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激发我们不断进步的欲望,让我们更加努力奋斗。通过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执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希望这些范文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字。借助字典或结合生活积累,理解“和睦相处、萎靡不振、势不两立、新陈代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植物或植物之间神奇的感情,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1、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个案或课件。
2、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点明课题。
(一)一起写课题。
解释感情:这两个字的部首都与“心”有关,说明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给感情一词加上“”)。
(二)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标题,你想说点什么?
二、自读课文。
(一)同学们自己读课文1-2遍,找一找答案。
(二)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课件出示:识字好方法)。
三、自主识字交流。
(一)你用哪种方法学会了哪个词?
教读:萎靡不振、和睦相处(chu多音字)、供给(ji多音字)的读音。
解释:窒息、干瘪的意思。
(二)你还学会了哪个词,领读一遍。
(三)读出课文中含有黑板上这几个词的句子。
四、小组交流。
植物真的有感情吗?请同桌两人交换一下看法。
五、全班交流。
生1:植物没有感情,因为没有大脑…….
师:你认为植物的感情与我们人类不同。
(一)2段教学:
生2:含羞草会含羞,向日葵喜爱太阳,西红柿喜爱乐曲。
1、师:含羞草会害羞,它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见过含羞草吗,请观看一段视频。(课件)。
2、向日葵喜爱太阳,西红柿喜欢音乐,它们又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3.“迅速”是什么意思?
小结: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它们的感情一样吗?它们的表达方式一样吗?
再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那神奇的感情吧!
(二)4―6段教学。
生3: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
1、好邻居就是感情好,他俩是怎么做邻居的?
(课件出示:大豆和玉米图)。
大豆的根瘤就是一个小小的氮肥工厂,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在土壤里,不但供自己生长使用,还让玉米随时吸取。这真是一对(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2、植物的好邻居还有谁呢?
生4:棉花和大蒜……菜豆角和黄瓜……铃兰花和勿忘我……。
(课件出示:图片)。
师小结:这四组植物都是---好邻居,在一起都能----和睦相处。这得归功于有经验的农民伯伯,它们非常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喜好和感情,合理栽种,才使得各种作物获得大丰收。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能和睦相处呢?
(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课件出示:图片)。
3、可是有些植物正好和它们相反,那些植物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5:黄瓜讨厌西红柿……。
师:黄瓜对不同伙伴的感情也不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生6:铃兰花和丁香势不两立…..
师:“势不两立”是什么意思?
生7:植物的果实:谷子和水果也会闹别扭……。
师:这是为什么呢?齐读文中的答案。
师小结:自然界真是奇妙无比。植物之间的感情又是非常可爱、有趣、神奇、奇特……真是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啊!
(三)7段教学。
说一说标题中的“感情”一词为什么加引号呢?
生8:……。
齐读最后一段。
六、反馈与收获。
生9:……。
师:收获的同时有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呢?
生10:……。
带着疑问课下自己寻找答案,下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细细品味。
二、拓展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有感情的?他们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生1:紫薇----怕痒;睡莲----早开晚合;
生2:摸摸香----会放出浓浓的香味。
……。
三、揭示本质。
(一)含羞草为什么会含羞?
观看视频《十万个为什么------含羞草为什么会含羞》。
(二)为什么音乐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科学讲解)。
四、拓展阅读。
(一)《玉米和大豆的友谊》。
------选自《神奇的童话世界》植物篇。
(二)《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转?
