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一
清晨,阳光洒满房间,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军装上闪耀着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辉的奖章、纪念章,陪伴了老人数十年。这里是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的特护区房间,也是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来,孙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60多年扎根乡村,带着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后来,孙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渐被人了解。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曾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南北征战
留下20多处伤疤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的孙景坤和战友们星夜兼程,集结安东(今辽宁丹东)待命。
部队驻地离家乡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从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尚未康复,再次奔赴前线。
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上手榴弹和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6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们打退下去。
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孙景坤用行动践行了誓言。战争在他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后来腿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南北征战,孙景坤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回乡务农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他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回乡务农后,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逐渐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从战斗英雄到普通农民,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经历过战场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来,孙景坤当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孙景坤带领乡亲发展农业生产,建设乡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条河常年发水,孙景坤与乡亲一起拦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也保住了集体财产。
淡泊名利
从不计较得失
战争年代,孙景坤征战沙场,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两片药顶一顶。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提过其他特殊要求。
孙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他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扛冻,夏天有时还需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里相比,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按理说,父亲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从不向组织开口。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了7分。他知道后,专门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
多年来,孙景坤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发放的优待抚恤金,他一分钱也不向国家多要。
村里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带回一身伤疤,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太吃亏了。”孙景坤回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好处,什么叫吃亏。”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二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 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亲切接见。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三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17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四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17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五
惊讶之余,我也为中国骄傲着自豪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在校读书的我们。抗美援朝的英雄们也都让我一一敬佩和尊重。一起来看看时代楷模孙景坤徐振明
事迹
学习,欢迎查阅!我之前有看过抗美援朝的影片当我看到朝鲜人民遭受美国飞机扫射的时候,尤其是当我看到一个朝鲜小孩因为失去了亲人,在破瓦堆上哭泣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志愿军从火中救出了朝鲜小孩,并立刻用棉衣替他盖上,这是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志愿军不怕一切困难,在朝鲜爬山、渡河、挖工事、运输、追歼敌人、俘掳敌人和战胜敌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也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7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气壮山河的志愿军英雄;没有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决策;更没有忘记积极支援志愿军作战的一切
爱好
和平的人们。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继承与发扬,而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安全独立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而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
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不顾中国警告,越过三八线干涉朝鲜内战,并在中国东北部反复挑衅中国领土权威,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中国人民的意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
历史记忆的传承需要外在的载体。
今天为纪念抗美援朝
出国
作战70周年,这次专题讲座是对逝者最深切的缅怀,也是对生者最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这次讲座上全民回顾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和巨大贡献,深刻阐释了抗美援朝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是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才能取得胜利。不仅是语言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这力量可以传承,在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必能给我们以鼓舞,这讲话也是在向世界发出声音,向世界宣誓和平,也在宣告:70年前,坚船利炮没能阻挡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定步伐;70年后的今天,更加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在先辈们用献血和汗水缔造的和平下,我们应当应当续抗美援朝伟大精神力量,坚定实现民族复兴志向信心,雄赳赳气昂昂,向着新的征程和新的梦想向着中华人民伟大复兴进发。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六
1947年,孙景坤参军入伍。“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把我后背的军装都撕烂了,半个月内换了4件棉衣。”解放战争中,孙景坤凭借扎实的作战能力,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过江。
