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教案(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9:49:14
中国石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6 09:49:14     小编:雅蕊

教案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文件,它应该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呢?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调配等方面。编写一份好的教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教学触觉,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技能,只有不断完善教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一份好的教案范文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参照和借鉴。

中国石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俗语”、“平衡”、“清波漾漾”5个词语,并理解“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2.重点通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知道搭石的作用,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音乐美和画面美,从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农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也在农村。请看屏幕!(幻灯片)那里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有绿意葱茏的树林,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可是每每他回忆起家乡,还是觉得家乡的搭石最美。那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这平凡而美丽的(板书课题)——《搭石》。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读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写字:学生找容易写错的字,老师板书指导。(序、暴)。

2.检查课文朗读。

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落实重点。

(一)第一自然段。

1.在大家读的时候我找到了这样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2.诵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理解“搭石”。

可是读了这么长时间,我还没有明白“搭石”到底是什么呢?

生回答。(师预设表扬:你真会读书!原来答案就在书上。)(第一自然段幻灯片)大家一起再告诉我一遍。(预设表扬:你们很热心。谢谢你们!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搭石”。)。

4.学写生字。(点击幻灯片3出现第一自然段的前一部分,再点生字变色)。

这里有五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写的时候哪个字的哪个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师示范书写“暴”。学生用食指跟着我写一遍。(再点三个词语变色)读词。

5.句子训练,感受搭石的重要。

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点击幻灯片,出现句子训练: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写4个))想一想还有谁要做什么,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回到原句再读读。

(二)第三自然段。

1.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的石头。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又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应该是美的,而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我们杭州西湖。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生读——找)。

2.生字书写:学写“衡”。请同学上来写。

3.学习重点句。

随机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出示三个词语:

师:这里有几个生词呢(点击屏幕,“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三个词语变红色),谁来读?男同学读一遍。(注意读正确读整齐)(女同学读。)。

(2)理解“协调有序”,感受动作美。

师:“协调有序”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我先问问你们,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真好啊!

(3)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再来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绰”是生字,大家查字典。

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在“人影绰绰”中的“绰”是哪一种意思呢?(姿态柔美)。

师: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表扬:你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

师:能读读吗?

师:有感觉!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叠词读来给人一种韵律感。像这样的词语你收集了几个呢?(作业纸)(同时叫学生上来写)。

全班读写在上面的词语。最后再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有韵味呀!“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一道风景。

四、质疑结课。

师:搭石仅仅是构成了这样一道风景吗?你还看到了怎样风景呢?它又体现了一种什么美?不,请大家看书本课后习考题二中。这堂课,我们只是感受到了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它暗示我们还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呢。这“美”究竟藏在哪里呢?等待下一堂语文课我们细细品味。

中国石教案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队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七、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中国石教案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傲然”“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

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

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g5j)gu94oku4h3nw8i。

戈壁积聚瑰丽傲然挎包稀罕快慰。

g3ngsh1nb3nj9nqu2nj!ny)。

站岗姗姗来迟版图不禁拳头不仅盛誉。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4.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5.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经常拣石头,“我”也成了石头迷。

第二段(第二至七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大漠上拣石头,一位小姑娘带“我”到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

第三段(第八、九自然段):讲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举目是无边的沙海,上面散布着漫滩的碎石头”)。

“驻守”是什么意思(驻扎防守)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因为“我”驻守的戈壁滩上布满碎石,连队里又常常举行赛石会,所以“我”渐渐成了石头迷。)。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即拣石)。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因石头经雨水冲洗更为光洁,容易发现好石头。)。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就是异常美丽。“倾泻”原是指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这里是照射的意思。“裸露”指没有东西遮盖。“珠光玉彩”是说珍珠美玉的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挺拨、繁茂的白杨,裸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5、6自然段(第二层)。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后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中国石教案篇四

这篇课文讲述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经常举行“赛石会”。一天我雨后又去拣石头,遇到赶车的小姑娘要我去珍珠泉洗石头。我们突然发现了一块儿相极了雄鸡的石头,我给他起名“中国石”,中国石在今后的赛事会上屡屡得魁,成了战士们的至宝。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由题眼处质疑。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中国石,中国石是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生的重点问题。

4、那么,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思考本文主要讲什么。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出示课件,检查生词。

(1)、指名开火车读。

(2)、齐读。

4、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释疑,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刚才那些问题的答案,并做上记号。

