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回头观察前行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医疗工作写总结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您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一
思想上获得教育。历史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抓住教学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对此进行简单地论述。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历史教材语言越来越简洁,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过去,初中历史教师就会发现,历史教学越来越好教。同时学生也逐渐产生出一种好学的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历史教师还是没有认识到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教师没有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认清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并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技巧,灵活应用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
一、运用信息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其中涵盖的信息也非常多,上下五千年,纵横世界各地。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更加丰富,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历史信息有更深的认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信息。初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到更多的信息,信息可以是关于人物介绍、历史事件回放,还可以补充背景信息。教师利用现代手段将搜集的信息为己所用,有效增强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同时,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可以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强化自主设计,合理性。在教学课件上尽可能自己设计,并加以应用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教学软件进行编辑。当然,教师还可以对成品可见进行改造,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将不适合的信息删除掉,促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在使用课件的时候应当注意频率。一堂课使用多少次课件,使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唯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出来,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于教学中。
二、恰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强化其思想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初中学生成长的必要。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将思想情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发展非常快,但是在思潮辨析能力方面并没有极大的提高。而初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教师强化思想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民族责任感入手,技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增强学生的心灵震撼,并对日本的罪行产生愤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向学生说明此次事件的经过,这样学生就会对日本产生仇恨的情绪。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区区小*本能够这么侵略我国?这说明什么?在学生讨论后,就会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表示这仅仅是历史,同时肯定历史不会重演。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承担强大民族的责任。学生在接受该课学习后,爱国主义情感随之产生,思想渗透教育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功。从这就可以看出,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应当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正确的认识,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开展专题教学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不应当仅仅是简单的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当兼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情境的创造。促使学生能够在专题教学活动中理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活动。如《钢铁长城》教学,教师针对这一专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课堂上播放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进步,并将最新的战机与导弹、激光制导武器等讲解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对军队建设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自己的感受大胆的说出来。采用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观看演示过程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随后就会产生出自豪之情。在这样双重的影响下,学生就会对保家卫国产生信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胸中满满是豪情。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专题教学活动的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性的作用,促使学生迅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更好学习历史。四、结语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师掌握教学技巧,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二
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1][2]。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三
历史是一门既严肃而又色彩斑斓的学问,它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了真实的世界,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又离不开强大的论据支撑。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如同进行一场时间旅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整合声音、图片、影像等元素,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让学生走进久远的年代,感受其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在此,笔者以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为例,谈谈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影导学———回到史前一万年。
情境教学法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场景中,使严肃、抽象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选择用科普教学片来创设情境,然而科普教学片的互动性不强,较难吸引思维活跃的初中生,不少学生在观看科普教学片时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剪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动画片等素材,并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收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生活的原始社会,这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怎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呢?笔者选用了电影《史前一万年》的剪辑片段来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鲜活的原始社会。影片的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动态的画面加上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字语言、经济形式、生活状态、风俗文化等。这样教学,能促使学生自发地去探究一万年前的社会,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用电影导学不能喧宾夺主,电影片段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必须进行有效控制,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二、情境互动———走进远古人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的互动学习、情绪启发等环节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渲染教学氛围,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揣测、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这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笔者借助互动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以教学“北京人”的内容为例,笔者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视角来想象和感受“北京人”的生活,并运用充满新鲜感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在课堂上播放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的动画,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北京人’的食物”。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北京人’如何猎取食物”,并提示学生探究“‘北京人’的生活工具”(细化为狩猎、捕鱼等多方面的工具)。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北京人’怎样做饭”,即促使学生去探究“北京人”时期“火”的运用。为突出互动性,每当学生找出一条线索后,笔者就将其添加到课件中并展示出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北京人’生活图”。这样教学,仿佛“北京人”就生活在学生的周围,这些史前人类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三、浮想联翩———假如我是“北京人”
怎样引导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察久远的历史,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读远古人的生活和社会,用学习的态度去思考和诠释远古人的文明呢?这是历史教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把历史教学划分为三个层次,在学生经历了认知和情感解读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后,可将教学难度适当加深,将知识从内化向外显转化,也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将知识运用融入其中。例如,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笔者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北京人’”为主题,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连环画、故事、短剧、评书等形式来展现“北京人”的一天。有的学生以电影《史前一万年》为背景,配以自己的解说,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娓娓道来;有的学生自编了一个小故事,并以评书的形式将其演绎了出来,故事的编排和解说方式有现代风格,故事内容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论据和分析,既有观赏性,又不失科教意义。这样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史境”,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教会学生探寻论据、辩证地剖析历史的方法。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四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身边的历史',加强历史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等”.这实际上是提倡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来化解历史教学理解上的隔膜感,即创设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学生参与的程度高,求知欲自然就增强了。如,历史“必修一”中,西周的宗法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抽象、深奥,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有位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宗法制度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西周,即使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呢?”问题情境创设后,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从“家谱”、“祭祖”、“家庙”、“家族”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历史”与教师互动,这不仅达成学生经验与历史教材的有机整合,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宗法制这个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认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浩如烟海,如果每节课都纳入历史教学过程,必定会影响历史课堂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选取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并将其有机地纳入历史教学过程中,从而解决这一矛盾。
二、丰富的,有层次的。
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构成了历史知识丰富的呈现方式,这也意味着创设问题情境的资源较为丰富。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来,还可以为学生由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慢慢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优秀的课堂就像一部精彩的戏剧,有丰富的情节,巧妙的结构,更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所追求的层次性,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历史的过程。
其实质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与动机的目的。如若背离“层次性”创设“跳跃式”的问题情境,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如一教师在执教“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一内容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展示了一面旗(图片),接着设问:旗上有四颗小五角星,他们代表什么?课堂上顿时一片沉默。教师很惊讶,并说:“这么简单的问题,就没有一位同学知道?”于是接着问:“那它代表着哪些阶级和阶层啊?”因教师已表明这是“这么简单的问题”,而事实上,同学仍不知道,于是课堂更沉默了。在重复“启发”无效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进行了回答:“四颗星分别代表四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学生并没有大彻大悟,而是在下面窃窃私语“什么是小资产阶级?什么是民族资产阶级?”……这是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历史知识,教师没有从学生现有的水平设置问题情境,没有遵循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原则,学生自然难以理解和领悟。
