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9:21:07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实用20篇)
时间:2023-12-07 19:21:07     小编:琉璃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体现个性与独特性。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要突出书中的亮点和感人之处。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示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思路。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一

唯有孤独永恒。

前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软软地由窗户洒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斑光影,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在一场早已预言的飓风中消失。

幸亏是在这样的一个天气,如若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想必还会有些后悸。

记不得是第几次拿起这本书来读,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那句被奉为经典的表述,“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看冰块的那个午后。”

说实话,《百年孤独》的阅读经历绝不算轻松,一方面,简单粗暴的开篇,没有序言、没有标题、没有目录,无数个冗长而相似的名字,让人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小说的所探讨的主题——孤独,总不那么讨喜。马尔克斯又借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每一个人的孤独放大到极致。

孤独是马尔克斯笔下永恒的主题,也是刻在布恩迪亚家族血脉里的'特性。任由马孔多由一个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经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这份孤独都像一片乌云一样环绕在马孔多的上空。

每个人带着孤独出生,又带着孤独离开。我们的一生都在和孤独搏斗。

这本书与其说叫《百年孤独》,不如说是《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方法》。

布恩迪亚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独,或许是研究羊皮卷、或许是寻欢做爱……我们又何尝不是每天给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让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尔闲下来也用社交软件来填满时间。

然而,没有一个生命能够脱离孤独而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无论是老何赛·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上校、阿玛兰坦还是乌尔苏拉……逃不开孤独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独。

如同书中结尾加泰罗尼亚智者对小奥雷里亚诺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往云烟。唯有孤独永恒。”

既然孤独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开,不如学会享受孤独。

徐志摩说,“愿在浮世中寻一灵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见“不得”才是惯常的运命。既然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那么我们就要学会与自己独处。

学会孤独,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触碰到自己。

这世上几乎所有伟大的成就,都在孤独中生长。小奥雷里亚诺也是在长久的孤独中破译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也在这一场飓风中终结。

当你面对这样的一本小说,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纠结谁是奥雷里亚诺、谁是阿尔卡蒂奥、谁是蕾梅黛丝、谁是阿玛兰坦……因为这个家族的历史是轮回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孤独的运命,只管读下去,循着孤独。

你终会发现,历史在轮回,但每个人都守着属于自己的孤独。

我们都一样,孤独又坚强。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二

“生命中曾有过的灿烂,终究需要寂寞来偿还。”当翻过《百年孤独》的最后一页,脑子里无法抑制的浮现出这句话。

《百年孤独》那浩瀚的卷轴,如同那那写满命运的.羊皮纸卷,厚重的无法言喻。而那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文字又充满着魔力。马尔克斯·加西亚,他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马孔多——这一片乐土上的居民的生活。

很多人对于《百年孤独》的第一印象是:太深奥了,驾驭不了。我承认我也曾是其中一个。但当你开始潜心阅读,这本书的晦涩深奥却成为了你反复钻研的理由。毕竟真正的经典不是我们随意就能读懂的,这样的好书,就算让我们读上几十遍也远远不够。相比于他的另两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与《枯枝败叶》,这部作品中隐藏的深刻思想是其他两部无法企及的。《百年孤独》描述的不光是爱恨那么简单,浩繁的卷秩,马尔克斯赋予它的是一份历史的悲怆,是对于生命的反思,对于世俗束缚的抗争,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

这本书能获得诺贝尔奖是无可争议的。就像马尔克斯自己说的:“当我开始写作这本书时,没有人可以阻止我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他成功了,他铸就了一部真正的经典,一部足以流传百年的巨作。

当我们跟随飓风的脚步,穿越马孔多的白色房屋,穿越后花园繁茂的秋海棠与玫瑰花,穿越那躺着大帆船骸骨的荒原,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七代家族,从诞生到灭亡,无论他们曾流浪到拉美的哪一块土地上,来躲避家族可怕的魔咒,却始终更改不了孤独的命格,繁华销匿,到头来还是一场梦魇,正如同拉美自身的命运,跌跌撞撞追求独立的路上,从来不曾平坦。

