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6:16:03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6 06:16:03     小编:梦幻泡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适度运用一些引用和举例,来支持和丰满我们的写作内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总结的奥秘,共同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一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与此同时,图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学生纷纷猜疑起来,如果在这里我再向学生作一下介绍就更好了。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二

觉得不对。

玛丽亚(试验)奇怪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认识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具准备: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错误正确。

科学家:“如果……就……”“只有……才能……”

觉得不对。

玛丽亚(试验)奇怪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四

觉得不对。

玛丽亚(试验)奇怪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五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内容。

《动手做(二)》主要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学生分析。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前两节课《认识图形》和《动手做(一)》中,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二)》。就班级整体情况来看,这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节课。班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上课前会用纸折出好几种作品;也有的学生能折一种作品;还有一些学生什么也不会折,这样的学生能占到三分之一。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各有侧重。

设计思路。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在课中从学生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以及磁性黑板、视频展示台。

教学流程。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圆形。)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生答,师板:1折,2剪,3比。)。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总结学法,以利于后面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5.教师: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

三、拼一拼。

1.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学生拼图。)。

3.教师:请你动手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4.教师:这里有六幅图,分别请六位同学上来拼。

请上来拼的同学说一说,你用什么图形来拼的?它像什么。

5.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请一位同学折纸,起示范作用。】。

3.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学会评价自己,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

4.教师: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其他三位同学折一件物品,折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

五、自由创作。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请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课后总结。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新来的班主任耿老师通过让学生拧开水杯盖的一件事,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自信心,面对挑战要有勇气。

〔写作特点〕。

1?通过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使事件的情节有了悬念。

这个故事从内容上看,情节其实很简单。作者利用对全班同学神态表情的细致、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紧张的氛围中,事件的发展也充满了悬念。

2?结尾运用了以人物的语言来点明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价值:

1、能力点:学习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2、理解点:理解耿老师话语的含义。

3、训练点:口语交际。

三、教学目标:

本课是第二单元中两篇主题课文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以“自信”为中心点。力求使学生在课文学习和阅读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自信心和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和中年段的学段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4、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针对于本课中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形象描写,对烘托主旨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理解耿老师话语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如果让你为课题加标点你会用什么符号?

2、结合课题进行扩句练习。

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他们要挑战的究竟是什么?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通顺、流利,解决生字词。

2、再读课文,读后解决同学们要挑战的是什么事?

学生回答。

三、重点突破。

1、师:老师在宣布考题时,语句连续顿了三次,说明什么?谁能试着读出耿老师的用意?

生读第二自然段。

面对老师的考验同学们都有哪些表现?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最终接受挑战的是个“超级大力士”吗?

2、读演结合,体会文中的形象的动作描写。

品读第11自然段,小个子女生拧杯盖儿的过程。

“咬咬嘴唇”、“猛吸一口气”、“贴在怀中”、“使劲拧”

4、揭示主题。

面对这样一个轻松的考验,为什么只有小个子女生成功了?

结合文本:女生看男生,男生看“大力士”,“大力士”心想:

耿老师都拧不开,我们能行吗?

出示耿老师的话语: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师:拥有拧开杯盖实力的人很多,但是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勇于面对失败的人却并不多,所以面对成功勇气往往比实力更重要!

四、口语交际。

在生活和学习中你都接受过那些挑战,你是怎样看待成功或是失败的?

此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来进行!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板书:动手做做看)。

上课之前,老师想讲一个故事给小朋友们听,看谁听得最专心。

故事内容:

1、聚精会神地听故事。

2、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的见解。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以便于在课文的探究与朗读中体会文章涵意。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那就快来读读新课文吧!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以便随时给以帮助。

1、检查自学情况。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读有关的句子。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朗读第5和最后一自然段。(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3、课件出示这两段中出现的8个生字词:

伊琳娜志。

漫哎哄骗。

你能用“哄骗”说一句话吗?

小结: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用手指着字,自己朗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是:金鱼放进去,杯里的水也会漫出来,从第5自然段中看出来的。郎志万是故意骗小朋友的,从最后一段话中看出来的。

2、学生同桌在一起练读。指名朗读,评价。

3、认读出示的生字。师生合作读、同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

指名3~4人说句子。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较为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符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三、再读课文,体会理解哄骗别人本来是一件不好的行为,科学家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大家呢?让我们再来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他的用意。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其他学生提出听的要求。

相机认识剩下的3个生字。

课件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朗读屏幕上出示的句子,谈出对伊琳娜的看法。

1、读指定段的课文,重点读好文中对话。认真听,听后认真评议。

读后谈见解:

科学家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动手做做看。

2、师生合作读,范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小组交流。

读评结合,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朗读体现多元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丰富内心感受。

四、写字指导重点指导4个上下结构的字“志、智、获、慧”。

提示:

“志”要写得上下匀称;

“智”要写得上宽下窄;

“获”要写得上小下大;

“慧”要写得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

认真观察、练写生字。

五、语文实践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

小组交流,选代表班上交流,然后写下来。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认识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具准备: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0—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并能够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过程方法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知高,并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

3、情感态度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认知迁移能力,在自主构建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认识了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四条边互相垂直,四个角都是90°。

2、老师手里有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如果把它做成长方形,应该怎样剪?有几种剪法?学生利用自己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尝试操作以后,分小组进行交流。

3、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剪拼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到展示台前汇报,并把不同剪法的纸片贴到黑板上。

4、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剪法中的剪痕有什么共同点,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叫平行四边形的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高的画法。

(2)师生共同总结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把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对齐(如图),从边上的一点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它的高,用虚线表示,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

(3)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中练习高的不同位置的画法,并在练习中体会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2、画梯形的高。

(1)出示梯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同学们知道梯形的高怎样画吗?

