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归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总结需要突出主要成果和亮点,避免琐碎细节。在总结写作中,参考一些成功的经验和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写作的重点和技巧。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一
网络原创文学出现并发展已近十年,其所具有的网络特质让人耳目一新。由于其价格低廉、消费方便,在今天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原创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影响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原创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源于西方一种多人纸上角色扮演游戏的西方奇幻文学大量出现。到了90年代,随着诸多翻译作品如《龙枪》、《黑暗精灵三部曲》、《冰风谷》等在国内的传播,引起了一股奇幻文学的热潮。在阅读之余,一些创作者进行模仿和本土化,加入了中国的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形成了“玄幻小说”。真正把玄幻小说的招牌打响的还是香港通俗小说家黄易,也有人说“黄易发明了一种‘玄幻小说’”[1]。
在这个时期,黄易创作了《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等许多受欢迎的作品。由于在内地小说传播主要依靠租书店来进行,书籍传播速度严重受到限制,很多读者或难以租借到小说,或无法忍受每月一卷的出版速度,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方式进行阅读。在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利用免费空间建立的个人网站。这些网站通过上传黄易作品的最新章节及其他作家的吸引读者,著名的有黄金书屋、卧虎居、文学城等。网站上的小说多以为主,其作品并没有改编作品中,其佼佼者《鬼吹灯》的各种权都无法保证。
(三)分级问题。
无论电影、电视还是传统出版业,中国目前并没有实行任何分级制度,而是统一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而在都市、军事历史类的小说中难免有一些感情、血腥暴力内容的描写。每当面临网络扫黄和整治低俗文学的时候,这些作品就会处境尴尬,部分章节只好被删除修改,而作为以成年人为阅读主体的读者被迫和小朋友们共同分享这些作品。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二
为了消除受术者悲观失望的情绪,应使受术者明确,整容手术方法及达到的效果,整形美容外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的医学,许多整形美容手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改造和优化人体线条的技术手段,是在人体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手术,通过这种手术改善原来的不足,使之尽可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而不是绘画。所以,不能像其他消费一样,相互盲目攀比,把期望值定的太高,只要术后看上去比过去强(有些手术尚待1a以后),那么手术就是相对成功的,对于严重缺陷或畸形者,也只能通过整容手术改善其外观与功能,指导受术者具备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学意识,这也是进行心理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2.做好整容手术者的心理状态评估。
做整容手术的人大致分为5种类型,即强迫意识型、缺陷障碍型、单纯美容型、缺陷恐惧型、精神障碍型。他(她)们有的有明显畸形,有的基本正常,而有的本身面容就很美,由于各种原因而要求施行整容手术,其中一些人向家庭隐瞒,并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来,以追求通过整容手术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美。所以,接受整容术者的心理是特殊而复杂的,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整容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做好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受术者的思想顾虑,这对于提高手术的满意率是非常重要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美容爱好者在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前,往往承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但由于美的吸引及对美的追求,使他(她)们能够冲破各方面的压力,而决定做美容整形手术。根据笔者的观察,约有70%以上的受术者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都能与医护人员很好地配合并诚恳认真地听取医生的安排,从而使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受术者心理负担过重,往往在精神上受到较大的创伤,因而对于接受整容手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通常他(她)们常把容貌上的缺陷视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常将事业、恋爱、婚姻、家庭上的失败归咎于容貌上的缺陷,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现有的容貌会倍加爱惜,并把改变现有的容貌与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结合起来,这些人往往寄希望于整形美容手术,极想通过手术马上就能变得俊俏美丽,受人喜欢,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她)们决不容许手术有任何差错,对手术过程和术后反应极其敏感,并常常在捕捉医生的眼神、讲话的语调以及旁人对其的看法和对手术的评价,还常常会误认为手术后正常的反应是手术感染或是手术失败,常常极端地去推测手术的后果,而增加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由此看来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指导非常重要。
3.手术前的心理指导。
受术者住院之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往往会不习惯,并感到寂寞,术前常处于恐惧、幻想、多疑、自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根据受术者术前这种心理表现,做好心理指导,对于整容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1热情接待受术者医护人员必须要有热情和蔼的态度和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受术者讲清手术方式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同时我们找做过手术的受术者,谈谈亲身体会,使受术者了解到医护人员对其手术治疗方案很负责,准备工作认真细致,因而感到亲切、温暖、放心。
32帮助受术者解决心理问题要耐心听取受术者对苦恼和要求的尽情倾诉,同时要注意关心体贴受术者,保护受术者的自尊心,理解受术者的心理,明确受术者的要求,尽可能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如同受术者多交谈,鼓励消除自卑心理等,帮助病人自己从心理困扰中恢复过来。
33鼓励受术者增强信心应根据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指导,通过开导鼓励增强其信任感,使受术者感到护士对他(她)们的关心是真诚的,以解除其精神负担,使其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充满希望和信心。
4.术后心理指导。
由于手术的创伤,术后会给受术者带来一些不适。如:视力受限、行动不便、饮食困难等。受术者可能会出现急躁、易怒等现象,以致影响术后的康复。为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术后的心理指导。
41给予精神安慰要多关心受术者,安慰其安心养伤,保持乐观的情绪,要从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关怀和体贴,使其感到医护人员都在关心他。因而从心理上得到安慰,解除或减轻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难,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精力充沛,使伤口早日愈合。
42做好受术者思想工作在护理和治疗中,应耐心地向受术者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并发症,让受术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思想准备,以免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反应。其同时也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和术后自我护理保健方法等,使受术者有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必要时还须注意做好家庭的工作。如:与受术者交谈,应积极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以求得治疗及护理上的支持与配合,这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更重要的是对受术者的心理上会起到极大的安抚作用,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
43受术者的康复指导受术者除精神调养外,还十分需要给予充分的营养,鼓励受术者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及功能锻炼,使其早日康复。
总之,通过护士的语言、行动来调整和恢复受术者的心理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解除顾虑,改善情绪,增强信心,配合手术,大大提高了整形美容手术的效果。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三
编辑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社会进步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抵抗性,研究编辑心理学的特点和发展前景以及应用,不仅使高校老师受益,也使得编辑行业获利,从根本来说,享用成果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本文则关于编辑出版心理学展开探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事物越来越多,而且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每个学科承担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专一,为了应对新兴事物出现所带来的对新型学科的需求以及减轻旧学科的压力,编辑心理出版学应运而生。本文将从介绍编辑出版信息学以及其特点,高校老师教授编辑心理学所采取的方式,以及编辑出版心理学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编辑出版心理学。
编辑心理出版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既结合了编辑学的特点,又涉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又和这两门学科不同。编辑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主要应用于现代出版事业。主要研究不同书籍,画册,报纸等出版物品以及其选题,写作,审稿,美工,出版等。既属于理论性学科又属于应用型学科,编辑出版心理学继承包含了它这两个特点[1]。心理学大方向属于理论性的学科,但近几年也被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例如心理医生。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格,行为,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情绪,认知等多个领域。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丰富快速沟通,使人们的认知越来越深化,同时伴随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人们已经更多地开始关注心理学,并在很多领域已经投入运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致来说,编辑心理出版学承接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但却是以心理学为研究手段和途径,研究对象也变为编辑以及和编辑相关人员的心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预测心理趋势,调适心理导向等。网络的兴起对传统的编辑行业提出了挑战,人们为了方便更倾向于接受电子化的咨询,如刷微博,看电子书等,当然还包括其他的视屏阅读视听阅读等途径。在这些新型方式发的压力下,传统编辑的焦虑感;作者写作动机的改变,题材和表现方式的改变;以及读者的兴趣变化,还有一些其他的编辑人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编辑心理出版学所研究的领域,和编辑学一样,也是一门同属于理论型和应用型的学科。
二.编辑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交叉性。
编辑心理学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交叉性。编辑学主要研究编辑的工作原理,工作规律,并指导编辑进行实践。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等。由于人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所以编辑学和心理学在客观层面来说具有必然的'联系,编辑心理学算是心理学在现代编辑学里的发展,可以归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二)独特性。
编辑心理学虽然是对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继承,但是这种交叉却不是简单物理方面的重合,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编辑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强调的是和编辑有关的心理活动问题,比如编辑的智力问题[2]。而编辑学则更加突出编辑的能力问题,如知识基础,政治素养等。其次和心理学相比,编辑心理学主要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和编辑有关的心理问题做出研究,并预测其在以后的应用和发展问题。如揭示编辑在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对以后的工作做出指导,使编辑事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创造性。
人都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存在,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就都具有再创造的能力。编辑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研究的客体是编辑和与编辑有关的人员,以及受众,都是和人有关的活动,因此,编辑心理学在理论层面具有再创造的特点。实际应用中,编辑心理学对编辑在工作中的创造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探索性。
编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刚刚兴起,尚且还很稚嫩,理论体系,实践经验都还不完善,也没有宝贵的历史经验流传下来供以继承,因此需要现在的人们不断地进行摸索。可以借鉴其母体——编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参考国外的编辑心理学的研究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遗余力,不辞辛苦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来使的编辑心理学这门学科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完善。
三.编辑出版心理学的教学技巧。
(一)列框架,突出重点。
