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实现目标和梦想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明确总结的目的,找准主要的关键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一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二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认真地阅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这本书。畅游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带给老师们激情和工作热情,因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动,更有以十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系列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醒”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平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师都认为写作好像都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很多数学老师也成长为了名师。因为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所使用的,所教学的,是曾经被人类视为上帝语言的奇妙的数,是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之书”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无论是中国人对圆形的迷恋,还是魔比斯环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后隐秘地运营着、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数字,都让人不得不对数学学科怀着敬畏。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切思维中最为严谨可靠的。可以说,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符合数学的以及接近数学的理论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人类最奇妙的经验。是的,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图形和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优秀的数学老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视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而且,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数学是目标最为清新,最能全面训练、准确反馈,以及提供智力挑战的学科,数学的课堂上,应该完美地实现这一切。”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三
从去年开始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其间有欢笑,有泪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这一点可能是没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无法体会到的。管理班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几十个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因此,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应富有创造性。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分析去处理。下面我就说一件在我班主任工作中感受很深的事:
我班有个学生叫陈凯,上一学期,我发现他总是低着头,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下课也不跟同学玩耍,一直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做任何事都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记得有一次,他的作业做得十分的糟糕,我把他叫上来询问原因,我刚要动笔跟他讲解,他便全身开始发抖,脸色变得十分苍白,在他心里,他认为这是我要打他的举动。那时我就在心里想这孩子肯定是心里有什么阴影。于是,我找来我们班的其他同学谈话,通过交流我知道原来二年级的他一直都是这样,一学期下来都不怎么讲话,老师也没怎么理他,同学们也慢慢地忽略这个男孩。根据他们的描述我心里猜想可能是家里的问题造成了孩子的内向与内心的恐惧。一次晚自习验证了我的想法。那一次,晚自习结束了,由于那晚讲解的内容样式较多,我要求孩子们把桌上的东西全整理好再走,其实就是一两分钟的事,可是突然间,陈凯的妈妈便自行走了进来,十分讽刺地对我说你这个老师怎么回事,怎么可以拖堂,你们怎么教书的啊,然后十分不礼貌地带走了他儿子,那时的我又委屈又气愤,可是更多的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总觉得这位家长与众不同,于是我便悄悄试探和他们同村的老师,才知道他的母亲有点神经质,顿时我的愤怒不在,更多的便是心疼。因为我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在家里经常要被妈妈无故地打骂,孩子的内心应是十分的恐惧。妈妈一词在很多孩子的眼里是爱,是呵护,是关心,是撒娇,可是在他的眼中是沉默,是严肃,是时不时的发火,残忍的打骂,妈妈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别人呢?那么他还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人会真诚地对他。在明白事由后,我找来了孩子谈话,没有谈及家庭也没有谈及学习,我只是告诉他从开学起,老师一直关注着他,原来他是那么一个文静沉着的男孩,上课能够做到独立思考,自修课严守班级纪律,老师十分欣赏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以后肯定大有作为,老师相信他,希望他能继续努力。刚开始谈话的时候,他一言,到最后他点头表示自己会努力,在我看来,这一次,我已在慢慢打开了他的心扉,今后的日子里,我时不时在班级里表扬他的行为,还不是奖励他小奖状,小礼品,同时希望每个学生向他学习,一下子他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孩子们都十分乐意与他交往,长期以往,他的性格慢慢滴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在渐渐地上升了,在上学期的期末也考出了优秀。现在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他了。