------选自《科学世界》。
五、写字练习。
(一)结构分析。
左右结构的字有5个:柿、促、供、棉、讨、
半包围结构的字有3个:迅、速、厌。
上下结构的字有2个:委、货。
独体字有3个:曲、丁、勿。
(二)正确书写。
在作业本上正确书写13个生字。
六、综合练习(略)。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二
课时2课时。
课型绘画。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植物线描写生,练习写生的技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植物的形象特征,用线描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造型能力。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内容分析。
1.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直接以线作画的能力。
2.难点:植物的结构与特征。
教学手段演示、讲解。
板书设计1、植物写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公园、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2、欣赏美术作品:中国画《君子兰》介绍作者小朋友的线描画植物写生画。
3、选择几种植物请学生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4(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
5、学生作画、教师辅导作业提示: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注意线条的繁简、疏密、长短、曲直、穿插等变化。
6、小结展示展示优秀作业,并简评。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三
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为地球增添了许多的生机与活力。教材图例选择春、夏、秋、冬具有代表性的桃花、荷花、菊花、蜡梅,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里不同的花卉及其不同的特征。通过小小的嫩芽、大叶的芭蕉、灿烂的葵花、金秋时的白桦林,表现了植物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从小小的嫩芽开始,长成旺盛的样子,体现生命的成长、蓬勃的生命力。动物的种类同样丰富,图例的选择考虑到动物的大小、斑纹、生活习性,有凶猛的虎豹、有优雅的丹顶鹤与天鹅、有可爱的金鱼和蝴蝶、有带花纹的斑马和豹、有羽毛特别漂亮的孔雀、有珍稀动物熊猫,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同时,欣赏艺术家表现的动物与植物,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感受艺术家的艺术表达能力。
一棵平常的树,在画家的笔下会变得如此精彩,因为他们会用心去感受,用热爱生活的心去表现大自然,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
小学美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因此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主要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孩子对各种动植物进行观察欣赏,结合生活经验,发现感受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精神美,以及动物的体态美、斑纹美、情趣美。
通过图片、视频,结合教师的手绘稿,对动植物的色彩、造型、斑纹进行概括,尝试用基本的线、形表现动植物的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对动植物、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欣赏运用动物斑纹进行的设计,渗透美化生活的意识。
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长时间的欣赏活动会比较疲惫,所以欣赏过程应尽量有趣、拟人化。结合随手涂画、做做动作等,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激发学生热爱身边美好的事物。
通过欣赏,发现动植物的形状、颜色,引导孩子对动植物的某一特点产生兴趣,并将它表现下来,如:嫩嫩的芽、长长的花蕊、可爱的果实、奇妙的斑纹、优雅的长脖子、美丽的羽毛等。
根据当地学生的特点,本方案提供的内容可以适当取舍,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体会。
(一)引言。
大自然是神奇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去旅行。
(二)四季花卉。
的气质。秋霜造就菊成长,不尽风流写晚霞)。代表冬天的花是蜡梅花(小小的,黄色,在严寒中开放,傲骨凌霜,我们要像蜡梅一样,别看我是小小子,但是我最坚毅勇敢)。
(三)植物的生长。
1.这是一颗植物的种子,你猜它会长成什么样?
(1)(图片)嫩芽—长叶—大树—老树。
(2)播放视频:植物生长的延时摄影。
细长的小草、可爱的小果实、蒲公英;像大扇子一样的芭蕉叶;
局部观察,花蕊、花蜜、绒毛,花朵的身体可真是神奇;奇特的瓶子树、猪笼草、捕蝇草;。
小结:鲜艳的.颜色,奇特的形状。
3.蓬勃的生命力:
石头缝里的植物:种子的力量,可以穿透阻挡物顽强地挺立;沙漠植物:再干旱照样可以生长,照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
4.美丽的植物使我们的家、环境变得更美丽。
5.欣赏视频《爱丽丝漫游仙境》,走进神奇的植物世界。
(四)可爱的动物。
1.我们在美丽的植物丛中游览着,忽然发现了什么?
(小蚱蜢跳了出来)(老虎的一部分,斑纹)。
2.在这神奇的大自然里还住着很多美丽可爱的动物,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充满活力。
的生命。
蝴蝶:花纹,颜色(出示画,整只,局部花纹)。
天鹅:视频,优雅的舞姿(画:长脖子,弯曲,展翅,细长腿)。
斑马:条纹(画)。
豹:点块纹(画)。
孔雀:羽毛,开屏(画)。
1.能否发现植物和动物的形态、颜色和纹样美。
2.能否对植物和动物的美进行简单的描述与评价。
3.能否描绘植物和动物的形态、颜色或局部纹样。
4.能否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生物的需求单元中的第一课,编者安排了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等对比实验,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而且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以有趣的制作豆苗迷宫作为拓展与提升。
本课是在先了解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而且还需要养分、水、空气、阳光、温度等多个因素的前提下,继续研究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教学中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与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由浅入深地先提出植物生长需要水,但是除了水,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呢的问题,接着引出了如何提取土壤浸制液与研究不同土壤的营养成分特点与作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互相合作、设计与实验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课题植物生长靠什么中,明确引出了本课的研究内容,学生由于自身经验的积累,大多都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养分。教材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引导。首先,以一组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如何制取土壤浸制液和用蒸发法区别土壤浸制液和蒸馏水的成分的活动,让学生对土壤中营养物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的意识。
4.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5.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
2.愿意与同学合作和交流。
通过设计与制作对比实验,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同时还要知道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1、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导入: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放学后一起去玩,走到一个墙角边。他们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引导: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等条件。
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2、活动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准备: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分发两株生长情况相似的植物(绿萝、蕃茄等)。
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推测。
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制取土壤浸制液。
小组合作把两株植物分别种养在盛着土壤浸制液和蒸馏水的不透明瓶子中,并用棉花或纸板固定。
观察: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交流:数天后,各小组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根据蒸馏水与土壤浸制液的'区别,尝试解释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的现象。
3、活动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讨论:根据所观察的实验情况推测原因。
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土壤浸制液与蒸馏水有什么区别?
