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编写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案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类型教案的编写思路和操作步骤。
阿里山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云雾景观美,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阿里山风景图片(其中有关阿里山云雾的图片最精彩),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我国的台湾省阿里山的风光,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去领略一下阿里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初读。
1.第一遍: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第二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第三遍:默读,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4.反馈交流。
三、抓住重点仔细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台湾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教学重点是了解阿里山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说和看、听等多种形式来探究课文。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给予点拨。由于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台湾的风景名胜等信息,课堂还组织学生进行了相互交流。
探究活动。
搜集信息和资料,为阿里山的云雾制作一部音乐风光解说片。
1.创设问题情境。
2.讨论“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有感情的解说。)。
3.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资料。
(3)解说词。
4.学生自愿结合,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共同商定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制作步骤和.计划。(从2、3两个自然段中任选一个自然段。)。
5.学生根据.计划,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6.成果汇报交流。
现场展示片子,并进行现场解说;随后进行“音乐、图片选定”的说理;全班同学参与评价。
阿里山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懂生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感受云雾之美、之奇,领略大自然的绮丽。
3.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唱的是谁?(阿里山的姑娘、小伙)。那美如水的姑娘,壮如山的小伙----美丽的阿里山人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阿里山在哪?(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你们向往那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摄像机的镜头去那儿看看。
二、画面渲染,导入情景。
师:在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阿里山,阿里山是个奇景纷纭的旅游胜地。有人把云海、日出、樱花和神木称为“阿里山四大盛景”。目前,在阿里山建有森林公园,公园最下方的铁路旁,有棵树龄超过300年,高50多米,15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红桧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日出”也是阿里山的奇观,黎明时分,登临山顶的观日楼,可以看到远远的玉山轮廓在微弱的晨曦中逐渐升起的胜景。阿里山不仅林木茂盛、苍翠欲滴,而且野草鲜花布满山谷,盛开之时,馥郁绚烂。游人在花丛中往来,呈现一派“春到高山樱似海,满山都是赏樱人”的景象。山上有个樱花公园,在这里赏樱花更是美丽壮观。云海是阿里山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美丽奇观。“阿里云海”被称为台湾八景之一。在阿里山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姊妹潭以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游地。
美吗?这么美的景物,都会深深印在每一个去过阿里山的游客的脑海里。这不,本文的作者华莎就把这种美诉诸于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与我们共享。
第二课时。
一、生本再次对话,获得快感。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感受云雾的情态美。
1.播放录像。(“无风时”云雾的静态美)。
自由读整段,体会整体的画面美。
2.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出示老师画的一幅云雾图(“浓雾把一切都遮住了”)?
a.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句话描写的情景?(“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
b.从哪儿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c.给老师的画取个题目或题句诗好吗?
“云天雾海”“白雾茫茫”“不识阿里山真面目”等。
师:滚滚的白云,就像汪洋大海,真是虚无缥缈,身居广寒之感。
e.学生读文、作画,领悟云雾的静态美。
g.你也想做一回小画家吗?选一处景,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把它画下来。
h.学生读课文,并分组合作完成一幅画,最好配上题目或诗句。
i.反馈:
画面1: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顺势理解“影影绰绰”)?
画面2: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画面3:有些地方山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k.看媒体,师描述:站在慈云寺,阿里山宾馆等处观赏,云雾茫茫,山很远很远,却又像近在咫尺,把山谷遮掩得若隐若现,满山满谷浓雾弥漫,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陶醉。如果把这时的云雾比作人的话,那她就是一个“温文沉静的姑娘”。你们喜欢这个姑娘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3.师生合作读好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总起句、总结句,学生读中间几句。
二、进入情景,多元感悟,感受云雾的动态美。
师:当山风劲吹的时候,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似乎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2.亲眼目睹阿里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后,“我”是感到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你也想去体验一下那份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吗?那就让我们读书吧!
