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滨孙漂流记》的好词(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08:29:03
最新《鲁滨孙漂流记》的好词(5篇)
时间:2023-03-25 08:29:03     小编:zx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滨孙漂流记》的好词篇一

1、认识本课“途、篷、蛮、叛”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讲述课文故事。

3、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木求生存的非凡经历,感悟要想生存,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的道理。

自学法、讨论法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课文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制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

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某生存,应该是每个人最起码的本领。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会给同学们很大的启示,你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前“阅读提示”,给自己确定阅读目标。组织交流一下。(知道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以后,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自己认真读课文。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边读边记内容,练习讲课文里的故事。读一遍记不下来,再读一两遍。

3、3、小组讲故事。一人讲,其他同学补充。

三、重点研读

细读第2~8自然段,知道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

1、自读自悟,思考: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帮助从“食物、住所、安全、孤独”几方面进行归纳。

四、谈体会,感悟谋求生存的道理

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教师酌情点拨。(要有生存的勇气,积极想办法,改善生存环境。)

五、推荐原作,拓展阅读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向来拥有众多可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作读一读,情节将比克文协的更具体、更有意思。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险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鲁滨孙漂流记》的好词篇二

《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鲁滨逊飘流记》 的作者丹尼尔·笛福被称为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鲁滨逊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他既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冒险家,又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实干家。

英国青年鲁滨逊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他航行到过伦敦,到过非洲,还到过巴西,途中曾被海盗劫持做过奴隶,但最后终于化险为夷。在一次去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整条船在海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 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逊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

鲁滨逊的故事颂扬了劳动,颂扬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勇于创造,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1.鲁滨逊是哪个国家的?   英国人。

2.鲁滨逊在荒岛上渡过了多少年? 28年。

3.《鲁滨逊漂流记》作者是谁? 丹尼尔·笛福。

4.作者丹尼尔·笛福是哪个国家的? 英国人

5. 鲁滨逊认为荒岛上可分两季:旱季和雨季

6.《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写这本书的? 根据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记载

7. 这部小说用(第一人)人称按(时间)顺序来叙述。

8. 鲁滨逊给那个野人起的名字是?  星期五

9. 鲁滨逊给那个野人根据什么起名字? (时间)  救"星期五"时候正好是星期五,.

10.书中的主人公曾经在哪个国家做过烟草生意而发财?        巴西

11.主人公救野人时,野人还有父亲吗? 有

12. 鲁滨逊教会鹦鹉说   波儿

13.主人公救野人时,野人吃什么食物? 人肉

14. 在<<奴隶生涯>>中,鲁滨逊被留在了谁的家里做奴隶    海盗船长

15.在孤岛上有什么与他做伴? 答:一只狗,两只猫,一只鸟,一些书。

16.他找到几本什么书? 祈祷书和圣经

17. 主人公的鸟会说话么? 会

18.他刚刚到岛上时思考了哪些问题?

⑴生存问题 ⑵物质问题 ⑶精神问题

19. 鲁滨逊在逃亡时,把一个小孩留了下来,那个小孩叫什么名字        佐立

20.他的衣服是什么做的? 兽皮

21.他最先做的事是什么? 调整心态

22. 野人们与鲁滨逊作战时使用的是木剑。

23.他的主食是什么?    羊肉

24.后来他又自己种了什么?养了什么?

种了小麦和水稻,养了羊群

25.那些粮食的种子是怎样来的?

从沉船中的麻袋上抖落在土中的

26.我第一夜在哪里睡觉?  树上

1.鲁滨孙等人遇难时,船上有几个人?  14人

2鲁滨孙遇到的是什么灾难    暴风袭击

3.本书作者在文学上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4.鲁滨逊的原名?鲁滨逊·克鲁索

5.鲁滨逊的愿望是什么?  航海

6.鲁滨逊流落的荒岛叫什么岛?绝望岛

7.鲁滨逊在反检柜子时发现了什么?糠米

8.第14章中鲁宾逊给了星期五什么?

小刀、皮带、刀环和斧头

9. 逃离了奴隶生涯,鲁滨逊来到了。黑人岛

10. 鲁滨逊的父母希望他在家乡过中产阶级的人的生活

11. 他看见能带他回祖国的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先生们,你们是什么人?"

12. 太阳来到赤道北面是旱季

13. 在荒岛上鲁滨逊觉得 水、食物最重要

14.  鲁滨逊发现岛上有野山羊最多

15.假使你对我忠诚,我将来会好好待你,假使你不凭者穆罕默德向我发誓,表示没有二心,我就把你也丢到海里。”这是鲁滨逊对佐立说的。

16. 鲁滨逊是如何到达孤岛的?