就像乌尔苏拉自己所说:“这个家族像是被下了一个可怕的魔咒。所有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盲目热情,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人都冷酷睿智。”在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最光辉的莫过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他的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了。前者带领村民不断摸索最终一手建立了马孔多,后者一路为信仰征战最终赢得显赫声名。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最终却在曾经的恐惧中不可逆转地衰老和疯癫,这个一手开创了马孔多历史的人,最后却像野草一样枯萎地无声无息。他被自己的恐惧与孤独绑在了树下,沉默、衰老、直至成为了树的一部分,被蚂蚁吞噬,永远的和这所白色的房屋在一起。

他曾执着反复制作的小金鱼,也在炼金室中被人遗忘了一段时光。而他的儿子,这个将布恩迪亚家族的姓氏写进历史的人,却是整个家族最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或许他的温情只为蕾梅黛丝存在过。马尔克斯这样描写他:“他想永远这样待下去,守着她百合般的肌肤,守着她翡翠色的眼睛,听她以对待父亲的尊敬,每问一个问题都叫一声‘先生’”布恩迪亚并不缺乏爱。他将所有的爱倾注于这个孩子身上,却无力改变她的死去。命运让他绝望,他便追随信仰而去,追随真理而去。他走上了与政府抗争的路途,一路坎坷,燃烧了拉美的半壁江山。即使这样的荣光披在身上,却无法更改他最后悲戚的命运。

庇拉尔是唯一一个看清了这个家族孤独宿命的人,虽然她的纸牌从未为她带来一个为她而停留的男人,却算清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她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但她却与这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爽朗的笑声始终萦绕在布恩迪亚家族的院落中。她亲眼见证了这个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在自己衰老的年华中,用一张张塔罗牌占卜早已注定的未来。

梅尔基亚德斯,从一开始就出现在这个家族中的吉普赛人,是他为马孔多带来外界的诸多事物,同时赢得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全部信任。“马孔多永远欢迎梅尔基亚德斯。马孔多永远对吉普赛部落开放。”当马孔多的村民开始拒绝吉普赛人的带来,他以一个领导人的身份如是说。他将梅尔基亚德斯视为至交,而梅尔基亚德斯手中难以看透的羊皮纸卷,承载的正是他们家族的秘密。

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解开了羊皮纸卷的秘密,最终的结局也就到来了。这个家族真正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这一幕幕场景,却早在羊皮纸卷中描摹千百回,想到这里不禁让人扼腕。“世上不会再出现第二个能够忍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书的最后一句话这样说道。

整本书的内容错综复杂,但不难发现的是,在布恩迪亚家族最鼎盛的时期,突如其来的失眠、失忆,以及一个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早已昭示未来。每个家族中人都有所感知,所以他们揣揣不安,一生禁锢。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这近百年来的孤独历历在目,却无法细数,每一代人都被此蚕食,直至家族最后的衰败,曾经的自动钢琴、曾经的灯火辉煌,被枯萎的草木和被虫蛀的门框代替,如此庞大的家族史永不能重写。

爱恨一百年,始终是一场得不到救赎的轮回。百年光阴,孤独永随。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三

每样事情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

初次看这本书时,立即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浮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四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离奇和不可思议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建立起来的马孔多镇一百多年的变迁,再现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拉丁美洲的历史图景,为读者展示了色彩斑斓的魔幻世界。当然,也锻炼了我们的耐心——长到记不住的姓名、为表尊重纪念重复的名字,能看完这本书的人都值得为自己点赞。

小说着力描写了马孔多人特别是布恩迪亚家族中人的孤独感。他们冷漠、疏远、缺乏交流、相互猜疑,麻木地在时间的轮回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在这一群孤独病患者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撑起这个家族的老祖宗乌尔苏拉·伊瓜兰,因为她足够特别,她的身上有着与其他孤独者无法比拟的超越性。

社会之所以能进步,不是在于人类的知足常乐,而是人们的不断追寻、不断超越。具有超越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类似于“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们站得高,望得远,看到了同时代人所不能看到的事物,常人是不能理解他们的,所以他们注定是孤独的。比如,王安石。人的超越性其实就是一种本能的意识,潜藏在每个人的深处,同时,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情感,必然会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意志,使人不断去打破陈规、争取主动权,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生活。然而,这种抗争必定会引起社会的不满,矛盾就产生了。王安石变法也正是因为这种抗争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产生了矛盾,故变法失败是必然的。同理,戊戌变法也一样会失败。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必然会受到社会秩序约束,只能在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进行活动。一旦人有了超越性,脱离了现有的秩序,那他必定会与周围的环境脱裂、格格不入,只会成为一个孤独者。乌尔苏拉就是这样一个超越中的孤独者。

