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3:24:07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优质13篇)
时间:2023-12-06 13:24:07     小编:紫衣梦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案范例中所呈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一

1、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

2、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会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确定像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说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与生活实际的意识。

学生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兴趣很浓。学生对虚像和实像有一定的了解,对三条特殊光线也是比较熟悉。

教师:光具座 蜡烛 打火机 真照相机 放大镜

学生: 一个凸透镜片,一个有支架的凸透镜

保鲜膜 (观察白板上投影问题) 白纸 透明胶带 两个直径不同的圆纸筒

一、新课引入(2分钟)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光学器件中用到了透镜?分别是什么透镜?

生: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远视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用到了凸透镜。近视眼镜用的是凹透镜。

说明:开普勒望远镜有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的;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反射式望远镜,物镜是口径很大的凹镜做的,目镜是凸透镜。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这些生活中的透镜。(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

二、知识建构

(一)放大镜(10分钟)

a、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b、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c、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回忆既猜想。

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师:你是如何知道你所看到的字是实像还是虚像的?

生:将白纸在被观察物体的另一侧移动,直接观察白纸,在白纸上无法看到像,所以放大镜成的是虚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是否也是正立放大的像呢?

生: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倒立、缩小的像)

师:为了发挥放大镜的功效,既看到被观察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必须将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而且必须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光路图)

(二)照相机(15分钟)

师:关于照相机的结构,你知道多少?

生:镜头、胶卷、调焦环、光圈和快门。

师:对学生提到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投影实物)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主要用来成像的。

胶卷主要是为了承接像的,相当于光屏。它的表面涂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溴化银,曝光后胶片表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便记录下物体的像,将感光后的胶卷进行显影、定影后就成为我们传说的底片。

调焦环主要是调节镜头到胶卷的距离的,使我们看到需要的且比较清晰的像。

光圈和快门都是控制镜头进入光线强弱的,胶卷如果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会得到清晰的像。

现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照相机都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光线强弱以及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远近,来自动调节进入镜头的光线以及镜头到胶卷的距离的,所以我们戏称其为傻瓜照相机。

说明:关于照相机结构,学生只要说出镜头和胶卷即可。如果有额外的结构,教师再做补充。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照相机?

生:想。

师:介绍提供器材:两个口径不一的纸筒、凸透镜一块、塑料薄膜(光屏)、胶带(自备剪刀)。学生阅读教材p63想想做做,根据教师提供器材,设计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思路。等下我要请小组的代表介绍你的设计思路。

生:介绍设计制作思路。

说明: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将薄膜插入圆筒内,而不是对着明亮的室外。引导:薄膜相当于照相机结构的哪一个部分?应该放在暗室中还是明亮的室外?因为胶卷表面有感光物质。

师:按照刚才同学制作思路,进行制作。看哪一组做到最快,照相的效果最好。

生:制作照相机。

师:利用自制照相机观察较远处的老师。(不是白看的哦!)请思考以下问题:

a、看到的老师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b、看到的老师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c、看到的老师是实像还是虚像?

说明:提出问题后,教师整理衣冠,做照相的假动作。

生:观察远处老师,得出结论。

师:要想利用凸透镜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我们必须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既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引导学生画出原理图。

说明:数码照相机用图像传感器替代胶片,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最后再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在电脑中的。

(三)投影仪(或幻灯机)10分钟

师:关于投影仪的结构,你知道多少?

生:镜头、屏幕、投影片、光源、螺纹透镜和平面镜。

师:对学生提到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主要用来成像。

屏幕相当于光屏,它主要用来承接像的。

投影片相当于物体。

螺纹透镜,实质是凸透镜,它可以使光线柔和的照到投影片上。

平面镜的作用就是改变光路,使像在屏幕上呈现,否则只能成在墙面上了。

师:这一架投影仪已经光荣的完成了它的.人生使命。因此我只能利用光具座演示投影仪成像原理。点燃的蜡烛(投影片)放在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然后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a、看到的蜡烛的火焰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b、看到的蜡烛的火焰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c、看到的蜡烛的火焰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师:要想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必须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引导学生画投影仪原理图。

生:动手画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如何知道物体成都是实像和虚像?

