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个人和职业生涯的成功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推荐以下总结范文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写总结的朋友们。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一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间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人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人、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人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人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人,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较难例题,切忌蜻蜒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运算,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练习功效。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人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数学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数学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
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立几中求锥体体积的化归思想与分割求积方法,还有求反函数法中隐含着的方程思想,由此可得出分子、分母最高为二次的分式型函数值域的一种方法即判别式法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二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战场.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增强学生考试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杜峤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九中学,四川,攀枝花,617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果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三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一点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因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1)从儿童的角度看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最富有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像猪八戒吃西瓜,小动物坐火车、过山洞等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2)从教学法方面去加工。
如果单单考虑儿童的好恶倾向,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但这样显然不行。数学学习的情境应当也必须具有数学特质,原始的生活材料只有经过巧妙的教学加工才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3)培养数学眼光。
数学学习决定了数学情境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现象。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生活的情境和纯数学的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大家先猜一猜它的面积与谁有关系?如何计算?再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能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这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候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师继续讲:“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候,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是老师话锋一转:“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在听两位老师同上《确定位置》一节课中,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教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学生的卡片都写好如:“第2组第3个”等,个别同学的卡片写着第组第3个、第1组第()个、第()组第()个]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个同学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座位入手,创设一个重排位置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位置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也有话可说。
3、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姓名。
投球个数。
投中个数。
张华。
20。
17。
李明。
10。
8
曹军。
25。
21。
生1:我觉得谁没投中的次数最少,就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张华没投中3次,李明没投中2次,曹军没投中4次,所以让李明去合适。生2:按这样的说法,我只投过一次球,可是没投中。那我的失球数是1―0=1,最少,那这次比赛是不是该我去?学生的质疑,让大家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经历和智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上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自然的进入学习之中。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5、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的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有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五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六
(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岗冲学校)。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初中课程大纲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鉴于课程理论性的知识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论述,表现了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系统,各个模块都已经划分得非常清楚,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让学生采用背诵和熟记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被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考试,通过很多调查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初中科目考试结果中,思想政治课的平均分数最高。但是,成绩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得到的情感认知是最重要的。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热点政治话题,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述,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对当下思想政治问题的看法,与学生增加互动,以此实现知识的记忆。在课下,教师可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都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和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知识都是理论性质的.,并且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次数非常少,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师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或者敬老院慰问老人,因为思想政治课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还会增强与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利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学方式。
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对课程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课改教学指导下重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依靠网络技术的教学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图像或者声音,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表现了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水平以及应用网络技术方面进行加强。
参考文献:
