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编写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为了方便大家备课,小编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使用。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跑步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比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比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利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利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继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谁愿意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利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巩固一周的概念)。
(6)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比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比赛的树叶图片)老师给每个同学们也准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示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才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动手操作、认识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才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如果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二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
二·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四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通过买书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胡估算能力与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自备学具。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今天啊,淘气在动物王国的快乐书店开开张了,老板淘气进了不少的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
2、提问:快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你能向老板淘气提出问题吗?
3、学生讨论,互相提问。指名学生就刚才的.主题画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学生列出算式,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8+4=。
3、师:这个算式可真难,是我们以前都没有看见过的,你们有信心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小棒,纸,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打败这个难题。
4、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5、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比如:
(1)摆小棒。
(2)28+2=3030+2=32。
(3)8+4=1220+12=。
(4)用竖式计算:
28。
+4。
32。
(当学生想出办法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小组可真棒,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知识:列竖式来进行计算,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刚才我们发现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
6、尝试练习。
师:小朋友们聪明了,为了难住大家,淘气又买来了好多书(继续图片出示7本《淘气历险记》,16本《咪咪学校》。)。
提问: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三、巩固应用。
1、找书游戏。
(1)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书上写有得数。
(2)发计算卡片给部分学生,自己上台找书。
(3)其余小朋友观察他们的书找对了吗?
(4)讲评。
2、师:淘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很喜欢同学们,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cai出示课件,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你们想买书吗?看看小牛怎么说。
动画小牛提问:你最想买哪两种书?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指名告诉老师你用了多少钱。
3、师: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啊?那边有个小男孩碰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动画小男孩提问:我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让学生先估算,再列算式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4、套圈游戏:
淘气套中了42分,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小黑板出示:写出下列各数十二万三百零五万四千零六万五千。
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一级的?再写哪一级?
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能说出数位表在写数时能给你什么帮助?
5、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写法。
6、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反馈:这些数的最高位是什么数?怎样写出这些数?
3、学生写数(3人上黑板写)学生说一说万级和个级上的数是怎样确定的。
4、学生写数后大家评议。
四、作业:
练习二:10、11。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八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多媒体课件等。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九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平,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平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习纸与课件中的习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十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时。
一、教学例1。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6、练一练。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练一练(p6的1、2两题)。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练一练。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p6第3题。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圆柱的特征研究)ppt展示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应用原理
课堂小结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十三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19=145。
【提高练习】。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2)。
2、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并掌握和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7的乘法口诀卡片、转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接写得数。
26=44=3365=11=64=54=46=44=51=22=14=。
2、准备题。
每次加7,把得数说出来.
(1)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练习。
(2)集体评析。
提问: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呢?21是怎样得到的呢?几个7相加得28?
3、揭示课题:
师:1到6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相信同学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这些口诀进行计算。
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新课。
1、猜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七()。
师:七的前面是哪些数?七的后面是什么?
2、生试编。
3、汇报。
学生口述。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准备题检查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理解口诀意义。
学生齐读七的乘法口诀。
5、交流。
6、记忆。
按顺序齐背口诀。
教师指着准备题中的得数,学生说出口决。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例题中的算式与口诀。
7、应用.完成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
2、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小结。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几何教案设计篇十六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一课时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己探索。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第1页。
2、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第2页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教后记:1、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7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