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我们的学习成果。总结时要客观公正,不要过于自我标榜或自卑。对于这个话题,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供大家了解和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一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二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首词开头是说,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戴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岗。
出猎,对于东坡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所以开篇便曰:“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的意思。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看,今日词人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上片后三句是说,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更是显出东坡“狂”劲而来了。如此声情口吻,可见他何等豪兴!射虎是何等的壮举,孙郎,指三国时代的孙权,曹操就曾称赞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词人如今也要“亲射虎”,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孙郎。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狂飙式的人物形象。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充满慷慨激昂之情。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词至东坡,开始走向了广阔的生活天地,凡是可以写诗的内容,无一不可以用词来表达,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从这个角度看,东坡这首《江城子》在词的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它的意境美。
2、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诗歌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学习古代诗歌,要着重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歌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学习古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我国古代诗体名,是相对于近体诗说的。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诗”。
古诗按字数分类主要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及七言杂五言。古诗的特点是: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限,不讲求对仗、平仄,用韵比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
诗歌赏析的方法。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节奏: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
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古代诗歌的诵读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至于押韵,律诗、绝句都有固定的位置,偶句押韵,有的首句也入韵;词的押韵则按词牌,不同词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只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不怎么合韵。诵读时,我们按今昔(普通话语音)读就是,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在掌握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把诗的感情读出来。
二、诗词讲解。
1、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2、苏词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本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流畅、形象。
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地进行课外训练,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四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四﹑新课讲解。
学x目标: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内容:《江城子》。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五﹑当堂训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x题。
七、教后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五
《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知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根据新课标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狂”品味词句。
过程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
2、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词人面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朗读教学法:这是一首词运用典故,含蓄蕴藉,含而不露,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指导,努力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狂”与“豪”。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导入。课前,以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导入。用竞猜的形式介绍作者。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适当补充介绍,检查预习情况,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自由读、个人读、齐读,师范读,教师作好朗读指导。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培养自主学习词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意。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
师生共同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让各小组讨论,思考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一入让学生感知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课堂小结:〈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本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流畅、形象。
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地进行课外训练,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本词的思想内容,对词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及时了解并熟悉课文,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原有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总结一下,本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六
上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我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三个特点:
一、因“放”而活。
这堂课开放性很强,老师没有预先设置套路,引生入瓮,而是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质疑,在自主阅读中生成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这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但本堂课的生命力正在于此。在理解词的主旨和典故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活而不乱。这正是课程标准倡导的。
二、因“合”而深。
这里的“合”,侧重于合作学习,即学生带着疑问到小组里进行讨论、研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毛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并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整堂课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氛围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师生之间的探讨和谐自然,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说教者。由于“合作”,对诗歌的挖掘较有深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在“诵读”这一环节中,教师持合作的态度的“示范”,通过取长补短,师生共同进步。
三、因“引”而高。
诗言志,词言情。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领会词中的“情”,就可以达到诗歌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中,毛教师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导向重难点,抓住词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领会词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只有70字,但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毛教师通过背景引导、诵读引导、词眼引导、典故引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从感性的层次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了苏轼的报国之志,从而落实三个维度目标。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异地借班,现场作课,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
(2)嚼得太碎,过分纠缠一些细节,重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全词整体感知不足;
(3)诵读缺乏足够的指导,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七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针对目标3,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说出赏析名句的方法。
1、借助手头资料,能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通过朗读,能说出词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3、名句积累与赏析。
自学指导一: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一:
2、唐宋八大家指:——、——、——、——、——、——、——、——。
3.背景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自学指导二: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1.听朗读,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感情。2.请结合手中资料或课下注释,概括出词的大意。
自学检测二:
1.理解词意:(上)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下)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狂)。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本词两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上片:记叙打猎的威武场面。
下片:抒发要报效国家的决心。
自学指导三:
方法:默读、独学、合作交流。
时间:()分钟。
要求:小组讨论,赏析名句。
自学检测三:(名句赏析)。
1.鬓微霜,又何妨!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a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突出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老,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
2、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6、表现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默写背诵全词。
2.完成同步练x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江城子密州出猎》。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知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根据新课标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着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狂”品味词句。
过程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