(2)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不同作品。

(3)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画三角形的高。

(1)师: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已经会画两种图形的高了,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会画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准备好的锐角或直角三角形中尝试画高。

(2)师:谁想来展示台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法?学生汇报,注意纠正错误画法。

(3)总结归纳三角形高的画法,并在练习本上练习画高。

(4)师:大家知道三角形的高有多少条吗?有的学生认为有三条,有的学生认为有一条(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4、总结归纳: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结合学生回答,媒体展示:。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标出下列图形的高以及相对应的底。

2、画出下面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吗?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

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了解七巧板,但在练习检测时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对题目还是一知半解,说明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全面,在这部分教学中还有遗漏,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说明。

2、在学生动手拼各种图形中,教师的示范还不够。导致学生在动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是很轻松的拼出书中的各个图案。因此在今后的练习中应该加强这项训练,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3、反思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

自己看自己的教学实录,真是让人感到汗颜。它就像一面镜子,把真实的,平时自己不能看到的点点滴滴摆在眼前。也许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感觉教态不如平常那么自然轻松。再听听课堂上的语言,有点单调,有时不够简洁,表扬语言很贫乏。虽然经过充分的准备,课堂的组织与调控有了些许进步,但总体教学效果不高。在一些环节,特别是动手操作上,给予学生的实践引导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学具操作上缺乏一定的有序性,没有发挥学具的重要作用。整堂课教师对于放手度,引导度,小结度均离要求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偏向于教师主导性局面,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所有的问题,都有待日后的教学中改进。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记叙了居里夫人小时候不迷信权威,通过动手试一试来寻求问题正确答案的事,赞扬了她肯动脑、善思考、重实践、敢发问的优良品质和可贵精神,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依循“设疑--探疑--释疑”的线索,一步一步地揭示全文的中心--“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课文言近旨远,极富人生启迪意义。

今天,我讲了《动手试一试》这篇课文,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们,一块石头方如今装满水的杯子里,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孩子们个个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石头有缝,可以吸水;有的说,因为石头轻,漂在水面上……虽然进行了课前预习,但是还是回答出了错误的答案,可见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并不是很到位。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习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都能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那么,为什么刚才老师说的话,你们不想一想就认为对,就猜是石头的问题呢?记住,实践最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把酱油、醋、辣椒混在一起,尝尝是什么味道。”学生们亲眼看着我把这几样东西放到一起,然后用手指沾了一下,尝了尝,我说什么味道也没有,孩子们都要自己试一试,学生们很快就一个个龇牙咧嘴的下去了,说不对味,又辣又酸。我不满意的摇摇头,请学生们再看一遍我的动作,这时才有人看出我下去的是中指,而尝的却是食指。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试验你知道了什么,孩子们说还要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让我们认真看我们没有认真看。还有其他的吗?老师做这个试验可不是想让你们听老师的话。又有同学站起来了。说道,要认真观察。对!我高兴的肯定道。老师就是想告诉你们,遇到问题不光要自己动手亲自试验,还要多——“观察”。学生接过话题。

“我说,孩子们科学需要实践,更需要细心。刚才,老师伸到杯子里的是中指,舔的是食指,这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都没有看出来。科学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说一说,这次试验你有什么收获呢?”孩子们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出了要仔细观察,要不然就会闹笑话。我想,这节课孩子们不但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明白了道理,这对他们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生子卡片、课件、调色盘、画笔、金鱼等。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插图)。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三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拼摆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认识七巧板的结构,会用七巧板拼图形。

能把七巧板还原成正方形,并能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和想象的图形。

七巧板一副,课件。

1、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喜不喜欢拼图玩具?

(可能有说喜欢或不喜欢)。

师:老师这个拼图玩具也许你会喜欢的。

师出示拼好的剪影,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怎么拼出来的?

再出示七巧板。

师:认识吗?(如果认识,让其介绍)。

2、初步感知七巧板的结构。

师:你知道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学生回答:不能,老师指导:七巧板由7块板组成的。)。

师:对,“七巧板”就是七巧板拼成的。

介绍七巧板:小朋友,你们好,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有2000多岁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个叫黄泊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等。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师:你认识“七巧板”中的这些图形吗?说一说。

(学生发言)。

师:那这个“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呢?

学生: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电脑出示平行四边形,学生认识。

师:一副七巧板由三种图形组成的,那它是由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

多少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呢?