实验:学生用蒸发法做实验,分别观察土壤浸制液和蒸馏水蒸发后的现象。
交流:各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4、小结:土壤浸制液中含有。
导入:出示已在鞋盒制作的迷宫中生长了一段时间的豆苗。
问题:为什么这些豆苗会穿过迷宫生长?
思考:思考并讨论豆苗穿过迷宫生长的可能原因。
任务:制作豆苗迷宫,观察豆苗生长的情况。
观察:课后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现象。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五
1.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种类,作用,合成部位。举例说明植物激素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通过对合作学习和资料的分析,总结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提高问题解决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及两面性。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未成熟的柿子与木瓜放在一起成熟的过程,展示苏轼《格物粗谈》的内容: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提问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入木瓜柿子就成熟了?苏轼描述的“气”是什么?请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内容,了解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催熟的效果,引入本节主题。
(二)新课展开。
1.其他植物激素。
展示经过不同植物激素处理过的植物体或者种子,幼芽等器官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结合教材,分小组讨论:
(1)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有什么作用?(赤霉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2)根据作用推测不同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较多存在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细胞分裂素主要合成部位根尖,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的果实;脱落酸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乙烯合成部位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中都存在。)。
教师展示生活实例,小麦播种之前放在河水中冲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脱落酸与发芽的关系。(脱落酸是一种生长抑制剂,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也能抑制种子的发芽。)。
2.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各植物激素作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结合教材内容,举例思考。
(1)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如果共同起作用,结果会是什么?(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可以促进分裂的子细胞伸长。)。
(2)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特点?(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
(3)阅读教材54页,归纳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思考能不能说“植物激素几乎控制着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各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本质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的合成也是受基因组控制的。)。
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提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提出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一些人们原来没有预料到的影响。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收集资料,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利弊。(利:缩短生产周期、增产、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弊:农产品口味不佳,营养含量降低,危害人类健康。)。
(三)小结作业。
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查阅当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情况,给当地农名写一份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建议。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六
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记录本。
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
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
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
都能生长、死亡。
都能繁殖后代。
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
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
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
2. 建立“生物”的概念。
(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火是生物吗?”
“计算机是生物吗?”
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
3. 讨论“我们是什么”。
(1)学生进行讨论。
(2)汇报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
阅读一本有关介绍动植物的书籍。
教学后记: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七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写出了植物之间的联系,不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这点也是学生在写作方面要学习的写作手法.
这节课上的比较流畅,思路也比较清晰,能抓住主要的几大点来完成教学.
一、字词方面,有了课下的预习,学生在朗读,识词方面熟练了很多,尤其是领读的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的领读,还能给小组获得宝贵的一颗星,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团结的能力,词语解释方面学生掌握的也不错,回答问题较积极.
二、找问题,通过让学生找哪些植物有感情,他们有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找的很详细,并能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如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的植物感情,并能做出相应的比较,加以对比,这样使学生更好的记忆.
三、不足: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未处理.2、读课文涉及的少,老师说的多.3、应多加强板书,课间一体化的应用.
周五跟龚主任说课,本节课在课堂上习惯的培养做的较好,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掌握的到位,整堂课的思路较清晰,但也存在不足,1、读文较少,总是老师在说,学生说的少.2、本文是略读课文,老师可以撒手让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对本文涉及植物的感情应该让学生去模仿人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并做出动作,这样能让学生对“感情”一词理解的更深刻.4、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应重新制定预习目标,让学生能把预习作业做的更到位,更扎实.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如:朗读、表演、画图、介绍等,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及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图片,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2、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戴头饰表演、画插图、介绍等多种方式。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九
一、宣布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中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1、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有有兴趣的学生可结合词语了解字义。
2、老师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3.说一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
4.质疑问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一般放在细读课文时解决。有的问题则可立即解决。
1齐读课题。
2、(植物)。
(奇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
三、自学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细读课文1、2自然段。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教师学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课文,教给方法。
4、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组织议论。
思考题:
(1)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2)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3)这个自然段的第1句话和写植物有什么关系?
