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身的发展。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将个人经历与普遍规律相结合,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作为教育的受益者,个体的教育经历往往对其成长道路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一名受教育者,我深深感受到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重大影响。在这个话题下,我将分享我个人的教育心得体会,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与反思。
首先,我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塑造个体的品德。品德是一个人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学校通过开设各种品德教育课程,强调尊重、诚实、友善等一系列价值观,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教育对于我个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塑造了我对待他人的宽容和尊重,也让我懂得了诚实对于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而这些品德将伴随我一生,对我的个人发展和与他人的关系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教育也为个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科知识。在学校的各类课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多个学科。这些知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认识事物的工具,也启发了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通过学习文学,我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广阔情感和艺术表达,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而社会科学课程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人类的行为模式,培养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学科的多元性不仅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为我未来的发展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教育还注重个体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学科知识,学校还提供了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供我们参与。我曾参加过学校的学生会和篮球队。通过这些活动,我学到了团队合作、领导与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篮球队的训练不仅让我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我在团队中的责任心和协作能力。这些经历让我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今后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最后,教育还重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校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到社会问题,并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改革的意识。在高中的一次社区服务活动中,我和同学们去帮助一个贫困区的小学清理教室。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困境,也意识到了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我明白了个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个体的教育心得体会可以从品德的塑造、学科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等几个方面展开。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作为受教育者,应该珍惜所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学习、成长,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工作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收获更多。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
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该书共分为11个专题,近百篇短文。文章都不长,多者不到三页,大部分为千字文。但一个个小案例反映了李校长的智慧,感受到作为教育家的李校长的教育情怀、敬佩于他的超前意识和善于作为。感受比较深、觉得可以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管理过度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没有自由空间的环境里,我们会丧失很多教育机会。一旦放手,校园里的教育机会随处可见。而管理的缰绳一旦勒紧,教育便无从下手真正的教育是要面对真实的学生。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但恰恰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机会”就是教育的抓手、教育的切入点。李校长认为,我们天天盯着孩子,不让他们发生问题,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都向社会,就把这些祸根留给未来。当然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二、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
三、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本义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跑道。如果我们能够多开发设置一些校本课程,就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开辟适合自己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四、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地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
五、管理学生学习。
许多老师从内心深处认为,课堂是老师的时间,课后时间才属于学生。于是讲台上老师将得淋漓尽致,教室里的学生却兴趣索然。仔细分析下来,好多课外作业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六、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关注教师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关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美国同行的“走课”,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无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在每一间教室里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
七、亲近教材。现行的教材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尤其突出的是教材的编写思想还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立场上。这个本来是给学生用的教材,可一到关键时刻,便将学生特别渴望知道的或特别详尽介绍的内容藏了起来。教材内容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辅导材料。所以我们要编写不放弃教材、又更多的站在学生角度的学案。
八、教育学是关系学。如果学生不喜欢您,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子虚乌有。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和他关系很好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你,真正教育才会发生。
九、良好的师德就是“教师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他”。
十、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真正的领导力产生于服务——服务学生、服务教师。当我们用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我们的追随者,在我们身上才可以产生领导力。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成为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我们的学校才算得上是一个领导型组织。
十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教师评价的十大指标,帮助老师形成职业成就感的同时,给出老师明确的整改方向。
十二、鼓励先进,允许落后。理解大家对于改革的畏难情绪。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11月10日晚,我们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政治学习。此次政治学习旨在加强团员意识以及贯彻计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同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次政治学习,我们邀请了我们的班级联系人——校宣传部长周大白老师作为我们的特邀嘉宾,和我们一同探讨计划的相关政策方针。