[2]田园。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3(12)。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七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了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事新闻中的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现在中考、高考或平时教学测试中,很多考题都会设置一些情景材料,而这些情景材料很大一部分又来自时事政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把丰富生动的时事事例和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准确把握题意,提高应考能力.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曾庆云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矿务局第四中学刊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师生互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启发式教学的成效。结合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自身修养、课堂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提高与学生互动质量的策略进行了几点细节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高校教师。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新型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民主化的需求,也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在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则扮演了权威代言人的角色,以静态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案等显现的文本知识为中心,追求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迷信书本知识权威,缺乏相应的批判怀疑能力。教育应该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主动探索者。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向往的是一种与中学不同的、更加宽松的教学方式,期望的是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而不是延续中学时期的灌输式教育。因此,高校教师应注意从灌输式教学转变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实现教师权威到学生主体的转变。这种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学改革首先就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指导与推动的作用,变教师的单纯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吴云助教授在安庆师范学院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师生对启发式教学的态度。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启发性不够,启发式教学所占的比重太小。虽然学生和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也有差异,大部分学生是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启发式教学的意义,而教师则主要是从教学本身的角度来认识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是渴望启发式教学的。在四年级学生中,欢迎启发式教学的人数比例高达80.5%,说明启发式教学不论是在教师还是学生中,都深得人心。
启发式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另一方面要得益于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还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状态解脱出来,自我负责,主动学习。同时,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便于及时地指导点拨。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平等、合作、信任、包容的关系,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自我”得到充分的实现,主体性得到了发展。师生互动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与学生互动的质量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到了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说明教师的“启”没有启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子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启而得法。而要做到启而得法,则必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这又必须要借助于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准确了解。鉴于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师生互动质量进行了若干细节性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科研功底对教学的反哺。
实施启发式教学,“人”是关键,特别是起引导作用的教师。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学生主动来学,而只有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起潜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吸引学生主动来学”是教学工作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只有学生愿意学,教学才有意义。相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更强,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来学是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建立良好师生互动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用自己的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带动学生的求知兴趣,通过教学使其在学生们年轻的头脑中产生新的火花。例如,笔者在为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讲授“弹性力学”课程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介绍了将弹性力学中传统的板壳理论用于研究最新的功能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教师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实际应用结合,不断更新,通过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结合笔者所进行的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孔口应力问题的科研项目,讨论横缝灌浆和不同位置的止水措施对三峡大坝泄洪深孔孔口应力的影响。此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黄河上小浪底水利工程中十八个泄洪、输沙孔口组成的洞群,思考孔口布置和间距设置的理论依据。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恰当运用其科研功底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反馈的积极性时,师生互动便得以更好地建立、发展和深入。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将研究的优势延伸到教学中,并促进教学、反哺教学。
二、教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互动。教师备课、讲课都做的很好,这只完成了一个方面,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效果如何才是关键。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与学生的互动。
1.讲授形式的多变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了“问、喊、写、走”四字法则。教师通过自己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多变性,避免沉闷的课堂气氛。所谓“问”,是指不要一直陈述,中间可以随时对学生发问。所谓“喊”,是指语调不要太平,讲到重要知识点时可以忽然提高音量或喊一声“注意啦”来引起学生注意。所谓“写”,是指不要一直机械的翻ppt,间隔写板书。所谓“走”,是指不要一直僵硬地站在讲台上不动,在不需要板书的时候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讲课。
2.讲授方式的趣味性。
增加授课趣味性的措施包括:一是多举例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也可以是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二是通过适当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理解。比如笔者在讲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基本理论时,通过一点应力状态分析建立了坐标面上应力分量与斜面上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适用于弹性体内任一点,而应力边界条件则只在边界上适用。笔者把前者比作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把后者比作镇守边关的将军,只能在边疆活动保家卫国,如果带兵进京那是要造反掉脑袋的。再比如,讲述弹性体“平衡”概念时,笔者把理论力学的整体平衡比作一个土豆,材料力学的有限体平衡则是半个土豆,而弹性力学的微元体平衡就是土豆丁。学生听了这些形象的比喻后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自然地领悟概念要点,而且走神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被拉回到课堂教学上来了。
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1.学生认同感的建立。
学生走进课堂时,心中不仅有求知欲,还有归属、自尊等多种心理需求,期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和尊重。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反过来回馈给教师认同感,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被识别是认同感建立的第一步。笔者在每学期开始的几堂课上都会着力下功夫记住班上每位学生的名字。当经过三到四次课,有些学生对课程的新鲜感已过有逃课的打算时,笔者会在课上随口点出所有当天缺课学生的名字,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惊异,但已经意识到自己被识别。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做好详细的作业批改记录,课间直接与作业有问题的学生交流。当笔者面对面清楚地说出学生作业里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鼓励时,学生内心在被识别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建立起了被认同和被尊重的感觉。笔者相信学生按时上课的原因并非担心被教师发现旷课,而是内心的认同感已经建立起来,他们愿意到课堂上来,愿意与尊重、关心他们的教师互动交流。
2.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贯穿。