有教育家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特别是留守的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她们,使她们增强自信心。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
然而当我们到达这个有着近60年历史占地77亩的偌大校园,我惊叹起镇一级的中学竟然有如此规模。在谢校长的带领下,在那个并不起眼的小镇,我真的看到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校园广场上闪耀的退役歼6战斗机在告诉我们,“热烈祝贺我校校友颜鹏志、颜军荣飞过天安门”红红的横幅在告诉我们,这个学校是“全国空军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是雏鹰起飞的摇篮,是温岭国防教育的一大特色;让“礼义廉耻,百折不挠”、“以礼始、以礼终”的跆拳道文化;“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同伴心理辅导盛开心花,给师生带来享受和心灵的陶冶,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一级辅导站。猛然发现,不是学校名不见经传,而是我太孤陋寡闻。她用近60年的生命历程打造了一本厚实而丰富的学校方志,谱写了一曲激越跌宕的教育乐章。
下午,我们聆听了箬横中学心理指导中心赵蓉娇主任的“同伴辅导”成果经验交流。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层面追求“校际联盟、搭建舞台、全员参与、体验分享、同伴互助、携手共进”;心理咨询层面力求达成“助人自助、雄健心灵、挖掘潜能、自主辅导、受辅自主、完善自我”。赵主任着重从创建“心灵家园”、组建“助人艺术”训练营、形成同伴联盟、启动“1+1”辅导、实施剧本式辅导、开设同伴辅导活动课等六大策略进行了介绍。
让我触动最深的是最后播放的教师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幸福在哪里?》该剧讲述了一位深受工作困扰的体育老师,从早上起床,送孩子上学之后,就投入了学校一天的忙碌中去,每天都是在疲惫中度过。面对收入微薄的教师职业,内心矛盾重重,无助、失意、消极,找不到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这个心理剧其实也是千千万万工作在一线教师的心声。在心理导师的引领下,这位体育老师最终走出了消极状态,阳光面对自己的每一天。
赵主任说,这是“关爱你我,放飞心灵”为主题的教师心理剧比赛的一等奖。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比赛主题,自行设计和撰写心理剧剧本,并由各教研组内的教师上阵表演。把教师在生活、工作、人际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辅以心理剧技术进行表演,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该校校长谢林秋告诉我们,像箬横中学这样全校教师参演心理剧,在全国可能也是首创。通过心理剧舞台既丰富了教师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教师应对、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是啊,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工作的辛苦与生活的繁琐,事事牵绊,烦扰我们的心绪。然而,拥有积极的心态对于我们来说又是这样的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的心理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学生,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心灵强大起来!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所言:“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正是我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我觉得一个学校的精神,都是靠老师去践行、耕耘和传承的。只有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才能培育出朝气蓬勃的孩子。有幸福的教师,才会有幸福的孩子,幸福的教育。我们要善待安小这一集体,时刻把自身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准绳,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追求上进,讲求奉献,不断提升自我,轻物质、轻回报,重精神、重付出,让我们的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的情怀博大一点。我们要朝着快乐的、幸福的、美丽的安小教师而不断努力,用我们的幸福塑造孩子们的幸福,用我们的美丽塑造孩子们的美丽。
记得李希贵老师曾经说过:“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我想,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真谛。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淀,一种引领,一种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一件一件看似琐碎细微的小事以及应对这些小事的我们师者一个一个的行为。比如说孩子的文明礼貌,孩子的行为习惯……其所针对的应该是孩子们的品行与能力,所看重的应该是对孩子们默默的影响、培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我们的工作与学生真正的给予关注与投入,要把平凡琐碎的育人工作做到踏踏实实,步步稳健,真正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创新的思想是活力的源泉,我们要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创新我们课堂,不断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给我们的学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让我们时刻谨记这一句话,用好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向着阳光、快乐、幸福出发!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四
