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8:30:11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6 08:30:11     小编:念青松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进展和成就。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些精选的总结样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或许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一

大道的根本是虚无自然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

当人修持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观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难道是越学越差、越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大道是人生本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旦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未能达到神化的极处。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无、越少,一点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当人能修到万象咸空、一真独抱之候,因物为缘,随时自然地回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会破坏、哪里会有穷尽呢?那时:

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而其气浩然常伸,至大至刚,是何等壮大,却反而觉得盘屈得困窘。

他神妙无方,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却仍觉得愚拙而无知。

他用浅近的言语、表达的道理却深远,用词简约而道理精微,不因情义不说、不到时候不讲,善辩如此,却看起来总是讷讷的样子,有东西说不出来。

只有象这样的如屈、如拙、如讷,所以他的心能愈来愈谦虚、志气越来越谦下,品德也就会越来越广大,功业会越来越崇高。道返回虚无、学归于自在,他能与天地日月合度、而运转往来,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极之理、顺应阴阳之常,久久薰蒸,铅火充盈,数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镇定,三伏之暑热而能忘,功夫到这个地步,就是太上所说的躁胜寒、静胜热吧。待到清明在身、虚灵而无一物,一归浑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静、热之感呢?学者具备清静之心,便能化寒暑节气的外来影响,而吾身中正气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从此不必担心旁门迭出之患了。

这一章:大道本来至虚至无,至平至常。当人们未能达到虚无之境、平常之域时,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见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优点,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说:少则得,多则惑。谚语也说:洪钟无声,满瓶不响。皆非虚言。“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这些都不是过于谦虚的说法。

道原为虚无一气,修士若觉有得,其实是无得;未觉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谦下;品德越广大的人,志越谦卑,这样便是与道相符合的。如果, 每当有所长进,便自夸起来,骄傲盈满,盛气凌人,便明显是无道无德。太上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这个地步才算是得之。

学者切勿把修道炼丹看做百工手艺类的技术,以自觉有益为进境。要知道,修道总归以虚无为宗。见功以至于忘功,这是进步;待到能连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达到化境。学道之人, 在退让中进步,在守弱中强大,以虚空为盈持,以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学道人进步与不进步,只要看他的心忘与不忘就可以了。

上一章讲知足、知止。这一章讲,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会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励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与道合真的境界。

见过真正的大,才会觉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时,又能相信未来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样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图说明:登上过高山的人,当他站在山顶时,他往往不会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况,是会惊叹于他眼前壮观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还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二

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准确,所以到最后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三

兵,是不祥的东西,天地可能很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轻易使用它。君子以居左边为尊重,而用兵则以右边为尊贵。所以,兵者不是君子的工具,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它。把锋利的武器遮盖起来才是正确的,不要赞美它。如果赞美这些武器,就是喜欢杀人。这种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统领天下做领导者。所以喜事以左边为尊,丧事以右边为上。因此在部队打仗列队时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说是按办丧礼的方法排列。杀人多了,要为死者悲哀哭泣。战胜了,按丧礼的仪式办理。

【延伸解读】。

这是老子对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说的,而不是对军事将领说的。一个领导者要深深地明白,不能以炫耀武力为荣,军事斗争只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当一切外交努力都无效之后,军事斗争才是最后的手段。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君们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他感觉特别深刻。这一篇是老子对于战争的态度。

中国古人认为左为阳升,右为阴降。阳为主,阴为从,因此左边尊贵。这一句老子用来说明用兵与正常的循序、观念是相反的。所以君子并轻易用兵,不得已才用的,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用兵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说“兵者不祥之器也”。现代企业经营中,有些企业只重视销售,几乎把公司的所有资源都用在销售上,在生产管理与产品研发上投入资源不足。在市场上大打销售战,扩张很快,但一遇到挫折,公司后继乏力,可能很快就倒闭。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铦,锋利的兵器。袭,遮盖起来。