生:用光屏来承接,如果能在光屏上呈现就是实像,不能承接则是虚像。

师:观察三个原理图,从理论角度说说实像和虚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虚像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实像是折射光线的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三、知识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应用

导航:课堂训练1、2、3、5。课后训练7、10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一、放大镜

1、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2、原理图:

二、照相机

1、倒立,缩小的虚像。

2、原理图:

二、投影仪

1、倒立,放大的虚像。

2、原理图:

一、感谢“折磨”过你的人

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总是有个过程,离不开他人的指导,尤其是他人一针见血的严厉批评。作为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懵懵懂懂。幸运的是,我的身边有很多人在默默的给我建议。他们从我的课前教材处理,课标把握,课堂站姿(不要乱动)、板书(规范工整)、语言(简练)、调控(学会倾听和引导),课后及时反馈练习各方面给予了莫大的指导。无论我现在能够站稳讲台,但我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那都不是小事,哪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东西。表扬多了能让一个人活在洋洋得意的苦海中,伤逝意志。而批评却更能激起一个人奋进,成为成长进步的阶梯。今天,我要感谢曾经 “折磨”过我的所有人。

二、心里素质需要磨练

面对大场面,一个人的心里有波动很正常。如何才能面对众人,心静如水?不是你喝口水,深吸一口气,不要把他当回事,准备充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你不断的经历。机会总是那么少,有了,我就要向前冲,大不了从头再来。多次的失败,终会有一次证明自己在成长,所以不用怕先前的头破血流。

三、如何备课

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非站在教师的层面去备课。作为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更多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在课堂中可能会暴露出什么问题。在充分了解学情后,再去备课,就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然后再考虑教材处理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去达到课标要求。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二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幻灯机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

3、放大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三

为了让数学生活话,为了 让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生中到处都有数字,同时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来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去体会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达到会运用数字的目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字给同学们带来的乐趣,让同学们爱上数字,本着这样的设计背景和《纲要》的精神,我设计了本课。

1、通过开展数字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乐趣。

2、通过生活实际中找数字,让同学们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1、重点:找到生活中的数字。

2、难点: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1、让同学们每人带一个有数字的玩具。并在家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有数字。

2、电话、表、数字卡片、人民币。

一、课前活动:《qq星成长体操》

二、师生互动,检查课前准备。

1、让同学拿出从家带来的带有数字的玩具,互相展示,互相交流,互相玩。

2、让同学们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有数字。

3、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

三、数字的作用:

2、出示电话号码,让同学们说说它的作用,!.来并用数字卡片摆摆自己家和自己亲人的电话号码。

3、用数字表示数量,说说你有几枝铅笔,你几岁了,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等等。

四、课堂延伸:

1、猜数字:找个同学在纸上写一个数字,让同学们,通过大了,小的了方式,让同学们猜,从而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比较大小。

2、老师拿出钱,让同学们玩物品买卖游戏。

五、教师总结后结束本课。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本课的教学首先符合《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学要以幼儿生活为基础,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创设了多个活动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也都能积极的参与,体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学生物品买卖的活动环节组织的不够好,人员分配上有点问题,另外还应该养成学生收拾整理玩具、物品的好习惯。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四

3、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利用凸透镜成一个缩小的像,来自物体的光最终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胶片能感光,所以能成实像)。

4、显微镜:由两块凸透镜组成,被观察物体经物镜放大的实像落在目镜焦距内,看到了再次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望远镜: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由凸透镜组成,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缩小的实像,在目镜焦距内形成放大的虚像;物镜越大,可使远处物体看上去更明亮;物镜与目镜距离应不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之和;望远镜中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五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透镜》一课,使我深受感动。整节课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完全是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体现物理、社会、生活的思想。课堂开始教师利用近视镜和老花镜引入,使学生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在无意中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去提高呢?我想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注重实验在物理课上的作用。课堂中主要讲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我以前讲这节课时曾经想过做实验,可是实验室里缺少实验仪器,最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了虚拟的实验。但李老师在课上却做了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现象明显,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的兴奋。我想实验室来新的仪器了,可以做实验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实验仪器是李老师自己花了一天的时间寻找买来的。我感觉很惭愧同时又很感动。

第三,注重作图细节指导。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物理作图又是物理考试的'一个必考题,学生在作图时多数是在细节处扣分,李老师在课上针对这个问题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在讲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利用手臂的张开、平行和相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不用说学生我都感觉太形象和生动了。我想学生终生都不会忘记的。

听课之后,不禁感想:老教师尚且如此要求上进,我们应更加努力,以老教师为榜样,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六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倒正放小虚实。