“丹东是我的老家,在外边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孙景坤说,他结婚7天后就参军入伍。而现在,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常有战友劝孙景坤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
久经沙场,一朝归乡,可大战在即,孙景坤从未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
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过江的那一刻,他和战友发出了钢铁誓言:“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
孙景坤所在的部队第40军119师357团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了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养伤期间,他也没能回家看一眼。“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没想到一到朝鲜,找不到之前的部队了。”原来,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疗伤归来的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二次回国。
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而是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走之前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孙景坤说。
第三次奔赴朝鲜后,孙景坤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并立即投入战斗。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三别故土、三渡江水,孙景坤用行动践行着志愿军战士的誓言。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七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管理学子爱国主义情怀,10月25日晚,管理系组织观看《时代楷模:孙景坤、徐振明》纪录片。
没有经历战争,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曾在朝鲜战场、在鸭绿江畔、在铁路沿线浴血奋战过的健在老战士、老同志。
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我们珍惜和平,守望正义,纪念这一辉煌的胜利。纪念是为了更好前行,70年斗转星移,硝烟散去,但那些为祖国和人民而战的优秀儿女将永载史册。岁月无声,英雄无悔,向那些用鲜血染红金达莱花的烈士们致敬!向所有深藏功名、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老兵们致敬!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八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侵朝联军,中朝两国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样,对于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等种.种难题,也唯有善聚合力,携手共进,才能涅槃重生,赢得辉煌。
要善于“内部”聚力。组织工作是极具严谨性和严肃性的,一字一句都须精准到位,一人一事都得毫无破绽,切忌丝毫差错;组织工作也是琐碎且繁重的,“白加黑”“5+2”成为组织干部的工作常态,要把这些要求严格、琐碎繁重的组织工作完成好,埋头苦干,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学会借力,与其他组工干部通力协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借鉴经验,才是制胜法门。在一些共通性的问题上统一解决方法,降低工作能耗,腾出时间和精力攻克差异性难题,才能使工作效率得到跃升,并取得实际效果;常态化组织交流学习,鼓励组工干部上讲台,将好的工作经验分享出来,取长补短,以强带弱,才能不断增强干部本领,筑强干部“能力大厦”;敢于思想碰撞,发现新的问题导向,探索新的“解题方法”,在创新中进取,在试错中蜕变,才能活水长流,掌控多变局面。
更要善于“跨界”合作。有人说,在一个岗位做上5年思维就容易僵化掉,的确,长期与同样的事情打交道,操作流程、解决方法都已了然于心,工作开展顺风顺水,能轻松达到预定目标,可也只能达到这个预定的目标,这个预定的目标也是和往常无差的,因为你的思维已经局限了,见识太短浅了,在获得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容易把自己关进封闭的框架内,工作难以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科研界流行一种称为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方式,近年来一大批使用跨学科方法或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这足以证明“跨界”合作的非凡意义,组织工作也应把步子迈出去,通过与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的群体合作,拓宽自身视野,借他人之力,唤醒自身的创新意识,把别人取得的“有用”成果吸收过来,与组织工作结合,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丰富组织工作内涵,提升组工干部创新能力,使脑子更活、思路更新、点子更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处新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组工干部要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要善聚合力,在通力合作中筑强“能力大厦”,在携手共进中破茧成蝶。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九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96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十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孙景坤,现如今已到了96岁的高龄。
70多年前的1948年,年仅20多岁,正在家乡丹东担任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定参军入伍,而那个时候,他才新婚不到一周。
加入军队的孙景坤在随后的几年间经历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这一路走来,他跟随自己的部队从北打到南,从未停歇。
跟着这些战役的还有孙景坤立下的赫赫战功。
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途因负伤回国治疗,但伤刚好,他立刻又重新回到战斗前线,同自己的战友并肩作战。
经过多次战役的孙景坤对1952年10月发生的一场战役记忆尤为深刻,在当时,身为副排长正配合上甘岭战役的孙景坤接到了营长的增援命令——增援已处于敌人火力控制之下的161高地。
孙景坤老人回忆道:“营长告诉我,你带领这9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
而当他们一出发,敌人的飞机就来了,连同孙景坤在内的十名战士一不小心就会暴露在敌人的视线范围内,他们便等待时机,一瞅到机会,便奋不顾身地往上冲。
在敌人的强大炮击下,冲上阵地后,原先10人的“小部队”已所剩无几,但孙景坤无暇伤心难过,更强大的责任感让已身处轰隆炮声、战火纷飞的孙景坤立马进入到了战斗状态。
当时的161高地有三面正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但凭借着孙景坤同战友们的顽强拼搏,总共6次打退敌人的反扑进攻。战斗一直从中午持续到半夜,256发手榴弹全数用尽,仅孙景坤一人便击毙了21名敌人。
经过敌对双方的激烈交战,他们最终不负众望守住了高地,而身旁的战友们早已伤的伤、残的残。
因为这场战斗,作战英勇的孙景坤荣立一等功,并在1953年,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的成员,他受到了伟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回到家乡的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就如他参军入伍时的果断决心一样,他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家乡。
而那段时间的孙景坤对于他曾经的显赫战功只字未提,就连那几年的事都鲜少和家人提起。
每次家人问起他当年持枪战斗的往事,孙景坤总是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战斗的残酷更多的是对于人的残忍,这些幸存下来的民族英雄接受着我们的爱戴,但他们心里笼罩着的却是同伴们英勇牺牲时的画面,这种心理阴影将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在他们的脑海中永远的扎根留存。
学习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个人心得有感五篇最新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十一
他就是那位三次奔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荣立一等战功,荣获朝鲜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会见,1953年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孙景坤——今年96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
就是他,和平年代深藏功名数十载,复员回乡带领乡亲拦河造田,造福一方;
就是他,坚守初心、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本色不改。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建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英雄的生命,却可以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战士
