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汇总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0:51:05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汇总21篇)
时间:2023-12-06 10:51:05     小编:琴心月

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规划。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增加总结的详实性和可信度。下面是一些总结的优秀例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二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一课时完成.

一、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三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1、朗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诵读感知风。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学生诵读。

3[提问]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一、朗读诗歌第一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言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首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明确]一叹高(学生找出表现高的句子分析)。

[参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二叹险(学生找出表现险的句子分析)。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三叹乱(学生找出表现乱的句子分析)。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四、探究: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生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除了劝友人,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自然环境,后一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用生命来追求自由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心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大诗人的高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大诗仙的不朽之作。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四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1时。

多媒体课件。

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3.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味。

(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描述,诵读)。

1.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不可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2.第二次感叹,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作者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这不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这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

2.第三次嗟叹,突显了蜀道的“危”,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劝导友人“早还家”,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句,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跃跌宕,大开大合,极力渲染蜀地的凶险,滥杀无辜,惨不忍睹,要读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语气。

教师明确:三次咏叹,三次诗意转折,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感情也随之变化,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竭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

(二)任务二: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蜀道难”,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五、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任务三: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长咨嗟”的意思,并结合“侧身西望”想象“长咨嗟”的表情动作。

2.结合送别诗,探究“长咨嗟”的内涵。

教师明确: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诗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很不舒服的姿态呢?(学生讨论)。

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

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一定要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

2.以《李白,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五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共2课时。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1、听录音2、请学生注音。

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六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1)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读音:

上邪ye2雨雪yu4饮yin4马夙su4夕。

自媚mei4遗wei4烹peng1调。

2)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词类活用。

夏雨雪“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语篇分析。

1)上邪。

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讨论:《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艺术特点:

想象:神奇。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2)饮马长城窟行。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枯桑海水dd各自媚相为言。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本诗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作者邮箱:wjz02@。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七

教学的问题:

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诗坛争霸。

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

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多媒体投影。

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

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

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

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

分类内容准确充实语言流畅简洁表演性强有文采。

分值3分3分2分2分。

各组代表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动二:朗朗上口。

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出示投影:课文朗读技巧的处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诗句的停顿和节奏;(2)韵脚的变化;(3)句式长短的变化;(4)回环复沓的诗句。

6.以组为单位汇报朗诵。

7.师生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三:诗海淘宝。

目标:品味诗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刻含义。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出示投影,介绍李白诗歌的特色: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诗风豪放、雄奇、飘逸,浓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胆。——《中国文学史》(马秋高主编,中卷)。

2.撒网采珠,以6人组为单位“诗海淘宝”,先在大白纸上画上五个大珍珠:(1)红珍珠:一唱三叹的诗句;(2)绿珍珠:想象奇特的诗句;(3)黄珍珠:夸张渲染的诗句;(4)蓝珍珠:气势充沛的诗句;(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诗句。要求各小组分别用红、绿、黄、蓝、黑彩笔书写上述诗句,允许有交叉。

3.各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互相比较,教师点拨评价。

4.要求学生将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录本上。

活动四:慧眼识珠:比较鉴赏。

目标:在比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动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讨论《蜀道难》与《将进酒》在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异同。(以上五方面任选其一)。

2.出示投影:《将进酒》。

3.教师巡回指导选题,以免上述四方面讨论的问题出现空缺,并在学生有困难时及时提供指导。

4.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评价。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八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2.学生谈感受。(明确:从诗中能读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壮危;李白充沛,高昂的情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听音频,提问:

明确:

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2.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指定学生答)。

明确:

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板书:蜀道的高峻)。

接着,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板书:景物的凄惨、山水险恶)。

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

引言:《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蜀道难》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九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能自己读通课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控制提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探究浪漫主义特征在诗歌中的体现。

执教教师:

李万辉。

教学准备:

1、简易课件;2、印发预习阅读材料。

授课班级:

高二(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感悟情感把握要点。

三、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读。

四、学生讲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讲。

五、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指导怎样问。

教师提示学生质疑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从文言知识的角度提问。

b、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问。

c、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提问(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

d、从读懂一首诗的角度设置问题。

e、从课文结构方面提问。

六、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指导学生答疑。

教师指导怎样答。

八、教师总结。

问题设计:教师要提出的主要大的问题。

2、标题层出叠现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高奇壮风光。

蜀道难险劝阻友人。

要戒统治者。

一唱三叹抒发情感强调主旨紧密呼应。

想象奇特神话渲染比喻新颖夸张独特。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一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二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三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学生演说]。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日本的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点。

2.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培养学生防灾、避险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导入。日本在我国的东部,是我们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对于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说说你所知道的日本。

(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一些自然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东亚岛国(位置、面积、人口、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引导读图: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

1、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北纬25~46度之间(据此判断日本是位于北温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东海、朝鲜海峡、日本海。(日本是处于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

3、大洲位置:日本属于哪个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亚洲东部)师过渡:引导学生观察——日本轮廓:看看日本海岸线有什么特点?4海岸线曲折、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二)日本地形特点。

么?(生答:日本是个群岛国,主体部分主要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其中本州岛最大。)。

师小结(边点击课件):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群岛国家,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和3900多个岛屿组成,通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共约37.8万平方千米,引出人口,日本是1.27亿人,平均每平方千米是336人;而我国是12.95亿人,平均每平方千米是135人,日本的人口密度是我国的2.5倍,所以说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其中以本州岛最大,地位最突出,首都东京所在地。日本的主要居民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让学生在发下去的空白地形图上填出日本的四大岛名称。](师板书:

2日本的地形特点)再叫学生观察“日本地形”,发现日本平原狭窄,最大平原的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是富士山(师小结:多山的日本岛国,地表崎岖,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3/4。著名的富士山高达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平原面积狭小,分布零散,最大的关东平原才1.68万平方千米。日本面积虽小,但人口密集,工厂林立,城市毗连,是经济发达国家。)。

3师补充资料:日本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近百年来,5级以上地震发生100余次。强烈地震约每3年1次,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主要分布在日本列岛的太平洋沿岸。

1923年9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大地震,东京房屋毁坏了73%,横滨达96%,死亡人数达15万。[课件播放有关日本火山爆发、地震发生时的录像]小组讨论:

1、火山对人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方?

2、假如地震时你正好在下列地点,你将采取何种措施避险?a、家庭。

b、学校。

c、户外。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咱们了解了日本的地位置、地形及火山、地震和海岸线曲折的岛国的特点。知道了火山地震能4给人类带来灾害,但如果能做好预防工作,是可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的。我国也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所以在防震减灾的经验和教训方面,中日两国应互相交流和借鉴。

四、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2、海岸线曲折漫长(3万千米),多天然良港。

二、地形北海道。

1、领土本州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

2、多火山地震。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能自己读通课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控制提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探究浪漫主义特征在诗歌中的体现。

执教教师:

李万辉。

教学准备:

1、简易课件;2、印发预习阅读材料。

授课班级:

高二(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感悟情感把握要点。

三、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读。

四、学生讲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讲。

五、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指导怎样问。

教师提示学生质疑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从文言知识的角度提问。

b、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问。

c、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提问(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

d、从读懂一首诗的角度设置问题。

e、从课文结构方面提问。

六、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指导学生答疑。

教师指导怎样答。

八、教师总结。

问题设计:教师要提出的主要大的问题。

2、标题层出叠现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高奇壮风光。

蜀道难险劝阻友人。

要戒统治者。

一唱三叹抒发情感强调主旨紧密呼应。

想象奇特神话渲染比喻新颖夸张独特。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六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大家分享了蜀道难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教学重点朗读体验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教学过程。

一、从学习经验入手,初步把握李白乐府诗的特征。

在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中,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蜀道难》最接近是《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打破了整齐的诗歌句式,运用跳跃的思绪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

