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0:24:12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精选16篇)
时间:2023-12-07 10:24:12     小编:字海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案。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重点。5.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一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

3.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

(1)海南省(2)深圳(3)珠海(4)厦门(5)汕头。

a.(1)(2)b.(3)(4)c.(3)(4)(5)d.(1)(4)(5)。

a.地理位置b.国家政策c.自然条件好d.气候暖热。

a.它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

b.这里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制度。

c.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

a.甜菜、水稻b.甘蔗、水稻c.甘蔗、小麦d.甜菜、小麦。

a.广州b.深圳c.珠海d.佛山。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气候宜人,风调雨顺。

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二

本节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探究区位优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外向型经济作为本区的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讨论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第一课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丰富的课本素材和自我生活体验,探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及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收集、分析相关材料,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独特性;联系家乡实际,探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

3.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

(1)海南省(2)深圳(3)珠海(4)厦门(5)汕头。

a.(1)(2)b.(3)(4)c.(3)(4)(5)d.(1)(4)(5)。

4.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国家政策c.自然条件好d.气候暖热。

a.它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

b.这里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制度。

c.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

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糖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分别是()。

a.甜菜、水稻b.甘蔗、水稻c.甘蔗、小麦d.甜菜、小麦。

a.广州b.深圳c.珠海d.佛山。

8.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气候宜人,风调雨顺。

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

9.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的工业基地的性质是()。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三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都市群。“大珠三角”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大珠三角”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群。

目录区域简介区域范围区域简介。

中国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10。三角洲上有160多个基岩残丘,距今约6,000~2,0时原是浅海湾中的岛屿。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总沙量不过1亿吨,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滞积,所以2,000年来三角洲发展较快。残丘海拔300~500公尺,往往成为秀丽的风景区,如西樵山、阳山、五桂山、崖山等。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又叫南粤,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10~120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50多种。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

目前三角洲上较大水道近百条,较小的港汊更多,交织成网。珠江分别由八个口门入海。入海处常有残丘夹峙,形势险要,称为“门”。著名的有虎门、磨刀门、崖门等。各个口门由于分水分沙的'条件不同,淤涨速度也不一致。蕉门与洪奇沥间的万顷沙平均每年外涨110公尺,磨刀门的灯笼沙为80~100公尺,而虎门、虎跳门一带则不足10公尺。珠江三角洲位于南亚热带,当地人民创造了“桑基渔塘”、“果基渔塘”、“蔗基渔塘”等经营方式,即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护养了农业生态系统。又由于修筑堤防,建立电力排灌系统,防止了洪涝灾害和海潮侵袭,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盛产水稻、甘蔗、蚕茧、黄麻以及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龙眼、橙、柠檬等,淡水渔业亦称发达。

区域范围。

概述。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1994年10月8日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珠海、东莞、中山、新会、鹤山、江门、开平、恩平、台山十几个中小城市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珠江三角洲。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经济区”。“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1月8日,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现在正打造20粤港澳世界城市群。

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超过42831.5平方公里。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发展局和澳门运输工务司三方,首次合作开展的策略性区域规划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10月已完成研究报告。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门联合发布成果,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的城镇群。作为中国首个跨不同制度边界的空间协...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四

摘要: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竞争力的强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宏观经济环境、组织接待环境、旅游业经济效益、交通环境5项指标及19个影响因素,对珠三角各个城市的旅游业竞争力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在旅游业竞争力上可以划分出4个等级的结论。

关键词:珠三角;竞争力评价;指标;旅游业。

一、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旅游业竞争力是一系列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的结果,它的衡量应该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可比性、独立性的原则。在借鉴前人关于竞争力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取性,从4个方面入手,建立了珠三角9个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本文所选取的15项指标均来自于的《广东省统计年鉴》。

(2)评价模型的构建。

旅游竞争力的测定属于综合评价的范畴。为了反映旅游竞争力水平,并且对评价结果做出解释,本文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同时,为了寻找城市之间的相似性,对被评价的城市进行分类,本文又使用聚类分析法。