大学生们经历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多年连续的校园生活,生活圈子固定,阅历浅、视野相对狭窄。但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注定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对自身的发展既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切的期望,又交织着因阅历和视野不足而产生的迷茫。教师若能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实际困惑,对学生既有风趣睿智的长者般的教导,又有亲切真诚的朋友间的交流,还有战友般的鼓励,良好的师生互动会自然而然建立起来。[7]笔者曾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们介绍国外高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异域的风情和文化,讲述一些学业和事业的佼佼者的成长故事和启迪智慧的寓言、语录,点燃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个人的人生与发展进行思考并做出规划,尽早找到积极的又是他们自己热爱的成长方向。在教学中,还适时介绍教材的编著者徐芝纶院士早年赴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抗战伊始,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报效祖国,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事迹,告诫学生要“先做人、再做事”。由于徐芝纶院士长期在河海大学任教,是师生公认的楷模,他的故事对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刻板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的热情会在单纯的讲述中逐渐减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力学史、相关知识的新闻或轶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为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上课时,经常把实际生活中桥梁、隧道、基坑、边坡等工程破坏的新闻图片放到课堂上展示分析,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关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中外力学家(重点是教材中提及的力学家)的学术思想、在弹性力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和相关的逸闻趣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些精神层面的塑造是理论知识灌输和说教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本内,而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则来源于课本之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机的穿插人文主义教育,不仅能“启”于学生的关注点上“发”,而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不用教师安排命令,学生也会自己跑来与教师互动交流。当一种良师益友般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课程内容的教学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开展。这是单纯的压迫式、灌输式教育无法取得的效果。
四、效果反馈。
从笔者的经验看,在做到了上述几点后,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能获得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反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课堂反馈。
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出勤率高,听讲认真,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课间学生会主动找到教师沟通交流。作业很少有抄袭的情况,并能基于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做修正补充。个别学习基础差、年级成绩排名不理想的学生,经过针对性的交流、指导和鼓励后,本门课的期末考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课外反馈。
在课堂外甚至是笔者讲授的课程结束以后,仍有不少学生通过邮件、电话或直接到笔者的办公室,就学业或个人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或征求建议。例如,有的学生在面临考研问题时,询问如何选择学校,或在考研与就业间如何取舍;有的学生询问出国深造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暑期的社会实践安排寻求指导;生活方面,学生也乐意交流,曾有学生把自己代表系篮球队参加的一场精彩比赛写成总结发给笔者。总之,融洽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外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九
机械制图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其树立自信心,提高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制图兴趣。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机械制图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对于刚刚接触专业技术课程的中职学生而言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习中一旦遇到难题,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这就需要我们机械制图课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进行“精心准备”“对症下药”,树立学习信心,为学生们上好至关重要的第一课“绪论课”。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用心去研究、去探索。作为机械制图课教师,要在学生接触机械制图课之初,向学生说明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用途和课程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认为这门专业课充满知识和奥妙,培养他们学习制图的兴趣。
二、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目前,机械类行业发展迅速,已与国际接轨,课程教学内容的拟定要考虑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新技术,能学以致用呢?那么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制图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如果学校计算机设备许可,学生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绘图基础,可以让学生学习autocad、ug、mastercam等相关软件绘图技能;同时还要讲解第三角画法以适应目前迅速发展的机械加工技术的需要。
三、严肃认真,端正学习制图态度。
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在于态度。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结果自然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机械制图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图样是工业生产中最基本的技术文件,是技术工人制造产品的依据,图样的正确、清晰、完整、合理,是生产合格产品的重要保证。要让学生时刻牢记机械制图的重要性、科学性和严谨性,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四、选择合适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训练课,要使学生掌握画图、看图的方法和技能,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充分的实践才能实现。当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明确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教学内容,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讲求互动,避免注入式。要努力做到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板书清晰;讲述深入浅出,条理分明,语言精炼,生动活泼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辅导过程中要教思路、教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切忌包办代替,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看图、画图的基本功训练。
械制图课堂教学应坚持“讲少一点、讲好一点”,精简多练的原则。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训练课,需要学生掌握画图、看图的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空间思维能力,具备丰厚的看,绘图的基本功,就必须加强形体变位训练和默思画图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看图和画图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进行创造性空间思维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自由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制图课里有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有些问题的解决只有最合理的方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这样的问题用讨论形式解决比较好。如“表达方法的应用”这节内容采用讨论形式效果明显。因为表达方法比较多,对于某个零件来说,可能有好几种表达方案,而用哪一种表达方案比较合适,这就可以在讨论中解决。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分层次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因材施教,这是教师一贯倡导的教风,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备课,关键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分层教学无疑地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要面向全体,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抛弃传统教育模式,要打破“一律化”“齐步走”的陈规。在具体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各类学生都经常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浪费时间,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为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习题。