二、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1、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由练读。
2、教师范读,并指导。
1、学生边读边想:李叔叔向同学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这些植物奇异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第1自然段,你了解些什么?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哪种植物?(哈哈树)是怎样写的?(先写小星触摸叶子角电而惊叫;再写李叔叔的介绍。)它奇异的地方是什么?(叶子带电)。
4、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知道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体会“奇异”的含义。
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然后组织全班议论。
读后进行议论。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三、疏理全文,体会写法。
1、围绕课后中描写同学们行走路线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引导思考:想一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意思,从哪几方面写具体的。
1、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想一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意思,从哪几方面写具体的。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到植物园去参观。
在植物园参观。
作者的赞叹。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可以说这一课是引入细致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简单和肤浅,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肤浅的观察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发现更多关于植物的叶的知识。这节课是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
【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白纸,一些落叶,胶水,剪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十二组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5.植物的叶。
课件出示:
学习目标:
2.能够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区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3.了解叶的一生,知道叶也是有生命的,懂得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生齐读)。
师:明确了学习目标,有没有信心完成?
二、先学后教:。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先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自学指导(一):
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那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再把你认为是同一种的叶摆在一起,粘在白纸上。
2.轻轻的摆好叶子并用胶水粘在白纸上;
3.有问题时小声的讨论或者请老师帮忙。
师:现在动起你们的小手,把桌子上的叶摆一摆吧。
(1)学生自学。
(2)检测:
学生展示分类贴图。
师:你怎样判断它们是同一种植物的叶呢?
引导学生说出同一种叶的形状相同,如有回答颜色相同的,要及时纠正。
总结:判断几片叶是不是同一种叶,要看他们的形状是否相同。
2.比一比,看一看。
自学指导(二):
先仔细观察不同的叶子,看一看这些叶子有没有相同之处?再阅读教材,认识叶的结构。
(4分钟后,比一比,哪组同学看的最认真。)。
(1)学生自学。
(2)检测:
师:不同的叶子有那些相同之处?科学家们又给这些相同的.结构起了什么名字?
引导学生说出叶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叶片结构图,叶脉图。
总结: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讲解:叶片是叶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叶柄一边连接着叶片,一边连接着茎。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它支撑着整个叶片,就像我们人的骨架支撑着我们的整个身体。
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记住叶的结构。
师:这是一片长在树上的新鲜叶和一片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两片叶的结构相同,颜色不同。一片是新鲜的活叶,另一片是枯黄的死叶。由活到死的过程,说明有生命存在。总结:无论是新鲜的绿叶还是枯黄的落叶,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叶片,叶柄,叶脉。活的新鲜的叶变成了枯死的落叶,说明叶是有生命的。
板书:叶---有生命。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叶的生长变化。(课件)。
3.找一找,粘一粘。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吗?叶的生长都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引导学生说出叶芽、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轻轻地打开书第13页,找一找,这根茎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并写在叶的下面。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一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三、当堂检测。
四、拓展: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要捡树叶,那么我们不要把今天捡来的树叶浪费,一起来制作一幅树叶贴画。
欣赏树叶贴画、制作。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根的不同形态及作用。
2.能通过观察,分析,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探究根的形态和作用。
3.意识到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根的形态和作用。
区分直根,须根。
学情分析。
学习起点预测:学生在三上教材“水”单元已经学过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学习困难预测:学生能在观察菠菜的根和葱的根的基础上说出其特点进而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具准备:带根的植物,ppt,记录单。
板书设计:植物的根。
形态:
直根须根。
作用: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养料。
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老师平时特别喜欢收集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大家想欣赏一下吗?
提问: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根。
提问:关于植物的根,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对植物根的探索之旅。
探究根的形态。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植物,说说它们的名称,找找它们的根在哪?
提问:谁来介绍你所带来的植物,指出它的根在哪?