在加强团员意识的环节中,我们有所创新。以典型的人物事迹唤起同学的团员意识。会上,团支书讲述了优秀大学生冯艾的先进事迹。冯艾是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先后在宁夏、云南支援教育事业。在宁夏,她挨家挨户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说服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帮助他们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她关心孩子们,每天到食堂注意孩子们的饮食,问他们是否吃得饱。在云南,她克服语言障碍,一人担任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两个职务。没有周末,一个月连续工作28天。冯艾的一句话非常感人“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坚信,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在学习计划的环节中,我们采用了知识竞答和同学发言两种形式。在知识竞答环节,每个宿舍派出一名代表参与竞答。问题的设置都是计划的相关知识。在竞答的环节,同学争先恐后的抢答。最后男生506宿舍胜出。在同学发言环节,结合计划的内容,讲述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这是大家谈。张倩倩同学的发言中谈到了自己的家乡徐州要搭上计划的快车,缩小和苏州南部的贫富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徐栋同学的发言中,提到了地方行政以前经济政策的弊端,比如盲目建经济开发区,重复建设等等。来自东北的王联清同学则讲述了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的方针政策下,这几年东北的变化,在基础教育方面,在安置下岗职工政策方面,在工业重新布局方面等等。先后有十几位同学上台发言,讲述自己对计划的看法和认识。在同学发言后,周大白老师为我们同学的发言做了点评,并且和我们谈了谈他对于计划的看法和认识。让我们对于计划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此次政治学习,同学普遍反映很好。知识竞答环节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计划大家谈环节位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今后的政治学习中,我们还要不断引进新的学习形式,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其中,使政治学习不仅能提高同学的政治素养,更能为同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是塑造个体品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一些心得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也为自己的成长积累经验。在我个人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中,我领悟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是一个个体化发展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需求和发展潜力进行量身定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关注和理解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懂得如何培养我的老师们,通过激发我的兴趣和潜能,让我在学习中更有动力和热情。他们不仅教会我知识,更激励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并且在我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给予了我无尽的支持和鼓励。因此,个体的教育需要教育者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并在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教育也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兴趣、才能和特点。在学校和课堂上,我们接触各种学科和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我们渐渐明白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并逐渐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我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参观企事业单位,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这样的体验使我更加自信和清晰地认识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是值得的,也指引我更好地探索并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方向。
再次,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因此,个体的教育需要实践的支持和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实际应用。
最后,教育需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塑造个体的品格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个体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更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我明白发展品德和锻炼社交能力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我学会了与人沟通、关心他人、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社交技巧,并培养了坚韧、责任心等品质。因此,个体的教育不能仅仅追求成绩的优异,更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个体的教育是一个个体化发展、自我探索、实践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并培养实践和综合素质。个体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和社会的支持与引导,同时也需要个体的自主努力和全面发展。只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个性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合作以及全球化的视野等方面,分享我对教育系统面向未来的一些体会。
首先,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教学。在线教育、智慧教室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学习,通过在线作业和测试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甚至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实践探索。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才能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标准化的教学和评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未来的教育体系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并通过个性化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上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中,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他们需要具备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方法,能够适应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应用。其次,他们需要具备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引导学生的成长。最后,他们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的意识,能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此外,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还需要与家庭、社区和企业等社会伙伴紧密合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社区和企业是孩子的第二教育场所。教育体系应该与家庭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家庭背景和孩子的兴趣爱好,协同教育资源和力量,共同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体系还应该积极与社区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多语种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只有通过全球化的视野,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
综上所述,教育体系面向未来需要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九
我一向对有关教育话题的书敬而远之,理论太高深,与教学相隔过远,没什么实际操作性是其一,另外写的枯燥让人看不下去也是重要原因。后来接连读了几本国外一线教师的经验之作,方有所改观,他们的书每个章节短小,好阅读,更重要的是写的一个个小方法都是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并行之有效的。不过我仍然觉得中国本土的教育类著作缺乏地气不好阅读,直到我读到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里既有著者的改革案例,更有实施后的经验和反思,每一章节都不长,但都基本上都能让读者深思。
