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的读后感(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09:40:02
原则的读后感(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8 09:40:02     小编:文锋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书籍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读后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推广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所以,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后,为什么不写一篇读后感呢?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表达内心世界,也可以让别人分享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读后感是读书的美妙延伸,让我们所读之书与自身深度融合,成为一种难忘的阅读过程。因此,写读后感是我们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其次,可以适当借用一些经典的文学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强读后感的表现力;最后,不要忘记提及作品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自己未来阅读和写作的启示。以下是一些写得很出色的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里面的观点和写作风格。

原则的读后感篇一

本书一开始,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也许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随着我们的阅历增长,人生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接受现实,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现实,那就需要制定出一个行动的计划,让现实逐渐向期望靠拢。我们可以短时间生活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期望和现实往往也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的期望总是设定得比现实高那么一点,这样我既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标定的太高而气馁沮丧。

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别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可以提高,可以失败,但不能伪装。如果不能对自己诚实,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我们就很难进步,就无法拥有更加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和职业。

和多数人的观点不同,这本书告诉我们有弱点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他没有遇见过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经历当中也会不断遇到各种挫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所导致的。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够正视自己,能够克服弱点,并不会让自我感觉阻碍自己的进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

第三,和上面那点相关联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不是不可以失败,而是该如何去面对失败,是被失败打倒,还是把失败当作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而完善自己?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没错,但前提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曾经很多次,自己努力去追寻某个目标,但是每每实现目标后,心中不但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会有点失落,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现在明白,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并不是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错误。人正是在一次次的追逐目标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的升华与提升,所以人的本性就是会不断追逐新的目标。

原则的读后感篇二

《原则》这本书,先是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朋友推荐,后看到不少大佬写的读后感,如傅盛《要么进化,要么去死》,《开放比勤奋重要》,傅盛从个人与企业进化的角度切入,阐述读完此书的收获;如徐新在《微信支付为何能在短短两年内打败支付宝》的演讲中提到,读完《原则》如获至宝,认为整本书几乎都在写进化,探讨如何在人生和工作中做出最好的决策、并且践行每天冥想和项目决策全过程录音。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认为,人生最大的捷径是读好书,好书自然引发人的关注和思考,特别是贵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由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进化为管着1500亿美金的基金掌舵人,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结集而出的《原则》,这本书介绍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分享了作者工作、生活原则,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如何将工作与热情结合起来,如何做出创意最优的决策。

时间如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停留。有些人从最开始的不出色,历经岁月打磨慢慢进化的越来越牛,大部分人在漫长一生中被环境所改变,最后乐于接受。

我们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小宇宙,打造一条日有所进的进阶之道,与这个热闹的世界相处而又不迷失自我。我们的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个体也就是自己;第二部分是他人;第三部分是除人以外的世界,如动植物、自然界、天空,星球等。自我、他人与外部世界构成一张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野八荒,我们究竟能站在哪取决于我们的进化能力。

一、找到兴趣所在,在成功-失败-成功的循环中开启跨越之旅。

作为个体,我们的出处没有选择,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达利欧出生在美国长岛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爵士乐手,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达利欧由于机械记忆力差,对大多数老师认为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直到达利欧上了大学,才开始了跨越门槛之旅,达利欧喜欢市场,主修金融学,学习冥想,在几乎以完美的gpa成绩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在与全世界绝顶聪明的人做同学的期间,达利欧对自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直至创办桥水-一个听起来很响亮的名字“在不同的水域之间架起的桥梁”。

桥水基金创办于两居室公寓,最开始三个人,一位是与达利欧经常合作的打橄榄球的朋友,一位是看上去很棒的女助理。这和大多数创业团队起始之初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甚至可以说最大的不同是,创业之初,达利欧把建设“有意义的工作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认为把赚钱作为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工作是指可以全身心投入,找寻到使命感的工作,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团队成员真正互相关心和互相支持,赚钱只是附带结果。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通过计算机把血战归来的经验积淀成有桥水特色的工具,避免做决策时人类情绪变化带来的起伏,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断优化。

桥水基金的发展同样不是一帆风顺,在经历了最开始钱好赚扩充团队的发展阶段,达利欧迎来了1982年判断错误所导致的人生最惨重的失利,墨西哥债务违约后,达利欧的判断是经济将走向崩溃,但出乎达利欧意料之外的是美联储大力刺激经济,使得通账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加速,美国迎来史上最繁荣的无通胀增长的大牛市。判断错误的反向操作导到达利欧退回到原点,付不起共事同事的工资,以致他们一个个离开。

在经历痛苦的失败后,达利欧改进了工作方法,利用计算机和算法来分析海量的经济、市场数据、历史数据,并通过持续的模拟训练来完善算法,这是否是最早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不得而知,但基于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的越来越聪明的这套系统,桥水基金迎来了复兴,重大客户纷至踏来,世界银行养老基金授权其管理美国国债账户,美孚石油和辛格公司等重量级客户授权桥水管理巨量资金,桥水逐步发展为全球表现最优秀的美国债券管理者。