六、注重实践体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理论的学习最终需要实践的检验。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机械制图课知识,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绘图能力,光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识图绘图练习和相关实践活动。因此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应坚持“讲少一点、讲好一点”,精简多练的原则。即采用讲讲、练练,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模型制作实践训练,发挥其主体作用,之后进行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物和视图间互相转换的方法和要求,锻炼实际应用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总之,提高机械制图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结合知识规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大胆的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创新,一定会寻找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红菊。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制图课教学效果、程教育研究,2014年。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
摘要:学生的动机强度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动机强度进行适度调控,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动机强度;调控;教学效果。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该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学习活动。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它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学习动机,其强度大小是不一样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人的学习的要求和影响以及个体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等,都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
一、学生在课堂中动机强度过强的表现及调控。
(一)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安全感。
学生由于怕出差错而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可经常有意告诉学生,差错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是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只有正视差错,并认真地分析差错的原因,才能避免出现同样的或相似的差错,也才能使知识得到真正的巩固。为了使学生能消除顾虑,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最好不记分,也不要轻易批评出差错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我请学生到黑板上来画风速四级的各种风向的符号,结果有一个学生把风尾的位置给画倒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鼓励他再试一次,并指出他的差错有一定的代表性。温和的态度使他本来过分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增强了安全感并在启发引导下很快纠正了差错。
(二)多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
(三)调整节奏,化难为易。
在地理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马上一片肃静,没有任何反应,这是因为学生面临的问题难度较大,产生害怕情绪。这时,老师就应该机智地改变策略,或将问题分解,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或稍作停顿,或换个角度提问,等等。例如,在讲我国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一节时提问:纬度是如何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学生感到棘手,产生畏难情绪。老师并不急于点名提问,而是收回紧盯学生的目光,并自言自语地提出一个个子问题,使学生紧绷的弦松弛下来,结果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答案。
二、学生在课堂中动机强度过弱的表现及调控。
在地理教学中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不愿动脑,不愿发言,对教师的提问置之不理,等着别人报答案。其实,这些都是动机强度过弱,焦虑水平过低的表现。这类学生原来的动机激发水平较低,教师调控的基点是刺激焦虑,使动机唤醒水平由低趋向中等。
(一)不断制造刺激。
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人学习,教师就要不断地制造刺激。例如,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型地理知识竞赛,或在短时间里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或搞一些随堂测验,或突然停顿等。只有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与目标,提出较高的要求,适当增加学习的压力,从而不断地刺激学生参与学习,增强其竞争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地理概念的建立与形成,有时往往要借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对初中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动机强度过弱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借助于直观的教具或形象的比喻来进行教学,则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和探索,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如在介绍我国东部雨带的南北移动时,可在投影胶片上,用移动的箭头表示出夏季风的进退轨迹,从而较形象地向学生说明夏季风与雨带的关系。
(三)加强自学,摆脱依赖。
为了刺激学生的焦虑度,教师可在教学中抑制学生的依赖性,对一些难度不大的教材,组织学生自学、编写讲授提纲,或复习时,组织学生自己命题。例如,在讲授“四大高原”时,可重点介绍“青藏高原”后,让学生自学并讨论其它三个高原的内容,然后推荐三位同学上台讲授,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增强趣味,巧设悬念。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趣而使人兴奋的气氛,能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引发他们的思考,把学生带人最佳的学习情境。例如,黑海真的是黑色的吗?为什么说死海不死?在赤道附近为什么会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呢?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会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激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因此,教师们应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促进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学习、生活及其身心健康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一
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通过多年教学效果的尝试,在方法上,我觉得可用下面几个字概括:“活”情”“语”“练”。
“活”,就是方法要灵活,对不同类型(知识)课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新课,要精讲多练,及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要重点讲解,语言要简练,对学生已懂的知识,可不讲、少讲,重点在于练习。同时,对于新课的学习,要贯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废除照本宣科,硬塞、硬灌的方法。对于复习课,不能像新知识那样讲授,应抓住基础,突破重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思维,善于动脑,达到巩固掌握知识之目的。
“情”,指的是师生之情,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学生建立美好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学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爱生如子,给学生亲切和蔼的态度(不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气氛中听老师讲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指的是讲课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味讲完了事,使学生感到语言生硬无味,而是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明、精炼、准确、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听,使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中产生“反馈”,使学生的思路紧紧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目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练”,对学生的练习,要做到四个精心,1、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当堂消化 2、精心选择课后作业,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得到巩固 3、精心给后进生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转差促变 4、精心批改作业,做到天天批阅,后进生作业做到面面批改,订正及时。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法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进、完善。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焕然一新,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关注课堂实效,关注动态生成,关注过程体验,关注学生发展,让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以简洁的语言说清了教育的目标。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明确了基础教育的目标。而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教师肩负着学生成长重要、直接的教育作用。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领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成为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帮助者,成为学生最初信念的唤醒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成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设计者,成为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成为学生人生健康发展的奠基人。所以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言行举止,甚至一个极其微小的动作、一点点教育智慧都可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进而影响其一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通过反思总结,我要把自己原来没有关注的课堂教学环节重新重视起来,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的。