对15个指标综合分析比较困难,为了减少变量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本文运用spss软件,将15个指标集成一个可以评价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并对主成分排名进行了分析。将珠三角各个城市旅游业的原始指标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原始指标数据计量单位不同,表现形式不一样,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为了消除对评价结果的影响,spss软件将对各个指标数据自动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过程及结果。

本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表1中15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出3个主成分(表2),累积贡献率达到92.846%,即包含了原有指标92.846%的信息,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可以提取作为全局公共主成分。

由于原始数据间相关系数较大,为了便于解释各主成分的意义,采用正交旋转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经过旋转后得到载荷矩阵(表3)。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载荷大于0.3就是显著的,根据表中的载荷系数,选取大于0.7的载荷并分析变量的含义,从而可对以上3个主成分进行命名:

第一主成分f1的贡献率最大,为70.946%,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它在大专及以上学历在校人数、客车总计、星级饭店个数、客房总数、床位数、过夜游客人数、入境旅游者人数、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人数、旅行社营业收入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其中有6个指标达到0.9以上,显著地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未来潜力因子。

第二主成分f2的贡献率为14.700%,是次重要的影响因子。它在人均gdp、城镇居民消费性收入、工业增加值及公路里程这四项指标上载荷较大,可以认为是旅游业的'支撑因子。

第三主成分f3的贡献率是7.201%,它在客房出租率上表现显著,可以把它看做效益因子。

三、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

以各主成分乘以相应的权重加总,即得到主成分分析综合模型。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珠三角各城市旅游竞争力主成分值和综合排名(表4):

从综合得分情况来看,珠三角9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极不平衡,具体表现在排名第一的广州与排名第九的肇庆得分相差2.2个分值,并且只有两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表明其竞争力现状居于珠三角旅游业平均竞争力之上;后7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小于0,这表明它们的竞争力现状低于珠三角9个城市旅游业平均竞争力。对总体竞争力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珠三角的9个城市分为下面4个等级。

(1)第一等级――广州。

广州的旅游业竞争力在珠三角9个城市里面一枝独秀,其综合得分1.709627远远高于其他8市。说明广州的旅游竞争实力最强,且优势还在扩大。广州在整个区域的旅游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产业的功能定位上会对整个区域产业的布局和升级产生巨大的影响。

(2)第二等级――深圳。

深圳的综合得分是0.644663,它的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客车总计、过夜游客数几个指标均为第一,说明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有追赶广州之势,只是由于城市规模等客观原因在一些总量指标方面与广州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深圳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深圳作为新型的特区城市,其旅行社营业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稳居第二,具有追赶广州,抛开珠海等城市的潜力和实力,特别是其旅游收入是位于综合排名第三的城市珠海的近4倍,在珠三角的地位牢固不可撼动。深圳在星级饭店个数和客房总数指标上均居第二,与其后城市相比优势明显,但与广州差距非常大;客房出租率居第三位,表现其发展比较协调。

(3)第三等级――珠海、佛山、东莞、惠州。

佛山、惠州、东莞、珠海这4个城市属于珠三角旅游业较发达城市,它们与广州、深圳的差距较大,主要与各自城市在珠三角乃至在广东的地位、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相对来说,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广深”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带,所以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地位均在广州、深圳之下,具体表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实力上与两者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其潜力非常巨大,也显示了这些城市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4)江门、中山、肇庆。

江门、肇庆和中山处于珠三角旅游业一般城市,无论从其发展状况、未来潜力或是支撑因子、效益因子上看,其位置都比较落后。

四、结论与对策。

珠三角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实力与各自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流通活跃程度、城市综合经济活跃程度具有密切关系。从以上比较分析得出:广州在珠三角旅游业处于第一集团,深圳位于第二集团,佛山、惠州、东莞、珠海等4个城市处于第三集团,江门、肇庆和中山处于第四集团。结合珠三角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分析,可以得出珠三角的旅游业应是以城市经济竞争力为驱动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所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城市旅游业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五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和越南十个东亚经济体。)。在浩瀚的学术文献中,有关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极其混乱。因此,在探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问题之前,必须区分“东亚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上的差别。

