守纪的标兵来。并说明理由。(及时表扬优秀同学)。

设计意图:我先组织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让同学们都能感受自己的长大与进步,知道自己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而老师则作为参与者,细心聆听着孩子们进步与变化。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引导儿童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和成长展示。用“找优点”的方式启发儿童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容易得到消极评价或被忽视的儿童,老师注意引导儿童正确、全面地进行评价。

3、老师总结,接着老师出示幻灯片领读有关要珍惜时间的句子。领读两遍。(出示幻灯片)。

四、最后是课堂知识延伸: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我以分享成长的快乐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让儿童把课堂上的展示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大家都能知道我的变化,为我祝福。

五、到这里本课结束。

课后反思:综观整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生活性。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力求做到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的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课堂上老师通过创设孩子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所得,有所悟,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我想一节课下来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谢谢大家,不足之处还请您多多指教!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捆小棒(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捆小棒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二是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本部分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成,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10到20各数能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的组成却一点也不了解。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数器、

老师:课件、小棒、计数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积累感性经验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概念。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为理解和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补。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摆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捆一捆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0个一是一个十。为下步教学11到20的组成奠定基础。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师生做摆小棒游戏,摆出11到20各数。教学程序为:摆11根小棒,学生集体摆后,找一名学生把小棒摆在黑板上,集体想:个十()个一是11。12到19根小棒可以分着让学生自己摆,并说出是几个十几个一。然后,让学生摆出20跟小棒,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怎样很快的摆出20根小棒?让学生说出方法。

(二)通过认识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各数的表象。

1、介绍计数器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介绍个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十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

2、师生做拨珠子游戏。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计数器,并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各数的表象,可以通过摆小棒和拨珠子之间的转化练习来完成。

具体环节为:老师用课件示范11用小棒表示,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对应在计数器下面写数字的过程。然后老师摆15根小棒,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5,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9,学生摆出19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20根小棒,一个用计数器拨出20。

3、安排在直尺上读数,可以让学生形象的看到20以内数的排列,为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和顺序打下基础。

4、巩固练习。

通过看图写数,让学生再次体会数的直观模型。

通过画珠子,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数位概念。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0~10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想一想、读一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多次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探索与思考,从而获得知识。由于一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还太强,不善于与别人合作学习,所以,这节课设计的小组合作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数位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课件中只出现个位,十位,虽然也比较直观,但是与学具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学具从个位一直到千万位。学生实际操作时不知道该拨哪儿的珠子,有的学生随心所欲的拨。课后经过思考,还有听课老师的建议,我们都认为次环节教师用计数器演示比较好,先指导学生认识并找到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然后教师拨珠子让学生读数,再由教师报数让学生拨珠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恰到好处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六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七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 前

: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自然奥妙无穷,发生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电脑显示)。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树爷爷问小松鼠:“你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动一:(电脑显示)先出现小鸟和小兔图,把松鼠从情境中去掉,重点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充分自主地说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再出现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电脑显示)。(通过小童话剧的情节揭示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扮演松树爷爷说:“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边是谁?”

“小兔的上面是谁,下面是谁呀?”

“小兔在小鸟的哪面?”

“小鸟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鸟的哪面?”

3、如果森林的医生啄木鸟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自由发言)。

活动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投影片)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设影片)(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3、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板书设计 :

上 下

位置关系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八

一、用常识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

一年级的孩子尽管刚开始学数学,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思维很快被激活,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如,在[片段一]中,这些食品都是学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样的题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身边的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是符合学生年龄持点和认识规律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数学又是十分现实的。抽象的内容需要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学的内容。如[片段二]让同学们根据佳倩家中的餐厅的大小,为她筹措餐桌,椅的选购与配套方案。其间,涉及餐厅桌椅合理布置,实用与美观,敬老与来客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学直觉估算的知识,更激活学生道德、审美、统筹等的综合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大思维开放的空间和创造性进行问题解决的机会。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展开讨论,让每个同学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说、有人听、有人反对、有人补充、有人质疑、有人解释……此时教师也完全以一个合作者,引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往,形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学生没有了解到佳倩家几口人的信息,少购了椅子,造成“有人站着吃饭”害得全班人哄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问题来体验数学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自身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对学生来说其价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所接触,但一般都是无意的,通过学习“分类”以后,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的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并在应用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应用价值。

又如:[片段二]在学习“估算”之后,上了一堂数学活动课,设置了为一间餐厅配置了一套合适的餐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配套较合理想及一些综合的思维过程,由于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挑战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学好数学的价值。

教学的实验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与生动丰富的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以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思维感情,也便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两个题材,引发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十九

教材分析: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联系生活,运用规律——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智力闯关,巩固发展——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比如,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有规律的涂色,让学生观察周围,小组讨论,努力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策略。

(三)、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关系和谐;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撩起来,灵气得以释放。