还记得刚从师范毕业时接了一个三年级的班,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课《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完课回办公室就听同级组老师说一节课四十分钟时间根本来不及上,而我为何感觉时间还有余呢?一个单元上完,测验的平均分比其他班差了一大截。于是,我知道我的课堂教学一定有问题。我向同级组老师求教,有机会就去听她们的课。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上课时,我的眼中只有教案而没有学生。我只知道教学时算准了时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下去,而没有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反应,学生只是表面听过而已,课堂内容根本没有学扎实,毫无课堂效率可言。我在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向往着能接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从头开始。没曾想,自己就真的与一年级结了缘,竟在一二年级里跌打滚爬到至今。这几年也摸索出点滴心得,供老师们参考。
一年级字词教学看似下“小菜一碟”,其实大有文章可做。过去在字词教学时,我常常越趄代庖,千叮咛万嘱咐“这个字不能多一点,那个字不能少一撇”。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一堂课下来学生打不起劲来,思想开始不集中,老师也感到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发现学习生字的规律是有规律可寻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关键是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例如:星期五在教授《看天鹅》这首儿歌时,我重点教学“鹅”字。我问学生:“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有的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这个字,‘我’加‘鸟’就是‘鹅’。”有的说:“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这个字,‘鸡’去掉‘又’换上‘我’就是‘鹅’。”有的说:“我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我加鸟,鹅、鹅、鹅’。”甚至有的小朋友能用猜字谜的方法创编认字,如:“我和鸟在一起,打一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眼睛看,用脑子分析,用小嘴说,不但记住了字形,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堂成功的课,精彩之处在于学生。学生说得好,一个接着一个回答,一个比一个说得响亮完整,就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确实,儿童必须经常运用其业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投入到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此时他们的能力与潜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期课改,一堂课三十五分钟,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实效。要提高实效,必须充分重视和尊重儿童的自身兴趣和精神需要,给予他们一定自由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一旦学生活动是出自第一需要的话,他们就能自发地控制自己、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投入,表现出纯真的自控能力,无所顾忌,目标鲜明;不因失败而停滞,不因成功而自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凭借灵活的教学策略使课堂“高潮迭起”。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我经常交替运用“对号入座”、“送信”、“生字宝宝不见了”、“猜字”、“放鞭炮”、“过山洞”等形式,使学生思维沉浸在新鲜的情境之中。同时,这些形式方法也具有及时检查、反馈的效果,提高了学习的密度。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而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写字、说话、朗读、背诵等诸多习惯的培养,只有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才能使之形成,而课堂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场所。
刚入学的孩子在写字时,常常会忘垫垫板,写字姿势也不够正确。于是,我。
编了一首简易的儿歌,在我让学生写字时,我只要说:“准备写字!”他们就马上接着说:“一压一垫,一尺一拳。”并边说边做。老师不但可以省下苦口婆心劝告的时间,而且还能使学生口到、手到,效果出奇的好。
当我要求学生齐读时,我会说:“准备读书。”他们就对着说:“左手按书,右手指书。”孩子们说到做到,动作神速。当比赛朗读时,我会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愿意和谁比,可以和个人比、也可以和小组比、全班比;还可以和所有男生或所有女生比;甚至与老师比。每到这个环节,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取长补短,读得琅琅有声。
由于时间匆匆,上述很多想法还欠成熟,做法还欠完整,恳请老师们指正、帮助。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五
此次谈话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变了,他们在玩车时不仅愿意借来借去,还能共同合作;放学时再没有孩子闹着要把自己的车子带回家;后来又有大班的孩子来借车进行活动,孩子们也能坦然处之。孩子们变了,我也尝到了故事教育的甜头。从此,孩子的小错误、孩子的点滴进步我都会将这些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来教育和鼓励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六
夜深了,思绪万千,无法入眠。
想的最多的,竟然是个人成长的“写作”历程。
小时侯,父亲是晓师的语文教师,三年级起,他就要求我写日记。起先,觉着新鲜,每天一篇;后来,不知要写些什么,变为周记;再后来,成了月记;再再后来,无疾而终。好在父亲一向开明,并不逼着我去写。
从上初中起,并没有人要我写,我却一天一篇写的很勤。最期待的生日礼物,便是一本硬壳的有着好看印花的日记本。到了读师范时,居然一天不写便无法入眠。工作后,可写的东西更多了,日记本越积越厚。
生了孩子后,开始写“宝宝日记”。没写几篇,被婆婆发现了,坚决不让写,说会伤了眼睛、累了身子。老人的话不敢不听,只好停了。开始几天很不适应,毕竟是十多年的习惯了。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人也懒惰了。一晃孩子十多岁了,日记的事儿再也没续上。工作后,写了些论文,在省市区级都获过奖。后来,论文满天飞了,便没有了兴趣。
有段时间遇到些事,居然写起诗来,在乡镇杂志上发了十来篇,因为停刊,也便歇了手。
有时候,有感于时事,便写自己的想法,拉拉杂杂的,怕树敌太多,只自己看看。
现在的我,经历了一些事情,心态平和了,少了些棱角,也不想去争什么,便又记起了曾经的梦想:写故事,为孩子写故事。只是还未曾好好的思索,不知该从何入手。
可能是家的温馨滋长了我的懈惰,真的应该做点事了。
