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经常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总结要注重实用性,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或改进方案。这些范文可能涵盖了一些你之前从未接触过或思考过的内容。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附板书设计:
相信。
科学家问题问妈妈。
疑惑做。
问科学家。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二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记叙了居里夫人小时候不迷信权威,通过动手试一试来寻求问题正确答案的事,赞扬了她肯动脑、善思考、重实践、敢发问的优良品质和可贵精神,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依循“设疑--探疑--释疑”的线索,一步一步地揭示全文的中心--“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课文言近旨远,极富人生启迪意义。
今天,我讲了《动手试一试》这篇课文,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们,一块石头方如今装满水的杯子里,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孩子们个个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石头有缝,可以吸水;有的说,因为石头轻,漂在水面上……虽然进行了课前预习,但是还是回答出了错误的答案,可见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并不是很到位。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习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都能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那么,为什么刚才老师说的话,你们不想一想就认为对,就猜是石头的问题呢?记住,实践最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把酱油、醋、辣椒混在一起,尝尝是什么味道。”学生们亲眼看着我把这几样东西放到一起,然后用手指沾了一下,尝了尝,我说什么味道也没有,孩子们都要自己试一试,学生们很快就一个个龇牙咧嘴的下去了,说不对味,又辣又酸。我不满意的摇摇头,请学生们再看一遍我的动作,这时才有人看出我下去的是中指,而尝的却是食指。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试验你知道了什么,孩子们说还要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让我们认真看我们没有认真看。还有其他的吗?老师做这个试验可不是想让你们听老师的话。又有同学站起来了。说道,要认真观察。对!我高兴的肯定道。老师就是想告诉你们,遇到问题不光要自己动手亲自试验,还要多——“观察”。学生接过话题。
“我说,孩子们科学需要实践,更需要细心。刚才,老师伸到杯子里的是中指,舔的是食指,这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都没有看出来。科学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说一说,这次试验你有什么收获呢?”孩子们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出了要仔细观察,要不然就会闹笑话。我想,这节课孩子们不但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明白了道理,这对他们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三
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了解七巧板,但在练习检测时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对题目还是一知半解,说明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全面,在这部分教学中还有遗漏,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说明。
2、在学生动手拼各种图形中,教师的示范还不够。导致学生在动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是很轻松的拼出书中的各个图案。因此在今后的练习中应该加强这项训练,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3、反思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
自己看自己的教学实录,真是让人感到汗颜。它就像一面镜子,把真实的,平时自己不能看到的点点滴滴摆在眼前。也许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感觉教态不如平常那么自然轻松。再听听课堂上的语言,有点单调,有时不够简洁,表扬语言很贫乏。虽然经过充分的准备,课堂的组织与调控有了些许进步,但总体教学效果不高。在一些环节,特别是动手操作上,给予学生的实践引导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学具操作上缺乏一定的有序性,没有发挥学具的重要作用。整堂课教师对于放手度,引导度,小结度均离要求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偏向于教师主导性局面,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所有的问题,都有待日后的教学中改进。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四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在课外我还收集了许多北京的图片在课上给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北京,当图片播放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发出赞叹,与此同时,图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学生纷纷猜疑起来,如果在这里我再向学生作一下介绍就更好了。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五
觉得不对。
玛丽亚(试验)奇怪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新来的班主任耿老师通过让学生拧开水杯盖的一件事,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自信心,面对挑战要有勇气。
〔写作特点〕。
1?通过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使事件的情节有了悬念。
这个故事从内容上看,情节其实很简单。作者利用对全班同学神态表情的细致、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紧张的氛围中,事件的发展也充满了悬念。
2?结尾运用了以人物的语言来点明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价值:
1、能力点:学习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2、理解点:理解耿老师话语的含义。
3、训练点:口语交际。
三、教学目标:
本课是第二单元中两篇主题课文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以“自信”为中心点。力求使学生在课文学习和阅读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自信心和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和中年段的学段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4、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针对于本课中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形象描写,对烘托主旨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理解耿老师话语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如果让你为课题加标点你会用什么符号?
2、结合课题进行扩句练习。
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他们要挑战的究竟是什么?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通顺、流利,解决生字词。
2、再读课文,读后解决同学们要挑战的是什么事?