1.除精心备课外,激情上课。试想当教师满怀激情去上课时,给学生带来的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影响。这一方面我有较多欠缺。也许是工作时间长了,有惰性了,也对学生和工作缺乏一种耐心。
2.课前组织相当重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3.巧妙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最好结合生活实际,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兴趣想要跟你学,但要注意简要,不能绕太远,否则会适得其反。
4.上课不是自己讲的很累,而是盯学生很累。我们现在上课知识讲解不是问题,关键是学生接没接受。学生接受了课堂效率就高。首先营造低压力、高挑战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特别是课堂上对违纪学生处理不当,会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绪)。其次,与学生保持目光、语言甚至是肢体上的交流,对易走神的学生,提出问题后用眼光扫视一眼,如果他在听,及时给予赞许的眼光,或是在讲课期间走到教室中间或后面,及时提醒没认真学习的学生。我们可以想一想:老师讲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学生走神了,哪有什么效率,简直就是白搭,也就是帮学生克服分心因素。通过反复实践,我发现讲课过程中突然沉默或变换语调,也能提醒学生提高注意力。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千万不要为了讲完课就忽视这个问题,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很重要。
5.不放过任何一个后进生,后进生懒散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别人。不放过他们,并可以用后进生都学会了来激发其他人的学习。我记得魏书生说过:“教室”应取为“学室”。怎么能让学生愿意学,怎么监督他们学好,这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二
语文课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内容,一直备受争议,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还是传授式教学是探索和讨论的问题。语文课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内容,一直备受争议,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还是传授式教学是探索和讨论的问题。语文课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以自学为主,也是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的难点。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如何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何让语文教育成为其他学科有力的基础和保证,是语文课教育的主要课改目标。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语文就是唯一的科目。人们得到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阅读,阅读开启了很多人智慧的大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语文课程内容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语文教材也经过了几次的修改,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操作性更强,对其他科目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对语文课的教学研究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语文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语文课是具有丰富多彩的特性的。在各个学校中,语文课都是学生们喜爱的学科。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阅读到精彩的文章,可以体会不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同的人生感悟,可以感受教师的讲课风采,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语文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课自身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但是,语文课也有其一定的弊端,比如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有些需要必须掌握的东西需要死记硬背等,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语文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提高语文课的授课效果,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锻炼。
1、突出语文课艺术性。人的本能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要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们追逐的课程,就要在学习之初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教师是授课的主体,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就要预热好课堂的气氛。语文课程设置中,会有美文欣赏,教师可以在每天的语文课前,找一些课内和课外的美文片段,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性。艺术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优点,让语文课成为艺术的典范,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内学习知识,知识一定会以最好的方式传授下去。对于一篇新的文章,教师的首要任务要给学生讲解文章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用这种讲故事的手法引入主题,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涉及哪些内容,简单讲解一下,或者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解决,不要一口就回绝说是与课堂无关,语文课程本身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教师的引导,进入到语文艺术性。
2、以朗诵和欣赏为语文教育基调。语文课程面对的是对文章的学习与理解。除了必要的语法学习,要积极提倡阅读教育。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让阅读成为终生的读书美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朗诵,朗诵可以同时锻炼大脑、眼睛、口语多方面器官,可以促进学生的反应速度。朗诵从生理学角度上讲,是一项锻炼肺活量的运动。朗诵从体育学上讲,可以充分锻炼人的大脑和身体的协调。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私塾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教育。书读百变,其义自现。同时,要注重欣赏,语文课教学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文章内涵。学生得到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课本,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仔细调查研究过的作品。语文课本是集教育性、艺术性、学术性为一体的综合阅读物。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尊重作品本身的意义,更要充分讲授作品的动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让学生理解作品出现的时代,培养学生用历史分析的角度去阅读文章。一些重要的背诵段落,教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比如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联系,内容之间的关联,学生应该学会“特点记忆”,学会“概念记忆”。在课堂上,教师不要限定时间背诵,更不提倡背诵比赛。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背诵课文不适用竞争比赛的方法。背诵课文应该采取“情景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想象力为文学作品展开羽翼。
3、全员参与的教学体验。语文课堂怎样摆脱枯燥的氛围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课堂与学生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地方。课堂更是学生学生许多年活动的场合。如何让课堂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一个载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特点,要根据每个人特点分配给相应的任务。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沉着内敛。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要发扬优势,规避矛盾。要做到了解学生思维,了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体验中,对于积极踊跃的学生要充分鼓励,对于思维封闭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情景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体验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教师发掘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4、加强教师的个人素养修炼。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都是学生时代的学生的楷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爱某个科目,同样,也会因为讨厌哪位教师而厌烦哪个科目。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修为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优秀的教师能够成为学生向往的榜样,从而促进了学生爱学习的热情。我们一直在倡导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但是,这里指的素质不仅是教师学术修养,更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当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影响力中心”提出以来,知识与人已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个人修为,能够为学生树立未来的榜样,所以,在课堂上,要培养语文教师的魅力个性。让语文教师具有学术气质和艺术气质。