老子在这里认为,战争是因为君王的德行还不足以感化对手,这是一件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这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因为战争本身会死很多人,所以战争的仪式如丧礼一样。要对双方战死的士兵悲泣,战胜了也不应该庆功,而是按丧礼处理,以对牺牲将士的哀悼。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四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五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现代汉语解读】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都看成刍狗一样;圣人也没有私心,将老百姓都看成刍狗一样。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吗?它内部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却越多,生生不息。到处去追随、探究万物,这样做没有尽头,还不如回到事物的中心,找到道的秘密。

【延伸解读】。

仁,指存有私心与偏爱。刍狗,草扎的狗,古代用于祭祀。刍狗不。

是活的生物,在它们面前标榜仁义没有用,可以理解为不求回报,也可以理解不一视同仁。

现实世界中,我们也看到,许多标榜自己如何仁义,如何做好人做善事,到处炫耀的。这些人未必真的那么好,往往是说的多做得少。标榜的目的无疑是谋求回报,谋求一些名或者利。就是说,作为领导者,对待被管理的百姓既要一视同仁,也不能标榜自己。对于某些人的仁义与偏爱,其实是对其他人的不公正。作为普通人尚且可以,但是领导者却绝对不可以这样做。

橐籥,就是皮囊做的风箱。橐与囊都是动物皮做的,两者有区别,橐为两头都有开口的,而囊只有一个口,橐作风箱用,大约唐之后被木质风箱取代,囊是口袋,用于装东西的。这用橐籥比喻道,道就像橐籥,中间空心。老子强调作为管理者,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捞取。想为自己捞,你以后的成就就少了。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各种术很多,难以全部搞清楚,要抓住本质的,关键的。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很现实,醉心于各种技巧与方法。这些术在工作中、生活中马上可以使用,很直接。其实更重要的掌握基本理论,要把道理搞清楚,以不变应万变。术有很多,无穷无尽,道是根本,只有一个。道与术的关系,就好像科学与技术关系一样,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技术只能玩花样,无法深入发展。在管理上也一样,应该追求方法简单、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繁杂的各种管理措施。可能受西方管理学的影响,现今任务分解越来越细,各种管理、考核措施繁多、复杂,而且有些考核目标离初衷越来越远了。基层干部却疲于应付,无法真正做实事。

读后感。

t又先后翦灭了东方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并且实现了“车同辙、书同文”,修筑长城、建造秦直道、阿房宫,北击匈奴、南开百越,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与政务,迫使当时的管理机构难以应对、百姓也不堪重负。以他的能力与威望尚且可以维持这个其实并不稳定的社会,但在他死后就继承者根本无法驾驭。

以当今互联网社会来说,海量的资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态度去吸收这些资讯,并为此而自豪,进而追求更多地去获得这些所谓的“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和人生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对这些资讯自觉地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反被海量资讯所累,找不到方向,甚至走错道路。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坚持心中的道尤为可贵。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解读】端着装满水器具走路,水必定溢出来,不如放下来。已经锋利的兵器还继续锤打,想让它更锋利,这种状态无法长久保持。家里金玉满堂,未必能够守得住。富贵再加上骄横,盛气凌人,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功成身退,这是天之道也。