马尔克斯赋予乌尔苏拉许多美好的秉性和特质,比如勤劳、干练、务实、有主见等,但她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也不懂很多深刻的道理,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把她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与丈夫。她的一生是与布恩迪亚家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第一代到第六代的发展、兴盛以及衰败,她为建立一个充满温暖、快乐与衣食无忧的家努力了一生,奋斗了一生,耗尽了一生。这只是她的一个理想,但她用她的一生去实现这个理想,即使在她眼睛失明后,她也还在耕耘自己的理想,创造她心中的美好家庭。这其实反映了她性格中的超越性,然而她这理想中的美满家庭生活并不是社会中通行的生活方式,没有基础。所以她的理想社会便只能是梦想,不能实现,她只能是一个超越中的孤独者。乌尔苏拉活了一百多岁,她在自己的一生中独自挣扎,从没有放弃过要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念头,可现实对她总是残酷的,一次次背弃了她,最终,她在挣扎中留给世人一个心痛而又孤独的身影。

我想,要是乌尔苏拉从一开始就知道她的理想无法实现,她还会不会坚持去追逐梦想?若不坚持,她是不是就有可能成为这家族中唯一逃脱孤独命运的人?依乌尔苏拉的性格,知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结果如何于她而言并不重要,毕竟她的悲剧就是与她性格中的“不肯向现实生活妥协与坚持”密切相关的。

孤独是生活的常态。纵使知道终己一生抑是难逃孤独,也愿自己能高歌往前进,向阳而行。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五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解释。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六

全书讲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生长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兴衰史。与书名相合,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独的。在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纯洁土地上,却被殖民热潮带来的欧洲人复制“成功”的经历,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进、徘徊停滞的怪圈。

而这就一如马孔多小镇的故事。

从何塞·布恩迪亚夫妇因为斗鸡的出走开始,马孔多小镇的上升期开始了。吉普赛人在这段时间频频来访,为马孔多带来了知识和宗教。何塞和奥雷里亚诺在接触新鲜的金属冶炼、天文观测知识时,都把这些铭刻进了一生的岁月里。在上校最终的日子里,不断溶化又熔铸的小金鱼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樱桃。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就在他开辟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把他吊在大树上。而那吉普赛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则隐隐提示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自这四年开始,一切都乱了。直到长着猪尾巴的第七代被蚂蚁吞噬,布恩迪亚家族才衰败地终结。“马孔多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最引人深思的,显然是洗尽万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独。

对于这样的孤独,我以往有一种出于个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创造了马孔多。而他却有不可抑制的封闭与自大。上校和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样是这样的人。乌尔苏拉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对变化不顾时好时坏,不是一概消灭就是迫于形势被动理解。别的人的内心深处总藏着莫大的恐惧,恐惧去与他人相爱。缘何孤独?我想是缺乏爱与被爱的力量。

然而对人物再次观察,两个蕾梅黛丝总是给予我震撼。第一个梅梅(上校妻子)并不缺乏这力量,相反,上帝赐予了她过分多的爱。而她却芳年早逝。第二个梅梅(美人儿蕾梅黛丝)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们与这笼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独毫无瓜葛,却都离去的如此早。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人注定不属于这家族。

在经过对作者的演讲、拉美历史的了解之后,我产生了第二种理解。作者说:“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折磨。书中的描述是真实的,五次战争和十七次军事政变是确实存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鼓励拉美人民转变自我保守、封闭、盲目的思维方式,告别“孤独”,学会爱,团结起来。他渴望一个乌托邦,“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乌托邦将会诞生。在那里,没有人能够决定别人怎样去死;感情将成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但这鼓励不单单指向拉美人民,我们都应当拥有克服孤独、争取爱、给予爱的勇气。

上校在战役结束的疲惫中叹:“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可是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而我们工作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留住彼时没有孤独、仅有满满的爱的心。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七

《百年孤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马尔克斯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描写了南美一个叫布恩蒂亚的家族和马贡多地区的衰亡史。

看完这部小说,我闭上眼睛好好想了想这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可是一无所获。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吧,它就是想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情绪。

我是20xx年8月13日周六午后在实达一区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间里,最终读完这部小说的。在读最后几章的那几个小时中我尤其感觉到一种孤独感和一种生命的无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一个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艰辛,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义等等。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那他要表达什么呢?或许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做一部心理学的小说来看,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

他或许还想表达的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否定,布恩蒂亚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点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后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阵飓风吹散。

这里貌似是宣扬了一种悲观的无为主义论?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不符,但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那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解决的办法了么?