最后将材料与图片组合,再问“其所揭示的历史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为学生认识新知提供思维的桥梁和阶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三、典型的,有针对性的。
典型、有针对性,是创设问题情境中较难把握的价值取向。问题情境资源之丰富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情境资源储备,更要有独到的眼光创设出典型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因为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服务的',即“有针对性”.如中国古代史中,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是教师收集与某历史人物相应的功与过的事迹,再讲给学生听,指导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看似成功的教学,其实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理解的差异,将教师个人的理解、经验当作教学的根本,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而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一重点内容选择典型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发散其思维。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孝文帝的评价,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鲜卑族消失了,所以,孝文帝这个人以及他所进行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对“功与过”的简单思维,学生可以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甚至可以提出各种质疑。
四、新颖的,有挑战性的。
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思维性问题。教师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往往简单设问为“背景是什么?”、“经过是什么?”、“影响是什么?”或“积极和消极作用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复杂问题有意简化的一种灌输办法。
其目的只是为了记住。比如,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就是中国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评价历史事件似乎只有进步与局限等等。结果导致学生只会背诵现成的答案,只会单向思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是一纸空谈罢了。创设问题情境以新颖的、有挑战性为价值取向,重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及学习历史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例如,在学习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最普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爆发抗日战争”或者“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样的问题不仅不新颖,也不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到课本上找到答案,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少有情感体验,是一个失去了情境的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创设情境,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如:“如果你是当时日本政府的官员,要说服一批大学生参军,去打中国,你会怎样为战争辩护?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大学生,你要参军抗战,你怎样说服你的母亲?比较以上两种对战争的不同态度,想一想,这个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类具有一定情境的问题,新颖且具有挑战性,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的体验,而且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但其备课难度很大,教材的编串、组合、情节的巧妙安排都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创造智慧。
这就需要教师钻研创新素质教育理论和历史课程标准,创新教法,丰富历史问题情境教学的内涵。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五
摘要: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选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现行教学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能够为我国小学生群体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学习成长目标,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坚实的支持条件。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实践发展现状角度展开分析,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积极性,对于保障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果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以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引入运用,对于有效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水平,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积极性,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情境,是人们借助语言表达符号、各种类型的客观实物,以及音乐美术艺术作品等道具,通过人工性组织处理的实践形式,共同创立并且建构形成的模拟化生活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和呈现具备充分生活气息的模拟教学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小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动性,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均呈现程度显著的改善和优化。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
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综合效能水平的基本条件,而在具体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遵循科学正确的步骤,是顺利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最佳效能目标的重要前提。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一线教学研究资料,在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如下基本步骤:第一,在组织小学生群体开展语文素材阅读体验学习过程中,渗透性开展情境创设与呈现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的语文素材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在实现语言表达知识要素与具体学科教学场景相互结合基础上,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优美句子和短文段落的针对性学习训练教学环节,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面对的作文教学话题,为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开展作文习作构思过程中,提供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达背景,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形态多样的连续性思考和想象的主观体验活动过程,形成形态多样且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性写作实践活动参与热情,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写作活动能力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三,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要督导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综合性引入运用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辅助性教学资料元素,结合具体面对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为学生具体建构和呈现的恰当的.教学体验场景,并在具备充分生活实践体验气息的教学场景中,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水平实现程度显著地改良提升,要通过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行为过程中的情感参与程度,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改善。
三、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
在具体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面对的具体教学内容,综合引入运用类型多样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元素,为学生建构和呈现具备充分生动性、科学性和日常生活实践贴合性的教学情境,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在参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性水平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综合性学习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具体择取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以及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2]徐国敏,姜领弟.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35:58.
[3]党玉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9:290.
[4]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09:159.
[5]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5:99.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六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所谓素质教育,实质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道德、心理、劳动等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数学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少活力,学生依赖性过大,自信心不足,不善于发现问题,缺乏创新的能力,厌学情绪明显。为了能尽快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当务之急需要教师重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营造气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全面发展。
威廉.托尔斯认为,情境指一个人正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教学情境则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新输出的信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感到身心愉快,学有所乐,课堂气氛热烈,就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师永恒探讨的课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程度。创设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背景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泼的成分,它是渴望获得知识而积极参与的意向活动。在兴趣的牵引下,一个学生可以将局外人认为枯燥单调的课程学得津津有味,可以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追求目标,并在学习成功后获得极大的身心愉悦。
在教学中创设背景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还体会到看似单调的数字、枯燥的运算、繁杂的数学知识其实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要求学习。
例如,在极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巧妙地导入。首先,放映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一个形似蜘蛛网的同心圆,从这一直观图形诱导学生说“蜘蛛网”上有一蜘蛛位于同心圆圆心,试问它是如何确定网上的一只蚊子的“位置”,点击动画按扭演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是“判别方向和距离”。然后,话语一转,说人类比蜘蛛更聪明,炮兵部队在炮击敌方目标时,炮兵指挥官向炮手发出指令“东南方1000米,放”,运用的就是“一个方向和一个距离”来定位。由这个例子,同学们可以知道,在平面上,除了可以用横坐标与纵坐标确定位置以外,还可以利用“一个方向和一个距离”来定位,这就是极坐标系。
内涵的趣味性是教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数学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应当积极寻找数学知识在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实际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插入介绍一些问题的起源,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大师等等背景知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背景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索知识。
探索来源于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迫切追求结论的情景状态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学习者须从不同的角度,打破常规,一步步地探索,一次次地突破,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希尔伯特认为:“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平行公理能否证明”这一问题把人们引入非欧几何的天地,“高次方程有没有求根公式”这个问题导致了群论的诞生。我们时时恪守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更是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知识的规律,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例:任给平面内5个点,记x为5点间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比,求证:
学生初看此题,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一步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
创设问题(1):任给平面内5点的最简单、最特殊情形是什么?此时如何证明?
学生能较简单地证明结论,初尝了学习成果的喜悦。
创设问题(2):基于这种图形,这5点的位置还有其他情况吗?此时如何证明?
创设问题(3):如果这5点正好构成正五边形,此时又该如何证明?
创设问题(4):若此五边形不是正五边形呢?