这是战士孙景坤军旅生涯中经历的最惨烈战斗。
“那场战斗打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鲜血染红了阵地,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回忆起68年前并肩作战的战友,孙景坤眼含泪水。
1952年10月,炮火连天的朝鲜临津江畔,激烈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正在进行。
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孙景坤所在部队夺取了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苦心经营一年有余的一处坚固的环形防御阵地——161高地。
为重新夺回161高地,美军在大批飞机、坦克、火炮配合下,疯狂发起进攻,阵地一片火海。
志愿军将士们拼死阻击,伤亡惨重。
本来,孙景坤是不用参加这场战斗的。
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再次入朝后,孙景坤没找到老部队,只好二次回国。当他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老部队下落后,又第三次入朝。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了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
副排长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一边为他包扎伤口,一边察看阵地。
孙景坤看到,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正在这时,一群头戴钢盔的美军,端着卡宾枪向阵地冲上来。
孙景坤大喊:“打!”战士们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进攻。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2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孙景坤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而倒。
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守住了阵地,但牺牲很大。他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这场战斗,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1月8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孙景坤记一等功。
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中国代表团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后来,我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孙景坤至今激动不已。
如今,硝烟散去,孙景坤身上却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农民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境界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没有不透风的墙,被刻意尘封起来的战斗功绩终究还是被发现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同村村民张德胜偶然得到一本书,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战史册》。
“那上边有许多缴获的飞机大炮,我很感兴趣。”张德胜说,“其中有一页写到奋战在危急时刻的副排长孙景坤,我就想,这不是我们的二大爷吗?”
张德胜带着这本书,马上来到孙景坤家。
“他一看这本书,让我念给他听一听。”张德胜回忆,“我当时就很震惊,这个老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平时可是从来不讲啊。”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渐渐传开了。
人们感到震惊。
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
还有人说:“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
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
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但更多的人是钦佩和感动。
1948年1月,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孙景坤对家人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对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宝军说:“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想想看,战场上死了多少战友,死去的人什么都没享受着,我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
孙景坤严格自律,从未谋取过个人私利,一生清贫。
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7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当兵和招工外,其余都是农民。
孙美丽一度很不理解。后来,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南征北战,孙景坤患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只是吃上两片药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借钱做了支架手术。几年前,他住院做手术缺钱,严令家人不要向政府开口,尽量向亲戚借一借。
孙景坤一直与孙美丽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有时会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时都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在孙景坤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篇十二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后才知道,他们敬重的这位生产队长,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孙景坤的“不普通”,被发现实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给村集体创收,山城村一些年轻人到x市一家造纸厂帮着搬运旧书造纸浆,一些品相较好的旧书被他们带回村翻看。当时十几岁的张德胜对军事感兴趣,从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战斗故事集,名叫《战斗在朝鲜》。
翻着翻着,张德胜看到一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讲述的是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孙景坤?这不是二大爷吗?”家中排行第二的孙景坤被村里晚辈尊称为“二大爷”。张德胜赶紧抱着书跑到孙景坤家中,想问个明白。
时值中午,孙景坤刚吃完午饭,坐在炕边。张德胜指着照片问他:“二大爷,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承认也没否认。识字不多的他跟张德胜说:“你念给我听听。”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孙景坤面色平静地听。直到听见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孙景坤神色一动:“是我。”
张德胜立刻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眼前这位他再熟悉不过的庄稼汉,这位他十分亲近的二大爷,一下子变得陌生又高大起来。
张德胜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向村里人宣扬:“二大爷老厉害了,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
村里人一窝蜂地来找孙景坤,打听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可孙景坤从不多说,那本记录他战斗事迹的旧书也被他收在家里。
那个年月,参军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时间长了,孙景坤这些战斗故事渐渐被村民遗忘。在村民眼中,孙景坤还是“孙队长”。
1990年,x电视台记者到山城村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采访中有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已经66岁的孙景坤翻出一个包得严实的布包,拿出一枚枚奖章,将多年前的战斗故事娓娓道来。
很快,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在x市传开。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问的人络绎 https:/// 不绝,各种荣誉和表彰也纷至沓来。
孙景坤却为之苦恼,向当初采访他的记者“抱怨”:“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
所有人都视孙景坤为英雄,可孙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农民的本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6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