谈话:请其他同学举起手中的植物,指指它们的根。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植物的根。
讲解:就说葱吧,它的根从这里到这里,整个这一部分,我们称它为植物的根;再观察菠菜,它的根从这里到这里,整个这一部分,我们也称它为植物的根。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葱的根和菠菜的根有什么不同?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葱和菠菜的根,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比较它们的不同,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描述的最详细。
提问: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谈话:下面我们把这两种植物的根画出来,在画之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描述一下你所画的根?
追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或其他补充?
讲述:像菠菜这样,根在茎的下面又长又粗,并且周围长了一些细小的根毛,类似这样的根,在科学上称它为直根;像葱这样,茎的下面有很多根,而且还很细,像老爷爷的胡子,类似于这样的根,科学上称它为须根。
谈话:按这两种形态的根给所带的植物进行分类,看哪些植物的根属于直根,哪些属于须根?请小组同学继续交流讨论进行分类。
提问:谁来汇报你们小组分类的结果?
游戏:现在我们玩个游戏,听规则,当老师说出植物名称时,请你说出它的根是哪种形态,当老师说出直根或须根时,请你说出植物的名称。
提问:生活中除了这些植物外,还有那些植物,它们的根属于直根或须根,老师这里也带来一些植物,让我们进行分辨。
探究根的作用。
提问:这说明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谈话:继续看图片,这是非洲沙漠的一种灌木,高不及人,但它的根却长达15米长,这还不算什么,南非还有一种无花果树,它的根长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的根那么长?
追问:这说明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
拓展:植物根的形态除了直根和须根外,还有哪些类型的根,哪位同学查阅了相关资料,请汇报。
讲述: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像甘薯的贮藏根,浮萍的水生根,榕树的气生根等,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型的根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课外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分辨哪些根属于直根,哪些根属于须根。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议。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
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
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为每小组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观察和讨论。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
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同时,通过对不同种树叶的观察,得出植物的叶在结构上面的共同特点:植物的叶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最终枯黄死去,完成它的生命周期。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语文课上,学生围绕“植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树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同时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了进一步了解花木,使植物为我们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决定“与植物交朋友”。
1、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使学生能自己操作,独立思维,以及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实行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充分运用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能力。
1、将学生所画的最优美的风景画、所拍摄的各种花木的照片、所收集的有关花木知识方面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资料袋。
2、开展交流活动,谈谈活动心得。
1、学生每人画一幅最美的风景画。
2、每人准备自己收集的有关花木方面的.知识材料。
3、每人种植一种花卉或苗木。
一、表扬—吸引兴趣。
1、(学生出示“我眼中的校园”风景画)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的内容。
2、从一张张绚丽多彩的画中,你认为同学所画的校园怎样?
3、教师小结:
(1)我们的校园清洁美丽。
(2)评出班中几位画得棒的“小画家”。
(具体活动目标:通过学生的绘画、描述感知风景的美,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激发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二、比拼—提高积极性。
1、出示各种花木图,看谁能快速说出花木名称。
2、同学们知道的花木真多呀!除了老师出示的花木你都认识了,你还知哪些花木?
3、这些植物你是怎样认识的?
(具体活动目标:通过课堂信息反馈,如比赛形式激发学生认识花木的兴趣,展示一段时间内认识花木的数量。并且懂得获得信息有多种途径如观察自然、阅读书报等,从而教会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
三、讨论—拓宽知识面。
1、你最喜欢什么花木?
2、你了解这些花木的特性吗?
(学生出示相关图片,剪贴画,手绘画,照片等)。
3、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花木信息相互交流。
(具体活动目标:学生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补充交流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完整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花木,共享劳动成果。)。
四、思考—培养能力。
1、过渡:老师这儿有许多有关花木的故事,这些故事可有趣了。
2、听故事。
3、听后你有什么体会吗?
4、自己试试用你最喜欢的花木来编个故事?
5、自己思考编故事。
6、分组口述给同学听。(四人一组)。
7、推荐好故事说给全班同学听。
8、选“故事大王”。
(具体活动目标:编故事旨在让学生先模仿再独立编出故事花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展示—体验成果。
1、导语:我们同学不光懂得许多花木知识,还学会了种植花木。
2、学生展示种植花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种植过程。
3、评出几位“种植能手”。
(具体活动目标:展示自己劳动技能及实践活动的成果,同时体验劳动的快乐。)。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
4、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3)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4)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
3、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2)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
4、应用与实践。
(1)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2)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植物的呼吸现象。
植物的呼吸现象,呼吸作用的概念。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玻璃瓶,萌发种子,煮熟种子,保温瓶,试管,澄清石灰水等。
一、引入新课。
1、为什么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呢?