2、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词人面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朗读教学法:这是一首词运用典故,含蓄蕴藉,含而不露,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指导,努力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狂”与“豪”。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导入。课前,以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导入。用竞猜的形式介绍作者。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适当补充介绍,检查预习情况,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意。先由自由读、个人读、齐读,师范读,教师作好朗读指导。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培养自主学习词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意。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
师生共同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让各小组讨论,思考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一入让学生感知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课堂小结:〈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本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流畅、形象。
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地进行课外训练,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本词的思想内容,对词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及时了解并熟悉课文,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原有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总结一下,本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九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席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它的意境美。
2、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诗歌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学习古代诗歌,要着重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歌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学习古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我国古代诗体名,是相对于近体诗说的。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诗”。
古诗按字数分类主要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及七言杂五言。古诗的特点是: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限,不讲求对仗、平仄,用韵比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
诗歌赏析的方法。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节奏: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
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古代诗歌的诵读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至于押韵,律诗、绝句都有固定的位置,偶句押韵,有的首句也入韵;词的押韵则按词牌,不同词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只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不怎么合韵。诵读时,我们按今昔(普通话语音)读就是,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在掌握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把诗的感情读出来。
二、诗词讲解。
1、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2、苏词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本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流畅、形象。
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过程能否体现目标,都需要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时地进行课外训练,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一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梁书张充传》:“充少时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锦帽”是锦蒙帽。“貂裘”是貂鼠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孙郎”指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见《三国志》)。
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用《汉书张冯汲郑冯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苏轼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他。末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与此词同时,苏轼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案》)。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老夫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岗。为酬谢追随同太守来观猎的'全城士兵,我要亲自射杀猛虎,就像昔日的孙权一样。
我开怀畅饮,精神豪迈。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皇帝派人手持符节,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一样,再次重用我,我定把雕花的大弓拉得像满月一样圆,朝着西北瞄望,射向侵扰太平的天狼星。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三
这节课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启发。如果说有“闪光点”,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
初一的学生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有一定的难度,诵读是最好的方法。读题,读作者,读课文,读注释,通过多次的“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语感,了解词的思想感情。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先在小组里提出,小组探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这首词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和背诵课文。
根据新课标精神,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实行民主、开放、以生为本的教学,让学生“走出灌注”。以上几点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劲头高涨,与老师配合得较好,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1、朗诵、背诵。
2、感知、品味。
要教好古诗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教学活动,利用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古诗文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上课时情绪比较紧张,普通话不够标准,对这首词还理解得不够透切等。比如,一学生提问:“为什么文题用“密州出猎”而不用“密州打猎”?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作者当时想到“出”,没有想到“打”;另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他们打猎要走出城里的原因。
我的补充回答是: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说法,还有一个原因是“打猎”是口头语,而“出猎”是书面语。这显然是不到位的牵强的回答。造成这原因是因为对古诗文知识积累不多,理解不够透切。
这警示我赶快广泛阅读古诗文,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四
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往往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期待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最终教案被改得是面目全非,上起来依旧是生涩而牵强,原本溢光流彩的文本语言立时少了灵性,任凭怎样咀嚼可愣是上不出那个味!说到底,大师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决非我们所谓的“精雕细琢”。
今后在每一堂课上仔细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自我监督——进行创造性劳动。当然有一条途径一定非常管用——读书!读书,再读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每一堂课也会生成高效的课堂。打造高效课堂,从打造高效设计做起,我心向往之。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五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密州:今山东诸城。
(3)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4)聊:姑且,暂且。
(5)狂:豪情。
(6)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7)黄:黄犬。
(8)苍:苍鹰。
(9)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10)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11)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12)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13)太守:指作者自己。
(14)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15)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16)尚:更。
(17)微霜:稍白。
(18)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19)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20)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21)会:定将。
(22)挽:拉。
(23)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另解释为:天弓)。
(24)满月:圆月。
(25)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三十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六
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力,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4.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5.在词的上阕中,“黄”是指_______,“苍”是指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立功业)。
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3.c。
4.d。
5.黄毛猎犬苍鹰借代。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篇十七
这是我来到密州的第一个最冷的日子,今日的寒冷让我不禁想到当年京城的富贵与喧嚣,远没有这样荒凉,令人麻木。
密州的天空让昨日刚下过的大雨给洗刷得清澈无比,随之而来的却是今日的严寒。望着别样年轻了的天空,就姑且让已年老的我发一发少年的豪情。我带领了太守府所有的官兵,来到临此不远的一片山上。山不高,但树木葱茏,风声在这树林中来回叫着怪声乱蹿,使我这久经沙场的人也不禁打了一个冷颤。
我刚从随从手中接过那只精神抖擞正伸着长舌头的猎狗,那只昂首挺立的'苍鹰便立即来到我的肩上。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随着我的一声令下,马蹄声与送别声响彻天涯。我苏子瞻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来酬谢乡亲。展示我老当益壮,风采不减当年。
猎物一次又一次出现,我屏气凝神、轻舒猿臂、风挟着箭,直冲猎物。紧接便是众人的叫好!
回到府中,我望见眼前的一堆猎物,心中极其高兴。随即极兴畅饮,胸怀更加开阔,胆气横生。在众人的再三邀请之下,我题诗一首,命名《江城子·密州出猎》。众人归去,在微微的醉意中,我独自借酒消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虽鬓边早有白发,但这又有何不可?假如有一天,皇上能够不再听从谗言,派遣我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赶退辽国与西夏,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样。“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我定会把握好机会,不负众望。把我的家仇国恨凝聚在那拉的圆如满月的弓弦上,对准辽国的侵略者,呼啸射去,刺进他们的胸膛。
没有永无尽头的冬天,也没有爽约不至的冬日。但他们何时才能像我射中眼前的一堆猎物一样,将命运在我手中把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2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