3.自由选择句子读。
a.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指生读,老师采访读者的心情: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惊愕?为什么喜悦??引导读出不同的心情。)师:云雾真是变化万千啊。
b.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采访,说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云雾变化真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4.自由朗读整段话。
6.师生合作朗读全段。
三、生本第三次对话,获得收获感。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的第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超乎其外,审视、鉴赏文本,并把语言“占为己有”,内化语言,获得收获感。)。
1.发课外辅助阅读材料。(阿里山多云雾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放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生活在语文中”。)。
2.小导游任选一段练说导游词。
3.反馈:导游分别介绍无风时和起风时阿里山的云雾。
四、总结全文。
听了你的介绍,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成了我们每个大陆同胞向往的地方,但因为种种原因,台湾还没有回到祖**亲的怀抱,真想深情地向她呼唤:回来吧,宝岛台湾。
阿里山教案篇三
教学要求:
1、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教学重点:
了解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时云雾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学生板书课题,并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学生自己板书并讲解课题的意思,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
2、其他学生补充对课题的理解。
二、展示预习过程。
(本篇课文是独立阅读课文,就是鼓励和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在课堂中也应作为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成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按固有的预习要求汇报。
(1)预习过程中,文章中的哪些词、句、段激起你读的欲望?
(2)预习过程中,文章中的哪些地方激起你查询资料的欲望?
(3)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值得你鉴赏?
(4)预习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老师的帮助?
2、汇报。
(1)汇报读的情况。教师在此处应该适当的点拨与指导。例如第二自然段中的“有些”,4个有些所引出的句子的感情处理就不一样;读后还可以询问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学生会针对一些词句做出一定的解释,解决了字词。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运用读的各种形式,如大声读,默读,齐读等,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来,从而进行有效地积累。
(2)汇报查询的资料。读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查询到的资料给予充分的时间。例如有的就查到了阿里山的森林、日出、樱花等奇观的资料,就应该尽情地展示,有的查到了一些课文中的词语解释,还有的针对课文中的内容查找的资料,例如“蓬莱仙岛”.汇报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扩展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格外的重视。
(3)汇报课文的可借鉴之处。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有意识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能感悟到什么,感悟多少都可以。可以从文章的用词、修辞、开篇、顺序、语言风格、中心等各个方面谈。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以体会云雾的特点。
(4)谈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这是答疑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做出回答,就让学生答;实在回答不出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商讨。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质疑能力。
四、教师总结。
站在肯定的角度,对学生的自学给予鼓励。可以做一些精彩发言的回顾。
(主要是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成就感,激起自学的愿望,不会被自学吓倒。教师生动、肯定、赞美的语言会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自学,乐于展示。)。
五、课堂练习。
六、实践活动。
阿里山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
1、欣赏阿里山迷人的自然风光,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谁大胆说说。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三题任做两题)。
1、无风时,云雾有几种情况?画一画,读一读。
2、起风时,云雾有几种情况?给人以什么感觉?怎样理解这种感觉。
3、把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
阿里山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云雾景观美,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阿里山风景图片(其中有关阿里山云雾的图片最精彩),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我国的阿里山的风光,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去领略一下阿里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初读。
1.第一遍: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第二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第三遍:默读,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4.反馈交流。
三、抓住重点仔细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教学重点是了解阿里山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说和看、听等多种形式来探究课文。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给予点拨。由于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风景名胜等信息,课堂还组织学生进行了相互交流。
阿里山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云雾景观美,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阿里山风景图片(其中有关阿里山云雾的图片最精彩),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我国的台湾省阿里山的风光,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去领略一下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初读。
