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案应当与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提高备课水平。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一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二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课时。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三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四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情谊。
2、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
3、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学会透过文字去理解课文背后的声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情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
2、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学会透过文字去理解课文背后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t:《去年的树》讲了一件什么事?
s:略。
二、回忆别离。
s:会恋恋不舍地告别。
t:这个词用得很好。
s:会很伤心。
s:会很痛苦。
s:回哭着告别。
s:会拥抱在一起。
t:是啊,这对好朋友都舍不得俩开对方,他们的感情是那么深厚(板书:依依不舍别)。
三、诉说思念。
t:鸟儿依依不舍地飞走了,她飞过森林,飞过高山,飞过江河,终于来到了南方。沿途的疲劳挡不住深深的思念,遥远的距离挡不住友情的传递,一安定下来,小鸟就立刻给大树写了一封信。
(出示课件:信的内容,录音朗读)。
大树:
祝你。
身体健康!
你的朋友小鸟。
12月20日。
t:大树收到了这封信,大树会怎样回信呢?
s:大树会说:亲爱的朋友,我很好,你不要担心。
t:安慰朋友。
s:大树,你放心,那些寒风是不会把我冻坏的,没关系。
t:请朋友放心。
s:亲爱的朋友,分离一个多月,我也很想念你,可是要等到春天我们才能相见。
t:也在思念对方。
s:你这么关心我,我真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自豪!
t:为有这样的朋友自豪!
t:把那份思念之情都表达出来了。看来这对好朋友多在思念、关心着对方。
四、千里飞回。
s:去年给大树唱的歌。
t:为什么。
s:因为去年小鸟非常喜欢唱,大树也喜欢听,现在肯定也会喜欢。
t:所以就多加练习。
s:她会唱给大树的每一首歌曲,她把她的把嗓子练好,就可以在大树身旁,唱着最美妙的歌。
t:用最美妙的声音来唱。
s:她一定会唱关于朋友的歌曲,因为她和大树是朋友。
t:来表达友谊。
s:会唱以前没有唱的新学的歌,因为她想让读树看看她唱得好不好听。
t:哦,让大树来评一评。
s:她会唱祝福的歌。
s:这么就没有看见朋友了,肯定会唱关于朋友的歌。
t:你说的很有道理,小鸟这样日夜不停、满怀期待、快乐无比地飞回来,就是为了早日见到好朋友,(课件出示)。
t: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五、寻找大树。
t:怎么办?
s:去找树。
t:怎么找?
s:问树根。
s:怎么也要他找到。
t:是啊,朋友不见了,肯定要去找。(板书:找)她问了一些什么人?
s:问树根问大门问小女孩。
(课件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请你们自由地帮小鸟问问,好吗?(学生齐读)。
t:这是自己在问吗?自己问自己的,好吗?(学生自由读)。
t:看来同学们都问完了,那小鸟到底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问朋友的呢?请同学们把你所要表达的心情写在卡片上。
(课件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写完的先读一读。
t:谁来说说第一句怎么读?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奇怪地问树根。
t:为什么。
s:因为她不知道怎么了?
t:是啊,到底到哪里去了?你有不同意见。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怪异地问树根。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担心问树根。
t:为什么担心呢?
s:她好不容易回来,却只看到树根,朋友被砍掉了,是不是被杀掉了。
t:所以就担心。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诧异问树根。
t:又惊奇又怀疑。
s:她急噪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t:有急又烦了。
s:她焦急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s:她心急如焚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t:这个词用得真棒!
s:鸟儿绝望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为什么。
s:因为自己的朋友已经变成了火柴。
t:是啊,曾经那么强壮的身体已经变成一根根火柴了。
s:鸟儿灰心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能说说原因吗?
s:他觉得自己的树朋友已经没有救了。
s:鸟儿满怀希望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你用了满怀希望,为什么。
s:因为虽然变成了火柴,还可以对着火柴唱歌。
t:看来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下面就按你所写的词语把它有感情地读一读。
t:那一声声焦急的询问,那一句句急切的话语,无不体现出小鸟对大树的深深情谊,每一次地问,每一次地寻找,都让我们感动,当她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知道大树已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此时,我仿佛看见:
5(出示课件:范文的内容)。
t:小鸟听了树根的话,看着四处怒放的鲜花,想到自己的朋友曾经那么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如今却只剩下光秃秃的的树根,眼泪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想到朋友还不知身在何方,已经筋疲力尽的她赶紧随口吃了几颗野果,扑扑翅膀,又飞了起来,她一边飞一边对自己说:“大树说过要我唱歌给他听的,他是我的好朋友,他一定不会骗我的,他一定是在和我玩捉迷藏,我一定要找到他。”想到这儿,她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用尽全身力气向山谷方向飞去。
t:同学们,这是老师在读到“鸟儿向山谷里飞去”时,这句话时想到的。
同学们,你觉得写得怎样?