创设问题(5):可否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从而证明命题?至此,通过一步步地创设问题,解法从无到有,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加强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的学习启发,教师抓住问题这个核心,在有限的时间里创设问题情境,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掀起波澜,构成一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思考,使课堂成为学生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
三、创设发现情景,让学生体会创新发明的成就感。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育就是把教材中现有的知识,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公式和法则按照“复习学习练习复习”的思路去讲授,没有揭露结论的探索过程,不给学生创设再发现的机会和条件,结果是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只会识记,只会模仿,生硬地套用,墨守陈规,导致了学生思维的懈怠、自信心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锐减。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中的发明萌芽。布鲁纳认为,无论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发现学习,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发现学习,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智力发展达到最高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渔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发现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发现“渔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创造性数学活动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有新发现的成就感。
教材是利用解不等式组的方法或利用列表法来处理的,然而,当不等式左端的一次因式较多时,相应的不等式组就较多,或所列表格较庞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解法都很繁,都很希望发现一个简捷的解法。为了积极保护和浇灌学生渴求优美解法的萌芽,可引导学生去发现,归纳求解此类不等式的简便方法--序轴标根法。至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发现并证明了一个一般性的公式。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可喜的发明和创造,学习成功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满足,更能增添对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创设发现情境,提供给学生支持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创新发明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将会惊诧地发现,学习者不但学习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而且认知能力也将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亲自获得新知识,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不困囿于原有的理论框架,在超越自我中不断创新。
四、暗设陷井,制造悬念情境。
教学过程中,摒弃包办代替,适时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索,能使学生思维迅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分解因式的第一节课平方差公式时,教师。
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音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数之和乘以这两数之差。于是学生知道了“天才”速算的其中奥妙,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时甚为顽固,摸准学生的思维特点,提供错解,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挖掘错误根源,促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地进行正确与谬误的辨析和认定,学生在挖掘错因的同时,也就萌生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正确思路才能牢固扎根。
五、创设迁移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作用,即正迁移,有的是消极的,即负迁移,学生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可以说,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正迁移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数学中常用的数形结合法,实际上就是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之间的学习迁移。
这是一道逻辑推理题,若采取“硬攻”推算,无疑很困难。这时,我们考虑知识的迁移,把一场乒乓球赛看成一条线段,那么线段的两端也就是对手双方了。因此可以把这道题抽象为一个几何模型,以平面内任三点不共线的五点作为a,b,c,d,五。贝lj依题意,可画出图二的情况,由图中可知e已赛2场。
一个问题的出现,总有其旧知识基础,抓住这个基础,加以延伸、拓展、发挥,使学生耳目一新,又有似曾相识之感,激发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起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之效,实际上也就是促进了正迁移的实现。
教学是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教材及学生三者共同制约着这个过程。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冲突,使学生在心理产生学习新知的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去创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七
很多老师都把知识竞赛的形式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初中生的个性比较活跃,个人表现欲望相对强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历史竞赛中取胜,因而历史知识竞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动自觉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竞赛要围绕课本的内容而展开,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例如可以开展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书面答题式的,也可以是分组抢答式的,还可以是辩论对阵式的。在实际中,要根据学生的偏好进行选择。
二、办手抄报:扩大视野,提高素质。
办历史手抄报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手段,以历史学科内容为载体所开展的'手抄报活动是为历史的教学服务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手抄报可传阅、可观赏、可张贴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对知识的渴求已不再满足课本的局限,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由于一份手抄报要求的内容比较多方面,涉猎的课外知识也比较多,很多学生通过办历史手抄报,学会了自动看课外书,上互联网搜索相关历史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各班可以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通过办历史手抄报,学生渐渐学会了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这对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看主题片: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使历史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丰富,看历史教学主题片就是近年来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实践。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看历史主题片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在主题的选定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看主题教学片之前,教师要联系教材内容对学生讲授有关该主题的背景知识,然后才带领学生走入电影的世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转型期,他们对一些形象、生动、感性的事物比较有兴趣,而另一方面逻辑思维和对概括性事物理解的能力不断增强。看历史教学主题片的最关键环节是评价和反思,在看完影片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谈谈电影在哪方面做得很好?哪个方面被电影所扭曲、忽视和伪造?看完影片后有什么感受?等等。看主题片能够大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影片的评价和反思,又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综上所述,历史教学的技巧在于如何更好地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八
情境教学是教师以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反对语法课上实施“注入式”教学,大部分时间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学习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这并不是忽视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语法教学无足轻重,甚至完全抛弃多年来积累的语法教学经验。
语法是学习的中心,是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来看,必须学语法,我们学母语时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不必学语法也可形成语感,获得用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中国人学习英语是外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大部分靠学得(learning),不可能过多地靠习得。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语法教学呢?我认为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十分必要。使语法的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进行。
一、创设合作情境。
创设合作情境是指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变学生只有听、记、答的权利的教学为学生同时具有讲、评、问的权利的教学。教师必须主动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必须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语法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有利于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学术式讲演教学,创造一种活跃有趣的生活化交际教学。
如牛津教材7bunit2的语法,教学形容词性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时,采取四人小组合作形式,拿着手边的学习用品进行问答。isthisyourbook?/isthisyours?yes,itismybook/yes,itismine./no,itisn’tmybook/no,itisn’tmine。用同样的方式操练其余的物主代词,小组间举一反三反复操练,老师走在旁边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两种物主代词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启发他们找出关键点,发现其差异点。这样学生既练习了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两种物主代词的理解。
二、创设美感情境。
创设美感就是教师利用美的事物以及气氛来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情不自禁地想去运用这些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和教师都容易获得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人类生来就有喜爱与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美的事物与环境能给人们带来舒适愉悦的情感体验,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接受信息将会又快又准。
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老大难,因为它往往是以条条框框的固定形式出现的,比较死板。
美的情境创设就是要将它附上肌肉,穿上衣服,使学生一看到它就感到赏心悦目。英语语法教学的美感创设方法很多,如编制语法顺口溜、语法规则歌等。我在7bunit1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就为学生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
一二三特殊记,
th从四上起,
怎么加,很容易:八减t,九去e。
f来把ve替,
ty变成tie,
若是见到几十几,
只变个位就可以。
这个顺口溜把枯燥无味的数词稍微美化一下,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学生学得容易,记得又快又牢,收到很好的效果;教starter教材,学习“be”动词时,编了“be”动词之歌帮助了教学,培养了初学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直观情境。
它是指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图片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减少学习的枯燥感,激发学习抽象概念的动机。如教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时,我用三把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尺子创设直观情境。
教牛津教材7aunit4频度副词时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关于频率的图示,启发他们找出这几个频度副词在表示频率高低上的特点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seldom-never.要求学生用频度副词谈论他们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理解中运用了它们,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创设活动情境。
它是指教师尽量给学生以动口、动手、用眼、用耳的机会,尽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枯燥感。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的最根本途径是让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掌握语法规律,应用语法规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景的途径,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材所要求的最终目标。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实质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灵活、综合地运用起来,力求做到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九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要改革历史教学的模式,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运用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发展多种能力,促进健全人格形成。对于教师来讲要更新观念,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以优质高效物课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关键词:网络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弊端已是众所周知,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以灌输传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出来的是“应试教育”的人才。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根本,以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在此指引下,改革历史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得到广大中学教师的响应。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在新世纪里培养出具备高度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为历史教学的真正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利用网上资源与计算机网络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旧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产物。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它以信息全面、内容丰富、查找方便、链接自如、形神兼备等优点赢得了广大网络爱好者的青睐,特别是对于思维活跃、渴望求知的中小学生更具吸引力。
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资料,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还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本领。
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材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必将大大有助于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网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调控学习进度,这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打下基础。
