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二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15:44:51
2023年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二十篇)
时间:2023-03-22 15:44:51     小编:储心悦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一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__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8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8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16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__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__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__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二

“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连日来,盲人朱丽华的先进事迹感动嘉兴全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各级党组织纷纷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活动,朱丽华坚守初心、身残志坚、乐于奉献、奋发有为等品格和精神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员中掀起一波又一波学习和热议的高潮。

参加全省首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成为嘉兴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相继刊发,推拿实践升华为理论;拿到全省首次向优秀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的“中医师”证书……

“朱丽华虽然是盲人,但她不仅在生活中自立自强,还在盲人中医推拿技术上不断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感佩的成绩,她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们眼科支部的党员们。”市中医医院眼科党支部书记、眼科病区主任杜诚说,作为红船旁的健康卫士,就要不断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专业技术和服务管理上不断创新实践,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服务,真正做好光明与希望的“守护者”。

各类白内障手术、玻璃体及视网膜疾病常规及疑难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一项项学科技术不断创新、成熟;《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应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创摘除术》《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诊疗规范及诊疗技术研究》……一项项科研课题频频获奖。近些年,市中医医院眼科在省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20__年门诊量约18万人次,住院人数6700余人,住院总手术量达7400余台。目前已经成为“浙江省中医眼底病治疗建设基地”“浙江省中医临床眼底病医疗中心”“省市共建重点专科”“嘉兴市重点支撑学科”,还是嘉兴市唯一的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为了这个奋斗目标,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就算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也不松懈……几十年来,朱丽华坚持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推”出一片光明。

昨晚,嘉兴市快速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会议室灯火通明,该公司党支部“每周夜讲堂”如期开讲,白天在工地上紧锣密鼓全力奋战的党员们,正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专题学习朱丽华的先进事迹。

“朱丽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染。作为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的党员建设者,要学习好朱丽华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围绕工程目标,为早日建成市区快速路环线而不懈奋斗。”该公司总经理刘江军说。

记者了解到,自启动建设以来,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就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嘉通集团秉承市委、市政府“开局就要奔跑”和“早一天也好”的理念,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发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组建“快速路项目攻坚战队”、全面推行节点计划管理、开展立功竞赛活动、建立迁改过程定期协调机制、狠抓细节管控等措施,一举摘得一季度“红旗项目”,并形成高效运作、破难攻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同时,该公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红船领航·匠心筑梦”党建品牌创建,与一期工程各标段党支部签订“党建引领、助力攻坚”党建结对大联建协议,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并通过开设“每周夜讲堂”,与沿线街道、社区共同发起“红色四方联盟”,统一思想,提振士气,全力推动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建设。截至10月10日,一期工程桥梁钻孔灌注桩、地道立柱钻孔灌注桩及隔断桩施工完成率均超过60%。

“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的党员宣言掷地有声,她心有大爱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我要为朱丽华点赞!我与她有缘相识在1986年10月,她20__年8月作为第一批加盟者加入了96345,此后常常放弃休息,参加96345志愿服务活动,到社区为群众推拿。三十多年过去了,她初心未变,心灵永远这么美,敬佩她,向她学习。”市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党支部书记骆叶青表示,在嘉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党员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

20__年9月12日,我市依托“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成立了“96345党员志愿者总站”,组织党员志愿者亮身份、展风采,搭建了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新平台。今年,该站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挖掘党员志愿者资源,扩大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者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为民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全市已有近万名党员本着“奉献社会”的理念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列,并组建了卫生医疗、水电安装、居家养老等18支特色服务分队,建立了68个具有区域特色和志愿者个性特征的服务功能区域与服务站点。自成立以来,该站已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中大型活动640多次,参与党员18万多人次,服务居民46万多人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品牌”等100多项荣誉。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三

28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感动了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当时年仅26岁的嘉兴盲人朱丽华,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励下,自强不息,在黑暗世界里创造了一份光明的事业。

然而,朱丽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见到张海迪,零距离聆听她的教诲。昨天,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嘉兴赛区的活动后,晚上7时40分,抽空在嘉兴国际奥林匹克酒店12楼,与朱丽华坐在了一起。

两个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年龄仅相差2岁的女性,一见面,都显得十分激动。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精神饱满地望着身旁的朱丽华,谈人生、谈学医、谈心得,时而细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

第一次现场听到张海迪的声音,朱丽华脑海里立即浮现1983年听广播的情景。“您的声音和故事,很快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朱丽华动情地说,由于意外事故,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无法抹去的黑色,是张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她挑战自己,战胜困难。

2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朱丽华凭着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钻研按摩技术,自学成才取得大专文凭,成为一名中医师,并且热心传帮带其他盲人从事推拿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她将推拿诊所办得红红火火,还解决了10多名盲人的就业问题。从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计治疗的患者已达17万余人,有百余患儿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来。

听了朱丽华的经历,张海迪十分开心,并回忆起自己15岁时,随父母学习针灸和行医的经历,她意味深长地说:“盲人心里应该有个太阳,永远乐观面对生活。”朱丽华也感慨地说:“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说话间,两人都开心地笑了。

当了解到朱丽华如今不仅是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还是市政协委员,并先后获得嘉兴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等各种荣誉时,张海迪连连称赞。

谈话很快就超过半小时。作别张海迪,走出门外的朱丽华仍显得十分激动:“这半小时将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我将永远珍藏,继续努力,多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四

“这几天,忙着处理支教物资的事情呢!”国庆假期,浙江宁波“支教奶奶”周秀芳从湖南回到了浙江宁波的家乡。前些天,在湖南溆浦山区,由她牵线捐建的29所学校全部建成。这几日,在宁波家中,她仍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山区,安排起当地学校多媒体一体机等教学设备的落地事宜。

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原本是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的她常常辗转于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支教奶奶”。