这一章讲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不能追求极致,过了极致的那个点,就走向了反面。

持满之戒是中国人的智慧,告诫不要把事情做到极致,留有余地。在大海游泳的时候,离开海岸之后一定要留一半力气让自己游回来。登山家们的经验就是,不能把体力都用于登顶上,一定要保持足够的体力使自己能够安全回来。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告诫我们做事不要太极端。有的家庭,特别是条件非常好的家庭,或者一些非常窘迫的家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考试非要班级第一,甚至还要求年级第一,等等。结果孩子的压力也特别大,最后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可能上学都有困难。这些家长最好能够学点道德经,没有必要为最后的几分钻牛角尖,极端的做法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古人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关键的着眼点是在财上还是人上。顺丰的王卫说,赚钱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这事跟你的福报有关。读后感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在《保富法》一书中说,发财其实不难,保财才是最难的。他分析的主要原因是为富者没有给后代留下好的价值观,他们的着眼点全在钱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兴旺败落的过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个人富贵之后,可以有两个选择。一种是盛气凌人,另外一种是利用自己的有利资源帮助更多的人。盛气凌人的往往难以善终。先不说你的财富之路是否正当,但你富贵之后社会对你就有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你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盛气凌人者反其道而行,虽然你仍然能够听到身边恭维的话,但更多的人会唾弃你,你一人之力怎能与整个社会相抗,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功成身退,并不是说摞挑子不干了,这是错误地理解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意。而是在大家庆祝或者论功行赏的时候,悄悄退居幕后,不与人争功争利争名。最典型的如美国的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最后,大家还是选举他担任第一届美国总统。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造就了美国几百年来令世界羡慕的政治文明。

【经典名句摘抄】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现代汉语解读】(悟道的过程)要清空自己,清虚到极点,保持安静纯粹的状态。万物开始生发运作时,我看清楚这个世界生灭往复的变化,它总是由生到灭,来回往复。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来回往复发展,都会归到根源。归根就是静,静就是往复的本性。来回状态是生命的常态,知道这是常规的常态规律的人,他是洞悉了世界本质的人。不知道的人,狂妄。狂妄的人,危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其心胸宽广,心胸宽广才能做事公平,做事公平才能成为王者,成为王者之后你的感悟更接近于天,悟到天性之后更接近道,悟到道之后就会长久。终生不会遭受大的失败。

【读后感赏析】虚,清空,清虚。笃,纯。老子认为,世界是循环往复变化的,我们都是这个变化的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千万不要执着于自我,别盼望永远,不要纠结,别希望拥有。

云云,芸芸众生。归根,回到根部,可理解为回到初始状态。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想到总有一天归根的,一切都会坦然。命,本性。明,明了。

从这里也看到,道德经是给领导者写的,可以把《道德经》理解为《领导者素养培训手册》。人类能够团结一起,组成大的群体对抗自然灾害,公平是这个群体的粘合剂。动物是自私的,公平是人类进化的成果。心胸宽广才能公平,做到公平之后才能成为王者,这些都是天下事。老子认为人之上有天,天之上还有道。悟道的过程是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真正悟到道之后才能长久。

与静对应的是动,是内心跳动引起的烦乱与不安。因此,诸葛亮还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因此,诸葛亮是深得老子道家精髓的。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六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

心灵

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

生活

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

幸福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七

【摘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现代汉语解读】。

领导者不占据道德高地,抛弃聪明巧智,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不费很多心思去教化、算计群众,利用计谋去管理百姓,百姓就会慢慢变得善良、孝慈。不使用精巧别致的东西、放弃能带来大利益的东西,就不会有盗贼。这三种境界,写成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找出原因归属:看到事物的本质,保持质朴的本性,减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读后感赏析】。

老子要求领导者一定要放低自己,圣与智都是虚幻的名利,不要总是想着别人称自己圣人,不要总觉得自己很聪明。当人做到领导的位置之后,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是老子特别看重的。老子强调,以出世的状态做入世的事。要求领导者放弃追求虚幻的名利,实实在在做好本职工作,造福天下苍生。

然而,历史上,正面的例子不多,也许只有汉文帝、汉景帝算是比较好地执行了道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国力迅速恢复,百姓富裕。反面的比比皆是,即使历史上的名君,多数是主动作为、过度作为。如汉武帝,征伐匈奴,开疆拓土,表面上取得了丰功伟绩。然而,由于他过度地使用武力,造成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好在他晚年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颁发《罪己诏》,调整了国家政策,但汉朝由强盛到衰落的步伐已经启动。