深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的我,本来心里是很抵触“教育是服务业”这一观点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如是服务业的从业者,那么就如食客上餐厅,付出金钱购买食物和就餐环境,旅客上宾馆,付出金钱购买安睡地点和安寝环境,顾客上发型店付出金钱购买整洁适宜的发型,上商场购买适宜的衣饰。而今只是学生上学校,付出金钱或者秉承的受教育的权利购买知识而已。可是侍者只需记住顾客的需求,给予他们即可,不用负担他们的心理疏导,不用承担他们的成长困惑,不用忧虑他们的人生前途,不用在意他们的情感纠结。可是,同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舆论、媒体、家长,甚至学生都觉得教师应该教书之外,更要育人,把学生成长的重任压到教师身上,可这那是服务业的`事哪!同为教师,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师更符合服务业从业者的身份,一方付出金钱,一方教授学识,钱货两讫,多好。而如今,要求教师一人多责,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又要在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甚至人生观,还要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与家长与同学与其他人的交际情感问题,还要负责他们在学校内外的人身安全。而这些,根本不是服务业的范围了。谈及教育是服务业,教师要转变的是自己的观念,教师应是学生的辅导者角色,要有平等的意识,毕竟每个人在生命上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是以前那种居高临下,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硬压蛮横,以方便自己,而应该更多的研究学生的需求,平等对话、沟通、合作,以共同成长,古语说教学相长如是也。而社会、舆论、家长也应该有教育是服务业的意识,要减轻教师的压力,弄清教师应该负责的范畴,不要在教师身上套上不该有的苛刻的道德等枷锁,形成道德绑架。最后感触最深的是李校长说:“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要学会等待。”我觉得说的实在太好了,不仅是教师,全社会都需要调整心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求教育成果立竿见影的,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出这样要求的,都是丝毫不懂教育的人,愚昧以及急功近利。
如今明智的人开始崇尚“慢”,教育同样要慢,小火慢煮,精雕细琢,不见流水线下来的都是前篇一律的制造品,只有针对个体的雕琢才能创造出精品。想必,在舒缓的校园里,在平等的氛围里,学生接受知识及其他,心里也会愉悦的多。而不是在越来越大的校园,越来越多的班级,越来越满的班级里,在教师步履匆匆奔赴各个教室中学习。真不想有一天,学校越来越像企业,领导越来越像高管,教师越来越像员工,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
我一向对有关教育话题的书敬而远之,理论太高深,与教学相隔过远,没什么实际*作*是其一,另外写的枯燥让人看不下去也是重要原因。后来接连读了几本国外一线教师的经验之作,方有所改观,他们的书每个章节短小,好阅读,更重要的是写的一个个小方法都是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并行之有效的。不过我仍然觉得*本土的教育类著作缺乏地气不好阅读,直到我读到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里既有著者的改革案例,更有实施后的经验和反思,每一章节都不长,但都基本上都能让读者深思。
深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的我,本来心里是很抵触“教育是服务业”这一观点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如是服务业的从业者,那么就如食客上餐厅,付出金钱购买食物和就餐环境,旅客上宾馆,付出金钱购买安睡地点和安寝环境,顾客上发型店付出金钱购买整洁适宜的发型,上商场购买适宜的衣饰。而今只是学生上学校,付出金钱或者秉承的受教育的权利购买知识而已。可是侍者只需记住顾客的需求,给予他们即可,不用负担他们的心理疏导,不用承担他们的成长困惑,不用忧虑他们的人生前途,不用在意他们的情感纠结。可是,同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舆论、媒体、家长,甚至学生都觉得教师应该教书之外,更要育人,把学生成长的重任压到教师身上,可这那是服务业的事哪!同为教师,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师更符合服务业从业者的身份,一方付出金钱,一方教授学识,钱货两讫,多好。而如今,要求教师一人多责,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又要在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甚至人生观,还要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与家长与同学与其他人的交际情感问题,还要负责他们在学校内外的人身安全。而这些,根本不是服务业的范围了。谈及教育是服务业,教师要转变的是自己的观念,教师应是学生的辅导者角*,要有平等的意识,毕竟每个人在生命上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是以前那种居高临下,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硬压蛮横,以方便自己,而应该更多的研究学生的需求,平等对话、沟通、合作,以共同成长,古语说教学相长如是也。而社会、舆论、家长也应该有教育是服务业的意识,要减轻教师的压力,弄清教师应该负责的范畴,不要在教师身上套上不该有的苛刻的道德等枷锁,形成道德*。最后感触最深的是李校长说:“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要学会等待。”我觉得说的实在太好了,不仅是教师,全社会都需要调整心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求教育成果立竿见影的,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出这样要求的,都是丝毫不懂教育的人,愚昧以及急功近利。
如今明智的人开始崇尚“慢”,教育同样要慢,小火慢煮,精雕细琢,不见流水线下来的都是前篇一律的制造品,只有针对个体的雕琢才能创造出精品。想必,在舒缓的校园里,在平等的氛围里,学生接受知识及其他,心里也会愉悦的多。而不是在越来越大的校园,越来越多的班级,越来越满的班级里,在教师步履匆匆奔赴各个教室中学习。真不想有一天,学校越来越像企业,领导越来越像高管,教师越来越像员工,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一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教育更适应未来的需求,培养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的人才,成为了各国教育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探索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逐渐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然而,在未来的社会中,知识改变日新月异,纯粹的知识面已经远远不够。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他们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的能力。
其次,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立足。因此,教育体系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有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能力。
第三,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的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变化也将越来越复杂多样。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对于未来的教育体系而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迅速适应新的挑战和变化。
第四,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的交融也越发频繁。在未来的社会,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将更受欢迎。因此,教育体系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开设有关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课程,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
最后,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也应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与全人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发展自己的潜能。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个体。
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的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了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
文化强国,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呢?美国是当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三片”即土豆片(麦当劳等快餐)、影视片(好莱坞等)和电子芯片(网络、手机等)等物质文化表现的。它是美国文化的物质象征。“三片”的影响力主要依赖的是创新力、物质力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力。
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美国先进的教育体系表现的。美国的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无论是喜欢美国还是讨厌美国,都不妨碍各国大量的政、经、文、军各界的精英把自己的人才和子女送到美国求学。
美国文化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在全世界宣扬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民主、人权、自由,把它们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加以或软或硬地推销或强制实行。在美国的物质文化文明和美国的教育中,都渗透了美国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观念。例如在全世界无处不在的的美国大片,大多数都表现了这样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的是关于正义公正的课堂。