周秀芳的支教路从20xx年开始。“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支教梦’。”周秀芳说,50岁时,她曾因年龄大而被拒绝过支教申请。直到20xx年,看到贵州省惠水县招募支教老师,“不甘心”的她又燃起了这个梦想。

支教之路,远非易事。山路陡峭,蜿蜒曲折,走访学生时,周秀芳常常手脚并用,抓着身边的树枝、茅草,一点点艰难前行。艰苦的物质生活对她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如果不保养膝盖,晚年或许就要在轮椅上度过。”医生曾这样告诫过周秀芳。

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她的支教脚步。在贵州、湖南执教后,周秀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关注起这些教育资源贫瘠的地区。

电话、微信、微博……在周秀芳的支教事迹被广为报道后,她收到越来越多的爱心捐款。如今,周秀芳已不仅仅是一名支教老师,更化身为一名“爱心搬运工”,将来自遥远的爱意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大山深处。

“因为周奶奶和其他奉献爱心的叔叔阿姨,我们才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来自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观音阁镇颜家垅村兴华希望小学的小美(化名)说。前不久,在周秀芳牵线建成的第29所希望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小美第一回听到了宁波鄞州的老师进行的视频同步授课。

这一次,周秀芳又在溆浦山区连续待上了数日。为了带领着爱心人士一起走访学校和村子,年逾古稀的她经常忙到深夜,才躺下休息。

最终,在周秀芳的奔走和呼吁下,宁波地区爱心群体先后捐建了36台多媒体一体机,并相继投入使用。“我们想让这里的孩子也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谈及筹划多媒体教室的初衷,周秀芳坦言。

这个国庆假期,从湖南回到宁波,周秀芳还是没有闲下来。接起一个又一个电话,她又询问起了一千多公里外大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事情……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xx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0xx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0xx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20xx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xx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xx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六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极具吸引力的校园。第一次走进这所小学时,前进镇玉斯屯克和田村6岁的维吾尔族小男孩穆萨·图尔贡惊讶地看到一座县城才有的三米高、红黄蓝相间的彩色旋转滑梯,被迷住的穆萨请求爸爸,“我要去那儿上学!”

为了吸引孩子,库尔班和李永红采购了色彩艳丽的图画书和玩具,孩子们蜂拥而至全是为了玩玩具,一旁看护的家长称呼汉族教师们为“保姆”“阿姨”。

正式分班教学的第一天,库尔班才发觉自己“想得太天真了”。汉族教师不懂一句维吾尔语,孩子们不懂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到两分钟教室乱成一团,一个孩子哭,全班一起哭,本就不放心的家长在外面更加焦急。有的孩子钻门缝逃跑,李永红赶紧追出去抱住了6岁的哈木拉提,挣脱不了的小男孩突然往老师的脸上咬了一口,血顺着李永红的脸颊流了下来。

李永红委屈地哭了,嘴里却说“没事”,教室里的库尔班担心留不住老师和学生,也难过地哭了。不一会,好不容易招来的孩子全被家长领走了。

库尔班不得不到87个孩子的家里逐一家访,并向家长承诺:“学费一分钱都不用掏,两个星期如果教不好,还要退给你600元!”

孩子们回到了校园,每天都有5位家长在门口轮流值班监督。库尔班找到了一个打快板的退休老教师,孩子们喜欢玩,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副快板,随着快板有节奏的击打声,学唱自创的三字歌,“我来了,我走了,他睡了,我尿了……”

这所小学渐渐摸索出独特的模仿式教学模式。每个班配两名汉族教师,上课的时候,一名教师教语言,一名教师做动作。一名教师说“进来”,另一名教师就走进教室。李永红准备了很多小饼干和糖果,当孩子们比划出动作、说出正确的语言后,一边说“真棒”,一边往孩子们嘴里塞一颗糖。有的想喝水的孩子发不出“喝水”的音时,会急得直跺脚。

两个星期后,终于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家长们不仅消除了警惕,不再轮流值班,还纷纷赞叹,“汉族老师太好了!”

在穆萨的眼里,李永红就跟妈妈一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学生的衣服脏了教师洗;学生生病了,教师把学生背去医院看病;怕学生冻着,教师早早起床烧炉子……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养成了各种好习惯。

穆萨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邻居们经常找他帮忙翻译药品说明书,当他偶尔坐公交车用普通话和别人交流时,常常有人羡慕地看着他。

小学三年级,全乌什县统考,穆萨的数学考了满分,库尔班欣喜地鼓励他:“好好学习,你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

有的孩子连晚上睡觉嘴里都在蹦普通话,家长们疑惑不解,问库尔班:“你的小学有什么魔力?孩子不吃饭也要往学校跑。”

库尔班则借机告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强调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这所小学的口碑越来越好了。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七

他是了不起的榜样

我和老毛是同事,是警队里的室友。在我眼中,老毛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尽己之力,用了整整12年,修筑起一条科学而有温度的涉艾病犯监管、维稳一方的平安路。

老毛拥有的不仅仅是勇气,也拥有工作的智慧。患有艾滋病的罗某是涉嫌故意杀人的在押人员,从小习武,生性好斗,20__年入监所时27岁,力壮身强,是个不服管的刺头,自然对老毛多有抵触。老毛想到个办法,先削掉这个刺头身上的尖刺,决定同他比赛体能。习武出身的罗某1分钟做了60个俯卧撑,而当时年近50岁的老毛却做了80个。经过这一回合,刺头彻底被征服。

多年后,被判处死缓的罗某在狱中给老毛回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您在我最危难的时候帮助我、教育我、引导我,让我懂得了忏悔,懂得了反思,懂得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去面对今后的一切……”

