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说课稿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4:59:05
数据收集说课稿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7 14:59:05     小编:薇儿

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素养。怎样写一篇简洁明了的感谢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结越来越重要,以下是一些相关范文,供大家阅读。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初中数学统计中的基础部分,是在对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的统计概念和方法的进一步落实与加强,同时也是将统计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数学理念的落实;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也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与铺垫,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来源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总之本节内容在统计问题的处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数学的中考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为突出重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总结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的过程,掌握用图表描述数据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意识。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数据的收集相对简单,用图表整理数据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统计图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特征也是中考的热点考查内容,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重点:对统计图表的特征与意义的.理解;

难点:能综合应用文字与图表信息,解决相关的统计问题。

二.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作为中考复习课,在教学中,我以概念的发展为引导,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体会到整理数据的目的和方法,能充分自主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发展,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在回忆的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升华与领悟,并在解题中得到落实。

2.学法:学生应及时体会概念之间的比较,形成知识网络,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缺漏部分,并积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落实:

1.对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与所占比例进行简要说明,使学生了解本节内容的特点与教学目标。

2.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落实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落实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整理大量数据时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展示部分全国中考原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节内容的考察要点和应注意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体会数学结合、图表结合的重要性。

4.设置对应的重点考察点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与意识。

5.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要求:(1)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相关概念的含义;(2)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结构特征,并能从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3)能综合运用图表信息和相互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6.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确保复习效果,加强知识与方法的巩固。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二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实验版二年下册《数据收集》。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一)、创设情境。

本节课开始教师就创设情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于是就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调查四种颜色,选哪种合适?做校服,这样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在教学新知识时,我有意创设问题,举手调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调查的方法,通过讨论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学会进行抽样调查。

2、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在统计两个人选谁参加故事会,引导学生体会记录数据方法多样性。这些方法中。最好采取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突出“正”字收集法。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紧接着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是数据,制成统计表。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绘图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团结互助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

为了体现教学的使用价值,让学生最喜欢到哪里去春游。然后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总之,本节课是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中进行的,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是第三学段7—9年级“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全面调查举例》的第一课时。它除了与下一节学习的抽样调查构成调查的两种方式之外,还为后面学习“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打好了基础。

(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2)从提出问题,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得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3)能利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到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因为本章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来突出重点。

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生会填表,没有自己设立调查问卷。而现在要求自己设计并使用表格,难度加大,故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加上七年级学生对获取数据的一般方法已有初步了解,性格又喜欢外露,所以我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在“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制成条形图和扇形图,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小结归纳、自我反思。

若想了解全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1、在设计调查问卷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卷,提示:设计的问卷要能够达到调查的目的即可。

(2)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表格绘制统计图。

(1)学生只需在excel表格中输入类型、具体数据,选择插入图表,就能很快制作出所需要的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比用尺子、圆规画图方便多了,喜欢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

(2)“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由统计图得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由得出的信息谈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前每个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在请同学们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这个问题是这些调查的题目都非常有意义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老师提出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1、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

2、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吃早饭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每天上学的方式。

4、调查全班同学业余时间的爱好。

5、调查全办同学喜欢球类的情况。

(4)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指导以后的生活、工作,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意义重大!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四

本节课选自浙江版七下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统计学知识、是节概念课。本节课的重点是抽样,总体,个体,样本集样本容量等有关概念;难点是如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即设计抽样方案;蕴含着重要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问题创设的有效性:陈老师从北京卫视关于学生视力的新闻(在世界爱眼中)视频中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学生视力近视形势的严峻性,提出了解本班同学视力情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抽样与普查的有关概念,这样的情境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陈老师从学生的视力状况着手,到我校初中生得视力状况,发展到全国初中生得视力状况,问题的设计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教师把握好了知识正向迁移和知识的进展过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紧跟一定的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3、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陈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你有什么办法?”、“你又有什么办法?”、“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的设计;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调查方法的应用;说说想想等环节中的“有没有必要”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了调查的方法——普查和抽样,让学生感受了抽样的必要性。再加上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抽样方案,整节课紧紧围绕着本次活动的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量非常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4、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本节课从学生身边近视情况引入,利用学生身边的手机质量、自来水水质、日光灯寿命、飞机安检、传染病防控等生活事例巩固所学新知,到最后对某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的抽样方案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来源我们的生活,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五

首先感谢庹xx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展示课。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学会用“正”字统计数据,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庹老师这节课有几个亮点:

一、让学生在过程中去经历,去体会,总结学习方法,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例2时,没有采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而是采用投票的方式收集数据,是为了统计数据的公开、公平、公正。庹老师播放视频唱票,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录数据,从四种记录方法当中,比较发现: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打对勾、画圆圈、打叉的个数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在数的时候不好数,而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时候,就很清楚,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有几个正字,就有几个五,孩子们上学期还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这样算起来,就方便多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画正字的方法,也是被人们经常用到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会,总结出好的统计方法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

庹老师在处理“做一做”的习题时,布置了预习作业做课前调查,用教学例2时总结的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有学生唱票、监票,其他学生记录,不仅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的全过程,而且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了用“正”字统计数据的方法,突出了教学重点,达到了在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例2的第(2)问: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这一问题老师没有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是让学生全面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一一分析。这样做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更是教给学生运用数学的方式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能独立思考又会合作交流。

在例2用多种方法记录数据时,在“做一做”收集春游意向统计表时,在练习一第4题统计路口10分钟通过各种交通工具数量时,教师都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在课堂上,思考例2及“做一做”的问题时,学生能独立思考又会合作交流。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有序,体现了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谈话,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低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在录制这节课时,根据教学进度学生已学过了本单元内容,而且教师有效地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在剩余的时间里,教师可以设计机动灵活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六

本节课是第三学段7—9年级“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全面调查举例》的第一课时。它除了与下一节学习的抽样调查构成调查的两种方式之外,还为后面学习“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打好了基础。

(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2)从提出问题,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得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3)能利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到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因为本章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来突出重点。

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生会填表,没有自己设立调查问卷。而现在要求自己设计并使用表格,难度加大,故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加上七年级学生对获取数据的一般方法已有初步了解,性格又喜欢外露,所以我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在“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制成条形图和扇形图,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小结归纳、自我反思。

若想了解全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1、在设计调查问卷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卷,提示:设计的问卷要能够达到调查的目的即可。

(2)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表格绘制统计图。

(1)学生只需在excel表格中输入类型、具体数据,选择插入图表,就能很快制作出所需要的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比用尺子、圆规画图方便多了,喜欢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

(2)“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由统计图得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由得出的信息谈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前每个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在请同学们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这个问题是这些调查的题目都非常有意义的。且是。

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老师提出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1、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

2、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吃早饭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每天上学的方式。

4、调查全班同学业余时间的爱好。

5、调查全办同学喜欢球类的情况。

(4)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指导以后的生活、工作,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意义重大!

1、在全面调查举例”这节课中,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学生体会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感受,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做”数学,而非学数学的境界。

2、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整合课的学科味,让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平台,一个认识工具,利用它来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突出了媒体使用的辅助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简单的用课件来包办代替板书。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敬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王老师突破常规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上课方式,而是利用亚运会的奖牌比较,通过学生读表格,获得信息,让学生体会数据是会说话的,从而自然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及价值,并由亚运会谈到学校运动会,制订班服,从班服的选择到班服的尺寸统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伴随着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最后又以亚运会的奖牌对比方案的设计达到知识的巩固效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想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最后王老师还让小组代表把自己的方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展示不难看出确实是一节高效的课堂,练习充分,充分体现了课堂结构上是“学”与“练”的结合体;王老师更是利用一个个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使数学的三维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而王老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班服尺寸的确定中,如何对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学生提出先按男女分类,再按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衣服的尺码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提升。在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王老师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本节课王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本节课中重点环节的教学,充分反映出学生学和教师导的过程,教师边导边教,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了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堂经典的渗透统计思想的示范课,值得我学习。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八

课型:分析研讨课。

教  学  设  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法选择。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

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一、课堂导入  。

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

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

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五、反思提高。

活动过程 小结:对整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做一个小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实验次数增多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明白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有用的这个道理。

六、课后作业 。

1、把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写出一份报告。

2、课本第188页习题5.1第1、2题,可以到其它班级收集数据。

3、阅读课本第189~192页。

备注:

课型:分析研讨课。

教  学  设  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法选择。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

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一、课堂导入  。

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

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

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五、反思提高。

活动过程 小结:对整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做一个小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实验次数增多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明白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有用的这个道理。