语文课堂教育的探索是一个持续研究的问题,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将长期不变,探索语文教学新方法,就是为多种学科打开智慧之窗。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可以为做好国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学生感到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巧妙激疑,成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如何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使教学生动风趣。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选择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应用风趣语言开导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有一次我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明进化论的开尔文”,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整个课堂气氛也都活跃起来了。
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师授课时,若能将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融为一体,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感情运用等技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为思维启动做好的铺垫。
此外,在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时,我们还须正确处理好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情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1.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热爱一个学生,则可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弃一个学生。公正无私的教育之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为重要,爱可使他们抬起头走路,将感激之情迁移到学习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潜力,使他们不至于因成绩不好而沉沦下去。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是否对学生充满高层次的教育之爱,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2.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同样学生的人格也不容侮辱和侵犯。如果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体罚的话,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屈辱感和逆反心理。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否则将逆其师而背其道。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学生,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改变“训斥”、“强制”等做法,让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绿洲。
3.以情动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情感变化具有复杂性,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多数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应注意个别学生的情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情感又具有感染性,即以“情”动情,要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听讲,教师应像春风化雨一样,和蔼而严肃、平静而安详,即使有突发事件发生,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以防打乱学生正常的听课情绪,影响师生课堂情感交流。
4.加强师生合作,共同树立信心。要学生学好物理,重要的是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而首要条件则是教师本人要有信心。我每带新班都向学生保证:一定使物理这门课成为每个人的优势学科,并根据过去的成绩适当做自我介绍,使学生对教师既了解又敬佩,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物理课上跃跃欲试。另外,平时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排疑解难,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使他们在情感上热爱物理。同时,还应对学生在各种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良好的思维,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巧妙激疑,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答疑提高。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做法以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精心“设疑”。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苗田灌水能防霜冻?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深深吸引学生探索。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兴趣,应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2.“正反”对比。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受种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错误,对于他们在知识上暴露出的缺陷,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样通过正反对比的思考和分析,可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内,着意提出一些要求有创造性或独特见解解答的问题,就好像摘桃子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那样。这跳一跳引起的思考和探究,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运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克服题海战术,培养探索精神。通过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解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好的解法应及时给予表扬推广,鼓励把知识学活,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述三点,就是我对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肤浅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推向高潮。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文是作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如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所提出的一些浅显看法。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又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实施,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确立起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更注重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当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之后,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话语权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作为整个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原因是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固然要看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和手段,而除此以外,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必须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特别是在教室的话语权减少的情况下,教师倘若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艺术,那他就难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也难于掌握教学的节奏,难于应变与控场。这样,哪怕是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取得教学的成功。如何提高教学的组织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出跌宕起伏,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优秀教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已故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也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节奏的,她认为:“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一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磕睡。”这都表现了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节奏的自觉追求。
二、掌握导入和结束的艺术。