编辑心理学大部分还是属于理论型的学科,知识点广泛,所以教学时如果没有章法的进行,会很容易漏讲或是重复讲解。因此,列框架的方式可以完整的讲知识点总结在一块,教学的时候按照所列的框架,不仅可以解决漏讲的情况,还是得条理清晰,学生更容易记笔记,这从侧面来说,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列框架不是让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完全讲解的时候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对困难的部分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就是说要理论联系实际。编辑心理学在教学上虽然理论性偏强,但在实际实践中,有很好的应用性。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清楚,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0多研讨交流。
编辑心理学的新兴特性要求老师们紧跟学科的发展,经由人们的不懈研究,学科的发展进步可能会日新月异,因此老师要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多进行沟通和研讨,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
结语。
编辑心理学在编辑行业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研究编辑的心理问题,解决编辑们在心理上遇到的压力和困惑,比如新兴媒体的繁荣对传统编辑行业的冲击,在这压力下传统编辑们的焦躁;以及编辑工作中对定题,选稿,定稿,排版的犹豫等。编辑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编辑人员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系统专业的研究,对编辑行业的进步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四
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也伴随着更大的考验。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巨大的选择自由,对爱之对象的抓取和放手以及投入和放弃之间的频繁转换,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稳定的人格、微弱的人际关系、自我怀疑、自我疏离感与认同危机。[1]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伴随着更大的考验,更多的自由产生更大的不安,如果他们的价值观不能在教育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可能会导致价值主体在人群中渐渐迷失自我。
一价值观。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解价值观的涵义会有很大的差异。心理学学科认为,要诠释价值观概念,必然与价值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如布赖特·怀特认为,价值观是深植人心的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并为其过去的行为提供解释。施瓦茨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黄希庭认为,价值观为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通过对价值观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价值观包含这几个特点:一是相对稳定性。价值观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概括获得的观念结构系统。一旦形成就会使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由于价值观拥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当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条件等发生变革,价值观迟早也要发生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淘汰,新的价值观会被接受。二是社会性。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制约。价值观念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相应的社会状况催生对应的价值观念。三是复杂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观的观念结构体系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观的主体来看,既包含个人高层次的理想、抱负,也有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和要求,同时也包含了个人习惯化、大众化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所有这些价值观念经过价值主体的编码加工,形成了有层次的观念结构体系,价值主体对生活相对稳定的态度随之就形成了。
价值心理是对价值客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是价值主体的内在需要直接激发的一种心理活动。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价值关系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价值主体价值认知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以理想、信念和信仰三种形态出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价值主体注意、认识和接受价值客体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是评价和组织各种价值关系,最后成为价值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价值主体正是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1价值客体的感知和接受。
价值客体的感知是价值主体对直接呈现的价值客体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是对价值客体的形象性的认识。它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一种察觉和发现,注意到价值客体的存在。如学生愿意听教师宣讲雷锋精神。这种感知既依赖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如刺激的新颖性、对比的强烈性等,也随着价值主体自身的心理状态而变化。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价值主体会从情感上产生一种自愿行为,开始会用更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重新思考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相互关系,超越单纯的注意行为,如学生会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凡是能够从感知方面吸引价值主体的事物,就会从情感上肯定它。但价值主体对事物本身还是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仅局限于愉悦感和满足感的积极反应。
2价值认知和评价。
面对外界的刺激,价值主体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领会,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对价值事件个性化的理解。知是行动导向,实践是伴随着价值选择的。实践后价值主体会运用自己的内在尺度对现实的价值关系进行科学评判。比如行动后获得了满意感,价值主体将会赋予行动以价值。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最根本的尺度是主体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来认知和评价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大相径庭的,由此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认识。一些事物对某些主体有价值,但对另一些主体则不尽然。价值主体需要受到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与此同时,价值主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引领和创造的。所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主体意识中的自觉反映和要求。[3]引起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认识的又一尺度是兴趣。它是以价值主体的喜好增强主体对客体的关注度。凡能够激起价值主体兴趣的,就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兴趣和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相比而言,通过需要判断事物的价值一般具有间接的性质,而兴趣则要直接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除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判断事物价值的大小,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来进行价值和意义分析。一般而言,符合社会规范的事物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价值主体正是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接受,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价值主体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深刻地把握和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事物的价值属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价值客体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形成独特而稳固的价值观念体系。当然,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价值主体的认知、体验和分析判断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认识水平对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
3价值内化和组织化。
有关态度学习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人类有“一致性的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信念的意志来保持心理平衡。价值主体在价值的感知和接受、认知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将各种价值观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由于价值主体所在环境的变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经验的丰富等,极有可能会产生冲突。认知失调带来的不安会让价值主体重新调整自己价值体系中的各种观念。在持续的将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内化的时候,会遇到多种与价值相关的情境,价值主体会不断地思考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糅合成一个价值体系,并且会逐步地确定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一般价值的价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价值主体的实践活动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正如李顺德教授所言,价值关系只有在主体的实践中才会形成,实践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决定者和体现者,标志着价值关系和价值的形成、建立,标志着需要与不需要、满足与不满足的界限。[4]一个人对某事物的价值认识和体验,如果能被实践证实,就会强化自己对这种价值客体的理解,经过多次的加工,就会在头脑中固化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评价价值主体是否形成某种价值观主要是看他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价值观的意义不仅是获得了认识外在世界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价值主体可以作用于实践过程而改造外在世界。个体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也是衡量某种价值观形成与否的唯一标准。价值观最终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出来。只有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实践锻炼,才会真正地认同某种价值观,才会表现出言行一致。
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主体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即自我意识分不开的,依赖于自我意识的高度成熟。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心理上决定和调节行为的自觉因素,也是自觉地认识自我的前提。自我意识一方面能够帮助价值主体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内在属性、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状态、利益、需要等。在理性地掌握了客观对象,也合理地把握了自身的主体存在,有助于价值主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经历了多次的凝练最终形成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拥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因而,一方面为了能够准确地认知自我的需要和能力等现实状况,另一方面深刻全面地了解客体的价值属性,价值主体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唤醒和提高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南昌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17.59%的人存在人格特征与人格发展障碍,21.47%的人承认自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6.36%的人有行为适应问题,48.62%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方面也多数持肯定或积极的态度。结果表明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预期情况好,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六
从美国心理学会52个分会以及80000多名在册会员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无限扩展与延伸的程度。与中国的十几个心理学分会相比,美国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无疑更为广泛。近年来兴起了环境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识神经科学等新近研究取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立相应的心理学分会。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心理学分会都与应用心理学紧密相关。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一下美国心理学会口号的变化。1892年霍尔建立美国心理学会,创始目标为:“为了促进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1944年将其修改为:“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一种职业和一种促进人类福祉的手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心理学发展的应用性轨迹。对应用心理学的重视正是当代心理学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根源,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注意到心理学并非是铁钦纳所说的与应用无涉的、纯粹的科学研究。