六、课后作业 。

1、把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写出一份报告。

2、课本第188页习题5.1第1、2题,可以到其它班级收集数据。

3、阅读课本第189~192页。

备注: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九

人数。

百分比。

答对。

答错。

人数。

百分比。

答对。

答错2。在全班学生中开展调查,每个同学每年去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次数。并把调查结果和老师在课前在郊区中学的同年级的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做对比。学生调查表                         某郊区中学八年级某班学生调查表一年中消费的次数人数从来不去1—6次6次以上一年中消费的次数人数从来不去371—6次116次以上2问题:1)同样的调查,为什么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答:调查的对象不同,也就是我们抽取的样本不同,他们的情况就有所不同。2)上面两个调查结果能否反映在全体师生中调查同样问题的情况?答:不能,因为他们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3)下面的表格能反映全国所有的八年级学生进入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情况吗?4)简单分析一下以上两个问题的原因。二.新课: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学生答:抽样调查.下面分别是小明和小颖的调查结果:小明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

小颖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

提问:比较一下两个人的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是小华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在下表:。

你同意他的做法吗?学生:他调查的人数太少,不能用来推断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对他们三个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交流,给出自己的理由,老师给予鼓励.)结论:上面三个同学的做法都没有注意到抽样是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那么我们在抽样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你怎么理解?(让学生继续讨论交流,老师引导)议一议: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该怎样收集数据?(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老师引导学生从调查目的,总体,个体,样本几个方面来思考,让学生自己想出抽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讨论出类似的方案,就提问: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即调查了该地区的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中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想一想:(学生边讨论边让他们小结)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时候应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吗?(让学生能说出抽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就你举的例子说说抽样时应该注意什么?做一做:在你们举的例子中选一个例子,设计一个方案来调查它.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提出抽样只要样本的数量大就能保证结果的准确这种观点,就给出下面的阅读材料:(或者作为欣赏)。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

教学后记。

课 题。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法选择。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

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一、课堂导入  。

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

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

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五、反思提高。

活动过程 小结:对整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做一个小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实验次数增多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明白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有用的这个道理。

六、课后作业 。

1、把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写出一份报告。

2、课本第188页习题5.1第1、2题,可以到其它班级收集数据。

3、阅读课本第189~192页。

备注: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一

1、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作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兴农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22。

14。

8 。

人数。

15。

7

8

航模小组美术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7。

13。

4 。

人数。

24。

12。

12。

二、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

兴农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男生。

女生。

小组  。

小组  。

航模小组  。

美术小组  。

4、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6、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教师说明: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有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二)学生独立填表。

(三)兴农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 月  日。

教师强调:

1、填整理好的数据;

2、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3、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四)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五)教师提问: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明确:

1、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

3、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4、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5、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三、巩固反馈。

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一)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

2、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

3、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

(二)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

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职业情况统计表。

教师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三)我国1978年和1988年人口总数和粮食年产量如下表,按要求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国1978年、1988年总人口和粮食年产量统计表。

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

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

我国1998~2000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8年:粮食51229.5万吨,棉花450.1万吨;

1999年:粮食50838.6万吨,棉花382.9万吨;

2000年:粮食46251.0万吨,棉花435.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六、

探究活动。

调查:儿童电视节目收视率。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对爱看什么电视栏目的收集、整理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活动准备。

儿童电视片头片段的录像带、录像机、几种表格.

活动过程 。

一、引入.

教师播放儿童喜欢看的各种节目片头.

二、展开.

1.师:如果要你去了解同学们喜欢看什么栏目的电视,你准备怎么做?

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问一问.

生:可以在所住的小区进行一次调查.

生:可以在班级里问一问.

师补充:还可以设计项目,让被调查的人来填写.这种方法叫“问卷法”.

2.小组合作.

(1)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小组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下面增加了一问:你为什么喜欢看这个栏目?

(2)评价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三、用谈话法收集电视栏目的收视情况.

1.师:现在我们用谈话法来了解我班同学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1)收集数据。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姓名  性别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原因。

(2)整理数据并制成表.

2.回答问题.

3.小结.

数据的收集跟我们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失学率等,国家重大的决策的制定,都要参考有关的统计数据.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二

