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提炼核心观点,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一
心理学者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创造一种舒适的氛围,让与自己沟通的人觉得安逸,然后放松心理警戒,公开、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一个人自由地谈论自己,最终我们会发现不管他之前的心理戒备多么强烈,最终肯定会在某个时刻释放出自己的潜意识,脱口而出真实的想法。
这就是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曾提出的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口误”(freudianslip)。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的一切结构特征,都是一组简单的机制(凝缩、置换、戏剧化和二度修改)。因此,其结果不局限于所谓的“神经官能症病患”,也同样构成于“正常”的主体。就像是梦和口误,作为“正常”主体潜意识的产物,通过精神分析也可以纳入一切潜意识研究,并且分析的结论是具有相当实践意义的。所以心理学分析认为,从一个人的口误中,往往可以发现对方内心深处的某些秘密。
著名的营销培训师博恩·崔西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开花的樱桃树。故事说一位房地产销售代表带着一对夫妇去看房。这个房子本身的状态并不很好,但是当他们在房前停下来时,那位女士的视线很快被房子后院的一颗美丽的正在开花的樱桃树所吸引。她立刻对丈夫说到:“看那棵美丽的开花的樱桃树!当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家的后院也有一棵,当它开花的时候也像现在这样美丽。我从小就喜欢住在一个有开花的樱桃树的房子里。”她对自己丈夫感慨时所透露出的信息,立刻被这位销售人员准确地捕捉了。这位销售人员非常清楚,女主人在买房子时的决定权有多大,所以他决定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位女士的身上。
当男主人就厨房太小、卧室朝向不好对房子提出异议的时候,销售人员都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侧面应对责难的方法,就是承认问题所在,但是明确向女主人传达一个信息。这就是“厨房是小了点,卧室的确朝向不是很好,但是不管你在厨房做饭也好,在卧室休息也好,你都可以从你面前的窗户向外看到那棵美丽的开花的樱桃树。”最后,这棵樱桃树甚至成为了这个销售代表阐述房子设计时的核心创意的最好依托:为了展示这棵美丽的樱桃树,房子在设计上不可避免会出现这些小问题。
|博锐|219。
最后,这位钟情于樱桃树的女士,不再考虑任何问题,做出了购买决定。这个销售人员非常成功地利用了他准确捕捉的对方潜意识里的主观倾向性意图。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在营销洽谈的期间发现对方的某些真实企图或者只是主观性的倾向,都会对销售的实现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营销洽谈中成功获取对方潜意识中的信息呢?
事实上,一个精明的营销人员,往往会从客户的一些言谈中发现线索,并获得重要信息。这是一种“可控性的口误”,也就是销售人员通过一些主动问询的方式,广泛获取对方信息,在对方并没有心理提防的领域将真实信息挖掘出来。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经验并不怎么丰富的客户,他们往往在销售人员“东拉西扯”中暴露了目标。这种口误的出现对于客户本身来说并不是潜意识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所暴露的是多么重要的信息。相反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这种口误是可以控制和预期的,因为通过诱导式的语言和主动的问询一般都能找到这个突破口。
但是人们往往不喜欢被他人看透其内心的秘密,而且对于任何比较有经验的受众客户方而言,他们是非常注意把控自己的思维和“嘴巴”的,因而也就会用各种方式来掩盖或者误导其真实想法,这也是绝大多数营销人员备感苦恼的事情。
在我工作的很多企业销售部门里,经常有下属在与客户沟通很长时间后,沮丧地放弃获取对方真实想法的努力。我个人觉得,这个时候放弃很不明智,因为这就如同将销售达成的希望放在没有动力的船上,一切只能看海的“脸色”了,那么客户方就占据了主动。这时采取迂回和战略转移就很必要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换个话题吧”。
那么在销售洽谈中,我们是否都能够获取“弗洛伊德口误”而带给我们胜利的希望呢?
从心理学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潜意识所带来的意图虽然可以掩饰,但总会从某些方面暴露出来,只要消除了人的防范意识或人为地制造一些情感压力,往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所要探询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人在情绪好时,都很喜欢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但是在心情不好时,往往喜欢陷入沉默或者对厌恶的东西变本加厉的诅咒。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当然也无法超脱于大自然所烙上的本性印痕。在分析了这些情况以后,我们很自然能够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之于实践。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位销售人员都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们每一次销售洽谈的过程都是一次心理诊断。目标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绪,营造舒适、开放的沟通环境,从而获取客户的真实意图,为达成销售作出铺垫。
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整理了六个值得关注的销售洽谈细节问题,以供大家探讨。
1.主动提问式谈话。
为了能将销售洽谈尽快展开,同时更多地获取客户信息,我们最好采用问询式的谈话方式,将话语引导给客户。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使用如“怎么、为什么、哪”等代词、副词开始对话。实际上这也完全符合销售技巧一贯的原则——让客户多说话才能做好销售。
2.改变谈话的立场。
销售手法应该避免急功近利和斩尽杀绝,销售人员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想问题,去帮助客户分析需求,甚至把自己当成客户的顾问去讨论产品。这样是非常有助于获取客户的真实想法的。所谓“口误”在这种环境下也是比较容易出现的。
3.直面产品的缺点。
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客户需要的是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任何不切实际的吹嘘和掩盖只会加剧客户的戒备、不满甚至排斥。不加掩饰的真实情况,才是客户愿意了解的。从我的经验来说,诚实和诚恳往往更能建立通畅的客户交流平台,双方都会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拿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4.控制主动权。
当一次交流开始后,销售人员应该学会控制谈话的主动权,也就是话语权。这个时候,销售人员或提问或聆听,都是主动控制着进程,引导着客户意识往自己期望的轨道行进。这个时候要注意客户的反问,对于介绍产品有利的反问应该积极正面回答,但是过多的反问会影响谈话的主次,会失去主动权。所以应该及时换转话题,跳出被动格局。对于客户的提问,我们可以考虑用类似这句话去转换:“这是个好问题,但我能不能先问你一下另一个问题?”
