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6:25:59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5 16:25:59     小编:MJ笔神

教案要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阅读这些教案,你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编写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一

内容:

圆柱体的认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了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列举、展示、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圆柱体后,在指导学生制作圆柱体模型之前。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吗?

……。

生1:硬币是圆柱体。

师:是吗?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吗?

生1:(拿出一枚硬币)这两个圆就是底面,这个厚度就是高。

师:大家同意吗?有硬币的同学拿出来看看。

生:(一边交流,找硬币)同意。

生2:(站起来,举着硬币,大声地)硬币不是圆柱体。

师:(感到意外,但是兴奋地指着生1)很好,你跟他讨论,大家认真听,有意见的可以插话发表意见。

生2:(对生1)你说,圆柱体有几个面?

生1:三个呀。

生2:三个什么样的面?

生1:两个圆圆的平面,一个曲面。

生2:你摸摸硬币的两个圆面,是平的吗,是光滑的吗,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纹,还有国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币,迷惑),……但是……。

生:(热烈交流,有争论。)。

生1:他差不多是个圆柱体。

生2:差万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来,冲着生2)你是钻牛角尖,那你说说,什么是圆柱体。

生2:(拿过圆柱体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兴地)你是说,这是万分之万的圆柱体?

生2:(好像意识到什么,有点犹豫)是的。

生3:现在如果有一个显微镜,来看圆柱体,肯定会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课铃响,学生还在热烈交流)。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特别是这两个同学是我见过的最肯动脑筋的同学,大家课后再讨论一下,我看不出谁有错,这个问题究竟该怎样解决?下次课把你们的结果告诉我。不过在家里还是请你们做一个尽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近似于圆柱体的东西,要求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

没有等到上第二次课,同学们就讨论出了结果,由生2写在纸上交给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平面、直线、圆等等实际物体,所有这些物体都是近似的。”老师在纸上写着:“你们真了不起,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发现同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奥秘一样伟大,老师为你们骄傲!”

简单分析:

这个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教师在本节课既定教学任务完成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充分交流的机会。老师始终兴趣盎然地表示鼓励,给学生极大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没有简单忽略,而是加以关注,不是简单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的词语“尽可能接近圆柱体的东西”。

2教师够准确地把握住了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培养学生辩证的方法和看问题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数学教师职责,但是,往往很难找到这样的好机会。教师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价值,使得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既可以让学生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生2的成功与失败,来自老师的一念之间。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用硬纸做的一个圆柱、剪刀、尺。

五、教学流程预案:

一、谈话引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形的特征,复习有关圆的知识。教师通过长方形纸旋转围成一个圆柱,揭示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2、认识圆柱形。

师:那么这些圆柱形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结合手中的立体图形自学数学书10页和12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题目:

圆柱是由哪些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有哪些特征?

生自学。

师:把你学到的知识与同桌、朋友共同分享一下好吗?现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长整理好准备汇报。

小组长汇报。

底面:拿着圆柱,同桌面对面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个底面有什么关系呢?将圆柱两底面分别画在纸上,剪下重叠比较大小,你发现什么?(课件)。

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师:底面的圆大些,圆柱就粗些。出示感受。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深化感知:(课件)。

(1、)(课本11页)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

(3、)让学生说出圆柱的有关数据。

学生操作:把罐头盒或饮料罐等的商标纸用小刀切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课件)。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自己制作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a、在物体的侧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商标纸剪开。把剪开的图展开,再重新包上。与圆柱相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关系吗?(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b、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也就是说:当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c、介绍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3)分别让学生在教似的引导下回答以上问题,再板书。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圆柱。

1、请你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圆柱,分别得到以下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分别从哪个面看到的?(课件)。

2、填空。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它们是()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一个圆柱有()条高。

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的一条边固定贴在一根木棒上,然后快速转动,得到一个()。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3、判断。

1、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2、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3、同一个圆柱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5、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6、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四、小结学习内容。(略)。

板书:

圆柱。

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略)。

长方形纸旋转圆柱形。

分别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这些物品都很重。

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幻灯片)。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几t各表示什么意思?(幻灯片)。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3t表示这条路限载3吨。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8t指起重机规定的最大起重量为8吨。

学生答毕,教师提问:你认为在安全范围内,这个电梯的载客人数应是多少?

师生共同计算,得出答案。

追问:如果是儿童,是否可以多一些呢?

让学生感受:电梯载客的数量不仅要考虑重量,也要考虑空间。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幻灯片)。

3、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下面的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

4、数序日记。(幻灯片)。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每个200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指名一优秀学生读。提问:这篇数学日记写得怎么样?