笔者认为,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范畴,是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其内涵是指“亚洲四小龙”在相似的历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强政府的干预下,重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行赶超战略,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则是属于经济学的概念。其研究对象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规律及其增长源要素,包括劳动投入要素、资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劳动与资本投入后的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也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经济发展状况。其本质内涵是分析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包括研究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np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经济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国(地区)人民而非外国人参与的经济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关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注:参见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一、三、四章。&company1987年第二版;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各门学科的`相互融合,经济学家在考察一国经济发展时,已将视野从经济增长扩展到社会发展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时,为了简便,在国内外经济论文中,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通常被统称为“东亚模式”。

阅读有关英文论文或著作时,可以发现,东亚模式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虽然仅相差一个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与内涵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为东亚地区的各种模式,后者则指东亚地区单一的模式。

[1][2][3][4]。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六

进入新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拉动下,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电子、电器产品的制造基地。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原材料和劳动力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加工贸易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增速放缓,出口降幅增大,比较利益减弱,外源性经济乏力,不得不使珠江三角洲电子企业深化内需市场、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产业协同,增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调整转型的步伐!

(一)外向型经济瓶颈凸显,内源性发展日益强劲。

长期以来,珠三角经济圈的多数电子企业以外贸出口订单的oem外源性经济为主,这种出口导向型、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发展模式,是集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和开放度优势于一体,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需要和时代机遇。但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肆虐,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贸出口受阻的背景下,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暴露出其历史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内凝外联,扬长避短,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保增长,培养和壮大企业内在扩张力,推进企业本土化市场内生机制的塑造和确立。

(二)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电子企业经历了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发展过程,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这些企业通过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规模迅猛扩张,企业素质显著提升,并经过新一轮的并购和重组,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科技企业转型,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创新型企业转型,产业分工愈来愈细,品牌自主创新意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愈发凸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加速。

(三)地缘优势弱化,产业软实力不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格局的调整,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地缘优势逐渐减弱,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等因素都使得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其工业竞争优势面临挑战。

(四)产业转移不断提速,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全球来说,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梯次转移趋势方兴未艾,基于地理位置、配套政策和劳动力方面的因素,长三角相对珠三角的优势正在逐渐凸现,国内的产业集群可能出现典型的“由南向北”迁移,这使得珠三角电子企业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五)产业集群特点突出,区域互动发展趋势显著。

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地区结构上向珠三角集中,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了企业区域战略协同能力,增强了企业在差异化、技术创新、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产业链、价值链整体创新水平,各区域间协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实现各区域的“一体化”运作和共同发展。

(一)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明显,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全球产业逐步复苏主要经济体出现好转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电子信息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联合国12月发布的报告预测:20世界经济有望增长2.4%。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开始好转半导体领域出现复苏迹象。根据idc、gartner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10年全球it支出将增长3%以上软件支出将超过5%相关的服务市场将达到两位数增长;displaysearch预计全球彩电出货量比20增长6%gartner预计手机将增长12%、微型计算机将增长12%sia预计集成电路将增长10%以上。

产业国际分工趋势明朗,产业梯次转移速度加快。当前全球电子信息工业转移的速度正在明显加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正在进一步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及部分产品的研发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全球经济复苏、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必将给珠三角电子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成长动力和福祉。

(二)国民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良好势头,工业经济回升相好的趋势明显。

国家扩内需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3g与td、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举措的出台,有力地拉动了国内市场的增长,为珠三角电子企业由外源性经济向外源性经济与内源性经济并重转型注入活力,树立底气!

(三)泛珠三角框架的构建与日益完善,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融合和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珠三角电子产业消除要素流动障碍,建立协调、开放、公平的区域市场,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载体建设日益丰富,展会经济成效卓著。

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借力各种展示互动、经贸合作、信息交流的平台,电展会、广交会、东莞电博会、深圳高交会、惠州数码节、品牌展会等产品及文化传播载体,对推动珠三角电子产业升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禀赋和投资合作平台。

(五)产业本身具有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的先天优势,信息化步伐加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七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弓i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l: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article/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1:“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八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高潮,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并以其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优点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我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区委、区府要着手制定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出,力争用5-的时间将我区建设成为西部的物流重镇和长江上游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龙坡区物流建设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体制;三是选择好发展物流的区域,采取一区多点的形式,确立核心区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园区建设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建设商务大厦、物展中心和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