1.第一遍: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第二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第三遍:默读,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4.反馈交流。
三、抓住重点仔细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文。
2.你还知道台湾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教学重点是了解阿里山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说和看、听等多种形式来探究课文。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给予点拨。由于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台湾的风景名胜等信息,课堂还组织学生进行了相互交流。
探究活动。
搜集信息和资料,为制作一部音乐风光解说片。
1.创设问题情境。
2.讨论“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有感情的解说。)。
3.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资料。
(3)解说词。
4.学生自愿结合,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共同商定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制作步骤和计划。(从2、3两个自然段中任选一个自然段。)。
5.学生根据计划,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6.成果汇报交流。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阿里山的云雾》相关的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阿里山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四、欣赏。
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业。
阿里山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迷人的自然风光,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阿里山的云雾变幻莫测的美。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谁大胆说说。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三题任做两题)。
1、无风时,云雾有几种情况?画一画,读一读。
2、起风时,云雾有几种情况?给人以什么感觉?怎样理解这种感觉。
3、把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阿里山教案篇九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阿里山教案篇十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懂生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感受云雾之美、之奇,领略大自然的绮丽。
3.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唱的是谁?(阿里山的姑娘、小伙)。那美如水的姑娘,壮如山的小伙——美丽的阿里山人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阿里山在哪?(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你们向往那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摄像机的镜头去那儿看看。
二、画面渲染,导入情景。
师:在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阿里山,阿里山是个奇景纷纭的旅游胜地。有人把云海、日出、樱花和神木称为“阿里山四大盛景”。目前,在阿里山建有森林公园,公园最下方的铁路旁,有棵树龄超过300年,高50多米,15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红桧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日出”也是阿里山的奇观,黎明时分,登临山顶的观日楼,可以看到远远的玉山轮廓在微弱的晨曦中逐渐升起的胜景。阿里山不仅林木茂盛、苍翠欲滴,而且野草鲜花布满山谷,盛开之时,馥郁绚烂。游人在花丛中往来,呈现一派“春到高山樱似海,满山都是赏樱人”的景象。山上有个樱花公园,在这里赏樱花更是美丽壮观。云海是阿里山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美丽奇观。“阿里云海”被称为台湾八景之一。在阿里山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姊妹潭以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游地。
美吗?这么美的景物,都会深深印在每一个去过阿里山的游客的脑海里。这不,本文的作者华莎就把这种美诉诸于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与我们共享。
第二课时。
一、生本再次对话,获得快感。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感受云雾的情态美。
1.播放录像。(“无风时”云雾的静态美)。
自由读整段,体会整体的画面美。
2.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出示老师画的一幅云雾图(“浓雾把一切都遮住了”)。
a.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句话描写的情景?(“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
b.从哪儿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c.给老师的画取个题目或题句诗好吗?
“云天雾海”“白雾茫茫”“不识阿里山真面目”等。
师:滚滚的白云,就像汪洋大海,真是虚无缥缈,身居广寒之感。
d.用朗读来描绘这一幅“云天雾海”的美景。(阿里山的秀丽山川,全都笼罩在了浓雾之中。)。
e.学生读文、作画,领悟云雾的静态美。
g.你也想做一回小画家吗?选一处景,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把它画下来。
h.学生读课文,并分组合作完成一幅画,最好配上题目或诗句。
i.反馈:
画面1: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顺势理解“影影绰绰”)。
画面2: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画面3:有些地方山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k.看媒体,师描述:站在慈云寺,阿里山宾馆等处观赏,云雾茫茫,山很远很远,却又像近在咫尺,把山谷遮掩得若隐若现,满山满谷浓雾弥漫,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陶醉。如果把这时的云雾比作人的话,那她就是一个“温文沉静的姑娘”。你们喜欢这个姑娘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3.师生合作读好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总起句、总结句,学生读中间几句。
二、进入情景,多元感悟,感受云雾的动态美。
师:当山风劲吹的时候,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似乎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1.同学们看过魔术师的表演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出乎意料、神奇)。
2.亲眼目睹阿里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后,“我”是感到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你也想去体验一下那份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吗?那就让我们读书吧!