二、抓住核心诗句,把握诗歌脉络。

请学生自由朗读《蜀道难》,要求画出诗歌的核心诗句,概括诗歌的结构脉络,试着把长诗读短。

1.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抓住诗人关心友人入蜀的诗句:“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明确:第一种梳理思路,能扣住诗题,贯穿全诗,体现诗歌一唱三叹的抒情特点,可作为诗歌脉络的主旋律;第二种梳理思路也有一定道理,是诗歌的副旋律,可以作为第一种思路的补充。

三、关注语言形式,感受蜀道形象。

朗读涵泳是古人留给我们鉴赏诗歌的法宝。以贯穿全诗结构脉络的诗句为线索,重点品读关键诗句,关注语言形式,把握蜀道的.形象特点,体验诗人复杂的情感。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这四句,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1)关注语言形式,运用诵读中的轻重快慢等手段读出运用叹词的抒情效果,读出开口呼韵语气通畅的效果,以及诗句字数的层递而形成语势的层递,从而奠定全诗豪放的感情基调。

(2)模拟生活体验,如当我们面对巍峨高山时,只能仰头,情不自禁轻叹,读出“危乎高哉”轻轻吟哦的声音形象。

(3)感受蜀道形象,读出蜀道开辟的艰难、蜀道险峻的感觉,再来重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夸张豪放的语气。

教师先范读蜀国开国、蜀国开辟的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读出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语势节奏,感受蜀道开辟的艰难。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描写蜀道高峻的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几句将夸张、传说与想象融为一体,通过个别词语的重音处理读出蜀道的高峻险要。

再指导全班齐读描写行走在青泥岭的诗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要轻声读出青泥岭上的曲折,仿佛登上高峰心有余悸的感觉。

总结诵读经验:朗诵不只是技巧问题,要关注语言形式的技巧,要领会意象的形象感,要有生活体验,要有对象感和姿态感。经典作品只有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才能化作读者真实的声音,让经典复活。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怪诗人发出“使人听此凋朱颜”的感叹,“凋朱颜”就是让人面容失色,甚至动人心魄。引导学生寻找并朗诵让人“凋朱颜”的诗句。

(1)学生朗读描写蜀道凄清的诗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指导学生仿佛听到悲鸟的啼号,听到子规滴血的哀叫——不如归去。这哀叫仿佛是对游子的凄楚呼唤。引导学生通过拉长“愁空山”这三个字的读音,感受这三字短句所营造的蜀道上空旷凄清的环境。

(2)学生朗读描写蜀道艰难的诗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启发学生诵读这些诗句,感悟诗歌的审美特征。进一步领悟这种美感已经不是一个“豪放”所能概括,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

3.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上这么凄凉孤寂,这么惊心动魄,难怪诗人要模拟蜀国人对外来的游人发出如此诘问——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读出长句的反诘语气。

学生朗诵描述剑阁的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把握诗人的意图:描写剑阁的艰险,易守难攻,是为了引出蜀地的封闭,容易滋生各种**。

(2)读出短句的紧张气势。

学生朗读描写蜀国战祸**的诗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理解视角的转换以及诗句的比喻义:蜀地战乱,让百姓朝夕躲避叛臣逆贼;满目却是叛军暴徒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惨象。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这一组诗句时,可先从语言形式和视角转换的角度,以七字句开头,拉开序幕,除了中间的两句五字句,主旋律是四字句,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跃跌宕,大开大合,极力渲染蜀地的凶险,要读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惊叹突兀的视觉冲击。再从诗句描写的情感内容上看,蜀国因为偏远、封闭,常常被叛臣乱党占据为王,滥杀无辜,惨不忍睹,可以使用各种拖音、颤音的技巧,读出惨无人道、惊心动魄的语气。

(3)读出诗人的劝诫语气。

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竭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

