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案例,或许能给你写好总结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中国音乐文化篇一
夜深人静,在明月清辉的映照下,欣赏着悠扬的音乐,音符的纯静与曲调的儒雅,让一颗心变得透明而清澈。依窗而立,听古筝奏一曲高山流水。低头沉思,让心绪在委婉中飘荡。袅绕的声音穿越久远的历史,不朽的旋律让你梦回神伤。
音乐,像大海一样浩瀚,堆垒到21世纪,音乐无疑是最宽广博大的海洋之一。延绵的历史那么长,依恋着它的人数那么多,陪伴着这个世界的各色人种,音乐快乐浪漫地存活到今天,这才是伟大,这才是不朽!
音乐,奇妙到是生命中的一种等待,通过它的如泣如诉,可以将青春朝气复活。有了它,天涯就变成咫尺,瞬间能成为永恒。从古至今载入了多少浪漫的人间真爱。穿过烟雾濛廓的古道,跨越历史厚重的门墙,看到春秋的古琴抑扬雅曲,看到唐宋的丽姬歌舞升平。比之于贝多芬生命交响曲,莫扎特小夜曲,中国许多音乐遗存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与浪漫意境。而外国的音乐一般追求空间效应和直观感受。中国的京剧就是如此,经过代代筛选、代代拓伸。京剧,已作为中国人一种代表性文化的衍生,竟与历史,时间,人文道德等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音乐遗存能够长久保存,除非像考古发掘出来的编钟,磬,埙,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俞伯牙走了,师旷不在了,阳春白雪,平沙落雁之所以能保留至今,是因为它始终能激励着古老民族前进的步履。因此,大凡至今流传的历史名曲,总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音乐实在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依恋的故乡。它抑扬顿挫的曲调里,藏着高深莫测法术,那么婉转,那么回荡,那么自豪与孤傲!音乐的不朽魔力有时简直成了一种符咒,只要轻轻飘出,就能托起一个湮没的天地,开启一道生命的闸门。那些音符,那些节奏,辉映着历史朝圣的图腾,与隐潜在血管中古老民族的基因密码,始终不会消失。
在中国,不管你到了多么僻远的小镇,还是经济繁荣的大都市,耳边总能听到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这种独有的韵味,一听到就宽慰了,好像于长途苦旅中找到了一个可以休憩的凉亭。或许你根本不懂音乐,但这种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共通旋律,即使你在天涯海角,那种不朽的音符就像直接从无数同胞的身心中散发出来的呼喊,整个儿把你笼罩。让你更能自觉到我是一个中国人。这种不朽的音符不但贯穿中国博大宽广的文化,而且像一条长长的纽带细密地绾接着无数海外游子的身心。事实上,这条纽带已成了种族繁衍的缆索,历史匍匐的纤脉。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在气势宏大的宫廷青铜乐声中曹操曾对酒当歌,在月黑风高的楚河汉界旁也曾响起过激烈的十面埋伏。历经繁荣与沧桑的中国音乐,少数好不容易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归所,但随着金戈铁马又快速地在硝烟中殒灭。
中国音乐文化篇二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或五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椭圆形,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
编钟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而衰。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自宋以后至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9.二胡。
中国音乐文化篇三
蔡仲德先生对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之深在音乐美学界是有口皆碑的。
在这篇文章中,他分为七大板块来论述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与特征,音乐美学史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古代与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认识这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有序。蔡先生对古代音乐史料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蔡先生系统的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并且总结出了古代音乐美学史的五大特征:
一,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
二,以“中和”――“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
三,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统一。
四,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
五,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蔡先生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特别提出了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绪论》(简称《绪论》)里面的相关思想,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先生不同于《绪论》的看法有四点:
一,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理重于情,善重于美。而不是理与情的统一,善与美的统一。
二,“天人合一”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而不是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对自然的改造征服)。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更多的是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更多的是封建礼制对人的感性需求的抑制。封建礼教要求人必须克己复礼,否定乃至灭绝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死心塌地的奴才,只讲人的义务不讲人的权利。
四,道家是以“天”为本,“与道为一”强调无知无欲无情无为。儒家是以“礼”为本,以礼灭人,“克己复礼”是奴才的自由。因为儒家,墨家,道家无一例外都宣扬愚民政策,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和谐统一。
蔡先生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始终讨论的几个问题的研究如下。
关于情与德(礼)的关系,古代是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关系,忽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关于欲与道的关系,荀子强调“以道制欲”,欲望受制于道德。
关于悲与美的关系,古代是否定以悲为美。
关于乐与政的关系,古代是“淫乐亡国”
关于古今,雅郑,是崇雅斥郑,是古非今,反对变革。当然也有冯梦龙“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之清流。
就我所学中国民间音乐的见解来看,中国民间音乐向来是自由抒发心中之情的.。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号子,高亢嘹亮,打破了“中和”的审美准则。古代民歌有许多表达感情浓烈的,()如《孟姜女哭长城》,民歌中许多调都是传唱多年的,并不是要“克制感情”.