在第四次出海经商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只有鲁滨逊幸存,漂流到孤岛上。

17. 鲁滨逊是如何计算日月的?

在一个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一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就这样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日月了。

18. 鲁滨逊写的“利害差异表”有何意义?

把种种可能都分析出来,无论是出于消极还是积极,这使得他能够冷静下来,从只会空想的日子里解脱了出来,学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而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改善现状。

19. 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长时间里没有走失在这种荒岛上,他也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了这个前提,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20.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他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塑造了鲁滨逊这个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21.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成功的(冒险)小说。

22.鲁宾逊在乎道上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    没有吃的,通过打猎、养殖家禽和种植庄稼解决;没有住所,就建造木屋挡风遮雨还保障了安全;还有疾病和地震,最大的危险是食人的野人,另外精神的孤独痛苦最难以忍受,他写日记读圣经,还收留了星期五。

23.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我无意祈求上帝把我从这荒岛上拯救出去,我连想都没有这样想过。与灵魂获救相比,肉体的获救实在无足轻重。在这里,我说了这些话,目的是想让读者明白:一个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会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从患难中拯救出来,而是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鲁滨孙漂流记》的好词篇三

导读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了吧?(生答:知道,《鲁滨孙漂流记》)。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问世以后,已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的版本,成为了世界名著。十八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来解读一下,好不好?(生答:好。)

在同学们解读这本书之前,我想知道有多少同学通读过这本书。请举手,我看看。(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只有两三个学生没有举手。)好,请把手放下。看来,大部分同学都通读过这本书,解读起来应该不难。这样,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一排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解读的内容,也就是学习成果。每个同学可以先把你想向同学们介绍的内容告诉给组长,由组长整合协调,把你们组要展示的内容分解到每一个同学。然后,同学分头去准备,由组长安排展示的顺序。听明白了吗?(生答:听明白了。)好,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十分钟后,组长来抽签,确定小组展示的顺序,好不好?(生答:好。)那就开始准备吧。

(小组同学集中到了一起,商量展示解读的内容、顺序和形式。有的查阅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查阅资料,准备展示。老师巡视指导。)

展示

老师:同学们,准备的怎么样了?(生答:好了。)那好,就请四位组长到前面来抽签吧。(四位组长走到讲台,每人抽了一个签。)现在,还要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把你们小组解读的内容要点写在黑板上。(每组去了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要点。)好,现在就请抽到1号签的小组先展示吧。(抽到1号签的小组首先展示解读的内容。)

生1(主持人):大家好。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小组向大家展示的主要内容:1、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2、鲁滨孙日记的精彩片段;3、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征;4、这本书的艺术特色;5、卢梭为什么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下面就请胡晗旭同学为大家介绍《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及背景。

生2:主要介绍了作者笛福的生平、经商挫折和英国人的殖民意识等。

生3: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突出了鲁滨孙挖山洞、修栅栏、养山羊、种谷物、制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创造性的活动。(讲得较全面)

生4: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9月30日和10月7日的两篇日记。即鲁滨孙初到荒岛时的悲惨境遇和绝望心情。(讲得较生动)

生5: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10月25日和26日两篇日记。即鲁滨孙建小木屋的故事。

生6:讲了鲁滨孙10月26日至30日的日记。即鲁滨孙打山羊、搭帐篷、建围墙的故事。

生7:讲了鲁滨孙12月25日的一篇日记。即鲁滨孙搭救“星期五”的故事。

生8:模仿鲁滨孙的日记补写的一篇日记(鲁滨孙病了的时候忘了写日记)。他写到:“这一天,我病的厉害,浑身像散了架。我初来绝望岛的时候,一心只想着上帝来拯救我,现在看来,能够拯救我的也只有我自己了。我会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会的,一定会的。于是,我强忍着,用湿布敷我的头,稍微好受些。这一天终于熬了过去。

生9:举例介绍了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

生10:举例介绍了鲁滨孙智慧、勇敢的硬汉子性格。

生11: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包括: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等。

(每个同学介绍完后,都有简短的评述。且有主持人的较为得体的串词。)

生12(主持人):听了我们小组的介绍,大家一定被鲁滨孙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震撼了吧?也一定被《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感染了吧?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本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也是卢梭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读它的理由。我们小组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点评交流