仔细想想还是有的?

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预言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最后奥雷良诺参透了羊皮卷的奥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到来。

也许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解决办法吧,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命运,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八

五月下旬,恰逢中国图书网图书推荐与折扣购买活动,想着许久没有纸质图书阅读,便一个人开始选择书籍购买。而以前友人推荐过的《百年孤独》印入我的眼帘,“孤独”二字格外的让我有阅读的冲动。于是毫不犹豫的加入购物车,在拿到这本书之后,我便在第一时间好好享受阅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书中,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迪亚家族。他们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从小就孤独,冷漠。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正如书中所说:“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归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百年孤独》的叙述方式极其得吸引我不断的深入。让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同样是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作品,《百年孤独》也有着因果不对称的叙事手法,小说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梦一般的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冲突,展现了一个惊奇的世界。小说中不仅有现实和历史,马尔克斯还结合了很多古老神话与民间传说,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叙述口吻讲出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虚幻的世界,书中的孤独还是让我感觉得很真实。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时总会到来。但是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挫败时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更好认清自己,那就是孤独。读后感。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声,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在如今快节奏以及手机占据我们碎片时间的时代,必要的孤独,我觉得能使我们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这些后,你产生了对本书的兴趣,我有一点小小的阅读建议:第一遍读《百年孤独》最好一口气读完,时间越短越好,最好浓缩到一天。不要试着记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怀疑,不要问为什么有人会随着风飞走,不要问失眠症为什么会传染。读完合上书本,你会为这些瑰丽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怀。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九

在嫣然的岁月里跳跃,我被撕扯得衣衫滥缕,明眸空洞。回首,惊觉春已无处寻觅,我早被遗忘在冰雪处,伫立成百年的孤独。

夜,来临了,我抛开日间的华丽,发现自己除了孤独,竟然一无所有。月忧伤地隐去半个身子,用朦胧的云罩着。翠叶密处,藏着一只黄鹂,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无力再弹起清风明月的篇章,只有让孤独肆意地决堤。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一样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礼貌,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杯具。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往看到过,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我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那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礼貌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我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我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可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礼貌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最终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我已经力不从心。最终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终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可是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最终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以往在内心中对自我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以往见过,也早就明白”。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仅有作者明白。

《百年孤独》是一部趣味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抽出时间来沉下心思读完了号称“最难读完的世界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阅罢全篇,我合上书,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胸中一时间涌起一鼓浓浓的哀怨,心突然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的失落与孤独塞得满满的。读完整部长篇浩笔的《百年孤独》之后,我仿佛亲自走进了马贡多小镇跟随着布恩地亚家族一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陈世变迁。透过书页一步步目睹了整个马贡多小镇从荒蛮未开至逐渐发展,最终又归于毁灭的辛衰变迁,亲历了庞大的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复杂纠缠又重复且悲剧的一百多年的变幻历程,掩卷深思,我内心最深的感受是:其实人生来都注定是孤独的,谁也无法摆脱。因为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藏在灵魂之中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内心的孤弱感,这种孤弱也正是布恩地亚家族所有成员悲剧命运的源头。

面对百年孤独,面对布恩迪亚上校及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一开始和许多人一样也有点迷失,但是当我不去纠结那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再去刻意读通那段我毫不熟悉的美洲历史时。我似乎又有点明白了,在年轻的季节我们似乎感受不到孤独,我们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社会中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现在勤于学习与钻研,敢于挑战未知领域,乐于在自身及周围世界寻求突破。