依我看,民间歌曲就是注重欲望的抒发,声音的自由,歌唱悲苦生活,就是粗鄙不雅……也就是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应该是属于文人贵族统治者阶级的音乐美学历史。不是广大劳苦大众的。
依我看,可能存在以下几点情况导致了那种情况。
1底层人民缺乏教育,普遍不识字,更不会谱曲,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乐曲,难免粗糙不雅,却也摆脱了文人的“礼教束缚”.
3中国长久以来处于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使得人们更习惯呆在“一亩三分田”,不习惯改变与大刀阔斧的创新不愿意“冒险”,因此音乐也是比较“老实”,没有太大的突破。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影响最深,他们都产生于先秦,贯穿两千多年,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源头相同,不过儒家继承的是音乐与社会,礼的关系,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被概括为“礼乐思想”.道家继承的是音乐与自然,“气”,“风”的关系,重视真,重视自然,被概括为“自然乐论”
不过关于佛教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里并没有涉及。
蔡先生通过对古代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与反思让他思考如何以史明鉴,更好的建立如今的中国音乐美学体系。
他觉得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积极的一面是:
1美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崇尚淳朴自然,反对华而不实。
3追求含蓄之美,注重意境创造。
消极的一面是:
1受礼制约,不顾音乐的特殊性,把音乐当做教化的工具,要求音乐为现实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
2一再批判形式主义,抑制艺术创新。
3受“乐者,乐也”命题及“中和”――“淡和”准则影响,反对悲乐,视通俗音乐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4强调音乐的政治教育作用,轻视甚至忽视音乐的美感与娱乐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
蔡先生得出这几点认识:
一,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探求音乐自身规律的可贵思想。批判礼乐思想,以“中和”――“淡和”为准则,要音乐解放以反映人民心声。
二,解放人,要新“天人合一”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有民主政治(人与人和谐统一),个体本位(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在三点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达到审美的理想境界。
四,正确对待东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东西方差异性不在民族性而在时代性。要学习西方经验,不仅是利用其方法,吸取其技巧。更应该要引进先进思想以建立全新的音乐美学。如青主所说“新体新用”让音乐成为“上界的语言”.
最后,蔡先生对知识分子寄予厚望,他提出了这几个要求:
一,知识分子应该是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真正的人。
二,知识分子应该先行现代化,为人而文化,为文化而文化。
三,知识分子不应该被现实政治奴役,而要超越现实政治,有干预精神,要改善与推动政治的现代化,民主化。
四,知识分子要有主体创造精神。
总而言之,蔡先生的一番话是语重心长含义颇深的。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来说,这艰难而又意义深远的使命将使每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更加努力,为把目标实现。
愿音乐能真正成为“上界的语言”.愿中华民族有更多的人不仅脚踏实地还能仰望星空。愿中华民族的大多数人能够在生存之上,活出真美善。
中国音乐文化篇四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揉百家学说的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对我国的政治文化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均平的伦理原则是中国古代经济改革与农民起义的指导思想”,“爱民富民、重本抑末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封建帝王的`经济决策原则”,“经济伦理转化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秩序原则”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作者:高梧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刊名:天府新论cssci英文刊名:tianfunewidea年,卷(期):2000“”(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经济伦理政治文化影响
中国音乐文化篇五
本教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所以活动设计约为1至2周,其中师生课堂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其余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进行。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课程信息,让学生自主初步欣赏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分组完成艺术实践任务(建议小组学习以不同角色角度如:音乐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书画家,活动策划家等)。课堂教学中则进一步利用网络深入欣赏研究诗乐《春江花月夜》,进行艺术实践成果交流,课中教师需提供一些有关的资料,与学生学习交流。课后学生完成要求作业。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教材:上海版与全国版综合。
课堂教学课时:一课时(45分钟)。
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课时:1至2周。
教学形式:网络教学为主。
教学环境、设备:网络多媒体教室(师生人手一机)、网络多媒体教学师生机软件、互联网络信息学习环境、校园网艺术教学网站。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的网络艺术欣赏实践及交流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精品的审美,评价能力。
2.通过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对比欣赏,研究诗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之处。
3.通过《春江花月夜》诗乐欣赏,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4.通过网络欣赏、探究、实践、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
教学重点:诗乐《春江花月夜》艺术性比较。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网络学习。
教学手段:引导帮助,实践法,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安排。
中国音乐文化篇六
1、学唱歌曲,知道我是中国人。
2、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中国的壮丽景象,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中国悠久历史和名胜古迹的资料。
2、歌曲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说说自己的国家以及居住地。
“小朋友,我们都是中国人,你来自中国的哪里呀?”
(2)交流有关中国的.资料。
“你喜欢中国吗?为什么?”(鼓励幼儿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1)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幼儿感受乐曲的雄壮有力。
“这首歌曲听上去感受怎么样?”“你好象看到了中国哪些美丽的景象?”