事实表明,心理学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学科,而且应用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心理学发展的生活化。另一个导致心理学多样化的原因是,在过去的历程中,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了人类心理的部分真理,但是把它们与完整的真理混淆了,也许当我们追问意志主义者、构造主义者、机能主义者、行为主义者、格式塔主义者、精神分析者以及认知主义者的观点对或错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更好的解释也许是,它们都是部分正确,只能揭示人类复杂心灵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是暂时没有揭示出来的。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它的解释的是人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它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这对于那些希望寻求普遍心理规律的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二、心理学科学化统一的现实困惑。
当代心理学视域的无限延伸与扩展给心理学自身带来了无限困惑,心理学史的研究一再表明心理学的统一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而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科学,是心理学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1897年威廉詹姆斯曾对心理学做过这样的描述:“心理学不过是一连串的事实;一点有关看法的闲谈和争吵;仅仅是描述水平的分类和概括;一种强烈的偏见,即我们有心理状态,并且状态是由大脑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在物理学表现其规律的那种意义上的单一规律,也不是任何结果都可以从中推演的那种单一假设……,这不是科学,它仅仅是对成为一门科学的期望。”在威廉詹姆斯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发表言论40年后的1933年,海德布雷特也得出一个与其十分相似的观点:“心理学还是一门没有做过伟大发现的科学,它还不像化学有奠定其基础的原子论、生物学有奠定其基础的有机体的进化原理、物理学有奠定其基础的运动定律那样,有为自己奠定基础的发现,也没有发现或认识到能让心理学统一的原理,心理学还没有赢得它统一大业的伟大胜利,它还没有获得既令人信服又似乎真实的综合和洞察。”
从威廉詹姆斯与海德布雷特有关心理学科学性和统一道路观点的惊人相似来看,从威廉詹姆斯到海德布雷特的40年间,心理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从海德布雷特到80年后的当代,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心理学是否有所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的探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传达出多种不同的声音。科克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与其说心理学是一门单一学科,还不如说心理学是几门学科的综合;有些学科是科学的,但多数是不科学的。”因此,在科克看来,将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研究”可能要比视为“心理科学”更合适。显然,科克的这一主张已经认识到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科克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致力于整合心理学的斯塔茨,他对当代心理学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心理学的各领域已经发展成了独立的实体,至于他们的相互关系则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规划,各研究领域都是在孤立的状态中发展,根本没有谁要求把它们自己与心理学的其它部分联系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洛斯基曾担忧地说:“也许心理学的衰退正是整个西方世界丧失神经的一部分,甚至惊呼道心理学是一门危机的科学。”显然,以上学者持有一种悲观论,大多数心理学者都对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统一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正如马卡罗佐认为的那样,基本的过程和原理构成了心理学的核心,它们在过去的100年中基本保持相同,各分支学科只是将相同的核心内容、过程和原理应用到不同问题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关切上,理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提出一种包容性的文化观来整合与统一心理学,使其成为统一的科学心理学。其中,金布尔与斯塔茨曾试图将心理学放置到自然科学的框架下来探讨,即他们的统一观支持的是心理学的科学文化观:“心理学对统一的美好期待是来源于这样的简单事实,即认为各种各样的学科都近似于自然科学。”
金布尔还认为心理学的各种构成成分都可以采用自然科学模式来调和。心理学者威尔逊则认为可以将心理学的分歧放置到进化论的逻辑框架下来进行调和。然而,心理学的其他文化观是很难接受上述观点的,尤其是“第三种文化”从心理学的多样性出发,很难接受将心理学统一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心理学或生物科学的进化论之下的观点。因此,围绕着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的争论,在当代仍是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心理学的科学性持有以下3种观点:心理学只是一门前范式学科而不是科学;心理学研究太主观,达不到科学标准;心理学部分是科学,部分不是科学。事实上,人作为复杂的社会实体与自然实体,至今还没有一个心理学学派能成为心理学公认的范式,虽然当代心理学正朝着研究人脑的单细胞活动以及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发展,但是仍不能肯定认知心理学能够成为统一心理学的科学范式。目前心理学中也缺少或者至今尚未出现一个理论能够解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往往是一种理论适用于解释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动,就不能解释另一种水平的心理活动。例如,完形理论能解决知觉,但对记忆无能为力;条件反射理论能解释学习,却不能说明人格。可以预见,多样性仍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而对研究主题多样性是心理学分裂的表现这样一种观点,目前仍不能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的多样性与精细化有利于对人类心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将变得更加开放,多种方法与理论的灵活选择有助于更为准确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三、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搭建沟通的桥梁。
当代心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以及有时相互冲突的特征是未来形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正如荣格曾预测的:“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存在,或者假设只有一种心理学原理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专制,是一种伪科学的偏见……,即使这已在科学精神中发生了,也不应该忘记,科学不是生活的知识大全,实际上它只是人类思维形式之一。”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是多样的,它解释的是人的行为,它的多样性就像人的多样性一样。葛鲁嘉曾对目前心理学存在的形态进行归纳,认为心理学共包括6种形态: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和资源形态的心理学。他还认为,各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不仅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现代科学心理学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清除和埋葬了其他形态的心理学。相反,那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被埋藏的矿产,它们仍然存在着,并在特定领域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虽然当代心理学中科学形态心理学一枝独秀,统领心理学发展的风向标,但其他心理学形态仍存在,只是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地带。这种心理学多样性共存的观点也预示了心理学的另一种形态,即心理学的未来形态。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发展是基于心理学其他形态基础上的自然演进,这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发展所产生的。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必将在吸收心理学的诸多形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这种未来形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仍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彰显的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的各具形态的心理学。虽然目前还不能清晰地预测未来形态心理学的具体理论、方法取向,但是可以预见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心理学观的开放与兼容并包。传统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始终将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作为其主要特征,而未来形态的心理学所持有的是一种大心理学观,它将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改变心理学的自然主义和生物主义倾向;强调主观自觉性的个体与群体心理的研究,既注重对行为的研究,又注重心灵体验与价值观念的研究,以改变机械主义与个体主义倾向;强调主客统一方法的运用,既注重实验方法,又注重现象学方法,改变单一实验主义或现象主义倾向。
第二,心理学研究取向与方法的多元与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心理学导论》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趋综合是当今世界心理学的一大趋向。因此,当代心理学要综合利用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观点解释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形成机制。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不是同意或不同意某一流派,而是从各派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有益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综合性心理学发展可资借鉴的资源。
第三,强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水平。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假设的传统心理学给心理学带来了崇高的科学地位,也给心理学带来了恶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说,它导致了重视实验数据资料的积累,而忽视理论建构,造成了盲目的实证研究和严重的理论贫困;也给心理学带来了自恃清高和对其他心理学传统的盲目排斥,使心理学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前瞻性和丰富的文化滋养。未来形态的心理学应更加注重小理论的大综合、大理论的新建构以及大小理论的和谐发展。
第四,理论与实践由“分离”走向“对话”。在心理学史上,除了铁钦纳主张“象牙塔”式的纯科学研究外,几乎每一个心理学流派都主张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从美国心理学会分会中应用心理学所占的比重就可见一斑。目前西方应用心理学主要应用于人事行政、工业生产、商业消费、学校教育、心理咨询、司法、医疗卫生和国防军事等领域。然而西方心理学的分裂曾一度导致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相互贬低和仇视,这种局面未能促进心理学的整合发展,反而加剧了心理学的分离。因此,未来形态的心理学要扭转这种局面,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使其从各自分离走向相互对话。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多样性并没有导致心理学的进一步分裂,学科愈来愈精细化反而促进了学科的深入发展。为了避免心理学陷入虚无的相对主义泥潭,心理学的多样性必须被冠以科学之名,也就是说,多样性的心理学应该在各具形态的心理学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信任、尊重的氛围,打破心理学理论间“不可通约”的教条,将“第三种文化”作为沟通心理学的历史形态与未来形态的桥梁,在此基础上,使心理学成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相对整合性的科学。尽管在多元文化和后现代背景下心理学的科学化与统一道路漫长而艰巨,但我们仍对此抱有乐观态度。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七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心理训练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八
一个很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进口国的企业或相关行业,特别是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或行业,会受到进口产品的影响,其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也就是说,设置壁垒根本上是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行业。由于各国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需求偏好与经济禀赋等客观条件上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国的技术性措施之间产生着分歧,为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各国间必然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理性的国家知道,如果双方都不设置技术壁垒,他们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0.5个单位利益,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但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他们的占优策略。因为,在一方设置技术壁垒行为被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对方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那么他将获得1个单位利得;如果对方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则会使自己造成1单位利益所得损失。相反,如果他选择设置技术壁垒,他的利益所得损失为零。根据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每一个理性主体都会剔除严格的劣策略(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去选择设置技术壁垒。因此,尽管各国都知道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考虑到在其他国家设置了技术壁垒之后自身的利益会有损失,所以,为了能够回避这种风险,各国最终还是有很强烈的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愿。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壁垒设置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是各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各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在一个民主的政体中,多数人的意愿应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少数利益集团受到损害时,迫于政治压力或为了赢得更多的选票,政府往往采取了少数利益集团的建议。这与关税的实施是相同的,关税的采用必然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技术壁垒的设置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较少的产品选择和较高的消费价格。但不同的是,技术壁垒的设置常常是符合了或者至少表面上符合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消费者生存环境的洁净和安全等),相关的'压力集团有更好的口实来要求技术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市场结果,对经济个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有资源配置和福利影响,理性的经济个体对不同的政策及其市场结果也有一定的偏好,必然会通过施加各种政治影响以实现自己的偏好,获得利益最大化。消费者人数众多,利益分散,每个消费者难以察觉自己在贸易保护下的福利损失,而且消费者更多的是注意他们在生产方面的地位,这个地位的维护和提高经常得益于进口保护政策。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一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与平衡的结果。
