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1:48:07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6 11:48:07     小编:笔砚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成长。怎样提高写作水平,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总结的目的和方法。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一

从知识角度:通过对初中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确定弹力的方向;从思维发展特点角度: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从能力角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类比、概括、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定义的能力。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二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我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顺利呈现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及启发,完成了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不足之处是,在演示微小形变的环节,微小形变演示器和通过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仪器的使用有些重复,只选择一个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省些时间,不至于再讲胡克定律的时候过于匆忙。这是我下次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三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初中物理教学措施有哪些的范文,欢迎阅读!

我继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现在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将课堂大胆、充分地让学生们自己支配。采用以自学(自读课本及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索)——互学(讨论交流)——督学(老师督促个别不太专心的学生、适当点拨知识重点、解析学习难点)——验学(当堂练习巩固,检验学习效果)链接起来的课堂结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使学生有足够充分的课外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阅读课外读物、体育运动或做一些手工制作;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一节课内,学生需要完成四个不同内容的活动,学生不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整节课都能集中精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三、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配合校园文化节,开展了物理小制作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动手做实验的热情。

四、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倡导他们超前学习,指导他们适当拓宽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难度,争当“领跑者”。特别关注有学习欲望但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经常表扬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再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技巧,尽可能使他们感觉到“付出总有回报”。

五、多学多看,教学相长。

注重坚持校内校外听课。注意学习本学校各老师的教学经验,汲取他们的优点;注意常听校外其他物理老师的课堂,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两次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这个学期已经结束了,虽然学到了很多,但当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年即将过去,总体来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计划。

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力举实施“高效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

工作总结。

如下:

一、精读新课标,明确新的理念。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出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备课,全方位把握课堂的“教”与“学”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没有过多的束缚,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用教材学,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三、加快课堂改革,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本学年我深知作为物理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紧扣新课程标准,力举实施“高效课堂”的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学案和导学案。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少批评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仁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等都值得耐人思考。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

课件。

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四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六、教具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3。

2、预习机械效率。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五

物理教学的几种方法既体现在知识的结构上,又体现在这些知识的建立过程中。概括来说,这些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在初中阶段物理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含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理想化法等。其中理想化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如: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斜面小车实验,在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越远”的结论后,进一步提出,在无摩擦情况下,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再如: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在“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的基础上理想推出的。显然上述实验都进行了理想条件的假设,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化能更大程度地突出本质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如视较小发光体为点光源,用光线来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用示意图描述力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再如光滑接触面、轻质杠杆、轻质滑轮、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二、数学法。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而数学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会顺利许多。方法主要有比例法、方程法和图像法等。例如,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探究实验用的都是比例的方法、图像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图像、清晰的比例关系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容易任知其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的计算格式讲授要在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分段进行,使学生能很顺利地接受、掌握。还有,如:“一根电线杆,从中间某点支起可以平衡,如果从这点锯开,哪半部质量较大?”就需要用不等式来解释,而不是严格地计算。还有,学生多年来对应用题的理解、计算等,都应该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基础,利用好了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知识才是完整的知识,学生才是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我们也才是合格的老师。

三、逻辑法。

主要有:分类、类比、比较、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水泵的作用和水管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再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和感觉到的“扩散”这种可感知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或多个磁体间的作用,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的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瓶口向下得瓶子不能被水充满,以及被吸出气体的塑料瓶会变瘪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如果学生知识基础允许,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物理化学综合的实验,在玻璃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密封,下端用玻璃管连接烧杯中的水,烧杯是开口的,然后,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射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看到喷泉现象,这样会更有趣、更生动,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四、哲学法。

主要有:绝对相对、量变质变、原因结果等。科学领域的各种现象往往很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很多,为了弄清某个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除研究的变量以外的因素控制起来,加以实验对比,研究其他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研究摩擦力大小时,先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保持接触面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其中,相接触面的大小,所用的木块、弹簧秤等不改变;最后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当然,初中物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理念、直觉、想象等非逻辑方法等。

总之,物理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并且不拘一格,特别是不同学科间的综合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外,学科间知识、教学方法的综合,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反思,去创造。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六