我做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头疼的应该就是作文教学了,特别是身处农村,学生占有的读书资源和素材极少,作文的实际操作更加困难。为了能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学校特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一次作文教学座谈会,一次增强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方便教师之间就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下面就座谈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写,主动想写,而不是被动的应付。其次,要坚持上好作文课。课在语文教学中占较大比例,时间充裕。在这些时间里,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基础知识、作文技巧、写作步骤、修辞手法等常识。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生,各方面素质及知识本来就欠缺,要让他们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着实很难,不多加训练、培养、提醒,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如果能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而且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那么,这一切就显得非常容易。我的做法是:
禁止抄袭。题目布置下去以后,老师作一些指导,例如帮助审题,确定写作体裁范畴,引领写作思路,唤起记忆,提出写作要求等。然后留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让学生耐心细致,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完成作文。让学生先列出写作提纲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叫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口述,教师亦口头指导修改。
学生不会观察,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更不会描写对本来熟悉的东西,描写不出特征来。针对这些重大弱点,教师要下力气,费很多时间进行培养训练。
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进步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或在学校里的努力仍然不够,因而我们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在写的体验中,才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提升他们的思维整洁程度。
老师应该从眉批、段批、总评三个大的方面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方便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改正进步。
事实证明认真负责的作文讲评是学生作文水平进步最快的环节,而没有讲评这一环节,就意味着你之前所做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作业讲评时,可以选取写的很好的作文做为范文,师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写得好。再找出写的差的同学共同的主要问题一起探讨,切记单个打击同学,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是块硬骨头,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将其击破,弄懂题意,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七
近段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八
《新教育之梦》一书,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内容里也是以“德”为先。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南辕北辙;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缺点或错误熟视无睹,甚至宠爱有加,那教师的教育还能起作用吗?又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看来,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那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为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开展各种自然的德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我校,每年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和“书香校园”读书节等,的确使学生的心灵在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熏陶,从而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完善自己。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例如我班上的小豪同学,生性懒散,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学习上更是“得过且过”。我也曾经为他的不努力而大动肝火,伤透脑筋。升入四年级时,他的成绩是班上最后第三名。不管是语文还是英语,只要是背和记的内容,他就学得很吃力。但是我发现,他对数学却很感兴趣,每次数学测试都能得到很好的分数。于是,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奥数竞赛中,我鼓励他参加比赛。后来居然得了奖,从他兴奋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和渐渐树立起来的学习自信心。随后,我耐心地引导他明白“人一己百,奋起直追”的道理,并且不时地在班级里表扬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同学们都十分羡慕他,而小豪同学也更是干劲十足。最后期末考试,他的各门成绩都及格了。他高兴,老师高兴,同学们也高兴。从这一事例上,我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平等”在师生之间所处的重要性,失去了“平等、沟通”,失去了“鼓励、表扬”,特别对于一些常常犯错的学生,往往会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而放弃了努力。