(2)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中国的壮丽景色(如:万里长城、珠穆朗玛峰、天安门、西湖、东方明珠……)。
(3)在音乐伴奏下,学习节奏律动。
xxxx|xxxxx—|。
我来自中国,是个好地方。
(1)老师范唱歌曲,幼儿欣赏。
(2)学唱歌曲,启发幼儿用雄壮、有用的声音唱出爱祖国妈妈的情感。
(3)老师和幼儿一同边唱边表演。
(4)鼓励幼儿和同伴合作表演歌曲。
活动反思:
在音乐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在活动中很多的小朋友似乎都不太感兴趣,自己玩自己的好像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在活动中提醒过他们可是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也许是只有一个老师,在弹琴时不能全面的观察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进行了教育。之后就让幼儿跟随磁带一遍一遍的用不同的方式唱,这才使幼儿注意力比较的集中,效果还可以。
中国音乐文化篇七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
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
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
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
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中国音乐文化篇八
1、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舞蹈《大中国》。
1、创编不同方位的挥舞彩条动作,能按照音乐的节奏表演。
2、注意自己的彩条不与同伴的相互缠绕。
磁带,录音机。幼儿人手两根皱纹纸彩条。
1、你听到了什么?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呢?你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吗?
2、使幼儿知道音乐歌曲的名字叫《大中国》。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彩条挥舞动作。
教师:这是什么呀?你们觉得用彩条可以怎么跟着音乐跳舞?
2、教师示范表演舞蹈,幼儿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师:你们仔细看看,老师跳的舞蹈中用了哪些动作?
1、幼儿学习踏点步,加上手臂的动作,并随音乐练习。
2、教师哼唱音乐,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学习有节奏地颤摇手腕和挥动彩带的动作。
1、教师:彩条除了可以从下到上挥舞,还可以怎么挥舞呢?幼儿集体创编,教师反馈个别幼儿的动作。
2、教师选取四个不同方位的动作,大家随音乐集体练习。
中国音乐文化篇九
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饭店分会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就市旅游行业协会饭店分会会员单位使用国际、国内背景音乐、支付著作权使用费一事达成协议。为期3年的协议已经到期,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北京办事处态度强硬地表示,今后对饭店播放背景音乐的收费将严格执行每床位每月1.75元的标准。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简称音著协),是什么机构?我们频频见他们以音乐著作权侵权名义起诉各家单位。对此大家都有相当多的疑问,本文仅就音著协向饭店收费的依据,收费后他们如何使用展开讨论。
音著协是什么机构?
根据其网站公开资料:“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于1992年12月17日,是由国家的国家。而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是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地域的问题比较复杂,在本文只讨论国内(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事情,在时间上,法律对音乐作品的保护一般是作者平生加去世后50年,过了这个时间就进入公有领域,几乎可以任意使用。仅就我国大陆范围而言,作者已经去世五十年以上的作品音著协没有合法的授权。
(2)作者没有加入音著协的,无合法授权。
我们看到音著协的宣传,他们有2500多名会员,管理的作品超过1400万首(这个数字与我们从网络上检索到的其他数据相差巨大)。尽管会员很多,管理的作品很多,但是仍然不可能穷尽,还是有的作品著作权人没有加入协会,有很多作品音著协没有管理权。没有入会的作者的作品音著协没有合法授权。
(3)著作权人取消授权的,无合法授权。
我们还看到音著协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即使是退出协会的音乐著作权人,为了集体管理的目的,在法律允许不经许可而使用音乐作品的情况下,协会也会为其收取作品使用费并向其分配。”没有了著作权人的授权,你凭什么收取作品的使用费?作者不是笑话音著协法律常识的缺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曾经是会员,也有中途退出去的,那么已经退出音著协的作者的作品音著协没有合法的授权。
没有合法授权的,音著协没有权利收取使用费,也没有权利起诉他人音乐著作权侵权。如果收取费用或起诉就是不合法的,饭店或其他单位完全可以拒绝支付使用费,完全可以要求法院驳回音著协起诉。
(二)合理性。
1、打包收钱的合理性。
2、费用标准的合理性。
音著协,即使这些音乐你已经合。
3、诉讼的合“理性”
质疑三:音著协如何分配收到的许可费。
特别声明。
本文不是从学理上讨论问题,所以阐述、分析问题不是很全面、也许还存在法律上的错误,请各位看官指正。
作者也不是抨击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本身,作者非常赞同这种制度。只是对于音著协的做法本人非常不赞同,他们本来是民间性质的机构,作为专职维护著作权权利的机构,其所有的权限都在法律限定的范围之内,他们唯一可以使用的武器只有法律规定,所以其一切行事规则都得符合法律规定,不能给别人法律上的口舌。那种行政机关的大爷派头又那里是这样的机构可以消受的。
醒悟吧,音著协。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一
1、让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及其每个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
3、培养学生同歌异唱的创新能力。
正确看待通俗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能总结通俗歌曲的特点。
一、导入。
生:举例。一起唱几句。
师:老师这有三小段音乐,大家听听是哪三首歌。
(播放音乐《神话》《龙船调》《我爱你中国》)(课件)。
学生对《神话》最熟悉,其他两首歌不太能说出歌名。
师:你们最喜哪种歌曲呢?为什么?
生:通俗,因为好听,好唱。
师:爱听民歌和艺术歌曲吗?