假设1:一国政府g有设置和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两种选择,国内生产者p有生产和不生产产品两种选择,但生产的产品在同国外产品的竞争上没有优势,国内消费者c有购买和不购买国内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两种选择。那么,我们可以建立如图2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由图2模型可知,当政府选择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该种产品可以自由进口,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也可选择进口的该种产品,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低于国内生产者的价格,消费者当然会倾向于花费2个单位的利益损失购买进口产品,但此时国家和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则国内生产者就会要求国家对该种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也会认为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则会导致进口产品对国内的垄断,国内生产者的大量倒闭,造成国家巨大的逆差,不利于本国该种行业的发展,从而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企业进行保护。当政府选择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会对该产品的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减少进口产品的数量。此时,尽管国内该种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会低于进入到本国市场的进口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该种产品,会造成自己3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会得到2个单位的利益,政府得到1个单位的利益;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进口产品则会造成自己5个单位的利益损失,国内生产者什么都得不到,政府能得到3个单位的利益。由于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后,消费者购买该种产品的支出增加了,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要求国家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形成了国家——国内生产者——消费者三方的博弈。但只有当国家认为国内该种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才会逐步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
假设2:一国内有两个企业a和b,企业a已经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在市场上具有稳定的销售份额,且企业a可以通过要求政府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打击其他竞争者。企业b打算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对企业a的竞争实力不完全了解,无法判断企业a在企业b进入市场后的反应,此时,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建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一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领先企业;二是企业a是属于行业一般性企业。具体博弈策略及利得见图3和图4:
在图3中,由于企业b是该行业的新来者,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都不会比企业a更有优势,而企业a是该行业的领先者,企业b的进入对企业a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当企业b选择进入市场,且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国外企业也会进入本国市场占去一定份额,所以企业b一定会倾向于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当企业b认为进入该市场所得到的收益太少而选择不进入该市场时,对于企业a可以在本国市场上得到绝对多的收益,但是,如果要求本国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a便可以取得本国市场上的绝对垄断。所以,无论企业b选择进人还是不进入该产品市场,国内总会有企业要求政府要求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图4中,因为企业a在该行业的竞争实力一般,所以企业b有可能在进入之后与企业a一统市场,由于这两个企业本身实力都一般,会做各方努力,为自身减少竞争对手,扩大所得收益,所以,无论企业b进入市场与否,企业a都会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止国外企业进入本国市场。而当企业b进入市场后,就会同企业a一起要求政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获得最大收益。
总之,对国家而言,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尽可能地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护那些缺乏国际竞争优势或者幼稚产业,不得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而言,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无疑会为自己的产品减少竞争对象,可以得到更多利益;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更强烈的竞争,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品选择和较低的消费价格。所以,由于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弊不一致,一个国家是否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何种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是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3、结束语。
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所以能以一定的合理性来增加出口国产品的出口成本,从而起到限制其出口的作用,又因为它可以调控经济贸易利益,所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科技、政治上的优势,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对世界公平贸易带来极大危害,打乱世界贸易秩序,阻碍国际贸易正常发展。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人世”不久、且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国外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不仅大大限制了我国的商品出口,而且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加快发展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区别对待,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应对那些不合理的技术壁垒。同时,我国政府也可以考虑对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基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政府的主动干预而形成,也可能是其中涉及的不同利益方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国家间贸易政策博弈和各国内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互博弈的角度,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及对各利益集团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相关部门拟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九
摘 要:回顾三十年的成长历程,有过欢乐幸福时光,有过失败也享受过成功,承受过自卑,也使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工作后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对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急切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能更好的生活。
(一)我的心理发展史。
我1980年10月出生在一个农民教师家庭。祖上种地,父亲是民办教师,后通过考试转正,母亲在家务农。我在家是老大,还有个弟弟。自幼家境贫寒,印象中,父亲一直向我们弟兄俩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好好读书,脱离在农村种地的命运。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节省,因为我们是弟兄俩个,家庭负担较重。从小我在父母眼里,就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亲戚邻居们都夸我聪明,勤奋,踏实能干,成绩优秀。我也一直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基本上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成长……初中中考时,我16岁,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升学读高中,还是考中专,将来早点就业?当时,我特想读高中,因为我一直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要能做到。我很想读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大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96年填报志愿的情景:当时我已经填了高中志愿,但是我们副校长把我喊进办公室,让我重新考虑。因为之前我爸爸就已经和校长打过招呼了,让我填报中专。记得那天下午,我课没上,骑车回去问我妈妈。我母亲向我讲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让我填师范,如果考上,尽快就业,下面我还有个弟弟也要读书,负担重。我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由于我一直比较听话,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最终我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不出所料,我顺利考上了师范,在当时等于拿到铁饭碗。在我们农村人眼里,很是羡慕。可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很高兴。到了师范,我积极参加自考,希望通过自学,实现自己大学梦想。因为我不甘心,每当我走到天中校园门口时,我还总觉得有点遗憾,没进入高中读书。
当初不应该读中专。一边教书,一边自考拿到了大专文凭。小学最初几年,工作上感到并不顺心。虽然我起早贪黑,刻苦努力,但是,始终觉得教书不够自如。我音乐,体育,美术,一样不精通。我感到自己教书枯燥乏味。我这时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只会读死书,我觉得小学老师要棋琴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一度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教小学。当时我很苦恼,彷徨,甚至怨天尤人。我尽心尽力,三年的小学工作,还是得到了大家认可。后来我又调到中学任教。一进中学,我带了两个班语文,一个班班主任,课务很重。工作上,我处处争强好胜,很想表现自己,结果有的人际关系又没有处理好。繁重的课务负担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再加上由于自己平时说话比较直,只会教个死书,得罪了中学部分领导。最后,三年初中教学下来,我又被调回原来任教的小学。
重新回到小学教师岗位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同事们不理解,社会上的传闻,自己压力很大。我确实有点想不通,工作上,我勤勤恳恳,尽心尽职,教学成绩并不算差。为什么却得不到大家认可呢?自卑的心结从此在我心里埋下了根。我甚至有点自暴自弃,打算放弃教师职业,出去打工。工作上没了激情,人也精神不振。焦虑、困惑、抑郁等等让自己抬不起头来。这时弟弟又读了大学,考了研究生。我更不甘心,我总想证明自己。后来我又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做生意,但生意并不理想。2006年,我又迷上了彩票,结果亏了好几万。此时的我众叛亲离。07年,我儿子又烫伤,在南京住院二十多天。接连的不顺心,巨大的压力甚至让我想到了死。07年我准备离家出走,最终在父母的劝说下,妻子(妻子是中学老师)的感召下,想到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我又回到了温暖的家。父母帮我还了债,妻子也原谅了我。此时我痛定思痛,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通过不断自我充电,加强与同事交流,我在小学工作岗位上还算得心应手。这几年,我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工作上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我的奋斗目标。