二、构建生活与工作原则,开启进化之路。

在经历各种波折甚至起死回生的起伏后,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提到,要学会从更高的层面来复盘和总结,最初碰到困难,显得非常重大且十万火急,像是某种独特而又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在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把每次遭遇的困境视为“类似情境的重现”,能以更平静、更严谨的方式应对。

人的一生中常常面临无知,在无知的环境中如何选择,关键点没抓住,差别可是千里万里,如何在每个关键点做到选择的创意最优,开启正向循环的进化之路。我们得学会找到那些对事物及对人影响的规律,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原则的读后感篇三

从好的方面来看,说明了现在愿意读书的年轻人在增多,阅读量也在增加,所以太过浅显的文字,已经敷衍不了这些新新读者了,而这本高不成低不就的刚好就满足了这个层次。

安全感基于原则,不会随环境而变化。保持好的体能精力,体能不仅是生命力的核心,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专注、思考以及投入工作的能力。

做判断既考虑了长期后果,又照顾到各方面的平衡,拥有平和自信,定期做严肃思考积极主动,我是创造者,我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们人类不是巴普洛夫的狗,我们有能力不根据外界给我们的刺激做出反应,而是根据我们的心灵。

以终为始,一定要盯紧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让生活充满意义。

头脑中要时刻牢记:每天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务之急是什么。

要事第一,要专注于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物的牵绊,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分辨轻重缓急,做好个人管理。

原则的读后感篇四

前段时间看《奇葩大会》的时候看到一位“xx读书会”创始人的演讲,本来看到有人要讲和读书相关的话题的时候我还小兴奋了一下,满心期待他的高谈阔论,结果听完他第一句话之后心里就想:“这个二货是谁?”,因为他宣称:“如果你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本书等着你!”而且当高晓松用委婉的语气质问他怎么可以把读书与解决实际问题做这么简单粗暴的连接的时候,他用带着鄙夷的神情回答说“那是因为你没读过这些商业书籍”。

说实话,虽然我从工科后来转去读商科,但面对商业书籍的时候我其实挺纠结的:一方面是觉得商业书籍确实能简单直白地给出很多实用性的建议,帮助我解决眼前的问题,有些写的好的商业书籍也能促使我对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这样的书不多;另一方面是觉得商业书籍往往很公式化、缺乏营养,比起很多小说和经典名著来说在营养方面还是差一些。有鉴于此,我在买商业书籍的时候都要纠结一整子才会下单。买这本《原则》的时候也是如此,和所有热销的商业书籍一样,微信群里有朋友推荐,周围的人也不断在提到这本书,于是才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打算买来快速读完了事。书到手的时候,第一眼就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心想:“妈呀,这难不成是一本圣经么?”因为封面是黑色的,书名是红色的,让人联想到宗教,就像那位xx读书会的“二货”一样:把读书信仰化、宗教化了。翻开书的第二页,上面写着“瑞.达利欧在这本书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帮助他从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读完这段话的更是让我有了想立刻扔掉这本书的冲动:这是典型的商业炒作,和那位xx读书会的“二货”所笃信的,或者说所宣扬的信条一样,给人一种“信我者得永生”的感觉。这不就是在简单重复所有商业书籍都宣称的那个信条吗?不就是在暗示“快买这本书吧,读完了你就知道成功的奥秘啦,读完了你就能成功啦!”吗?这种炒作往往会让人忽略“成功”的道路上的偶然因素和持之以恒、不断投入的重要性。

于是我就在这种带有“厌恶”的情绪下开始读这本书,读的很慢,因为内心已经认定它没什么价值了。但是,越往下读就越觉得自己对它的第一印象好像有点偏激了。现在整本书读完了,回过头来看看,当初自己对这本书的判断确实有些过于偏激,虽然它还是没有摆脱商业书籍固有的“炒作”和“快餐”的特点,但瑞.达利欧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反思,还是给读者提供了不少值得回味和借鉴的经验,如果按我对自己书架的归类方法,这本书我会归到“经典商业著作”类目,因为相对大量充斥着各家书店的泛泛而谈的商业书籍而言,这本书确实是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读来犹如与作者对坐畅谈、推心置腹,虽然谈不上波澜壮阔或者沁人心脾,但也能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这本书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者的一生,从成年、求学到创业、失败、崛起到沉淀的几个人生阶段;第二部分是作者总结的一些生活上的原则,诸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如何聚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如何有效决策等;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则,阐述作者认为如何建立公司文化、如何用对人以及如何做公司治理等。