学生改正用错了的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

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

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的观念。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

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吨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其一,因体验而生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

其二,因体验而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在文化中升华。

任何教学都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数学课也不例外。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升华感情。首先利用精选的教学内容,精致的教学语言以及恰当的幽默点缀,使课堂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课堂上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生动与有趣。其次,课的结束时教师送给学生的话,让这一课更是余韵悠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秘;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期望,体会到了教师的苦心,对教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五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六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件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课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5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5: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5、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

七、学习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这些物品都很重。

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幻灯片)。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几t各表示什么意思?(幻灯片)。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3t表示这条路限载3吨。

学生答毕,教师指出:此处的8t指起重机规定的最大起重量为8吨。

学生答毕,教师提问:你认为在安全范围内,这个电梯的载客人数应是多少?

师生共同计算,得出答案。

追问:如果是儿童,是否可以多一些呢?

让学生感受:电梯载客的数量不仅要考虑重量,也要考虑空间。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幻灯片)。

3、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下面的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

4、数序日记。(幻灯片)。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每个200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指名一优秀学生读。提问:这篇数学日记写得怎么样?

学生改正用错了的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

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

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的观念。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

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吨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其一,因体验而生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

其二,因体验而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在文化中升华。

任何教学都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数学课也不例外。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升华感情。首先利用精选的教学内容,精致的教学语言以及恰当的幽默点缀,使课堂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课堂上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生动与有趣。其次,课的结束时教师送给学生的话,让这一课更是余韵悠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秘;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期望,体会到了教师的苦心,对教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八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小刀1.5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习。

8.64元=8()6()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九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

(二)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相关教学,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数意义的回忆,加强印象,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感不太强。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是对于小数所包含的一些意义知道的并不是很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进一步分析,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认识小数,并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对以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初步含义。

3、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两位小数。

4、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由于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不用费太大的劲,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上。分数与小数在写法上区别较大,要让学生把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我把“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定为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课件、答题卡。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自主尝试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时,简单问题小数的认、读、写,我让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尝试、讨论,在尝试的过程中顺利而迅速地学习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转化的过程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深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分数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思考,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在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超市标价牌上的数字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观察,自然引入小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进入第二环节。

(二)交流点拨。

1、尝试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生生互助,体现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实际的价钱和身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精彩的回答。

(四)反馈小结。

采用冲关之旅的习题形式。

第一关青蛙跳跃帮助青蛙选择小数的荷叶进行跳跃,

第二关机灵耳朵请同学们仔细听并将听到的填在答题卡上。

第三关放飞气球判断出说法正确的气球并放飞。

第五关智慧大挑战想一想,谁来说?

延伸拓展:组一个一位小数,比它大的,比它小的,组一个两位小数。

(五)数学史。

同学们,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它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在《九章算术》一书中运用了十进分数。古代人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1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4分钟)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1、让幼儿认识马路上的各条线的意义,懂得马路上的交通规则。

2、让幼儿能自己并监督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从我做起。

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动作协调能力。

二、活动准备。

马路路线图一幅、活动时布置成马路图(标有各条线)、指示灯、自行车、汽车。

头饰若干,蔬菜图片若干,篮子八个。录音机、磁带《马路进行曲》。

三、活动过程。

1、带领孩子到指定的马路上,认识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去和来走的路线有所不同,都要靠右走。(教师讲解示范,小朋友不能示范或练习)。

2、认识指示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

1、教师出示挂图提问。

我们要到超市去步行要走哪条路?

如果让妈妈骑自行车带着去该走那条路?

让张叔叔开车班车送我们去走那条路?

买上东西了步行回园要走那条路?骑自行车呢?坐汽车呢?

(请小朋友指出所走的.路线)。

到路口看到红灯怎麽做?绿灯呢?黄灯呢?

游戏:我喜欢的“有趣的线路图”。

1、分组(八人一组)。

讲明游戏规则,让幼儿自己分工(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开汽车)。

教师拿指示灯。

2、放音乐幼儿带头饰表演游戏,音乐停表示游戏结束。

3、游戏过程:幼儿要到菜市场帮妈妈买菜,要买妈妈喜欢吃的菜。各走各的路,到路口看好指示灯,买好菜后自己返回。

4、游戏规则: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完全正确或错误少的一组获胜。

5、奖励和做好的一组,并请别的组向他们学习。

6、小结:交通安全人人有责,要从我做起。要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及所有的亲人,要监督周围的小伙伴和其他的人。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ww。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甲数)。

(2)乙数的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w=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w=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ww=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习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小亮。

18元。

小华。

小新。

18w=15(元)。

15w=10(元)。

18ww=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平均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六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七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11/41/5086/5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1/7/8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

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

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八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到的认识教案篇十九

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5(判断)。

3、补充判断:

a、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878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