初中的物理学习,相比较于其他科目的学习,由于抽象思维的难度增加,很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由于不适应物理的学习特点,甚至出现成绩的下滑,因此,初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是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分不开的。物理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基本功,还要使物理的课堂充满活力,激发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物理老师在向学生讲述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层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笔者根据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在物理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做一些阐述。

一、假设物理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而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紧密。对于刚刚接触初中物理知识的学生,他们对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了解是不全面的,甚至还会有着一些错误的理解。比方说,老师在给学生讲述光的各种现象时,经常会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准备一个小玻璃缸,然后在玻璃缸里盛满了水,在水中放入几颗橡皮,橡皮沉入水底,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用一根竹签来插水中的橡皮,这个时候,因为学生总觉得肉眼看到的橡皮的位置是准确(其实是错位的,不准确的),便轻松的将竹签插橡皮了,发现按照之前的位置判断,是不能准确的插中橡皮的。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发信号,如果按照错误的直觉的判断,是会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错误的判断的。接着,老师再将玻璃岗的水倒掉,再让学生按照直觉的判断,用竹签插橡皮,这种情况下,反而就成功了。通过这个试验,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光的一个特性――折射现象。学习“惯性”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的概念[1]。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上采用演示实验并积极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填鸭式教学效果。而注重生活实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与学生互动,上课时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发言,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的测试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

二、从基础知识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的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2]。

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三、运用演示实验法、让学生探索物理的奥妙。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前人发现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需要主动的通过实验来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学习物理还是一个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3]。

学生只要亲自动手去实验、演示,就可以观察到现象,抽象的知识自然就理解了,印象也会更深刻。例如,学生对于新学习的极限值的认识,由于刚接触,非常陌生。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开展对极限值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发现物理规律。常用的做法,就是准备两根蜡烛,将它们分别放在杠杆的两边。接着,老师向学生提问,如果将两根蜡烛同时燃烧,那么杠杆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蜡烛的燃烧,老师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限制,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极限法来解决,学生对于极限值的理解,就会再接着的实验中得以理解[4]。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初中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地做实验,探索物理的奥秘,可以深化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独立思维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已有的实验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做实验,比如分组做实验,到现场做实验,全班一起做实验等,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阶段性考察,突破重点和难点。

首先,初中物理的课本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老师务必要先引导学生牢牢掌握好课本的内容,做好课本中的题目,还要选择一到两本比较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个知识点,通过一定量的复习题目来建立物理知识的系统网,以练为主,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结构化和系统化。

其次,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考查,这是因为物理知识内容多,各章节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因此,对初中的物理教学,不能忽视阶段的考查,并要建立一定的机制。物理老师要帮助学生控制好学习的节奏,切勿盲目的提高学习节奏,因为初中物理的学习里,一旦其中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没有理解好,将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一旦累积太多,节奏打乱,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物理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节奏,通过定期的考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搞清楚各章节知识间的联系。然后,老师要对所学的分散知识编织成系统,从宏观上理解物理学的内涵。然后,老师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和引导,只有坚持这样的一种阶段性考查机制,才能更好的改善部分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吃力的现状,逐个击破重点和难点[5]。

五、总结。

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把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早一些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结合,当然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过程,但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实现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事实上,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远不止以上这些,以上只针对一些相对容易忽略的方面进行了阐述。物理老师成功的教学,是教学方法和艺术的体现,努力做到了,就能使物理课题充满生机,也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七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和合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學中,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存在的不足,这样既给我们制定教学计划带来了便利,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2.保证实验设备满足物理实验的需要。

实验设备与工具是保证物理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其中不仅要保证实验设备的数量,还需要保证设备的质量和规格,主要是出于提高实验安全和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基础,这些准备工作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初中生普遍接受和学习知识的较强。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一定要加强物理设备的资金投入,保证物理实验设备的正常使用,发挥其作用。

3.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模式。

我们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这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我们传统的实验室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带领,虽然这种方式保持了室内的卫生和设备的安全,但是却因为受到实验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实验,而传统的实验室却不能给学生提供这样良好的平台,直接会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造成很大的阻力。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八