2、共同交流相关问题。

师生交流。交流重点为:(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

(1)、指名读相关课文。

(2)、想一想:作者和小姑娘发现时的心情?再自由练读体会这种心情。

(3)、指名朗读,进行比赛。(“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

(1)、指名读画的句子。(并课件出示)。

(2)、出示中国版图、中国石,教师引读这一段。

(3)课件出示“依偎”一句。结合图片理解“依偎”。体会用词的恰当。

三、小结,布置作业。

师:课文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了,在我们祖国西北边陲的戈壁滩上,驻守着解放军战士,他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的大门,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时刻装着我们的祖国。这浓浓的爱国情,多么令人感动!那就请同学们课下带着对战士们的崇敬,把《中国石》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吧。

中国石教案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是哪里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石”,并初步了解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及“中国石”的特点。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练习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练习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2.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驻(zh))守:部队驻扎某地(课文中指戈壁滩)进行防守。

戈(g5)壁滩:“戈”的本意是古代兵器,也指姓。词意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积聚(j)):积累。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指人迟迟到来。课文中用来形容春雨延迟到初夏才下,表达战士们盼雨的心情。

洗润(r)n):润,湿润。课文中指戈壁滩被雨水冲洗得湿润起来。

大漠(m^):漠,沙石覆盖的地区。课文中指部队驻守的戈壁滩。

瑰(gu9)丽:瑰,珍奇。课文中形容戈壁滩雨后的朝霞异常美丽。

朝霞(xi2):霞,因受日光斜照而显出红、橙、黄等颜色的云。课文中指戈壁滩上日出时东方的云霞。

倾泻(xi8):泻,液体快流。课文中形容朝霞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

裸(lu%)露:裸,露出,没有遮盖。课文中指滩上的石头没有东西遮盖,极易看出它们的光彩。

俯(f()身:俯,头低下。课文中指低下身子选择可心的石头。

咚咚(d#ng):象声词,像敲鼓的声音。

勒勒(l8)车:一种由牛或骆驼拉的板车,草原和戈壁滩比较需要。

邀(y1o):邀请。课文中指赶车的小姑娘邀请“俺”到珍珠泉洗石头。

昭(zh1o)君出塞(s4i):(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饮(y!n)水:饮,喝。课文中指昭君出塞路过珍珠泉边喝水。

苦涩(s8):涩,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课文中形容水又苦又涩。

肖(xi4o)形石:肖,相似。课文中指像雄鸡形状的天然石。“肖”,这里不要读“xi1o。”的音。

版(b3n)图:版,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子。课文中指俺国的领土。

不由(j9n):禁,忍住。不要读成“禁([email protected])止”的“禁”的音。课文中指“俺”看见肖形石像祖国版图,忍不住喊出“应该叫中国石”。

傲(4o)然:傲,骄傲和自豪。课文中形容像祖国版图的雄鸡,坚强不屈地挺立着。

不只(j!n):连词,同“不但”,用在前一半句子,后一半句子里常用“而且”、“还”等呼应,表示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

皱痕(h6n):课文中指“中国石”外表皱起来的印儿跟祖国大陆的地貌相似。

祁(q0)连山:俺国青海省南部,甘肃省西部山脉,海拔4000米。

吐鲁番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俺国最低的地方。盛产棉花、葡萄、哈密瓜。

依偎(w5i):偎,紧挨着。课文中指“台湾”、“海南”两颗肖形石,紧靠祖国大陆。

岛屿(y():屿,小岛。岛的总称,课文中指台湾、海南等。

稀罕(h3n):罕,少见。课文中指“中国石”是大家希奇少见的事物。这里的“罕”读时要儿化。

盛誉(y)):誉,名誉,名声。课文中指“中国石”获得“最佳宝石”的极大荣誉。

奉(f8ng)为至宝:奉,尊重。课文中指把“中国石”尊重为最珍贵的宝物。

快慰(w8i):慰,抚慰。课文中指战士夜里站岗放哨时,摸到“中国石”,心里就感到痛快和抚慰。

3.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以下各字注意不要误读:

“散(s4n)布”和“散(s3n)落”的“散”读音不同;

“虽(su9)然”的“虽”不要读成“su0”;

“大伙”的“伙”应读儿化韵。

(二)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经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俺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俺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俺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俺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

中国石教案篇六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三)感悟全文。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中国石教案篇七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三)感悟全文。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中国石教案篇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

1、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

2、板书课题,读题。

3、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3、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4、(出示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4、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5、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精心摆放搭石     老人调整石块     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     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6、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二、品读体味——欣赏美。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一)例段指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

3、指导朗读。

(二)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3、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4、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

随机板书:勤劳、协调、谦让、尊老。

5、 随机指导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三)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三、走向生活——发现美。

四、超越文本——传播美。

1、听故事:《一个承诺》。

2、谈感受。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3、 升华情感;