那么,当我读了《百年孤独》之后呢?一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了。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这个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知识广博的、有天生聪慧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天才的头脑、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异性。人们似乎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存在了短短百余年,然后飓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痕迹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在这本书上,我似乎理解了陶潜的那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不需要刻意钻研,只需要观其大略就能领会作者的意思,他所传达的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用他妙笔生花的文字,再经过范晔先生的翻译,如同流水缓缓趟过,读者一触摸,就能感到一种穿透人心的冰凉。这种冰凉是中性的,冰凉之下,一种不同寻常的孤独感萦绕人心,不是普通的孤独,更恰当一点说是透彻、是顿悟。但其中的故事又很强烈,我们可以通过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悲壮一生、通过美人儿雷梅黛丝的嫣然一笑、通过能预见一切的羊皮卷,通过阿玛兰妲长久无人居住的房子的秋海棠蒙落灰尘、通过家族里每一个人所迸发出的原始欲望……一一窥探,不需理解,只需感受。感受其中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没有爱情,没有旅行,是关乎生命、时间的浪漫。感谢马尔克斯,奉献了如此伟大的作品,让我接受了孤独,让我一个人能静静思考,自己是谁。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二

我想当家族里的其他人看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站在那颗栗树之下,不由得悲从中来之时,他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身陷悲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祖先,更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

我试图去看透那个似乎与这个世界重叠的结界,和那群似乎与世人重叠的孤独患者。女人们大多无法敌过自己的感情而沦陷于无尽的孤独漩涡,男人们为女人和事业角逐终身,最终沉寂于落寞。百年的人与故事都似轮回般重复,却又个个精彩,篇篇动心。在那里:

吉普赛人带着飞毯和水晶球给马孔多带来混乱与惊喜。

梅尔基亚德斯如幽灵一般捣鼓着他的炼金术,脸上闪着向往的光芒。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站在那颗栗树下,仰望天空,喃喃着无人能懂的语言。

乌尔苏拉以她那比男人更宽阔的臂膀为子孙们提供庇护,终了此生。

庇拉尔特尔内拉坐在那张吊床上,双眼无神,感知着扑克牌带给她先知的预言。

在那个故事里,世界紧簇在马孔多周围,而马孔多因这个家族而诞生而辉煌而没落而消亡。

看书时,我就像一个纵眼旁观一切的老妇人,穿梭在马孔多的大街小巷,打探着有关这个家族的传说,每晚在心细数一遍这些年来我所见所闻的故事。我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崛起,也看清了它结实的身躯内部那颗支离破碎的心;我看着那些孩子们长大,也看清了他们在沉重希冀下的不愿再向外窥探的心灵;我了然牛皮纸上记载的家族史,也看清了纸上不能言说的满是荒唐的眼泪。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三

与书相遇,其实同与人相遇一样。人们常愿:“对的时间,碰见对的人”。是因为过往滚滚将你我塑造为了今日的你我,少了任何一段过往的时光,都不会是对方所期盼的人。

读书亦然。用一颗心去靠近冰冷的文字,渴望从中得到共鸣,得到启迪,得到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超然友谊。十五岁让你热泪盈眶的薄本,二十二岁再读未必会有同样的感受,甚至隐隐为过往的眼泪而面红。而十七岁那年随意捧起却觉无趣,随之束之高阁的书,却在岁月的流淌下,在某年深深叩击着你的心灵。

第一次捧起《百年孤独》,是在高中。关关新购之后,泡脚时吐槽里面人物重复而拗口的名字——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甚至还有什么第一第二的,弄得我们忍不住发笑。在单调的高三生活里,何塞阿尔迪奥布恩迪亚,这个长长的名字甚至成为了我们一个不明意味的笑话。偶尔从口里吐出,看着其他人莫名其妙的表情,总是能乐不可支。于是抱着一种寻乐的心态,我过些时日便将它借了过来。依稀记得它黑红的封面,书脊因摩挲而略微发白。大抵是因为那时每天读闲书的时间有限,每次翻开,望着书里的名字,总要花一番功夫去试图接续人物关系。没过一周,这种艰难而痛苦的尝试,就以我的全盘失败而告终,除如同浆糊一般留着几个拗口的难以辨别的名字以外,并未感受到半点文学吸引。只觉得像是回到了小学不知几年级被父亲要求着初读红楼梦的日子,浑浑噩噩,味同嚼蜡,难熬非常。

放弃前,我特地关注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从此,马尔克斯这个名字便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百年孤独》就此成为了一种难言的痛苦回忆,心中甚至生起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愿再捧起。

说不出是什么缘由,硬要说,大抵是想克服一下心魔,于是三四天前倔强的下回了《百年孤独》。熟悉的封面躺在灰白的纸屏中,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张牙舞爪。在外婆家的小凳上,就这样开始了重读。