任何课堂内容都应关注科学性,在进行设问设计时也不例外,科学性指教学内容与设问的科学性,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主题,研析教材,在明晰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本节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应突出教学重点、切中教学难点,引领学生通过思考、观察、实验等,掌握所学内容,构建起知识框架。

2.符合逻辑关注递进性。

所谓逻辑关系既包括所学科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也包括学生学习的逻辑系,即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设计设问时应根据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多层次设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前后衔接、层层递进,将问题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循序展开,使学生通过对设问的回答进行思考,层层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在过程中达到学习方法、培养能力的目的。

3.激发思维关注启发性。

所谓设问的启发性,是指在设计设问时要关注思维性的问题,减少只回答“是”、“不是”等的事实性问题的比例。设问应兼备各种类型的问题,事实性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思维性问题则主要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思维与讨论,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根本与核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设问的启发性正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设问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前认知,设计能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的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符合认知规律的层层深入的设问,能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发挥设问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思考中培养思维能力。

4.动态生成关注适时性。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因此教师的设问还要关注适时性,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兴奋点,因势利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设问设计时应思考周全,尽量考虑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当然,设问的设计再周全也不可能囊括所有情况,课堂的生成才更是对教师考验,针对不同的生成问题,教师的应对中设问要关注适时、适度,用设问的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九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3、集中注意力,热情参与新学科学习。

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

能力立意:全面、仔细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使用说明:

2、用2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声音是哪来的?如何传播?

2、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3、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4、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它的大小既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2)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体中传播得最快,在体中传播得最慢。

(3)声音在15℃的空气里传播速度是m/s。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消失了。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际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生。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空气是一种能传播声音的介质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5、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偷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其原因是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6、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到惊吓,这时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桌子—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鱼缸—鱼。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笛子发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学生听到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慢。

8、实验:把正在响的电子门铃放在一个玻璃罩内,此时可以听到清晰的铃声.现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罩内空气,听到的铃声将会,直到;若停止抽气,重新让空气进入罩内,又会,这一实验说明了。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导学过程】。

一、声与信息。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吗?

仔细研读课本p38声与信息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写出课本中提到的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2.小组交流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

3.小组讨论:分析上述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何不同点:

结论: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我们的说话声);。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像蝙蝠的回声定位、声呐等)。

二、声与能量。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吗?

类比水波的产生、传播猜想: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演示:如图2.3-5,用扬声器对准旁边的烛焰,播放音乐后你看会发现:

1.看到的现象:。

2.说明:。

3.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有哪些应用?(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本部分内容)。

4.读课本p40页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其他例子。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一

杠杆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杠杆等,学生接受本节内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实际教学中却与课前的预想相差甚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五要素以及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开始授课通过活动引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能够接受,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杠杆如撬杆、跷跷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动力、阻力同时存在于杠杆,杠杆是受力物体,动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这可以从阻力、动力的概念上加以区别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学中,对力臂的理解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较差,理解的不够到位,不能正确做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存在了障碍,虽然通过对多个杠杆力臂的判定及练习,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做出力臂,突破了难点,但是如果在授课之前首先对“点到线”的距离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对画力臂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从而会节约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数据分析得到规律,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存在的问题较多,表现在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中应注意问题的考虑,课前我对学生的能力估计有些过高,在课堂我才发现学生的能力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我在学生实验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杠杆平衡后在两侧的钩码上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力,使钩码向支点或远离支点移动相同距离,杠杆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倾斜?从中找规律,进而得到了这一类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做到解一题,会多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形象、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做练习和实验数据处理方面,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使师生能及时得到交流、同学之间能相互比较讨论,这有利于能及时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杠杆这节课教学中给我很大启发,课前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有时在实际授课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中教者应认真备课。在上课中及时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二

2.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含二次根式的式子的混合运算.

难点: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化简和计算含二次根式的式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请同学回忆二次根式有哪些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出来,并说明各式成立的条件.