(五)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效率。

应该讲,我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还是比较具有优势的,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但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创造优惠的经济政策环境和较完善的政府服务环境,创造较强的法制建设环境和较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我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的任务不仅靠各级领导,更要靠广大公务员的共同努力。要增强全区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树立“每一个公务员都代表政府形象,每一个工作部门都是投资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优化的理念来思考工作,切实提高政府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更好地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调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凡是能够在网上办理的审批、年检事项,都要逐步实现网上办理,探索研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优化发展环境需要的新的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切实为各类企业和纳税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的有效方式。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从严治政。组织人事部门要制定一系列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建立举报投诉制度,设立投诉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各级公务员凡被举报投诉并经调查属实的,视情节轻重,给予一定处理。凡政府工作部门被举报投诉并经查实的,实行一票否决,综合目标考核不能评为“一等奖”.对给我区发展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和重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九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于_______________世纪_______________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____交通运输便利;很多地方是著名的“____________”,便于吸引大量_________________、先进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经验及最新的.工商_______________信息。

(2)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其中_____________地区扮演“店”的角色,__________地区扮演“厂”的角色,___________在前,_______________在后,彼此紧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前店后厂”。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经济繁荣,_______________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4)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也可以带来一系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2.连线。

“前店后厂”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的基本模式。请把“前店”“后厂”与相应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

“后厂”港澳地区。

答案:1.(1)2080港澳东南亚海陆侨乡外资技术管理科技。

(3)土地外向型产业。

(4)环境社会。

2.“前店”——港澳地区“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十

10月2日—17日,在师党校的组织下,我们秋季学习班在党校教师的带领下,赴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这次江、浙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收益匪浅。透过学习考察,我们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江、浙的魅力,理解了超多新视点、新思路。江、浙的经验和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同时也让我们深思,江、浙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哪些能够借鉴的经验?现将我本人的学习考察状况和体会报告如下:

在中国,最有实力的经济省份中,浙江有着明显的优势——全方位的开发,均衡的经济发展。它有着中国最优越的金融环境,最多的对外投资,最多的百强县和千强镇,也是连续几年赚取外汇最多,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浙商”、“温商”也成为近十年最蜚声海内外的投资军团。而中国自我的名牌中,浙江品牌更是家喻户晓:娃哈哈、红蜻蜓、奥康、吉利……其拥有的中国第一已不胜枚举。虽然只去了千岛湖、西湖、海宁等地,我一向在想,到底是怎样的魔力,让一个以前并不发达的地方迅速跃居为中国富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可是我认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崛起与浙江的政策环境、人文和教育环境、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感受一:自我创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据了解,浙江在改革开放前一向是个“一大三小”的省份:即人口大省、资源小省、国家投入小省、工业小省。

能够这样说,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路可选的结果。浙江发展民营经济之初,并非是对民营经济有清楚深刻的认识,而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取,此刻看来,浙江这样的“牛”,却是被“逼”出来的。浙江人认识到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务必主动寻找适合浙江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模式。强烈的脱贫欲望,让浙江人坚忍不拔,他们自比为“野草”——善于从石缝中求生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浙江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捷径,千家万户创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跑市场营销,离乡背井,肩挑背扛各种商品出此刻全国各地,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于是浙江民营经济如星星之火,几年间燃遍浙江各地。浙江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大转变。在整个转变的过程中焕发出来的精神尤其让人叹服和学习。他们那种“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搏精神、“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看不起眼的钱”的创新精神,让我们叹服。正是这种自我创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底蕴给浙江民营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其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力量给人的震撼也是此次浙江之行尤其打动我的地方。

感受二: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这次浙江之行,所到之地,可赞可叹、可圈可点之处随时可见,尤其是浙江民营经济所呈现的铺天盖地、热浪滚滚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在参观了江苏的张家港市永联村后,一个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让我们惊叹,华夏第一钢村——永联,这个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永联村长期以来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用心探索和实践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生产向商品经济时代的群众经济转变、继而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资本跨越的发展路径,闯出了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

在xx考察的三天里,透过听、走,看,它之所以经济发展的很快,成功经验在于: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开创了高效快速的发展局面。xx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敢闯敢试,敢想敢干。