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天,前面的剧情多少有些印象,读起来虽然顺畅,但又有些枯燥。我甚至又开始担心这次重读能否遂愿,似乎熟悉的混淆感又隐隐浮现了起来。但不知从何时起,我忘记了纷繁复杂的关系网,抛开了那拗口而重复的名字,渐渐地,夸张而狂野的魔幻现实面罩被揭开,我惊觉其背后是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代不同的悲剧,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不变的孤独。

羊皮卷,银匠间,小金鱼,裹尸布。无休无止的情爱与私通,交织着无休无止的怨恨与猜忌。那小小一间银匠间,那薄薄几卷羊皮纸,又留下过多少孤寂灵魂的指印。偌大一个家族,从未有过理解与共通,每个人唯有难以排解的,互不理解的,终生萦绕的孤独。是孤独招致了悲剧,而悲剧又招致了孤独。

或许悲剧在他们自己看来,不觉是悲剧。或许孤独者本身,鲜觉孤独。但终会有一天,若孤独的世界出现一个缺口,被压抑的情感便会如火山般喷涌,孤独会吞噬你,会让你加倍加倍地试图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让你奋不顾身,忘却伦理,失去理智。

少年未尝愁滋味,为作新词强赋愁。

孤独也是。尽管人生的路才短短几程,也许几年,几十年后再回首,又会有不同的滋味,甚至会为今日的多愁善感暗自发笑。但近一年的我品涩到的孤独,远比过往所有都来的更多。渐渐意识到,没人会陪你走过千山万水,没人会陪你跨过荆棘险滩,人生的路越走越孤独,家人会支持你,朋友会鼓励你,但都不曾了解你,正如你也不曾了解谁。热闹的欢聚背后,可能是一颗颗孤寂而渴望共鸣的心。孤独是我们的起点,似乎也是人生漫程的必然归宿。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愿我们找到自己的知音。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四

我始终都记得这样一段短小却深刻的句子,在小说的开篇带着我们走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未来、过去和此刻的三个时间层面,庞杂纷扰,眼花缭乱。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立了一个自我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经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继承人被蚂蚁吃掉时,他的父亲最终破译出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词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终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终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像七代人循环往复使用同一个名字一样,循环出现的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多被严密的包裹成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个家族实际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每个人都在用自我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反复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齐来,逃可是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这个家只是一个家,一个房子,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给人以心灵安慰和温暖的港湾。除了贯穿全文的灵魂人物乌尔苏拉,所有的人都不懂得爱与被爱,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满自我的空虚和私欲,以致终身活在执拗与孤独中。

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就是一部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那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这之中始终浸淫着的孤独感,是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礼貌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又是拉美大陆独特的生命力和生存状态的认知和渴望走出孤独的倔强。这不仅仅是叙述一个家族,更是对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家是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如同我们此刻,在高楼林立,速度多元的时代,我们失去了方向,陷入了百年孤独。越发感觉到一种冷漠在蔓延,侵蚀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爱与完美,成了奢侈的字眼。

然而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无助等浅显的意义,是停留在人内心的冷淡。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孤独,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直到最终的最终,犹如影子一样存在,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督促我们体验人生,让我们在成功的时候能够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

抬头仰望星空吧,去审视自我,去认知社会,去拥抱他人,向阳而生吧!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五

刚看完时觉得跟以前看过的《活着》有点相似之处,写着家族的衰落。

这本书的人名重复率很高,假如不去记下的话,可能很容易忘记往前面去翻找。在这七代人重复的名字中,都带有着相似独特的性格。所以在书中乌尔苏拉说后代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

而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会消失,“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关于研究羊皮卷这一线索持续了七代人,看到最后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书中多次提到的冰块与家族第一人的梦境所联系,百年的马孔多从繁荣走向衰弱,也印证了羊皮卷的预言,马孔多是一座“镜子之城”,在世界上消失。我想了想,镜子在外人看来反射的是外面的世界,而不能看到镜子里面的世界。所以“镜子之城”永远无法被世人所知,以至于被遗忘。

书的开头写了吉卜赛人将外界的新发明带进不发达的马孔多,这更像是在反映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用新事物改变旧事物,随后导致社会的变迁。在这百年里,我们也看到战争,殖民,种植园,宗教的影子,还有布恩迪亚家族的各种奇闻异事。这些事件让人有想读下去的冲动。

