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借助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改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篇与各个领域相关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一
根据县委新农办关于驻村建设指导的相关文件精神,在xxx的指派下,我于xx年xx月xx日到xx村负责驻村指导相关工作。半年来,通过不断对新农村建设相关知识的学习,驻村走访调查,使我深刻体会到:
一是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首先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各项工作的带头人,“三农”建设的言行标杆,而且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各项政策、工作知识、相关法律以及科技知识的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到调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班子建设的影响力。与群众要紧密结合,亲密相处,遇事急于扑下身子,乐于解答,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更好地发挥驻村指导员的工作效能。
二是只有树牢服务意识,才能让公仆形象永驻群众心窝。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新农村驻村指导员具备的基本素质。xxx村是一个地域宽广、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而且居住分散,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比较落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高寒山区。当面对这些现实的困难和新的挑战时,我们不能只树官的形象,不立官的榜样,要迎着困难上,具体分析,逐步解决,做到小事急办,大事专办。各项工作只有先让群众信服,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推动的活力。
三是只有深入调查论证,才能科学迈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驻村以来,在各级的帮助下,为xx村解决困难家庭救助资金xx元、被子xx床、衣服xx套,xxxxxxx,虽然驻村半年来,工作成绩还不突出,但我觉得深入科学研究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制约村发展建设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村情民意、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等,如果不深入调查了解,就不能制定出科学地解决对策,更谈不上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没有缜密的思维,科学的眼光,就不能把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坚持到底。
通过开展驻村工作,使我的思想进一步成熟,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对农村工作的认知特别是山区农村的情况进一步的了解和加深。自身各方面素质明显提高。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
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二
根据市委、市政府调整新驻村工作队的安排布署,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以规划为先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以开展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我们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现将今年以来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明纪律,以村为家。
坚持用制度约束队员、管好队员的原则,参照以往驻村工作管理经验,我们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队员学习、会议制度》、《定期汇报制度》、《调查研究和走访群众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建立了工作大事记簿、民情日记簿、学习记录簿、队员在岗在位签到簿等“五簿”,并要求工作队员吃住在村,集体食宿,与单位工作脱钩,真正把心思用在驻村上,把精力集中到帮扶上,全心全意地搞好所驻村的帮扶工作。
二、深入调查,摸清村情,制定计划。
我工作队自驻卧龙乡浑河村以来,在听取了乡党委、及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汇报后,又先后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村组部分党员干部及群众代表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并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查听取群众的呼声,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基本上摸清了村情、社情和民意,为下一步制定工作规划、确立帮扶工作目标等做了一些工作。
浑河村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2400人,311国道、永毫淮高速穿村而过,西邻药都毫州,可谓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蕴含着极大发展潜力。该村系永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度确定为一般村庄整合的中心村。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浑河中心村建设进度快,效果好,深受上级领导好评。(文章阅读网:)。
三、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妥善解决新居闲地。
我村虽然仅有4个自然村,但各村居住分散,相距甚远,又交通不便,且老庄盘闲盘闲大量土地,极大浪费了国土资源。在四议两分开活动中,我们充分发展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用,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经村委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一致通过集中整理浑河一、二、三组的旧庄盘,全村统一搬迁,集中建设新居的共识,之后邀请市规划局规划设计。
规划区中3个村民组有居民780人,房屋近800间,且原先自建时没有规划,标准不一。经大胆探索,寻找到一条“车轮式”老庄新建的科学方法,即实行一房一宅,多余的废闲地可用来置换,长期租用给其他人使用。
四、和谐拆除违规建筑。
根据新的规划,原自建房屋有26处不符合规划,严重影响市容和新规划实施,村理事会集中召开涉及户的会议,经协商,这些户从大局出发,一致达成“村委会经一拆除,优生安置住宅,予以适当补贴”的共识,在村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影响中心居住区建设的26处房屋,仅用8天就全部拆除干净。
五、自力更生整治规划区内沟沟洼洼。
新规划区内有大小坑塘8个,平整用土需2万立方,村民集思广益,由村委组织,发动群众,自备取土,运土车辆,20多个日夜的辛勤劳动,挖掘清淤小洪河5公里,同时平整了规划区内的洼洼坑坑,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开发两促进。
六、开展环境整治,共享创建成果。
为树立良好形象,我村于今年6月成立社区管理办公室,树委付主任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聘请4名保洁人员,每天清运街上垃圾,保洁员每人月工资200元,村委与居民签定门前五包合同,每天下午5点前把室内外清扫干净,用塑料袋盛装起来,适时洒水,始终保持居住区的干净整洁。
一年来,浑河村新修水泥路二纵一横,共8800平方米,修建下水道1700米,按照“一条街道一个模式”的标准,建设新居6300平方米;街道两侧全部绿化;建设占地30余亩骨灰堂一座,寄宿制学校正在紧锣密鼓施工。
八、工作队重点帮扶的具体工作如下:
1、帮助村两委收取今年的新农合医疗款,并发放新农合政策宣传单200余份。
2、协助本村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并与村全体党员一起学习。
3、协助本村搞好平安建设工作,帮助该村发放并安装电子狗。
4、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工作,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党的声音进入家家户户。截止目前,驻村工作队联系电影公司为该村放映2场。还多次利用广播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甲流感及禽流感的预防及防治、新农合的收费及报销标准等政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5、积极推行“4+2”工作法,让农村的事务由农民自已议、自己定、自已干、自已管,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四议”、“两公开”,真正让村民当家作主,让老百姓说话,较好地解决了该村农村低保办理、新农合款的收取、打更巡逻、土地搬迁选址等村级事项。
6、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开展了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好媳妇、好妯娌评选工作。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制定评选“文明家庭”、“卫生家”、“好媳妇”、“好妯娌”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了评选活动,通过开展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文明程度。使该村形成了讲文明、讲卫生、互帮互带孝敬老人、崇尚科学地好风气。
今年五月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县委新农村现场推进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制定了社区新农村建设实施,在宣传发动上突出了广泛性,在安排部署上突出了整体性,在结合实际上突出了针对性,在形式载体上突出了创造性,在狠抓落实上突出了实效性,创新领导机制,找准工作切入点,全面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社区位于--中心城镇西北边,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有-个居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城镇人口----人。社区党总支下设-个党支部,党员--名。社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兴办了集体、个私企业,使社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二、主要做法(一)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充分发挥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乡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成立了由乡、社区、企业三方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四个工作组和督查组。各组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领导小组每周五定期到社区召开专题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有序地向前推进。(二)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社区和居民小组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仔细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二是社区党总支利用广播,由总支书记和其他干部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发展为拉动社区经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社区依托企业,利用地处中心城镇边,有丰富的水泥配料资源等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下设“农业产业发展部”、“社区工业发展部”、“矿产资源开发部”、“劳务输出服务部”。“农业产业发展部”负责外联商家、内联农户,组织农户为商家生产订单蔬菜、生猪等农产品,并搞好技术服务,培育主导产业之外的新兴支柱产业。“社区工业发展部”负责租赁企业生产线进行半成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部”负责向企业直接供给原料,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劳务输出服务部”负责对到企业打工的人员进行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相应的管理。今年龙头企业预计实现产值----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元。(四)科学制定规划,全面组织实施1、农村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依托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发展配套工业,签订了《劳务承包和租赁意向协议书》,进行了生产加工,招聘了---名剩余劳动力,聘请了专家对新聘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掌握技术要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组织生产。截止现在,劳务经济已达--万元,增加集体收入-万元。矿产资源部每月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元。2、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顺利。按照“产业拉动、龙头带动”的思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强实用技术推广,以经济作物种植、生猪养殖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总支+协会”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组建了蔬菜、养殖等协会,积极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产值----万元,使农户人均比去年增收230元。3、住房新型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加大旧村改造力度,稳步推进新区建设。投资-万元,完成了三个居民小组新区规划,制定了新区建设方案,优先安排住房紧张急需建房和有住房但愿到新区建设而且愿意拆旧建新的群众建房,现已办好了新区建设土地使用的有关手续。4、社会和谐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组建起了宣传、科技、法制、文艺四支队伍,有地开展了活动;成立了社区警务室、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三务”公开,召开“三务”质询听证会,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现在,民间纠纷调解率、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
三、取得的经验一是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充分发挥了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不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把解决“有人办事”作为解决“有钱办事”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三村四化”建设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因素。四是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半年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二是“四化”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对较快,社会和谐化建设初见成效,住房新型化建设由于受土地政策和资金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规划实施的部分建设工程难以按期启动。三是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四是社区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困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下步工作1、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2、扎实抓好“三个工程”,即抓好“班子工程”,建设开拓务实、团结协作、勤政为民、充满活力的“两委”班子,不断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抓好“载体工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抓好“保障工程”,引导、支持村(社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建设进程,加快“四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原创文章,尽在网络络网。3、要切实发挥好“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社区)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协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甲良镇甲良村位于荔波县北部,是镇政府所在地,距荔波县城37公里,“独荔”“甲麻”公路穿境而过,交通非常、便利,全村由原来的甲良、洞庭、金对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辖24个村民小组,1556户,总人口4960人,主要居住布依族、水族,以布依族为主,少数民族占99%,全村土地面积29.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3亩,其中:田1979亩、土1224亩,主要农作物以水稻、玉米、辣椒、西红柿为主。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的、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共同努力,全村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现将我村上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1、完成拉干组1.5公里的通车公路,投入10万元。2、县水利局投入资金1万元维修牛行组、蔡家组水渠1.5公里,解决100亩的灌溉面积.3、县水利局在干广投入30多万元,新建干广人饮工程,解决干广、拉料、甲言200户饮水困难。4、完成三孔桥清淤堵漏7.5公里,投工余个、投入资金15000元用于购买水泥、石粉。解决石板村、甲良村和梅桃村部分农田灌溉500亩。5、争取政府抗旱资金3000元,新建板六组水井80立方米,解决65户饮水困难。6、完成甲良村办公楼维修,投入资金2万元。7、镇政府投入资金80万元完成甲良村2个路口和斗牛场及的建设。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委县政府把甲良村列为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村支两委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位成员,分片负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二)做好村级发展规划。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甲良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甲良村农民增收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甲良村党员发展规划》、。(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甲良村工作制度》《甲良村民主决议制度》、《甲良村党员发展教育制度》《甲良村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甲良村村规民约》等,、、达到民主管理的要求。(四)完善组织活动阵地。一是着力抓好远程教育管理。明确“一村一大”为远程教育操作管理人员,完善相关设备制度、学习制度、站点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资源光碟下载刻录。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1、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及时到位,很多建设没有得到实施。2、有部分小组的道路没有硬化,小组的道路硬化质量差,加上多年失修,损坏严重,凸凹不平。下步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开掘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四、下步工作重点:
根据群众的需求及时刻录更多的光碟给他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二是加大创建示范点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村一品辣椒、西红柿等”特色产业,三是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有意愿创业党员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解决他们在创业中的实际困难,确保其创业有途径、有资金、有技术。四是切实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力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五是继续争取上级资金解决拉料组、吊井组、甲言组、塘米上下组、拉干组、干广组板六组的路面硬化,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总结经验,虚心向各弟兄村学习,寻找差距,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村级党建工作,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三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仅以笔者所在单位包保帮扶的联系村为例,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414户、1667人。国土面积35.6平方千米。目前,全村共有党员28名,现有村支两委干部6名。干部年龄最大者57岁,平均年龄49.8岁,高中毕业的4人、初中及以下毕业的2人。从以上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村“两委”干部不仅年龄偏大,而且学历普遍偏低。纵然这批干部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但却因为他们自身的基本文化素质过低,难免会在宣传上级政策、传达上级政令时,对政策内涵理解不深,导致宣传时不透彻。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
一、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干部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任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防止一哄而上,防止急功近利。抓好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开车要靠方向盘,行船要靠舵定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二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农村基层干部是否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并且严格按政策办事,是衡量一个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每个干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必须熟知政策,吃透精神,切实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
三要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作为农村基层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恪守服务之责,多想富民之策,多出利民之招,多办利民之事。
四要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做好工作的真本领。俗话说,“没有精钢钻,揽不了瓷器活”。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的扩大,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懂政策、懂市场、懂科技、懂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好职责,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排头兵、主心骨和领头雁的作用。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时代,当好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首先要树立学习意识。曾有一名历史伟人说过:人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社会结构发生本质变化时期,不经常给自己“充电”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遇到各种问题,没有充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多角度、多渠道的理论思维,很难处理好各种事件。作为一名村干部,虽然官职不大,但村民信任了你,选择你作为带头人,做人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要有能力处理好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最棘手的事,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不辜负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掌握各种知识,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才会处理好各类事件,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所以,农村基层干部要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最重要的是加强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争当终身学习的模范。
当前,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了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格局,村干部从以前征收各种税费中解脱出来,成为给老百姓发放粮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资金且直接带领老百姓参与新农村建设,再用以前的工作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管理民主,对村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统揽协调的本领,既不能作群众的家长,也不能做群众的尾巴。在管理上形成民主的制度和运行机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老百姓能享受到各种惠农政策的同时,带领他们兴办致富产业,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夯实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各种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安居乐业,达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目的。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农村基层干部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还很多,只有刻苦学习,不断增长知识,才能提高本领,干好工作。要深入持久地学习政治理论,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领会实质,把握要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遇到大事不糊涂。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及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政策理解了,精神吃透了,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把这些政策传达到群众中去,执行起来才不走样。要学习市场经济、科技文化和法律知识,学习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学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经济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带领农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从这个角度,只有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情况,才能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农村基层干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吃透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深刻领会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同时,吃透本地的实际情况,包括乡情、村情以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上级指示精神过程中,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群众多谈心,多请教,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要开动脑筋,善于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提出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具体办法,创造性的执行上级指示决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农村基层干部既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不能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照抄照转,而应该吃透“两头”,深入实际寻找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保障新农村建设不走弯路、错路。
搞好试点,探索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工作方法。要选择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作为示范村率先建设。要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流转租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通村公路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生态家园建设等项目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率先展开,促进示范村优先发展。要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目标任务上统筹谋划,在资金投入上捆绑使用,在具体操作上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四
新农村心得体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文明和谐文明新农村。
通过参加我乡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讨活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全乡的各项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是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坚持专业化生产、系列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目前我乡四家较大钢铁企业每一企业的产品都拥有多条生产线,每个企业都能同时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这些企业的年产量都在25万吨以上,并且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系列化生产,因此今年在其它钢铁企业进入困境时,这些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唐成的工字钢无论是销售的数量还是效益一直保持良好的局面。
二是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把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实现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这一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今年我乡几个大的钢铁项目的建设都进展顺利。我乡国宏钢铁公司30万吨电炉连铸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现已投入1500万元;金航钢铁公司30万吨型钢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50轧机一套,现已投入1200万元,这两个企业厂址相邻,产品相对结互补,因此从立项到开工都进展顺利,预计年内投产。
三是要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培植新的亮点,保证整体上的经济发展不受某一行业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我乡,除了钢铁、水泥两大优势产业外,其它项目如造纸、包装、陶瓷、钢结构、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此外年产40万吨的洗煤厂、200万件的骨灰瓷生产线今年都相继投产。因此,虽然钢铁、水泥形势不景气,我乡的经济发展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是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解决好土地、电力等瓶颈问题,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持续较快的发展。在土地使用上我们着眼长远发展,坚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了只有平均每亩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才有资格在我乡落户,力争在有限的资源上,少盖温饱型的.“经济适用房”,多盖含金量高的“精品工程”。东马庄村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规划了工业区并投资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构筑了企业用地和用电的优势,直接吸引了总投资1.3亿元的金山钢铁等项目在东马庄工业区落户,为我乡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式。
五是要把搞好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水平,优化村一级的投资环境。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土地流转和占地补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重点项目在我乡顺利落户,在做此类工作时乡机关人员都坚持逐家逐户进行走访,反复征求意见,反复宣传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宣传中央、省、市和区乡对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宣传上项目给国家带来税收、增加集体收入、解决村民就业及富一方百姓等种种好处。大家虽然放弃了星期天,放弃了国庆长假,中午和晚上加班加点,但都毫无怨言。有了广泛的宣传,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最终都能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使每个项目能够在我乡顺利落户。
六是要树正气、讲团结、保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正气、讲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树正气以振奋精神,讲团结以凝聚力量。正气不树、歪风邪气盛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讲团结,力量得不到凝聚,一盘散沙,正事就要受到干扰。因此我乡坚持在全乡长期开展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来审视,就必须以大和谐谋求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和谐。只有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和保障。多年来我们坚持一二三产业和谐发展,以工业项目的发展支持和带动第三产业、农村养殖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并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在全乡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良好风气,构建起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五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开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年初,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永仁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永仁”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按照“围绕一个目标、促进两个转变、打好三个基础、实施四大战略、培育五大产业、实现六个突破”的发展思路,以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积极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到底,全县农村通电率达100,乡村通路率达100,乡村通弹石路率达57,农田水利化程度为66.8,农村人畜饮用自来水率达5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2元。“十五”时期,全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秩序良好,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加快“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永仁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态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永仁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全县还有贫困村28个,贫困人口11825户45159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8.9,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135户11297人。我们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有利机遇,更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农业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增收的渠道不宽,持续增长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重点户、专业户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村贫困群体依然庞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十分严峻;长期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从永仁县情实际可以看出,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起点低、底子薄、尚处于扶贫攻坚阶段的基础之上,还属于低水平的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也具有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一是有党的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中央决定,从20起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不仅是对农民负担的切实减轻,更是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它必将极大激发全体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同时,中央还出台了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发展及农机具、良种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我们建设新农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有内外发展环境的有力促动。从大的环境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这有利于促进永仁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南永公路、108国道路面等级的提升,使交通闭塞的永仁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从经济发展的末端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也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县内环境看,县委十届八次全会、“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头等大事来抓,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县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正逐步形成。三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倾情联动。全县已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合力帮扶贫困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制度,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争取各类企业、省州有关单位及永仁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对我县农村的帮扶,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有群众参与的积极互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宽、更广的舞台,他们热情高涨,一定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