s:非常好,非常感人。
t:具体哪里感动了你。
s:已经筋疲力尽的她赶紧随口吃了几颗野果,扑扑翅膀,又飞了起来,
t:还写出了。
s:动态。
s:写出了神情。
s:还写出了她心里联想到的。
t:是啊,老师就是把她看到的、想到的、怎么做的、心里话都写了出来,自然就具体感人了,课文中有这样三句话,都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老师这样把它写具体生动,好吗?待会我们比比谁写得最棒(课件出示)。
你想选哪一句就写哪一句(学生练习写片段。)。
t:谁写了第一句,请举手。
s:鸟飞回来了,想到就要见到自己的朋友,小鸟高兴地唱起歌来,虽然已经很累了,可她不想听下来,为了早点见到朋友,她宁可自己多辛苦一点。她心想:朋友,想不到我这么快就回来了吧,有可以听到我唱歌,你一定会很高兴吧。
t;你把小鸟那急切想见朋友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s:小鸟飞回来了,在路上她一下也没有休息,饿了,就吃点野果,渴了,就喝点泉水,这么辛苦就是为了早日见到自己的朋友。
s:大树,我就要见到你了,我心里好想你啊,好想为你唱歌。
大树朋友,我又新你学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要是喜欢就为我加油啊,我还准备参加森林的演唱会呢!
t:老师也想听这只鸟儿的歌声了。
s:鸟儿含着眼泪,一边哭一边飞,她着自己说:“别着急,我一定会找到自己的朋友的”说完,她拼命向山谷飞去。
t:这是在安慰自己,为自己鼓劲。
s:小鸟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已经筋疲力尽了,可为了找到自己变成火柴的朋友,从山谷里又向村子里飞去。她还是坚持着,她在村子里找火柴,好象大海捞针,可他还是找到了听她唱歌的朋友。
t:如同大海捞针她还是要找。
s:鸟儿拖着沉重的翅膀,心情越来越沉重,为了找到好朋友,她连一口水也没有喝,一边哭一边喊:大叔朋友,你在哪里?我来为你唱歌了!“她太累了,她一次一次地掉了下来,又一次一次地飞了起来,为了朋友,她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t:是啊,老师看到了一只疲惫的小鸟正忍饥挨饿千辛万苦地许找着好朋友。(板书:千辛万苦找)。
六、诉说心声。
t:小鸟拖着疲惫的身子,扇动着柔弱的翅膀,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担心,不断的呼唤,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
t:她会想些什么呢?
s:这就是你吗?我的朋友?
t:怀疑,对吗?
s: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又可以唱歌个你听了。
t:兑现诺言。
s:这是你吗?我的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啊?
t:是啊,不敢相信又不得不相信。
t:她饱含深情地唱起了大树最爱听的歌,(板书:饱含深情唱)。
t:因为是好朋友,所以她才。
s:依依不舍别。
t:因为是好朋友,所以她才。
s:千辛万苦找。
t:因为是好朋友,所以她才。
s:饱含深情唱。
t:这是为朋友而唱,这是为友情而唱,这是为诺言而唱!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七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八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激趣质疑。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九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
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
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
教学中孙老师为了让学生景文结合,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先找景点,再说景物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情感”。并且抓住重点语句,词语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这样体现了教学中的.“扶”和“放”。因此课堂进行得有条不紊。
在学完课文后,进行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的方法指导。学生立刻有了收获。教师把“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从……下来……”出示出来,让学生填空。接着,顺势做了“游校园”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作,并布置回家做小练笔。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在课堂中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总结到位。
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按照地点的转移记叙: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总分总的结构特点也非常明显。尝试着让学生写游学校、游公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一、课后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为了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应重视读书,让学生从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较少,应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一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准备:
4幅插图。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第24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
(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狮子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狮子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狮子拦住小兔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
(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狮子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
(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狮子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变得不好意思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二课时指导作业:
(一)分段读课文。1~2、3~4、5、6~7段。
(二)让学生看着插图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准备)。
(三)按照课后第1题的5个小问题的顺序同桌互说,互相帮助讲故事。
(四)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论讲得如何。
(五)请1~2人到前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二
1、认读“昆、营、迁、货、诚、暑、橘、腻、袭、奥”10个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4、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二、重点难点。
1、联系生活经历,感悟文中内容,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和写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三、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飞鸟虫鱼、花草树木,收集有关的谜语。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引入。
1、小朋友们,老师想考考你们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2、出示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3、有位作者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读不完的大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明确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流畅,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什么。
(2)批画圈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学习体会。
(1)自由组合,互相交流学字学词收获。
(2)出示生字新词卡,联系上下文朗读品味。重点指导:“营、诚”的韵母是后鼻音;“腻”的声母是鼻音n。
3、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好了,愿意读给我们听听吗?(指名读,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评议)。
(三)探究课文,细读领悟。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指名说,随机板书)。
3、分组朗读,小组轮读。
(四)精读赏析,突破重点。
1、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
(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1)大自然有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2、作者还写了大自然中哪些有趣的现象?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1)小组合作交流,反复朗读品味第2、4、5自然段。
(2)小结,齐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
(小朋友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朗读时,根据内容想像画面,会读得更美)。
一、教学要求:
1、认读“昆、营、迁、货、诚、暑、橘、腻、袭、奥”10个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4、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二、重点难点:
1、联系生活经历,感悟文中内容,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和写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三、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飞鸟虫鱼、花草树木,收集有关的谜语。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浮云飞鸟、走兽昆虫、虾蟹游鱼、展翅滑翔、不可思议、两军对垒、令人敬佩、暑寒荣枯、千姿百态、温柔细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自然里奥秘无穷,你觉得哪段最有趣?自由读。