整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因为很像一部自传,让人觉得有血有肉,也让我联想起去年读的那本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的《鞋狗》,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创业者是如何起步的以及所经历的那些风雨和阳光。第三部分我读的有点乏味,因为这部分让我觉得更像是员工内部培训手册,罗列了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也有可能是我还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并没有体会到作者所经历的这些痛苦和挣扎,所以对他所提供的解决方法也不甚感兴趣。不过这本书倒是值得放在案头当工具书留着,在职场遇到问题的时候翻一翻,尤其是第三部分,也许还真能触发你的灵感,帮你找到解决方法。

回到“原则”这个词,作者在整部书里其实有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和罗振宇说的“底层逻辑”有点相像,而这些规律或者底层逻辑就是所谓的原则,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原则,或者说,建立自己的原则体系并一以贯之,不要左右摇摆,那么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比如在生活原则里作者提到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那种“我深刻地关心着对方、对方也深刻地关心着我”的对等的关系;又比如“要做到头脑的极度开放”从而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还有就是要相信理性的力量、要借助外力比如电脑程序来成倍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判断的准确性、不要随波逐流、要紧盯基本面等等。作者在阐述这些原则的时候透露出来的思想是我非常认同的,这和当今很多学科,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所宣扬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人脑的工作原理与机器学习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设计一套流程(或者一套逻辑体系)、用所搜集到的事实来推演、剔除干扰我们的情绪因素,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这就像机器学习一样,用数据来不断“训练”算法并尽量提高“迭代”的速度,以其达到逼近事实、掌握规律的目的。

要说读这本书的收获,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它促使了我思考“原则”这个事情,让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人生其实有点像一座大厦或者说一座金字塔,大厦或金字塔是否高耸如云、是否稳如磐石,其实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搭建地基和结构框架的,而地基和结构框架其实就是我们奉行的那些“原则”。读完整本书我记住的原则很少,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则是作者的而不一定是我的,虽然有很多原则是我赞同的,但就如作者从一开篇就极力建议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建立你自己的原则体系!所以,合上了这本厚厚的书,我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

原则1:……。

原则2:……。

原则的读后感篇五

经许多同行的推荐,在寒假我认真研读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这本书。我们当前的中往往缺乏连贯性,而且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缺乏对于科学的宏观和系统的考虑,而这些对于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从为什么需要大概念、支撑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大概念的选择、科学上从小概念到大概念、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教学这几部分来介绍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科学概念较为尤为重要,教科版科学每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课都有众多的概念,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前经验转化为科学概念,如何从小概念教学提升到大概念,这对科学老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学习经验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如何在探究活动和科学知识中寻找接合点尤为重要。所有科学课程的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教参中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于我们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和回顾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时如何寻求实证和使用证据的以及与别人进行的讨论在加深他们的理解上的应用。

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意味着学生是通过他们亲自参加探查来发展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和运用数据来检验想法,并找到能最好地解释他们所发现的现象的概念。帮助学生获得不同想法可能比他们自发去解释周围的世界更有效。获得不同的想法的最好来源是对其他不同的想法进行讨论,以讨论和辩论以社会交往的形式来发展概念将更富有成效。

在这本书中,从小的起始的概念出发,接着发展到较大的,能够包含较广泛经验的概念,再前进到能够理解自然界物体、现象和互相联系的,更概括的、更为抽象的概念。在本书中有14个大科学概念需要去掌握。书中对于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出了建议,我们在教学大概念时,如何通过小概念去建构而不失大概念的内涵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教法,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对新知的学习也更显突出。

原则的读后感篇六

作者是鼎鼎大名的瑞`达利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美国cio经理人杂志称其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

这可谓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他将成功归因于原则,这本《原则》涉及到工作与生活,可以说是他的行动准则,分为三部分,作者的人生历程,生活原则以及工作原则。是一个非常卓越的人,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关心他人,希望帮到更多的人甚至世界。

第一部分作者的人生历程,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爱思考,爱研究的人物形象,喜欢通过冥想来散发自己的思维,把时间拉长去看到事物内在运行的规律。经过连续不间断的训练,市场敏锐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状态,这是他成功基石。

他说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相比失败,我更害怕平庸"。这是一个一生追求卓越也必定卓越的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塑造者。

第二部分作者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生活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因为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不够深,错把生存当生活,仅仅是走近生活而没有走进生活。

而生活是什么?我觉得生活就是能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从而触碰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件事情。但不管是什么,它都会让你坚定的去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去为之奋斗的。只有明白了生活这个基本的定义之后,才能去总结我们遇到的事情,从而去精炼出原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部分工作原则对我的启发就没有这么深。他的出发点是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的管理公司,推崇绝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这要求人要么拥有强大的自己,要么拥有强大的自信。

我想象中的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基本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为利益关系勾心斗角,同时不论从事什么职位,都有自己一定说了算的空间,最好直属领导能够容忍自己犯错,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以前前辈的方法。