四、探究“长咨嗟”的内涵,感悟李白的人格特质。

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探究“长咨嗟”的内涵。

引导学生探究“长咨嗟”的内涵: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

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

五、把握情感基调,师生共同朗诵。

学生起立,向这位人生在世不得意,却留傲骨在人间的诗坛前辈表达我们的敬意!师生分角色一起演绎这首多声部的交响乐——《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七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及其原因;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近卫三原则;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日本侵略对论陷区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讲述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的过程及其卖国行径,使学生认识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汪伪集团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从而激发学生对卖国贼的仇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2)通过讲述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使学生体会到沦陷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般的亡国奴生活,培养学生坚决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情感。

(3)通过讲述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激发学生对抗日志士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生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有关的史料,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处理、运用史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表格归纳繁琐的历史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

(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重点,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它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的击为辅。日本帝国主义彻底____的根本目的是始终未变的,改变的只是不同时期的战略方针。

2.难点分析:

(1)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相持阶段的战略方针以近卫三原则为标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有关的史料,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既野蛮又残酷;方式和手段因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而花招百出。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头绪多、知识点多。利用表格归纳解决这一难点,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照片。(屏幕上显示照片《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一部分:学生与黑板)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所学校——公民小学的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上课。(屏幕显示黑板上的内容)学习的却是有关颂扬日本“天皇陛下万岁”、“日支亲善”的内容。是谁在授课呢?(屏幕显示全照片)一名日本军官。在学们的两侧还站满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他们正虎视眈眈地监视着这群孩子。现在,我们全明白了,这不是一间正常的教室,这也不是一节正常的课,内容是虚伪的,方式是强制性的,气氛是恐怖的。这就是中国沦陷区的小学生被迫接受奴化教育的写照。这说明,武装侵略、军事进攻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第一步,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完全占领中国,收服民心,彻底消灭中华民族,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部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板书)一、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请大家看《抗日战争形势图》。(屏幕显示此图)1938年秋,昌军先后占领了广州、武汉。(屏幕以红色显示)这样,在完全占领了东三省之后,从七七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的15个月里,日军又占领了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华中的京沪杭地区、武汉地区,华南的广州地区(屏幕逐一以黑色显示所提到的地区),侵略气焰极度嚣张。但是,恰恰是从这时起,日军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而且日军政府还“重瓣检讨对华国策”,估计“要迅速取得成果,预料尚有困难”,要准备“对付长期作战”。这是为什么?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材料1至4后,思考并回答。

生:(按教师要求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日开战前,日军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共约38万人,此处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战斗兵力160多万人。

材料二:到1938年,日军伤亡已达44.7万人。

材料三:1938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消耗的军用物资有92%是从美国进口的。

材料四:1937年11月,八路军的第115师的一部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建立了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二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包括山西、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人。(以上四则材料均摘自《中国现现代史》下册,王桧林主编)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

师:(归纳总结)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已经暴露出来;日军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大大牵制了日军,对其后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一切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日益增加,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那么,中国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敌人的困难时期,反戈一击,迅速打败日军呢?生:(讨论后回答)。

师:中国虽然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但是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人民抗日力量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没有达到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____计划的破产,日本因而改变了战略方针。

2.日本侵华战备方针的改变。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5至材料8。

材料五:《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

材料六:《政府声明——虽国民政府,亦不拒绝》。

材料七:《第三次近卫声明》。

材料八:《日本首相平沼的国会演说》(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师:材料五反映了日本对国民政府的何种态度?

生:否认,不承认国民政府。师:对比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日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承认伪满洲国。

生:生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

生:由反蒋变为拉拢蒋介石。

师:蒋介石要获得日本承认的条件是什么?

