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步骤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编写教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紧密衔接,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例,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要求和原则。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一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二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三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可比克”情景,要求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如何求一个曲面的面积?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再有就是练习的设计,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生活中求圆柱侧面积的问题(如,压路机前轮压过的.路面的面积大小;油漆圆柱状的柱子需要多少油漆?……)。
2、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情形,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3、重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后,先后设计了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及已知半径和高求侧面积的梯度练习,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在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判断、填表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处处从生活入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课前的导入,可以不用教具,用和学生一样的“可比克”,和学生更加贴近。
2.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充分思考,在这里我让学生很明显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暗示,让他们要注意研究的方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有长远的培养计划。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四
1、圆柱底面周长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
2、圆柱底面直径径是6厘米,高是3分米。
3、圆柱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0厘米。
二、选择题:
1、甲乙两人分别用一张长12。56厘米、宽9。42厘米的长方形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卷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合),那么卷成的圆柱体1。
a高一定相等。
b侧面积一定相等。
c侧面积和高都相等。
d侧面积和高都不相等。
2、把一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分米。
a。6。28b。12。56c。18。84d。25。12。
3、冬天护林工人给圆柱形的树干的下端涂防蛀涂料,那么粉刷树干的面积是指()。
a。底面积b。侧面积c。表面积d。体积。
三、综合练习。
2、是一个圆柱形状的'蛋糕盒,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12厘米。
(1)做这样一个蛋糕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四、拓展练习:
思考: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五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七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茶叶盒,剪刀,计算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看,这些圆柱形状的物体。(课件出示)这些圆柱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课件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求的是圆柱的什么?(让学生边演示边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要求“制作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面积和2个底面面积。(边指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3、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要求,结合圆柱的特征,用剪一剪、比一比等方法进行研究。)。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便结合电脑演示,进一步加深理解。
6、学习计算圆柱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你现在会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便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只列式不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想法。
2、完整解答下面各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问:要求“制作笔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集体订正。)。
四、知识拓展。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
师:增加了几个面?是怎样的两个面?
(课件演示)。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八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展开图进行比较、区别,从而使学生清楚: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4.教学例2。
(1)投影片出示例题2、圆柱的几何图形和表面积的展图。
(2)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让学生观察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并小组议论: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再按顺序说出求表面积的具体过程。具体计算由学生完成。
(4)指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并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有关的计算公式。
(5)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讲解题方法。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示: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发现计算结果是1800平方厘米的让该生上黑板上做。
(4)订正,让板演的学生讲解题的思路和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的方法。
(5)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制作水桶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数多一些,这样才能保证原材料够用。那么保留整百平方厘米时,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也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所以这题的计算结果应是1900平方厘米。
(6)“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九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一)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三)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后作业。
(二)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
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
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一
《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1~22页例3例4,第22页“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特征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也为了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关于几何形体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设置了两个例题。例3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相应的“练一练”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例4是引导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经历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理解这些方法的来源,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从中学到一些数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积的含义。
(四)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判断、概括、推理”等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生知识的形成总是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情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演算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采用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概括、归纳、演算、交流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操作导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点。
学生以前学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是本课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这个环节我分3步进行教学。
1、卷一卷,感知“由直变曲”。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引导他们卷成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原来长方形纸片是一个平面;现在卷成圆柱纸简后,它还是平面吗?让学生感知“由直变曲”。
然后,我根据学生回答谈话: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是可以“由直变曲”的。
2、展一展,感知“由曲变直”。
首先,我让学生展开卷好的圆柱简。
其次,提问:这个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感知“由曲变直”。
然后,谈话:同样,在一定条件下曲面也可以“由曲变直”变为平面。
3、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个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通过这个环节的卷、展操作,让学生感知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的过程,使得“圆柱侧面积”的新知识与“求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联系起,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观察对比,推导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环节,我将分两步进行教学。
1、观察对比,理解圆柱侧面积含义。
首先,我让学生再次卷出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并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方形长宽。
(2)谁能指出这个圆柱简的两个表面?(现在是空的)。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二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
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
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2、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策:
加强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沟通与转化。
教学预设: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
如果底面周长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也能求侧面积?怎样求?
3、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可以求圆柱的表面积?怎样求?
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也能求表面积?怎样求?