学生回答。
三、重点突破。
1、师:老师在宣布考题时,语句连续顿了三次,说明什么?谁能试着读出耿老师的用意?
生读第二自然段。
面对老师的考验同学们都有哪些表现?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最终接受挑战的是个“超级大力士”吗?
2、读演结合,体会文中的形象的动作描写。
品读第11自然段,小个子女生拧杯盖儿的过程。
“咬咬嘴唇”、“猛吸一口气”、“贴在怀中”、“使劲拧”
4、揭示主题。
面对这样一个轻松的考验,为什么只有小个子女生成功了?
结合文本:女生看男生,男生看“大力士”,“大力士”心想:
耿老师都拧不开,我们能行吗?
出示耿老师的话语: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师:拥有拧开杯盖实力的人很多,但是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勇于面对失败的人却并不多,所以面对成功勇气往往比实力更重要!
四、口语交际。
在生活和学习中你都接受过那些挑战,你是怎样看待成功或是失败的?
此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来进行!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认识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具准备: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错误正确。
科学家:“如果……就……”“只有……才能……”
觉得不对。
玛丽亚(试验)奇怪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八
觉得不对。
玛丽亚(试验)奇怪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板书:动手做做看)。
上课之前,老师想讲一个故事给小朋友们听,看谁听得最专心。
故事内容:
1、聚精会神地听故事。
2、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的见解。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以便于在课文的探究与朗读中体会文章涵意。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那就快来读读新课文吧!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以便随时给以帮助。
1、检查自学情况。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读有关的句子。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朗读第5和最后一自然段。(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3、课件出示这两段中出现的8个生字词:
伊琳娜志。
漫哎哄骗。
你能用“哄骗”说一句话吗?
小结: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用手指着字,自己朗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是:金鱼放进去,杯里的水也会漫出来,从第5自然段中看出来的。郎志万是故意骗小朋友的,从最后一段话中看出来的。
2、学生同桌在一起练读。指名朗读,评价。
3、认读出示的生字。师生合作读、同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
指名3~4人说句子。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较为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符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三、再读课文,体会理解哄骗别人本来是一件不好的行为,科学家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大家呢?让我们再来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他的用意。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其他学生提出听的要求。
相机认识剩下的3个生字。
课件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朗读屏幕上出示的句子,谈出对伊琳娜的看法。
1、读指定段的课文,重点读好文中对话。认真听,听后认真评议。
读后谈见解:
科学家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动手做做看。
2、师生合作读,范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小组交流。
读评结合,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朗读体现多元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丰富内心感受。
四、写字指导重点指导4个上下结构的字“志、智、获、慧”。
提示:
“志”要写得上下匀称;
“智”要写得上宽下窄;
“获”要写得上小下大;
“慧”要写得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
认真观察、练写生字。
五、语文实践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
小组交流,选代表班上交流,然后写下来。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
1、利用认识的图形的特点,折出别的图形。
2、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1课时
1、图片;
2、剪刀,胶水。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 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生子卡片、课件、调色盘、画笔、金鱼等。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插图)。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三
《动手做做看》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告诉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准备:
金鱼卡片、图片、实验器材(鱼缸、金鱼、石头)
1、揭题: 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动脑筋想。
生:还要动手做做看。
对!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做做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1)课文主要写了谁?
(2)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随机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四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问题:要解决的疑问。觉得:感觉到。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 )如( )另( )
种( )和( )只( )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4、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l0n):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h%ng)骗(pi4n):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板书:动手做做看)。
上课之前,老师想讲一个故事给小朋友们听,看谁听得最专心。
故事内容:
1、聚精会神地听故事。
2、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的见解。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以便于在课文的探究与朗读中体会文章涵意。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那就快来读读新课文吧!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以便随时给以帮助。
1、检查自学情况。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读读有关的句子。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朗读第5和最后一自然段。(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
3、课件出示这两段中出现的8个生字词:
伊琳娜志。
漫哎哄骗。
你能用“哄骗”说一句话吗?