生:不爱听!!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都喜爱通俗音乐,我们先不作评价,同学们说得很好,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师:课前老师布置你们预习课本p108―p116的内容,搜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过程的有关资料,现在我想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
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前,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
师:看来你们对通俗音乐的发展是有所了解的,课前准备的很充分,那么下面这些歌曲你能找到它对应的年代吗?(课件)。
《夜曲》三十年代。
《乡恋》二十一世纪。
《九九艳阳天》七十年代末。
《常回家看看》五十年代。
《天涯歌女》九十年代。
生听一首回答一首,师做讲解:《夜曲》是什么形式的?rap。《九九艳阳天》的历史背景。《天涯歌女》的风格。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天涯歌女》具有江苏民歌的风格。那我们再来听一首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具有哪个民族音乐的风格。
三、欣赏歌曲。
(一)欣赏《天堂》(mtv)。
1、思考题:(课件)《天堂》具有哪个民族的.风格?
生:蒙古。
师:这首歌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草原,羊群,马头琴,湖水。
生:天堂!
2、(课件)出示腾格尔的简介。
3、出示《天堂》歌谱。
师: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优美的旋律,先不唱装饰音。
生共同唱歌谱的前两行。
师:你发现天堂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宽广。
师:节奏呢?
生:舒缓。
师:是的,旋律舒展悠扬,节奏舒缓,在加上装饰音,我们来试一试。
生共同唱有装饰音的歌谱。
师:你们觉得哪样更好听?
生:有装饰音的。
师:装饰音可以使单调的长音变得活泼,而且在这首具有蒙古民歌风格的歌曲中,在这宽广的旋律中装饰音也仿佛是蓝天中飘着的几朵白云,又犹如是青青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儿。再加上腾格尔饱含深情的演唱,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美啊!
生:都是4/4拍的,结束音都是6,都有许多相同的装饰音。
师:你们听(师唱歌谱),它和天堂的旋律有什么相似。
之处吗?
生:音高有相似之处。旋律也很宽广。
师: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天堂》就是根据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的素材来写的一首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
师:其实我国的通俗音乐是与我国源远流长、蕴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有着血肉联系的。我们再听老师演唱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的典范之作。
(二)欣赏《彩云追月》。
1、老师随音乐演唱《彩云追月》。
生:是人声伴奏的,旋律和彩云追月一样。
2、出示《彩云追月》歌名及音乐(课件),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音乐有什么不同?从形式,节奏,乐器上来说。
生:老师唱的是歌曲,而民族乐曲是器乐曲。歌曲节奏欢快,乐曲节奏稍慢。歌曲的伴奏乐曲是人声,而乐曲是民族乐器。
师:《彩云追月》是由民族乐曲改编的,《天堂》的素材来自于民族歌曲,看来通俗音乐和多种民族音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通俗音乐和古典音乐同样有渊源关系。
(三)欣赏钢琴曲《献给爱丽斯》。
1、师:这首乐曲是三段体结构的(板书)aba。
师边听音乐边告诉学生这三段。
生:最适合在散步,睡觉,吃饭。
3、师弹奏这一部分。
师:这段旋律听起来有什么感受?
生:紧张。
师:试想如果通俗钢琴曲中加入这段,你能在睡觉的时候听吗?能在休闲的时候听吗?
生:(哄堂大笑)不能!!
师: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的一生都很坎坷。
所以他坚信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经历痛苦换来欢乐!因此他的原作中有这一段然后又回到优美的充满光明的主部。
5、讨论:为什么要去掉这个部分?
生:贴近我们的生活,通俗易懂了,也便于流传。
师:同学们说的就是通俗音乐的特点,我们翻开课本,来看一下课本上是怎么总结通俗音乐的特点的,(课件)通过这几首作品的欣赏,我们不难发现通俗音乐的特点是:…….
师:欣赏了这几首通俗音乐,我想同学们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课开始同学们都说你们只爱听通俗音乐,甚至有同学认为就没必要听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探讨,你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有了新的看法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欣赏风格,我们年轻人还是喜欢听通俗歌曲。
师:那么是不是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就不要听了呢?
生:不是,我们也应该接触民族的和古典的音乐,增加音乐素养。
师:说的真不错。还有谁说说?
生:我觉得多听民族音乐能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通俗音乐,而不是肤浅的听听通俗音乐。
师:你说的真棒!同学们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实我国的通俗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打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比如周杰伦的《龙拳》《双节棍》,都有中华民族的因素在里面。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我们都应该去接触,去了解.这样也可以提高你们的音乐涵养。
五、活动。
师:现在不是有很多通俗歌手民歌用通俗唱法来翻唱,比如:教师范唱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民歌版和通俗版,这不是正说明了民族音乐经久不衰的魅力吗?!我们也来.试试把民歌改成通俗唱法来演唱。
出示《青春舞曲》,师范唱。可以用你所喜欢的通俗音乐的形式。
学生练习。
学生表演。
2、一个男生用rap的形式唱。师为其用爵士鼓伴奏。
师:如果我为你举办一场音乐会,名字就叫“超越周杰伦”,
同学们的表现真让我感到你们不仅会发现美,体会美,更能创造美。也给老师带来了美的体验!希望你们今后能多关注各种音乐,课的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课件),这是一段爵士音乐,是外国通俗音乐的一种,课后呢请同学们在去搜集外国通俗音乐的种类,我们下节课来共同探讨。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二
“这首歌曲听上去感受怎么样?”“你好象看到了中国哪些美丽的景象?”