我今年三十岁了,回首往事,经历坎坷,酸甜苦辣遍尝。我对自己总体评价是:勤奋刻苦,正直善良,感恩乐观,有责任心,性格要强还算开朗。我也清醒自己的性格弱点和不足。在情商培养,心理健康方面还需要多学习。人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追求自我的实现,我要不断学习有益的新知识、接受科学的新鲜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同时人的一生离不开集体和人群,我们做人就要做正直的人,时时坦诚以待,处处与人为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避免问题,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回避问题。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总之,我们要自己生活的快乐,还要能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我的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二、我要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成为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辅导员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样心理健康辅导员才能承担起有效辅导来访者,使其心理健康的责任。
2、积极的人格魅力及真诚的爱心:
人格力量是心理健康辅导员能否给辅导对象树立榜样的决定因素,也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是否具有凝聚力与说服力的首要因素。良好的性格特质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在工作中向辅导对象展示并感染辅导对象的人格力量的一个内容,总的说来,应该是活泼热情,大方有礼,谦虚大度等。同时,作为一个心理健康辅导员还要有爱心,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只有有爱心才会博得对方的信任,有了信任,对方才能接受你的心理辅导,也就是说,对待每一个心理有特殊问题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
3、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心理健康辅导员与辅导对象心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辅导员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在自己的工作中。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在现今社会大背景下,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防备心理疾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辅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对每一个辅导对象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以便日后发现辅导对象产生问题的根源,为以后的具体辅导打下基础。
第二,了解辅导对象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健康辅导员不需要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样掌握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需要了解辅导对象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以便对辅导对象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敏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第三,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沟通。
技巧。
心理健康辅导员应会做一些心理咨询的基础工作,并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我的职业奋斗目标。
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辅导员,让自己与时俱进、把握现在、建设未来、与辅导对象共同成长!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永无止境。在心理健康辅导员本身成长过程中、在帮助辅导对象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科学的道理不难理解,而将心理健康辅导的技术个性化地应用于每一个督导对象,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完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未来的道路崎岖而漫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必将积极学习、认真对待,努力的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力争做好这份十分困难但却意义重大的事业。
参考文献: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学生。据可靠资料评估所得,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目前,贫困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但是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目标不能单纯地放在经济上的资助,更要侧重于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无力支付学习生活费,这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1.自卑、悲观地面对学习、生活。
在高校中,有着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障碍,过于将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从而退缩、逃避、离群、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学生长期压抑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将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其学业难以为继,少数学生甚至走向极端。
2.比一般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生活压力。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也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人际关系受挫。
自卑是贫困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成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渴望融入群体,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自卑的心理和自尊心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易敏感,易冲动,常常让周围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一些贫困生竭尽全力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经济上的劣势,因为承受过多的压力,使得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1.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
这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90%的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山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一是家庭收入少;二是家庭子女多;三是意外灾害,使家庭经济水平出现经济危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经济上的贫困,迫使贫困大学生很难实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等,从而使其处于边缘位置。
经济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为了维系学业,在学校期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但同时为了获得奖学金又要拼命学习。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既要学习又必须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成绩排名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强烈。
2.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第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大学生活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只是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新环境中失去了成绩优势,因此只能获得较低的评价。
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第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很多心理有问题的贫困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没能理性地正视“贫困”这个问题,很多贫困生都以贫困为耻。他们无法战胜自己,心门无法打开,以致把一些情绪埋在心里,再选择畸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偏激地对待生活,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针对贫困生的高校学生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效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化解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地给予诊治;对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识别和及时干预等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方法,尽一切可能阻止过激事件的发生;一旦过激事件发生,能快速反应,按照有关预案做好心理稳定工作。
1.基本原则。
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社会关注。
全社会要一起齐心协力来解决影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即经济困难。
3.学校关注。
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及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加以解决。通过构建“奖、贷、补、免、捐、勤”等多方式资助体系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通过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建立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氛围,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自我调整。
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一点。通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减轻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将经济压力转为学习生活动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当前困境。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理论界,(12):204~205。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一
21世纪以来,中小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为培养心理教育人才已开设心理教育专业,该专业目前在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今后将逐步加强实践性、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就业政策。
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人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及教师因为压力大、负担重等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救治,人何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大部分心理学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改革以及进入新世纪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之后,在全国各地方院校陆续开设起来的。旨在为全国中小学校输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心理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起步更晚,发展历程更短。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在我国,2012年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纲要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
中小学生及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亟须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干预。然而,教育政策制定的背后,存在着实施过程的步履艰辛。不少学校对加强中小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政策只是“纸上谈兵”,偏远学校根本不设置心理健康教师;除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以外,其他地区更多的是形同虚设。不少学校对教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冠之以“心理教师”之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些现状启示我们对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专业设置与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专业学习上的指导意见以及就业方向上的借鉴。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近年出现的“漂一代”有特定含义,就是寻找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漂一代”这个队伍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漂的内容不同,理由也就不同。主要分析“漂”行为的心理原因,以及“漂”行为的心理问题,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自身的意识和社会各界的引导。
漂,由漂所构成的词语,如“漂泊”、“漂游”、“漂浮”等,都有“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的意思。近来出现的“漂一代”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指那些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城市,在当地生活但却没有当地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他们主要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这些人在心理上更是一种漂的状态,也许很多漂的很成功,但很多人的内心,却还缺少一种心灵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心理的漂”应该是“漂”的第三层含义。所谓‘漂一代’,就是寻找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一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我们注定是漂的一代。学子们外出求学(大学的、研究生的、在国内的、去国外的……),然后为了工作再度选择;工作的学长们,出差的出差,跳槽的跳槽;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外出谋生,不断变换工厂和城市……他们为什么要漂,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漂的内容千差万别,理由也有一些不同。本文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作几方面的心理层面的分析:
(1)依赖心理。这个在校漂一族身上有较明显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要求过高,不愿吃苦,过于依赖家庭和学校。他们毕业时不去工作,不去社会上闯荡,而是选择“漂”在校园。从表面上看,他们和在校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教室自习,图书馆查资料,食堂用餐,操场运动等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于父母,没有生活的压力和后顾之忧,在学校,学习、生活、锻炼、精神等各个层面都可以得到满足;在外,学生的身份也可以得到许多优惠,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依赖。家庭给予的关照和学校环境的舒适,促成了他们漂在校园,而不愿去社会上锻炼。有位发展心理学专家认为,校漂族在“心理层面上还未完全‘断乳’”,对家庭、学校一时无法割舍,这势必加重他们“等、要、靠”的依赖心理。
(2)逃避心理。由于信息时代发展迅速和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人们面对就业难、竞争剧烈、环境险恶、人际关系复杂等一系列社会现实,有的大学生毕业时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就选择“漂”在学校准备考研。他们是想提高学历,学到专业知识,以增加就业筹码,这个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部分在学校吃、住、玩,做少量兼职维持生计,等待工作的好时机。虽然他们的出发点、目的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但他们的心理素质有脆弱的一面,不愿面对现实、面对竞争,这种逃避心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还有一部分工作一族,他们的心理脆弱,心理压力大,怕承受挫折和失败;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思想容易受到冲击;面对工作难题,或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一次一次地跳槽。这种不敢冒险、自卑或不自信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习惯性地逃避,频繁地换工作。
(3)横比攀高、从众心理。由于人的趋利心理,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利益的大小、收入的高低等,主观上形成向高处看齐的心理。对自己去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考与定位,看见他人在某个地方得了很多的利益,就盲目地抛弃一切,也跟着“漂”到那里,梦想也获得他人那样甚至更多的利益。这种攀比、从众的心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应该避免的一面。
(4)自我意识增强。现在的青年自我意识觉醒,不再像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接受工作的分配,不再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思想观念。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尝试,敢于决定,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会在变化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追求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他们的思维也逐步从经验型向思维型转变,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增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相信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种“追求个性自我”的行事准则,使他们不顾父母的命令和他人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漂或不漂。
也有的人“漂”的目的是为了自由,不想被用人单位或其他外界所束缚。相比其他的“漂一族”,他们的理由显得有些激情。“我不想只绑在一份工作上”,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糊口,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想要什么,目前这份工作能带来什么,自己能够给工作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领导要自己做什么。他们注重内心感受,对“漂”的生活甘之如饴。
(5)自身需要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长年“漂”在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群。又由于他们的弱势边缘地位,经常处于不安定的状态,没有安全感,所以在“漂”的过程中也渴望安全感的满足。也有一部分人已获得了基本的需要,但他们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存状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当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向更高层次进发时,永远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裹足不前。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强烈的成就动机驱使下,他们毫无顾忌地开始“漂”的生活。"。
2“漂”行为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上面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漂一代”的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好或者是不好,但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1)自身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漂”人由于无法与当地人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这种失衡心理会有多种不良影响,其中心理上就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他们不被接受,不能正常交往和工作,甚至还被伤害了自尊心。这使得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份自卑,还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力各方面产生怀疑,由此就导致了他们情绪的压抑。由于他们的人际特点,和别人无法建立起很好的信任,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所以,他们的不良情绪不能正确地宣泄,没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疏导,只能压抑在心底。这样长时间的堆积,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也会出现心理疾患。
(2)思想与道德观念冲突。
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父辈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都受过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当他们漂到另外一个地方,面对更多选择心有所‘漂’,或者面对另一个现实的时候,心中所想所期待的和现实差距太大,这时就会有内心强烈的冲突,无所适从,感到忧郁、彷徨、苦闷。特别是面临道德和现实需要的选择时,内心就会陷入一种混乱的境地,潜意识里正统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价值观,难以抗拒大量涌入的现实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加上自身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心理的郁结就更多,也会有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
(3)矛盾的性格。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格的独立性的发展。“漂”的人要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地位,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判断能力等,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同时他们在新的地方没有太多复杂的关系网络,没有依靠的对象,所以在面临问题时,独立性人格和自主性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漂”一族的血缘纽带被打破,在内在情感上,他们是孤独的,孤独的灵魂、漂泊的身份特别需要一种情感的依托,以排解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样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身份和归属感上都试图依赖组织、公司等,顺从大多数、模仿他人、随波逐流,就成为他们难以克服的内在性格。用哲学家的话语概括这种矛盾性格,就是一方面富于个性化、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是同质性、齐一化的。
(4)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漂”的人当面临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面对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现实时,有的已开始不信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顾一切地希望融入新的文化。这会导致同一性的中断,竭力否认自己的身份,特别是看到与其他人的巨大差异时,自我同一感就更受打击,对之前所赋予自己的角色产生困惑,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有职业认同感,很有可能会拉帮结派,以这种极端方式,在小圈子中获得自我认同和同一性的满足。
电影《世界》的海报上写着“我们是漂一代,漂在这个世界”。是的,生活要我们“漂”起来,“漂”是为了追求自由,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不能让自己漂浮、失去自我,这就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和对自我的认识,正确评价和发展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适当的引导。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三
部分大学生存在礼仪修养缺失,如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仪态、沟通中不够有礼貌、用语粗俗,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争吵、打架;与老师沟通,缺乏应有的尊重等等。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多方面,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偏差,还有大学生对自身内在礼仪修养的要求不够。
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学生从高中完成向大学转变的重要时期,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相应地开展了专业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但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并未将礼仪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中。笔者认为,基于以下三点原因,高校应将礼仪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是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关键成长期。
随着心智的不断健全成熟和年龄的不断增长,当代大学生在性格、情感、意志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性格更加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也更渴求精神和情感层面的交流。融入陌生又新鲜的集体生活后,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获得友谊和情感的满足。
2.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和必要途径。
能否与周围的同学、师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丰富的社交活动,对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处于被动生活的游离状态。每天看似过着“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宿舍—食堂—教学”三点一线的规律生活,实际上处于一种孤立、封闭、没有明确目标的“混日子”的状态。他们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生活的突破和创新。渴望被了解,渴望交友也渴望情感,但缺乏对友谊和友情的正确认识,人际社交方面知识和技巧十分匮乏。不懂得表达,也不主动去了解他人,很难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越早让大学生们掌握人际交往的礼仪,对成长就越有利。
3.优秀的个人礼仪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体现。
做过辅导员的老师们应该对宿舍矛盾、学生干部竞选失败导致同学关系紧张等现象颇为熟悉,相当一部分同学之间存在人际交往及个人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处理好了,学生会学会适应环境、包容他人,反之,会导致“大学梦”还没有开始便淹没在自己的世界里。而礼仪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学习礼仪,能提升个人修养,尊重他人,更好适应大学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了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顺利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宜早不宜迟,中、小学时期学校没有对学生的礼仪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如果进入大学能处处可见学礼、行礼的良好氛围,对新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1.将礼仪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
高校入学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系统化的新生入学教育能够推进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模块化、方式多样化、活动项目化、主体全员化、载体多元化和影响长效化,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笔者所在学院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包括专业认知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礼仪与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图书馆入馆教育、学生事务介绍等。礼仪与行为规范教育是新生在入校后最先系统学习礼仪的第一次课程,通过讲座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包括为什么学习礼仪和日常基本礼仪知识两个部分。