soho以小博大在港融资能否刷新纪录。
5.当一个好听众。
我们都知道“销售发生于言语,但购买确是无声的”。很多销售人员喜欢滔滔不绝、甚至妙语连珠,像是一场表演。某些销售人员特别喜欢打断客户的表述,接茬话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和预见性。其实在客户未完成话语前,过早放弃倾听很不聪明。这很可能丧失探求客户真实想法的机会,也就是把你面前的“弗洛伊德口误”给噎了回去。
6.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在洽谈时,做到全神贯注还不够,应该把自己所有感官的注意度都放在客户身上。只考虑客户所讲,仔细观察客户任何细小动作给你的信息,就像聚光灯一样照射着你对面的客户,这个时候,他的任何一个举动都逃不过你的感觉,即便没有出现“口误”,任何反常的动作或习惯性的动作都可能给你带来提示。
“弗洛伊德口误”是心理学里一个很基础的理论,但是运用到销售洽谈时,却是可以带来令人激动的结果的。销售归结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那就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本文仅是作者在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的一个很小探究,非常希望大家在销售工作中继续关注,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二
人生若梦,一梦千寻。少年时候就开始做着雨打芭蕉的梦,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后那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仿佛江南的梅雨季节怎么也看不到晴天。可真的长大了,却觉得流年似水,只一个转身就远离了那个纯真多梦的年代。
梦是什么?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现实梦境孰真孰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告诉我们梦的动机是一种欲望,而梦的内容就是对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列出了一些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一些梦被他称为“方便的梦”,几乎每个人都做过类似的:假如睡觉前吃了太咸的东西,就会梦见自己找水喝;而如果睡觉前喝了太多水,就会梦见自己在找厕所方便。这种梦几乎是直截了当的欲望满足。此外,孩子的梦往往也表现出单纯的欲望满足特征。书里提到有个女孩和一家人出去旅游,她很想去一栋山间的小屋,但是因为路程太远了没去成,结果当天晚上她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已经到了那栋小屋。这不是愿望的满足又是什么呢?对此,恐怕有人会说:也许有一些梦确实是欲望的满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梦都是这样呢?那些痛苦的、焦虑的梦又怎么解释?对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痛苦焦虑的梦其实也一样是欲望的满足,只是这些梦中的欲望藏得很深,一眼看不出来罢了。所以对“梦是什么”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指出,梦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梦的本质,就是欲望的满足。
但是,如果说梦是欲望的满足,那为什么不是每个梦都是直截了当的呢?甚至可以说,除了小孩子的梦以外,大多数的梦都并不能直接看出欲望的满足,而是要经过仔细的分析才可以。为什么梦会这么拐弯抹角?那些经过分析而显现出来的梦中欲望,往往是在意识中被排斥,或者是因为不符合道德之类的观念而让人羞于启齿的。这就好像出版社要出版一部书,但是当中有一些不适合的内容,这时候审稿人就会把书稿退回,不让它出版。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似乎也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审查我们的思想,让那些不合时宜的想法不能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这种精神力量,被弗洛伊德称为审查机制。它不但在我们清醒的时候发挥作用,甚至在我们睡着时还是会为我们的思想把守大门,不让不符合规范的想法通过。而正是因为审查作用的存在,让弗洛伊德认识到,其实我们的意识,并不能涵盖全部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有很大一片领域是我们的意识无法触及的,这种存在于我们的心理活动中,但是却没有办法被我们的意识认知的部分,被弗洛伊德命名为潜意识或者无意识。弗洛伊德指出,因为有审查机制的存在,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才会无法直接浮现到意识层面。那这些欲望怎么办?回到刚才那个出版作品的比喻,一个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因为审查机制没法出版,他怎么办呢?很简单,他可以不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比如隐喻、象征、双关,让自己的表达绕开审查机制,又给有心的读者机会去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梦所做的工作也和这个一样,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潜意识当中被压抑和隐藏的欲望改头换面,让我们精神中的那个“审查者”看不出来,这样一来,这种欲望就可以以梦境的方式得到满足。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梦的伪装”。基于这一假设,弗洛伊德把梦分成了两个层面,我们能够回想起来的,表面上的梦的内容叫作显梦;而隐藏在显梦背后的,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认识到的梦的真正意义,则叫隐梦。显梦就好像一个谜语的谜面,而隐梦就是谜底。
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梦所满足的欲望不尽相同。比如那个小孩子做到自己到达山中小屋的梦,满足的是白天未能满足的欲望而已。这种欲望并没有被压抑,于是梦也就没有太多的伪装。弗洛伊德通过研究指出,这种愿望直接满足的梦大多只出现在孩子身上,成年人身上极少发生。原因是儿童的人格结构还没有发育成熟,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也就没有那么多欲望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但是成年人不一样,随着审查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欲望无法进入到意识层面,只能沉入到潜意识,这些潜意识中的欲望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而相对的,白天可以浮现到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其强度是不够的,并不足以形成梦,充其量最多也就是为梦境提供一些素材而已。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只有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才有足够的能量来形成梦。