(2)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中国的壮丽景色(如:万里长城、珠穆朗玛峰、天安门、西湖、东方明珠……)。
(3)在音乐伴奏下,学习节奏律动。
xxxx|xxxxx—|。
我来自中国,是个好地方。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三
1、指导学生用欢快调皮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2、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1、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2、同学们都感受的很好,那你们能不能再仔细地体会一下歌曲从哪里开始情绪变得更加欢快、激动人心,下面老师来演唱,请你们听到情绪最激动最欢快的部分用手或者脚步来回应我好吗?(出示歌谱,师范唱)。
3、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棒,今天这首歌曲,它确实是整个前半部分是比较平和的欢快活泼,整个后半部分是更加的跃动、高涨,所以老师就用这两种色块把歌曲的.情绪简单的划分一下。(出示色块图谱)。
4、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一下歌曲的两个色块部分,感受情绪的递进,全体起立跟上我哦。
5、歌唱教学。
(1)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歌曲的情绪从欢快到跃动又到激动人心呢,我们一起到歌谱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第一色块的乐谱,跟着老师四小节模唱一次。
(2)我们先试着把第一色块歌词填进去。(师弹一句,生填词一句)。
(3)第一色块第一段完整连起来唱(师加入前奏,请学生仔细接准第一个字)。
(4)学生自己尝试填入第一色块的第二段。
(5)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老师也忍不住想加入你们的歌声,下面老师和你们合作,你们演唱第一色块,老师接唱第二色块,你们在心里跟唱。
(6)模唱第二色块乐谱。
(7)填词演唱第二色块,有困难再解决。
(8)老师演唱第一色块,学生接唱第二色块。
(9)完整演唱全曲(慢速)。
(10)既然同学们唱的这么好,老师准备加快速度了,完整演唱全曲。
(11)跟伴奏演唱。
6、加动作表演唱。
7、变换演唱形式丰富歌曲。
三、总结。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首歌曲的学习和演唱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唱、聆听、分辨等方法,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知识与技能:
掌握4/4拍的击拍方法和指挥方法,并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重点:
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体验歌曲的情绪上(聆听和感受音乐)。
难点:
掌握4/4拍的击拍方法和指挥方法。
钢琴、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1、全体起立,听国歌,行注目礼。
(师:每当你听到国歌、看到国旗起时,你心情是怎样的?)。
2、介绍歌曲创作背景以及词、曲、演唱者。
(每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骄傲我是一名中国人。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华夏儿女的'血液。1982年秋天,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中国人民及港澳同胞极大的愤慨,黄露和王福龄合作创作了《我的中国1984年,张明敏成为第一个登上央视春晚的香港歌手。他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响华夏我大地!使国人爱国情怀空前高涨,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与民族自豪感得以体现,让这首歌传唱至今!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在聆听歌曲之前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在演唱时要用坚定、抒情的感觉去演唱。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拍号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4/4拍的击拍方法和指挥方法。跟随音乐指挥或者击拍为歌曲伴奏。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请学生模仿“啦啦啦”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
2、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曲谱。教师请学生边哼唱边观察谱例,找出不同的节奏型。
3、教师带领学生演唱谱例,请学生观察歌曲中切分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老师手里有大苹果和小苹果,同学们想要哪个?大家都说要大大的,我们的切分音也是这样打的“哒哒哒”)。
4、教师引导学生准确的演唱旋律,注意切分音节奏。
5、教师与学生共同视唱课后谱例,找出切分音,并巩固练习。
6、教师请学生完整的演唱谱例,熟悉旋律与节奏。
7、教师引导学生带节奏朗读歌词,请学生说说歌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通过描述春天的情景,表达了人物对于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抒发自身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8、填词演唱歌曲,并提醒学生注意切分音节奏。之后分小组演唱,分为两组学生,由一组学生演唱,另一小组演唱“刷刷刷刷”部分。教师进行指挥,全体协作。
9、教师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现作品,演唱时注意声部之间的和谐。
10、集体坚定、抒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请学生自由分小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提醒学生打击乐器要根据歌曲的强弱进行选择。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小结作业。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我的祖国,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旋涡,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颠。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红色的眼睛之中,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播放歌曲黄种人)。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五
1、初步学会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歌曲恢宏的气势。
2、能大方地演唱歌曲,并根据歌曲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
2、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多媒体课件、彩带。
“你觉得我们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幼儿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二、欣赏音乐。
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大中国》,让我们听一听。
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
三、感受、理解歌曲。
1、欣赏歌曲一遍。
(1)从这首歌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呢?
(2)歌曲中用了一个比喻,把中国比做一个家,那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是指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大家庭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
2、欣赏歌曲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你听到歌里唱了哪些美丽景色?幼儿观看ppt。
(2)家里盘着两条龙,是哪两条?
(3)我们中国的什么山峰是世界最高山峰?
(4)你见过长城吗,是什么样的?