2.开展礼仪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礼仪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大学新生,可以开展两部分活动,一是礼仪零距离活动,一是礼仪知识大赛。礼仪零距离活动包括新生辩论赛、和谐宿舍评比、班服班徽设计三个部分。通过班级竞赛,初步认识辩论形式及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逻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礼仪主题的辩论,能使学生掌握沟通礼仪、演讲辩论礼仪。和谐宿舍评比是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创意设计,打造不同风格的宿舍环境。有利于让同学们学会融入环境、掌握相互包容的礼仪精神。班服班徽是以班级为单位,设计班级标志,对设计作品结合其意义进行阐述。让学生们学会集思广益与分工协作,有效沟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感受到礼仪的核心内涵,即尊重。礼仪知识大赛包括礼仪技能大赛与经典诵读大赛两个部分,礼仪技能大赛是以礼仪为主题,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竞答、展示,经典诵读大赛由学生围绕礼仪主题自选作品,从中学习和了解礼的文化、礼的内涵。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五
阅读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记忆、阅读情感、阅读后产生的各种心态和效应。青少年群体由于身心的成长变化而表现出特殊的阅读现象。青少年在高中阶段生理上不断成熟,性别意识突出;在心理上也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觉观察水平显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追求自我的个性以及情感的控制。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经历着如此显著变化的时期,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也需要一种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释放自己心理压力的途径。而传统的语文课本或语文课外读物、名著对他们来说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这种阅读需求。在网络科技和电子产品日益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在网络上寻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眼光转向网络文学,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得知他们的阅读需求,从而探求他们的阅读动机及阅读兴趣。
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目前,国内点击率比较大的网络站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潇湘书院、榕树下,新浪、搜狐等站上也有相应的读书频道。但是在选择类型上,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不同的倾向,各个网站也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进行了阅读方向的分类。如在起点中文网首页的分类中把男生比较喜欢的玄幻、仙侠等和女生网作为不同的类别区分了开来,而潇湘书院则以言情小说作为主打内容,自称“女性免费小说网站”。所以,我们可以从性别角度分析青少年在选择网络小说时的阅读心理。
从传统的性格特征上来看,男生在交往中比较主动,擅长逻辑思维。而且在性别差异研究中,有一个得到一致支持的说法,即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倾向,并且男生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和竞争心理,因此在选择网络读物时更偏向于玄幻仙侠类和盗墓类的小说。
1.玄幻仙侠小说的幻想性与逃避现实心理的满足其实,到现在为止,文学界还没有一个对玄幻小说的精准定义。一般认为玄幻小说是建立在思维想象的基础之上,叙述具有特异能力的人物与实践的幻想类小说,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母体,揉和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主要代表作品有《飘邈之旅》《小兵传奇》。同样属于幻想类小说的仙侠小说是指“运用修仙之法突破天人之境飞升虚空的作品”[5]81。它与玄幻小说主要的区别点在于以“仙”为内核,作者往往会设置一系列仙术、仙药和修仙等级。主要代表作品有《诛仙》《凡人修仙传》。在主角的设置和情节的展开上,这两类小说也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小说中的主人公充满青春气息,具有坚强、率真、勇敢等美好品质,在个人奋斗和成长的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成为英雄或至尊。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虽然吸引了众多年轻美貌的女子但他却能专一深情。玄幻小说和仙侠小说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文本虚拟性”和“幻想性”,在构造方面极大地超脱了现实,展现出奇幻、荒诞、神秘莫测的幻想世界,情节上也是极富传奇性。从玄幻仙侠小说的精神特质上我们可以找到与青少年心理需求相契合的方面。青少年群体处于人生中特殊的成长阶段,通常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男生因处在叛逆期而表现出敏感的'状态,也常常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当他们想要塑造一个完整的幻想世界时,阅读的需要和动机也就产生了。在玄幻小说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冒险打斗的乐趣,在仙侠小说中他们可以领略主人公超凡升仙的本领,在众多女性角色对主角的温柔追求中他们可以享受被崇拜的满足感。在充满压力与无奈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的神仙鬼怪和梦幻场景都帮读者完善了自己的虚幻世界,从而满足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由于创作玄幻仙侠小说的作者大多数也都是男性,所以很多情节的设计都体现了男性的视角,比如主人公有好几个“红颜知己”,男生们自然更加喜欢阅读。
2.盗墓小说的悬疑性与追求刺激心理的满足盗墓小说一般指以盗墓故事为背景的恐怖悬疑小说,常常以诡异刺激的故事和场景、亲戚的悬念设置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代表作品有《鬼吹灯》《盗墓笔记》。盗墓小说的情节主要围绕着各种冒险展开,涉及一些神鬼志怪的灵异故事,也常常出现一些文物、考古方面的专业名词和盗墓术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的推动中被塑造得鲜明丰满,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渐渐浓厚。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们思维更加活跃,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三点一线的日常生活和升学的压力却常常使他们产生枯燥、焦虑的疲劳感。可以说盗墓小说中的冒险情节和悬念设置正符合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阅读需要。紧张刺激是盗墓小说给读者带来的最大感受,这样的感受正能用来调节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疲倦与压力,填补空虚的内心。读者往往可以将自己带入故事之中,体验那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当然,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深厚友情也同样感染青春期中情感丰富的读者们。
相比男生而言,女生的心思敏感细腻,易动感情,更加注重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女生对异性的认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言情类小说一贯是女生课外阅读量最多的类型,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穿越小说也逐步在女生群体中走红。
1.言情小说的浪漫性与渴望爱情心理的满足从上世纪台湾女作家琼瑶、席绢的经典言情小说到今天的网络言情小说,都是主要以爱情为核心,表现为冲破重重障碍追求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形式。一般来说言情小说的特征在于描写男女主人公浪漫爱情的成分超过了故事中其它的元素。今天,青少年读者们,尤其是在高中女生群体中比较流行的言情小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高中、大学校园内男女生爱情故事的校园爱情小说,代表作品有《何以笙箫默》《泡沫之夏》;另外一种是涉及现代都市女性职场、婚恋生活的都市爱情小说,代表作有《佳期如梦》《海上繁花》。这些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灰姑娘式”的人物,单纯善良,情感专一,很多情况下虽然其貌不扬却受到男主人公们的青睐与宠爱。而不管是在校园还是都市,男主人公们总是英俊潇洒、气度不凡。虽然男女主人公在恋爱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误解与磨难,但最后都能团圆美满,幸福一生。青春期的性成熟让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与对爱情的向往也随之而来。中国传统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学校和家长对性和爱情的话题的回避,导致青少年们,尤其是女生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好奇只能通过阅读言情小说求解。而言情小说建构的完美爱情世界就满足了女生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渴望。在阅读言情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带入书中那个单纯可爱的女主人公角色,体会爱情带来的美好感受和被帅气多金的男主宠爱的氛围。在校园言情小说中校园场景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纯爱的主题和温馨直白的文字也缓解了学业上的压力;而都市言情小说中对职场、政界、高干家族的描绘和对爱情与权利交织的复杂描写满足了青少年对现代都市社会的幻想。
2.穿越小说的交错性与自我实现心理的满足穿越小说是描写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时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活动的小说。在实际创作中,主人公主要还是从现代穿越到中国某个朝代,或者是架空的古代。主要代表作品有《步步惊心》《末世朱颜》。穿越小说叙述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在两种不同时空下双重生活经历的交叉体验以及冲突的描写。穿越前的女主人公接受的是现代民主思想和高等教育,虽然平凡普通但有一技之长。穿越后因自己原先在现代社会中养成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受到各种男性角色的钦慕,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在古代社会中大展拳脚。最后在现代爱情观念的原则下与男主人公终成眷属。虽然穿越小说中也有一些对于爱情的描写,但实质上它是以对时空的独特化处理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古今语言的对比和不同时空文化观念的碰撞让穿越小说比言情小说更多了一种新鲜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望。穿越到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环境中之后,独具现代意识的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不但体现了现代青少年女生对突破原有心理空间的诉求,也体现了她们对实现自我的渴望。现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但在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下倍感无奈,往往感觉找不到出路,而穿越小说文本则满足了青少年们实现自我的愿望。
(三)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阅读的过程。
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在读者通过视觉获取文字符号进入大脑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活动会根据大脑对文字的解码产生不断变化,思维活动更加频繁。青少年群体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大脑思维灵活,心理活动更加丰富,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感知和思考更加细腻。网络小说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很好地投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即对现实的逃避,对未知的向往,对原有生活空间的突破。当读者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姿态阅读网络小说时,更容易随小说中的文字描述展开想象。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作者通过对幻想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对人物细腻描写使读者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使读者产生“我仿佛就在这里”和“我仿佛就是这个人”的代入感,得到了感情上的共鸣,寻求到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在小说世界里可以完成一些虚幻的梦想,从而达到对现实生活暂时逃避的目的。
三、正确认识,积极引导。
虽然网络小说整体的写作质量不高,但它确实在青少年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充当了一定的调剂作用。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对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状态给予包容。其次,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读名著而是选择一些语言俗化、结构松散的低质量网络小说,很大程度上是缺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所以,教师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现在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文笔细腻、情节紧凑的优秀小说,教师可以在筛选的基础上推荐一些评价较好的作品,鼓励学生写下阅读感想,或者与中外名著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能力。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小说的作用,正确认识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心理,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做出应对。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六