生:响应近卫三原则。师:综上所述,在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变”的是不同时期的具体策略,“不变”的是____之野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攻势之下,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3.汪伪政权的建立。

生:(按教师要求朗读课文54页第一段小字部分。)。

师: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它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帮助日本侵略者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并且组织伪军进攻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汪精卫成为可耻的头号卖国贼。(屏幕显示漫画《香槟》和汪精卫的照片)在漫画中,汪精卫通过治理整顿日协定换取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刺刀上流淌的、酒杯中盛满的是中华民族的鲜血。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汪精卫在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下的丑陋、卑鄙、凶残的嘴脸。汪伪政权成立后,延安抗日军民,国统区各界人民纷纷召开讨汪大会;海外华侨致电国民政府“汪逆叛党祸国……认贼作父,丧尽天良,辱尽华裔,乃抗战当前之大敌。”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集团宣布开除汪精卫的国民党党籍。这时候,英美帝国主义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本妥协,也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英国驻华大使以中日双方的“调停人”自居,在重庆同蒋介石多次密谈,劝蒋介石与日本“议和”。美国驻华大使也表示支持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于是,蒋介石的抗日态度也有所动摇。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巨性。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措施的同时,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以战养战”的实质是尽量使沦陷区的经济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资源贫乏的问题日益显露。1938年3月,日本国内一切金属消费实行配给,几乎完全停止了非军用的金属及橡胶的生产,实行非军用的石油消费的配给,甚至允许学生赤脚上学,因为缩减了皮鞋、胶鞋生产。为了解决战争所需,日本加紧对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妄图把中国变为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55页到58页的第一段文字,按照屏幕上表格的要求(屏幕显示空白表格),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内容,然后回答。

生:(按照要求做)。

师:(归纳总结,同时屏幕显示完整的表格)。

三、推行奴化教育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征服中国,在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还通过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群众推行奴化教育。所谓奴化教育,就是侵略者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企图在思想、精神方面消磨、摧残甚至泯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即达到使沦陷区人民心甘情愿做亡国奴的政治目的。奴化教育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前者又是重点。在学校教育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调整学制年限,加大初等教育阶段的比得,出版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内容的教科书,日语被定为“国语”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凡是易于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的东西都被剔除。侵略者的目的在于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泯灭学生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意识。在社会教育方面,日伪利用一切信息媒介和宣传工具,大肆宣传旧的封建道德,进行____宣传,企业以此来磨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这种奴化教育往往都是配以残酷的镇压手段来推行。请一个同学朗读59页第一段大字和小字。

四、日伪的残酷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生:(朗读课文)。

师:面对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维持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沦陷区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待的斗争方针,通过罢工、举行_、掀起大规模的“消毒”运动、印发漫画传单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日伪殖民统治。(屏幕显示《民先队印发的_日本帝国主义漫画传单》)这幅漫画是民先队北京师范大学队部印发的,画中的文字说明是:看!这辆坦克车底下的12岁朱姓孩是日兵进朝阳门时,因听见这小孩喊:“_日本帝国主义”,而将她放在车底下压死了,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一桩事。是的,小女孩的惨死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禽兽般的残酷;而“_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口号从一个12岁的小女孩口中响亮地喊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这张传单在充满白色恐怖的沦陷区广泛传播,唤起了中华民族在野蛮强权面前不屈的反抗精神。小结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集团出现动摇、分裂,汪伪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南京伪政权。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集中体现为以下特点: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日本的当时目的就是巩固占领区,扩大既得利益,把沦陷区变为准备长期战争和扩大战争的后方基地,从而最终彻底____。中国的抗战进入漫长而艰巨的时期,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顽强抵抗。中华民族是一个因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伟大民族!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八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十九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诵读感知风。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学生诵读。

3[提问]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一、朗读诗歌第一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言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首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明确]一叹高(学生找出表现高的句子分析)。

[参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二叹险(学生找出表现险的句子分析)。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三叹乱(学生找出表现乱的句子分析)。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四、探究: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生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除了劝友人,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自然环境,后一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用生命来追求自由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心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大诗人的高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大诗仙的不朽之作。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二十

《孔雀东南飞》(粤教版)..

小黛。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目标b。

四、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

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篇二十一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为大家分享了蜀道难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多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多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多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多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多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多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多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多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多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142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