(5)歌曲中为什么说“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3、播放mtv,欣赏歌曲第三遍。
(1)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的前后节奏有什么不同吗?
(2)歌曲中哪一句听上去感觉很激动、很自豪?
(3)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唱起来吧!
4、动作创编。
让我们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
师丰富幼儿动作。
四、进一步激发情感:。
“歌曲唱完了,你们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吗?为什么?
请幼儿用一句话说说对祖国的祝福。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六
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在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中,幼儿接触乐器的机会很有限,大多数时间都是徒手拍奏,教师也缺乏开展打击乐活动的经验。所以,当我开展大班打击乐活动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我急于将演奏技巧教给幼儿,让幼儿能按图谱演奏,活动显得比较急躁,没有给幼儿尝试有创造地为歌曲选择和搭配节奏型。活动中缺乏让幼儿自主探索图谱的过程,幼儿主导地位还显得较薄弱。在幼儿的主动学习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应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指导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如此定位,幼儿的主动学习才有机会形成。
幼儿园开展节奏乐活动,旨在培养幼儿演奏打击乐的兴趣,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发展幼儿听辨节奏和乐器音色的能力,提高幼儿与群体合作的协调能力。并在打击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活动中获得一种欢快、成功的体验。因此,开展打击乐活动,不能将音乐丢掉,应给幼儿充分的机会来倾听、感受音乐,引导幼儿走进音乐。在《大中国》这首乐曲的编配过程中,先让幼儿反复地倾听,感知音乐,在完全掌握了乐曲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己创编图谱。在感受每个乐段的音乐风格后,引导幼儿自己配上合适的乐器。
打击乐活动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活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讲究教的艺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式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氛围。在本次活动中,我在示范用身体动作打节奏时有些动作不够到位,乐器的使用方法也存在问题、图谱制作的不够精美和工整。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规范指挥动作,注意用眼神、表情、体态进行提示,设计活动时应注意细节,考虑地更加周全一些。
对于打击乐活动,在于我们平时的积累,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种艺术气氛,让幼儿以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去表现。幼儿乐器的正确使用常规、演奏时手眼耳的协调、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们在日常活动中进行进一步培养,让幼儿在每一次打击乐活动中都能够充分地表现他们的真挚、自然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感受音乐的美好。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七
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而成这一史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国古代音乐史,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新疆维吾尔族已经流行着一种古典歌曲的套曲,收集到修渠歌等十二套
(2)藏族作家沧洋嘉错有反封建反宗教的倾向,留下了着名的《沧洋嘉错情歌集》
(1)汤斯质、顾峻德的《太古传宗》
(2)沈远作曲的《北西厢弦索谱》
(1)乾隆时期王周士是苏州弹词的主要艺人,嘉庆有陈(遇乾)、姚、俞(秀山)
(2)陈调:苍凉粗犷,专门适用于老生、老旦等唱腔
(3)俞调和马(如飞)调为后来弹词发展有很大影响
(1)满族贵族中产生的子弟书是北方鼓词的一个支流
a乾隆时期歌词、曲谱《霓裳续谱》
b民歌小曲创作繁荣
(1)姚燮将戏剧分为杂剧和院本两类,称传奇为院本,这是比较个别的
(2)传奇剧本
a李渔:《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
b孔尚任《桃花扇》
c洪升《长生殿》
朱素臣《十五贯》
陈嘉言父女《雷峰塔》
(3)昆曲的衰落:远在道光之前,从乾隆末年,就已经开始
(1)南昆、北弋、东柳(山东柳子戏)、西梆(陕西秦腔)
(3)西皮和二黄经过湖北艺人创造,形成皮黄腔,梆子腔和皮黄腔是典型的地方戏曲
(5)同光十三绝: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
(1)二黄
(2)反二黄:由二黄产生,基本出于南方
(3)西皮:基本调出于北方,三调定弦不同,板路也不同
d小调戏:当地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的声腔连接而成的,如花鼓
a为祭祀、朝会、宴飨、巡幸所设置
b中和韶乐地位最高,体现复古思想,祭祀用时最大,而其他则不包括歌和舞
c编写了诗经乐谱
e对民间音乐进行篡改:将《海青拿天鹅》篡改成海清,在于宣扬河清海宴