在社会领域中我觉得还是要以权力规则为重,在私人领域中才是以珍惜规则为重,构建作者倡导的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原则的读后感篇七

最近看达里奥的《原则》,看完几页就逼着自己写点读后的思考,这种方式确实很利于对文章的吸收。以下为对《原则》我的历程部分的思考。

达里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买卖股票,并投身于资本市场,这点和巴菲特很像。他们之所以都能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作为独立人去投资,与当时美国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股票价格也一直在涨,几乎买哪个涨哪个,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哪个涨得更快一点。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人人炒股买股,甚至包括一些未成年人。

美国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美国大多数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也是宽容开放的,孩子可以释放自己的天性,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中国的60年代,人民正在经历着生活的苦难、饥荒,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后来的大革命更是切断了人民的自由思维。当时的中国可以用“落后”二字概括。

达里奥在很小的时候就四处打零工(巴菲特也是如此),并有一些可以独立支配的钱,通过对这些钱的管理投资,他学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无法通过上学和玩耍获得的。

这点很有借鉴意义,为了从小让孩子树立好的金钱意,可以在他适当的年龄让他去打零工挣钱,并学会管理支配自己的收入,通过对钱的支配和管理,学到基本的金融知识。

与失败相比,乏味和平庸更让人恐惧。

达里奥的这句话,我深有体会。中国人追求中庸之道。在集体中不能冒头,更不能殿后,最好做中间大多数人。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成功的原因,包括我在内。人人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做错,为了防止失败而宁愿不做。大多数中国人渴望安全、稳定。希望自己能在体制内生活,有金饭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一劳永逸的工作在中国正慢慢减少,很多体制内的人面临失业危险。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去拥抱变化。勇于去挑战,哪怕失败,而失败获得的经验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

如果一个人和同伴的步调不一致,也许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点。让他跟着他听到的音乐前行吧,不管是迟缓还是激越。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比如你身高1.6米,你同事身高1.8米;这时候公司进来一个身高1.7米的女孩。你惊呼:“你真高。”而你的同事却说:“不算高”。同一个人由于站的立场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就像很著名的一句话,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所以如果你对某人看不上眼,或者有冲突的时候,请试着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也许你会豁然开朗。

每日的输出践行,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则的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庞杂,但是脉络清晰,主旨是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将毕生的为人处世方式、经营企业之道抽象精炼为一项项具体化的标准或原则,从大的章节安排上分为三部分:我的历程、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对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瑞·达里奥结合自身的经历,逐项逐条、言语生动的向读者描绘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在生活或工作上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向本书求教,就算无法即时解决问题,但也给出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桥水基金将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到极致,它有一整套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结构化的投资分析工具,这使他屡次在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逆势发财,比如1987年10月美国发生的著名股灾,单日跌幅高达20%以上,而桥水基金获得22%的收益,被称为“十月英雄”;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行业整体惨淡,雷曼兄弟倒闭,巴菲特旗下基金也损失了9.6%,而桥水基金获得14%的正收益;还有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桥水再次表现优异,获得高达45%的收益。

瑞·达里奥作为桥水基金的掌舵人,也将这种系统化投资分析方法的精髓应用到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或者说是生活和工作、投资决策相互影响。在瑞·达里奥的世界里,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规可循,都是在遵循他既定的原则在行动,当然这个原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在拥有过数次成功经验后,便成为相对固定的原则。

瑞·达里奥一直在强调,不要生搬硬套他和桥水的原则,一定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原则,这是客观的、求真的态度。尽快我自己也是一直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读这本书,然后书中仍有不少闪光点带给我有意义的启发。

书中讲到“可信度加权”,用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做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熟悉的领域,也都有自己不擅长或不熟悉的领域,在对一项问题进行决策时,根据对该问题熟知的程度,可以给每个人附以不同的权重,在过去的时间内,曾多次出色应对该类问题的人,可信度最高,应给其比较高的加权分值,反之,不具备该领域知识,也没有有效应对过的人,可信度分值低,如此,通过对参与决策的人进行可信度加权,可以选出最好的观点。这种方法也指出了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这类传统决策方式的局限性,因为这类传统决策方式以假定所有人的能力水平是相同的为前提,真正优秀的观点可能会被埋没。这是个绝佳的理论,但是如何践行呢?怎么给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内进行赋权呢?在桥水的小生态环境里,有一套为创意择优所用的工具,比如“集点器”、“棒球卡”等,通过对员工进行日常记录积累起大量数据,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种方式若运用于其他环境中,甚至大范围大规模地使用,应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是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书中讲到“头脑极度开放”,指出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障碍来自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自我意识是个人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有逻辑和有意识的较高层次的我,一个是情绪化和潜意识的较低层次的我,比如当别人反对你的观点时,大部分人都容易被较低层次的我占据,将此视为攻击,而不是对不同观点产生兴趣。思维盲点是每个人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差异,没有人能看到整个图景,大家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看到的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头脑封闭的两个人很难得出最优决策。解决办法就是奉行头脑极度开放,承认自己有盲点,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始终让较高层次的自己控制自己。之前,经常提到“换位思考”、“直升机思维”,和这个观点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