2、为什么冷藏的蔬菜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呢?
3、为什么花盆的底部要有洞呢?
4、为什么卧室里不宜摆放植物?
5、为什么人下到储存蔬菜地窖有时会晕倒?
二、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演示实验一:
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立即熄灭了,说明甲瓶晨缺少氧气。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演示实验二:(课件展示)。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里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课件展示)。
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产生热量。
小结: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且还会产生热量。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
三、呼吸作用的原理。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场所线粒体。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进行提供能量和原料。
五、课堂评价练习。
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是第一个实验还是相当的成功,学生直观感觉,看得见摸得着。后两个实验因客观条件限制,用的是课件展示,虽有动画场景,但还是没现场实验直观,这是一大遗憾。这对于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感知就有一定的限制。以后再有机会我争取克服困难,尽量给学生上好生物实验课!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小星和同学们到植物园参观,农艺师李叔叔向同学们介绍了几种奇异的植物的事。通过本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1.认识“嚼、醉、蚌”等生字,会写“园、导”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植物奇异的地方各在哪里。
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这几种植物奇异的地方是什么。
课件、生字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同学们知道的奇异的东西有哪些呢?(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请农艺师李叔叔当向导,去植物园参观一下,看看那里有什么有趣的、奇异的东西。
二、提出学习要求。
1.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2.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读通顺。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从文中画出“会认字”和“会写字”。
3.同桌互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植物。
4.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5.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卡片认读)。
6.指导写好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上的范字,你认。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奇异的植物世界》教案》,
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难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写好?
(2)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参观完植物园后,能不能说说你的感想?
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小组合作解疑。
五、课后交流,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奇异的植物的图片、资料。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交流评价。
把你搜集到的.奇异的植物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互相交流,选出最好的向全班展示。
二、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奇异的植物。
2.从文中找出这几种植物,理解“奇异”的意思。
3.小组学习,思考:这几种植物奇异的地方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来。
(1)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说,选出说得最好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
(2)师小结。
4.引导学生理解:同学们见到这些植物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体会这些植物的“奇异”。
5.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思考:同学们按照什么路线去参观的。
6.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7.课堂拓展。
课文是按同学们参观植物园时行走路线的顺序来写的。在习作中,同学们应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事物。
三、指导朗读,积累词汇。
1.过渡:同学们见到不同的植物时感受是不一样的,课文分别用了什么词来描写的,请在文中找一找。
2.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如理解“奇怪”“惊叫”“好奇”等词的意思以及语气的变化。
3.自由说说你喜欢哪些词语,并记住了哪些词语。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参观完奇异的植物园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小组交流。
2.自然界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还有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课后找找课外读物,认真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3.你还知道哪些奇异的植物?说给大家听。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1、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条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保护植物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课件、图画纸、铅笔、图画笔等。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调整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出示课件:植物写生)。
2、再次提出问题: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每片叶子都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植物写生”。(板书课题:植物写生)。
三、讲授新课:
(一)、课件展示:
1、欣赏视频,欣赏《美丽的大自然》视频。
2、欣赏图片、课本图片。
提出要求:
a、观察书中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b、你观察到它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c、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欣赏学生作品中的植物,感受小作者如何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师生共同研究:作者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二)、教师示范:
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的关系,线条的变化,穿插等表现方法。
a、形状特征。
b、线条清晰流畅。
c、突出前后遮挡,相互穿插关系。
d、色彩鲜艳。
(三)、创作实践:
1、创作要求: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描绘一种植物。
2、指导要求:
a、形体的确立;
b、线条的表现;
c、色彩的表现。
3、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示:
1、师生共同小结。
2、组织学生自评、集体评。
3、评出优秀学生作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爱祖国。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植物的叶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1、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课件、卡纸、彩笔。
一、导入新课:
2、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每片叶子有区别吗?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一课植物写生。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
观察书中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条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4、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如何表现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四、教师示范:
1、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的关系,线之间的变化,穿插等方法。
a、形状特征。
b、线条清晰流畅。
c、突出前后遮挡,相互穿插关系。
d、色彩鲜艳。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
六、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2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