a广陵派:徐常遇《琴谱指法》,秦维翰《蕉庵琴谱》
b川派、山东诸城派等
c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鸥鹭忘机》
d琵琶艺术
(1)形成南北两派,南派有陈牧夫,北派有王锡君等
(2)中叶出现《华秋苹琵琶谱》
a康熙的《律吕正义》:坚持三分益损律,坚持同径管律,打破十二律制而成为了十四律制
b张鞠田《张鞠田琴谱》
c《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天闻阁琴谱》
中国音乐文化篇十八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来看,表现的诗美观念虽然特别突出,但再现的诗美观念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发展同样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考察,初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既充分体认到诗歌艺术的表现本质,又不忽视再现功能对于诗歌艺术的重要性,并且在艺术实践上将表现与再现的完美融合作为最高的诗美理想,这正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特征。另外,从诗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表现与再现这两种诗美观,并不总是处于平衡的状态,而是以消长互补、矛盾统一的关系为常态。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种规律。
一、儒家诗学体系中的表现诗美观和再现诗美观及其调和方式。
从发生的先后来看,在我国传统诗学中,表现诗美观的发生早于再现诗美观。而且可以说,再现诗美观是从对表现诗美观的原始命题的辩证式的阐发的过程中产生的。
我国诗学之所以能在发源之处就触及诗的表现本质,除了在艺术上我国诗歌一开始就形成抒情传统、抒情诗成熟得特别早这一原因外,跟我国古人最早是从诗乐舞综合艺术形态中体认诗的本质这一认识角度也有重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诗歌艺术的抒情功能也被诗人屈原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深切地体会到了。屈原因其诗歌显著的抒情特征和他这种倾诉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创作心理,已经很自觉地体认到诗与主体精神的关系,对我国传统诗学中表现诗美观的形成同样有着奠基的作用。而汉儒在建立儒家诗学体系时,虽然主要以《诗经》为依据,但同时也吸取了楚辞的诗美观念,楚辞也应是他们建立儒家诗学体系的必要材料之一。
而再现诗美观,从我国古代的发生情况来看,常常以诗歌与外在文化、外在思想观念发生的关系为契机。用传统的话来说,表现诗美观主要来自于对“诗之体”的体认,而再现诗美观则主要来自于对“诗之用”的思考。我国传统诗学中再现诗美观的发生,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教化观念为思想基础的。
再现诗美观的发生虽然晚于表现诗美观,但其萌生也在先秦时期。儒家再现诗美观强调的是再现社会,再现抽象性的上层建筑关系。因此与西方诗学中那种以再现具体事物为主的再现诗美观性质上很不一样。从这里,儒家再现诗美观的特点就看得很清楚了,它完全是从“诗用”的角度去阐发的。
儒家诗学思想对诗史和诗学史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其对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特征之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中国诗史上表现、再现诗美观的问题,必须从考察儒家诗学体系开始。
二、在表现与再现两极间移动的诗史发展规律。
轫创于先秦、完成于汉的儒家诗学体系,是依据儒家社会政治思想来研究以诗经为主、旁及楚辞、汉乐府诗这些诗歌艺术系统的过程中产生。可以说,儒家诗学体系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又有超越儒家思想之处。原因就是审美体验在这里起了作用。儒家诗学体系之所以能形成比较合理的诗美观,跟诗经、楚辞、乐府诗这几个诗歌艺术系统在诗美上的丰富性并显示诗美观方面的各种倾向有关。也就是说,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实现了表现与再现的诗美观,并达到了完全的融合,为诗史提供了典范。《诗经》艺术既是表现的、又是再现。与《诗经》相比,《楚辞》艺术中表现的诗美观更占主导地位,但楚辞自屈原之后,“情”减“物”增、由主观表现渐转为客观的再现。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就导致了完全以再现为创作方式的“汉赋”体的形成。与汉赋同时的汉乐府,可以说是运用再现的方法而臻于表现之境界。这为我国诗史创造了《诗经》、《楚辞》之外的又一种典范性的诗美类型。
《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是三个基本上相对独立的艺术系统,它们虽然在发生时代上有先后,但看不出有明显的承接嬗变关系,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自生出来的。从表现诗美观与再现诗美的关系,这三个系统各自内部都有所调和,但三个系统之间却不存在消长互补的关系。但这以后的始于东汉中晚期的整个中国古代的文人诗发展史,却是一个递嬗传移的大系统,其中各代各期、各家各派,在表现诗美观与再现诗美的关系处理上,常常呈现出消长互补的现象。
从东汉中晚期至西晋,是文人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本来整个汉代盛期的文学,就是再现观念占上风,到了东汉晚期,由于士人群体自我精神的觉醒,而当时整个社会也流行重情、任哀乐的风气,在此条件下出现了有较强的自我抒发、自我表现意识的文人群。而此期产生的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五言诗,也正是表现性很强的作品。它也奠定了整个文人诗艺术史以表现诗美观为主导思想的传统。