恒招商。在招商中,xx人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用他们自我的一句话:“象蚂蟥一样钉在项目上”,“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人家脸难看;嘴皮要薄,要能说话,会说话;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

在学习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到,江、浙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有很多东西我们是能够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

(二)加快经济的发展,务必学习借鉴江、浙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透过招商引资,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求突破。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没有区位优势,靠政策不现实,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我们务必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放在产业链的培育上,用“招商引资”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解决经济发展的总量问题、速度问题和效益问题,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

是全社会的事。

(四)加快经济发展,务必认真学习江、浙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树立克难奋进、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树立建功立业、永于奉献精神。坚持“要么不说、说到做到,要么不做、做就做成”,在落实上动脑筋、下功夫、花力气,对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工作任务,要振奋精神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创新思维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因压力大而气馁,不因困难多而退缩,不因竞争强而畏惧,始终要瞄准一流,赶超一流。要努力培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拿出一股虎气,使出一股拼劲,“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倾尽全力、绞尽脑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力争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兵团的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十一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8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1][2][3][4][5]。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十二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199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建立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共7个省辖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所属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和四会、高要两县,面积4.16万平方公里,人口2262余万人。它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区划原则建立的经济区,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商品经济最活跃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因开放程度大、经济发展快、收入水平高而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样板。以珠江三角洲的主要综合经济指标为例,人口约占广东省30的珠江三角洲,其主要经济指标占广东省的份额均是人口比重的2-3倍以上,是广东省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的地位也很突出,人口只占全国的1.82,第三产值增加值占全国的11.09,而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34.0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21.13,是全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事实上,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无疑,由于珠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快速实现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道路,对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转变,推动经济起飞并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做出贡献起了很大作用,成为我国较早实践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典范之一。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十三

珠江三角洲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发育最成熟的城镇群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推动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珠江三角洲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具有卜分霞要的意义。

遵循胡锦涛关于广东“继续当好排头兵”的讲话精神,根据张德江书记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汁研究院和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联合组成了规划工作组,于7月启动了本次《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十四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达12.8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3582万。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万。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总面积160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863万。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6.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3085万。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7.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4611万。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8.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5800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

比较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侧面进行。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情况、经济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等6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下同。

(二)经济总量与结构。

1.经济总量。

从表2可以看出,(。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2001年,gdp21211亿元,占全国的19.87%;大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gdp3296亿元,占3.09%。前者为后者的6.4倍。(2)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2001年,人均gdp15617元;西南地区人均gdp水平最低,人均gdp4698元。前者是后者的3.3倍。(3)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4个地区,分别是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的也有4个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4)在沿海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差距。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超出北部沿海地区的43.68%。

表2各大区经济总量。

2.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

表3和表4报告了各大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情况。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比重最高,2001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区gdp的22.1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别占东部沿海地区gdp的50.55%和40.66%。(2)西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占西南地区就业总量的62.75%;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2.05%;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3.16%。(3)虽然从增加值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额均小于相应地区的1/4,但是,从就业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额无一例外地高于相应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其中,有5个地区接近或超过50%,分别是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4)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年达52.1%;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为26.8%。前者比后者高25.3个百分点。(5)各大区城市化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过50%的只有3个地区,分别是东北、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除此之外,所有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在40%以下,有些地区甚至不足30%。

表3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2001年)。

表4各大区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2001年)。

(三)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设施。

从表5可以看出,(1)北部沿海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铁路25公里;其次为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铁路密度仅为2公里/千平方公里。(2)以线路密度为标准,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公路536公里;其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线路密度超过400公里/千平方公里;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公路密度仅为48公里/千平方公里。(3)东部沿海内河航运状况最好,水网密度高,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内河航线177公里;其次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4)综合起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条件最好;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也相当不错;而大西北地区交通条件最差。

表5各大区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公里/千平方公里,2001年)。

2.城市基础设施。

从表6可以看出,(1)各大地区自来水使用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区也只有63.99%的水平;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只有63.26%、61.72%和47.43%的水平;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比重只有45.44%。(2)各大区煤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较低,比重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也不足60%;长江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比重尚不到40%,依次仅为38.91%、35.95%、27.95%和16.79%。(3)从相对水平上看,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负荷较重,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的负荷较轻;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大区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负荷都比较接近。(4)总的来看,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都不充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表6各大区城市基础设施(2001年)。