指出:二次根式的这些基本性质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主要应用于化简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及除法的法则是什么?用式子表示出来.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三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教学器材:自制温度计,酒精灯,火柴,支架,冰块,自来水,温水,热水,常用温度计,烧杯,体温计,学具盒,多媒体等。

知识点。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田。

实际操作,从中完成教师的提问。

知识点。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分度值会放。

2使用时会读。

会记。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师: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4)体温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2“www”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缺点列举法,比较法等)。

作业设置。

1、温度计知识的拓展。

(1)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它用途?(做热敏报警器、制成工艺品等)。

(2)我们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那么,用其它原理能否制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等)。

(3)根据你的需要,可否做成其它形状的温度计?(弯曲或其它形状)。

(4)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变大将会怎样?

(5)温度计内的液体能否用水代替?代替了又将如何?2、2、课本p32“www”第2题。3、3、课本p32“www”第4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愿意学,乐学。因此,要促进有效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简单易行。

实例一:做功改变内能中,利用压缩空气引火仪使棉花燃烧。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这一现象激发起学生无限的兴趣,从而通过讨论,分析,最后顺理成章地发现,棉花燃烧说明空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正是由于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发生改变,由此,说明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实例二: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中,有大量的实验现象都与学生的认知相冲突。实验:漂浮的乒乓球。材料:锥形漏斗、乒乓球。将漏斗口朝下,将乒乓球放入漏斗中,手一松,乒乓球就落下来了。(继续演示)将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指顶住,从漏斗的窄的一端往下使劲吹气,同时移开手指。结果,球在漏斗中漂浮起来。学生肯定觉得很奇怪,并同时不断猜想和思考。

总之,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实验,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关键的环节。但在选择实验时,应该注意:实验应该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具有较强的冲突性。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也应该尽量充分,保证实验的成功,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2、精心设计问题。

物理教学通常以问题为起点,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问题是思维的诱因和起点,也是推进思维的动力。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2.1、利用问题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推进教学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物理中有一些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事实发生冲突,生活经验根深蒂固,学生很难理解和认同新知识;还有的知识从已知物理量到求解的物理量之间需要经历较长的思维路线及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教学的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化解教学难点,排除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实例一:很多学生认为:平常所见的白雾是水蒸气。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是学习中的障碍。

师:我们周围空气中存在水蒸气吗?

生:存在。

师:我们是否能看见他们呢?

生:(仔细观察)不能看见。

师:那白雾能看见吗?

生:能。

师:那白雾是水蒸气吗?

生恍然大悟,并且印象深刻。

2.2、利用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有效学习。

实例二: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可以不从传统的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入手,而是给一个问题:如何根据给出的器材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学生可以根据这一个大问题,从而完成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以及实验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大问题的引导下,合理分析,一步步走向成功。大问题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舞台,让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同学们还会发现灯泡的阻值并非定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问题的设置,主要应用于探究型实验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测量物质的密度等实验。

2.3、问题的有效性。

物理教学多采用问题式教学,但应避免在教学中使用无效的问题,尽量少问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清楚,简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应体现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机械记忆,生搬硬套。所提问题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可避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时,也要加一个理由是什么,或为什么等。问题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多思考,反复揣摩。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六

杠杆是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识别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存在以下几点认识不足:

1、支点的寻找,如用撬杠撬物体时,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点不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围绕转动的点不能很好理解。可能把它理解成与物体接触的点或移动的点。

2、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的寻找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用剪刀剪物体时,知道手是施力物体,剪刀是受力物体,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画出来了,可画刀口上受力时,却画成了被剪的物体,这样的问题存在非常普遍,说明学生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分析、区别是非常模糊的,还有对题目中研究对象确定也没有确定好。

3、经常把杠杆的长度当成了力臂的长度,来分析解题。有这种现象的同学是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臂没有完全理解。

4、还有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又没有注意到。如竖直挂着一杠杆的下面吊着一物体,用一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拉动杠杆,把物体从最低点提到水平位置,学生在分析时,只注意到了物体的重力和动力臂的变化情况(都没有变化)而得出结论,动力的大小始终不变的错误答案,而没有注意到阻力臂在这一过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正确的答案是变大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注意这几点的教学要多举例子,还应在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力,如杠杆平衡条件,我们应分析的四个物体量,确定它们中的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再来确定另一个物体量的变化,而不只是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或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303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