3.自由选择句子读。
a.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指生读,老师采访读者的心情: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惊愕?为什么喜悦?引导读出不同的心情。)师:云雾真是变化万千啊。
b.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采访,说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云雾变化真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4.自由朗读整段话。
5.自选音乐,配乐读。(提供几种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舒缓的,激越的,沉重的等。)。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重视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6.师生合作朗读全段。
三、生本第三次对话,获得收获感。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的第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超乎其外,审视、鉴赏文本,并把语言“占为己有”,内化语言,获得收获感。)。
1.发课外辅助阅读材料。(阿里山多云雾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放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生活在语文中”。)。
2.小导游任选一段练说导游词。
3.反馈:导游分别介绍无风时和起风时阿里山的云雾。
四、总结全文。
听了你的介绍,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成了我们每个大陆同胞向往的地方,但因为种种原因,台湾还没有回到祖**亲的怀抱,真想深情地向她呼唤:回来吧,宝岛台湾。
阿里山教案篇十一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懂生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感受云雾之美、之奇,领略大自然的绮丽。
3.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唱的是谁?(阿里山的姑娘、小伙)。那美如水的姑娘,壮如山的.小伙――美丽的阿里山人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阿里山在哪?(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你们向往那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摄像机的镜头去那儿看看。
二、画面渲染,导入情景。
师:在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阿里山,阿里山是个奇景纷纭的旅游胜地。有人把云海、日出、樱花和神木称为“阿里山四大盛景”。目前,在阿里山建有森林公园,公园最下方的铁路旁,有棵树龄超过300年,高50多米,15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红桧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日出”也是阿里山的奇观,黎明时分,登临山顶的观日楼,可以看到远远的玉山轮廓在微弱的晨曦中逐渐升起的胜景。阿里山不仅林木茂盛、苍翠欲滴,而且野草鲜花布满山谷,盛开之时,馥郁绚烂。游人在花丛中往来,呈现一派“春到高山樱似海,满山都是赏樱人”的景象。山上有个樱花公园,在这里赏樱花更是美丽壮观。云海是阿里山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美丽奇观。“阿里云海”被称为台湾八景之一。在阿里山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姊妹潭以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游地。
美吗?这么美的景物,都会深深印在每一个去过阿里山的游客的脑海里。这不,本文的作者华莎就把这种美诉诸于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与我们共享。
第二课时。
一、生本再次对话,获得快感。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感受云雾的情态美。
1.播放录像。(“无风时”云雾的静态美)。
自由读整段,体会整体的画面美。
2.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出示老师画的一幅云雾图(“浓雾把一切都遮住了”)。
a.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句话描写的情景?(“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
b.从哪儿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c.给老师的画取个题目或题句诗好吗?
“云天雾海”“白雾茫茫”“不识阿里山真面目”等。
师:滚滚的白云,就像汪洋大海,真是虚无缥缈,身居广寒之感。
d.用朗读来描绘这一幅“云天雾海”的美景。(阿里山的秀丽山川,全都笼罩在了浓雾之中。)。
e.学生读文、作画,领悟云雾的静态美。
g.你也想做一回小画家吗?选一处景,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把它画下来。
h.学生读课文,并分组合作完成一幅画,最好配上题目或诗句。
i.反馈:
画面1: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顺势理解“影影绰绰”)。
画面2: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画面3:有些地方山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k.看媒体,师描述:站在慈云寺,阿里山宾馆等处观赏,云雾茫茫,山很远很远,却又像近在咫尺,把山谷遮掩得若隐若现,满山满谷浓雾弥漫,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陶醉。如果把这时的云雾比作人的话,那她就是一个“温文沉静的姑娘”。你们喜欢这个姑娘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3.师生合作读好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总起句、总结句,学生读中间几句。
二、进入情景,多元感悟,感受云雾的动态美。
师:当山风劲吹的时候,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似乎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1.同学们看过魔术师的表演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出乎意料、神奇)。
2.亲眼目睹阿里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后,“我”是感到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你也想去体验一下那份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吗?那就让我们读书吧!