(四)、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局面。

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意因素千差万别,教师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息变幻的外在、内在的状态。为此我不单纯从表现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生各自“劲往需要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单为教而教,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想来,在执教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缺憾和不足。

1、在有规律涂色展示时,我应该让学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图片说。

2、在最后的有规律串气球的活动中,我应该把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注重了操作活动而把气球串成了一堆的情况。

3、智慧宝塔的第四层我设计的是一道发散性的题目:1个红珠子,1个绿珠子,1个红珠子,2个绿珠子。

一个红珠子,3个绿珠子,让学生想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出示就进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当作一个思考题出示,可能会更好。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二十

《神气的小厨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六课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造型表现课,教材中针对儿童心理特点,选择儿童喜欢的食物为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现实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把美术和生活有机联系,从不同角度体验美术的乐趣,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这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于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在实际动手中寻求知识点,找到学习方法,体验学习乐趣。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助和引导作用,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食物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同时引导学生用丢弃的废旧材料和橡皮泥来进行制作,让他们从中知道很多东西可以循环利用的。

重点:1.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纸和橡皮泥等)做出多种多样的事物。

难点:2.创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课件、制作作品。

一)、欣赏观察,激发兴趣。

二)、了解生活中的食物。

在欣赏生活中的食物时,让学生了解食物的分类还让他们说说的其特点和颜色,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各种的结构特征,教师在这一环节起到引导作用。“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表扬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所以学生找出哪种食物对应哪种类型时我会给于表扬,让学生一种愉快、自傲的情感体验。

三)、欣赏演示。

这一步骤我用了示范性欣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欣赏教师做的“食物”,学生看到老师各种食物,自己就有想做食物的冲动。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限制,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有时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通过分析、交流、感受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所以在本环节让他们欣赏的同时说说老师做的“食物”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的,让学生通过观赏了解制作“食物”的选材和制作方法,接下来再让学生看我制作过程的步骤,并通过欣赏比较了解整齐打摆放才是美。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做的像而且要摆放美观。

四)、学生创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让他们带上厨师帽来做美食,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制作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的知识、技能。学生在学习了树的知识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创作,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学生制作时播放轻松的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五)、评价。

人类的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由于学生在比例方面的感知有差别,而且整体把握形态的能力较弱。评价学生的作品应该因人而异,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此环节我用了比较欣赏,目的是为了找出作品之间相同或相异之处以促进对欣赏对象的理解。比较欣赏由于对欣赏对象相关方面的比较,而使欣赏本身具有特别的新意和深度,在具体教学时,假如能充分利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技巧乃至风格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比较,则比空洞的分析、讲解和说教更为生动,更易使学生得到启发,从而使其加深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

六)、拓展。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其实我们除了用彩纸还可以用很多废旧材料来做食物,出示海绵泡沫塑料做的食品让学生观赏,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其他废旧材料来做些你喜欢的食物。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

一年级上下说课稿篇二十一

《影子》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出现,借助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影子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求知欲比较强,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三、主要设计理念。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影子是黑色的这一特征。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教室里做“找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读准确课文,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激发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系统,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学习完了课文之后,出示不同站姿的小狗图片,并在小狗的前后左右放上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说说:小狗最喜欢它左边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与动作尝试。虽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很明确地弄对,但至少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的运用,对于他们分清方向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等11个生字和宝盖、女字旁、月字旁三个偏旁会写“在、后”等四个字和斜钩一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在阳光下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前、后、左、右”在生活情境中辨别这四个方向,并用这个四个词来表达方位。

2、斜钩和卧钩的书写区别。

说教法。

1、激趣导入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老师说“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投阳光下面跟你走。”

2、情境创设法。

在学习第一,二节课文时,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达到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效果。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

3、多种识字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学生识字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方法识字,如借助拼音拼读字音、开火车读、个别读、读文识字、玩识字游戏等方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4、趣味游戏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结合课文重点,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我安排了课中拍手操游戏,师生在游戏中理解前、后、左、右。

5、质疑、释疑。

学生根据图画读书并想一想:影子为什么有时候在前,有时候在后,有时候在做,有时候在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看图再结合生活经验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说学法。

1、合作学习。同桌一起读课文,然后互相探讨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要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2、朗读比赛发。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读、个别读,男女接力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说程序。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识影子。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指名读给大家听。

三、动脑筋自主识字。

1、看拼音读词语。

2、趣味识字。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觉得第一小节哪句语句最有趣儿?

2、学习“影子在前,影子在后”一句。

3、启发提问:你还觉得觉得哪句有趣?读一读。

三、自读第二小节理解句子。

1、齐读第二小节,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2、影之为什么有时在小朋友的左边,有时在小朋友的右边。(引导学生看图。)。

3、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四、实践活动。

1、练习说说:我的前后左右都是谁。

2、通过课中操来巩固对影子和“前后左右”的方位认识。

五、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说说写字要注意什么?

2、老师范写“后、我”。

3、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评价。

5、学生再次练习。

六、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327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