三、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优良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传统历史教学强调单向的灌输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概念化、公式化的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很多学生言行不一致,甚至出现“人格分裂”,这是传统历史教育的悲哀。新模式突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与体验性,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探究与体验得出结论,使知识内化为素养,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树立科学向上的人生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而新模式则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诱导技巧,才能担负起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任。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与课堂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剩下来的便是我们能否下定决心,付出足够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探索,直到目标实现。在我看来,对于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要使自己的探索取得成效,主观上还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要改变。如果你的教学仅仅为了应付学生的升学考试,而不是为国家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任何改革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网络资源虽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味地强求死记硬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起不了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学。前瞻的教学观念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认真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历史学科的意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有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根深蒂固,运用起来,轻车熟路,一旦转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工作之艰,付出之多,不难想象。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但具体知识脉络却清晰可辨,只有深入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梳理知识点的经纬结点,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殿堂中来去自如,得心应手。
读史可以明志,教学历史可以使学生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吸取做人的真谛,从而达到获取真理的目的。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必须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历史教学定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国历史教育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9-12。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1995年。
[4]《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华南师大版(教材).1995年。
[5]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学研究》,2000,7。
[6]曹全路《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初探》.《历史教学》,2001,11。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
在课堂中去实践,提高激励语言的实效性。老师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激励语言的个性风格。不去刻意营造,而是去真正地提高激励的作用。
1、真情表露适量运用在人们相互交流过程中,只有真诚,才具有说服力。教师的激励要做到真诚,首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如: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老师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激励语言在适当的条件下,发挥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如果不结合实际给学生过多的奖励,或是不真诚的、是不明来由的鼓励,都是间接的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面向全体、交互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都参与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简单地马上进行判定,最好由学生来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会听、会评,激发起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兴趣和自信。例如说:“你真会听,同学的优点和缺点都发现了,你肯定会做得更好。”经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及时对评价者的评价进行激励,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既可以鼓励学生学会评价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一
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基础的学科,主要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概念及历史线索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由于这门课程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再加上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由此道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非常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趣盎然,而学生则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再是一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不但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贞观之治”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不是教师一上来就开始为学生讲述这节内容,而是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贞观之治”吗?有哪个同学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是哪个朝代出现的?是由谁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同学提出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使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看过的电视剧或者读的一些历史名著,为大家讲述了“贞观之治”提出的背景等,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看看课本教材是怎样描述的,在这种氛围中,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围绕着课文教材来授课,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特别单调、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改变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丝绸之路”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等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通过一幅幅画面的展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不但对“丝绸之路”有了详细的了解,而且对丝绸之路给我们后代带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3、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主导着整个课堂,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而学生也习惯了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做作业等,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新课改则强调,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课本里穿插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例子来讲述,而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没有什么解释的知识点,可以选择有趣味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去讲解,让学生感觉到有趣,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巧设疑问的方式来进行,不但可以以疑激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造纸术”为例,我们都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在哪儿写字?西汉就发明了造纸术,为什么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又要改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目标,而且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解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综上所述,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我们从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教学以及巧设疑问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希望我的论述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1]黄亦婵。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下),20xx(3)。
[2]杨俊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j]。新课程(中学),20xx(10)。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二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沿着改革的道路真走下去;二是走改革,回头,再改革的循环式道路,这是假走。其实这关系到改革是否彻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的,沿着曲线发展,有时甚至走回头路,但最终新事物还是会战胜旧事物的。由此看来,我们对小语的改革应该充满信心。小语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有没有实效,即在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同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当今的中国的小语教学,尤其是小语公开课教学,主流上仍像追求中国古代南朝的那种“绮艳丽糜”的文风一样,重形式,轻实效,这其实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成功,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愉悦、自主、高效地学到了知识,能力与思想一起得到升华,即高效的课堂教学。下面用哲学的眼光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今天的小语公开课追求完美,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答:否。
有一次,我在市区听课,课题是:《田忌骞马》。这位教师备课很精细,什么细节都考虑到了。上课的应变能力也不错,课上得还算成功。可听课的专家老师,说法不一致,基本的意见是不怎么成功。有的说小语教学应该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这节课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读书的形式单一,读书的时间也不够。这样说也有道理。可有位听课的老师反驳道:那样别的环节时间就不够了,整个公开课就不完整了。提出反对意见的这位老师说得也有道理,那么究竟谁的观点对?其实就关系到课堂教学是要实效还是要完美的问题。前者要的是实效,后者要的是完美(实际上是完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事无俱全,这些是自古以来客观真理。有些事看似完美,其实不然,细究还是有不足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事物都有个度的问题,超过了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一旦我们只追求完美,那么这种完美也必然不再完美。同时我们追求的实效也会不复存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尊重这样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宁可要实效也不要所谓的完美。也许有人就说:“既然如此,我们干脆不要形式了。”这也不对,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过“度”的表现。其实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统一的,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内容决定着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小语课应以内容为主,如果能有较为完美的形式加上有效的内容,那是最理想的结果。
二、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小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常态课和公开课。公开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展示课,是一种近似于追求完美的课,也是一种“千锤百炼”的课。这其中饱含着执教老师及其幕后的协作者(也可戏称“导演”)的辛勤汗水。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可是这样的课太过于雕琢,华而不实。试想想,每次都这样上课,那么整个教研组就不要工作了,专门为你服务好了。更何况每个学校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多媒体教室供许多老师同时上多媒体“优质课”。所以我认为“优美”的公开课只能是作为常态课的启示课。常态课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即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例如,学生的朗读不行,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加强朗读指导。有些老师认为语文课就是读,除了读还是读,这其实是过“度”的,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行为。如果朗读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还要老师干嘛?朗读只不过是帮助理解课文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万能的。
常态课要“平中见奇,朴而不素”。所谓“平中见奇,朴而不素”是指方法要新,看似平淡、朴素,实则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譬如,在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在同学们对“珍贵”二字理解肤浅时,拿出了我珍藏多年的,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本旧语文教科书。学生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以为我在骗他们,当他们看到书上写得不够工整的我的名字时,大家都惊呆了。同学们都问为什么我的书能保存这么久,我告诉了他们:这本书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候的,当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父亲曾经不想给我读书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去捡破烂,最后挣了10元钱,用这点钱缴了学费。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这一年是我家最困难的时期,所以这本书我珍藏至今。(别的书,如三年级时的数学书等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为此我还痛哭了一天。)最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说,我的这本书珍贵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的。”我又问:“那么我的这本书同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相比哪个更珍贵呢?”同学们说:“用生命换来的珍贵些。”我又问:“为什么呢?”在我的引导下,他们说:“因为鲜血和生命比汗水珍贵得多。”我于是借机说:“那你们看,我们的英雄指导员伟大吗?”……“我们的革命先烈高大吗?”……做了这样对比和铺垫以后,学生对英雄的精神就有了真正的领悟,老师的教学也就有血有肉,没有了说教之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别的突出的闪光点,有了这点就足矣了,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本节课我没有运用什么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也没有什么“华丽的外衣”,可照样能上好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无比的优越性,但是,它不是万能的。在广大农村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有效就行,不必追求有形。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事不同理而同啊!
