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热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7:06:19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热门22篇)
时间:2023-12-08 07:06:19     小编:HT书生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查看这些教案范文,可以发现不同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有差异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一

我首先由导入篇杜甫的《忆昔》导入新课,渲染了文学环境。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进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更激起了学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欲望,真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又为解决本课难点问题,由曲辕犁的模型和构造图,让学生了解犁的构造。再让他与西汉的二牛抬杠进行比较,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可以借助这一点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指导他们制作教具,不仅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课学生从网上搜集到不少曲辕犁图片资料,当时我没注意。如果我能指导他们做出简单的曲辕犁模型,并让该同学上台讲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曲辕犁的构造,另一方面也会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读史以明理”这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上“开元盛世”这课时,我注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玄宗与太宗”有那几点相同的地方,对现实有和借鉴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家要繁荣,政治局面必须稳定,人才必须得到重视。官员必须廉洁自律,要广开言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唐朝农业繁荣,启示我们:要想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要注重兴修水利,要普及科学技术。由唐朝长安城整齐的布局,联想到现代城市也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同时,本课有待改进之处,在上本课时,我的主导作用待以发挥,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没有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女学生,今后要注意改进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可再加强些。同学们在参与辩论时,要进一步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并及时反驳对手观点。在点评时,抓住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点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总之,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二

一、专题说明:

(1)分析本专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18世纪以来的300余年,是人类历史的巨变期,人类文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1662-1795)的130余年,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最后一个盛世,史称康乾盛世。然而,同时期的西方工业文明勃兴,各种领域中的革命推动着社会的现代转型。所谓盛世只是在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体系下的发展极致,盛世的繁华之下隐藏着社会的深刻危机,近代中国悲剧性命运的历史根源已经深埋于此。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有助于引发学生对之作深入的思考,中国在康乾盛世期间,已经潜伏着衰落的因子,未能跟上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从而引导学生吸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奋发有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从高考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意义。

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认真总结康雍乾三朝的得失,尤其是它的失,正确认识康雍乾三朝的得失,有助于加强加快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专题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题目涉及,是一个重点考察的知识块。从考试目标的测量来看,是一个相对容易撷取材料和检测学生能力的区域,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具备高考要求的各类能力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比较史学方法和多层次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重要性。

本专题是落实“两纲”精神的有效载体,可以充分挖掘两纲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基本走向与同时期世界历史的潮流相比较,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又能通过中外对比,感悟和理解清王朝由盛转衰的问题所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人类历史和国际社会,转而反顾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二、知识结构梳理。

1.纵向考察:国家统一;人口增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团结;统治勤勉;疆域辽阔;“欧洲文化热”。

2.横向比较:

西方中国。

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外交:对外贸易、殖民扩张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思想文化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建立、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厉行文化专制:文字狱、乾嘉考据学。

三、课时安排:

四、专题复习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针对第二轮复习概况,确定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康乾盛世的成就表现和在18世纪世界中的地位。

2.知道康乾盛世形成与转衰的原因。

3.通过康乾盛世成就的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康乾盛世,培养学生比较和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和解读文本来了解康乾盛世的成就表现与世界地位。

2.通过比较史学运用,从横向角度辩证多元地认识康乾盛世。

3.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纵向角度对康乾盛世成就的了解与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吸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奋发有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重点、难点教学说明:

重点、难点:如何在18世纪的世界变局中客观全面地考察康乾盛世?

重点、难点说明: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中国它是盛世,在世界上它不是盛世”。18世纪中国和西方存在多方面的差距。这决定了两种文明的不同性质和发展轨道,一个是资本主义的青春,一个是封建主义的迟暮;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当西方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正沉醉于旧有的统治秩序,沉醉于旧有的繁荣的情况之下,已经远远的落后于世界。既然落后于世界,很自然的蕴涵着问题,盛世蕴涵着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为史料解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带领学生解读各类文本和史料。

二为史学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史学方法应用,形成历史意识和思维品质。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三

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教材分析】。

《华夏之祖》是六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

传说。

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

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设计理念】。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设计的基本理念。

【前准备】。

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2、分组探究题目:

-3组。

说说。

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分别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炎帝和黄帝呢?