(四)对外开放。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1)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都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0.42%,进口占41.80%,出口占38.90%,实际利用外资占37.3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35.19%;进出口依存度为110.44%,进口依存度为59.63%,出口依存度为50.80%,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4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32%。(2)沿海三个地区即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开放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按开放程度高低排序,则南部沿海先于东部沿海,东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3)如果从进出口和外资利用占全国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最低。2001年,大西北地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8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1%,与开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从进出口依存度看,则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出口依存度7.36%,进口依存度3.99%,出口依存度3.37%,和南部沿海地区相差103.08、55.64和47.43个百分点。

表7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表8各大区对外开放基本情况(%,2001年)。

(五)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

1.市场规模。

从表9可以看出,(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市场。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6亿元,占全国的18.72%。(2)沿海三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于其他地区。按规模大小排序,则东部沿海先于北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3)北部沿海地区商业和餐饮业的规模最大。2001年,北部沿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98.9万,占全国的20.51%。(4)大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商业和餐饮业规模最小。2001年,大西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占全国的2.77%,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15.5万,占全国的3.22%,不足北部沿海地区的1/6。

2.居民购买能力。

表9各大区市场规模(2001年)。

别只有南部沿海地区的56.41%和58.24%。(2)就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区最弱。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303.5元,人均消费支出3032.5元;大西北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604.1元,人均消费支出1243.0元,分别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37.27%和40.99%。(3)不同地区农村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大于城镇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2001年,八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方差为0.6158,小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9592的均方差;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均方差为0.5530,小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8916的均方差。

表10各大区居民购买能力(元,2001年)。

3.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

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已基本上实现小康。在城镇,彩色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已经普及,各地区差别不甚明显。在农村,一些传统耐用消费品尚未普及。为扼要反映各大区在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上的差异,本报告选择城镇家庭电脑拥有量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以及农村家庭彩电拥有量和摩托车拥有量等项指标进行了比较。见表11。

表中可见,(1)南部沿海地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高。2001年,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27.5台,拥有移动电话76.4部;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76.9台,拥有摩托车57.4部。(2)总体上看,沿海三大区城乡家庭拥有典型耐用消费品的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就城镇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北部沿海地区。就农村居民家庭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难分高下。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彩电的水平高于北部沿海地区;另一方面,北部沿海地区农村家庭拥有摩托车的水平又高于东部沿海地区。(3)就城镇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大西北地区。2001年,大西北地区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电脑7.1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20.4台;拥有移动电话24.4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52部。(4)就农村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2001年,西南地区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37.7台,比南部沿海地区少39.2台;拥有摩托车10.9部,比南部沿海地区少46.5部。

表11各大区城乡家庭典型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台或部/百户,2001年)。

4.生活条件。

反映居民生活条件的指标很多。这里选择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万人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对各大区的生活条件进行了比较。比较表明,(1)大西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多,2001年,达31.1平方米;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少,为22.1平方米,比大西北地区少9米。(2)东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多,2001年,为37张;西南地区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病床床位数最少,为20张,比东北地区少17张。

表12各大区生活条件(2001年)。

(六)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

1.投资和财政能力。

表13和表14表明,(1)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2001年和前8个月,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均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21.29%、21.23%和22.96%;大西北地区最小,上述三个时期的比重分别为4.32%、4.54%和5.21%,比东部沿海地区小16.97、16.69和17.75个百分点。(2)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论,沿海三地区的投资能力强于其他地区。在沿海地区中,东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的能力强于南部沿海地区。(3)从财政能力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21.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高于其他任何地区,达1239元。(4)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来看,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差,2001年,其比重只有2.8%。然而,从人均财政收入的水平来看,长江中游地区最差,人均只有300元,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4。(5)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均小于其人均财政支出。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各地区均有财政转移支付。从人均水平上看,大西北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达999元;南部沿海地区获得的最少,为245元。