历史上很多聪明的皇帝属于妄为、胡作非为的皇帝。宋徽宗算是一个典型。宋徽宗的人很聪明,他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顶尖艺术家了。可是他当上了皇帝之后,竟然还热衷于各种虚名。他总觉得自己是圣人,自封“教主道君皇帝”。每当天下有祥瑞出现时,他都很高兴,并给予发现者重奖。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于是老百姓也配合其造假,每年都出现各种祥瑞,如黄河清、禽产凤凰、牛生麒麟等大量“祥瑞”,更有不少自称身怀道术的道士进言称宋徽宗是天上的神仙。到最后,宋徽宗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昊天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皇帝热衷于玩各种虚名,却无心国事,他自己身边自然也聚集起一批投其所好的狐朋狗友,朝廷里奸臣结党,朝政混乱黑暗,结果国力江河日下,最后遭遇靖康之耻。他不仅自己的晚年过得生不如死,还连累大宋的皇族,百姓跟着遭殃。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这是依据郭店楚简。通行本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楚简的可能可能更接近老子的原意。化,教化民众,就是领导者不要总想用技巧去管理,抱着教化的目的去教化。虑,思虑,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不断思考策略。

领导者应该放下自我,要按照大道做事。自己先提高修养,老百姓也就自然而然向你学习,逐渐有了孝慈之心。作为领导者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事情,只需要先做好自己,再去影响他人。不要抱有教化的功利心去教化百姓。不带强烈的动机、企图心,要随缘做事,读后感是老子的本意。老子这里仍然要求无我利他,放下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而试图教化,放低自己姿态,坦然为大家做好事,百姓就会跟着你变得孝慈。老子这里并不是反对教化,而是反对抱着教化的目的去教化。在道的层面做事,你的一言一行就是教化。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是教化领导者。身教重于言传,自己首先能够做到,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做到;自己做不到的,或者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百姓做到。国家治理如此,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的身教比嘴上的说教重要得多。家长自己天天打麻将,不能要求孩子天天学弟子规。

当领导者不去追求那些工巧精美贵重的东西时,老百姓也就自然不会去追求它,愿意过简朴的生活,那么百姓也就没有必要去做盗贼了。公司中,领导以真诚之心做事,员工自然也会以真诚之心工作。让老百姓做到盗贼无有,领导者就要放弃搜罗那些珍贵东西的想法与行动。这是实现盗贼无有的方法。皇帝喜欢珍宝也会跟上,上行下仿。

素,没有染色的丝。见素,指看到事物的本质。抱,保持。朴,未经雕琢浑然一体。少私寡欲,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大猩猩从来都是抢着吃,很少相互帮助,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现互助更有利于群体的发展,这个品性在大脑皮层中遗传下来。人类既传承下来了私心,也同时传承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有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所以人类能够区别于大猩猩,组织起更大群落组织,增强了抵御逆境的能力,领导者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安静、祥和、积极进步的状态中。人类天生就有私心的一面,若领导者能够克制住这些人性的弱点,就能够带领员工们建立一个好的公司文化,这个组织就会越走越远。

道德经经典名句: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抛弃一切学问,人生就会快乐无忧。恭维与呵斥,能有多少差距呢?美好与丑陋,又有多大差别呢?人们所害怕的东西,那个东西也会害怕人的。悟道之人心胸宽广,好像没有边际一样!一般人喜欢像神一样享用着百姓供奉着太牢的感觉,就好像春天里登台接受祭祀一样。我淡泊名利,不露痕迹。像婴儿还没有学会笑时那样纯粹。飘忽不定,好像没有归依的样子。一般人都想着自己的财产有余,而只有我则给予别人。我好像只有一颗愚蠢的心。一般人喜欢站在光鲜亮丽的地方,而我愿意独居昏暗处。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愿意糊涂。圣人的品性深远得像大海一样,宽广得好像没有边际。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却单独保持质朴。我与其他人不一样,我更加珍重道。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诃,呵斥。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一个公司太多的考核、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飨,享用供品。春登台,春天的祭祀活动。兆,征兆。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咳(hai),婴儿笑。累,飘忽不定。婴儿还不会笑的时候,是最纯真的状态。回到婴儿的状态,就是修行,放空头脑,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当于睡眠。保持孩童状态的老人更容易长寿。

