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4:44:12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7 14:44:12     小编:雨中梧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灵活运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这里有一些优秀的教案样本,供大家学习借鉴。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x)。

二、新课。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三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四

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五

分数除法的复习与应用。(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47页练习十)。

1.通过复习,很好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正确列出数量关系,掌握四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倒数。

(1)师: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抢答,教师板书意义)。

(2)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抢答)。

(3)师: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分整数、小数、分数回答。

2.复习分数除法及其计算法则。

(1)师:分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板书类型)。

(2)师:写一道除法算式,让同桌算一算。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

(3)师: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算一算,说一说。(课件出示题目)。

3×7=21÷3=21÷7=。

5/3×1/2=5/6÷5/3=5/6÷1/2=。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生共同总结: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或小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板书计算法则)。

(4)点名学生说一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应用题?它们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四种应用题类型)。

1.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之间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3个问题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题?(点名学生回答)。

(3)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3.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第1题:教师读题,学生判断正误,点名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

第2题:点名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订正。

第3、4题: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再独立计算。(教师订正)。

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同桌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教师订正并总结。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

(1)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2)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比甲数少1/4。()。

2.粮店运来面粉140袋,是运来大米的袋数的7/9,大米运来多少袋?

140÷7/9=180(袋)。

12÷1+3/7=。

400÷1-1/9=450(元)。

1-9/24÷1/16+1/24=6(天)。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复习课我分成了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建立知识网络,第二模块为检测效果,第三模块为质疑总结。

第一模块先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他们能快速读懂提纲、表格等形式的知识框架结构。

第二模块需要改进之处是,我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模块只有几个学生进行质疑,说明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是以后需要更加努力的环节。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七

一、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辨析多音字、形近字。

2、能理解跟课文中心有密切联系的重点句子的含义。会修改病句。

3、给课文分段,说出每段段意和全文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5、懂得分辨课文中哪些写的是实实大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并要求在习作时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点:

读文章,要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写文章要学会在具体叙述真实事物的同时,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要从小女孩的处境和作者的想象的强烈对照中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穷人》一课要着重通过对词句的理解,看看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八

本课以亲切、中肯的语言娓娓道来,揭示了自信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面对人生。

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事例开头,引出下文对自信的议论,这部分,讲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部分,向学生推荐了一道可以调查自己自信心的测试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部分,讲述了四种提升自信心的可行办法,由主到次,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易于接受;第四部分,用诗的语言,意味深长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特点亲切、自然,非常有说服力。

1.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1、导言:我们已经知道了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神奇作用,那么,你有几分自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12个题目来初步测试一下。

2、打开课本,学生如实自我测试(师读题,生作答)。

3、测试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结果分析。

4、请结果是“信心十足”的同学谈一谈平日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1、自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提供了几个方法。

2、再读课文,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使自己自信起来的方法。(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在课文中画出语句。)。

3、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4、请测试结果为“自信不足”的同学齐读,后指名谈谈自己此时的想法。

5、小组讨论:想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自信起来?全班交流。

1、自读。本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说说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本段的修辞手法,仿照课文句式补写文中省略号部分。

4、交流。

罗曼罗兰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自信于每一个人是如此的重要。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有各自不同的领悟,文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所触动呢?请画出来,写写自己的体会。

1、背诵最后一段。

2、练笔《说说我的优点》。

3、搜集关于“自信”的名言或故事。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九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训练习题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2、第2题

将后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

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

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

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

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

怎样变化的。(先观察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国寻找“不变”。(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一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教具、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二

理想是盏明亮的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美好的生活。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琵琶演奏家,我要用琵琶弹出自己的光彩和喜悦,弹出一片属于我自己的新天地。

这琵琶乐器也是我无意中看到的。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看《红楼梦》,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爱的人物是林黛玉。渐渐地,觉得自己喜欢上了古装剧。那时,我便即兴想把跟古装剧有关系的任何乐器都学一遍。

在我的百般苦求之下,妈妈终于同意我把钢琴考到六级就给我一个我喜欢的,想学的乐器。

那年暑假,我倍加苦练钢琴曲,努力背诵乐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的钢琴六级考试过关了。回到家,我就开始在手机上精心挑选古装乐器。那时,我找了许多乐器,比如:古筝、古琴、箫、笛子、五弦琴、竖琴、琵琶、阮……其中让我最喜爱的便是优美的琵琶。