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心理活动也是需要能量的,这种能量,被弗洛伊德称为内驱力。最重要的内驱力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说,就是性,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本能之一。他观察记录了大量的梦,通过分析发现,梦中许多象征元素都有性的意味。比如我们在第二部分提到的,尖锐物体往往象征男性,而中空的物体则象征女性。而且,弗洛伊德还进一步指出,这种梦境中出现的性欲望,并不是成年后才出现的,而是在儿童期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爱恋甚至性冲动,而对父母中同性的一方产生竞争意识和敌意。他借用希腊神话中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为这种心理倾向命名,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性冲动之所以被压抑,是因为儿童害怕受到惩罚,而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对惩罚的害怕又泛化为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伦理约束。至于那个把守着意识大门的审查者,其实就是这种外在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在我们精神世界中的内化。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三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这本书中采用大量的材料来论证其观点,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材料都是他自己的梦。在科学研究中,占据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得出正确的结论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并且,在获取材料的过程中,又是一个艰苦曲折的经历,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而对于所获得的没有逻辑繁琐的材料,又要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直至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但是有的时候,结论是很难得出来的。
在其著作中,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表达,也就是说,梦是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渴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没有被满足的渴求。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因由的,是由先存在的现象引发的,“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而一些科学的解释认为,梦是人在睡眠时部分的大脑皮层尚未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表象。梦到底是什么,谁又有一个确定的回答呢。
对于这本理论著作,读一两遍是不足以参透其中的奥妙的,所以我只有“窥探”这座冰山,力求溶解其中的一小块。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梦的解析》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印象就是采用的材料很多,也很翔实,是弗洛伊德多年研究精神病症的成果。当然这些材料大多是他自己的梦,只是梦中解析的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一个搞科学研究的人,只有占据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制作,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个细致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超强的耐心和毅力。而且,这些材料的覆盖面比较广,也很有深度,其中有小孩、青年、老人的梦,有男人、女人的梦,有荒诞不经的梦,有啼笑皆非的梦,有高兴的梦,也有痛苦的梦……仔细和认真,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占有了丰富和繁琐的素材之后,弗洛伊德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一个个梦从梦者口中断断续续的讲述出来,没有多少逻辑性,然后又要整理、分析,直至得出结论。而有的时候,结论是很难得出来的,因此,就会给人带来许多的麻烦。但弗洛伊德说过,在科学研究中,往往一个难题解不开时,不妨再加上另一道难题,一并考虑,反而有时能找到意外的解决办法,就如同你把两个胡桃核凑在一起敲碎,比一个个分别敲碎容易。是的,“以毒攻毒”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方之一。
梦的冰山正如同我们自身的愚昧,在黑暗中不被我们所识破,《梦的解析》仿佛是一缕理性的阳光驱赶了我内心的黑暗和愚昧,让我们目睹了梦的朦胧的面孔。愿理性的阳光普照在我们的心头。(温锦锦)。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四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所以,这本书刚出版时受到了很大的冷落和责难。虽然今天,人们发现这本书有着它伟大的价值,而且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逐渐被认可,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观点并不能全盘接受。《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家和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学第一名著,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它从一个其他人没探索过的领域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分析,并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对于这样一本理论著作,我个人认为只读一两遍是不足以领悟到其中更深层次的奥妙的,所以,我所感悟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这本书中采用超多的材料来论证其观点,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材料都是他自己的梦。在科学研究中,占据超多的第一手材料对得出正确的结论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并且,在获取材料的过程中,又是一个艰苦曲折的经历,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而对于所获得的没有逻辑繁琐的材料,又要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直至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但是有的时候,结论是很难得出来的。