中国的.教育说到底还是以应试教育为实质,以素质教育为追求目标,后者如理想的华丽的外衣。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一点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国家不健全的考试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隋朝就有了,到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当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到了今天,它的缺点也越来越凸显了――导致高考生分数高,能力低,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这种这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变,但是没有从根本得到改变。举个例子说吧。中国人进大学难,出大学相对容易;美国人进大学容易,出大学难。美国人的大学生活是很苦的,上大学时就要进行各种实验,写学术论文,只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无法毕业的。而中国的大学生高中以前很刻苦,进入大学以后就可以放松放松了,好像买了保险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除了我们的国情不同外,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同欧美的不同导致的。所以我国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深思!发达国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像我们这样考,他们高考时居然没有作文,特别重视实践能力,实践性题目占主要的,如美国和法国。所以我认为为了素质教育没有障碍,为了课堂教学能有宽松的环境,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势在必行。为什么?试想,一个只想着学生拿高分的老师怎么会去想着怎么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其结果必然是走向极端――追求高分。现在的小学虽然没有初中、高中那么注重分数,但是不要忘了,高考的门槛在那儿等着未来的孩子呢,谁敢不重视学习成绩啊!有了高分,别的方面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国家的教育制度变革与否。现行的教育制度特别是考试制度和世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对矛盾,其中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前者处于支配地位,但后者会影响和制约前者。最终两者有可能会相互转化。
综上所述,从微观上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实效,反对华美至上主义;从宏观上说,国家要切实转变观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特别是考试制度,这样未来的小语课堂才会大放异彩。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三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枯燥的史实教学来说,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话,这样的教学效果则会更好,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可以让学生们能通过音乐、图画或者视频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的素材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此知识点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我们在学习《三国鼎立》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的视频做为切入点进行导入,让学生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去观看历史名人诸葛亮、曹操、刘备以及关羽等人的生动形象,这样也能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极大地得以提高,教学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要教学的内容以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效率性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也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及时地更改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保证每一节课都是有效的,保证课堂教学的在、每一分钟都是有价值的!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四
作为历史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历史教学突出重点,掌握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更加注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环节,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改善历史教学效果、强化历史教学思维大有益处。历史故事抓住了历史规律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体现了趣味性教学的道理。本文将以历史故事教学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此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关建议。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学科拥有庞大的知识结构和繁杂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要有学习时间作为保障,还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兴趣是学生迈向历史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以独特的思维眼光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从而探究历史规律,是历史教学中关键性的环节,也是众多高校及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历史故事的史实细节趣味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动力,而教师对于历史故事的拓展则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深度,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2、有利于思想教育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把握掌握历史知识、总结历史规律、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转化为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已不仅仅关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历史故事作为一门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含较多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德育功能。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将极大地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黄花岗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对于此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则要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黄花岗战役时期发生的.小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细节讲述,学生将进一步体会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思想将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沉淀,这也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
1、分析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讲究典型事例的讲解和分析,通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将进一步明晰学习目的。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利用当时发生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注重对历史故事细节的把握。通过以上的说明,学生将自然而然的明白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中国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知识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把握,减轻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果。
2、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感性认识是提高初中历史学习灵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中的主要环节,对于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感、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对待历史事件,学生要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辩证的分析其历史作用。而历史故事教学则更多的赋予了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对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历史故事的分析,学生将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功过是非做出判断。同时,初中生由于历史思维水平还不高,对于历史的思考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引入则有利于学生端正历史思维,开拓历史眼光。在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感性认识的获得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因为某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并不是仅仅要从一个方面加以考量的,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历史故事的发生也是处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虽然历史故事中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却不可忽视其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本质特征认识本质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故事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多数历史知识都具有相应的配图,配图主要包括地图、图表、人物画像、影像资料等,这些配图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复杂的历史关系和社会矛盾,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配图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细节之处进行讲解,通过表层内容的讲解,学生将对即将学习的重难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讲解历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将历史故事中蕴含的经验至于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中加以考量,增强历史学科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初中生的历史素养还不是很高,对于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对于学生历史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对于一些事件性质的把握也是需要突出其本质的,因此,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生动活泼的手法将历史事件的本质转换了表达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
4、奠基后续教学历史是永远没有结局的,因为这一秒发生的事件在下一秒到来时都成为了历史,因此,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是没有尽头的,即历史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奠基后续教学不仅仅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弘扬历史学科精神的首要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正式的历史教学活动,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一些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和探究,历史故事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而此种联系也是学生培养历史素养必须要明确的内容,注重对联系的细节把握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前期的历史故事引入,将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历史内容学习,极大的减轻学习难度,有利于增强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此改善历史学习效果,彰显历史学习对于知识探究和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历史教师要从分析重点难点、增强感性认识、认识本质特征、奠基后续教学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历史故事的内容和形式,优化历史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总结历史规律,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2]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142,213.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五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史料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搜集并善用史料,引导学生去寻求历史本质,探究历史学习方法,以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培养其良好的历史思维。
史料是学生认识和重建历史的重要媒介,是了解历史信息的重要源头,离开了史料,历史学习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有效运用史料,不仅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本质,培养其探究意识,也是历史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立足课本史料、补充原始史料、直观展示史料三方面简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立足课本史料,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课本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现行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内容翔实、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启发性等特点。教师应精心备课,认真做好课本中史料的选择,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把握好材料中所蕴含史实的逻辑联系,并掌握史料的学习技巧,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其历史的真实感。比如在教学《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可以对课本中提供的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发展状况等史料进行深入解读,展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联系课本设计相关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本以训练学生智力为基础,内容概括性较强,种类丰富,所选史料则经过精心编排,真实性强,是学生了解史料的重要参考。在施教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本中相关的文字、图片、图标,以有效掌握史料中的历史知识。
二、补充原始史料,拓展思维空间。
限于篇幅等原因,历史教材不能提供全部史料,然而在讲授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教师不能通过单一的理论阐述进行解释,因为只下历史结论而没有事实依据,这样的推理缺乏说服力,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无从思考,而且会质疑结论的可信性。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这一点,精密计划好应该在哪些地方补充史实内容,精心搜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史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史实娓娓道来,做到论从史出,从而化解教学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事的惨烈,补充了以下资料:致远号被日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拒绝了他人的救生圈以及爱犬的帮助,带着满腔的悲愤和全体将士沉入海中。其后,光绪帝为他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此时,邓世昌的悲壮形象就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强了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在讲授的关键处、学生理解的难点处,补充适当的历史资料,就像给学生搭起了一个梯子,有效帮助学生的思维和认识不断进入新的高度,不仅能学习到课标要求的学习内容,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在感知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培养其高尚的'品格。
三、直观展示史料,提高认知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史料,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对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规律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如果所讲知识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难免会影响到学习效果。而借助直观教具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常识显得尤为必要,像录音、电影电视片段都是直观展示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教师就采用了此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所处生活学习环境较好,对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无法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假如教师能够将课前所搜集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老一辈红军的回忆录,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身临其境在雪山、草地中,那么学生将会对红军“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危险境地感同身受,从而对红军的艰难、长征的伟大产生深刻认识。实践证明,史料越直观可感,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越集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为学生准备尽可能直观的史料,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抽象的历史规律,提高其认识能力。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并强调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史料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将会发挥重大效应,不仅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意识和精神品质。由此,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史料优势,汲取精华,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2]刘燕.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考试周刊.2008(8).。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六
摘要:在现今的高中教学中,篮球教学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篮球运动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革的,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模式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本文主要对高中篮球教学活动开展中互动教学方式的科学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期进一步提升高中篮球教学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互动教学;高中篮球;实效;学生。
在篮球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应用可帮助将原有的枯燥教学模式完全打破,实现专项训练及模拟竞赛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找寻竞赛感觉,充分领悟训练内涵,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可实现各项训练活动的完美融合,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互动篮球教学中还可帮助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相互学习同伴的优点。
一、创设和谐优良的教学情境,激发互动兴趣。
1.创设视频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高中篮球互动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其实是指将原有传统的师生角色完全转变,积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民主化的关系,对师生关系及其作用之下的融洽学生及教学媒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关系进行科学调整,积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突出其主体性地位,促使主客体之间产生互动和共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篮球教学中需始终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高中生对于各篮球竞赛具有极为浓厚的兴趣,如nba、cuba、ncaa等,教师可将此作为切入点,运用各著名篮球竞赛视频为教学创设优良视频情境,充分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教师可以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视频进行导入,在教学前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再进行教学主题话题的设计,促进互动教学的开展。在高中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需引导学生加强对篮球的了解,运用所创设的视频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教师可在教学中应用nba经典赛事视频来为导入新课内容提供助力。学生在观看视频中篮球运动员的精彩灌篮、移动、三步上篮、防守后,便会对篮球训练跃跃欲试。第二,教师可应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加入至互动教学活动中,如:
师:同学们都喜欢篮球吗?