建安诗歌比起汉末五言诗来,再现的诗美观有所增加。与汉末文人的消极对待现实,对现实抱有某种绝望感不同,建安诗人则是以比较积极的态度来适应现实并改造现实。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安诗歌是儒家的表现与再现完美结合的诗美理想的第一次实践。
西晋诗歌作为文人诗发展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诗美特征方面又属于一种新的类型。经历前面几个阶段,文人诗已经创造出成熟的、具有典范价值的诗美类型,西晋诗人以它们为范式而创作,因而带有浓重的古典主义色彩。他们基本否弃了在诗史上曾经起过相当大的作用的`再现诗美观,没有积极地用诗来再现现实。这当然与当时政治现实和文人的谦柔自牧的心态有关系。但因为缺乏再现观念,构不成再现观念与表现观念的矛盾运动,西晋诗歌在发展上就缺少了一种有力的生长机能。西晋从表面上看正是一个崇儒的时代,但儒家诗学的表现与再现完美结合的诗美理想却正是在这个时期坠失的。
西晋之后的东晋,在文人诗发展史上是一个低谷,诗歌领域被“玄言诗”这种比较特殊的诗体所占据。也许可以说,支配着玄言诗创作的仍然是那种教条化的表现诗美观。而一种有着新的内涵的再现诗美观即再现自然美的诗美观也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潜生。而到晋宋之际,随着诗歌艺术的复兴,这种再现诗美观终于打破了西晋以来诗史运动的凝固状态,它与表现诗美观之间的显著的矛盾和不平衡,却成了推动诗史发展的动力。
晋宋之际的诗歌复兴,从它的起点来看,也受到过古典化、模拟化的影响。当玄言诗存在的文化基础(即门阀政治的格局与它的主要意识形态玄学)发生变化后,玄言诗也开始退出诗歌发展的主流。诗人们开始重新回顾汉魏西晋的文人诗艺术传统,但最先却仍然摆脱不了西晋时期的那种模拟化、古典化的创作方式。南朝时期的山水诗、咏物诗和描写女性美的宫体诗,在诗美观上都是以再现为主导的。而追求形似的观念正是这种再现诗美观的基本内涵。儒家诗学只建立起面向社会的再现诗美观,而且那里面包含着明显的伦理目的。而南朝时期再现的诗美观则是指向客观美,将自然山水、客观事物引入诗歌艺术的范围之内。所以可以说,写作方法上的再现诗美观,是在南朝时期才真正确立起来。这也是南朝诗歌对诗史发展的最大的贡献。
可是,南朝时期再现诗美观的片面发展,也导致了对诗歌艺术本质的较严重的偏离,以至成了西晋教条的表现诗美观之后的又一诗史之教训。这时期诗歌,虽然不是完全放弃表现诗美观,但大部分作品都绮靡、涂饰,刻画物色、影写艳丽,失去了诗歌艺术的表现性。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作品由再现而臻于表现,由形似而入于神似。开示中国古典诗歌写景状物之方向。
但是进一步将诗歌从刻板再现的诗美观中解脱出来,增强其表现性的还是永明诗人。整个南朝诗史,一方面是再现观念的进一步推进,从再现山水到再现各种事物,直到再现女性美;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寻求再现与表现的新的融合。这一诗歌史的逻辑发展过程,至盛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在盛唐诗人的代表性作品里,表现与再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杜诗是咏物、言志兼而有之,正是盛唐诗表现与再现完美统一的典范。汉魏文人诗和盛唐文人诗是诗史上的两个典范,但是每当达到新的完美的融合、出现典范的诗美之后,一个新的矛盾运动又隐潜地展开。盛唐之后的中晚唐至北宋时期,又是一个新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盛唐之后的诗史,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流派的形成,中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士人群体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标准,彼此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都很不一样。由此导致艺术观念、审美理想上的分歧。这应该是盛唐以后诗歌出现流派的现象的外部原因。从内因来看,也是由我们所说诗史发展的新的矛盾运动导致的。各种诗歌流派的歧异,从根本上说是因诗美观念之不同而造成。
中唐至北宋初的诗坛,尽管流派众多,体格各异,但观其大势,实可区分为以保守为性格的表现诗派和以革新为性格的再现诗派。表现诗派的主要特征是拘守初盛唐成法、以成熟于盛唐时期的格律诗体为主要体裁。他们讲究体、格、境的细腻把握,追求某种似在非在、似隐似现的艺术上的法式,将近体诗艺术向婉切、精约、优美的方向发展;抒感伤幽微之情,造清新轻丽之象。其旨趣虽欲追盛唐而造作每邻于齐梁。这是因为保守的表现派与真正的表现派外表相近而内质不同。因为他们将表现美作为法式、技巧来把握。而非作为一种精神来体验。这一派在晚唐、五代作者甚众,然造诣都很有限。五代时的南唐诗,宋初的晚唐体、西昆体,都应属于这一派。
另一方面,则是具有革新精神的再现派的崛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韩孟派的诗人追求强烈的形象效果,尚奇尚怪,一反传统的以中正平和、优游不迫为尚的诗美观。韩孟派中,如孟郊、贾岛乃至李贺,也都有追琢穷搜,穷其意、尽其象的特征。但比之韩愈,这几位诗人倒是常能由再现而臻于表现,创造了真正的诗美。
元白诗派虽与韩孟诗派趣尚不同,但也是在很突出的再现诗美观支配下展开创作的。
中唐再现诗美观的强化,一方面是这些诗人希望打破日益凝固、停滞的格律诗艺术系统对诗人创作思维、诗歌题材开拓的束缚,是诗史自身发展规律所驱使。另一方面,也是由当时激烈变化的社会现实及适应这种变化而发生思想文化上的变革思潮之刺激而产生的。
表现与再现两种诗美观的分歧,从中唐一直延至北宋前期。在这个过程,局部的融合虽时有成果,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全面的、积极的融合并未出现。从这个意义说,这种新的融合就成了宋代诗人的一个课题。事实上典范性的宋诗风格的出现,也正是一种新的融合的结果。至此中国古典诗史的主要逻辑进程已经完成。这以后元、明、清三代诗史,当然仍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进行,但基本上是在模仿式的重复前面的那些周期。因此宋以后,新的典范性的诗美类型并没有出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3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