表13各大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

表14各大区财政能力比较(2001年)。

2.技术开发能力。

从表15可以看出,(1)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量看,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最多。2001年,西南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占各地区总人数的16.53%。长江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总量也不少,南部沿海地区人才总量较少。西北地区人才总量最少,2001年,比重仅为5.19%,比西南地区低11.34个百分点。由于改革以后,民营部门的科技人才不断增多,上述人才总量分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2)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水平看,东北地区人才最为富裕。2001年,东北地区每万人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1.2名。其次,为大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最为匮乏的是西南地区,同年,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127.2名。此项标与前项指标似乎给了人们以相反的印象。产生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各大区人口总量存在着巨大差异。(3)北部沿海地区投入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最多。20,其研发费用占各大区研发费用的28.87%,超过各大区总费用的1/4。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投入也比较多。大西北地区的投入最少,年,其投入只占1.53%,不足各大区总费用的1/50。(4)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人才培养能力较强,大西北地区能力最弱。2001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了16%,大西北地区只有1.53%。在沿海地区中,南部沿海地区人才培养能力最弱。

3.产业能力。

表15各大区技术开发能力(2001年)。

注:a为2000年数据。

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77%,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占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0.13%,均不到全国的1%。

表16各大区产业能力(%,2001年)。

4.商业联系能力。

表17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人员往来最为频繁,大西北地区最为稀少。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旅客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8.38%,大西北地区占4.59%,前者高于后者13.79个百分点。(2)北部沿海地区货物运输最为繁忙,大西北地区最为冷清。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比重达30.52%,大西北地区占3.55%,前者高于后者26.97个百分点。(3)北部沿海地区交通工具最多,大西北地区最少。2001年,北部沿海地区民用汽车拥有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2.57%,大西北地区占4.82%,前者高于后者17.75个百分点。

表17各大区商业联系状况(%,2001)。

5.经济活力。

表18表明,(1)从当前的经济活跃程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强,2000和2001年,gdp分别增长10.8%和10.3%;西南地区最弱,gdp分别增长8.2%和8.5%;前者比后者高2.6和1.8个百分点。(2)沿海三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强于其他地区。2000年,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01年,三地区经济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表18各大区经济增长(以上年为100)20002001。

东北109.2108.7。

北部沿海110.0110.3。

东部沿海110.3110.8。

南部沿海109.4110.4。

黄河中游109.0109.1。

长江中游108.9108.8。

西南108.5108.2。

大西北109.2108.6。

三、简要结论。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本报告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综合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市场前景最大,是中国21世纪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沿海三地区比其他地区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投资机会。

――大西北地区人烟稀少,本地市场小,对外联系不便,发展之路最为漫长。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十五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一次难得的赴发达地区的教育学习考察活动,在对诸多教育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在对自我的教育生涯开始有了职业倦怠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国家高位推进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它意味着艰难和挑战,困难是肯定的,但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也必须会有类似痛并欢乐着的体验。所以,本次学习考察的成果将为今后的实践带给理念和精神的支持,我们会倍加珍惜。

为探讨“生本教育”及各类教育理念与模式,学习发达地区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资源、新方法和学校文化建设,有效推进我州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高教育发展品质。由州教育局潘光伟局长带队的红河州赴广州等地教育学习考察团于4月21日―4月28日到广州、佛山、顺德、珠海、深圳、福州、厦门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活动,沿海发达地区高投入的学校建设、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规范管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浓郁的人文精神、丰富的学校文化令我们耳目一新,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思想碰撞和思维风暴,极大限度地引发了对教育改革的思考,个性是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校文化的影响力,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

一、加深了对“生本教育”理解。

在“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班”的学术报告会上,听到了郭思乐教授“教育: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活力、智慧讲演。“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全国各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获得好处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生本教育”已构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能够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无为而为,教少学多,能够双赢;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在广州xx小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的生本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不论是小学的语文、数学课,还是中学的地理、数学、英语课,都让我们充分体验到“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这场有好处的教育变革的成效与精彩。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此刻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用心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生本课堂上,精彩的是学生,不是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合作、交流、展示自我搜集的资料和自学的成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努力做到“不现自我”。教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教师总是站到一边,仿佛是无为而为,但其实对教师观察课堂、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后的专家点评,更显智慧、严谨、求实、争鸣的学术氛围,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治学榜样。