老毛还充满了对在押人员合情合理有分寸的人性关怀。一次,因为轮派任务的安排,我也亲历了老毛的工作。那是一次牢狱任务。犯人孙某身患艾滋病和肺结核重症,肺结核还在开放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4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了监狱,监狱却因担心孙某肺结核传染威胁而拒收。老毛再三协调,辗转联系上杭州一家医院,才算是解了困局。此时已是晌午,老毛领大家出了监狱,在山路岔口的一家牛肉面店歇下脚,老板吆喝:“上五碗面。”老毛立马严肃地提高嗓门:“不!是六碗!”老板看了看戴着手铐的孙某和五个民警,恍然道:“对对,六碗!”面端上来了,老毛分一碗给孙某,又给他松了松手铐,沉声道:“抓紧吃!”此时的孙某,埋着头吃面,眼眶却是红的。

当然,工作中的老毛不仅仅只是付出和辛苦,也有他的成就感和开心之事。一次,老毛把手机落在宿舍,突然频繁响起急促的微信提示音。事后,老毛告诉我,提示音来自一个他组建的微信群,取名叫“关爱会”,是为出了看守所、回归社会的艾滋病人组建的。手机频繁作响,是一名艾滋病人在长沙找到了工作,欣喜而迫切地想要第一个告知老毛。

我看着老毛,常常会有些恍惚。这是一个平凡的同事,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榜样。他是千万监管人的典型代表,是艾滋病犯管教岗位上当之无愧的“拆弹专家”,更是初心永志、牢记使命、忠于职守的时代楷模。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八

今年是我认识朱丽华的第15个年头。

那年,嘉兴召开两会,嘉兴大剧院门口,一位母亲搀扶着一位中年女性。出于好奇,我一路跟到会场。第一次,我知道她叫朱丽华,是一位盲人、一位党员、一名市政协委员,在一家诊所推拿。

后来,我来到朱丽华的诊所。走进去,她正在里面帮人推拿,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那一天,我深入了解了朱丽华。

在黑暗的世界里,朱丽华用自己的行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正常人会的,她都会,她时常鼓励我:“不管遇到啥困难,一定去积极面对。”这让我看到了朱丽华的乐观、坚强、自强。

随着了解加深,朱丽华心中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让我看到她“另外一个世界”。

20xx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一个月,朱丽华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当她在银行拿着刚取出来的10万元现金时,我再次跟她说:“你可以少捐点,你推拿赚钱也辛苦。”她说:“我没钱可以再赚,但汶川地震许多家庭等着钱活命啊!”那一刻,我落泪了。

从那以后,我与朱丽华的交往更加频繁了。

10多年来,无论是否有采访,我都时常往她的诊所里跑,每去一次,对我都是一种励志、生命、感恩的教育。

在外界眼里,朱丽华是坚强的,但她也有非常无助的时候。年纪渐长,腰椎间盘突出等老毛病都来了;多年来以诊所为家,大年三十,万家团圆时,她坐在诊所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彻夜未眠;社会上一些非议,让她有时伤心流泪……但她总是不想让别人看到她心酸的样子。

一个人想的总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甚至连生命都奉献,朱丽华用行动树立了初心榜样,用无私奉献立起了一座勤善和美的大爱丰碑!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九

周秀芳老师年逾七旬,为溆浦筹资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荣获20xx年度“感动湖南人物”

听闻周秀芳要来,孩子们早早地自发来到学校迎接她。看到熟悉的孩子们,周秀芳一个个问候最近的情况。记者石芳宇摄

“周奶奶您回来啦!”8月9日上午,72岁的周秀芳刚踏进怀化市溆浦县北斗溪镇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孩子们鱼贯而出将她围住,孩子们甜甜的声音此起彼伏。周秀芳笑得合不拢嘴,用手轻轻抚摸每个孩子的额头和脸蛋,与孩子们互相问好、其乐融融。

周秀芳是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20xx年,她走进溆浦山村小学,就再也挪不开脚步。五年里,她一边支教,一边从爱心人士处筹集善款,帮助当地捐建29所小学,成为当地学童敬爱的“周奶奶”。20xx年,她曾在由三湘都市报具体承办的“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中,高票当选“年度感动湖南人物”。■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石芳宇实习生谢文慧雷其荣

从宁波到湖南,她倾尽所有一心支教

20xx年,周秀芳从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后又在私立学校从教。“我当年是面临辍学得到老师资助才坚持下来的,我也要为别人做点什么。”20xx年,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去贵州参与支教。20xx年春节,听好友说湖南溆浦九溪江乡或许更加需要支援,她便决定去看看。这一看,她就再也没离开。“你只要到过那儿,就不会忍心甩手离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眼眶湿润。

从溆浦县城开往九溪江乡的路上,汽车在之字形山道上盘旋,她不敢看另一侧深不见底的悬崖。因恐高和高血压,她一路闭着眼睛坐过去,手把前面的座椅背都抠出了印。绕过上百个弯后,终于抵达桐林小学。“当时正下着雪,三十多个孩子挤在教室里,虽然生了三个炉子,孩子们还是小脸冻得发红,浑身瑟瑟发抖。”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周秀芳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她决定留下来。

山上的学校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风;山里的学生住得分散,走访一个学生都要走半天路……而这一切并没有击倒她。“为了孩子们,我不想停下来,根本停不下来。”一年多来,她走遍了原九溪江乡每一个村,片区11所学校,她都去上过课,并看望过每一个贫困学生。九溪江中心小学校长向延志说,周老师生活十分节俭,经常一碗粥加一个小菜就是一顿。有一次她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后,工资卡上仅剩3.6元。

“她为了支教倾尽所有,每个月七八千的退休工资全部用来帮助这里的孩子。她常常为一个生病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自责,而自己一件30元的短袖要穿5年,买一件150元的衣服会心疼几天。上次去北京参加活动还是翻出了30年前学校发放的旧西装。”周秀芳的儿媳说。