以前,我总是认为,精神病家自己也很有可能有点精神病。可反观弗洛伊德却好像没有精神病的迹象。但是,能够肯定的是研究心理的人自身务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的弗洛伊德却依然总结写出了这样一本名著,不得不说他真的很有潜力。
在当今,人们如发现梵高的画的价值一样,也最后发现这本书有着它伟大的价值,并且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逐渐被认可,但是,他的有些观点还是存在一些疑惑。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五
有一种观点认为,弗洛伊德用人的本能来解释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类历史进程,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把人的基本动力置于本能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考虑人的活动对其心理的影响,偏离了人的研究的正确方向,带有主观唯能论的色彩”,江这一对弗洛伊德本能学说的评价应该说是不适当的。
在弗洛伊德那里,本能并不是一个纯精神的概念,它是介于心理与躯体之间的概念;它是刺激的心理表征,这些刺激源于有机体内部并触及心理;它是心理活动的需要量,是身心相互联结的结果。本能这一概念的内涵之中,既有精神,也有物质;既有心理,也有生理或肉体。既然如此,用本能来解释人的生命和历史现象,就不能说是唯心主义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本能才是使神经系统得以发展的真正动机力量。
弗洛伊德同时指出,本能又是同外部刺激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本能本身至少部分地是由外部刺激促动的,这是在种系发展过程中给生物体带来的诱发变异所致。
实际上弗洛伊德既承认本能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又承认外部刺激是产生新的本能的条件。而人的活动则是外部刺激和内在刺激(本能)交互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既然如此,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基本动力置于本能的范围之内”,是没有根据的。
将本能作为人的神经系统以及心理活动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否就是“没有考虑人的活动对其心理的影响”?恐怕不能这样说。无论是外部刺激还是本能刺激,它们对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都会表现为人的实际活动,或者是比较简单的生理反射活动,或者是比较复杂的促使外部世界发生变化的活动。按照弗洛伊德所说,本能刺激总是跟人的较复杂的改变外部世界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上述论断也是没有根据的。
该观点评价弗洛伊德是“主观唯能论”。但弗洛伊德并不认为唯有本能是人的活动的原因,外部刺激也可导致人的活动,而且外部刺激还可能导致本能的形成;本能也并不是纯主观的,它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而且客观的东西应该更多一些。看来“主观唯能论”这顶帽子,并不适合于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六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出版,全书共7章,分述释梦的历史和方法,梦愿望的达成和伪装,梦材料的来源和运作方式以及梦的心理过程。
作者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释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
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梦的运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凝缩:将多种隐义集中简化以一种象征出现,
如花即为许多心爱事物的象征。
2、移置作用或译作转换,指将被压抑的观念或情调换成一种不重要的观念,而在梦中却居主要地位,如去园中赏花,采花。
3、戏剧化,将抽象的隐义变换成具体的形象。如一妇女梦见被马践踏,是代表她内心顺从了男友的要求。
4、润饰或叫加工改造。即将无条件的东西,精心制作改造为有条理的梦境,以便蒙混过关。释梦就是将上述的种种伪装(化装)揭开,从显相中寻求隐义。
对于本书的评价,好坏不一:鼓吹者认为,本书开拓了研究梦的崭新领域;实验心理学家则因释梦的种种说法,不能实验,缺乏客观标志而不屑一顾。就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来说,释梦却是他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该书出版后随着精神分析学派的传播、发展,曾轰动一时,它的思想对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均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七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一部作品,我很早就想读,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最近刚好空闲,拜读了一下大师的作品。
作为一部很久之前的书,在那个时候科学并不发达。能够创造这样的作品非常难得。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梦,那么梦究竟是什么?在医学实践中梦的重要性显得并不明晰,但是作为一种范例,它具备相当大的理论价值,在心理学来来,研究一切变态精神现象最主要的不分,就是研究梦。梦包含着来自精神数十年甘的各种疾病,比如强迫臆想症、妄想症、癔症性恐惧症等,梦也因此成为医学多加关注的对象。若是医生连产生这些疾病的根源――梦,也无法说清,无法解释它的来源,那恐怕根本不具备解决这些疾病的能力了。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种精神活动;“其动机常常是一个寻求满足的愿望”。梦是因愿望而起,它的资料是“愿望的达成”。梦不仅仅使思想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关于梦是“愿望的达成”,作者举了许多实例。其中一个是他的5岁的小儿子的梦。有一次,他们全家到达赫山脚下去游玩。小儿子由于常用望远镜能够看到山上的西蒙尼小屋,因此他并不满足于在山下玩。但父母并没有带他上山,他当时不很高兴。弗洛伊德指出:“第二天早上,他神采飞扬地跑过来告诉我;‘昨晚我梦见我们走庙到了西蒙尼小屋。’我此刻才明白,当初我说要去达赫山时,他就满心地以为他必须能够由荷尔斯塔特翻山越岭走到他天天用望远镜所憧憬的西蒙尼小屋去,而一旦获知他只能以山脚下的瀑布为终点时,他是太失望了,太不满足了。但梦却使他得到了补偿。”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于方百计要突破前意识的领域冒出来。当“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体息,即自我“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而放松了戒备的时候,潜意识使开始活动,于是出现了梦。由于做梦的人有不少愿望是违反道德的,于是潜意识使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冒出来。梦之所以奇特而不可理解是由于梦的化装造成的。梦既经过多次化装就务必透过精神分析法才能作出解释。