选出演员,排练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3分)。

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战地记者组。

学生。

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教师。

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学生。

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教师。

看《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2、教师点拨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学生。

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部落会议组,以本剧的形式展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

渠道。

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

故事。

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

文化。

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这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实际上是将第二子目录“黄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录“炎黄战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处是:一、配合了学生的。

课前预习。

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把炎黄战胜蚩尤放在后面讲通过分析说明黄帝此举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将其作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证便水到渠成成了不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训练。

过程。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资料: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上面小字部分,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2、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加深认识,教师及时指导,提纲挈领并适时归纳升华。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自学导入框,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黄战蚩尤。

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文章。

1.

2.

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3)。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四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的内容,讲到了唐朝的第一个治世,紧接着我们又了解到了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我们对于她的统治给予的评价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也就是说她的统治在唐朝所占的地位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开元盛世”的取得和表现。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五

知识方面: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能力方面:

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二、新课讲授:?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前230--前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学生回答:略)。

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六

a。李渊b。李世民c。李治d。李隆基。

2。“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唐玄宗励精图治b。唐玄宗崇尚节俭。

c。有贤臣魏征为其处理政事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朝陶瓷业有重要发展,以越窑____________________、邢窑________________最为有名,闻名于世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唐都长安城内有“市”有“坊”,“市”为繁华的________________,“坊”为________________。

5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唐朝时,被人们赞美为“类玉”“类冰”的是_____________,有“类雪”“类银”称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

a。唐高祖统治时b。唐太宗统治时c。武则天统治时d。唐玄宗统治时。

3。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______________的`作品,他被后人称为“茶神”。

a。黄帝b。张仲景c。陆羽d。李时珍。

4。如下图,图一名称为____________,图二为唐朝时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______________。

图一图二。

5。绘制唐都长安平面图。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下列关于唐朝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饮茶之风盛行全国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在越窑可以买到最好的青瓷制品d。长安城内的居民住在坊里。

2。唐朝全盛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3。唐朝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4。(湖南湘西,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写的景象是出现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玄宗b。唐太宗c。武则天d。隋文帝。

5。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最大的不同是()。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都注意的问题是()。

a。重用人才b。善于纳谏c。任用酷吏d。清理土地和人口。

7。唐朝前期,曾出现了两次盛世局面。与这两次盛世局面相关的皇帝是()。

a。隋文帝、隋炀帝b。隋文帝、唐太宗。

c。唐太宗、武则天d。唐太宗、唐玄宗。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官吏规定了比较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即使是皇帝宠臣犯法也不庇护,他还重视地方官的人选。”因此,在他的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材料二:“自杨贵妃入宫后,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不理政事,挥霍无度。……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7。00人,贵妃三姊妹每年的脂粉钱就上百万。贵族外戚风行向皇帝进食,有时一次送几千盘,一盘的价值抵得过中等人家的资产。”

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情况?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做法对当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两种不同的做法?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一点想法。

9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七

说课内容:

说教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同时也为分析对比“唐朝的衰落”作铺垫。

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根据以上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据以上教学目标,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开元之治。

回忆唐太宗、武则天时期政绩,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统治时期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给出史料1“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zhun,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通过简单解释过渡到唐玄宗开元时期统治;史料2“贞观之风,一时复振”,突出玄宗初年励精图治。设问: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农业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农具的改进和种茶、饮茶的普及。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种茶、饮茶的普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由准备好资料的学生介绍茶的历史,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陆羽和《茶经》。

2、手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

丝织业:前后联系,古代丝绸之路的得名,唐前丝织业情况,通过地图列举丝织业中心,联系北京史,幽州丝织品。展示唐代贵妇着装图,整体感觉。展示不同类型丝织品图片,补充文字资料、小故事,引导学生概括唐代丝织业特点,体现这一时期丝织业技术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陶瓷业:唐代制瓷业与制陶业正式分离,比较陶器与瓷器的不同(图片)通过地图列举制瓷业中心,结合图片“南青北白”.重点:彩釉陶“唐三彩”,由学生介绍“唐三彩”烧制过程,因何得名,欣赏不同类型图片。

3、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是本课又一重点。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通过题目设置情境,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对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加深了解,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开元盛世”。

课后作业:

1、动手制作曲辕犁或筒车的模型,或橡皮泥捏一个仿唐三彩。

2、“如果你是唐代居住在长安的人,你会看到或经历什么?”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通过动手动脑,巩固本课内容。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八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忆昔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二、手工业发达。

(以下是第二小组活动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副画,请同学们看彩图三唐代花鸟纹绵图和“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仔细观察,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它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你知道吗?――回答书上“动脑筋”问题简单归纳:唐朝丝织品质轻、透明、精薄,色彩艳丽、品种繁多。丝织业水平高超。

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艺术品,誰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唐三彩)。

对!唐朝陶瓷业的水平很高,出现了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数唐三彩了。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种颜色吗?唐三彩怎么做出来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活动结束)谢谢第二小组同学的介绍。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长安城,去领略它宏大的规模、富丽的装扮和繁荣的商业吧!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九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开元盛世出现的时间、原因、表现,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盛世经济的繁荣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开元盛世出现的时间、原因、表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白居易《长恨歌》诗配画幻灯片,设问:

你知道这首诗吗?诗中说的是哪位皇帝?这首诗说的是他统治的哪一时期?

a、统治中期b、统治晚期c、统治早期。

二、学习新课。

展示《唐玄宗走马任姚崇》图片,设问:

1、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2、请你给大家说一说。

3、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4、这个时期指的是什么时候?

展示资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设问: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他后来坚持这样做了吗?

展示杜甫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设问:这一盛世景象出现在何时?

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播放《盛世经济的繁荣》幻灯片,学生在观看的基础上在自学p11——13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动脑筋:

三、总结。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

课题名称《秦王扫六合》科目高中历史年级一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影视及小说已经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进入历史情景。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体验探究乐趣,交流探究结论,形成国家统一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的价值观。

3.形成努力进取,奋发向上,为国家发展勇于献身的人生态度。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考察、研究、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质疑和解疑获取历史信息。

1.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教学活动1(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古诗《古风》。

1.师生齐读:“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3.学生:秦王灭六国最终统一中国。

教学活动2。

(二)探究合作。

1.实现统一。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秦兼并六国的时间及过程,再现兼并战争场面。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一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秦王扫六合》这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我们前面学习的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秦的疆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进步作用。

三、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四、教学难点:焚书坑儒。

五、教学方法:情景交融。

六、教学媒体:投影地图。

七、教学设想:

《秦的统一》是本课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战国七雄的名称,熟悉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这些知识我通过事先准备的《战国七雄图》来完成;然后我就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在这里我把原因细分成几个部分,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学生在比较活跃的气氛中就完成了对秦统一六国原因的探讨,让学生易于掌握;在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我把事先准备的练习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边看书边做练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做完后我对此进行评判,并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在讲授此内容时我充分发挥投影图片和示意图的功能,引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我在讲授秦的疆域时,学生先结合课本介绍看《秦的疆域》图了解秦疆域的“四至”,再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地理方位知识在黑板上从四个方位画出秦的疆域,这样既注意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

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展示《战国七雄》图,指出七雄的位置。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建立统一国家:(板书)。

师同学们,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秦国灭掉其他六国,建立起秦朝,请同学们看书后介绍秦朝建立的有关情况。

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那么秦为何能消灭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呢?请同学们讨论:

1、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但秦王嬴政的优点还不仅体现在秦的统一,在统一后,嬴政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

2、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作用?(1、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新局面。自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2、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3、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

观看历史短剧。

秦王:“我结束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从未有过的丰功伟业,我要好好的纪念,并永传后世,众臣听好,你们要给我立一个从古未有的名号,以显我的功德。”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二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秦王扫六合同步练习。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一、填空题。

1.从年到年,秦王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

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

秦朝统一后,派将军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东到的长城。

3.秦始皇派人开凿了,沟通了水系和水系。

二、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诗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

a统一文字b统一中国c修筑长城d设置郡县。

3.针对秦建立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实行的政策是()。

a统一文字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焚书坑儒。

4.秦始皇确立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5.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了()。

a分封制b县制c郡县制d颁布“推恩令”

6.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全国流行的标准文字是()。

a.大篆b.隶书c.小篆d.古文。

7.下列有关秦朝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赢政。

b从公元前260到公元前2,赢政陆续灭掉六国。

c秦朝定都咸阳d秦的统一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8.下列有关秦朝历史的评述,哪一项不正确的。

a秦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制造样式。

d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流域。

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841年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高祖。

a实行分封制b推行郡县制c实行科举制d推行行省制。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三

环节一:观察文物。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四

(3)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理解兼并战争的基本状况,理解历史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视频。

学生:自制都江堰平面图、搜集商鞅变法的资料。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三)基本教学思路:

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生:衰弱。

一春秋争霸。

1东周的建立。

师:楚庄王生活的那个时代被称为什么时期?