从个人到社会,爱心接力捐建29所学校

在周老师支教期间,她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当地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传播,大家纷纷点赞,并用实际行动支持周秀芳。

当时远在美国洽谈业务的学生张刚,看到昔日恩师的爱心召集后,完成业务就直奔溆浦。当他看到破烂的校舍、简陋的课桌椅和落后的教学条件,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时,灵魂被深深地涤荡了。他当即决定捐资30余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此后,在周秀芳的牵线搭桥下,不少宁波人也纷纷伸出了援手,爱心在溆浦播撒。象山爱心人士傅萃拿出省吃俭用的20万元援建来凤小学;宁波5313名市民爱心接力,为红花村希望小学众筹50万元;就在今年,91岁宁海王春文老人被周秀芳的事迹所打动,花了3个月时间找到她后,一次性掏出250万元,捐建5所希望小学……截至目前,周秀芳为全县筹资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结对帮扶近400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捐物达3500万元。

宝山天三希望小学今年7月1日落成,这是周秀芳牵线捐建投用的第18所希望小学。当天,周边的村民都来到现场庆祝。家长刘欢娥兴奋地说,以前孩子去读书要走2个小时的路,现在走十多分钟就能到这里上学了。

从输血到造血,架起精准扶贫爱心桥

20xx年开始,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尝试在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等领域对溆浦进行帮扶。这些年,每年都有来自溆浦的农民走进宁波的企业,当起了工人。

张清花是最早去宁波的一批,在周秀芳的牵线搭桥下,她进入象山一家制衣厂工作。“企业提供食宿,工资从最初的3000多元一个月提高到7000多元,每年都能存下几万元带回老家,家里吃穿不用愁了。”截至目前,经周秀芳介绍到宁波企业打工的溆浦山区村民已有近百人。

此外,周秀芳还邀请浙江茶叶集团董事长毛立民到北斗溪镇。在她的牵线下,茶叶生产帮扶就在宁波和溆浦间开展起来。她发现溆浦和象山的纬度差不多,气候、土壤等条件也相似,又在象山引进520株“红美人”柑橘树苗在溆浦开种,“红美人”将在溆浦落地生根。

周秀芳的爱心之路一直在溆浦延续着。她常常说:“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很富有。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上。”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

他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20__年7月,我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调到市看守所工作。记得报到那天,走到九监区,刚好一个监室的门开着。与其他监室不同,这个监室里还有一道门窗,是用防弹玻璃隔开的,整个监室散发出浓浓的消毒水味道,这就是艾滋病犯专押监室。

防弹玻璃门里边,一位民警正手把手地教在押人员写字……听到脚步声,民警转过身,40多岁,个子不高,却身板挺拔,上身的警服已被汗水浸透。见了我,“啪”的一下,来了个标准的军礼。他就是被所里民警亲切称呼为“老毛”的毛卓云。

说实在,在“谈艾色变”的那时,我是第一次和艾滋病犯近距离接触,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个民警每天和艾滋病犯打交道,直面病犯的危险,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重生。

在分管艾滋病犯监管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多起艾滋病犯或因情绪波动、或因身体不适、或因涉案负罪等,产生和引发各种各样的极端表现。有一次,一名艾滋病犯情绪激动,用头撞墙,被带到医务室缝针,毛卓云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两只手始终紧握病犯的手,安抚他,最终使他平静。

事后我问老毛,“你不怕么?”他回答:“怕,我怕如果不能说服他,情绪不稳定,就会给监室带来隐患。但,也不怕,我学了艾滋病防护知识,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我了解他,他就是缺乏安全感,我要让他感到温暖,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想想当初,我还有点怕老毛呢。觉得老毛天天与这些病犯在一起,而且都是近距离,会不会也“近墨者黑”呢?直到老毛以他广泛扎实的知识汲取、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以及完备科学的规范防护,证明了我害怕的多余。后来一段时间,我一直对老毛心存愧疚,但更多的是感激,是老毛给了我艾滋病犯监管职责的力量和正确的认知。

20__年10月,经过几个单位的交流,我又调回市看守所工作,又和老毛成了同事和战友,似乎一切如往。但我发现,老毛其实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分管的监室变多了,从一间到现在三间;他的工作笔记本变多了,记录的文字达到了十几万字;他把艾滋病犯从特殊监室搬到了普通监室,把谈话室从工作区搬进了监区,使他们之间再无隔阂;他独创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悉心帮教艾滋病犯认罪悔过、重拾信心、重归正途。

令人感慨的是,已到退休倒计时年龄的老毛,那健旺的精神头没变,身份和岗位没变,不计个人安危、名利得失的干劲没变,一身正气又待人宽和的个性没变,他是我们警队的榜样,他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一

叶连平,男,汉族,1920xx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鲐背之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为乡村学生燃烧了40多年,被乡亲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他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20xx年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辅导学生1000余名,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20xx年设立“叶连平奖学金”,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差,叶连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头萦绕。20xx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从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们幸福的家。

这些留守儿童来自周边村庄,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爷爷奶奶在家看护,可他们没有文化,对功课帮不上一点忙。于是这些孩子一放学总爱往他家跑,喜欢在叶连平家做作业,有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五十个。不少孩子英语成绩很差。因为年轻时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过勤杂工,英语很好,于是叶连平决定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为孩子辅导英语。这一辅导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连用电、用水、稿纸、图书等相关学习资料,都由叶老师自掏腰包购买。

每次上课,孩子们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家离得很远,为方便孩子学习,叶连平就让他们免费食宿在自己家里。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又很拮据,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儿童之家,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在叶连平的精心辅导下,江明月20xx年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此后不久,叶连平又将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为她免费“开小灶”补课并提供食宿。两年后,江敏考上了和县重点高中。姐妹俩每每谈起这些经历都很激动:“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该花的钱绝不小气”