(以上整理中,根据师生问答,补充数据,学生口头列式,不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第24页上第5题:读题后,请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析校对,理解解题思路。理解只要计算一个底面积。
2、第24页上第6题:读题后,请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析校对,理解解题思路。理解只要计算一个底面积。
3、第24页上第7题:读题后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算式板书于黑板上,集体分析校对。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单位变化情况。
4、第24页上第8、9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再指名分析交流解题思路,说明想法。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5、补充:填空:
给一块边长是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配上一个底面,做成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
(1)6.28÷3.14÷2求的是( )。
(2)12×3.14求的是( )。
(3)6.28×6.28求的是( )。
(4)6.28×6.28+12×3.14求的是( )。
(如学生有困难可用粉笔操作演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见补充习题)。
课前思考:
本课时是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练习课,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练习,选取了通风管、灯笼、无盖水桶、博士帽、花柱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解决“制作一个通分管或灯笼需要多少材料”等实际问题,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圆柱侧面积或表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堂上,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教材提供了插图,这样更便于学生思考该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还是两个底面加上侧面积或是一个底面加上侧面积。如果没有插图,也要培养学生读题时要认真分析所求面积是指哪一部分面积,再思考如何列算式计算。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整理题中的信息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思考。
如何提高计算正确率应该成为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课上可以结合个别题目进行一些计算方法的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计算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课前思考: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灵活判断,到底要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还是侧面积,要求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只需要计算侧面积,有的需要计算一个侧面积与一个底面积的和,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审题。
第7题要具体指导学生理解“博士帽”的结构,要使学生认识到每顶博士帽都是由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和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
补充的填空题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班级中很多学生都是只会做不会说。以后我也可以尝试多让学生做一些这样的练习。
课前思考:
《练习六》的后面部分是对表面积生活应用的全面开花,学生在练习中能充分感受不同的应用表面积的实际问题,开阔眼界。
第8题的计算结果是494.55朵,花柱上的花的朵数不可能是小数,实际教学时我想使用的四舍五入法,觉得多一朵还是少一朵,应根据实际空隙的大小来定,也就是得数小数部分的大小来定,如果超过一朵花的一半就补一朵花,反之就把周围的花松开一点就行了。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主要让学生计算关于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实际问题,从昨天的回家作业的正确率来看,计算的确是学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练习第8题的计算结果是494.55朵,学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学生认为应该取495朵,一些学生认为应该取494朵,我的想法是是否两种都可以呢?想请教各位老师。
总得来说,一部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他的计算能力和正确都非常低,尤其是遇到一些稍微复杂点的数字。现在的情况是尽管我布置的作业量不多,但是学生交作业的速度很慢,有部分学生一直要拖到放学后。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也有赖于学生的基础。
课后反思:
在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说:算水池抹水泥的面积有时不带盖;有时算包装纸只需要计算侧面积,风管、烟囱也是这样;有时算一个完整的圆柱体的表面积该给底面积乘2的学生们又忘记了。再加上有的题目数据太大,学生计算起来困难太多。有的学生是列式时侧面积和底面积理解分析的不正确。
由于学生本来计算能力就差,这节课的计算量又大,因此,关于圆柱表面积的练习课表现出了很多的问题。除了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学生以外,也要注重在练习的类型上下了一些工夫,以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上的难关。
课后反思:
最近有少数学生在课外作业时经常使用计算器,逼得我只好让他们完成每次的作业时要将草稿纸夹进作业本。在第21页的教材上,标注了一行小字,内容是今后涉及到圆柱、圆锥的有关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但我们现在每次的测试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学生学会一些必要的计算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今天的练习课上,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计算都比较繁琐。另外,有些题目对于最后结果还有不同的要求,在计算时也需要及时提醒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如第6题要求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还不明白这个要求,这样也常会给计算造成错误。又如,第7题的最后结果的单位名称是平方分米,而题中所提供的数据的单位名称是平方厘米,如果没有仔细读题的学生又会出现错误。第8题的计算结果是一个小数,而联系生活实际花的朵数不可能是小数,并且在取近似值时应该采用“进一法”。所以在计算中,我们要留意不同的计算要求,给予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课后反思:
由于今天的计算比较复杂,所以教学任务只完成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从课堂反映情况看,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熟练,但还需进一步巩固,第二,由于在上学期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习中,注意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后再解答,所以今天练习六的习题,我也同样紧扣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求这个问题实质就是求什么?怎样求?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学生理解比较到位。
与大家有同样的感觉,计算的正确率不高,且题中还有单位变化、取近似数等要求,计算难度更大了。
与同组老师商量,还得增加一节巩固练习后再上体积计算。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五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是一节数学探讨课,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认识圆柱体,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能力,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重点、难点重点:圆柱体表面积的概念。难点: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圆柱体实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式,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等系列活动认识形式,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一)开门见山,由面到体。
1、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怎么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2、实物出示茶叶筒、易拉罐等立体图形,从而得出立体图形概念。3、板书揭题:圆柱体的表面积,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对以前平面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性回顾。然后,再出示立体图形实物,在学生头脑上建立立体图形表象,并得出立体图形概念,从而点明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各个“面”的形状和面积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1)摸一摸,数一数;圆柱体它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可按方位给每个面标上名称。如:上面、下面和侧面。)。
(2)看一看,议一议;圆柱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4)指一指,说一说;从不同位置展开圆柱体的侧面,不断变换,引导学生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六
2、填空:
(1)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7.3分米。
(2)底面周长是 18.84米 ,高是 5米 。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底面积 b、底面周长 c、底面半径。
16、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 0.4米 ,高是 0.8米 ,要在水桶里、外两面都漆防锈漆,油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七
2、填空:
(1)圆柱的( )面积加上( )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3)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4)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5)计算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6)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
(7)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0)做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9.42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 )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1)把一根直径是20厘米,长是2米的圆柱形木材锯成同样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 )立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底面积 b、底面周长 c、底面半径。
(2)把一个直径为4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割成两个半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算式是( )。
a、3.14×4×5×2 b、4×5 c、4×5×2。
5、一个圆柱形无盖的水桶,底面的直径是0.6米,高是4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篇十八
2、填空:
(1)圆柱的( )面积加上( )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3)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
(4)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
(5)计算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
(6)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
(1)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7.3分米。
(2)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是5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底面积 b、底面周长 c、底面半径。
(2)把一个直径为4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割成两个半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算式是( )。
a、3.14×4×5×2 b、4×5 c、4×5×2。
5、一个圆柱形无盖的水桶,底面的直径是0.6米,高是4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班别: 姓名: 学号: 。
1、一个圆柱高9分米,侧面积226.08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6、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不计,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8、一个盛奶粉的圆柱形铁罐,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3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罐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9、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米,底面半径是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10、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0.8米,要在水桶里、外两面都漆防锈漆,油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9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