学生开书填在42页。

1、拼简单图形,按要求拼:(1)拼一个正方形,说一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

(2)拼出三角形,说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

2、拼图(引入剪影)图案欣赏。

师:观察这些剪影都是由哪些图拼成的?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说,师可以展示)。

3、动手操作,拼“守株待兔”的故事。

学生看图拼,师讲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到田里去干活。当他走到田边一棵大树下时,忽然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一头撞在树上,死了。农夫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很高兴。于是,从此不再去田间劳动,天天站在树下等兔子来撞树。

三人扮演展示。

1、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看,喜欢什么?

2、请你把“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收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一人板演。

3、回家拼一拼43页的练一练1题。

课后反思: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去设计,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整个课堂上学生都很活跃,但学生在拼图时,不太会合作,互相不谦让,动作慢,拼图时间花的长,展示时,不能拿上来,或者拿上来就不知道怎么拼了?如果要让学生完全动起来,时间不够。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时间能多一点,提高学生参与的时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收获的。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四

会认“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讥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说“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学生自己识记生字,对自己认为难记的字,想办法把它记住,把不好记的字标出来。

3)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介绍自己是怎么记字的;讨论不好记的字怎样把它记住。

4)全班交流: 全班齐读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自读课文,用“——”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1.复习导入:孩子们,谁来告诉大家,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朗志万的问题,生齐读)

2.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体会:老师重点引导体会句子中带横线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

b.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3.拓展课文内容

1)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你想这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3)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试着写下来

4)老师小结

4.巩固生字做组字游戏,出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学生进行组词竞赛。

5.课外作业动手做做课文中的实验:把放入手中的物体变一变,仔细观察,满出水的多少与放进物体大小有没有关系。

语我国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自己读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从这个目标着眼,采取适当的训练措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迈进。阅读教学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读书,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动笔圈、点、画、记,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时坐姿端正,注意用眼卫生;善于使用工具书;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乐于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词卡、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谁?(伊琳娜)还有呢?(朗志万)还有其他词语,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中主要写了谁?(板书:伊琳娜)。

2、出示伊琳娜的两张头像:观察,说说伊琳娜的表情。(生气、笑)。

3、看了这两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a、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什么事情让伊琳娜生气了?

b、伊琳娜为什么笑了?/伊琳娜怎么又笑了?

解决问题a:

(一)朗读1到3自然段,思考:

1)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同桌互读书上小朋友的话。

3、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他们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二)对朗志万的提问,伊琳娜又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请默读4到5自然段。

1、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3、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个怎么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别人的话)。

4、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读妈*的话: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女生齐读。)。

5、请一女生上讲台做实验。

做完后,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齐读。)。

6、此时此刻,伊琳娜,你是怎么想的呢?(很生气,觉得受骗了。课文里也有一个说被骗的词,你能找出来吗?——哄骗,齐读并板书出来。)。

小结:原来伊琳娜是因为这件事而生气的!

过渡:那后来她怎么又笑了呢?

解决问题b:

1、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6到7自然段,并划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

2、朗读伊琳娜的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1)指导朗读: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生气、质问、急匆匆)。

2)多种形式读:个别读。(3人)。

过渡:听了伊琳娜的质问后,看朗志万又是怎么回答的?

3、读朗志万的话: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自由练读。男生齐读。

2)伊琳娜听懂了什么?(不要不假思索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时还要动手做一做。)。

3)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

4)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把她会说的话写出来,要求尽量写长一点。)展示两个人。

4、配乐分角色朗读对话。

1、现在,你们对开始提出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2、你喜欢伊琳娜吗?为什么?

3、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背诵。

1、童话故事《小马过河》。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六

1、利用认识的图形的特点,折出别的图形。

2、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1课时

1、图片;

2、剪刀,胶水。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 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七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伊琳娜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感到奇怪。她动手做实验,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启发学生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

第一部分讲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讲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在xx的启发下动手做做看。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第三部分讲第二天伊琳娜去问朗志万。朗志万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渎课文,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意思。

2.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条金鱼。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吗?你动手做了吗?(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3.板书课题。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鳞()哄()骗()

2.理解词语。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漫:水过满,向外流。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里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自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2.你觉得朗志万的问题提得怎么样?表现在哪儿?

(问题提得很“奇怪”。表现在“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意思是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

3.分组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1、自读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伊琳娜为什么觉得他们都没说对?

(“金鱼身上有鳞,水就不会漫出来”和“金鱼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逻辑。)

3.做实验,体会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会怎么想?

(实验结果水明明是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还是**的话正确,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1.默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画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思。

2.体会伊琳娜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2)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2)指导读出语气。

4.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问题( )地微笑

二、按要求积累词语。

例:越想越生气

越越越越越越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语地说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发愁忽然听见莎莎大叫起来妈妈床单上有一只花壁虎快来看呀。

四、按要求摘录书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动手做实验。她——。哎呀,不一样,水三二。

五、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 )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 )地笑了。

1.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朗志万的话是什么意思?

3.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422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