小结: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用手指着字,自己朗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是:金鱼放进去,杯里的水也会漫出来,从第5自然段中看出来的。郎志万是故意骗小朋友的,从最后一段话中看出来的。
2、学生同桌在一起练读。指名朗读,评价。
3、认读出示的生字。师生合作读、同位读、小组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
指名3~4人说句子。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较为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符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三、再读课文,体会理解哄骗别人本来是一件不好的行为,科学家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大家呢?让我们再来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他的用意。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其他学生提出听的要求。
相机认识剩下的3个生字。
课件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朗读屏幕上出示的句子,谈出对伊琳娜的看法。
1、读指定段的课文,重点读好文中对话。认真听,听后认真评议。
读后谈见解:
科学家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动手做做看。
2、师生合作读,范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小组交流。
读评结合,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过程中,对课文的朗读体现多元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丰富内心感受。
四、写字指导重点指导4个上下结构的字“志、智、获、慧”。
提示:
“志”要写得上下匀称;
“智”要写得上宽下窄;
“获”要写得上小下大;
“慧”要写得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
认真观察、练写生字。
五、语文实践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
小组交流,选代表班上交流,然后写下来。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乐于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词卡、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谁?(伊琳娜)还有呢?(朗志万)还有其他词语,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中主要写了谁?(板书:伊琳娜)。
2、出示伊琳娜的两张头像:观察,说说伊琳娜的表情。(生气、笑)。
3、看了这两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a、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什么事情让伊琳娜生气了?
b、伊琳娜为什么笑了?/伊琳娜怎么又笑了?
解决问题a:
(一)朗读1到3自然段,思考:
1)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同桌互读书上小朋友的话。
3、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他们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二)对朗志万的提问,伊琳娜又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请默读4到5自然段。
1、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3、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个怎么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别人的话)。
4、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读妈*的话: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女生齐读。)。
5、请一女生上讲台做实验。
做完后,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齐读。)。
6、此时此刻,伊琳娜,你是怎么想的呢?(很生气,觉得受骗了。课文里也有一个说被骗的词,你能找出来吗?——哄骗,齐读并板书出来。)。
小结:原来伊琳娜是因为这件事而生气的!
过渡:那后来她怎么又笑了呢?
解决问题b:
1、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6到7自然段,并划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
2、朗读伊琳娜的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1)指导朗读: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生气、质问、急匆匆)。
2)多种形式读:个别读。(3人)。
过渡:听了伊琳娜的质问后,看朗志万又是怎么回答的?
3、读朗志万的话: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自由练读。男生齐读。
2)伊琳娜听懂了什么?(不要不假思索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时还要动手做一做。)。
3)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
4)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把她会说的话写出来,要求尽量写长一点。)展示两个人。
4、配乐分角色朗读对话。
1、现在,你们对开始提出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2、你喜欢伊琳娜吗?为什么?
3、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背诵。
1、童话故事《小马过河》。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八
2、课件出示单元学习提示,指名读。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词:朗志万哄骗。
鱼鳞漫出来。
伊琳娜哎呀。
a、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b、开火车读。
(“朗、哄”后鼻音,“琳、鳞、漫、骗”前鼻音)。
c、去拼音齐读。
(一)轻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伊琳娜情绪变化的句子。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说说伊琳娜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师板书:生气高兴)。
写伊琳娜生气的句子: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写伊琳娜高兴的句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二)学习课文第1——6段,弄清伊琳娜生气的原因。
1、课件出示句子:伊琳娜越来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指名读句子。
3、这样的问题(点击课件)是指怎样的问题?(学习第1段)。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满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
4、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伊琳娜为什么越想越生气?(学习课文2-5段)。
a、生自由读课文2-5段,思考以上问题。
b、交流。(随机点击课件,在“哄骗”下加小红点)。
c、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第5段。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满出来了。”
(随机点击课件,在“水漫出来了”后加小红点)指导读出惊奇的语气来。
5、再次读伊琳娜生气的句子。(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体会伊琳娜认为朗志万在哄骗她。)。
6、师:可是后来伊林娜为什么又高兴地笑了,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1、师示范写“哄”(生认真看),并小结:“我发现要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偏旁要。
得高,写得小,还看注意节左窄右宽。”
2、生临写“哄、喝、提、题”,然后交流写心得:我发现了什么?
“提、题”中都有“是”字,但“题”是半包围结构,“是”的“小脚丫”伸得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
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
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篇十九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相信。
科学家问题问妈妈。
疑惑做。
问科学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2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