还有,工作原则中提到的“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这让我有点小震撼,我想若是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将人的感性因素全部去掉,让信息保持绝对透明、完全对称,是肯定可以提高社会运营效率的。但是人是何其复杂的生物,过度过量的`信息对一个人来说是更优,还是蒙在鼓里更好?我想在中国的任何一家企业,若要推行“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文化,都会是一场极大的冒险。但是,桥水确实是这么做的,同事之间坦诚相待,每个人都能够公开评价彼此的观点,不论职级,公司的会议录音、摄像后,向全公司开放,通过建立这种相互信任的环境,将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当然瑞·达里奥也提到所谓极度透明也并非纤毫毕现,比如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容易被媒体误读、歪曲的事项等需要保密,但是在透明文件建设上,这也已经比很多企业往前迈进了很大一步。20xx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爆发,3月18日,网传桥水爆仓,之后又各种辟谣,疫情之下,市场上的恐慌情绪可见一斑,不知桥水还能否续写传奇。

愿世界平安。

原则的读后感篇九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我们的性格也不一样,原则也更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原则》呢?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些在生活和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原则。网友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本离我很有距离的书,或者说是一本让我有些蒙圈的书。

读完之后,我竟很长时间不能get作者想表达的.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反馈环,创意择优,极度透明,极度真实,可信度加权,工具量表等。

为什么说这本书让我感觉没什么收获?

因为书中大量的、不管是生活原则还是工作原则,好像都不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能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最顶级的金融公司里的顶尖精英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往好的方向想,也是一种启蒙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原则》。

这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是“原则”?

我想:“原则”意味着绝对的理性,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世界,通过将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变成一条条理性的,甚至冰冷的戒条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

特别是犯错之后的反思,不要畏惧犯错,没有错误你就没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别忘了犯错之后的反省,没有反省你就不可能吸取教训从而继续成长,而最终把一条条反省之后写出来的规则就成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

而这“原则”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你反省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你今后的成就。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建立自己的“原则”看成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在不断建立、更新自我原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

瑞·达利欧,作为一位金融界具有影响力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三十年来,领导着桥水基金公司,叱咤风云。与他惺惺相惜的挚友乔布斯一样,他曾有一段时间痴迷冥想,都拥有超强的创造力,可以在一次次的重大错误中,不断修正学习,让自己进化。而《原则》,正是他对过往经历的生活和投资的普遍性指导。整个下午,我都试图在和瑞·达利欧“隔空”对话。

人类如此渺小,无论如何努力和勤奋,对世界有多么准确的研究,他说,你都不能够真正预测下一步真正会发生什么,这被称之为“不确定性”。没有防守的进攻,在全球外汇市场和债券研究中就会变成赌博,“不确定”性已经让他的好几位最富有的朋友彻底破产。达利欧本人也曾经两次破产,到最后公司只剩下他一个人,但得益于原则,总能像不死鸟一样经历“凤”凰涅槃重生。在他看来,如何建立防守机制,形成一个应变的操作系统,这也被称之为“原则”。

在达利欧看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生物丛林中存活,必须不断进化。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20%的人掌控着80%的资源并非偶然。无论哪一个领域,总是有一小撮人,特别优秀,他们就是制定并主宰各种规则的英雄。例如达芬奇、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丘吉尔、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于当下的中国商界,此现象更甚,风投市场红杉资本基本能够在每一个大的趋势赛道精准布点;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巨头,在各个细分领域取得霸主地位,强压着中小创公司变成阿里系、腾讯系;华为专注电信领域的研发,挖了足够深的护城河,难逢敌手,这些都不是偶然。

细细品读之下,你会发现,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在他相当长的财富自由之后,金钱已经不是他的唯一诉求,他在追求一个快乐的人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试图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他对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具有超高的额外兴趣,并尝试和各个领域的专家交流,以获得充分开放的心态,而后者,正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业成功的法宝。

世界的能量相互守恒,没有人能够持续“占有”任何一笔财富,包括,瑞·达利欧。作为一个动物性存在,人,需要有一定的金钱来购买生活资料,并以此维系自己的生命。因此,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一旦越过标准,就会越来越变得不重要。我一直认为,金钱,于五行之中,不仅属金,也属水,一时拥有,然后可能转瞬即逝。