《梦的解析》指出梦和精神病有相似之处,他认为”梦包含着简要的神经质病的心理学“。因为他在闻释梦和神经病时都是以关于潜意识的理论为依据的。他总结梦和精神病都贴合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潜意识比较喜欢和前意识中那些不被注意、被漠视或刚被打入冷宫(受排挤)的概念攀上关系。“透过这种手法,狡猾的潜意识能够偷偷溜到意识领域中去。弗洛伊德否定了过去人们所说的梦是来自超自然的鬼神的启示,强调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来自潜意识。梦既不是灵魂的显现也不是上帝的启示,而是人类早年实践活动的浓缩品和沉淀物。
我很惊奇这本写于19的书能够将这些问题说的那么清楚,当然,一会说那个都是我的个人看法。通过《梦的解析》我知道了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一样重用。感谢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八
虽说本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梦的解析》的读后感,但只是将该书的大致内容加以概括,并进行议论,并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所以我想借这篇读后感,单独的谈谈书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而据我的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恰恰与其相反。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思想、本性是邪恶的。而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
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从本我那儿得到满足,并且手段必须合理合法,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等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它追求完美,所以它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这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人在刚出生时,超我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婴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所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也没多大用处。所谓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本我便是如此占据了大部分位子。婴儿在渴、饿、不舒服时会嚎啕大哭,这便是本我的表现。那为什么说婴儿的本性是邪恶的呢?因为婴儿“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思想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的,这种思想与强盗无异,只不过婴儿没有成人的行动能力罢了。
当人逐渐成长后,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这些无形的束缚在被超我吸收后,超我渐渐强大起来。此时,自我便成了“和事佬”,为了满足本我的基本需求,又要遵守道德规范,自我就需要在两者间进行调节,所以人成年之后本性是否善良取决于超我是否强大。简而言之,本性是靠教育得来的。
中国为何要普及九年制教育,我想其一大原因就是人类是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下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九
“我梦见……”
一
鲁迅先生的《野草》中有接连七篇都以“我梦见……”最初,这样一种方式明显不是偶尔的。或许早就有人留意到了,但据我所知,还从未有人对此作出过任何有价值的打听,以至于那七个“我梦见……”矗立在书中,有如晦暗沼地的七块界碑。
先生这数篇文章,是对“梦境”的真实杰出的描绘,是先生关于自身非存在之深渊的窥探。假如不能了解“梦境”,便无法了解这数篇文章乃至《野草》。
二
在诗人写作下,作者往往把对“梦境”的描绘转化成为对“希望”的描绘。因此中国文学的实践景象便是从未有过适合的关于梦境的描绘,因为关于梦境的描绘其实是希望描绘的一种折射。因此持久以来,“梦境”仍然是一块幽静晦暗之地,很少有人真实进入。它耐久地引起人们的惊奇以及种种不着边际的猜想。
我信任即使是现代人也无法彻底舍弃占梦术所带来的引诱。那不只是仅是一门无中生有的艺术,一起它也声称自己是一门关于窥探心里希望的科学。在弗洛伊德的《释梦》中便是如此。弗氏对“梦境”的结构带给了杰出的剖析,但一涉及到梦的材料,便仍然回返到占梦术的陰影之下。
三
“梦境”是根据身体的一种表述,这种表述就如同在身体外表的舞蹈。也可以说“梦境”是绑架者,绑架着咱们形而上学的身体。“梦境”与身体相关,一如文明与政治相关。假如说政治是文明潜在的身体,那么文明也刚好正是在政治之上开出的种种纷乱的梦境之花。或许咱们可以反过来说,假如说身体是“梦境”潜在的政治,那么“梦境”也刚好正是在身体之上开出的种种纷乱的“文明”之花。关于“梦境”的政治学,弗氏早已启其大端,不用赘言。但时至今日,“梦境”的境况其实更为类似于东方学中的“东方”,“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他人表述”,这一境况将持久地继续下去。
四
“梦境”是日常日子下扯开的裂口。日日夜夜,或许严格来说,“日夜日夜……”,咱们都毫不介意那种割裂,日常日子的接连性倾向于消抹掉咱们的夜晚,使之成为“希望操练”,或许,“逝世操练”。据我所知,作为小说家的泰戈尔关于“梦境”曾经提出过一个真实的问题,“假如夜晚的梦境连续起来,那么白日日子的真实性会不会大打折扣呢?”或许也可以如小说家史铁生那样提问,“假如一个人做梦,到死都没醒,那么这个梦还算是梦境吗?”
五
再来剖析“梦境”。其实在“梦之情境”这一特别空间中,梦的材料无关紧要,不管其是关于希望的发挥,或是关于回忆的发挥,或是关于感觉的发挥,那都无关紧要。工作的关键在于,“梦境”为咱们带给了一个朴实心情化的气氛(心情空间),大致说来,此种心情气氛便是梦境自身。在此“心情空间”中,心绪透过种种情境得到演练。“梦境”对错控制性的,它的追溯无法预期,大部分只能过后忘记,或得到几句相关不相关的描绘。可是孑遗的“梦境”彻底有理由使自己成为永久的,因为我觉得,“梦境”关于心情的体会一点点不逊于咱们的'日常阅历,甚且犹有过之。我置疑心绪在梦境中往往是加速运动,因为我从梦中醒来往往是因为难以承受那样的高速。
六
幻想一种“无时刻”的空间,既非瞬间又非永久;再幻想一种“时刻紊乱”的空间,处处零星的时刻碎片拼接不上;再幻想一种“时刻中止”的空间,陷身其间的极度焦虑。梦境中的时刻是对日常时刻的反讽。