二、积极做“理想智育”的探索者。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显得顺理成章;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也变得自然而然……其实,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智育”。
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九
今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计算机应用专业111班的班主任。在跟学生见面的第一天,我就申请了一个qq号码,取名为:康乃馨,并邀请学生加我为好友,班里有q号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加我为好友了。这是我为自己开展班主任管理学生工作的一个铺垫,业余上网时跟他们也会在网络聊聊天,他们也乐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我交流。通过网络,我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更新他们的说说,我浏览就能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您别说,网络里的交流还真帮了我的大忙。
有一天,一位向来很乐观的女生精神萎靡不振,她空间里的说说流露出很伤感的情绪。问她怎么了,她都说没什么。第二天一大早我去宿舍检查内务的时候,夜检登记表里记的'是同一个宿舍的三名女生请假。我心里明白了这3个女生昨晚是夜不归宿了。一进宿舍,看到她们三正在吃早餐。我不动声色地问:“昨晚上哪里去了?”她们齐声答到:“去网吧通宵了。”再问原因,谁都不开口了,什么都问不出来。我说:“给你们一个早上的时间考虑,到底要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夜不归宿去网吧。”中午放学回到家,我打开电脑上线,乐天派的签名闪烁着: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发话过去:你们昨晚的举动很让我担心。我的乐天派怎么了?最近有什么烦心事?她回我:因为上课迟到被任课老师点名了,我从来都没挨这样过。我们三个都迟到了,但是不是故意要迟到的。我说:迟到也不能成为夜不归宿的理由啊。她说:我本来不想和她们去网吧通宵的,但是不去她们又说我不够朋友。我告诉她:你们女孩子出去通宵真的很不安全,浪费钱不说,还摧残自己的身体,暂时的发泄也于事无济。迟到了以后注意就行了呗,干嘛要用这样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呢。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而不是一起下水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也有这样那样的诱惑在向我们招手,我们要学会向他们说no,不要因为情面而去做原本自己就不想去做的事情。她说:其实我们都已经知道错了,也已经写好了检讨书放在您的办公桌的抽屉里了,以后我们绝对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了,请您原谅。
周会课的时候,我就此事做了一个主题班会课:守时、律己、友情。让同学们懂得要做时间的主人和严格要求自己,朋友之间要共勉互助。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班主任,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基础上创新班主任工作新模式。我是通过网络交流,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互动的桥梁,通过网络零距离轻松的交流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更乐于以这种交流模式接受我的教育,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感情更融洽。现在她们一看到我到宿舍,就异口同声地叫我:我们的黄妈妈来了。这也是我当初起网名为康乃馨的喻意所在。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一
“只有不敢画的孩子,没有不会画的孩子。”
自从女儿出生以来,我常常从女儿一些不经意的游戏和涂鸦思维中悟出了许多教育的思想。
许多学生在幼儿园时个个都是画画能手,他们信手乩来都是画,其想象之大胆是我们这个年龄所无法超越的;到小学时也还能画出许多优秀的好作品;但到了初中以后却是更多的学生都不敢画了;而到了高中可以说根本就不会画了,这一怪现象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长期存在直至今日。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按常规理解,当一个学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观察能力的提高,对各种事物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始终都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学习,应该画得更加优秀才对,可事情却恰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不,事情就来了。
很久没有接触初中的美术教学了,去年春季到凌霄中学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支教工作,总算找到了这个答案。自新课改以来,美术的整个教学理念都作了很大的改变,更加注重将美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材的编写上也特别注意到与该学期的不同季节贯穿在一起,比如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造型表现”就是《春天的畅想》,将春天与学校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拉近了美术与学生的亲和力。本单元有一幅题为《放飞》(见图一)的学生作品范图,图中描绘了一群儿童正在春天的郊外放风筝的情景。
当时我在备课时就一直在想该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通过画面来表现蓬勃生机的春天呢?这时,5岁的小女儿走到了我的身旁,用好奇的眼光观看着《美术》课本中的图画,出自逗女儿玩的心态,我就问女儿说:“子楸,你也给爸爸画一张小朋友们在放风筝的画好吗?”“好啊,”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着,并马上跑去拿来了笔跟纸,开始煞有介事地画了起来。正当我也在思考着如何画出这张作品,特别是如何从人物结构、人物动态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画面中的人物正昂起头来望着天空飞翔的风筝时,女儿已经用她那“童真”的笔触瞬间完成了这幅放风筝的作品,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当时真的使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惊,以致至今仍记忆犹深。