6年前,镇政府出钱把叶连平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为了让“小树”茁壮成长,叶连平不光教书,还要育人。他经常带孩子们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周边的省科技馆、名人馆、博物院、南京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处都留下了叶连平和孩子们的足迹。为了把节省的钱用到孩子身上,叶老师异常节俭。他的家还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没有装潢、没有卫生间、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他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老伴不理解,抱怨说家里的煤炉漏气封不紧,买个新的20块钱不到都不给买。他说,该花的钱绝不小气,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能花。

留守儿童每次外出,参观经费全由叶连平来出。多年来,他义务办学购买桌椅文具,孩子们在他家吃、用、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省吃俭用资助困难学生,零零碎碎花了近30万元。

为了孩子们学习,他把从牙缝里挤出的钱,20xx年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到目前为止,他已捐款7万元,不仅花完了退休金,也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已连续发放了7次,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5年前,叶连平在一次家访中被电瓶车撞倒,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还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因担心手术失败再也不能站上讲台,就一直将就着。一天半夜,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查竟是脑出血加脑膜炎。本来住院需几个月,但住院第四天他就急着出院。“孩子们需要我,我必须回家。”医生拗不过他,让他在一张自愿提前出院的证明上签了字,才肯放人。出院时,叶连平的头上还缠着纱布,伤口缝合线还没拆,根本不能走路。孩子们看到佝偻着背,满头银发的老师头上扎着绷带,眼角上留着手术后的伤疤,忍不住放声大哭。老人却笑着说,不要哭,老师不是回来了吗!

“我再不干恐怕没时间了”

他把一周的辅导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周末两天上课,周一、周二改作业,周三印讲义、上书法课,周四、周五备课、家访,一天忙到晚,像个陀螺团团转。

有人劝他不能再这么劳累,身体吃不消。他说:“我再不干恐怕没时间了。”他感叹自己“在和时间赛跑”。

也有人问他:为什么退休不好好享清福?他笑言:“我已享清福,而且非常幸福。这样的工作比休息强多了!”

叶连平没有孩子,但他帮助过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学生满堂,桃李遍天下,是他最大的心愿。

“不管生命还有多长,我都会沿着当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当地人提到叶连平,无不敬佩,赞他为“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此,叶连平笑着说:“我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二

让穆萨不能理解的是:假期返校,老师怎么走了?小学6年,穆萨一共经历了7位数学老师和4位语文老师,他一度十分自责,“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好?”

库尔班深知教师队伍的稳定对学生的重要,但作为民办学校,这所小学的汉族教师没有编制,而很多人都渴望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加上小学地处乡村,交通、生活不便,教学压力大,教师的流失率很高。

每年的特岗教师考试都是库尔班内心最矛盾的时刻,他一边言不由衷地对教师们说,“好好准备,希望你们能考走!”一边期望“自己的宽容能让他们改变态度”。20xx年,连最坚定的李永红也动摇了,在家人的说服下参加了考试。

被录取决定离开的那晚,所有人都睡着了,李永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哭,这个瘦弱精干的女子将她所有的教案和学生作业铺在讲台上,心里默默地对库尔班说了一声“对不起”。

在四团附近的公立小学工作,李永红终于能够每天回家照顾孩子,可她心里却留有遗憾。20xx年,她辞职重返库尔班的小学,再也没有离开。

20xx年6月28日,对库尔班·尼亚孜来说是极为煎熬的一天,第一届小学毕业生报考“疆内初中班”的成绩即将揭晓,全校师生在电脑前守了一天。库尔班甚至想,“如果失败了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干脆到内地隐姓埋名再不回来了!”

大家从艾孜买提的分数查起,满分300分的卷子竟然考了227分,李永红惊喜地从凳子上跳起来,38个孩子竟然有32个考入了“疆内初中班”,录取人数占了乌什县录取总人数的一半。

从此以后,这所小学再也没有愁过招生。学校容纳不了太多学生,有的家长就在学校门口不走,甚至说,“只要能进这所小学,缺床我就搬床,缺课桌我就买课桌!”直到库尔班收下孩子才放心离开。一名曾经阻碍他办学的人为了自己的孙子上学,向库尔班校长承认了错误,“以前我不该那样对你,请你原谅我的无知吧!”

穆萨和同学们在昌吉州四中的“疆内初中班”就读时,库尔班专程探望,得知上初二的穆萨学习成绩全年级第一,库尔班又重复了一遍“你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

到了高三,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穆萨觉得自己离清华大学太遥远,库尔班想找人为他补习,并劝说他,“别放弃目标!”

20xx年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连穆萨自己都没想到,他竟然超常发挥考了701分,顺利被清华大学医学实验专业录取,穆萨能感觉到,那天库校长和自己一样激动。那年,不少曾经就读于这所小学的维吾尔族学生陆续被各地的高校录取。

建校以来,这所小学一直是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办学,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库尔班·尼亚孜细数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乌什县委、县政府无偿划拨1.5万平方米土地,县教育局每年选派4名公办教师支教;自治区教育厅拨付项目资金1647.12万元建设新校区,阿克苏地区配套资金建新校区,购置床铺、被褥、灶具、餐具等;学校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范畴,在校生和公立小学生一样同享“两免一补”、营养餐补助资金等……

最令库尔班骄傲的是,20xx年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贯穿于这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注入孩子心中。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背诵三字经、论语,学习秧歌、京剧、二胡、古筝、国画……中华传统文化早已融入这所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自20xx年开始,学生们每天都要朗诵一段誓词:“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爱伟大的祖国,我爱首都北京,我愿做民族团结的小主人,弘扬优秀国学文化,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愿祖国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看着毕业的孩子们走出封闭的乡村,走出乌什县、走出新疆,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生活,我的梦想实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职责和义务是让更多的孩子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库尔班·尼亚孜说。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三