3.自由选择句子读。
a.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指生读,老师采访读者的心情: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惊愕?为什么喜悦?引导读出不同的心情。)师:云雾真是变化万千啊。
b.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采访,说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云雾变化真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4.自由朗读整段话。
5.自选音乐,配乐读。(提供几种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舒缓的,激越的,沉重的等。)。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重视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6.师生合作朗读全段。
三、生本第三次对话,获得收获感。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的第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超乎其外,审视、鉴赏文本,并把语言“占为己有”,内化语言,获得收获感。)。
师:无风时,阿里山的云雾如一位娴静的少女,给人一种静。
阿里山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生词。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美,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
教学方法:采用赛读法和赏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台湾风景名胜。
教学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2、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妙的词句。
三、检查读书情况。
1、自愿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生评议,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四、赛读弄清课文内容。
1、分组。喜欢第2自然段的同学为a组,喜欢第3自然段的同学为b组。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弄清你喜欢的自然段描绘的云雾的特点有哪些。(教师参与到各组适时引导,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3、比赛交流,看看哪一组学习成绩好。
(注:a组同学要着重抓关键词“有些……有些……有些……有些……”和重点句子“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来介绍无风时云雾的特点。b组应抓住有风时云雾翻滚、奔涌、升腾、追逐,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时而汹涌而来、时而拂袖而去来体会其特点。)。
4、小结学习情况。同学们学习的特别投入,在此,老师给予你们特别的嘉奖,a组同学用“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为我们介绍了无风时云雾的特点,就请他们组用这种句式仿照书中句式练习写一段话。b组同学的介绍,让我们仿佛进入神话世界,奖励你们写一写我们这里的云雾,课后读给大家听听。
五、赏读,陶冶爱美情趣。
刚才,小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阿里的云雾精妙、神奇、变化万千,难怪作者会的.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如此美景真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赏吧!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观察我们这里的云雾,与阿里山的云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阿里山的云雾》这篇略读课文文笔优美,通过让学生感受阿里山云雾的不同时期的美丽,领略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能从中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式。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同学们第一遍自由读课文时,只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第二遍时,我要他们以较快的速度去默读,同时,要关注“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读完之后或在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在小组交流时再将自己的收获与困惑说出来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这看似一个很平常的环节,其实包含了对学生学习文章时的一个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一篇课文。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地构建起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这堂课在学生们的自学和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的学习很轻松也很愉快。
阿里山教案篇十三
1、用身体动作感受乐曲节拍节奏,表现乐曲的情绪。
2、自己创编节奏型,学习看节奏图谱打节奏。
3、能根据节奏图谱上的打击乐标记,用打击乐分声部合奏。注意和大家保持和谐。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1、幼儿已认识台湾,知道高山族。
2、中国地图,《阿里山的姑娘》乐曲磁带,录音机。
3、节奏图谱,打击乐器:三角铁、铃鼓、双响鼓、圆舞板等,人手一件。打击乐标记。
1、引导幼儿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宝岛台湾,谈起高山族。引出乐曲名称。
2、听乐曲《阿里山的姑娘》,引导幼儿用动作感受乐曲的性质。(注意接前奏)。
3、幼儿听乐曲观看教师表演活泼优美的舞蹈,感受乐曲的情绪。同时,按乐曲的节奏一拍一拍地拍手,感知乐曲的基本节拍。
4、幼儿听乐曲,创编节奏型。
5、请愿意表演的幼儿到前面表演自己创编的节奏型。教师要鼓励和肯定有创造性的幼儿。
6、教师出示节奏图谱,幼儿看谱到节奏(可用手拍、跺脚、拍腿等动作表现)。
(1)分两声部练习不同的.节奏型。
(2)两声部合奏。提醒幼儿注意变换节奏型的地方要准确。
7、乐器演奏(播放乐曲)。
(1)教师在节奏谱上附上打击乐的图形标记。
(2)幼儿自选乐器,看图谱分声部自由练习。
(3)幼儿按声部坐下(拿三角铁、铃鼓的幼儿为一个声部,坐在一起;拿圆舞板、双响筒的幼儿为另一声部,坐在一起)。看节奏谱,分声部反复练习。
(4)教师指挥幼儿两声部合奏。要求配合和谐,不受干扰。
(5)幼儿交换乐器,分声部练习。
(6)教师指挥幼儿两声部合奏,提醒犹如配合默契。
可组织系列活动。
1、赏识活动:认识台湾,介绍高山族。
2、音乐欣赏:《阿里山的姑娘》。