(二)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1、齐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联系课文内容)。
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
(三)拓展延伸。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用彩笔画下来。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三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述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同时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培养。
经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四
1、了解松鼠的讨人喜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会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小动物。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物世界吗?见过小松鼠没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个别读。
2、其他学生纠正字词音,同时体验你对松鼠的初步感受?用“我————松鼠的句式。”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体态、吃相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美丽、坐着用前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性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时间:夜晚(不扰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
(1)过水方法用尾巴当帆和舵。
(2)警觉性强跑躲逃。
(3)跑跳敏捷善于爬树。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2、学生看书、思考、交流。
4、学生思考、交流。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五
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妈妈的亲切、智慧。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
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强调生字在格中的占位)。
(二)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2、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3、站着的同学来表演小青蛙,坐着的同学来表演看不见的小青蛙。
是啊!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所以他跑去向妈妈请教,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三)抓住动词,揭示方法。
1、导: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老师找到了一个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跳”你还能找到吗?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来做做青蛙妈妈的动作。
3、大家快看,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练习: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来。
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河水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说话和写话时,也可以用上连续的动词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导:水的波纹和桥洞里的回声有什么关系呢?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听青蛙妈妈的讲解)。
3、小青蛙听完妈妈的话高兴吗?是啊,他高兴得一蹦老高。谁来读读他的话?
4、同桌之间互相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小结:明白了为什么,得到了知识,让小青蛙感到无比的快乐,接下来他又去做什么了呢?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桥洞底下又响起了欢快的叫声)就让我们再次齐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再一次体会小青蛙那快乐的心情吧!
四、生字迁移、巩固识字:
老师把这篇课文编成了一首小儿歌,里边藏着这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认的字。看谁能正确地读出来。
(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妈妈带它跳上崖,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崖边又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五、举一反三、指导写字:
这课还有两个字我们没有写,一个是游,一个是围。游字的结构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倒”)围字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圆”)写这两个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书写练习。
六、拓展阅读、启发思考:
你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讲讲当时的情景。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六
2、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得思想感情。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节拍等,力求声情并茂,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3、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木兰诗》,在《乐府诗集》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大家记得她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要来继续了解她。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1、图片赏析(探讨图中木兰之美?):
小结:木兰是个内外兼修的女子,不仅外在美,而且还有内在美。
2、小组讨论并归纳: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木兰美在哪里?例如: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1(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小结:——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木兰真的是集合了很多很多优良品质,不仅比男儿都强,还具有所有女性都有的传统美德,勤劳﹑孝顺﹑质朴,在作者笔下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
(课堂活动)。
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深受中国人们尊敬的女性,因为她勇敢、质朴、勤劳,她的精神激励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那么,在外国又如何呢?同样,也有很多故事来讲述木兰。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在战争中可能有怎样的故事呢?
可能受人欺凌,也可能被发现是女儿身······。
2、木兰回到家乡后恢复女装,伙伴们吃惊,朝廷知道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可能重赏,可能重罚······。
(列举大家熟知的女英雄图片)。
木兰精神值得传颂,现在让我们怀着对木兰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来背诵《木兰诗》。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七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
(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一课时。
1、板书课题:11、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板书:
水池。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板书:像葫芦像镰刀。
像脸盆犹如盛开的莲花。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摘录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板书:2、五彩池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池水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板书:1、我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
3、我深深赞叹五彩池的美。
2、齐读1、3段。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3、师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不仅池美,而且水也美,怪不得游客们一到那儿,就被那奇异的景象(生)迷住了。同时,不禁从心底里深深地赞叹(生)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
齐读最后一节。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11、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像镰刀。
像脸盆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小学语文颐和园的教案篇十八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4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