领下,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五是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团结干事,心齐气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十分迫切,对“十一五”发展充满信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准确把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加快永仁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抓紧抓实,全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准确把握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不是一个新命题,却有着全新的意义,具有背景条件新、目标要求高、内容更丰富和推进力度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省州党委的部署,从永仁的实际出发,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十一五”时期,是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五个必须”,把握“四条原则”,围绕“一个目标”,开展“五进农家活动”,实现“五个突破”,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与自然和谐、人民生活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五个必须”。就是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把握“四条原则”。一是政府引导,农民建设原则。按照政府引导、乡村组织、农民为主的要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取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二是分类指导,一村一策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确立目标、任务和措施,按照示范村、特色村(文化村、生态村、文明村、科技村、旅游村、专业村等)、整治村等不同类型,有梯次地推进。三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农田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按照产业相对积聚,居住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农村基础设施各类要素相对集合的要求,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四是典型示范,有序推进原则。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统一部署,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村先行试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着力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广泛宣传,逐步推进。
围绕“一个目标”。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启动新农村建设。到,全县50的村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7个人口在30―50户的自然村(自然形成、集中居住的村落),整合资源,集中扶持,初步建成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宽裕、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民俗良好、公共服务配套、管理科学民主的示范村,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到,至少建成35个新农村示范点。
开展“五进农家活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深入扎实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全力组织实施“抓百村建千村促万村”工程,建设有永仁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五个突破”。通过开展“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实施“抓百村建千村促万村”工程,在农业产业化上有新突破、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上有新突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有新突破、和谐农村建设上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突破。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力抓好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一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稳定和完善承包关系。在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避免土地摞荒、滥用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导向”、“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稳妥开展土地承包流转的机制。二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借全面取消农业税的东风,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综合改革,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按照中央“多予、少取”的方针,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三要推进各项改革。按照中央取消一切限制农民群众创业的政策法规,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的要求,进一步在农村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投融资体制、流通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打造优良环境。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一要大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项目支持,着力抓好基本农田、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各乡(镇)继续着力搞好优质烟、优质米、畜牧、蚕桑、板栗、核桃、草莓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培强农业支柱产业,带动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三要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要做好流通型企业的帮扶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建设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基地,把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农产品流通。四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三)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增强后劲。一要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市场需求,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实现“一村一品”。积极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效,增加农民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各乡(镇)要把发展乡(镇)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培育产业支撑,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整合包装一批生态基地、资源加工、城镇建设等项目,引导外地大企业、大资本进入农村各个领域,培育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基地,发展一批大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增强农民增收后劲。所有的试点村都要有一个特色的产业支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针对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切实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二要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方针,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把整村推进与安居温饱、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小额信贷、产业扶贫、劳务输出、对口帮扶、科教扶贫等工作相结合,建立稳定、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进乡、入村、到户,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四)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造就主力军。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完善农民培训网络,建立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室,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落实农民学习计划,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二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今年,要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名村。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按照城乡保障项目基本相同,保障标准逐步趋同的原则,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三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新风貌。村容村貌的整洁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村容村貌建设,必须总体部署,全面发动。当前,要加快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严格按照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在村镇规划的指导下,修编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根据各村组的不同发展状况,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建设,重点加强村庄道路和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批规划有序、环境整洁、村风文明的示范村。同时,要立足实际,尊重群众,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硬化道路联到户,水利沟渠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活动阵地联村民”的目标要求,依托水利、林业、交通、农业、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要以创建文明村为动力,扎实推进“一池三改”,加快垃圾集中堆放和垃圾池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六)推进和谐民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铸造灵魂。和谐的农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完善村民自治,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三公开”工作。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建好美丽家园,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当前,一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三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村镇”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我们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从心底里把农业作为我们的“生存产业”,把农民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农村作为我们的“共同家园”,带着亲民爱民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县委、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立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并从经费和工作用车上给予保障。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做好具体部署,推进工作落实。要以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县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社会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要整合政策资源,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我县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尤其要落实好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整合建设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并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各乡(镇)也要相应安排配套资金予以保障。县级有关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时要向新农村倾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立项、优先实施。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精心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要按照“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善于探索,敢于突破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研究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办法措施。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工投劳,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按照“县指导、乡(镇)主抓、村实施”的原则,建立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落实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明确县级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职责。各乡(镇)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子项目,逐个落实到位。各村(居)委会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新农村建设制度和县级各部门结对共建制度,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适时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这项工作有序开展。建立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列入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细致的工作,努力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六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会议,是“十一五”开局和新年伊始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的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刚才,仕芳同志传达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会议结束时同志还将作具体部署。下面,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讲四点意见。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积极推进农村“三化”进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重点抓好县镇经济、特色农业,加快中心镇发展,大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步发展。××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亿元,比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增长。总的来看,“十五”时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的时期,是“三农”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的时期,也是农民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