仲夏夜,中国女排黄金一代时隔20xx年在雅典夺冠:女排姑娘们梨花带雨的泪水、陈忠和激动跃起振臂一挥的呐喊、加莫娃难掩失落的泪水、咆哮帝卡尔波利无奈的笑容。。。这些经典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又将我们带回到了雅典赛场。惊天大逆转让无数国人彻夜未眠,欢笑伴着泪水与女排共鸣。

转眼之间,十二年已经过去。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再次站在世界之巅,三十多年前的铁榔头,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大满贯。这一次,她率领一群20多岁的姑娘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这一次没有眼泪,只有笑容。

燃烧的中国女排,从战胜巴西开始。里约之行,这支队伍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痛苦、心酸甚至是不信任。小组赛负于荷兰、塞尔维亚、美国外界都在揣测,这支创造世锦赛和世界杯奇迹的队伍能否再创神奇,中国女排是否能够绝地逢生?

转折从打巴西开始,每个姑娘都记得战胜东道主时的兴奋,越过这座大山,一切变得简单而纯粹。正如郎平淡定的一句:“无论输球还是赢球,女排精神都在。”

球场上,进攻、防守、拦网,每个环节都在“燃烧”。“绝处爆发”,成了中国女排此行的写照。越过最强对手巴西之后,中国女排进入燃烧节奏,燃烧起来的起来的不仅有技术,还有情绪。

夺冠一刻,教练攥紧了拳,嘶声指挥;队员们抱成了团,士气大振。三十多年的时间,郎平从队员变成教练员,世界改变了,变大了也变宽了。谈起夺冠的场面,郎平说:“这个场面我经历过,也不觉得陌生,带领不同球队进入过决赛,到了后面比较麻木。”

改变的不仅是世界,还有世界里的人。即便是郎平,她是女排精神最执着的践行者。时间流转,中国人的心中的图腾不只有女排,有职业联赛,有会卖萌逗比的90后,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万人空巷的魅力,但女排依然是唯一一支能够夺得冠军的三大球国字号队伍。

所以郎平被称作女神,正如魏纪中所说,女排精神与奥运挂钩。女排精神也应该与所有的竞技体育挂钩。“女排精神是团队精神,是困难之时永不放弃,”郎平说。

值得记住的,不仅仅有一枚时隔十二年的奖牌,不止是重返巅峰的新黄金一代,女排不是过时的怀旧情怀,而是崭新纯粹的精神力量。无论昨天还是今天,郎平代表了真正的体育精神,中国女排代表了最积极、向上的团结力量,这就足够。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四

10月17日上午,嘉兴市民政局召开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全市民政系统110余位党员干部齐聚一堂,认真倾听、用心感悟;审视初心,锤炼党性。

“福利院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从那时起就知道丽华阿姨自强不息的故事和乐于奉献的情怀,一直非常敬佩她。”听了朱丽华的事迹,市地名办主任朱瀛深有感触,“学习了丽华阿姨的先进事迹,她朴实的语言、崇高的思想,让我再一次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

民政工作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民政人工作努力的方向,民政事业任重道远,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具有敢于吃苦、勤于工作、迎难而上的精气神。身为一名民政干部,朱瀛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进一步以过硬的党性和扎实的作风,勇于难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工作业绩;养成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好品质,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这个身份,自觉摆正位置,一切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细,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责任落到实处。”

朱瀛坚定地说:“我将把这份感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进一步树立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对标身边的先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民政事业添砖加瓦!”

有相似经历的人,聆听朱丽华事迹的时候不只是感动,更有一份对她的敬佩。

10月25日,听着朱丽华讲述自己已经签下了器官捐献书的时候,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党员陈美芳流下泪来。曾经是一线护士,陈美芳最了解医护人员的艰辛,当她聆听朱丽华的讲话时,心灵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学医的过程痛苦又枯燥,一般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何况是一位盲人。”陈美芳感叹道,朱丽华一定是内心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并且有超乎想象的毅力才能成为嘉兴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在工作上,朱丽华刻苦钻研,治疗了300多例脑瘫患儿;在生活中,朱丽华又奉献自己回报社会,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行医过程中,医生都会遇到一些误解和困难,朱丽华不但克服了困难,还自主创业。”相似的职业经历,也让陈美芳特别有感触,“她决定捐献器官,也是燃烧自己最后一丝能量,为医学作贡献,真的非常伟大。”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五

1986年,库尔班·尼亚孜从新疆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后,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国家通用语言教师。“我是大学才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我教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发音并不标准,自我评价只能得30分,而即使这样的水平,我依然被评为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我觉得在耽误学生的未来,并一直内疚惭愧。”库尔班·尼亚孜说,当了20xx年教师后,他决定去外面闯一闯。

虽然对自己上课不满意,但跑调的普通话并不影响他与义乌、温州的商人交流。他从内地购进物美价廉的商品,回家乡开批发城、超市和药店,两三年就赚了120万元。此时他却苦恼起来,“谁都能做生意,可我是个大学生啊!总觉得有一种负罪感,高兴不起来。”

一天,他和3个背书包的小学生挤上了一辆车,闲聊着问:“干啥去?”孩子们答:“去学校。”“乡里不是有学校吗?”“我们要去乌什县上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孩子们的话好像惊醒了库尔班·尼亚孜,下了车,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闯荡经历让他感受到,那里的人们观念开放、重视教育,在他从小长大的前进镇,很多维吾尔族乡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

库尔班·尼亚孜说,语言不通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障碍之一,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桥梁。

20xx年,库尔班办小学的想法得到了前进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场地确定后,库尔班拿出60万元积蓄建设校舍。同一年,新疆开始实施双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库尔班有着长远的考量:“为了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正宗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弥补我当老师时发音不准的尴尬问题,小学的教师必须由汉族老师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适合的教师就在托什干河对岸。