昨天,5月10日,李嘉诚先生正式退休了,众所周知,香港长和系创造了资产神话,让他一度成为了华人首富。可以想见,几十年来,他个人拥有财富的数量,是何等的巨大。也许很多人羡慕他拥有的巨额资产,可事实上,他亦不过是一个凡人,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和伟大,这一丁点的财富,在世界发展的长河中,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艳羡他创造的财富,不如尊敬他的为人处世价值观。一位90岁的老先生,几乎没有休息过,一辈子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中,最终捐赠了大量财富用于教育和医疗,这真的很让人尊敬。我想,李嘉诚先生一定是看透了金钱的本质,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聚集在他身上,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也。所以,人心真的特别奇妙,往往一个思维转化就能改变一切,一旦对某事某物看破,就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了。

达利欧认为,除了财富之外,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极其重要。我们要先学会和自己相处。让自己不管有没有财富,而变得快乐起来。许多人有这种危险,拥有了财富,却并不快乐。许多人为了汽车、房子、游艇、江边豪宅等等,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一旦拥有,却不一定快乐,实乃可悲。

站在平视而不是仰视的角度来揣摩达利欧,我会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他满足了吗?到了人生的晚年,他还想干什么?他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了吗?没错,他管理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1500亿美金资管规模),他的团队拥有最优秀的人才,他设计了流水线式对冲基金的管理流程。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他被各种各样的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但他筋疲力尽,而且不能够专心,自言虽然每周工作80小时,一边管理着资产,一边管理公司,仍旧不能在最佳状态,时间远远不够。显然,他被束缚住了。人终究要考虑清楚,你到底是将工作视为什么,是驾驭它还是成为它的奴隶?是享受它,还是被它牢牢地束缚?也许,从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上,达利欧并没有达到最佳,缺乏一些中国佛道的超脱。

合上全书,画完感触文字的最后一根横线,一次关于自我、人生的透彻反思就暂且告一段落。想想,人若常以《原则》为矢的,置“身”于其中,然后自省自励,等再次抬头看这周遭,必将恍如隔世。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一

说起《原则》一书,其实,之前我对这本畅销全球的大部头是有所耳闻的,只是因为这个书名让人感觉硬邦邦的、离生活太远,所以一直就没有兴趣买来看。或许是真的跟这书有缘,偶然间,我发现部门长的书架上就有它,嘿嘿,趁他不在随手拿起来翻了两页,这一看不得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简直是个藏宝图,于是我立刻决定要仔细拜读。

我读书有个习惯,除了小说这种情节衔接性较强的书籍,我一般会根据目录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先行阅读,《原则》当然也不例外,略过第一章,直接第二章走起。

第二章开篇第一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简直醍醐灌顶!是的,生活就像一场游戏,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题,要想揭开谜底,首先了解它是什么,它怎么运行的,找到其规律(这个过程作者称为"发现事情的真相"),然后通过学习、总结,找到解决它的路径,才能破解谜题。

而"发现事情的真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达利欧说"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这将是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是的,我们经常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化而对事物不能保持客观。作者举例说,多年前他在非洲看到一只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他对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他看到的景象非常糟糕。无独有偶,前两天跟领导聊天也谈到这个话题,他也认为弱小动物应该受到保护。但问题是,这件事情是真的糟糕,还是因为我们的偏见认为它很糟糕?假如那个事实没有发生,整个世界是会变好还是会变差?后续的影响、以及再后续的影响是什么?这样联想下去你会发现,整个世界是会变差的。事实上,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是个自然进化的过程,个体要么适应、改进变得更强大,要么保持弱小而彻底消亡,这是大自然整体的最优化,是整体的进步,它能有效促进整个自然界的改善。但绝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是的,包括我,包括部门长,也包括之前的作者。

现实中,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这种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来判定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么做的假设条件是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其实,客观的做法应该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来实现这种"好".

看到这里,我在想,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由思考角度的局限性引起的。站在个人角度上,我们只是一个点,好比盲人摸象,只是摸到其中的一部分,以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其实不然。当我们放大视角,从更多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就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个体及类似的群体组成了生物链上的一环,这样环环相扣,当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或者消亡,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生物链,这就是进化。而多种多样的生物链及周围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不断迭代组合更新,促进了生态系统整体的进化。在这里,点是个体,线是生物链,面是生态系统。当我们把视角向上移动,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的时候,我们又提升了一个高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从而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遇到一件糟糕的事情,比如失恋,你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而等数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之前的刻骨铭心早已是云淡风轻。所以,三维空间里加上时间轴,就进入了四维空间,当你跳出"现在"这一时刻,用未来的、发展的眼光审视眼前的问题,也许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公司中,老板与员工好像是天生的对立者,老板总想让员工最大化发挥其个人价值,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却不想付出更多成本。而员工恰恰相反,总想钱多事儿少离家近。出现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是从自身的个体利益的点出发,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在同一条生物链上,员工与公司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整体,古话所说"皮将不在,毛将焉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没协调好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个体与组织其实完全可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双方可以设定共同的目标、打造共同的整体的利益机制,从而使得双方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个体强大促进公司发展,公司发展带动个体走向更强,实现良性循环。现在好多企业在搞股权激励,就是通过利益捆绑的方式,使老板员工目标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一个家庭中,很多夫妻都是从自身出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相互指责、消耗,整个家庭一地鸡毛。其实,好的夫妻,应该把家庭看做是一个整体,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把追求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利益最大化作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这样的家族才会兴旺!