另外,“孤独”在每个角色的晚年生活逐渐表现了出来,他们更多的是“自愿孤独”,让人有点想不明白。可能是旁人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孤独。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六

《百年孤独》是加勒比海岸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兴衰史,更是拉丁美洲内战跌起的血泪史,亦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孤独史。

都说著作晦涩难懂,但就百年孤独来说,可能让人读不下去的是那些不断重复命的名字。

但就让我印象深刻的乌尔苏拉来说,她是百年家族中,孤独的见证者,她从开始到最后去世的时候,都以一个置身于繁杂纷扰中,但一回头往往以一盏明灯出现的形象出现。但没人去理解,甚至到最后被当作孩子们的玩具。她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见证者,也是家族的支柱。但往往这样的人设最后的结局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不过还好,就像漫漫黑夜里,她是一个能让人心安的角色。乌尔苏拉用一颗博爱而善良的心灵理解着纷扰的世界,终究在纷扰中孤独离去。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马克尔斯说:“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这个世界也就完蛋了。这是文学的孤独。

虽说读完一遍,没有都刻入脑中,但很多情节也令人印象深刻。人生来孤独,我们从不指望被人理解,独来独去,独生独死,才是真正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七

最早接触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在影视剧中,当时还未曾读过《百年孤独》,虽然早有耳闻,如今读完只有震撼。马尔克斯用他史诗一般的叙事架构和细腻唯美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跟随马尔克斯的脚步,我们见证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之旅。

孤独并非布恩迪亚家族特有的标签,它也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即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孤独地离开,带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独一同入殓,永世相随。

如果说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亚家族就是一个悲伤的共同体。即使他们血浓于水,可纵观他们的一生,之间几乎没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尔这个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载了一些短暂的幸福时光。

孤独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长到你最后都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因为时间变的不再重要。孤独也是一场短暂的旅行,短到当你开始享受它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铭记他人来充实自我,让每个孤独的个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独,那么请不要悲伤,你的孤独并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多年以后,当人类只剩下文字来寄托回忆的时候,《百年孤独》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八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十九

这是第一本让我读完后依依不舍的书。

当年,有人评价它为“睡前读物、拿过来看一会儿就能睡着”。于是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没意思。

再加上网友们说人物关系复杂,我更是怀着畏惧心理打开了这本书并一直画人物关系图。

《百年孤独》本应是我2020读完的第一本书,但是因为疫情缘故,它成了第三本。

刚开始读时,对书中的细节我不断较真:老何在栗子树下绑着,子孙也不管?家里的东西像被精灵乱动一样消失一会又在别处出现?暴雨一下就是几年?如此种种。不禁感叹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很高。

直到读完全本,仿佛从一场荒诞的梦中醒来,心里也不知从何时起竟然与书中家族产生联系,一阵不舍涌出。

书里的“发展”线与当今主旋律的“发展”二字背道而驰——往昔逐渐衰败、趋近灭亡而不会灭亡。

人类当真是不会反思、不吸取教训的物种,和动物一无二致。重复前人的错误而不自知,不论世界如何变迁,错误只是换了头面找上门来,人就照单全收。

是啊,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经历情爱总都是第一遭。也无外乎相同的爱恨戏码在书里书外重现。

百年孤独一点读后感篇二十

从马孔多建立之初,到最后被从这世上抹去,仿佛一场梦。

马孔多像一本浓缩的历史,经历对世界的无知,有着人性善良;历经工业革命的冲击,变得逐步发展繁荣,人的感情关系却在发生变化;而后香蕉公司的入驻进入全盛时期,外来人性的贪婪与政府的强压统治,马孔多变得繁荣而又荒诞不经,这世道不再像布恩迪亚建立马孔多时期那般美好,充斥了丑恶的资本压迫与政客的虚伪残忍,直至最后三千多人无辜死于枪下,投入海中,并篡改历史,从此,马孔多衰落,随着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命脉死亡,马孔多也从这世上抹去。

而布恩迪亚家族,何不折射与代表了马孔多的起始,发展,灭亡?

布恩迪亚家族是疯狂的,极端的,孤独的,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而乌尔苏拉,她坚毅,勤勉,拥有一切优良品格,是她支撑起这个家族,见证了家族的发展与变迁,她努力维系家族,竭力避免由性乱导致的灾难,却终于在既继承她又是性欲占上风的阿玛兰妲上得到了非循环的实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857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