七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十
文:董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名著,发表于1900年,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经典,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对于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很早想看这本书了,不过它科学严谨的叙述开始让我看的很不习惯,它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释梦的方法,弗洛伊德得出结论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它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到变化后成人梦境。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心灵的最深处,当我们意识处于混沌的状态时。潜意识就会以其他的过不可思议的形式冒出来,我们大多觉得梦和现实无关,不过是梦被化装了。解梦的关键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举个例子,按书中的解释,当我们在梦到自己从哪个高处掉下来,当然我们不会摔死,但在这种梦中,自己的身体也会有随梦掉下来的感觉一样,书中给的解释是,读后感。
这样感觉的原始材料来自我们小时候被大人高举起又突然放下,不过这种感觉不像疼痛一样,被我们记忆收藏,因为到当时太小大脑的记忆功能没有发育,但是身体对于这种感觉已经有了记录。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材料都来自每个人的童年,在人生中童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感觉梦的内涵是无穷的,潜意识也是难以捉摸的。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十一
文/王绍贝。20世纪有两大影响世界的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这两派思想都突破了自身学术领域的范围,对全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都造成重大影响。在今天法国高中教学大纲中,弗洛伊德的作品依然被列为中学生必读的重要作家。陈寅恪先生曾戏称两派学说正符合战国告子:“食、色,性也。”他们分别侧重用经济和性心理两个角度来解释世界。但与一般的学说不同,弗洛伊德声称自己是科学家,他从临床实践中提取他的理论,并声称他的精神分析疗法治好了病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西方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不承认精神分析是科学,并将之屏于科学心理学门外。早在2005年,法国就出版了《精神分析黑皮书》,其中集结了数十位作家、学者对弗洛伊德其人及其学说的批判文章。弗洛伊德在中国影响也非常大,其学说对社会、文化也曾产生巨大影响,也通常为视为一门科学,但对弗洛伊德学说加以批判性分析的中文书籍一本则也没有。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翁福雷的《一个偶像的黄昏:弗洛伊德的谎言》中文版的出版,将大大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弗洛伊德思想和学说,重新界定弗洛伊德应有的地位——文学心理学的哲学家,而非科学家。
翁福雷此书通过搜罗所能接触到的全部弗洛伊德作品和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学说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弗洛伊德为了营造自己的传奇撒了很多慌,掩盖了很多真相,做了很多手脚,销毁了很多信件,门徒还将他的书信进行删改或重写,弗洛伊德的信奉者们蔑视历史和历史学家,无情封存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因为精神分析让人觉得它就是一个具有普世性和决定性的确定事实。因为它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就像今天不会有人去怀疑日心说一样,精神分析被说成一种共有之物,一种普遍性真理,它没有被介绍成弗洛伊德的个人假设或一种哲学假想。精神分析被看成一种发现,类似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翁福雷认为:“精神分析拒绝哲学,但它正是一门哲学。”弗洛伊德声称精神分析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声称他没有受过什么哲学家的影响,但翁福雷指出,弗洛伊德读过大量的哲学作品,特别是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作品对他学说影响很大,他的抑制理论、“无意识”理论,与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相关论述极为接近。弗洛伊德从尼采哲学“借鉴”到的理论就更多了,譬如尼采论述了对禁欲理想的实践与病态人格构建之间的关系,对应了弗洛伊德的神经症的性病源学。
如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只是一门哲学,那倒也没太大问题,世上什么稀奇古怪的学说没有呢?问题是他自称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学,是一种划时代的科学!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那么他是如何将这门哲学打扮成“科学”的呢?翁福雷指出,“精神分析不是科学连续体,而是存在的七拼八凑。”弗洛伊德将科学研究、生理学、解剖学和医学放在了一边,而发明了不借助传统医学进行治疗的方法:他从可卡因吸食疗法开端,最终发明了治疗躺椅,中间还经历了手按法、电疗法、磁力、催眠、宣泄法及自由联想。如果说弗洛伊德采用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是因为20世纪初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还比较粗糙、落后导致的,但这还是无法解释弗洛伊德为什么喜欢试验心灵感应,赞扬玄奥主义(神秘主义),并认为玄奥主义对精神分析很有用处。因此翁福雷认为“精神分析属于魔法思维。”治疗躺椅是一种类似催眠的治疗方法,又类似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的“意义治疗法”,依靠谈话治疗人们的精神痛苦。基督教也颂扬这种魔法思维,解除魔障的基督教医学是借助具有治疗作用的语言、系统化的手势、疗法仪式,以及按照严格精确展开步骤的需要由教士按部就班组织进行的礼仪化仪式。魔法思维披上科学的外衣,但它其实建立在古老的非理性文化底色上,这种文化想要让巫觋凭借超出科学的神秘力量消除疾病。
弗洛伊德还在作品里面不停地说,病人和健康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有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因此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没有时间期限,终身接受精神分析疗法都没问题,真是有益无害的好疗法!类似这样的疗法和宣传方式,我们同样很容易在传销组织里面接触到,事实说明弗洛伊德的所谓精神分析疗法正是一种封闭式的类似传销骗局。