老师:刚才第一小组的同学解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世界名著,到底解读的怎么样呢?请其他组的同学们点评一下吧。

生1:我觉得第一组的同学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鲁滨孙的日记,既详细具体又生动。但是,他们准备得都不够充分,表现在神情紧张、语速较快,出现了好多口误现象。如:吕睿童同学在讲鲁滨孙日记的时候,把1659年说成了 1959年,相差了整整三个世纪。

生2:刚才胡晗旭同学虽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作了一些介绍,但是,使人听了很难明白笛福为什么会写出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世界名著的。现在,我想补充两点:一、笛福早年经商并不顺利,生意大起大落,屡次失败,经受了很多的磨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为塑造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经验;二、1719年,《英国人》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与船长发生争执,被抛于一个荒岛上达四年之久,成了一个忘记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被一位航海家带回了英国。笛福就是以此作为素材,写出《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

生3:刚才,第一组的组长赵诗雨同学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具有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我有个疑问,难道具有这几个艺术特色就能够成为世界名著吗?

老师:郑静同学的这个问题提的好,还有其它的原因吗?

生4:刚才赵诗雨同学说的这些艺术特色,的确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但不是全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52页,这里说的很清楚:“在它之前,欧洲的长篇小说大都是以帝王将相的业绩或骑士美女的浪漫传奇为主要内容的。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这说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也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5:我很赞成崔巍同学的观点。刚才他说:“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我的理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这也是它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原因吧。

生6:我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她说:“《鲁滨孙漂流记》用平凡的语言写出了平凡的故事。”我认为鲁滨孙的故事并不平凡,正相反,是很伟大。

生7:我也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她说:“《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这里她把“平凡”与“优美”对立了起来。我认为平凡的语言并不等于不优美。我也想指出刚才赵诗雨同学说法的错误,她把“平凡”与 “伟大”对立了起来。其实,平凡并不意味着不伟大,雷锋所做的事情很平凡,难道就不伟大吗?(掌声,课堂有点骚动,都跃跃欲试。)

老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对“平凡”、“优美”、“伟大”的认识,很有水平。可能每个同学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请你们课后把自己的认识写在读书笔记上,让我看看好吗?

生8:刚才,大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说了好多。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所反映的创造性、开拓性和冒险精神,这正好和当时英国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殖民意识相契合。大家知道,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期,资产阶级的创造性和开拓性空前高涨,集中体现在人的一种殖民意识和冒险欲望。因此,这本书受到了英国人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喜爱,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掌声)

拓展交流

老师:白凤至同学说的好,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会传到世界各地去,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如:我国的京剧、武术、剪纸等艺术就是这样,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

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解读,大家一定都知道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了吧。(生答:知道了。)那么,我们在读这部世界名著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感悟,也一定会受到很多的启发。下面就先请第三组的同学来谈谈。

说明一下,我本来是打算让四个小组的同学都上台来介绍解读的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也因为我看到黑板上写的内容,二、三、四小组和第一组的差不多,就不想请大家来重复展示了。只有第三小组多了一个“阅读感受”的内容。所以,我们就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谈,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好不好啊?(生答:好。)

生1: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被作者笛福的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被主人公鲁滨孙那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而感动,被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说真的,我真想到这样的一个荒岛上去体验一下。(有笑声)

生2: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以后,我从主人公鲁滨孙的身上懂得了如何去面对困难。正如鲁滨孙所说的:“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生3: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以后,我真的很佩服鲁滨孙那坚毅的性格,佩服他的生存的勇气。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可能会自杀。因为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绝望岛“上,几乎没有生存下来的条件,迟早都会死。与其饿死、病死、老死、受尽苦难而死,还不如自杀而死。然而,鲁滨孙没有这么做。他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病痛和孤寂。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出了人的尊严。我觉得,作为人就应该向鲁滨孙那样活着,就应该善待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

生4:我很赞成王晨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在正常情况下,死需要勇气。但在特殊情况下,活着同样是需要勇气的。举个例子,体操运动员桑兰,正处于运动生涯的颠峰时期,突然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摔成了截瘫。她当时想了些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一定想到了死。然而,她没有去死,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的尊严。她当时的心情如何?我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痛苦,用“悲痛欲绝”一词来形容不为过。然而,她却从这种绝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乐观而自信,这难道不和鲁滨孙一样伟大吗?(掌声)

老师:说的好,杨明慧同学举的桑兰的例子很好。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是的,正像王晨同学所说的那样:在特殊情况下,活着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面前,都要勇敢而坚强。都要善待自己的生命。