可没想到,我挑的实在是“太好了,太精妙了”,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曲首座”,它对人手指灵活度的要求极高,有人说基础至少要学五年,要弹到很好也要三四年时间。妈妈也说这乐器实在太难了,不容易学。

如今,在我的坚持下,妈妈给我找了个琵琶老师,可至今为止还没开始学。

晚上,睡觉时,我梦见自己已经成为了琵琶演奏家。

我站在烟雾缭绕的灯光炫彩的舞台上,穿着我最喜欢的粉红色旗袍,坐在凳子上,腿上架着琵琶,手指轻轻地在琴弦上拨动,优美的音韵就像灵泉一般流淌出来,时而缓慢,时而飞快,时而悲伤,时而激昂。

日后,我天天在家里用琵琶弹奏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

平时,我都随便地弹几首曲子,就把琵琶甩到了一边,也不再去理它。

如今,我天天坐在椅子上,下功夫弹琵琶,一首首的弹过去,默默地读者歌谱。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手臂早已抬酸,腋下也已流出许多汗水。

经过这几天的努力,我又一次站上舞台,穿着蓝色和白色相交的长旗袍,又一次弹奏我最喜欢的乐器,又一次弹奏起我最喜爱的曲子。

这一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自己的努力,让爸妈知道我不再是个无能的孩子。我要让爸爸工作不那么辛苦劳累,让爸妈为我为全家而开心与自豪。

理想让我充满希望,理想让我变得勇敢乐观。我会向自己的目标前行,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琵琶演奏家。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三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

1、出示“江雪”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师:谁能用一二句话介绍一下图上的景象?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板书——江雪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五

一、小小填空学问大。

1、45小时=()分钟,40分钟=()小时。

2、20米的14正好是6米的()();30米是()的56。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35,其中的一个因数是15,另一个因数是()。

4、4、甲数比乙数多310,把()看作单位1,如果甲数是26,则乙数是()。

5、7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6、一箱苹果重15千克,吃去23,吃去()千克,还剩()千克。

7、a101100=b1=c78比较a,b,c三个数,()最大,()最小。

8、六(1)班有男声25人,女生20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9、14厘米是12厘米的(),()的54是20。

10、():()=12()=0.75。

二、我会判断。

1、甲数的56等于乙数的65,甲数比乙数小。()。

2、假分数的倒数一定等于真分数。()。

3、a是b的9倍,b与a的比是9:1。()。

4、任何两个数的积都比它们的商大。()。

5、32543和32534,它们的结果相同,意义也相同。()。

三、精挑细选。(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5.1分米:0.34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a.3:2。

b.32。

c.112。

d.2:3。

2、一根绳子,剪去1/4,恰好是15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正确的列式是()。

a.1415。

b.14+15。

c.1514。

d.1415。

3、一本书,小英看了15页,相当于小华看的3/4,小华看了多少页?列式是()。

a.1534。

b.1534。

c.15+1534。

4、在400克盐水中,含盐80克,盐和盐水的比是()。

a.1:4。

b.1:6。

c.1:5。

5、兴华小学六年级有男生150人,比女生人数的23多20人,六年级有女生()。

a.255人。

b.195人。

c.120人。

四、计算天地。

1、直接写得数。

5613=。

123=。

575=。

7812=。

51210=。

3713=。

1214=。

41520=。

2、脱式计算我能行。(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哟)。

1254215。

14(34215)。

(35+310)710。

12410+163。

3、化简下面的比。

125:75。

89:415。

1.6:2.4。

4、求比值。

120:14。

3:0.6。

5:512。

5、解方程。

6x=314。

15x=568。

x+79x=43。

五、文字游戏。

1、某数的12是36,这个数的13是多少?