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措施,为加强“三农”工作、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年全市达亿元,比年增长近一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亿元,比年增长一倍以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日益增强。可以说,农业农村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处于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承担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仍不牢固,农业投入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不多;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为突出,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卫生、文体等基础设施整体上比较薄弱;农民综合素质较差,文盲、科盲、法盲在农村仍有一定的比重;基层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仍不同程度存在。同时,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都亟待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全市各级党政、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现阶段,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也在农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发展,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我们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实践。
会发展步伐,让农村经济繁荣起来,让农民钱包鼓胀起来,让农村文化活跃起来,让农村环境美化起来,使占全市人口六成以上的广大农民得到看得到、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中央作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决策,为新时期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新举措。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的紧迫任务。农业和农村发展事关全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农民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我们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全市的持久繁荣;只有让农民过上祥和文明、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才能更广泛赢得民心,党的执政地位就能更加巩固。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必将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将促进和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必将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培植“勤劳、自强、守信”精神和“明礼、谦和、互助”文明乡风;必将促进农村各种矛盾的化解,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局面的形成。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八亿农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市、县、镇三级领导班子处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全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任务,重点突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中央和省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六新”建设(新村镇、新产业、新农民、新风貌、新生活、新机制)为主要内容,以“五改四建三治”(“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四建”:建公共垃圾场、建医疗卫生站、建科技文化站、建风景果树林;“三治”:治脏、治乱、治散)为基本要求,以解决农村“一保(最低生活保障)五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读书难)”为重要任务,以创建“文明村镇”、“生态示范镇(村)”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省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今后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全市的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村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基本任务,以上的村通过“文明村”验收;全面实现农村镇通村公路硬底化、学校课室楼房化、农村环境生态化,水利设施基本达标,农村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民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农民医疗保障和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以上,农村集体经济有新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二十字”内容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民主管理是基础。为此,我市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突破重点,着重在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从农村工业化突破,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工业化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有了出路,农业产业化就有了市场空间,农村的服务业就会随之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就会随之提高,农村整体生产力水平就会随之快速提升。今后要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土地、水资源等资源优势,通过增加投入、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措施,大力发展小水电、农产品加工等资源性工业项目、为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及技术起点高和附加值高的项目。按照“区域布局、产业主导、科技牵动、规模经营”的思路,规划布局和发展建设新的财源经济和能吸纳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
(三)从发展特色农产品突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按照“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特色,打造名优品牌,做大做强我市已初具规模的梅菜、甜玉米、马铃薯、韭黄、荔枝和年桔等六大特色农产品,力争六大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实现年均以上的增长。扩大农特产品种植规模,着力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提高农特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做好科技、种苗和流通服务,鼓励发展连锁化“农家店”,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增值。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和资源再生利用的循环型农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思路,大力发展县镇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推进农民就地非农化,引导农民逐步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由务农向务工经商转变,由农民身份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贫困村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救助制度。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力争农民收入年均增长以上。
(四)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加大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良土地,涵养地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村道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本着“降低成本、节约土地、惠及大众”的原则,足额落实各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建设,同时,通过发动社会捐助、村民“以工代资”和“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加快村通镇和村通村的道路硬底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农村电力、饮水、通信、科技、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和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
(五)从绿色生态建设突破,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村容整洁”的必然要求。切实抓好建设“绿色生态××”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的落实,扎实推进创建“生态示范镇(村)”活动,每个村户都要搞好村前屋后绿化美化,有条件的村庄要完成造亩以上风景林,农户住宅前后植至棵风景树的任务。大力实施“五改四建三治”工程,整治村容村貌,力争到年,全市农村全面完成“五改四建三治”任务。要帮助农民弘扬科学精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六)从教育和技能培训突破,提高农村文明建设水平。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特别是要学好农业适用技术,学好二三产业就业技能,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到年全市技能农民的比例从目前的增长到以上。同时,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求,通过创办各类职业学校、短期培训班、外派培训和开放引进等途径,培养和引进大批各类适用型农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充分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快完善农村中小学校、医疗卫生站、科技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本网镇、文明示范镇”和“星级文明户”活动,坚持开展以送戏、送电影和送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在农民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新乡风、村风、民风,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
(七)从解决“一保五难”突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贫困农民最低生活无保障、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读书难是当前我市农村的突出问题,解决“一保五难”是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最基本要求。要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三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适当提高我市农村低保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和实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农村危房、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农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市里已决定在每年新增财政中拿出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很大部分将用于解决“一保五难”问题,各县(区)财政资金也要相应配套上。我们的目标是:年前完成户农村危房改造,这是省给我们下的'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同时,力争到年底前,全市纳入低保的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完成个行政村公里道路建设;完成宗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以上;完成所乡镇薄弱卫生院改造,村村建起医疗机构,在籍常住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全面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基本解决全市农村“一保五难”问题,确保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
(八)从制度建设突破,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是规范村民自治,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的关键。要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建立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全面实行“农村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推广《村民小组议事规则》,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村(组)会计选聘和代理制”,规范村民自治行为,让农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体现村情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做好农村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农村治安防范,建设平安和谐农村。
三、统筹兼顾,注重方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任务重,目标责任明确,针对性很强。各级、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注重方法,讲求实效,提高水平。尤其要注意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需要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双向互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其它基层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领导者、组织者;广大农民群众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是主体。要防止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习惯用行政命令包办代替,以政府主导作用取代农民主体作用的倾向。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掌握工作分寸,注意工作方法,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加强督促检查,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相信农民,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改变家乡面貌,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以农民为中心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把政府推动建设新农村转变为农民主动要求建设新农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力。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建设新农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尽量实现政府与农民群众目标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使活动产生最佳的效果。
第二,正确处理好抓点与带面的关系,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省委以及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农村工作提出的总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全力推进这一工作。同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工作的辩证法,正确处理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以困难多、基础差、条件不具备为理由,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各县(区)、各乡镇要认真对本地区农村的基本情况作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工作重点,制订相应的落实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向全国、全省的先进看齐,快马加鞭,争一流、当样板,步子迈得快一些;基础差一点的地方,可以从先办有条件办的事、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允许起点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搞“齐步走”。要善于研究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又要鼓励凸显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特别是规划要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切忌生搬硬套、千篇一律。