她爷爷、奶奶还有妈妈听到我嘘嘘的赞叹之声时都围过来欣赏她的杰作,可他们一下子就哈哈大笑起来了,“这张画怎么是这样呀,怎么把所有小朋友的脸都画倒了。”是啊,小女儿为什么不按常理把人物脸部画正而是将其画倒了呢。作为一个成人在看待儿童画时,首先会从画得像不像某一事物来评判这一张画的优劣,其次是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眼光来评判一张儿童画的好坏,这也正是他们看完画以后所发出哈哈大笑的原因。这一声哈哈大笑也印证了为什么“许多学生在幼儿园时个个都是画画能手;到小学时也还能画出许多优秀的好作品;但到了初中以后却是更多的学生都不敢画了;而到了高中可以说根本就不会画了”的这一怪现象。
小女儿那超越常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我所嘘嘘赞叹的可贵之处,也正如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儿童世界有另外一套生活规则,另外一种理解和语言表达方式。”为了检验这个问题,在第二天的美术课上我也请班上的同学上来黑板上画一画这一《放风筝》的主题画,可是正如我上面所说的“但到了初中以后却是更多的学生都不敢画了”一样,均不知要怎样画出昂头看着风筝的人物形像来,甚至连一只小鸟也没能画出。我一连试了六个班级,班班如此,此后,我展示了小女儿的这幅画,并给他们作了讲解和分析,学生们才恍然明白,画画还可以这样画啊。
是啊,我们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美术教育,从教师做起,拥有一颗童心,才能让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始终唤起学生们敢想敢画的精神,让他们始终充满着奇思妙想,永葆“童真、童趣”之心。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二
今天,语文课本里的《爱的教育》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细细的读着,品味着,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讲的是徐利奥一家很穷,父亲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从杂志社接签条来写,徐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请求为父亲抄写,但被父亲拒绝。徐利奥便半夜起床偷抄签条。由于夜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一次次遭受父亲的误解,但他默默忍受着,坚持夜晚起床偷抄。追后父亲发现了真相,才知道了错怪了徐利奥,十分懊悔。
我从中体会到了徐利奥是一个善解人意,体贴父母的孩子,充分表明了徐利奥深爱着父亲,同时他也希望得到父亲的谅解。虽然父亲多次责骂他。可他默默的忍受了。我觉得这是徐利奥对父亲强烈的爱。
再联想一下我们自己吧!如果是我的话,早就气得暴跳如雷了,把实情告诉父亲后就离家出走了。可徐利奥却默默忍受着,这是多么有修养的表现呀!再想想我帮父母做过什么呢。妈妈天天为我洗衣,做饭,忙个不停,我却天天坐在电脑前优哉游哉,我孝敬过父母吗?顶多只有偶尔帮妈妈洗洗碗,擦擦桌子而已。
我们一定要当像徐利奥一样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三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四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助推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你知道教育教学。
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
评语。
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创造是教育的灵魂。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
调查报告。
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五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六
去年,我从妈妈的书柜上看到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妈妈对我说:“这本书你可以抽时间看看,你一定会有所感悟的!”一直到今年寒假我才开始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人,亚米契斯。他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孩子的日记为内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有关“爱”的故事:老师对学生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同伴之间的友爱、不同孩子父母之间的关怀等等。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已经感觉到了其中包含的种.种的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叫朱利奥孩子的父亲靠帮别人抄写书稿来赚钱,生活十分艰苦。孩子看到父亲每天都连夜抄写书稿十分辛苦,非常想帮助他,可是爸爸却不同意,严厉地对他说:“好好学习才是你的正事!”可是朱利奥还是决心要帮助爸爸抄写。于是,每天12点过后,等他爸爸上床睡觉以后,他就悄悄地起床,坐到爸爸的工作椅上,拿起笔,模仿爸爸的字迹,认真抄写。日复一复,爸爸没有发现,可是朱利奥因为每天睡眠不足,脸色越来越苍白,成绩也一落千丈。爸爸看到这样的情况,动怒了,大声地想他喊:“你现在怎么这样了,一家人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不要对不起我们!”爸爸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发过火,朱利奥的心情难过极了,可是他还是继续在夜晚熬夜帮助父亲抄写,终于有一天,在抄写的时候睡着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被爸爸抱到床上了,爸爸的眼睛里涌出了泪花,朱利奥说:“爸爸,请原谅我!”爸爸说:“不!是请你原谅我,好孩子!”从这个故事,我看到了孩子对父亲、对家庭的关爱,自己非常想为这个家庭付出努力。
我的妈妈是一位教师,她上班十分辛苦,早出晚归,我要向朱利奥学习,我虽然不能为她减轻工作的劳累,但是我在家里帮她多做一些家务事,让她多休息一会,我还要努力学习,不让她操心。这就是我对妈妈的爱!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七