二、充分感受了发达地区一流名校的风采。

本次学习考察活动,在州教育局领导的精心筹划和安排下,让我们享受到一次难得的高品味教育文化大餐。不仅仅目睹了发达地区现代化一流学校的风采,并且能够聆听到几位名城教育局长和多位名校长对教育发展、学校建设、课改理念的真知灼见,到达了开阔视野、提升理念、振奋精神的效果。

广州市天河区xx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创办于1992年9月,地处广州市天河北路商务中心区,学校以“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办学理念,以“以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为培养目标,以“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思路。以来,学校率先参与了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教育部“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学校始终还课堂以真实,还孩子以自然,还师生以平等。走出了一条既具本校特色,又贴合现代学生发展需要的科研兴校之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办的一所以英语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大朗。现有小学55个、中学63个、共计1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60余人,教职工700人,占地面积258亩。办学宗旨:对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教学特色:轻负荷,高质量。育人特色:锻炼健强体魄,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外语特色。英语特色课:聘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专职外籍教师担任学校英语特色课的教学,开设了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英语特色课程,有效地提高了该校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信息技术课:从小学至高三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项目,为学生步入信息高速公路带给全面全程的优质服务。活动课程:教师指导下的课外兴趣小组为主要活动方式,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从而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校本课程:开设《文学欣赏课》、《文化专题课》等校本课程,以求开拓知识视野,更新思维模式,使学生拥有世界视野和现代意识。

三、几点感悟。

1、本次由州教育局主要领导、部分县市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组成的28人教育学习考察团,高规格、高效率地到发达地区去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寻经问道,足以看出州教育局领导推进我州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决心。其目的就是要让各个层面的教育工作者都为破解我州教育发展、改革的坚冰,冷静思考,用心查找自身问题,力求首先在视野、理念、精神上有所突破,然后在行动、方式上有所作为。

2、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很容易会为自身的相形见拙产生沮丧心理,继而为自我的落后寻找借口,构成等、靠、要的思想。这就完全有悖于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的初衷,用心的心态就应是努力去探寻人家形而上的可取之处,学习人家先进的理念、创新的精神。正视自我的差距不气馁,找准自我的定位,尽自我之所能,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自我的行动,用创新的精神做好自我的事情。

3、“生本教育”的理念十分贴合新课改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已是不容置疑的,它对课堂教学理念、模式都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但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有二个现实问题,一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现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承担不了这项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花大力气来抓教师队伍的培训。二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材的相关政策冲突,如何使用“生本教育”的配套教材,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协调。

4、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构建了各所名校的学校文化特色,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以校本课程来支撑学校文化,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资料之一。如何挖掘学校自身特有的文化元素,在活动过程中使之课程化,融入到师生的生命之中并绽放出智慧的花朵,是值得我们研究、实践的重要课题。

5、有效利用好学校的空间和时间,把学校有限的资源都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是学校管理者智慧与潜力的体现。屏东中学有一句标语:“生命因职责而高贵,学校因我们而精彩”,很好地诠释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厦门一中由陈至立、卢嘉锡、方毅、叶飞画像和简介构成的“校友风采、母校荣光”廊,有力地支撑着“勤·毅·诚·敏”的校训。

6、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高达的楼宇、标准化的设施、漂亮的学校总会有的,也不难实现。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构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精彩的学校文化元素更是要靠长期的积淀。所以,我们此刻的行动就显得好处深远,力争在低层次上做高水平的事,不论成败,享受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珠江三角洲说课稿篇十六

一、“珠江模式”的内涵为: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中,“三来一补”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简称为珠江模式.这里所指珠江三角洲,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单元,而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又称为“小三角”.它的范围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珠海市、佛山市所属的南海、顺德、高明、三水;江门市所属的新会、开平、恩平、鹤山、台山;广州市所属番禺、增城,深圳市所属的宝安、龙岗,惠州市所属的惠阳、惠东等县级单位.土地面积2.27万km2,人口近万.

作者:查振祥zhazhengxiang作者单位:刊名:特区经济pku英文刊名:specialzone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f1关键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483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