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感受,谈的很具体,也很深刻。我认为,正因为这本书能给读者这么多深刻的感受,所以,卢梭才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的。你们说是吗,同学们?(生答:是。)

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让大家一一地谈自己的感受了。这样吧,请大家把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让我慢慢地去欣赏好吗?(生答: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再见。

评点:张家群

这堂“名著导读”课,运用了“导读----展示----点评----交流----延伸”的教学模式。“导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主要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展示”,就是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即对原著的解读和感受,向大家作介绍;“点评”,就是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交流”,就是对书的相关信息(如:作者、背景、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探究、讨论、交流。“延伸”,就是对书的社会影响和意义进行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是学习杜郎口教学经验的一种尝试,也是对“名著导读”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一种新尝试。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学生课前对原著的阅读以及课上展示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主。本堂课采用小组共同完成解读原著、展示成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延伸”等环节,如;《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的分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

正确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点拨”与“空白”的关系。

这堂“名著导读”课,任务是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解读的重点无疑是作者、背景、情节、人物、主题等,整堂课无疑都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这就是“预设”。至于学生怎样去解读,对这些问题怎样去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又是难以“预设”的。例如:学生在谈对主人公鲁滨孙这个人物的认识时,谈到了人生存的意义,认为人在困境中生存是需要勇气的,进而联想到桑兰的例子;再如:学生在谈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认识到了“平凡”与“优美”、“平凡”与“伟大”的关系。这些都是在老师的点拨下所“生成”的成果。当然,“点拨”不是“给予”,而是通过“点”,通过“拨”,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让学生自然地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白”,“空白”越大,学生发挥的余地就越大。如本课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鲁滨孙漂流记》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和“卢梭为什么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这就像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大型的跑马场,使学生可以在这两个跑马场上任意地纵横驰骋。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课一开始,老师即宣布要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展示的顺序,这就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展示的准备,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课,学生发言达35人次,约占80%(全班共44人)。学生活动的时间达35分钟,占88%(这节课共40分钟)。从学生发言的人次和活动的时间来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听说读写)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说”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训练。这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发言的水平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传统语文教学为了应试的需要,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从这节课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去改进和完善。如:在“交流”这一环节,学生在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的时候,谈到了“平凡”与“优美”、“平凡”与“伟大”的关系。从课堂气氛上看,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大家都有话要说。正当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说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老师却没有放开让学生去说,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课后写在读书笔记上。这样做,就影响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探究的积极性,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就这样被葬送了,大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果。我们的课堂就是这样,有时太过于在意了教学环节的流程,时间的分配,而忽视了“生成”。这是我们以后的教学必须注意的。

《鲁滨孙漂流记》的好词篇四

师:刚才我们读了小说的梗概。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个精彩片段。先请大家浏览“精彩片段”,想想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呢?

(生浏览精彩片段。)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的哪个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应该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因为片段的第2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大约在我上岸十一二天后”,从这儿可以知道这个片段的大概位置是在“梗概”的第6自然段。

师:有道理。现在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我觉得鲁滨孙在困难面前,态度乐观,能战胜自己。那个“好处坏处对照表”就很精彩。

师:好,让我们对照鲁滨孙列出的“好处”和“坏处”,一起来读一读。请男同学读“坏处”,女同学读“好处”。

师:现在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生:我想,这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勇气,他发现情况虽然很糟糕,但是自己还是幸运的,还没有完全处于绝境。

生:我认为,这也使鲁滨孙能够知足安命,不再抱怨眼前的一切,接受现实,一心想着往前走。

生:对!我觉得他通过对照也得到了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师:你提到了一个词语“知足安命”,看来你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能知足安命是很重要的,能让自己冷静理智下来。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生(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师: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生:我觉得鲁滨孙的语言很精彩,我来读一读: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师: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往往是其中一些语言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名著中的警句。

《鲁滨孙漂流记》的好词篇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鲁滨孙藐视一切困难的阳刚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学法

激发兴趣、引导阅读讨论、适时点拨。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感情朗读课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二)疑点

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穿、医病难题的?

(三)解决办法

重难点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加以点拨解决,疑点通过教师补充有关背景知识解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知识。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鲁滨孙怎样战胜困难的。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鲁滨孙漂流记

2.解题:“漂流”什么意思?(随着水浮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记下疑难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质疑,梳理问题。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扩展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五)布置作业

找到《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04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