读了几本教育名著,学习了先师们的经验,也总结了自己的一点经验,更重要的是检查了自己的工作方法,让自己的工作不出差错!现将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所有优秀、出色的老师们都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这一点,要用爱心来从事教育事业,要用真诚的爱来打动、关爱、引导、感染、影响他们。从小一帆风顺的孩子要用爱影响他,让他学会向别人献出爱心,学会关心别人;家境不幸的孩子需要师爱来弥补其亲情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要用加倍的爱来融化他心中的冰冷,帮助其重新相信人间之爱。爱是永恒的,只有爱才能帮助别人,只有爱才能使自己更宽容、更豁达。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要着眼于未来:学生未来的发展,国家建设的未来,民族生存的未来。优秀的老师在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生活的态度、良好的习惯,这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获得知识、积极生活的方法。学生在求学期间就积累了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法,他们在离开学校之后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名著中,感受很深的是,他们都与学生亦师亦友。无论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还是个头高高的高中生,他们都一视同仁地、平等地待之,他们给了学生充分的尊重。在学习中,在人格上,都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人”的地位。这样的尊重也换来了学生对他们一生的尊重。尊重,将误入歧途的孩子挽回,将心灵受伤的孩子抚慰,也给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以充足的信心。这些优秀的教师重视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德智体美劳、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不忽视哪一方面,不随便放松要求,这些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这一行很辛苦,但是从这些书中发现,他们有着高昂的热情,积极地劳动,更有足够的信心等待学生的成长。学习后进的学生,依然会受到热情的帮助和温柔的鼓励。这要求师者有多大的毅力和热情啊!我真是自愧不如。
读着这些先师留下的著作,惊叹于他们的睿智和胸怀,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的过失,自身的不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在两千多年前的话,在今天依然那么鲜明,指引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祖国的未来负责。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八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依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全教会精神》、《江领导人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部颁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政治思想建设,树“敬业爱岗,团结奉献,求实创新”新风尚,以“创一流,争先进,出人才,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创办特色学校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总结办学成果,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坚持“以法治教,以德兴校,以质强校”,力求再创居峪教育新佳绩。
1、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职工的思想建设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坚决制止有违反师德的行为,杜绝学生的安全事故再发生。
2、坚持依法治教,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确保四率达省定标准,迎接省对我县的“普九”复查验收。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据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教学环节。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进取观念,确保本辖区教学质量居全镇前列。
4、多方筹资,完善配套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1)、中心小学修建标准化篮球场。
(2)、中心小学修建标准化田径跑道。
(3)、中心小学修建操场会议台阶防护拦。
(4)、中心小学装配多媒体阶梯教室。
(5)、各村校要进行校园的基本维修建设。
5、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增强科研意识,强化科研力度,中心学校确定、申报省立项课题,并将养成教育经验总结在全学区推广实施。
6、迎接省级示范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力争评估成功。
(1)、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力度和步伐,提高教师讲课艺术、抓好校本培训。
(2)、搜集整理各种材料,完善档案资料建设。
7、各校巩固好原有的勤工俭学项目,鼓励校校发展牲猪业,努力提高创收育人的双重效益。
8、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推进居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民展。
1、加强对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工会组织为龙头,坚持“一学(政治学习)、三讲(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四不(不说落后话、不做亏心事、不打击报复、不违法违纪)”规范教师的言行,端正教风,创“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2、充分发挥教代会、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作用,端正教师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推进教育“形象工程”健康发展。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少先队、班主任、各科教学有机渗透;利用晨会、讲座、黑板报、学习园地、教育厨窗、文化长廊、新风台、讲座、班队会进行“五爱”、“四有”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形成“诚实、守纪、勤奋、博学”的学风。
4、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有机地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不断增添养成教育新内容,拓宽养成教育新途径,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5、积极抓好教育宣传工作,增强宣传意识,强化宣传力度。在中心学校和辖区内各村校配备5—6名兼职通讯员,继续建立宣传报道奖励制度。把教育宣传工作明确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力争实现教育宣传责任目标。