3、节奏活动:《阿里山的姑娘》。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阿里山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爱美情趣。了解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理解莫名的惊愕与喜悦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在有雾的天气里,感受过大雾的神奇吗山里的雾和平原的雾是否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阿里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阿里山在哪里你了解它吗(有学生可能听过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可让其演唱,先让学生对阿里山有一个美的印象,以提高其兴趣。)。
雾和云雾一样吗课文为什么说欣赏山间的云雾。
要求:
1.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2.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美妙的词句。
1.讨论第一段。
这段告诉我们了哪些内容(观雾的时间雨后;观雾的地点去姊妹潭的路上;欣赏的对象山间的云雾。)。
2.讨论第二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2)这段写了云雾的几种情况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你能发现这个句式的'特点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云雾强烈的喜爱之情,而且使语言的节奏和谐、流畅,富于旋律美。)。
(3)怎样理解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象描述一番。
(4)学生欣赏插图中的云雾画面。
(5)学生总结: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6)感情品读。
3.讨论第三段。
轻声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想象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的不同状态,并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
(2)感情读文。
(3)学生总结: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4)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因其变化多、快而惊愕,因其精妙、神奇、变化万千而喜悦。)。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同步》相应练习。
2、摘抄好词佳句,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
没有风的时候:静止、温文沉静、图画似的景致。
2、《阿里山的云雾》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有风的时候: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变化万千。
阿里山教案篇十五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风古式的火车。
景清澈的水潭。
美静谧的森林爱我河山。
如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
画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阿里山教案篇十六
轻纱一般(淡)时深时浅变化万千。
茫茫海洋(沉)时远时近。
挡住山峰(浮)忽而滚滚来神秘莫测。
忽而拂袖去。
精妙山水画惊愕与喜悦。
喜爱云雾热爱大自然。
阿里山的云雾2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阿里山教案篇十七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投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教案篇十八
《阿里山纪行》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属游记类文章。教学目标三个:一是体会阿里山的美如画,二是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三是品味散文隽永的语言。我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先实现第一、第三目标,品味语言;第二课时再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美文美读、赏析语言达成目标。“美文美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品味鉴赏”能丰富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采用自主、互助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主要有五个:
一、导入:请同学介绍阿里山,一句不嫌少,十句也不嫌多,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增加知识储备。
二、初读:看当代作家吴功正怎样颂扬阿里山的?读《阿里山纪行》,同学们认为怎样读好就怎样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具体步骤是:
1、梳理课文段落,理清文章的思路。
2、四人一组,品味鉴赏优美段落的语言特点及艺术手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词语(恰当的动词、贴切的形容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表现手法(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等。先进行学法指导,再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师生一起诵读、鉴赏。学生代表美读展示,渲染氛围。老师适当拓展,如写“宁静森林”部分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联系丛书《民俗风情》中的《绝唱》一文,加深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一句与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简直是孪生姐妹。“染”字与“钻”字的巧妙,还有都运用了定语后置的写法突出事物特征,二者如出一辙。
针对这八个自然段我准备了14个这样的知识点,以学生自主品味为主,老师相时点拨为辅。
四、延伸阅读:阿里山有深山水潭、宁静森林……美如画的阿里山多令人向往!你想游览名山大川吗?你想感受云水翻腾吗?你想了解异域风情吗?让我们跟着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游桂林,组织学生阅读《江山多娇》中《桂林的山》一文。
1、先“读”为快,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2、以问促读。你能用《阿里山纪行》中学到的方法,品味、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与艺术手法吗?和学生一起完成延伸阅读过程。
五、小结: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说:“书中自有江山多娇,书中自有至爱亲情,书中自有高新科技。”所以说:开卷有益。倡导大家积极阅读丛书。
阿里山教案篇十九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在撰写这一.教案时,有些内容参阅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写的《最新初中.教案与作业设计・八年级〔上册〕新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书,这里深表谢忱!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0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