第三,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既要注重基本建设,更要注重文明建设。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继续解决好农民反映突出的水、电、路、住房、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农村面貌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显著变化,以赢得民心。这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基本目标。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上下功夫,在促进农民更加自觉地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有效行使自己的各项政治权利上下功夫,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只有从软硬件方面着手整体提高农村的现代文明程度,才真正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深入人心,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四,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抓好落实,又要着眼长远、打牢根基。当前,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中央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也在基层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执行,这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们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积压的一些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意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农村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全市上下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务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当前县镇村的工作重点,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市、县(区)、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专职抓,班子成员都要分别联系一个镇或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协调。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工作,日常协调工作由市委农办负责。各县(区)和乡镇也要分别成立相应机构,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鲜活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办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里要抓好个示范点,每个县(区)要办好个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要切实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是要夯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坚强的组织保障。要以正在开展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以今明两年县镇两级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为契机,以继续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和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阵地建设,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注意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农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基层党组织班子中来,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增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促进农村繁荣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建立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农村经济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健全农村审计制度,遏制农村经济建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
三是要加大投入。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各级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每年新增财力以上向农村倾斜,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示范点建设、“五改四建三治”、“一保五难”的补贴以及农村基建贷款贴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贷款担保机制,努力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各级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房改造。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广泛吸纳包括外资、民资在内的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四是要落实政策。近年来,中央、省和市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最近中央还以号文件形式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省委也在刚刚结束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讨论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并将很快下发实施。这些政策覆盖面很广,不折不扣地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就当前来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全面减免农业税政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解决“一保五难”政策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贴政策;二是改善农村道路、水利、教育、卫生和文化设施补贴的政策;三是中心镇建设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有关政策;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建设“绿色生态××”财政补贴政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政策。
五是要形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有关部门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已任,加强协同配合,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调配政府资源等方面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各新闻单位和网络媒体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鼓励各行各业、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六是要务求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必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最近,张书记在韶关考察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强调要防止五种错误倾向,即防止官僚主义,脱离实际;防止形式主义,劳民伤财;防止急于求成,欲速不达;防止“等靠要”,无所作为;防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贯彻张书记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察实情,施实招,干实事,求实效,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抓下去,力求抓出成效。要加强督促检查,采取现场会、促进会、督导会等方式,促进工作落实。要严格责任追究,对推诿扯皮、弄虚作假、劳民伤财、截留挪用资金等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工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为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七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根据《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促进产业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打造文明乡风、完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农民素质、搞好民主管理、建设五好班子、实现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以乡村规划建设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争把我区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2023年,全区农村国内生产总值达到x亿元,年均增长x%,民营经济收入达到x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达x%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元,年增长x%,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x%,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x%,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区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
按照洛阳市的统一部署,2020年全区x个村将以实施“三清四集中”(清洁村庄、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垃圾集中清运、秸杆集中处理、建材集中摆放、村庄集中绿化)为主要内容,投入到全市开展的“千村整治”活动中去;在3个村进行“百村示范”,通过一年的努力,要达到“四化五有六好”。“四化”即环境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整体美化,“五有”即有农民培训场所、有文化娱乐场所、有标准化卫生所、有老年活动中心、有社区服务中心,“六好”即组织建设好、经济效益好、村风民风好、农民素质好、公益服务好、社会治安好。按照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原则,第二批xxx7个村要达到示范村标准;第三批为xxx3个村;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使全区x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此项工作应与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抓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目前,全区x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电脑网络村村通,下步应依托这个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快捷有效的生产经营、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加快村级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动物疫病监测点建设,保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安排专项资金,对引进畜禽优良品种进行补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搞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
紧紧围绕富民强乡目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全面增强乡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大对xx科技工业园、xx工业园和乡属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信贷扶持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资,“挂大联大”,引进和改造一批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乡、村有关部门在科技、市场营销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现有的服务网络,围绕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帮助、支持和鼓励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增加培训资金,完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规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助辖区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以实施国家“阳光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区农村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xx人以上。
健全网络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劳务信息网的联接,开拓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基地,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到2021年末,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要达到40%以上。
依托现有的劳保平台,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认真落实《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农民工维权中心,开展输出地与输入地双向维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十三五”末,xx村居民全部用上干净、方便的沼气。加快“村村通”建设步伐,力争在2020年底使全区所有村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主干道达到县乡公路标准。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改进农民住房设计,提倡建设单元式住宅。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实施畜禽圈养,实施人畜分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重点抓好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道路、电力、通讯、广电、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住宅小区真正实现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十三五”末,东十村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实现社区化管理,xx村成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整洁美观的新型农民新村。
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新型农民。
加大对乡属小学的支持、投入力度,2020年起对农村户口学生免除一切费用、逐步实现城市户口学生减免学杂费,书作费,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教育、远程教育以及村民学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造就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知法律、守信用”的新型农民。
改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村级卫生所建设,使全区每个村都有一个合格的卫生所。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乡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我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扶持建设固定和流动电影放映点。大力扶持民间业余剧团、文艺团体的发展,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继续落实各项优惠和奖励扶助政策,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堵塞政策外生育漏洞。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x%。
认真贯彻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对农村五保户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适龄农民养老保险率要达到x%以上,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使优抚对象享受应有待遇。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弱智人员家庭救助覆盖面达到100%,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十三五”末,全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特困户救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
七、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机构改革后续工作,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认真落实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农村中小学收费一费制、报刊订阅限额制和涉农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事)件和群体性严重事件。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防止农村“四乱”发生,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养护体制,建立一套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公益设施的养护机制;三是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完善承包经营机制;四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机制。
八、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
“三级联创”活动,争创“五好”党支部,“六好”乡镇党委活动。大力实施“双强”工程,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创建富裕村、和谐村。继续实施“大。
学生。
村干部”计划,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提高干部素质。
、自我管理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律意识,逐步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农村管理水平。
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围绕新农村建设,精心策划,及时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八