生:喜欢,我最喜欢的运动就是篮球。
师:那么你们对篮球这项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史有所了解吗?
生:不知道,不清楚。
此时教师便可运用制作好的视频向学生介绍篮球的起源和发展史,加强学生对篮球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师:在篮球学习中,你们想要学到什么?
生1:投篮,提高投篮命中率。
生2:进攻,想要成为拿分王。
生3:防守,避免被突破。
在此案例之中,教师将篮球竞赛视频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之后再采用逐层引导的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此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图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篮球作为一项大众体育活动,人们的关注度较高,体育明星极多。在高中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体育明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和学生形成互动关系。比如,在投篮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关注度高的投篮动作,并将其整理为一个系列,采用ppt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投篮的了解程度,教师需采用图片演示方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投篮方式。比如,向学生展示一张姚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位篮球明星是谁?他采用的投篮方式是哪一种?采用此种互动提问方式,教师可以将所教内容一一引出。在引出这些投篮教学内容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投篮的认识度。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掌握正确的投篮技术?此问题的提出将课堂完全激活,学生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并分享自己对投篮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丰富互动形式,增强教学实效。
1.采用合作互动学习,增强生生互动。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学生的基础不同,在训练中的优势互补对于篮球训练实力的提升极为重要。部分学生的运动基础较好,训练起步较早,无论是在其力量、体能还是技术及战术方面,均具有极强的优势。而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篮球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其体能及素质均有待提升,但是其篮球天赋极强,技术实力较强。为了更好地增强篮球教学效率,加强生生互动极为重要,在互动教学中,生生互动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为了更好地增强生生互动,采用合作学习法较为有效,比如在移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移动技术及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选好组长,每组五至六人。教师指导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移动方式,并加以示范。在合作教学中,学生自主与组内成员一同互动交流,探究出篮球移动方式。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具体移动方式,有一部分学生则负责示范。在呈现互动学习成果时,小组示范内容有:转身运球、绕前卡位、变向运球等。如此一来,便可帮助增强生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2.加强师生互动。
(1)对话引路,加强师生互动。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话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持球突破的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练习持球突破,与其一同互动对话,加强其对此知识点的了解,为其科学利用于实践提供帮助。师:持球突破动作要领包括哪些?生:蹬跨启动,转体迅速,探肩下压,推拍放球,加速超越等。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持球突破了解很到位啊!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有时持球突破会有假动作吗?生:为了分散防守队员的注意力。在此案例中,教师将技术要点作为依据,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并引导其将学习到的技能应用于实践操作,增强教学实效。
(2)以生动的案例加强师生互动。
在篮球教学中,案例的引入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注意力,将例子作为切入点对学生实行训练。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案例引入时帮助教师向学生诠释说明基础训练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于速度、力量、心理等训练内容的认识度。比如在力量训练时,要求训练人员依照肌肉的收缩原理,进一步提升自身骨骼肌肉的收缩能力。另外,在篮球的意识训练中,其训练难度较大,要求队员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灵敏的反应力,且对整体攻防意识也极为关注。针对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精彩的nba明星球员的比赛片段,将远投命中、变换多样的攻防战术作为案例,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活动结束时,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学习明星球员的攻防技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检验其应用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一同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比赛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分享。
三、加强专项训练,积极组织各类互动活动。
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经常开展专项训练,如耐力训练、弹跳训练等。各项篮球训练是紧密关联的,均需服从于竞赛配合。在互动教学中,需注意加强专项训练与各教学内容的紧密关联,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在高中的篮球教学中,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多类互动活动,如拓展训练、国内外交流活动等,帮助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热情,激发运动潜能,促使团队心理素养得以提升。国内外交流活动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先进的篮球技能,弥补自身不足,加强对篮球训练的重视程度,增强互动及教学实效。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以往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及模式无法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获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优秀篮球运动人才,对篮球教学实行改革势在必行。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可充分突出教学所具有的情感效应,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助力,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篮球训练水准,增强高中篮球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运动素养的良好提升。
参考文献:
[2]朱静.中职篮球教学之师生互动教学法的应用[j].才智,2012,(11):277.
[3]许德伟.互动式篮球教学对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2,(9):185.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七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提纲一经列出,本章就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要点明晰、重点难点突出了。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抽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遵循大纲、考纲,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紧扣知识要点,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贯彻教学意图的有效手段,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专题练习、综合练习、模拟训练应注重能力培养。练习宜精不宜多。一般说来,好的练习在内容上要有代表性,在思路上要有启发性,既能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巩固、深化和活化所学知识。练习中一要注意良好审题习惯及解题技能的培养,规范答题;二要加强材料题的训练,提高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能力;三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临场经验的积累;四要重视练后讲评,上好讲评课,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第四步: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疑难和暴露的问题,兼顾普遍性和个体差异,通过集中辅导、个别答疑、互矫互补、错例示众、达标测评等方式,分析差错原因,指导答题方法,弥补知识缺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一)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能力培养、发展和升华的关键。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专题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系统,专题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条理的、有重点的学习,既便于知识的储存,又便于知识的提取,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把握结构、梳理线索、提取系统知识要点、归纳历史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有利于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切历史现象互相联系并受因果关系支配;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决言论评价问题的基本方法:先判断言论的正误,再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分析反面人物言论的虚伪性、反动性或正面人物言论的科学性、深刻性,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如上所述,充分重视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历史教学就能真正收到实效,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因此得到切实保证。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八
从通史到详史,往往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现用教科书的编写是以“全球史观”的理念为指导的,中外交替呈现,既保留了通史的模式,又融入了比较史学的方法,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一课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多,时间区域跨度大,知识信息之间的“时空阻隔”效应明显,这些都对历史教学的深度呈现构成挑战。因此,老师为了赶进度,顾及知识点的“全面性”不敢拓展。以某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课为例,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而教学内容涉及明清两代,跨度四个多世纪,包含政治体制演变与中外横向比较诸多知识点。知识庞杂,教学时间短,让很多老师不敢轻易拓展,导致教学中深度让位“广度”与“跨度”。
2、学生“学情”消解历史深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为中心”的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情”,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逻辑理性思维正处在发展期间,在认知的深度和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由于担心学生不吸收、不理解,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敢对历史知识进行外围延伸与内涵拓展,有甚者将“浅尝辄止”看成是关注“学情”的体现,将“照本宣科”视作“稳重”,生怕“拔”得过高,“讲”得太深,导致脱离学情,从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课堂教学成为书本知识点的罗列、归纳,不仅没有体现出历史的深度,也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自传“野史”冲淡历史深度。