“前进镇旁边有一条托什干河,河的另一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库尔班回忆道,自己小时候,“用砍土曼耕种的爸爸看到河对岸的汉族人用拖拉机种地,科学又高产,就带着我们举家搬迁到了紧邻四团的英阿瓦提乡三村居住。”

两种不同的文化冲击着少年库尔班,从小想当木匠的梦想渐渐被改变。

“我的梦想变成了考大学!”后来,库尔班果然成为前进镇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

托朋友介绍,库尔班找到了适合当教师的“兵团二代”李永红。眼前这个维吾尔青年有理想、有热情,刚当妈妈的李永红被他的梦想激励得湿了眼眶,不顾家人反对,和另外4名汉族教师加入了库尔班的教学团队。

回到前进镇,库尔班租了一辆面包车,扯出一条横幅,在巴扎最热闹的地方支张桌子,开始宣传他的小学:“为什么要学国家通用语言?农民种地养羊购买肥料,说明书看不懂怎么办?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没出过乌什县,我们的国家很大,你们不好奇吗?”

两三个星期里,库尔班转遍了全乡,招了87名孩子,他和汉族教师们开始在学校等孩子入学。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六

经全力搜救,四川凉山木里县森林火灾30名失联扑火人员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遗体运回,成千上万死命自发走上街头,手持菊花哀悼,迎接英雄,这一夜,凉山注定无眠。

这是多么悲壮的场面,人们没有等来自己的亲人、朋友、战士的凯旋而归,却等来如此的噩耗。

他们也曾是一群与我们一般年纪的少年,最初成为消防战士,或许只是因为觉得军装很帅,一旦穿上军装,哪怕明知前方生死未卜,也会毫不犹豫的前进。

他们穿梭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崇山峻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他们克服每一次大雾,沙尘或狂风暴雨,却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滔天大火,还是待救的猫猫狗狗,警情就是命令,服从命令听指挥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为人民服务”是职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求感激回报,也不为英雄之名。他们背负万家灯火,却常常辜负最亲的人,自古忠孝难两全,他们把孝顺给了国家,给了人民,他是外婆最亲的人,可是在他心里,万家灯火才是他最亲的人。每次在路上看到这群最可爱的人都忍不住驻足,每次听到消防车出警的声音,都忍不住的为他们捏一把汗。

不曾有英雄的姓名,却拥有英雄的生命,穿过匆忙人群,你逆火而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和平时代最危险的工作之一,然而总有人矢志坚守,总有人逆火而行,总有人用生命守护人间安宁。

你们受过的伤终得成为你们勋章,你们为人们付出的牺牲,终将成为永恒的大爱,永存人间!

致敬逆火英雄,一路走好!

感动中国四川森林消防员先进事迹观后感【4】

“你想当兵吗?”,“想”,“为什么”,“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不后悔,军人伟大!当兵有意义!”。“我是中华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这些军人们的宣誓与使命你们还记得吗?

20__年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689人第一时间,奔赴到灭火的救援行动中。

20__年3月31日,扑火队员在转场途中,风向突变,山火爆燃,30名消防队员来不及撤离,全部葬身火海,这30人中,有三名70后,一名80后,24名90后,两名00后,“难忘的一天,爬山涉水,将近走了15个小时,全身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就是森林火灾消防队中队长张浩,留给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今年,他还未满29岁,刚结婚不久,事发前,他正在用两周仅一次的轮休,陪伴着家人,习惯着时刻绷紧神经,随时接受命令的他,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救援,却不曾想,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今天,网络上全是大家对凉山30位牺牲者的哀悼,人们称他们为英雄,承担为最可敬的“逆行者”,可我觉得,英雄这个词,太过悲怆,它是苦难的产物,是不得不藏起的恐惧的孤勇,是无数鲜血造就的词汇,却唯独不是幸福的归宿。如果可以,多希望这个世界,永远不需要英雄,多希望人生向前的路上,永远没有“逆行者”,多希望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愚人节的一场玩笑,但希望只是希望,逝者已逝,愿活着的我们,能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些素未谋面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它弥足珍贵,无论如何,英雄都应该被铭记,英雄都应该被敬仰,英雄,都应该永垂不朽。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英雄,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向本次任务牺牲的消防队员致敬,愿你们一路走好,愿天堂再无大火,愿世界一片祥和。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七

“ 没有库尔班校长,就没有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就不会有这么多像我一样的农牧民孩子走出农村,是库尔班校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十分感激他,库尔班校长是我们的榜样,更是家乡的骄傲。”当日,毕业于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清华大学学生穆萨·图尔贡激动地说。

乌什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边境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汉语。

20xx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办国语小学初期,质疑声从未停止,没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国语小学,也很少有人愿意到这所没有编制的民办学校当老师……面对重重困难,库尔班·尼亚孜咬牙坚持了下来。

“让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用传统文化和国语教学帮助他们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库尔班·尼牙孜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我为库尔班校长取得这一荣誉而感到高兴,我的孩子在国语小学上学以后变化很大,感谢库尔班校长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国语的环境。”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艾热提·萨吾提说,他的女儿艾克代尔·艾热提今年从国语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内初班,他们一家人对库尔班校长充满感激。

乌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熊遇红说:“库尔班·尼亚孜入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这一消息公布后,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先进典型的高潮,进一步引领更多的干部群众树立爱党、爱国、团结感恩、争当模范的意识。”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乌什县在层层推荐道德模范过程中开展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八

“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当这样的评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响起时,库尔班·尼亚孜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他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祖国边疆地区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库尔班·尼亚孜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小学校长。他20xx年如一日,在祖国边疆地区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用教育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父亲为他取名“库尔班”,是希望他做一个像库尔班·吐鲁木一样的人。