我镇30多名指导员分乘两辆中巴车,于26日上午8点从xx镇出发,首先到了xx镇xx村xx组,xx县新农办的吴主任等东道主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了,吴主任为我们介绍了xx组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接着又到了xx镇厚丰村新农村建设点参观正在建设中的新农村示范点,吴主任和村支部书记为我们讲解了这一示范点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接着又到xx村xx庄新农村建设点,吴主任作了介绍和讲解。顺着xx公路,接着我们到了xx县xx集团搬迁移民安置的新农村建设点,参观完这一示范点接着到了xx县城,集体逛了步行街,参观了xx县文庙,然后到了xx县招待所,吃过早饭稍作休息后,下午接着到xx镇董扁村、安石村进行参观学习,吴主任均为我们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讲解。
1、xx组建设点,通过组织村民理事会,采取村民互助建房的形式,完成18户农户的民居房新建,部分农户民居房的防险加固,并对墙体进行了美观粉刷,因此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下拨100多万元资金为该组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大桥,解决了村民出行困难的老大难问题。
2、厚丰村建设点,通过山区村民用宅基地置换的方式,通过统一的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村民投资建设为主,形成村民居住的相对集中,结合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让有条件的农户按指定户型建设民居房。
3、xx庄建设点,经过政府组织完成平整地基后,划给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建设民居房,政府按新农村民居房建设补助进行补助,并协调农业银行给予每户5万元以内的贷款,道路等基础设施也将由农户投工投劳进行建设。通过xx庄点的建设,将把附近几个自然村连为一体,并对周边新农村建设起示范作用。
4、xx集团搬迁移民安置示范点,由于xx集团的搬迁,对部分农户的土地和房屋进行了拆迁,政府按规定补偿了征地补偿资金,再由政府统一规划,以新农村民居房建设的政策作补助进行建设,得到xx集团每户30吨水泥的补助,政府统一提供厨房用瓦和院子的围栏,建成了一个以体验茶文化为目标现代新农村。
5、董扁村建设点,该村地处xx城郊,由于原居住地滑坡导致必需进行建设,村民通过置换的方式获得宅基地,政府帮助规划建设一条进村弹石路,农户按要求的户型建设,享受相应新农村民居房建设补助政策。经过建设,建成了一个干净整洁漂亮的村子,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并安排资金给予建设了一个村民文化活动室。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靠进城务工经商和在村内一个核桃加工厂打工取得的收入。
6、安石村,通过建设高优生态茶园,茶园内间作核桃、李子、桃子等水果,茶叶生产以产业协会的管理方式,依托香竹箐茶厂、稳龙茶叶公司两个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盘活产业发展,为农户带来较高经济收入。民居房建设上,一部分农户按要求的户型建设了新民居,一部分农户住房改换了彩色瓦和粉刷了墙体。该村建设成就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建设了一条宽敞的水泥硬板路。优美的茶园、果园、别致漂亮的村落查于其间,实属人间一仙境。
新农村建设要以居住相对集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农村集贸市场建设,逐步把农民从单一从事农业逐步向其他行业转移,多种渠道增加农户收入来源,保障新农民安居乐业。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九
同志们:
按照市委常委理论学习计划安排,今天我们这次市委常委理论学习会,主要是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深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刚才,我们集中观看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所作的《统筹城乡发展与“三农”问题》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所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个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讲座。通过集中观看录像片以及平时的学习思考,大家加深了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下面,结合学习,我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点看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能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效引导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平衡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涵盖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等方方面面,内容非常丰富。各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要把农村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要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中统一安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四是要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三、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我市情况看,要继续坚持以“三百”工程为切入点,大力做好“三化一转移”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百个强村竞赛、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通过在全市评选出经济发展实力最强的100个村进行表彰,促使一批经济强村发展壮大,脱颖而出;深入进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部分经济薄弱村,通过市、区(市)直部门结对进行帮扶转化,促其尽快摆脱落后局面。
二是搞好“三化一转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培育优质专用粮、瓜菜、果品、花卉等优势产业,科学规划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优势产业规模开发。大力搞好标准化建设,高标准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积极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无害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建设,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企业群,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基地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新型运作和联结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常规化转移。
三是以落实农村基本政策为重点,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积极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四、深化农村改革,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注入活力。
改革是动力,改革出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消除制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一是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二是要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减轻财政供给负担,为建设新农村奠好基、铺好路。要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为契机,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能,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保护农民利益。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要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二是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的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三是要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明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要以此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要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选好突破口。当前,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即将开展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力求通过先进性教育,使村村都能改变面貌,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盯住目标不放,又要做好长期、艰巨任务的思想准备。要搞好宣传,通过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
同志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要把农村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要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中统一安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四是要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三、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我市情况看,要继续坚持以“三百”工程为切入点,大力做好“三化一转移”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百个强村竞赛、百个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百个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通过在全市评选出经济发展实力最强的100个村进行表彰,促使一批经济强村发展壮大,脱颖而出;深入进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部分经济薄弱村,通过市、区(市)直部门结对进行帮扶转化,促其尽快摆脱落后局面。
二是搞好“三化一转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培育优质专用粮、瓜菜、果品、花卉等优势产业,科学规划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优势产业规模开发。大力搞好标准化建设,高标准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积极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无害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建设,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企业群,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基地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新型运作和联结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常规化转移。
三是以落实农村基本政策为重点,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积极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四、深化农村改革,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注入活力。
改革是动力,改革出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消除制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一是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二是要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减轻财政供给负担,为建设新农村奠好基、铺好路。要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为契机,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能,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保护农民利益。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要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二是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的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三是要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明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要以此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要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选好突破口。当前,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即将开展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力求通过先进性教育,使村村都能改变面貌,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盯住目标不放,又要做好长期、艰巨任务的思想准备。要搞好宣传,通过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
同志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十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有关精神,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到我县农村党的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中去,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就我县以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五星级”党委和“五星级”村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大局,围绕着服务“六县战略”,围绕着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一起抓,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局,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以发展为主题,立足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与支持、帮助、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的工作结合起来,把组织农民与服务农民结合起来,将“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到农村产业化进程中去,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检验“三级联创”活动的成效。
二是分级争创、上下联动的原则。县委、各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和县直有关部门分别制定落实创建目标和措施,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创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要贴近基层,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四是坚持工作创新、求真务实的原则。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工作载体的创新,推进制度建设的创新,推进创建方法的创新,通过创新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创建活动整体水平。
二、创建内容和目标要求。
县委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提出的目标要求,确定我县的创建目标。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的目标要求。
1、县委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责任制,认真履行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职责。
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3、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县直部门和乡镇政府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5、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五星级”乡镇党委、“五星级”村党组织的目标要求。
一是领导班子好星。领导班子能够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廉洁勤政,奋发有为。乡镇党委书记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村党组织书记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好星。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干部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三是工作机制好星。各项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协调,工作运行规范,服务优质高效。
四是小康建设业绩好星。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五是农民群众反映好星。基层干部尊重农民,爱护农民,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得到群众满意,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组织得到群众拥护。
(三)创建基层满意的县直部门的目标要求。
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务实高效。
二是有一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机关工作规范,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员干部勤奋敬业。
三是有一种好的机关作风。干部职工思想解放,求真务实,服务意识强,具有良好的部门形象。