历史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趣味。不仅如此,历史更是真实的,历史的深度是建立在历史真实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历史的客观真实必须首先保证史料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本末倒置,为了追求课堂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痴迷于野史,或者是对历史史料进行过度“加工”,有甚者以所谓的“故事”来解读历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野史与虚假信息,不仅内在地消解了历史的深度与高度,也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4、刻意“抹黑”打击历史深度。
历史的形象本是“高大上”的,这种时间沉淀所形成的厚重感使得历史过往充满了“神圣光环”。然而,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历史的教学都存在一种刻意“抹黑”的现象。一些老师刻意丑化、扭曲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为博人眼球,造成轰动,或为凸显个性,博得出位,有甚者在课堂教学上抹黑历史人物、扭曲历史事件,以点带面,简单化、庸俗化,从而大大消解了历史的本来深度。5、老师“素养”限制历史深度不管是滥用“野史”,还是刻意“抹黑”历史,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师的素养问题。历史老师的道德素养不合格,缺乏一定的历史担当与使命感,就会将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儿戏”化。而历史老师的专业素养欠缺导致知识面狭窄、观点陈旧、视野缺乏高度等一系列问题,自然也会限制历史课堂教学的高度与深度。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为例,在内容安排上则涉及地理、历史与社会三大板块,而目前从教的老师则是来自于地理、历史与政治三个专业,尤其对于地理老师来说,当教授历史板块内容时,难免会感觉到专业上的欠缺,只能着重知识的广度,而顾及不上深度。
1、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
历史的备课过程必然是史学的研究过程,教学质量往往与学术性的研究程度息息相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资料,更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观点与权威性的史学解读。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汤恩比、李约瑟、克罗齐等这样的专家视野,需要更多的经典记述,而不是道听途说的野史秘闻,甚至是自我杜撰。让历史课堂教学回归历史“原味”,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首先要求老师树立史学研究的态度,注重史料解读的范围与度,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一个严谨的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是“转化器”,负责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进行简化处理,以对接学生的认知。其次,老师要有史学研究的技能,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老师要教给学生关于“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学法指导”。最后,老师要有史学研究的视野,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情怀。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是纠结的。的确,倘若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或而正在“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埋头于历史的故纸堆中,或而入境,精神穿越于历史的场景之中,面对时间给出的无数未知以及过往的消散难免感叹不已,纠结不断。历史视野是一种整体视野,是含括时间过往和空间联系的宏观视野。一个具有整体视野与历史情怀的老师,他的教学必然是有“深度”的。
2、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位中心”的理念成为共识。各地区都在寻找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这一理念。贯彻“学位中心”的理念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一定意义上说,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情”不应该成为限制“发挥”的理由,而是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舍得“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材料,梳理知识信息。与此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中,知识解读的规范性、合理性都面临着挑战。老师在知识记忆到历史评价转化过程之中需要掌握“主动权”,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辨史”这一环节上是“收权”而不是“极权”。在历史的评价之中,老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团体小组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争辩”。与此同时,要做好课堂分工,积极探索课堂上学生小组探究合作模式,在充分辨析之后,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评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呈现“权威性”的史实材料,在“学法指导”与信息呈现的过程之中“植入”特定的历史观、价值观,让学生在老师的价值导向中达成共识。不仅如此,历史教学还要解释“当下”,体现历史的特定价值。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一切历史知识的学习必然立足于当代社会与人整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历史教学要凸显历史的功利价值,强调历史的现实意义。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还要教给学生相应的史学理念,定位历史的特定价值,让学生在形成自我历史观的过程中学会“历史性的思考”,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彰显历史教学深度的重要保障。讲求策略,才能规避缺陷,对于繁杂的历史信息来说,策略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收集、选取与运用上,更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思想与课堂规划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情境设置”、“研学提升”与“价值导向”的统一。从认知策略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不仅要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老师在情境设置过程中注重“研学提升”,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尽量规避知识记忆性的“是如何”类型问题,代替以更高层次的“能如何”、“应如何”类型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认知转化又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研学提升”设置的问题过难,则会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机率,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旧知、新知、未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架合理的转化策略,使得“旧知、新知、未知”在转化过程之中呈现一定梯度,从而实现历史教学广度、深度、梯度的有机统一。此外,理想的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优化,做到课堂起步有话题、行步有准备、跨步有选择、停步有认同。起步有话题就是要老师在课堂导入中,要留有余地,既要让学生有表达空间,又要为最终的历史价值导向设下伏笔。行步有准备不仅要求学生有课前的预习,更要有课堂程序的“变式”,在思路引导和教学流程上做到“多条腿走路”。跨步有选择就是要老师在课堂的“研学提升”过程中把握好梯度,选择好方向,能够有效及时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停步有认同就是要老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收官”工作,既要体现整堂课的历史价值导向,又要体现历史指向的高度,给教学的“立意”、“着点”锦上添花,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价值引导一定是积极和正面的,但并不能由此而规避历史事件的“黑暗面”。老师可以通过角度的类比、视野的扩展以及对具体时代的“抽丝拨接”,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与视野。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有学生的“视角”,更要有历史的高度与深度。老师在“俯下身子”教学的同时,更要踮起脚来引导、提升,做到历史教学的广度、深度与高度的统一。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十九
《化学课程标准》中在描述初中化学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和环境的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化学和生活实际是密切相连的,是真实的。
学习化学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
但现在的化学教学,很多教师往往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开来,单纯的为考而教,脱离了化学的本质。
因而,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始终重视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在题目设计的过程中,要尊重事实,减少虚构,逐步渗透真实化学的理念。
一、将深奥的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树立真实化学的理念。
初中化学从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开始接触微粒,到第六章、第七章将微粒的知识逐步拓展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初中化学从宏观走向微观,这同时也增大了学生理解这些化学知识的难度。
但在教学中如果能把这些知识与生活常识相联系,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生刚涉及溶液的知识时,对物质的溶解,特别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这一观点,在理解上由于无法具体化、形象化,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但如果将其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就会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
以吃药和烧汤为例,有些孩子见到大片的药丸时,由于感觉其可能很苦、难以下咽而拒绝吃药,但如果其父母将药丸放入水中,得到溶液后,这一问题就能够解决。
再如,烧汤时,要放盐、放味精,但我们喝汤时只尝其味而未及其物,通过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容易理解溶解的实质:物质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分散到水中,同时还能理解溶质可以一种,也可以是几种的结论,这样理解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很容易了。
在学习第七章中的酸碱中和反应时,通过添加指示剂,出现颜色变化,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也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典型例子。
中考前的总复习阶段很多教师都清楚将第三、六、七章融会贯通,一定能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但如何打通呢?实际微粒就是贯穿这三章的主线。
所以,正确理解涉及微粒的相关知识,是影响深远的。
除通过生活化、具体化的手段解决微粒问题外,教学中还可采用图示法,如在理解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问题时,利用简单的图示来表达离子间的“离”与“合”,也能变抽象为具体。
以上这些实际都是为了将化学“真实化”,让学生理解化学其实就在生活中,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这样就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二、尊重实验事实,引导实验过程的.真实化。