上好一堂课,就如同写一篇文章一样,既要有好的开头,又要有好的结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它的重要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为讲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而导人的主要方式有:衔接导人法、悬念导人法、情境导人法、激疑导人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人法、实例导人法、典故导人法、审题导人法、直接导入法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一导人方法。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始引人人胜,而且要求结尾精彩,让学生回味无穷,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避免虎头蛇尾。常见的结尾艺术表现方法有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等多种方式,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更提倡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和指导。
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发生。所谓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临时发生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其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或转移注意,或随机发挥,或幽默诙谐等,但概括起来无外乎冷处理、温处理、热处理三类。所谓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的教育机智,引导其他学生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过程。所谓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的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中。所谓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学生矛盾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趁热打铁,对引发矛盾的同学进行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警示作用。可见,偶发事件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
事实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提高教学艺术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艺术的青春在于艺术本身的创造和发展的话,那么教学艺术的活力就在于教师的开拓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必须深刻钻研新的教育理论,探索适应新时期教育特点的教学艺术,才能把枯燥课堂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而教学效果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教育一线的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五
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也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一节语文课的成败,与教师是否巧妙地设计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让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课堂提问技巧的优化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该如何来充分利用课堂提问技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要优化课堂提问技巧,利用课堂提问来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就必须注意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六项原则: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标新立异,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允许他们就尚未理解的问题进行责询、诘难,这样,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其次,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的深度与难度也要适宜,要能给学生留足探究的问题空间,确保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第二,提问的“留白”性原则。“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如只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整堂课都充斥着提问,而不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求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同化和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五,提问的技巧性原则。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想、敢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六,提问的双向性原则。课堂提问不单是教师“专利”,亦应是学生的“权利”,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性活动。
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光是由老师单向提问,学生难以摆脱被动学习地位。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对老师的备课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郑彦萍;巧妙的`课堂提问;大众文艺;2017年24期
2、张庆林;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问题的设计要力求恰当合理。课堂提问首先要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重点和难点,确立关键性的问题,不能四面撒网,漫无边际。
问题的设计要务求精当,切勿冗杂。此类提问不宜太多,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另外,提问的难易要适当。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效果。
二、教师提问要力求多角度,富有创造性。课堂提问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力求多角度,具有开放性,通过一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对几个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使学生养成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千方百计地去开动脑筋,善于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综合应用这一课时时,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要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添加什么条件,依据是什么?”看似很简单的提问,需要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各种方法,及互相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而多角度的思考这个问题,这种提问的开放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正是课堂提问的魅力所在。
三、提问的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在提问的方法上,应富于变化,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用悬念的方式提问,以疑激趣;让学生自学时可用激疑的方式提问;在复习巩固时,可以用反复、回旋的方式提问,以疑贯穿整个知识点。这些提问的方法可以交替使用,力避千篇一律。同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要富有变化,既可指定学生单个回答,又可同座学生相互回答,也可就近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切勿搞“突然袭击”,虽然这样的提问多数时候会导致回答者“出洋相”,可以一时刺激一下某一个学生,却分散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结果因小失大。教师向学生提问时,态度要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这样学生才愿意回答。通常用委婉商量的语言提问比板着面孔我问你答更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形成浓厚的求知氛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课堂提问是一门研究不完的学问,也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艺术。我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从而真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六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就像广告说的:不选最贵的,只选最“适合”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我现在担任一年级和四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四年级的学生美术基础薄弱,而进入高年级后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在处理教材上就要循序渐进。在操练时,也是有选择的进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课堂上看似热火朝天其实是绣花枕头般的花样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基本能力、审美情趣、技能技法的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状态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拿四年级1班和3班来说,1班只有15个学生,课堂互动没有3班那么活,气氛比较沉闷。1班更倾向于教师的讲解,而9班更倾向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那么平时上课有些环节上的处理,我在1班就会稍微压缩活动环节,多鼓励学生回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3班则采取让学生多动手,并鼓励他们多动手的手段。一段时间下来,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这样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忽略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的主人,学生有成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鼓励,即使没有成功也能让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成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喜欢学习美术,做到这些,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是有效的。