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思考和行动,避免盲目和随意性。合理分配时间是制定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我们应该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预计所需时间来安排工作进度。计划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实现目标而设计的具体行动安排,一个好的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和资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的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红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基础知识练习。
70×7060×9080×5011×4030×8020×7040×6031×20。
2、学生们完成后,选两行学生按顺序每人一题订正结果,教师要统计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有错误的学生要让其说出是哪道题错了,教师给予板书,帮助学生改正。通过练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能够从中了解到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计算更准确、更迅速。
3、老师选两个学生当代表到前面比赛,其他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学生按箭头的顺序分别把答案写在题目的两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夺得小红旗。
让学生一起订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通过比赛让学生明白看,一味只图快,做的题不正确,是得不到红旗的)。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口算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4页的第7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引导学生认真看题中的文字,还要认真观察图,看图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说一说,你从题中都知道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想。
(1)题中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信息?
(3)在充分分析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答过程,订正结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红家的蚕子可产蚕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蚕子可产茧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50千克茧能卖900元钱。
2、小象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此题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互相补充。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这头大象重4100千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2、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3、教材第45页的第10题。
四、思维训练。
1、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2、李叔叔平均每天组装19辆自行车,9月份大约共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三
1、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上学、放学不准在学校和路途中逗留、玩耍。
2、教育学生不践踏学校的草坪,不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不爬墙,不爬树,不爬学校的篮球架,不爬阳台上的栏杆。
3、教育学生不玩火、不玩电、不玩爆竹,不带危险的物品到学校。
4、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轻走,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
5、尽量不带钱和贵重物品来校,自己的物品保管好,拾到或丢了什么东西,及时报告老师。
路队安全。
1、学生上下学时戴好红领巾和校牌,放学时路队整齐,中途没有散队、并排走、购物等,不在上学和放学路上玩耍、逗留。
2、要教育学生行车走路不闯红灯、不抢道、不骑快车、不搭摩托车和无牌照的车辆;不在公路上踢球、游玩、奔跑、戏闹等,时刻处处注意交通安全。
饮食安全。
教育学生不要在路摊边购买三无食物。不吃不洁净与变味发霉的食物,进餐时注意带刺带骨食物安全,以及乘热菜热汤时的安全事项。
家庭安全。
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请家长积极配合孩子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及家居生活安全与家居活动环境安全(如:烧伤、烫伤、触电、中毒、摔伤等预防教育工作)。千万不能私自到水沟、水塘、鱼塘、游泳池里戏水、游泳。
交通安全。
家长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例如:红绿灯等标志),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简单自救方法。
识别特殊号码的用途(如110、119、120),同时教育孩子不可随意播打这些号码。熟记自家住址、电话号码、父母姓名等,训练引导孩子识别方向,告诫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若一人在家,不可随意开门。遇到危险时,教育孩子学会躲避(如: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方法)。培养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自理。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
我将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学校的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和生活。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四
工作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清教学的目的和过程,做到心中有底,有备传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各类书籍,使之在课堂上能触类旁通地扩展教学内容。生动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学生,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提供了保证。
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主要抓好以下的几点:
1、从学生的常见病防治到对常见病的检查;
2、从资料的收集到管理;
3、从抓好班级的环境卫生到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等。
4、在抓健康教育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防病的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
1、我计划各种宣传手段如:板报、手抄报、培训等。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预防一些常见传染病方面提高了识别、防治的能力。
2、对常见病的防治方面,我主要抓好近视眼、头虱、沙眼、龋齿等工作。做到认真查好每一项,对每一病例发告家长书。
3、在抓好班级环境卫生方面,我着重抓好每节课后的卫生和每天的卫生,从劳动工具的安放标准到打扫的要求,在每天卫生员的认真检查中体现出来。时时查,日日查不但培养出了一支认真负责的卫生员队伍。
5、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6、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五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六
标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会解简易方程,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3、掌握几何初步知识,能够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掌握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够绘制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安排教材主要复习内容。
第二部分(九)~(十五)常见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的解答,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十六)~(十九)比和比例、常用计量单位。
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提高学生观察。
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部分(二十)~(二十三)几何形体知识以及有关计算问题。
第五部分(二十四)~(二十七)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和自我检查能力。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七
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作为班主任应始终把学生的安危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二、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6名,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安全意识薄弱。虽经过1年的集体生活,但仍有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督促,所以教师要加强责任心,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保证每位学生的安全。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在学生中树立起大安全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防中毒、防传染病、防盗窃、防侵害、防突发性事故为重点,加强自防自救教育与防火防灾教育,食品卫生与健康教育等,增强全班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前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力争本年度不发生安全事故。
四、工作任务。
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宣传教育,制度构建,应急预案,多管齐下,让安全警钟长鸣。关于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教育工作活动要经常开展,要时时讲,处处讲。这学期继续坚持每周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知识,法纪知识以及自我保护等知识教育。特别是让出险学生“现身”演说,收效更显著,教育效果更大。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八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分数的认识(一)、小数、三步运算和应用、统计表和条形图。
(一) 数和运算的教学。
1、分数的认识;2、小数;3、混合运算;
(二) 统计图表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乘整数的乘法。
2、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三步计算式题,会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和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4、 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利用作图纸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措施。
(一) 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九
三年级数学计划要符合知识发生发展的线索,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40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仅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和平均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与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教学专题研究计划
主题:如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
1、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3、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黄倩倩、陈泽儒、王艳琴,他们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不强,需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并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课时安排:
位置与方向4课时左右
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统计4课时左右
年、月、日3课时左右
两位数乘两位数6课时左右
面积8课时左右
小数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总复习6课时左右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60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正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在这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好玩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主要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本单元主要学会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通过丰富的实例,积累收集、整理数据是活动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计了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有趣的推理三个内容,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重点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教材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好玩”基本领域反映运用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基本过程,有机的渗透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推理意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并以此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措施
(一)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也提供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充分机会,从而教。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十
刘慧。
联系电话:5811996。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十一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3、教师板书:晚上9时上午9时。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十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的例1、例2,课本第22页的例3、例4以及课堂活动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两个连续性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仪、5粒葡萄。
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游戏啊?