“毛主席曾接见过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因为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我也要向他学习,成为新时代的‘库尔班’。”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是依麻木镇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大学毕业后,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当他回到家乡,看到的却是乡亲们贫穷的面貌和落后的思想。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带着患病的孙女去药店买药。他告诉老奶奶,孩子需要进一步治疗,却遭到了老奶奶的斥责:别人是妒忌我的孩子漂亮,遭到了诅咒才变成这样。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

“语言不通是制约边疆地区发展的最大障碍,决不能让它再困扰下一代,必须要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库尔班·尼亚孜说。

20xx年,他拿出全部积蓄60万元,在依麻木镇创办了幼儿园和小学。

学校自行编写中华文化教材、开设国学课堂、设立孔子像、教孩子们读唐诗、唱京剧、练书法……库尔班·尼亚孜要让孩子们从小在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加深他们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20xx年来,他创办的依麻木镇小学为近100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累计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

库尔班·尼亚孜说:“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要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用知识改变命运。”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九

20__年热播的电影《长津湖》让71年前的那场战役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的第二次战役,这场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态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区域,为后面的胜利谈判奠定了基础。

可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队,我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要打赢这场战争,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饿死、冻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有的连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下,为了伏击敌人,因长期卧伏在雪地里,最终整个连都被冻成了冰雕。被人们称为“冰雕连”

透过这部电影,长津湖战役和“冰雕连”再次被人们知晓。可是却鲜然有人知道,在这场战役中还幸存下来一位“冰雕战士”,他在这次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一个眼球,在昏迷了93天,历经47次手术后顽强的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精彩,这个人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出生在1933年,那个时代,穷苦人家居多,因为穷得没有粮食,朱彦夫原本兄妹7人,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个孩子。在父母的终日劳作下,一家人勉强度日。10岁那年,朱彦夫亲眼目睹了父亲惨死在日本人手中,从此恨透了日本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还要受外国人的欺负。

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努力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种子已经悄悄生了根。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1947年,碰到了前来招募士兵的解放军,才14岁的朱彦夫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在军队里,朱彦夫感受到了温暖和团结,他肯吃苦,不怕牺牲,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役,可谓战功赫赫!而最惊心动魄的战役正是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次长津湖战役。这次战役改变了他的一生。1950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第9兵团被派往长津湖地区与美军争夺“250高地”。

长津湖地区有着非常恶劣的地理环境,当时正是50年一遇的严寒天气,雪花飞舞,到处都被厚厚的雪覆盖着,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毫不退缩,与敌军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整个连拼得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他看着同志们一个个死去,心里无比痛苦,战场上的情况却容不得他悲伤。

他把周围唯有的三挺机枪搜罗到自己身边,不顾一切地轮换着疯狂扫射,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誓死也不能丢失阵地。这时忽然飞来几个手榴弹,朱彦夫习惯性地抓起手榴弹就往前扔,当他想继续扔第二个手榴弹时,只听“轰”的一声,朱彦夫就失去了直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彦夫竟醒了过来,这时候,战斗早已结束。迷迷糊糊中感觉脸上有一个黏黏糊糊,冰冷的东西滑到了嘴边,饿极了的朱彦夫来不及多想,就把嘴边的东西吞了下去。事后才知道,那是他自己被炸出来的眼球。

他尝试着想爬起来,却发现手脚都没了知觉。又饥又冷的朱彦夫又昏了过去。后来,增援部队过来,发现了他,把他送到了后方的医院。医生看到他的时候,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的头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伤,血肉模糊,腹部肠子已经流到了外面。

送到医院后,迅速做了手术。由于伤势太重,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却始终有着呼吸,连医生都惊叹他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在昏迷了93天,经过了47次手术后,朱彦夫终于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痛苦地发现,他的双手双脚因为冻伤太严重已经腐烂,都被截掉了。他现在成了一个没有四肢的肉轱辘,还少了一只眼睛,剩下的那只眼睛也只有0.3的视力。只有18岁的自己,就要成为废人了吗?想到这里,他一度感到绝望,几次想自杀,却没有成功。

后来,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的生命是我们经过了90多个日日夜夜在死神那里抢过来的,也是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挺过来的,怎么现在就说不想活了?”经过这么一点,朱彦夫冷静下来,是啊,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们,自己也要好好活着。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二十

20xx年前,“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感动了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当时年仅26岁的嘉兴盲人朱丽华,正是在她的精神激励下,自强不息,在黑暗世界里创造了一份光明的事业。

然而,朱丽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见到张海迪,零距离聆听她的教诲。昨天,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嘉兴赛区的活动后,晚上7时40分,抽空在嘉兴国际奥林匹克酒店12楼,与朱丽华坐在了一起。

两个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年龄仅相差2岁的女性,一见面,都显得十分激动。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精神饱满地望着身旁的朱丽华,谈人生、谈学医、谈心得,时而细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

第一次现场听到张海迪的声音,朱丽华脑海里立即浮现1983年听广播的情景。“您的声音和故事,很快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朱丽华动情地说,由于意外事故,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无法抹去的黑色,是张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她挑战自己,战胜困难。

2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朱丽华凭着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钻研按摩技术,自学成才取得大专文凭,成为一名中医师,并且热心传帮带其他盲人从事推拿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她将推拿诊所办得红红火火,还解决了10多名盲人的就业问题。从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计治疗的患者已达17万余人,有百余患儿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来。

听了朱丽华的经历,张海迪十分开心,并回忆起自己15岁时,随父母学习针灸和行医的经历,她意味深长地说:“盲人心里应该有个太阳,永远乐观面对生活。”朱丽华也感慨地说:“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说话间,两人都开心地笑了。

当了解到朱丽华如今不仅是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还是市政协委员,并先后获得嘉兴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等各种荣誉时,张海迪连连称赞。

谈话很快就超过半小时。作别张海迪,走出门外的朱丽华仍显得十分激动:“这半小时将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我将永远珍藏,继续努力,多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15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