生看书回答:春秋战国。

师:在这之前,中原处于那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生:西周。

生:烽火戏诸侯。

师:这最终导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在灭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东周。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引导学生观察西周与东周都城的位置,加深两个朝代的印象和区别)。

生:西周的都城镐在西边,东周的都城洛在东边,所以称东周。

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诸侯师不是像以前那样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师:所以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诸侯争霸。周天子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力量严重衰弱,反而要看强国的脸色。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西周建立时,诸侯不争做霸主,而是到了东周才争霸?(引导学生从分封制的内容展开分析)。

生:诸侯被分给了土地、平民、奴隶。在领地里有权设置官员、征税、设立军队。

学生很可能只答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生:齐桓公。

2春秋首霸——齐桓公。

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位于现在的山东,东边是广阔的大海。

师引导:海洋盛产哪些资源?

生:有鱼、盐。

生:只有吴、越靠海。其他国家要吃盐就从产盐的地方进口,通过购买的方式。

生:财富。

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盛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师:同时,齐桓公通过什么手段来扩充疆域,打出了一个什么口号?

生:尊王攘夷。

师: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学生阅读课本注释,加强了解。

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实现了国富兵强。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六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第10课。

5、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内容分析:

《秦王扫六合》是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文介绍了秦灭六国,秦朝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秦朝的疆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同时秦开创了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课文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作用。难点是焚书坑儒及相关知识的空间概念。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望,但理解抽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心力与智力相对欠缺;认识问题的能力存在缺乏辨证与全面看问题的不足,个性化与绝对性认识问题的倾向比较突出;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接触了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表象,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地进入课程但概念化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4、设计思路:

《秦王扫六合》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一篇课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课以秦始皇统一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是为巩固统一,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3’师:战国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

教师用鼠标点击屏幕,随学生回答。

师: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是谁?有什么史实能证明你自己的结论?

师:于是,有人想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挡秦国的进攻。请看教材第56页“导入框”。答:“齐、楚、秦、燕、韩、赵、魏”

生:实力最强的应该是秦国。因为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要求学生在《秦统一六国》图上填出七国的大体方位。

巩固所学知识,为秦灭六国作铺垫。

探究新课。

一、秦统一六国。

师:不管怎样,历史事实是:秦王嬴政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1、统一条件。

师: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2、秦灭六国。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师:秦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哪些影响深远的措施?这些措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略。

生:一是变法影响:略。二是秦王本身素质:秦王嬴政自身雄才大略,善于重用人才,所制定的统一策略正确有效。三是民心所向: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七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春秋争霸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战国七雄。其中,几个著名的霸主和著名的争霸战争是本节课的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是难点。教材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四、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深度和掌握程度。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争取课堂检测达标率在85%以上。(所教班的学生为64人,即55人以上全部答对)。

五、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记住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位置。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2、通过学习晋楚争霸、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问: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新授。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入积极。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2.小组内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要是有疑惑的问题一定要向同学请教!

3.集体交流。

师讲述“春秋”“战国”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设计意图: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有目标。起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都有谁?之后师要进行补充讲解(强调字桓的读法和写法)。

2、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后师总结:齐桓公称霸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1)。优越的条件。(2)、管仲改革,(3)高明的手段——尊王攘夷。

3、接下来师讲解这三个原因。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八

知识方面: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

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学资。

源准备。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烽火戏诸侯》的相关视频,提出问题:思考:

问题一:诸侯与天子之间这样说明了什么?烽火戏诸侯之后政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此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不久西周灭亡,东周建立。

问题二:你知道东周是如何建立的吗?分那两个阶段呢?他们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急剧的变化,被称为大变革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变之一------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件展示课题:

讲授新课: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二十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1课时。

新授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容易主观臆断。

教学方法:

1、分组学习法:将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探讨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