遗,读wei,也作馈,给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财产有余而不断地多捞取,贪官就是如此,贪得无厌。而圣人强调的是给予。

鬻,本读yu,这里读shu。昭,明亮。昏,昏暗。察察,特别精明,审查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毛病。闷闷,不在意。没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让自己高大光彩,显示自己。不好的领导者,对自己彰显功劳,把功劳据为已有,对别人叫是挑毛病。读后感互相挑毛病,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孩子在幼儿园时就是喜欢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为普通人,有这个毛病倒还可以理解;但作为领导,则非常不合适,你已经是领导了,部下有出息,光鲜亮丽的时候你应该高兴。与部下争名争利,得到的结果是让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极对待。

沕,深远。望,辽远的边际。顽,没有被劈开的木头。鄙,人们居住的单位,乡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质朴。华为的任正非经常被人称道,他被拍到在机场打出租车,和同事一道乘机场摆渡车,和员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买饭,等等。这位超大型企业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别受到公司内外的人尊重。

食,吃,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为众生做事。

这一章里,鬻人、众人,都是指没有悟道的人。而我,则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误解为指老子自己,认为是他标榜自己,这是很大的误会。

道德经经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道虽然深远、深奥,但还是有迹可寻。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有着不变的东西。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容,意为运动。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手册。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冥,暗。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八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样,但它用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中空一样,它都一直用下去。笔直的大路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来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来有很多不足。躁能够战胜寒冷,安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

【延伸解读】。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该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遗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好像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

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虚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周围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永远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

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们真正做人应该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我们要坚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给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着整别人、踩别人、算计别人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远达不到从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样,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投机取巧,把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一样,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未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这事是你喜欢的;二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三是坚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绌,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结果最后越会有好的结果追随而来。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赢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光鲜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开普通的车子,把成功的光环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仪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乱,几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为他功高盖主,位极人臣,手握重兵,监军鱼朝恩不断诬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释他的兵权,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带兵打仗时也不讲条件、不推脱,家里的大门敞开随便别人进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仅自己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而且家里几代人都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赢家。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九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现代汉语解读】。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延伸解读】。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幸福。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十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十一

中空的状态灵验永存,这是深奥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头。微妙、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自己不生长,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结果大家把您推举到前面做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却会成就你的事业。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够成就他的私利。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中最尊贵的,是善良人的宝贝,是不善良人的保护者。称赞道的功用可以换取人们的尊重,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可以获得增益。不善良的人,为什么要放弃他们呢?所以上天设立天子、三卿管理天下,虽然会有各种珍贵的东西供其使用,但是不如坐下来进入到道的境界。古人为什么认为道是最尊贵的呢?还不是说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

奥,房子里西南角,过去是祭神的,所以这是最尊贵的地方。“善人”指有“道”的领导者。“不善人”,未悟道的,不善良的人。那么,为什么道是不善良的人的保障、保护者呢?因为,如果都没有“道”的话,这不善良的人,坏人永远坏下去,这社会就没指望了。不善良人有了“道”才能有保障的活下去,而等他们明白“道”以后,也会慢慢的改变,他们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经常称赞“道”的功用,可以让你博得大家的尊重。虽然“道”的原则告诉我们做好事不计回报,可是这么跟大家一讲不计回报,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先告诉你是有好处的,做着做着,慢慢明白“道”了,真的道理明白了,读书笔记.可能就不在乎好处,但是好处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你不在意它而已。佛家也这么做,叫方便法门的做法。传播道,遵行道,人生会获得提升。

“行可以贺人”,就是你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你的人生可以增加、增益,增加了很多内容,会越来越好。老子这里强调,单单去夸耀“道”的功用还是不够的,光嘴上说是不行,还要去行,去践行。“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也就是说那些并不善良的人,难道要放弃他吗?我们不断用道启发他善的一面,让他把恶的一面忘记,这人慢慢也可以做到不断增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好人。