翁福雷也对弗洛伊德的政治立场进行了批判,指出“弗洛伊德并非自由主义的,而是保守主义的。”过去学术界习惯于将弗洛伊德塑造成20世纪继承启蒙哲学的人,肯定他在政治上是一个自由思想的犹太人,在风俗层面是伟大的爱情解放者。但翁福雷考察相关历史档案、文献,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常常是“去政治的”,但他却给墨索里尼这样的法西斯独裁者题赠了自己的图书《为什么有战争?》,写下卑躬屈膝的文字:“致贝尼托·墨索里尼,这位称得上是引领文化的英雄的领袖,一位老人向您致以敬意。1933年4月26日”后面有他的签名,此时的弗洛伊德已经77岁,并且早已获得了国际声誉。如果说这个铁证还不够说明弗洛伊德的政治立场,那么他授意非犹太人门徒欧内斯特·琼斯与纳粹政权合作更是证据确凿、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性解放方面,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性压抑导致了精神病,但他的悲观理论认为本能冲动的专制是不可避免的,而全面解放根本超出想象,性解放意味着不顾现实原则授予快乐原则全部权力,这会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所以他认为对性欲的某种障碍或反对物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消除本能冲动的压抑?弗洛伊德建议大家都去使用治疗躺椅,主观调节自己的力比多。就性欲这点而言,弗洛伊德不是一个革命者,而不过是个万分谨慎的改革者而已。
既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带有现代巫术色彩的“伪科学”,而且事实上没有治好过一个病人,那为什么他的学说依然能在20世纪取得近乎完美的成功,并让他和他的徒子徒孙赚钱赚到盆满钵满呢?翁福雷漂亮总结了弗洛伊德学说大行其道的原因:第一,弗洛伊德第一次让“性”堂堂正正地进入了西方思想的视野,公开上升为一个学术研讨的对象;第二,为了成为精神分析这种现代宗教的教祖,弗洛伊德以圣保罗的战斗模式为基础,通过创建一种建立在类似天主教罗马教廷模式上的极端等级化组织,弗洛伊德不择手段让精神分析成为一门追求普遍支配权的学科,门徒等级化,如同金字塔一样组织起来,一旦出现与弗洛伊德学说有分歧和异议的“异端分子”——譬如荣格、阿德勒这些异端都被逐出师门。第三,精神分析有着宗教的传奇模式,被说成是一种回答了所有问题的综合世界观,提供了在后宗教时期建立新宗教的材料。第四,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死亡的世纪,精神分析提出了在正常和病态之间没有真正的界限,否认健康思想和病态思想在性质上的不同,神经症、精神病、妄想症、精神分裂成为一种新常态,弗洛伊德的虚无主义与时代的虚无主义相契合,于是大行其道。第五,在弗洛伊德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帮助下,精神分析在1968年后获得了关注。尽管这种左派的弗洛伊德主义并不符合弗洛伊德本人的立场——甚至会让他目瞪口呆——但弗洛伊德主义还是因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等学说的合流而影响更深更远。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十二
恋母情结又叫俄狄浦斯情结,因为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恋父情结也叫厄勒克特拉情结,典型案例也是希腊神话,相传厄勒克特拉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最终她与其兄弟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有恋母情结的就是海瑞,四十多岁了还离不开母亲,时常与母亲睡在同一间房。
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还创造了像“力比多”等术语。泛性论经弗洛伊德发展变成了性欲决定主义,也就是说,不单单我们的心理活动受性欲影响,连我们的社会活动,国家、宗教、军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性欲的体现,甚至他说针筒插入皮肤都是模仿性交的动作。
那么作为这样一个泛性论者,他对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的解释当然离不开性。其实,人的性欲不是说要等到生殖器官发育完全或者等到第二性征都形成以后才有的,性欲其实伴随一生,从你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存在。所以说,性欲才对你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深刻。为什么说刚出生的婴儿也有性欲呢?我们可以看到,刚出生的男婴他的生殖器官也会勃起,这可以说是一个佐证,同时也可以知道女婴应该也是有性欲的。
那么,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婴儿或者说儿童的性欲如何得到满足呢?弗洛伊德就说了,只能从最亲近的家人身上,也就是说,从异性父母那里得到满足。于是,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就产生了。
以恋母情结为例,这种心理现象有哪些在外的表现?主要有三个。第一,过度依赖母亲;第二,会排斥父亲;第三,因为过度依赖母亲排斥父亲,甚至会想取代父亲,从而会模仿父亲的行为,所以我们常说,父亲对一个男孩有重大印象的原因就在此。
那么恋母情结如何消失的呢?弗洛伊德脑洞大开,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说法,那就是阉割焦虑。男孩排斥父亲,其实是因为怕父亲。为什么怕?怕父亲阉割自己。心理分析理论认为,男孩子在他们心理发育的某个阶段普遍感到害怕阉割;它来源于恋母情结,害怕父亲会因为孩子对母亲的性的感觉而进行报复,以及害怕对与之竞争的父亲的敌意。于是,因为这种焦虑或者说恐惧,压抑了恋母情结,所以久而久之就消失了。
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猜想,并没有什么证据。所以我对恋母情结消失的解释有两个。一是因为男孩慢慢长大,离开母亲的时间就越来越多,接触其他异性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于是恋母情结慢慢减弱,直到自己长期离开母亲(例如住宿)甚至完全独立后,恋母情结消失。二是由于传统观念(禁止乱伦)和正确性教育的引导,恋母情结也会减弱(再一次可见性教育的重要性)。
反过来,恋父情结也类似,这里不再解释。
因为实在太非主流了,现在弗洛伊德派早就不是心理学的主流学派。
其实,我们再想一想,真的有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吗?也不见得,很多人并没有的。而且有的女孩也恋母,有很多男孩也恋父。所以,对这个问题实在是还没有定论,心理学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十三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根据精神分析,以自己和身边人所做的梦为典型记述的,类似于梦医案的载体。这本书出版时间为19,但他所提出的很多理论包括人的潜意识、梦是满足人的欲望、梦中的审查机制等等关于梦的解析,直到仍旧十分前卫。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趁人睡眠是以伪装的形式骗过了所有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而得以表现,就构成了梦境。