四是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五是做出一番好的工作业绩。圆满完成县委、政府和上级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突出。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要按照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增收幅度这个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探索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把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党员的先进性要求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民致富结合起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实施“农村户均万元收入工程”,启动“千名党员户均万元收入带动工程”,在每个行政村选择十户有一定影响力、党性较强的党员农户,作为“户均万元收入工程”的.示范户,采取干部帮扶、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放和提供技术服务等措施,让他们率先达到户均收入万元的目标,再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帮助和影响周围的农户共同致富,同时兴建以食用菌生产和奶牛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党员能人扶持工程项目区,通过两个项目区的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户均万元收入工程打造品牌,提升档次。拓展党员“绿色科普工程”,在全县每个养殖小区内利用配套资金,建一处电教点,扩大党员电化教育覆盖面,加大对农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学习并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提高增加收入的素质和本领,为“户均万元收入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认真开展干部大下乡活动,每年春耕备耕期间,动员县直各包村单位、各包村工作队员,认真开展大下乡活动。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搞好思路对接,制定农户增收计划,落实致富项目,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抓好“五星级”党委创建活动,推进学习型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党委的思想作风建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好“龙头”作用。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从提高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入手,进一步推进学习型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分层次建立以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学习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一线工作制度”、“一站式”办公(服务大厅)制度、便民服务电话制度、干群联系卡制度、联系群众日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民情日记制度、监督考评制度等“九项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规范的学习机制、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增强服务的自觉性。继续开展好群众满意站所评比活动,启动群众满意的乡镇干部评选活动,提高“五星级”党委创建活动的整体水平。
(三)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后进行政村党组织的整顿,继续坚持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包行政村制度,继续坚持县直部门帮扶行政村、下派县乡干部驻村工作等制度,特别是对后进村进行全面帮扶。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今后,村党组织书记的产生必须按照“两推一选”的办法进行,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踏实肯干、群众拥护的党员选进行政村班子,提倡“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并着力解决部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二是加大对村级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原则,每年都要对所有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理论、政策、项目、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县委侧重对村级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各乡镇党委也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其他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的培训,以此不断提高行政村干部和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三是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适应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把产业化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建设列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有利于加强党对基层组织领导的原则出发,调整和改革行政村党组织设置,建立和完善行政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工作制度、活动方式、活动内容,行政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其它组织依法履行职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四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规范“两委”关系,健全完善行政村议事决策,行政村财务管理,行政村干部考察评议,行政村干部任期零债务,行政村干部学习培训等五项制度。着力营造和谐的行政村“两委”关系,形成行政村级组织的工作合力,建立起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五是落实市委组织部提出的以“增强嘎查村级服务功能,增强带动农牧民致富能力,建设高标准小康嘎查村”为主要内容的“双增一建”活动和在农牧民党员中开展的以“提高科技素质、提高致富本领、带头致富、带动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提、双带”活动,继续开展好我县的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党组织书记及争做致富带头人,争做带领群众致富带头人的“双争”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评比竞赛活动,每年“七一”期间将对活动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六是以人为本,深化基层党组织民主政治建设。县委组织部要全面总结“两推一选”产生党组织,“三推一定一考两公示”发展农民党员和实行“双票制”,建立“警示制”评议党员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三项工作的规范化操作范本,以制度的形式长期坚持。以提高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力和义务相统一为目的,进行乡镇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探索乡镇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进一步提高乡镇党委决策的科学性,拓宽乡镇党委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增加党代表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开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试点工作,探索“三会一课”的新模式;开展以人为本,增强村级党组织亲和力试点工作,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完善乡镇外出党员管理中心建设,成立林西县外出党员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对发展县域经济有突出贡献的外出党员名录和联系卡,由县委组织部协同乡镇党委共同管理。同时,在有条件的乡镇成立党员中心活动室,为流入到中心城镇的党员提供集中性的活动场所。按照“三推一定一考两公示”的作法,做好农民党员发展工作。对政治素质较好,年纪轻,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大中专毕业回乡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负责人以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进行重点培养,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三级联创”活动的验收评比实行逐级考核推荐、年度评比、上级审定、动态管理的办法,本着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标准的原则。县委按照市委下达的标准进行自检自验后,向市委提出申请参加基层组织先进旗县区的评选。“群众满意的县直部门”、“五星级”乡镇党委及“五星级”村党组织的评选由县委组织部制定具体的验收评比细则,并负责组织实施。对“群众满意的县直部门”和“五星级”乡镇党委的验收,以县委组织部为主体。评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社会公开评议与组织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上评、下评、互评相结合,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活动的实际效果。确定“群众满意的县直部门”和“五星级”乡镇党委,由县直部门和乡镇党委写出自检报告,由县委组织部按照验收评比细则及评选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后报县委审定。对“五星级”村党组织的验收以乡镇党委为主体,确定“五星级”村党组织由行政村党组织写出自检报告报乡镇党委,由乡镇党委检查验收后报县委组织部申请复检,县委组织部复检后报县委审定。“群众满意的县直部门”、“五星级”乡镇党委、“五星级”村党组织由县委进行统一命名和表彰。命名表彰不搞“终身制”,每三年为一个有效期限,到期重新参加新一轮评选。有效期内,如发生与其称号不相称的严重问题,取消其荣誉称号。发生恶性涉农案件、大规模集体上访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弄虚作假及县委要求的重点专项推进工作排名靠后的单位不被列入评选对象。县直参加评选表彰的涉农部门主要有:财政局、地税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扶贫办、民政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公安局、司法局、科技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广电中心、气象局、信用联社等单位。
(一)健全领导责任制。县委将调整充实“三级联创”活动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每半年专题研究一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三级联创”活动的组织领导。继续坚持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包行政村制度,除了抓好其他工作外,要将“三级联创”活动作为一项工作重点,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工作上。继续坚持重点工作督办制,对各乡镇党委、县直单位,在“三级联创”工作中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及时的,由县委组织部下达重点工作督办通知单,限期整改,并调度“一把手”说明情况。继续实行组织委员末位转岗制,对连续两年“三级联创”工作没起色,年度检查验收排名在后两位的组织委员,按组织程序转换其工作岗位。继续实行组织员包片制,将全县16个乡镇分片划区,由县委组织员实行包片管理,由于组织员工作不到位,致使所包乡镇工作滞后的,要负联带责任。各乡镇党委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坚持从本乡镇、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创建规划,完善创建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三级联创“工作取得实效。
(二)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对基础较好、工作得力、成效明显的乡镇党委和行政村党组织,要鼓励他们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上水平;对工作处于一般状态的乡镇党委和行政村党组织,要引导他们增强创先争优意识,激励他们奋力争先;对工作中存在较大差距的乡镇党委和行政村党组织,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县委组织部要建立督查工作制度,经常深入基层,采取多种方式,对“三级联创”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活动规划、组织检查和工作指导。纪检机关要研究建立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约束机制,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创建典型的宣传,政法部门要抓好农村的社会稳定,各涉农部门要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业务指导、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单位要抓好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等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垂直管理部门的党委(党组),要把在本系统基层单位开展创建活动,作为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推动业务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履行好职责,要配合乡镇党委对本系统基层单位的创建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好创建活动。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十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展现的亮点很多,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号文件,就是《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
一、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总体要求,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这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就我区而言,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村务和财务管理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我区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二,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第四,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第五,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区的共同行动。
二、因地制宜,努力建设××××新农村。
前不久,区委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市××××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同时,我区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总要求,制定了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确定了以“村村生态文明,家家勤劳致富,人人互助和谐”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去年年底,我区专门召开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现场会,对创建××××新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
(一)以实施“村村生态文明”工程为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通过对“城中村”实施改造,努力建设现代新社区。对现有的城中村按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段实施的原则,采取优惠政策措施,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战略性建设和改造。重点抓好工农村这个先行试点,同时要抓住××××市城东新城建设发展的机遇。二是创建“城郊型生态文明村”。从方便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尊重文化传统和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出发,认真搞好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突出抓好出头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对远郊的农村要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变“脏乱差”的面貌,建设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态文明村。四是要突出特色风格,形成品牌,重点抓好白石村的“中国端砚文化村”建设。按照规划,××年重点抓好个自然村的创建活动,到年全区个自然村全部达到有我区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
要以创建全省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示范村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民主管理。我区个村全部被列为省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创建单位。各村要用一年时间,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是在加强财会基础工作规范方面上新水平;二是在创新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方面上新水平,特别是要确保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完善财务电算化管理和会计招聘制;三是以村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在加强村务、财务公开上新水平;四是在加强民主理财上新水平。充分发挥河旁村“全国农村财务管理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年全部村要达到省的验收标准,提前完成省提出的验收任务要求。
(二)以实施“家家勤劳致富”工程为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发展才是硬道理”和“有钱办事”的要求,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各村组集体每年要发展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经济项目,确保集体经济每年保持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切实抓好扶持相对贫困村组发展集体经济工作的落实。区五届四次人代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年收入万元以下的村委会和年收入万元以下的村小组,列为扶持相对贫困村组发展集体经济的对象,两镇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理清建立长效扶持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责任制,强化管理,有关职能部门抓好协调、跟踪,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的要求,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引导农民实现转移就业;二是建立健全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将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三是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台账;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和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今后三年,每年区劳动和社保局对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名以上,区农业局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颁发“绿色证书”个以上,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名以上,解决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三年后,通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人均家庭收入增加元。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保持以上的增长速度。