三卿,即为三公,周朝级别最高的官员。老子这讲的是上天在人间设置领导这样的职务,以天子、三卿等职位泛指领导者,因此我们就翻译成领导者就行。拱璧是需要手环抱一样拿着的大玉石。这个拱璧当年是上朝的时候用的,后世有一个词叫视若拱璧,就是特别珍视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玉石一样。驷马,并排用四匹马拉的马车。在古代,坐这种马车的人地位很高,非常尊贵的。

荣华富贵都不如“道”尊贵。明白“道”以后,人生会有明显的改变。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十三

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并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可以想象,当这套思想为整个人类所理解和接收后,人类将有着怎样长且久的发展,社会将是怎样的一幅和谐局面。

道最令人深思的一个思想便是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统筹下,无论是人的自身修养,还是统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拥有自然无为、遵循天命即自然规律的色彩。现代社会,人类常常做一些逆规律而行的蠢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一再上演,当我们回头看看祖宗的思想时,该是怎样复杂的心情?钦佩?肯定的。还该有无地自容的羞愧吧。我们走了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前进;我们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宝贝都落在身后。不妨试试这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顺从规律,看我们通向哪个方向。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忘却功名利禄,将欲望降到最低,遵从内心意愿行事,保持内心纯净和安宁,于是争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谐,何愁自身修养实现不了。

国家统治者或者领导人也不妨借鉴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大肆兴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复的法令干预经济与生活,不要刚颁布命令未及实施便急着启用新的命令,不折腾不闹腾才是顺应规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

当自然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时,我们是该寻找新的与自然相处之道了。土地,与其拿给贪婪的地产商建造惹人纷争的高楼大厦,不妨用来栽种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种,留给人们一片绿地。在上面踢两脚球,打几个滚,放放风筝,散散步,溜溜狗,无论哪种给人带去的都是愉悦。树木,不要动不动就砍伐移栽,长在哪儿都给人一片绿荫,都能防风挡沙,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砍伐是在自造棺材自掘坟墓,移栽是在浪费人力破坏美感。让它们待在它们原来的地方吧,自然把它们安排在那儿,就让它们站好自己的岗吧。万物各司其职,人类不与过多干预,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也自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人类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十四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幸福。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十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篇十六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意义深远、思想广博。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价值观的人可能都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和《红楼梦》一样,也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笔者今天想要写的读书笔记,是关于《道德经》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对“水”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故几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经接近于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德和修养非常高,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这种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种不争不抢、无私奉献、接近于道的境界,当然这种不争不抢和当今现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样,佛系是用佛来保护自己用佛来安慰自己,而水的这种“不争”是胸怀和境界的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水不和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他人的埋怨和责怪。

虽然水利万物不争,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说水的力量非常强大。「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就是说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莫过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内在很强大,冲击和战胜坚韧这一方面也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水,水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军”,看似坚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战胜不了,这就是水“外柔内刚、刚柔并济”的品性体现。

老子说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几句话非常高深、充满了哲学的道理。人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软的,而死亡的时候却是非常坚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为柔脆的,但却是最有生命力的时候,而枯萎的草木则干硬了。这个道理说明强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样,凡事争强好胜,永不低头反而容易受到伤害,做人有时候要能伸能屈,灵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谦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为长久。

《道德经》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无处不在,水看似不争不抢但却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壮阔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也就是说江海为什么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那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处在低处成就了江海的宽广、壮阔和浩瀚。

《道德经》通过水的一系列论述,告诉了我们宽容、柔弱、谦和、无私、大度、忍让等等品质背后蕴含着的强大力量,正所谓「静水流深」,水看似平静不声不响,却蕴藏着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尔也看了下白岩松老师在全国大学生的演讲视频——《对白》,作为知名媒体人,白岩松老师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演讲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经》的经典原文和讲解其背后的哲学含义和道理,我觉得非常好,《道德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结晶,是优秀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藏,值得深度和细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783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