在本书的开头,他提出了梦并没有启示的作用,而是用以达成做梦者的愿望。而对梦境的深入解析,能够在心理学领域帮助心理医生治愈病人。
弗洛伊德书中讲到梦的来源、造梦机制及梦的功能。弗洛伊德记述的顺序是先解梦,然后在分析梦的功能,在解释梦的材料来源,最后才是造梦机制。这种倒叙说明增加了阅读的困难性,为了方便,我先解释梦的来源。
梦的材料来源,与很多人想到的一样,梦的来源偏爱与近期琐事和很多无关紧要的材料、儿时经历、睡觉时躯体受到的刺激。
比如他在书中提到,自己在梦中写了一本不明属性的植物学专著,而材料来源则是白日在橱窗里面看到了仙客来属植物专著。引申琐事就是做梦者的妻子最喜欢的就是仙客来花,而他常常忘记买给妻子,故而常常责备自己。但同时他翻开了这本书,上面有很多干枯的植物标本,这是因为他儿时曾经帮助老师整理植物类书籍,去掉其中的书虫却并未获得老师的认可。
而躯体刺激包括很多,比如躯体感觉冷会梦见掉进冰窟,热会梦见走在火焰山,当然包括饥饿和身体器官器质性的改变导致的梦中的场景和感觉的变换,还有我们最常见的尿意,通常我们会以寻找厕所作为梦境展示,但因为梦的动机之一就是接着睡,所以做梦者可能为了偷懒,而一直在找厕所。
造梦机制是梦的解析最为核心的部分,它阐述梦是怎样千方百计保证愿望能够在梦境中被表达,他就是梦的大脑,造梦机制包括凝缩机制、移置作用、逻辑关系表达手段、表现力既画面感、符号象征和其他的典型梦,以及梦中情绪等。
比如说弗洛伊德在梦中将很多人的面部特征,行为特征等整合到一个人的身上并且用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作为符号,这就是浓缩作用。移置作用最终的便是联想机制,从一片树叶想到树,图书馆,大学等等这样无线关联下去,这主要是为了对隐念的伪装,其次是为了增强梦的表现力,从而符合审查机制和逻辑关系的表达。
弗洛伊德在书中移置机制中的很多平行链接采用的案例多是以外语的语音、语法的相似为桥梁,所以我们在阅读和理解上比较困难。
弗洛伊德在书中讲过一个典型梦,讲述一个父亲在孩子病床前苦守许久,孩子去世后,他退到隔壁房间休息,敞着门看到孩子遗体旁围绕一圈蜡烛,父亲的雇佣的老人守在旁边祷告。父亲睡着几个小时忽然梦到孩子跑来对他大声抱怨:“爸爸,难道你没看到我被烧着了么?”父亲即刻惊醒,对面房间火光闪耀,老人睡着了,蜡烛倒下烧坏了孩子遗体的手臂。
解析看,是因为火光刺激,还有父亲对于老人看守不放心情绪引发的梦境,其中孩子是因为高烧不退死亡。可能在活着的时候对父亲说过类似的话语。父亲之所以梦见孩子跑来抱怨,他的隐念是希望孩子活着。
这一本书断断续续看了许久,很多案例都是翻来覆去的看并且引申了解他索要表达的潜意识理论,虽然在理解上有很多困难,但是读过之后受益匪浅,对于梦的神秘性也可以慢慢解开。
梦是潜意识的愿望的达成,而潜意识是人最原始的本性,所以读懂了梦,便读懂了隐藏最深的自己。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阅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读后感篇十四
读到“梦的材料与来源”这一章,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多偏重于选择最近几天的印象和无关紧要的细节,许多梦还会与童年经历息息相关。弗洛伊德认为梦中没有无关紧要的刺激,这些刺激或是通过“移置作用”获得了新的重要价值,或是通过化装,需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来拨开伪装。既然没有无关紧要的材料那么也就没有纯真清白的梦,所有的梦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弗洛伊德最终将落脚点放在了“性的因素”和“欲望的满足”,欲望的满足可能是多重层次的,可以包含好几个愿望的同时满足。
读完这一章的感觉是弗洛伊德最终得出的这个结论好像并不足以承载他之前一系列细致缜密的分析工作。这让我想到不久前读到的一篇关于梦的文章。这篇文章分析了梦的来源和作用,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梦中的负面情绪是正面情绪的两倍,而且性的内容在梦中也比较罕见。关于梦他们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1、提高人的创造力,梦境不是完全重复白天发生的事情,而是让它们经过脑的重新消化,这也可以提高人的创造力。梦中好像我们有一套独特的逻辑思维,将看似不相关的材料链接在一起,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
2、第二个意义是模拟困境,演练我们的自卫能力。比如新生儿的妈妈的梦境多与新生儿相关,她们会梦到婴儿处于险境而突然醒来。
3、第三个意义是加深记忆,在学习之后睡一段时间比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保持清醒,记忆要更加深刻,如果梦到学习的过程,还会提高效率。这是因为一些在学习中激活的大脑区域(甚至具体到激活的神经元)在睡眠期间会被重新激活,且强度很大。这让我想到初中有一次临近期末考试,睡前在背思政的考点,中间睡着了,但在梦中还在梳理知识点,醒来发现原本有些不熟的地方,经过梦中的梳理已经很熟练了。
4、第四个意义是在梦中似乎可以锻炼将心比心的能力,在梦中自己的意识仿佛可以游离在自己躯体之外,有时还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躯壳,这时我们的同理心比清醒时更强。这一点我认为在清醒的时候通过培养也可以增强这种能力,因为在梦中我们以为自己是别人,从而设身处地且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的经历,因此也可以理解他各种各样的.行为。
5、第五个意义是情绪训练,在这篇文章最初提到人在梦中出现负面情绪是正面情绪的两倍。在一个实验中,向实验者展示可怕的画面,杏仁体会有强烈的激活反应,但第二天再展示同样的画面时,他的杏仁体几乎没有反应,这说明脑以非情绪化且更加高效的方式储存了这些信息。在睡眠阶段。主管短时记忆的海马体会与杏仁体对话,将一些恐惧和困难情绪与一些不相关的、更中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消化“负面情绪”。这就让我想到有一次我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我以为我已经将它彻底的消解了,只不过偶尔会想起这件事,但有一天晚上我再一次梦到这件事,梦中重新对这件事从头到尾进行了一遍处理,醒来我才意识到我此前并没有真正放下这件事,做了这个梦之后除非特意回忆,这件事便再没想起来过。
我相信除了这篇文章提到的做梦的五个意义之外,梦的意义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这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于梦境的解读方式,它可以仅仅是一个梦境,也可以成为帮助我们在清醒时更好的生活的工具。弗洛伊德对于梦境的意义的归纳让我觉得有一些遗憾,因为这种结论好像将梦的意义狭隘化。不过他对于梦境的总结和记录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认知对它们进行解读,使之“为我所用”,成为我们知识经验的一部分。而且他对于梦境研究的多种探索方式也可以为后来的研究和每个人的学习提供思考和启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7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