照相机倒立缩小实。

投影仪倒立放大实。

放大镜正立放大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七

为了让数学生活话,为了让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的生中到处都有数字,同时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来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去体会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达到会运用数字的目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字给同学们带来的乐趣,让同学们爱上数字,本着这样的设计背景和《纲要》的精神,我设计了本课。

1、通过开展数字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数字的乐趣。

2、通过生活实际中找数字,让同学们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到生活中的数字。

感受数学的奇妙,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1、让同学们每人带一个有数字的玩具。并在家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有数字。

2、电话、表、数字卡片、人民币。

《qq星成长体操》

1、让同学拿出从家带来的带有数字的玩具,互相展示,互相交流,互相玩。

2、让同学们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有数字。

3、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

2、出示电话号码,让同学们说说它的作用,并用数字卡片摆摆自己家和自己亲人的电话号码。

3、用数字表示数量,说说你有几枝铅笔,你几岁了,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等等。

1、猜数字:找个同学在纸上写一个数字,让同学们,通过大了,小的了方式,让同学们猜,从而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比较大小。

2、老师拿出钱,让同学们玩物品买卖游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八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节课体会比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要用足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需要我们对这些素材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做一些教学法的加工。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作了以下变动:1、游戏导入:让学生双手同时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同桌比比谁画得二个长方形更像。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是不能提供实际依据,只能根据目测来判断。因此给学生一个悬念:我将如何证明我画得更像呢?激起学生兴趣。同时也为课堂内几幅图像或不像可能根图形的什么有关(长和宽)埋下伏笔。2、以图片的像或不像为主要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长与宽的关系,进而引入比的概念。这也是在同类量相比的情况下感悟比的概念。3、以“骑车速度与水果价格”这一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每个情境中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次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比?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而得出比的概念及比与除法的关系。还有放手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的知识?学生当场就提到打乒乓球的比分。这也是课前的预设,让学生区别“比分”课堂内比的区别。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激趣而又为主课教学埋下伏笔。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课需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如:

1、学生的课堂回答非富而又多样,远远超出教学预设。

2、教师对教学生成的反馈与把握还有待于加强。

3、教学节奏还要加快,教学环节连接不够紧凑。

我的困惑:

1、本节课教材安排是三课时,如何处理每个课时教学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3、一节课中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需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

我的感悟: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教学,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

反思本节课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篮球场上的比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张老师抓住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写法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布置学生自学。求比值时,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我们曾经认真研究认为名称不需要讲解,而求比值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方法。这一设计在张老师的教学中得到证实还是比较成功的。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数学味,趣味性如拳头和脚掌的比。审美性如黄金比,其他生活中的比在本节课中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时间分配欠合理有的地方花时过多导致在探究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是比较仓促有的作业处理不够到位比如最后一个判断题:是相同数量比比值不应该带单位。

我们的思考:

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例如对本节课,如果在备课对“为什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续价值在哪里?”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

我们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明德小学袁维冠。

今天,在六(2)班上《生活中的比》视频课,现在还没有看当时的录象,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确有很多很深刻的体会,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也有值得我一直发扬下去的闪光点,下面说说我上完这堂课之后的体会,先说优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都能紧扣生活,能抓住《生活中的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数学缘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引导比的意义时,我用的是班中男同学与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直观明了,学生也容易理解。在练习中,我从五星红旗到奥运会,从人均的收入情况到父子之间的身高的比,都是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学生学起上来,兴趣高,也容易上手。

2、能注重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方面的灌输。在这堂课,有很多的题目,围绕着生活中开展,也在题目中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拓展题:1978年前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100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100元。现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与1978年前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到,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再如,通过2004年奥运会的金牌榜,让学生说出各奖牌的比,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现在不仅在在经济上,在体育上也是一个世界强国,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展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还将取得更好的成绩。

3、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入卡通人物“蜡笔小新”,开设游戏开放题“营救蜡笔小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做题目的时候,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4、联系生活,适当的设疑,让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开拓。在教学过程中,我专门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在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选手李婷/孙甜甜以2︰0击败西班牙选手马丁内斯/帕斯奎尔,勇夺冠军。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结果不出我所料,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它的意义和这堂课的不一样,这只是运用了一样比的形式,它只是一个“差比”的关系,也从中让学生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