所以,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把文化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要有一流的教育、出版、媒体、电影、动漫、艺术等。其次是借助先进和强大的、能够覆盖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网络,为全世界生产更多更新更为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当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是以其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影响力而称强的。
对于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做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技工院校是培养千千万万技工人才的地方,是国家各行各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集训地,我们首先要担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教育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作用。世界银行教育局局长阿克利卢·哈比特曾经说过:“每个国家必须确定优先要办的事情,每个国家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时候作出艰难的选择。但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达到任何一个目的,都取决于本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所以,每一个教育人,从老师到父母,从校长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我们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我们是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
其次,我们这些从事技工教育工作的人,要具有奉献的精神。获得中国好教育“烛光奖”的顾明远老师在获奖感言中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的育人在细微处,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爱与奉献的确是教育的真谛。当然,教育不仅仅是奉献。教学相长,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应该能够充分享受日常教育生活带给他的感动与喜悦,应该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通过写作反思自己,通过教学锤炼自己,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家。教师有了专业上的成长和成就,就有职业的尊严,就能在奉献中收获,就能创造动人的教育故事。
另外,我们要重视以人为本,就是更加人性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会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变成了扁平化单向度的人,我们不会用分数、考试,用升学率、就业率等冷冰冰的指标,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我们技工院校要让学生从这些框框里跳脱出来,让学生感受不一般的教育,能从实际训练中掌握知识,从生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能发挥其创造性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最独特最重要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最稳定最持续的力量。个人或国家的真正强大,是灵魂谦恭而傲然屹立,进退自如且无需设防。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好的教育,必然是同时令世界美好、国家强盛、民族强大、个人幸福的教育。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该是鼓舞着,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着,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当然,应该亲近的远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打开教师的窗子,扯一块西山的苍翠;推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一同跨入时代的高铁;链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园。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有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听课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一个老师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爱生活。
一个老师爱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爱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爱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四
随笔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多种角色,角色不同,固然体验不同,收获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有可能完成一次蜕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料理过杂货铺,在中学干过庶务员,担任过大学图书管理员,做过大学讲师,最终成为数学家。
经历的角色越多,磨练越多,积淀就越深,抗压能力也就越强。《面向个体的教育》中,作者提到曾与一位台湾校长交流过,这位校长每年都要带学生打扫厕所,以培养学生乐于做小事的品质,没想到,有一天一名学生向他说:“校长,今后我永远也不会轻生自杀的,因为我连厕所都可以打扫,没有什么事让我灰心!”正如作者所说:“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角色的转换更多的是社会化的过程。生活的变故,工作的挑换等等让我们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不同的`角色只能在社会中经历,而让从事教育的我们失去这样教育的机会?看了《面向个体的教育》后,回答就是否定的了。在作者的学校里,“选课走班,每一名学生都有着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班集体,在难度最大的数学班里,一位学生可以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音乐剧里他可能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在生物学科的教室里,他已经成为老师的助教,而在机械技术的课堂上,他却不过是一个初级学徒。每一名学生在每个学期里都选择近十个不同的教学班学习,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他重新找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贡献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们的学校没有让学生走班上课,无法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少一些考试,多一些活动,去给学生创造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让学生的生活更精彩,体验更丰满。
面向个体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五
有幸研读了李贵希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又通过《开讲啦》节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这样一位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还积极,学生眼中神一样的“贵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惊,更会被他的非常规校园所吸引。
我想我们无缘进入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将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李希贵先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班级中所谓的“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他们可能成绩差但是却有着其他才艺、他们可能行为差但是思维敏捷,我们要帮助他们全面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利用他们的长处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让成绩差但是画画好、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卫生习惯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担任卫生委员或者纪律委员,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不仅可以管理好班级,而且可以帮助“差生”进步和发展。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可以少一点粗暴的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温和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心服口服,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潜能、激发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所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1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