1.教学理念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作为教学对象给与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指导。表面上看,课堂的教学效果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对现代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九年级数学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学校招收的教师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刚毕业的学生从事教师工作,虽然新教师具备老教师没有的不少优势,比如对新的教学理念更容易接受、知识的更新比老教师更快等。但是大部分年轻教师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工作经验,只能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受到新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情绪会带到教学工作中;责任感不强、心态不好、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不上去,会连带整个教育行业的失调,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3.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各种教学资源的缺乏,我国自古以来教育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的教学形式。该教学组织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一个班级,依据学校制定的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都必须保持一致。这就必然会存在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无论是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而班级授课制只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同一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授课,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肯定是极差。
二、提高九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既不能推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一味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将这两种教育理念很好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生活场景。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各门课程的任务繁重,如果可以采用恰当的情境进行讲授艰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出人意料。同时创设情境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教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以及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其二,教师的道德素养。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是不够的,教师不仅仅承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具备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高技能、高智商,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是一名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使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知识又指导应用于实践的效果。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传授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适时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事例,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机会,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数学课程。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七
高校新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疏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这便是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经笔者研究,目前许多高校新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例如:不适应高校生活、无法与同学和平相处等,这些问题会对高校新生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在心理教育中,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预防和促进都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健康。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其身心健康影响着其价值的体现。所以只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还不能充分发生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预防和促进上,通过积极的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掌握并有效的运用心理调解的方法,产生对过去的释怀、对现在的满足、对未来报有希望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实现理想自我。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八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一切都冲击着大学生,而我国常常以考试成绩的高低、知识占有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而心理发育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人际交往、恋爱、人格发展、价值取向、择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心理困惑,特别是近年来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有许多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自理、自立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团结协作的精神较差,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作者:彭锦屏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刊名:企业经济pku英文刊名:enterprise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b84关键词:
心理放大镜分析论文篇十九
为了有效实施心理引导,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壤,让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学习心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人格心理教育、经济心理教育、人际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性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其次要整体浏览教材体系,充分挖掘篇目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无论是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还是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样式,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可以是长远的,甚至是终生的。最后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的次序,分专题分阶段制定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和方法,并把该计划科学地结合到整个语文教学的大计划中。在人际交往的指导方面,以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苏教版)为例。
第一单元中:《我的老师》可结合师生在课堂、课余时间交往的几件小事,让学生体会师生交往的乐趣,从而消除学生与老师交往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敢于并乐于与老师交往。
第二单元中:《两小儿辩日》里的“两小儿”可以教育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能盲目自信、刚愎自用,应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三单元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结合十块大浮雕所展现的先烈们的英勇、无畏、顽强、奉献精神进行挫折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克服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选择积极的价值取向。
第四单元中:寓言《黔之驴》中的老虎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挑战自我、敢于斗争的人。
第五单元中:课文《三个太阳》中的女画家在离别南极时将自己与南极科学工作者交往的感受用“三个太阳”这幅画表达了出来。可引导学生学会向女画家那样通过言行观察认识生活中朝气蓬勃、团结拼搏、勇敢乐观、爱国等各种人,也启发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善于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在自己了解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了解你,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六单元中:《木兰诗》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理解、体谅父母的难处,长大成人后要以孝敬为重,即使委屈自己也要孝敬父母,这也是需要一种道德感的。这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教育有助于消除学生交往的心理障碍,如离群索居,厌世弃世;控制力差,争吵打架;拉帮结伙,集体犯罪等。
二.凸现特色,精心设计,优化听说读写的渗透方式。
听说读写相辅相成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原则之一。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听说读写活动有机结合。
1.融心理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新课标在阅读方面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可巧妙设计话题讨论,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学习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时,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它的比喻意义:当“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再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循循善诱,学生仔细品读可以接受职业心理教育。如果把“职业”换成“学习”,再让学生入耳入心地朗读,并用自身经验或身边事实逐条阐释四个乐学的原因,那么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受到一次“享受学习、享受快乐”的心理疏导。
2.融心理教育于听说训练之中。学习《五柳先生传》,在分析了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后,可借机让学生说说“我的业余爱好”,引导学生远离色情暴力影视书籍等亚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爱好,摒弃盲目模仿的好奇心理。学习《最后一课》后,我让学生结合小弗朗士这一人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学习的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体会。其中一(2)班李登峰同学是这样说的:学习了《最后一课》,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以前的小弗朗士。当美好的事物在身边时,只是不屑一顾,而当它消失时,却追悔莫及。情形逼人勤,使得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里认真听讲。所以我们应抓住身边美好的事物,珍惜它。对于每一件事,我们也应该改变态度,把这堂课看作最后一节课,这样会让你的听课效率提高;把今天看作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才会过得充实。在说与听的过程中,无论他本人还是其他同学都会受到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教育。介绍训练“当我烦恼的时候”,有助于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交谈训练除了采用师生间、同学间的对话方式,还可以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在家与父母交流,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既增强耐挫力,又有助于填平代沟、体验幸福。演讲训练“假如我并不富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和经济独立的信心,引导学生追寻美好的生活。
3.融心理教育于写作训练中。学生一般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写作伊始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作文如果能“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我真情”,就是佳作一篇。期中考试后可写一写《期中考试的得与失》,教师通过讲评引导学生辨证看待考试“失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学习应用文写作时,学生可在书信中向老师、同学或朋友畅吐积怨,以排遣心理压力;可做总结《说说我的制怒方法》,懂得“怒是猛虎”的道理,并掌握理智克制冲动的方法,让情绪表达渐趋成熟。学生流露在作文中的心理问题,如家庭不和的烦恼、考试的焦虑、与同学的紧张关系等,语文教师可以用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批语,及时抚平伤痛、澄清是非,告诉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联袂而行,使之能尽快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烦恼》一文中写道:在学校里,当我成绩稍有下降时,老师就会毫不客气地说:“你还是一个班长呢?就不怕别人笑话吗?”说得我无地自容;在家里,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妈妈走过来让我去打酱油,我不情愿,妈妈就说:“班长在家和在校表现要一致,爱学习固然好,但也不能不爱劳动啊?”我只好放下心爱的书本。你说,要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该多好。读了这篇习作,我深有同感,提笔与小作者谈起来:说的也是,有时候吧,人就是这样矛盾。不当干部吧,人家要说你学习这么好,怎么当不上干部,一定是没能力;当上了干部吧,别人就会以更高的要求来看你,你只能比别人好,不能比别人差。做得和别人一样好是理所当然的,得不到表扬;做得比别人差了,挨批评倒是首当其冲。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经历。但我想做什么事不求人人满意,只求问心无愧,我就心满意足了,想必你也会这样的。看完了我的评语,她写道:“看了老师的评语,我心中的烦恼已消除了一大半,我真为有您这样善解人意的班主任感到高兴。”
4.融心理教育于第二课堂之中。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心理疏导的领域。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文学社等阵地举行新书介绍、佳作欣赏、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近年来性犯罪与抢劫、盗窃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青春期心理教育讲座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广泛收集资料自己备课自己讲。正确的性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8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