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初中学校在普遍创建了苏州市现代化初中后,实验条件得到了改善,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增加。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实验事实,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化学的真实化理念。
如,某同学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若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的时间太长,结果澄清的石灰水由清变浊再变清,然后一直保持澄清。
有两位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甲生偷偷将清液倒掉,换澄清石灰水再做实验,得到了浑浊液;已生却因感到不解向老师汇报,面对这两种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要及时鼓励,要让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敢于提出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再解释日常生活中水垢的形成,学生一定会终身难忘,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再思考:要让清液再浑浊,应该怎么办?加热。
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眼里,教师演示的结果都是与教科书上写的内容是一致的,并没有出现偏差,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敢相信自己的情绪。
在很多的实验操作中,现象都是与反应的量、颗粒大小、先后次序等有关系的,苏州市近三年来的实验考查的考签都是全市统一的,全市这么多初三学生,他们做实验都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不可能!我们应该尊重实验事实。
去年的关于碱式碳酸铜性质的实验,现象就多种多样,有的同学先加酸后加水,有的同学先加水后加酸,得到的溶液颜色不同;有的同学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的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硫酸铜溶液中,得到的沉淀颜色不同,这些都是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而且没有明显的操作上的失误,老师都应该认可,都应该表扬。
再如今年的实验考查,铝片如果反复使用,现象肯定不同,因为表面的氧化膜逐渐被除掉,反应的速率必会逐渐增大,相反,铜盐溶液由于被反应,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其浓度降低,反应的现象也会不同。
这些都是正常的,要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树立真实化学的理念,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实验结果,如实记录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这样才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通过不同实验小组之间的对比和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际上,中考命题的老师并没有在这些方面刁难学生,他们不仅自己做实验,而且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所以,实验方面的命题都是客观化、真实化的,没有虚拟或理想化的题目出现,这也给初中化学教师引领了实验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命题中注重真实化,引导学生答题的真实化。
命题是渗透真实化学理念的重要环节。
有很多命题出现虚设或理想化的倾向,这容易误导学生。
近几年的苏州市中考题,命题者始终保持真实化的理念,涉及的现象和数据都是真实的,经得起实验检验的。
在很多的教辅资料中都有这样的题目,将12.5g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得到沉淀10g,则该石灰石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细致的分析一下,这样的命题与实际相符合吗?氢氧化钠钙微溶于水的,所以澄清石灰水是很稀的溶液,要得到10g沉淀,理论上计算消耗的澄清石灰水应该在5公斤以上,应该抬上一大桶的澄清石灰水才够用!况且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时,明显有气泡冒出,怎么可能完全吸收呢?这样的命题会使学生所学知识变成空中楼阁,无法应用于实际,试想一下,如果实际测量中我们的学生真的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含量,这将会是多么荒唐的举动。
分析近几年的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真实化学的理念早已渗透到命题中,只是我们没有细心的去研究。
前年的中考卷出现了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问题,这已经给一线教师提了个醒:不能总是抱着陈旧的观念不放。
后来有的老师专门做实验验证了这个问题:确实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量还是很少的,而且这样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更高,这是向上排空气法无法相比的。
从上述的例证中不难看出,命题的真实性对教学双方都是有较大影响的。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独立命题时,要始终贯彻真实性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命题的真实性还直接影响学生答题的真实性,现在有很多学生审题能力较差,这除了思维上的问题,还有习惯上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一直要求学生,不论是回答什么样的化学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与生活中常识性的问题相违背,也不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如,要区别铜线和铝线,方法是什么?有些同学回答测密度,有些同学回答测导电性,这些都体现学生答题远离真实化的事实。
本来用眼睛看就能区别的两种物质,有必要费这么多周折吗?而且测导电性或测密度在生活中可行吗?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还原化学真实的本性。
当然,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渗透真实性的理念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要求初中化学教师从学生接受化学启蒙开始,就逐步树立这样的理念,突出学以致用的观点,逐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为营造高效的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的论文历史教学的APP篇二十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打造好新授课的五个“环节”,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多途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施恰当鼓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打造好新授课的五个“环节”,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第一环节:课前5分钟提问。历史课,在初中属于副科,小科。学校没有安排课余时间,也没有作业。如果在课堂上再不加强对知识的过关检查,提高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在每节课上课的前5分钟是对旧知识的检测提问时间,形成制度,让学生知道此环节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的重点知识。教师必须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的重点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习教材,老师告诉学生预习教材的范围和要求。对于课文中的课前导言,小字内容,图表,材料,自由阅读卡,学习时可快速浏览,而那些正文内容,重点材料,课后习题预习时就要精读,详读。
第三个环节:小组讨论。对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知识小组内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形成“生生互学”的局面。
第四个环节:教师点拨。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对知识进行整合。教师点拨的原则是:学生自习弄懂的不讲,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的问题不讲。老师只讲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概括,或对知识的系统整理。老师的讲解的形式是以提问为主,重在提高初中学生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检测巩固。教师必须对学生掌握的历史主干知识进行当堂检测巩固。历史课堂就要力争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在学生整理识记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测和巩固。或做习题,或小组提问,或教师抽查,让学生在新授课课堂就把主干知识掌握好。
二、多途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利用不同的途径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进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教材的内涵,探讨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
要注重历史材料的有效运用,同时注意材料的来源要丰富多样,呈现多种样式,有图片、地图、视频、歌曲、文字资料。通过各式各样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一方面,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而有深度;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论从吏出”的学史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材料有所取舍。毕竟课堂时间短暂、容量有限,教师要学会选择最能服务课堂内容的资料。
在资源开发上,教师选用了视频、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或读或看,或填或议,资源开发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服务,为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服务,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服务,为深化学生历史认识服务。
还要进一步挖掘学习内容的有人价值。历史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复现、还原历史,而是在走进历史的同时,催生认识历史、借鉴现实的智慧。我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曲折,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必须对“八大”的正确判断、决策与八大二次会议的不符合规律的总路线进行比较;在反思“失误”的同时,联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正确抉择,从而使学生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科学发展理念。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等途径,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大胆创新。
例如,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播放视频,深入探究,提高认识。
播放视频《乌兰布通战役》,学生观看后谈认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原因是因为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寻找借口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联合沙俄攻打北京,牵制了蒙古人民和清政府反击沙俄侵略的斗争(回顾康熙帝雅克萨反击战,反击沙俄),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国家安全。从康熙帝御驾亲征,可见清政府平定叛乱的坚强决心。从战场上双方殊死搏斗,攻下噶尔丹“驼城”,双方伤亡惨重的场面,认识战争的惨烈性,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为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而奋斗的决心。
视频直观形象,引起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刺激,提高了认识。学生进一步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提升。
三、实施恰当鼓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表扬优秀学生,鼓励中等生,保护差生的自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02).
[2]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1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5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