本章通过三个典型案例介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展示了一个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获得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它们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等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或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本章主要学习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关于通过科学试验获得数据的方法,教材通过一个选学栏目作了简单介绍;对于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手段收集数据的方法,考虑到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因此在正文中没有涉及,但在习题中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全面调查是对全体对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统计调查。教材通过一个案例介绍全面调查,案例中的问题是让学生考察全班同学喜爱六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计调查,首先是收集数据,由此引出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分布的规律,这就涉及如何整理数据的问题,教材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表(教材没有给出频数分布的概念)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这些动物的情况,教材选用了学生已经学过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就可以看出全班同学喜爱这些动物的情况。上面的过程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和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的方法,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普查是全面调查的一种,为使学生对全面调查及普查工作有较多了解,教材在“阅读与思考”选学栏目中,从学生有一些了解的人口普查入手,介绍了有关普查的基本知识。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教材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介绍通过抽样调查获得数据的方法。调查一个地区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由于中小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不太实际,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教科书采用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分别抽取学生的方法来获得样本,这实际上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使用分层抽样来获得样本,往往需要借助对调查问题的了解,比如对于本节的问题,抽样时就利用了对学生视力情况的了解,即三个学段存在差异,相同年级存在共性,这一点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用样本代表总体的合理性,这正是教科书选用这种抽样方法来获得样本的理由。这里需要注意,教材没有专门介绍抽样方法,因为超出了本学段的教学要求。对于抽出的样本,教材利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来收集数据,然后根据问题的需要设计表格来整理数据,并用折线图来描述数据,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得出有关样本的结论,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利用抽样调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利用抽样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捉-放-捉(capture-recapture)”是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常常用来根据部分的数量估计一个整体的数量,例如估计养鱼池中鱼的个数,森林中某种动物的个数等,这个方法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材在“实验与探究”选学栏目中,模拟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这种方法,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了解试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处理废电池的问题。完成这个课题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两节以及以前所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过程。通过这个“课题学习”也使学生对废电池的危害、废电池的回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科学回收废电池的宣传和行动中来。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三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重点。

难点。

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学生汇报后: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计 。

摩 托 车 。

小 汽 车 。

大 客 车 。

载 重 车 。

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设计.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四

(一)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二)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投影片出示复习题: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学生讨论、汇报后,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投影片或电脑图)。

学生口答填表后,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学生口答填图,教师用活动投影或电脑图演示填出直条。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

教师用抽拉投影片或电脑动画录像演示(各种车通过路口,然后消失)各车辆数同例1。

教师: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老师用电脑图演示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教师:请说出你收集的数据?(学生汇报)。

教师: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教师肯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较好。请同学作好准备。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作记录,然后汇报。(如统计结果,统计数不准的同学还较多,可以再演示一次。)。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2.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请学生口答填表,教师在投影片上填出。)。

出示条形统计图(表格。)。

教师: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学生口述填图,教师用电脑图或活动投影片填出。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练习:

投影出题:(同课本第5页练习一,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投影出表:

请一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用学生的投影片订正。

1.课本第5页练习一,2,填书上。

2.请同学们看电脑动画图,作好记录,再完成统计表。

森林里开迎春联欢晚会。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负责各项服务的小动物都陆续来了,有小兔、小松鼠、小猫、小狗、小熊、小猴。请你在大门口作好记录,这些小动物来了多少只?并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出1,2,3。)。

2.作业 :课本第5页练习一,3。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中每格代表的数是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

新课教学在提出问题后,设计电脑动画图或活动投影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寻求合适的收集记录方法的积极性。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现和掌握这个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部分学习整理数据,分为两层。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后填统计表和填条形统计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数据分类与统计表的分栏的关系。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五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简单的统计,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课件。

课件出示五部动画片的主人公图片,简单统计学生分别喜欢那部。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课本第6页的第6题。

复习课本例题。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六

数据收集是指通过收集相应信息以获得对特定问题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在现代社会,数据收集成为了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的重要依据。无论是企业的市场调研、政府的政策制定,还是学术研究,都需要充分的数据支撑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数据收集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探讨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

数据收集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实地观察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收集准确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在实际的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比如在问卷设计中避免引导性的问题,保持信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及确保样本的代表性等。

第三段:谈谈数据收集的挑战与困难。

数据收集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数据收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包括资金、人力以及技术设备等。其次,数据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包括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此外,数据的解读和分析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否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这些挑战需要我们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

数据收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伦理问题,比如隐私、保密和知情同意等。在收集数据前,我们需要明确告知被调查者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权益和义务,并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和决策。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他人的隐私进行保护,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伦理原则,保证数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数据收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通过数据收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特征,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和策略。在实际的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和客观性,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善于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和结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数据收集能力,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总结:数据收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相关的技巧和知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注重数据伦理的问题。只有通过专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为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依据。因此,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数据收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数据收集能力。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七

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八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数据收集说课稿篇十九

课题。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法选择。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

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一、课堂导入。

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

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

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五、反思提高。

活动过程小结:对整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做一个小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实验次数增多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明白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有用的这个道理。

六、课后作业。

1、把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写出一份报告。

2、课本第188页习题5.1第1、2题,可以到其它班级收集数据。

3、阅读课本第189~192页。

备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183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