有3个小朋友喜欢荡秋千,我们一起看一看。指导学生看课本第21页的例1。
新授。
减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出减法。
图中本来有3个小朋友荡秋千,后来走了一个,还有几个小朋友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师:三个小朋友走了一个,就是原来的三个去掉一个,我们用减法算式来表示:3–1=2(板书)。
师:我们来认识新的符号“-”,读作减号,整个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1=2是什么意思?
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大家拿出5根小棒,然后再从5根中拿走2根,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师:根据刚才摆、拿小棒的过程,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5–2。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算一算,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交流。
说一说,算一算。
观察图,说说图意。
解决问题。
师:看看第一个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师:请小朋友解答问题,想想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和共同之处。
比较、分析。
比较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第2题。
说图意,列算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总结。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十三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20+4=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设疑导入: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例题。
(板书:36-8=)。
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归纳算法:
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2、
一共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了8个足球,还多少个?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
36-8=2836-8=28。
16-8=810-8=2。
20+8=2826+2=28。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篇十四
第一课时 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内容:p52 主题图及例1、例2, p54课堂活动第1、2题,p55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景图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需求。
2、让生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及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具准备:面值不等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导:
1、情景引入,出示情景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生交流,汇报)。
你知道人民币有那些吗?根据生答,师板书:元、角、分。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并能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2、学生按p52例1、2题的要求独立思考,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3、自学p58的数学文化--五套人民币。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p53例2下面的“议一议,填一填”。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并能认识人民币的面值,1元=10角 1角=10分。
3、师补充讲解p58的数学文化--五套人民币。
六、检:
p54课堂活动第1、2题,。
七、练:
p55练习十一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一)。
例1 例2。
(略) (略)。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人民币(二)。
教学内容: p53--54 例3、例4,p54课堂活动第3题,p55--56练习十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10张1角纸币,10个1分硬币,2张5角纸币,1张1元纸币。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师: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你都认识了哪些人民币?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门一起来了解人民币相邻单位的十进制关系。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认识。
2、学生按p53--54例3、4题的要求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认识。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例4下面的“想一想”。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行人民币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认识。
1元=10角 1角=10分。
六、检:
p54课堂活动第3题,。
七、练:
p55--56练习十一第3、4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二)。
例3 例4。
(略) (略)。
1元=10角 1角=10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人民币练习课。
练习内容: 练习十一第5-11题。
练习目标:
1、了解人民币的使用价值。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练习重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3张1元人民币,5张1角纸币。
练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了解了人民币相邻的十进制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十一第5题,实践调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练习十一第6题,通过填一填,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与元、角、分进率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这些知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练习时既要注重填一填,还应注意每横排两个问题的比较,以便进一步感受这种联系。
3、练习十一第7题,通过换一换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结果。
4、练习十一第8题,让学生在物品买卖中,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培养实践能力,独立计算后再交流。
5、练习十一第9题,人民币计算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人民币求和的计算方法,促进对人民币计算知识的熟练掌握。独立计算后再交流。
6、练习十一第10题,人民币的计算练习,有的数据较大,且脱离具体的人民币,还涉及单名数和复名数,因此该题具有一定难度。交流时,注意突出思考过程与方法的交流,注意复名数计算的思考方法的指导。
7、练习十一第11题,是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实践活动中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练习时可以根据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进行计算;还可以让学生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0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