(三)以实施“人人互助和谐”工程为载体,着力构建和谐农村。
实施“人人互助和谐”工程,要发挥先进性教育活动三批互动的效应,结合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把区直、两镇机关的党员干部和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村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开展“五送活动”(送政策、送观念、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要通过宣传发动,组织一批经济能人、富裕家庭对农村困难家庭进行结对帮扶。近期我区组织的“千名党员帮万家、送温暖献爱心”一系列活动效果很好。
实施“人人互助和谐”工程,要通过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带动和深化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努力把农村劳动者培育成为自强不息谋出路,千方百计求发展,具有自立意识的新农民;互助互利抓生产,同心协力建家乡,具有合作精神的新农民;顾全大局促稳定,遵纪守法保平安,具有法制观念的新农民;注重学习增才干,勤劳致富奔小康,具有创业本领的新农民。努力营造人人互敬互爱、互助互让、礼貌卫生、文明向上、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做到四个“创新”,大力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网。
围绕创建××××新农村这个主题,我们要做到四个“创新”:
一是必须创新干部管理模式,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全面推进固本强基必须强化干部管理,抓好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让有政治头脑、有经济意识、有办事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创新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促使镇、村“一把手”激发工作动力,增强“龙头”作用,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区的两镇农村,作为中心城区的近郊,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城市的地域优势,也是我们××××区今后最大的发展空间。在两镇发展二、三产业,既能推动城镇建设又能促进城市规模扩张,同时也能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建设和谐××××奠定富民基础。为此,两镇经济要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目标定位和具体发展规划,完善区域功能配套,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如黄岗镇可以抓住城东新区发展战略提升的机遇,着力发展房地产、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项目;睦岗镇则可发挥现有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合开发好睦岗现有的工业小区,形成关联产业集群。
三是必须创新建设新农村的方式,提升农村文明品位。建设和谐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要抓好经济发展,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也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农村民主和谐。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单位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镇各村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要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营造农村新环境;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经济新发展;以促进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培育新农民;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抓手,树立农村新风尚;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构建党群干群新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农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十二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培训班。几天来,通过专家的精彩授课,与先进市县领导的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村等10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十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1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18)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9)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21)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2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24)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2006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25)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26)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27)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8)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9)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30)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1)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32)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十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0∶1,占全国总人口近5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
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出台村民自治法的实施细则。20xx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当前,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心得体会篇十五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力争到,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农业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镇每年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新建2个以上规模农业项目。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培育新农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人数年均递增20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继续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培训500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整体素质。
组建新组织。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年全市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以上。搞好“四有”建设,切实增强为农民增收和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能力、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塑造新风貌。围绕“乡风文明”的目标,积极倡导新风尚,形成扶贫济困、帮扶弱势的机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各类组织依法办事,农民群众遵纪守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三、政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项目农业建设。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以项目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大力实施“十扩万亩”工程,建设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等高效农业项目,建成一批省内领先的特色农业项目,创树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产品名品名企。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提高高效农田占比,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农业企业、基地与农民的生产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加强9家重点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经营开拓能力,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上海等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和住宅建设除外)可以依法流转,以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性收入。以农村社区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好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有偿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在为广大村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债权债务清收还款责任,严格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
(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4.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
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对集居点范围内的农民建房用地主要采取等质、等量、方便耕作的原则置换土地和调整承包土地的方法解决(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加强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集中居住点建房,必须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不得随意修改规划和施工设计图纸,工程竣工后,市有关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认证。住户入住集中居住点前,必须拆除原住房,清理地面附着物,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建设类型和指标控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设部门无偿提供房型设计图,村级组织代办相关手续。城(镇)郊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以多层为主,鼓励发展小高层、高层。其它村(居)集中居住点以联体式住宅为主,鼓励发展多层公寓式住宅。
6.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以镇村自筹和农户投资投劳为主。从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市、镇、村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市财政返还各镇的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省、南通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7.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农村贫困户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8.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秩序,支持中介机构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跨地区劳务市场,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合作,及时采集、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城乡联网、跨地区联网,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务人员资源和劳务输出主渠道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逐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
10.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补助力度,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农村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11.逐步完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为民解困为核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捐赠扶贫为补充,覆盖农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机制。
(五)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1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一村一清”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冬春季节,开展村内家前屋后沟塘河道清淤,整治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桥除险安康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等设施建设。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3.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市建设,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绿色通州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整治农村大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建设“绿色通州”,确保20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严控环境污染,逐步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标准,减少废水废气排放。
1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伐,2008年起在全市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构建城乡一体的乡镇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15.深化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五位一体”村(居)综治办建设。充分发挥村治保委、民调委作用,深入开展大防控、大调解工作,努力降低刑事发案和民转刑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农村青少年预防犯罪、刑释解教安全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全市所有村(居)达到“平安村(居)”标准,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指标不断提高。
(六)强化组织领导。
16.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各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进主体,相应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集中工作力量,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等建设的实施,经营社区基础设施及集体土地等资产。
17.推进多元化运作。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政策,2008年市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集中居住点建设,逐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集中居住点建设,可以实行统建分购的市场化运作,可以采取镇村统一代建,也可以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前提下由农户自建。城(镇)郊集中居住点的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措资金,其它集中居住点配套资金主要通过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市镇两级财政补贴、建(购)房户适当负担、社会支持等办法解决。各部门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和物力支持。
1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力推进“强基工程”,努力建设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基层党支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实施村干部“双带工程”,增强党员干部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培养一批作风过硬、锐意进取、遵纪守法、年富力强、深受群众欢迎的村干部。切实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
19.提高部门服务水平。市直各部门要创新思维,认真研究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在支持村级经济发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突破性政策,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政策瓶颈。市直各部门要与各镇试点村结对共建,选派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开拓精神的中层干部到村参与组织指导新农村建设。
20.严格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把此项工作列入对各镇和市直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5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