类似的现象还有商业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等不一而足,好在现在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提出诸如"合作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观点。

所以,当我们想不通问题的时候,跳出你的个体的点,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发现事情的真相",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整个利益方的角度、用直升机思维、拉长时间周期、用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样我们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就能发现整个事情的真相,了解其运转规律,最后通过自身及组织的调整、重塑,从而解决问题,进而促使整个社会进步。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二

20xx年4月份,我司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我选择了瑞·达利欧著作“原则”。这本书主要分为生活的工作两大部分。看到导读前言:自己思考,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行动?这令我想起了人生的历程。

书中主要分为3个中心点描述:

瑞达利欧从心理学角度首先解释了大部分人无法做出理性决策的原因,自我认知障碍和思维盲点;也分为“高级自我”与“低级自我”,潜意识的动物性的斗争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的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经历等原因造成的思维盲点。因此,需要做到以开放的心态来听取外来的声音。需要理解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如何运转的,规律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应对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心态的方向错了,会令人在前进方向上失去了理智。如果我们可以客观认识事物的本质,而非主观判断和揣测,那么我们离理性就更近一步。他还说到人生由三个阶段组成:

(1)我们依赖其他人,我们学习。

(2)其他人依赖我们,我们在工作。

(3)当其他人不再依赖我们,我们也不必再工作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生活了。他做事的方式是试错,找出错误原因,总结出新的原则,最终成功。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去尝试新的方法或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向大自然学习的智慧,现实且实用,系统性的看事物是如何运转并相互影响的,并认识到人类或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和角色。瑞达利欧对自然和进化的观点是: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驱动力。如果我们真切了解生物角度下人的存在,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大自然在宇宙中的位置,就有一个俯视的角度,知道我们在哪里,并预测我们将来的走向。历史总是在重复出现,无论是金融市场的规律,人类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历史的发展,是借鉴过去和预测未来的有效方式之一,记住历史在重演。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一生探求的问题,并知道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感触最深的就是成功的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的构成是循环的。

1、明确的目标:尽管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不要将目标和你的欲望混为一谈,首先你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与欲望,这样才能明确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2、找到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问题:不要逃避问题,因为问题根植于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残酷现实。

3、诊断问题:先把问题弄明白,再决定怎么做。

4、规划方案:前进之前先回顾,你经历过什么,做过什么,然后设想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未来的日子应该怎么做。

5、坚持不懈地实践: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就像有想法不去做也是等于零。

工作中需要坚定地执行方案,如果问题比计划延迟,要制定挽留计划。虽然是匆匆忙忙看完这本书,给我很深的感触,回想一下,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怎样在管理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在书中第三章的工作原则说到:“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说到非常好,其实在目标道路上,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取得成功,必须发现问题时指正问题,不要放过任何问题,问题就像火车头发动机中的煤,通过燃烧来推动我们前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三

《原则》一书内容十分丰富,作者dalio将自己超过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验和盘托出,向读者娓娓道来。我想,无论读者是谁,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大概都会从此书中受益。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位读者阅读后的体会和收获也将很不相同。我在这里谈谈令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首先,要多做有意义的思考。本书一开始,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也许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随着我们的阅历增长,人生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接受现实,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现实,那就需要制定出一个行动的计划,让现实逐渐向期望靠拢。我们可以短时间生活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期望和现实往往也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的期望总是设定得比现实高那么一点,这样我既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标定的太高而气馁沮丧。

其次,是要极端诚实、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这里说的诚实,不是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那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根本就不在讨论范围内。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极端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性格如何,我们的强项和弱点是什么,我们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别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可以提高,可以失败,但不能伪装。如果不能对自己诚实,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我们就很难进步,就无法拥有更加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和职业。

和多数人的观点不同,dalio告诉我们有弱点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他没有遇见过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经历当中也会不断遇到各种挫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所导致的。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够正视自己,能够克服弱点,并不会让自我感觉阻碍自己的进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我们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的弱点会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业绩上。在市场面前,我们的自我感觉或者面子毫无价值。比如,我们做错了方向,难道市场会顾及我们的面子问题而改变其运行方向吗?当然不会。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第三,和上面那点相关联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不是不可以失败,而是该如何去面对失败,是被失败打倒,还是把失败当作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而完善自己?个人如此,机构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历史舞台。dalio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几十年前道琼斯指数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数目前还在指数当中,就是这个原因。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没错,但前提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在如何面对失败的态度上,古往今来人们的分歧其实还是挺大的。我有种感觉就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对失败非常不宽容。比如,在历史上,如果是武将战败了,那么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比较悲惨,一般是要被军法处置的,比如被斩首。如果是文臣失败了,比如推行某种变法失败,那么等待他们的常常是身败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谴责。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历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观西方,对失败就宽容很多。比如在古罗马,战败的将军一般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除非有通敌卖国的嫌疑;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被重新启用,继续在战场上驰骋。古罗马人认为,败军之将从失败中学到胜利所不能带来的宝贵经验,而且军人的荣誉感会驱使他们今后去追逐辉煌的胜利。