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生受益。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学中需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重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在十几年的教学中, 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用有效、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七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层次,并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这是我们组在探究的课题。我发现,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 “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教材意图,了解每单元的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构思备课。 为了备好课,我努力做到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了解每道题的设计意图,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备讲,备导。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3、备学生。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我班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问的动力不足,理解能力差,因此我在这些方面会特意做好引导的准备。精心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地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
2、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
想象
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
什么
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及时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人认为,每堂课后,及时认真的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一种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很好办法。我们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是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败的因素,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原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的认识过程。通过不断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与总结,总能寻觅到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潜在规律,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思》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篇十八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整体优化,它是高效率、高速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数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受的形象,激发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引入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更透彻。
二、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1、创景导入模式。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热膨胀知识中蒸汽导管弯曲形状,升国旗、港口码头中起重设备等等,诸如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中实例,通过创设情景能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设疑引探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点创设疑点,以及多媒体模拟演示功能,为学生的探索猜想提供模型和验证,从而逐步理解物理概念及相关物理量间关系,提示其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学媒体展示内容的观察、思考,抓住模拟事物的基本特征与原来的事物相关、相连、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使观察力、思维力得到提高、发展。
例如有关物质比热的教学中,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例“烧开水过程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提出,然后学生自己去猜想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结合课件展示,模拟演示通过对水加热时间长短,水升高温度多少,水的质量多少等分析比较,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热量与其他几个因素的数量关系,再通过新的问题提出,对不同物质而言吸收热量多少是否相等?继续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抓住最后一步的模拟实验过程如果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和煤油两种物质吸收热量不相等的关系,引入物理概念比热。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概念,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
3、模拟启导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设有典型的现象和过程,或者设有提示或富于启发性的事物与现象,引导学生探求真知,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主动去获得知识和能力。例如初二教材中有关液体的蒸发具有致冷作用的教学,学生从已有知识知道液体的汽化过程要吸热,既然是吸热怎么又会致冷呢?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甲从游泳池中走出,身上水淋淋,上岸后整个身体直哆嗦。而乙始终站在岸边,他们有着完全不同感觉。从甲身上水在不断蒸发,而乙没有发生水的蒸发现象,甲感觉冷是因为水需要吸热,而人是放热过程,人体表面皮肤温度降低,人感觉就会冷,通过这个课件学生真正领会到“致冷作用”的含义,实质是液体蒸发时从周围物体吸热,即周围物体放热,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再结合巩固性练习“两只温度计,有一只玻璃泡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包住,另一只没有,过一会儿发现两只温度计的示数不同”,学生很容易自然理解。4、网络教学模式。开放的互联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将不再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和课本进行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等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初三教材中“液体的压强”,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有关压强的知识,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长江三峡工程的有关知识,收集到“经济效益的世界之最”、“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和安置移民工作难度之最”,一方面学生了解到中国重大工程建设动态,又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通过专题站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上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探索科学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实践的平台。例如初三物理“能源”的教学,先为学生搭建一个以“能源”为主题网站的框架,站内设有“能的转化”、“常规能源”、“新能源”“环保能源”、“节约能源”等辅主题及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去网上搜索有关信息,充实专题网站。当然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并不仅是如上述所讨论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其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应该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一堂课上将几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有机的整合,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需要防止进入的误区。
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其中,需要防止陷入以下误区,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果。
1、用物理课件上的视频或录像来代替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物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与实验。所以物理实验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物理老师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如果缺少实验器材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用身边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做些简单的实验。有些老师认为有了别人做好的演示实验动画或视频就不需要自己动手做了,更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实验效果比自己做的还要好,所以干脆不做实验,让模拟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我想这样肯定比不上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获得的知识更加效果好。
2.大量地在课堂上运用课件,使学生进入超负荷的学习状态。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如果运用不当,课件或链接内容过多,信息量超出了学生在45分钟内的接受能力范围,那么所教知识只能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使得多媒体成了现代化的“满堂灌”。所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7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