1、加强教育法规的宣传,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做到家喻户晓,巩固好“普九”成果,对困难生要行“减、免、缓”制度,强化教师责任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优辅差工作,严禁排挤和歧视差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导致学生流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普九”档案建设,做好国家“普九”抽查工作。
2、抓好学区内教学督导工作,落实“严、实、高、细、活”的五字方针,加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工作,加强教研、科研力度,在“减负增效”上做深入细致的探究,加快素质教育进程。
3、坚持开展实验教学,积极推进电化教学,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求知。
4、继续完善对微机室及多媒体教室的装备,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学校。
5、加强对村校基础教育的管理,确保全学区基础教育缩小差距平衡发展。
6、加强对毕业班的教
1、加强在职教师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
2、克服经费和代课困难,不惜代价选送部分教师外出学习,采用送出去,带回来发扬广大,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3、抓好新大纲,新教材以及普通话培训过关工作。
4、加强听课(起始课、示范课、跟踪课、改进课、复式教学研讨课、教改汇报课、优质课)研讨活动。
5、聘请县、市教学专家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讲课艺术。
6、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教研领导小组,制订出各学科教研课题,督促教师人人参与,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获,提高教师素质。
7、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
1、认真贯彻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加课时,根据学校实际,对3—6年级学生开设微机课。所开设的课程要达到六有:有计划、有总结、有教案、有作业、有批改、有辅导,杜绝只上课表,不进课堂,只摆样子,不讲实效现象,以此规范课程计划管理。
2、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坚持定期由教导处或教研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不断给教师充电,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培训活动、听课活动;在教师之间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大胆应用启发式、互助教学方法等;要求教师自学,加强基本功训练。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注重教学常规的五环节(备、讲、批、辅、考)落实到位,加大两课的督查力度,成立以校长、教导主任为巡查组,对中心和村校,采取随堂听课的措施,督促教师自我加压,提高业务水平。
4、强化教学竞争机制,奖优罚劣,适当修订教学奖惩制度,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教学综合效果与个人评估、评先表模、职务晋升、干部的任用、人事的安排相结合,在全学区形成“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教风。
上下求索,求得多方扶助,力争创建省示范学校督导评估前完成标准化篮球场和田径跑道的修建,以及操场会议台阶的防护拦,装配多媒体阶梯教室,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
1、聘请市、县教学专家到我校进行教学指导,推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力度和步伐,提高教师的讲课艺术。
2、要求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充电”,狠抓教师基本功训练,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1、进一步加强对德育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德育文件,系统学习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德育理论,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意识。
2、继续加强对德育科研课题《养成教育》的研究,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1、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使用、赔偿制度,严格执行一支笔签字制度。
2、建立校长负责制,坚决执行校长交接班制,各学校不允许发生新债务。
3、加强对村校账目的审计制度,对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核销。
各校要扩大养殖业,校校发展牲猪业,努力提高创收育人的双重效益。
新的一学期,我们以新的精神面貌,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居峪学区教育教学工作再创佳绩。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十九
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卓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著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著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二十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他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就是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二十一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
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学的教育名著篇二十二
《新教育之梦》说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
日记。
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新教育之梦》说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1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