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中国石教案篇九

1、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村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2、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善于从生活细节发现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乡亲的情怀。

能从生活平常的事物里发现不平常的美。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介绍搭石。

二、品读重点句,质疑自悟。

1、出示课文重点句。

2、请学生反复朗读,并提出心中的疑问。

三、模块教学,体悟情感。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回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情境对话。

2、指导想象朗读:

模块二: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请大家细细读读上面的这几句话,品一品其中的词语,说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1、抓住重点词协调有序,感受配合默契的美。

2、抓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节奏的美。

3、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诗意的美。

模块三:搭石上的故事。

1、读句子,谈感受。

2、抓住重点词理所当然品味。

模块四:回归整体。

1、看板书小结。

2、读课文。

四、书写美。

1、发现美:

出示:

美就在那平凡的小事中:

美是瑟瑟秋风中,伏下身子背老人走搭石。

美是,。

美还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练笔。

3、交流小结。

五、名言结课。

1、一个不为别人奉献的人,无权要求别人为他奉献。

2、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做一块铺路的小砖,未来的道路就会多添一些平坦。

中国石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的图片。(可制作为课件)。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有关桥的图片,或者课件。

2、了解故事内容。(熟读课文)。

3、什么是“搭石”?(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4、搭石是怎样铺成的?(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5、人们怎样过搭石?(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6、为什么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勾画出喜欢的词、句、段并旁注,说出为什么喜欢。

3、全班交流,反馈。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

5、给“俗()、绰()、序()”注音。

我来闯关:

a、抽读字词。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络。

猛涨序伏。

b、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d、第()段是课文的点睛之笔。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小练笔: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中国石教案篇十一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主教案。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中国石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理解词语“协调有序”;理解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热情谦让、尊老爱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反映美的表达方法,并试着练笔。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懒惰俗语平衡联结清波漾漾理所当然。

山洪爆发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风景。

2、指名读,齐读。

搭石,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好像谈不上什么美不美,那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这样的风景中,流淌着的又是怎样的美呢?这风景不但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欣赏,更多的是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

二:细读课文,感受美。

让我们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看看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它是一道风景,就把这几句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一)、摆放“搭石”,感悟行为美。

出示句子(1)。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自由读句子,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具体谈谈吗?

找关联词,用“无论……只要……一定……”写句子。

(小心翼翼 专心致志 是全神贯注是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是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这风景美在哪里?(乐于助人)板书:整 助人。

(二)通过“搭石”,感受协调美、心灵美。

1、出示句子(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脑子里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

读后交流——。

(1)理解“协调有序”。什么叫“协调有序”?

在这段话中,哪些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

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你的脑子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有节奏的“踏踏声”,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的图画。)。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师范读——齐读)出示: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看到了一道和谐的美景图!板书:走和谐。

2、谦让助人:总会止步、理所当然。

出示句子(3)——。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本来就应当这样。)。

师:这里是说家乡的人们把什么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自觉帮助老人。)。

师:“人们”指一个、两个人吗?(所有人,每一个人)。

师:现在,你从“理所当然”一词里读懂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把尊老爱老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板书:谦让 敬老。

延伸理所当然之美:其实在作者眼中,理所当然的美并不只这一件?

四、全课小结。

师: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那它是什么?

(乡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联结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家乡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就像这里的人们,其实这搭石就是善良可爱的乡亲们,乡亲们就像这普普通通的搭石,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句子(4):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齐读。

五、升华延伸。

2、出示图片。

3、写一写生活中的美:我见到的美。

4、赠送名言。

“爱之花开过的地方,生命并能欣欣向荣。——梵高”、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得黑暗。——罗曼.罗兰”、

“人生是花,而爱是花的蜜;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雨果”。

板书设计:

搭石。

摆  勤劳。

整  助人。

走  和谐。

让  谦让。

背  敬老。

中国石教案篇十三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1、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全班集体正音。

3、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1、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3、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要求默写《竹石》,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中国石教案篇十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初步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一、激趣导入。

二、汇报预习收获。

1、汇报一类字词。

2、汇报二类字词。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交流识字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

暴衡,学生临写,比较。纠正。

三、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思考:什么是搭石?边读书边找到答案。

五、课堂练习。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2、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双基教学,把它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3、注重学习情况的反馈,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1、双基教学扎实。

2、练习题有梯度,但注意题的难易程度。

3、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知如何归纳时,老师缺少指导。应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

中国石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检查预习。

1、同桌互查生字词。

2、借助学习工具理解重点词语。

3、通过读课文说说搭石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nn”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989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