教具:多媒体课件,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我们课文导入框中的内容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谁能更好的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呢?好了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荆轲应不应该刺杀秦王呢?有人认为荆轲很伟大,为挽救燕国献出了自己生命,但也有人认为荆轲不应该刺杀秦王,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随我一起走进秦朝,先认识一下我们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讲授新课。

一、秦统一六国。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历史,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一定还记忆犹新,那么“战国七雄”是指哪七国呢?能不能按地理方位说出这七个国家?(出示战国形势图)。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教师学生)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中间从北向南分别是赵、魏、韩三个国家(三家分晋)。

(教师):秦灭六国用了多长时间呢(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就灭掉了其它六国,统一全国。现在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秦灭六国:公元前____年至公元前____年秦朝的建立,公元前____年,定都____,建立者__________。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秦为什么能够灭六国而实现统一?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讲解):综合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归纳成三点:首先,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其次,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公元前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善于用人。嬴政秦王嬴政任用了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有才干的人。(教参)。

(学生)……。

(教师)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现在同学们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看课文,找出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然后派出代表说出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学生)把古代三皇五帝的“皇”字和“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又希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而自己是第一个皇帝,就自称“始皇帝”。

学生讨论发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综合前面讲的内容,同学们能用一个简图来概括出这套封建制度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最后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这样就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极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统一,所以一直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万世开基。

(过渡)刚才同学的表现非常好,现在哪组同学再来说出其他方面的措施呢?

(学生)秦灭六国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秦朝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讲解)秦统一六国后,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这叫统一度量衡,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把小篆作为全国使用的规范文字,通行全国。(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67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通过观察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有什么意义?

(学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过渡)秦始皇在思想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焚书坑儒。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讲解)秦始皇为什么要实行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这又是谁给他出的主意呢?,(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发布了焚书令)同学们知道这个焚书令要烧的是什么书吗?(除了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外,其它的都要烧掉。)焚书之后,秦始皇还不满意,第二年他又借口一批儒生批评他,谣言惑众,将他们抓起来全部活埋了,这两个历史事件,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焚书坑儒了。

(学生)1、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学生)2、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中华文化。

(过渡)同学们说的很好,但不管怎么说,秦始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控制了全国。但是,这还没有让他感到高枕无忧,因为我国的北方和南方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于是,他又将目光盯在了边境上,要消除边境上的隐患。我们来看一下他是怎样巩固边防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开元盛世教案篇二十二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以春秋战国这段错综复杂的史实为蓝本,进行了科学宏观设计。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绍《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时,为学生形象直观掌握本节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成语典故较多的特点,让学生课前积极收集本课的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马识途、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课外资料的好习惯,也积累了文学素养。同时也通过学生们上网查阅资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对于乡下刚刚步入我们三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让学生讲授”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同学们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践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对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讲成语退避三舍时,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了解21世纪我国“钢铁长城”取得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5.在讲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时,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人才的道理,从而刻苦学习。

6.在讲“战国七雄”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战国形势图》讲述,在增强教学直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记忆,也使学生明确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时,利用图加缩字记忆法,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8.在讨论“由春秋纷争到战国七雄,说明了什么问题?并联系现实说明有什么意义?”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又体现了历史“以史鉴今”的功能。

9.小节部分老师编歌决、即精练省时又帮助学生记忆。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授课时间稍长,达32分钟,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些。如:讨论题,通过对比“春秋和战国分争形势图。我们不难看出国家逐渐减少了。这说明什么问题,感想是什么?”这个问题虽设计的较好,但由于授课时间稍长,讨论这个问题时,仅有4名同学发表观点,大多数同学没有发言,没有达到学生全员参与这个效果。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2.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没有与商周的成语典故联系记忆。

3.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应让学生分析,老师不要先说出来。

4.有的问题的设计还不够合理,过渡还缺乏逻辑性,语言有的地方还不够精练。

5.教师有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就急于让学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学生的分析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刚接触初一学生,对学生的名字记忆不熟。也影响了授课时间和效果。

7.最后一个班的授课,教师先总后分的授课灵感,效果极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屏气旧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科学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和坡度,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历史这一平台,虚心学习他人,从细微处慢慢改变,不断完善自我。让历史课真正成为有趣味而又充满智慧的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491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