2、58减去14的差,等于一个数的512。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解)。

六、聪明娃,解应用。

1、小青的体重是28千克,刚好是爸爸体重的716,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用方程解)。

3、34吨花生可以榨花生油310吨,六吨花生可以榨花生油多少吨?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六

我出生那一天,是在秋天,到处都是生机勃勃、果实累累,一片金黄,是个丰收的好季节,之所以我能吃,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

在那时,风一吹,到处发出“沙沙……”的声音,还不时散发出野果的香气,只要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金灿灿的辉煌,当秋姐姐来临时,我也和秋姐姐一起来到了这个充满了乐趣而又美丽的世界。

今天,又是我的生日了,刚好是在周末,我的心情很好,阳光明媚,空气特别清新,百花齐放,到处鸟语花香,啊!我终于迎来了我的一年一度的生日。

突然,家里的电话响了,我兴高采烈的去听电话,只见我的眉毛扬起,手还不停地摇着,嘴里还唱着一首歌。此时有一个我邀请的朋友因有事不能来了,这时我觉得天不再那么明亮了,空气也不在那么清新了,花也不在开了,鸟儿也不在枝头叫了。

过了一会,又一个好友来电话告诉不能来了参加我的生日了,此时我的心情更加难过,仿佛是乌云密布,不一会儿雨就一颗一颗的掉下来。花儿低下了头,小鸟叶飞回了家,要走时,好像在说:“你过的生日真孤单啊!”

这时我家的门铃响了,我垂头丧气的去开门,我的我的眉毛拉了下来,头也低的很低很低,当我开门时,只见我的朋友都来庆祝我的生日,当我看见了朋友来了,我很高兴,此时,太阳从乌云里探出了头,给大地撒下了金黄的金丝鸟儿也来给我的生日献上了优美的乐谱,花儿也抬起来它高昂的头。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七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没有信誉则不会有朋友,而有诚信的人,不仅仅是对朋友负责,也对每一个人负责。这样,就不会有虚伪的小人,也不会有这么多悲剧,会有更多人和家庭幸福美满。

近年来,诚信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常常充满着勾心斗角和阿庚讹诈。某某借人的钱多年不还,某单位言而无信,欺骗职工工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悖于诚信的事情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某些人道德的沦落,缺乏以诚相待的精神吧!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后人用“一诺千金”亚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讲诚信,不撒谎,是我们做人的起码准则。但是,“谎言”,我们人类,始终是离不开的,更何况,是“善意的谎言”。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十八

那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母亲为了练我胆量,让我去婆婆家送礼物。虽然我及不情愿,软磨硬泡也没用。最后我还是战战兢兢地走向那条令我恐惧的路。

走到小路前面,望着一眼不到头的长路,还有几盏一闪一闪的灯,我又想打退堂鼓。“怎么那么黑啊!”我小声嘟囔着,生怕把鬼吵醒。最后,我鼓起勇气走向小路。一进到小路,我的手就抖了起来,腿也发了颤,但我的心里却一直为自已鼓气:加油!

这时,一阵阵阴风吹来,天上原本照亮的皎洁的月光被云雾遮住了,只剩朦胧一片,像披了层纱。旁边的树叶沙沙作响,不时有几片树叶落下,那身影就如鬼魂般,落在我身边,把我吓得停在原地。我总觉得背后有东西,但转头一看,什么也没有。我害怕得都要哭了,但这里没有任何人鼓励我。

天上的小鸟不停地在月光边徘徊,叽叽喳喳的声音就犹如女巫的奸笑,令人背后发凉。旁边的小树也随风飘荡,像张牙舞爪的怪物。我害怕地叫了一声,就立马捂住嘴。

我低着头走,但泥泞的路却不让我好过,周围本来美丽的景物现在在我眼里全是黑暗。这时,旁边的路灯突然开始一闪一闪,我被吓得魂都飞了。还不时有几只乌鸦掠过,阴森森,怪吓人的。

快到了,快到了,马上了,再坚持一下。我在心里鼓励自已。但就这样一条短短的路,我却走了许久。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都快要崩溃了。旁边的路灯不再闪,伸手不见不指,但我却只能一直往前走。

冬日的寒风吹红了我的耳朵,身旁的树像嘲笑我。风抚摸着我,但我却感到无助、孤独、寂寞,还有一丝丝的绝望。我开始漫无目的地走,一直打圈、徘徊,风更加欺负我了,开始握着我的手。我的手已经通红,脖子也冻疆了,我想哭又哭不出,满肚子的委屈又发泄不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167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