下面再说说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前半节课里,都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我是打算运用奖励小红旗的方式,但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足,以及我的错误估计,以致小红旗不但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相反使整堂课显得不流畅。其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并不喜欢小红旗;其二、我的奖励太频繁,无论什么问题,简单和复杂的都一律是一面红旗,学生感觉不到奖励的喜悦;其三,一堂课下来,奖励几十面红旗,个个出来受奖,的确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因此,此举比较失策。

2、引导比的意义,导入新课相当生硬。课前的10分钟,几乎是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男女同学的倍数引入比,的确是很贴合实际,但欠缺了生动,学生是明白,但开始就没有了那种活跃和积极的气氛。直到现在,我都还在想,究竟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导入“比”,让学生理解“比”会更形象,更深刻。我很想用一个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又能很容易地理解“比”,但很可惜到现在都还没有想出来,所以,这堂课的重点之一,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这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做得不够好的。

3、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少。一堂课下来,学生讨论就那么一次,这是不够的,其实很多的题目上,都可以让学生去讨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可惜是由于时间把握不好的关系,没有让这方面很好地出现在这堂课里,这也是比较失当的地方。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1题、2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1。重点: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

2。难点: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1。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各种标志。

2。自制课件、各种标志图每组一份(注意安全、人行横道、禁止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

(一)观看录像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3。小结: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二)拓展认识标志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

指导语:除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志呢?之前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了哪些标志呢?(请幼儿说)

小朋友真是爱观察的孩子,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出示禁止烟火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有什么图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是禁止烟火标志,它告诉我们附近有容易燃烧的物品,一般在加油站、图书馆、仓库等地方会看到这个标志,禁止人们使用明火,以免引起火灾。

(2)出示当心触电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当心触电标志警告我们要远离电厂、高压电线杆、变压器等有电的地方,在家也不要玩有电的物品,因为电是很危险的。

(3)依次出示“注意安全”

“当心滑跌“紧急通道”“当心中毒”“禁止吸烟”“禁止游泳”“禁止触摸”等常见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3。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

提问: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

小结:标志通常出现在人口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醒大家遵守公共秩序。

4。引导幼儿从图案、颜色、形状、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区别三种性质的标志。

小结:一种标志代表一种意思,它的图案简单、易懂;标志通常分为三类,黄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是提醒或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叫做“警告标志”;蓝色或绿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常叫做“提示标志”;一般画红色斜杠的标志表示禁止我们做某些事情,叫做“禁止标志”。

5。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标志。

出示生活中的场景,请幼儿找出这些地方需要的标志。

指导语:小朋友认识了那么多的标志,老师来考考你们吧,一会请小朋友分成六组,每组六个相同的标志,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标志拿在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你认为应该出现什么标志,请拿这个标志的小朋友迅速到前面来,哪一组的小朋友反映最快,而且还答对了,就为你们组争得一颗小星星。

小结:每种标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放在适合的场所,才能起到它们的作用。

(三)活动延伸。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教学楼内走动观察,请幼儿根据手中标志的意义寻找适当的位置粘贴。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一

1、幻灯机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

3、放大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二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m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的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的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的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篇十三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了解其作用。

2、尝试设计幼儿园里的标志,体验活动的快乐。

《兔子先生去散步》视频、常见的生活标志的图片、彩笔蜡笔若干、幼儿画册。

一、视频导入,知道标志的重要性

2、教师播放《兔子先生去散步》视频。

3、提问: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时候在路上见到了什么?(一些标志)都是什么标志?兔子先生在路上走,没有看到小心斜坡和小心坑洞的标志发生了什么事?(在斜坡处摔倒了,掉进了坑洞里)

4、总结:标志是生活中对人们的一种指示,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我们不认识标志或者不看标志,有时可能会发生危险。所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常见的生活标志。

二、认识常见的生活标志

1、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地方看到标志,标志上有什么?

马路上有安全标志:红绿灯、禁止鸣笛、禁止拐弯、斑马线。

厕所有标志:男厕所、女厕所。

大楼里有标志:紧急出口。

公共场所有标志:禁止吸烟、节约用水。

其他标志:饮用水标志、高速公路紧急电话标志。

2、常见标志都有什么特点?

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颜色多为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蓝色的。

3、总结:认识了这些标志,生活中会很方便,尤其是一些安全标志,可以防止危险的发生。

三、设计标志

1、引导幼儿想一想,在我们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设立标志。

我们班里哪里有危险的地方?(电源插头、水桶、门。)

幼儿园哪里需要贴上标志?(草坪、厕所、洗手处。)

2、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绘画。

3、请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标志,并说说可以粘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554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