只允许胜利而不能容忍失败还将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不敢尝试,比如当事人想尽办法掩盖失败。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智者做过很多的论述。对于我们来说,这问题非常关键。在金融市场上,失败是常态,有个说法是:长期来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经很好了;能有60%的成功率,你就是传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达到70%,你就是上帝。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四

本月有幸乐读中奖,书名是《原则》,听书名以为是一本讲枯燥的理论型知识,但收到书之后从包装上课很高大上,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书看了起来,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金融投资机构桥水的创始人瑞·达利欧,本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达利欧的个人经历简介,作者认为通过叙述他的真实故事,可以便于读者判断书中的原则多大程度上适于读者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思想的形成,将自己受益匪浅的所知所感、痛苦和挣扎的纠结都一一陈述,拾起珍珠串成项链,最终构建出了这些让人信服的原则。

第二部分是作者的生活原则。其实达利欧的初衷是写一本工作原则的书,但在写书的过程中发现他在桥水实行的工作原则背后的基础是他的生活原则,两者是无法分开的。所以在最终的这本书中,生活原则部分是整本书的“真正的核心,因为他将说明为何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将这些原则应用于任何事情”。

第三部分是桥水的工作原则,其实这些工作原则只是生活的原则在集体中的自然推倒。它们遵循生活原则的基础,描述的是认同这些生活原则的人如何在集体中达成1+12的效果。

对我印象最深的三句话是: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我们做事的原则。现在出版的这整本《原则》实际上是作者计划中的上半卷,随后会有经济原则和投资原则组成下半卷。

不论是书的内容,还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这位传奇人物的坦诚、通达带来的感染力,都值得一读。我更期待读他的下一部。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五

《原则》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推荐的一本书。而且在世界上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喜欢读书的我自然也想读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首先介绍的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他的父亲经历过美国大萧条,抗战和朝鲜战争,在战场上的磨练,让他的父亲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同样这种性格也影响了作者。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越来越容易,只会越来越难,因为你要挑战的东西越来越难。正如对于某项运动来说,一个奥运冠军并不比一个普通人觉得简单,因为奥运冠军挑战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努力,就会陷入低水平勤奋。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我们越努力,就离成功越远。

作者说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固有的优点和缺点。作者的缺点就是不喜欢记没有内在逻辑的东西,也不喜欢听别人的指示。这些性格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作者在大学成绩很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混乱自己的目标,在执行中容易放弃,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读完原则我的感受是我们选择直面现实,接受现实带来的痛苦。理解人和人的不同思维,坚持正确的原则,那就可以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六

《原则》这本书在年初很火,一直打算看一下,最近终于将本书提上了阅读日程。说实话,看完后并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有收获但与之前的期待是不符的,原因应该是目前的我还没有亲身的实践体验,而且也不会立马去用到书中的原则。

这是一本手册,作者瑞?达利欧作为全球知名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将一生中生活和工作中的原则进行了记录和总结,桥水公司以这些原则为基石,参考、学习、执行和监督。作者在人生的晚年阶段将这些原则公开,希望能给世界带来帮助。

随思

这本我读起来还是有点无聊乏味的,就像在读一大堆的公式定理,这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太适合现阶段的我。因此不能一味追那些经典好评的书籍,适合现在的自己的书就是好书,能有收获的书就是好书。

作者如此强调原则,与作者的「把做事和投资决策的方法转化成计算机算法」强烈信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极度透明和极度公开也是希望增强公司成员的确定性,减少不确定因素,毕竟是做对冲基金,一点差错就可能导致倾家荡产。相比当下重视相关性而忽视因果关系的机器智能,作者偏爱强调强因果关系的专家系统,这也是其经历和行业所决定的。

结合自己的情况,说一些自己的感触。

当你开始建立自己的原则,并在人生历程中不断调整、加固,慢慢你就会塑造出你自己,你自己和他人都能更好地认识你,帮助你更好的做出决策。

以前面对质疑和批评,总会本能地抗拒和拒绝,希望以后以更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去对待,不要过分在意所谓的面子和自我虚荣。

建立一种坦诚的文化,出问题时及时找到错误去修补,并找出如何避免再次重犯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隐藏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856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