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记录思考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如何使读后感内容更有条理和逻辑,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观点?阅读后的感受是每个人独特的,以下是一些读者们的写作感受,或许你会有共鸣。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一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早期儿童教育的一本书。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的色彩。这本书虽是理论性的,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无趣,反而有种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又让人感觉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觉。作者对任何一种理论、观点的分析都未全盘否定或肯定,而是抽丝剥茧般地细致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者指出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现将精彩之处做摘录:
人类只有通过想象才能领略未来世界的模样,否则“进步”将变成机械的和不足挂齿的。
书中有个故事令人深思,契科夫的叔叔教小猫捉老鼠,小猫不会捉老鼠,对老鼠不理不睬,于是叔叔打了小猫一顿。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最后小猫见了老鼠就直冒虚汗,颤抖不已,逃之夭夭。小猫是正常的一只猫。而我们每个人,都和这只小猫是一样的,一味的惩罚只能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正确的约束并非产生于外部的强制,而是产生于使人自然地去从事那些喜欢的而非厌恶的活动的心里习惯。
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安定与艺术,却不能产生进步与科学。这是将近一百年前的判断,现在看来,中国还是有变化的,而且已经截然不同,甚至倒过来了。
中国的文人墨客显得过分多疑和懒散,而日本的教育产品又显得过分教条和强悍。
须知教师爱学生应当胜过爱国家或爱教会,否则他绝难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战战兢兢与勃然大怒是极为相似的情绪,那种表现出激怒的人何曾具备最无畏的勇气。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即使在动物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好奇心的最原始形式的表现。
从一开始起,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孩子看作是家里圈养的小动物。从最早时候就应将孩子当作潜在的成人。
我们通常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其实大多是后天的,如果未经成人渲染,它们根本就不会产生。本来没事,经常吓唬,孩子就害怕了。
对危险的合理理解是必要的,而恐惧则大可不不必。
战胜恐惧的经验是令人心醉神迷的体会。它易于唤起孩子的自豪感:当他因勇气而博得赞许时,将终日喜形于色。
害羞是胆怯而令人沮丧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因部分是因为同陌生人交往太少,部分是因须坚守社交礼节。在中国,这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几乎。
如果孩子所有的时间都须有严肃的追求,他的精神很快就会崩溃。
残忍是以将本人的意志强加于人为乐,勇敢则是对个人的不幸不动声色。
真实和坦率能够化解困难,而压制性的道德训练的企图则只会使困难增大。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从小未遭到恐吓长大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之故,而是因为他压根就不会想到有别的做法。
惩罚智慧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增强说谎动机。
永远不要装作一贯完美无暇和超乎常人;孩子不会相信你,即使相信,也不会过多喜欢你。
对孩子以惩罚相威胁,实际上则无意实行,这种谎言对孩子影响极坏。
惩罚应当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关于惩罚与夸奖,需要一定程度的的谨慎:
第一,无论夸奖或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宜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从不淘气,前者产生鄙视,后者产生怨恨。
第二,责备的应用应远比夸奖少,生效后,不应继续使用。
第三,对于理所当然之事不应夸奖。
不要泛泛的说:“要勇敢,要友爱”,而要鼓励他去做一件足以体现勇气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缺少游戏,孩子就会变得呆滞和神经质,他失去人生的乐趣,并增长焦虑的情绪。
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告诉孩子,他们必须富有爱心,你就是在冒制造骗子想、小人的危险;但若你使他们幸福自由,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就会发现,他们是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样会投桃报李。
关于性教育有两条规则必须贯彻始终: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便是充满破坏性的。
所传授的周四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以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不盲从,坚持真理。
这种知识性知识本身并不坏,坏在只是沉溺于某个特殊话题的习惯。痴迷的毛病不是在一开始通过粗暴分散注意力的努力所能消除的,然而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耳熟能详,却可奏效。禁令和道德只会使之更加恶化。
智力的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及精确性。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指向正确的目标,其余的品质便会随之产生。
应当鼓励年轻人将一切问题都视为尚无定论者,且能将任何意见都当作争论的结果而予以抛弃。也就是培养批判精神,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死记硬背,不允许出错。没有批判精神,民主情怀,只是活动的书柜。
追求准确的知识易使人厌倦,然而这对于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事实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儿童挑明。令儿童背诵诗篇,可以培养这种重要的精确性。通过调动兴趣及重复获得精确性,则为上策。
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而不是一种苦恼的秘诀之一。
开始就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话题有两类;一是从地质学到人类及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概观及进程,其次是扶弱济危的英雄豪杰充满戏剧性情节的故事。
文学作品若缺少背诵,便不能充分获得良好效果。
早期的教育工作是:调教本能以使之产生和谐的品性,这种品性是长于建设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充满爱心的,而不是冷漠阴沉的,此外有事勇敢、坦率和聪慧的。
总之,教育应是充满爱心的,有批判精神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应是有这些品质的。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二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教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的得到陶冶。
书中伯特兰·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他分别站在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和思考问题。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给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懂得欣赏学生的老师才会被学生欣赏。音乐课上,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满意的回答、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的感觉是美好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懂得欣赏,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巧妙的运用鼓励艺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记得上学期带了一名学生,在班里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倒数几名。正因为如此,性格也变得特别胆小。在一次音乐课上,偶然间我发现她唱歌不跑调。抓住这个闪光点,我及时的表扬她并对她说:“你唱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些会更好。”听了我的称赞她又唱了一遍,与第一遍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便时常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再后来我又鼓励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帮她树立了自信心,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渐渐地我发现她的性格不仅变得开朗、大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他以自信心。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訴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学生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这能带给他们巨大的鼓舞,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书中作者伯特兰·罗素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熟悉班级的每一个情况;要事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哪些是音乐积极分子,那些是调皮捣乱“专家”,要能随口喊出部分学生的名字;下课后,可以与学生多聊聊天,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想法。同时,作为新教师,应充分体谅、爱护学生,不要动不动就发火。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唱不了的段落,要耐心讲解,反复范唱;学生回答错了不要挖苦讽刺;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应乐于接受,给予鼓励、表扬;对调皮捣乱的学生应沉着,不慌不乱不怒,以礼相待或作冷处理。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乐于在你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伯特兰·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中小学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往往喜欢明快的音乐,这是他们所处的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必须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别出心裁地引入一些经典流行音乐最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好动。结合这一特征,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动态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潜能。例如:不妨让学生讲一讲,引导学生为音乐编写一则动人的小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演一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用几个富有创意的肢体语言或舞蹈表演来演绎对音乐的理解;跳一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适时引入一些舞蹈片段,以点燃学生心中跃跃欲动的渴望;画一画,启发学生运用视听联系,用色彩渲染对音乐形象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可以避免学习的单一和枯燥,又能启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在教学中真正想到学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出发,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潜能的发挥,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为此让我们教师一起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自信、有爱的成长环境吧!让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滋养中健康成长,让教育与美好生活同在!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三
在《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中,罗素从他的经验出发,探讨了许多教育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那些宏观的涉及教育性质或政策的问题,而是那些细小入微的家长或教师们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很迫切,很热门,正是令成人挠头的教育问题,有些虽然冷僻,但一经提起又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所涉猎内涵广泛,无所不包。涉及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涉及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教育的问题,涉及不同学科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问题,涉及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的问题,涉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问题等等。其中很多问题,虽然点到为止但却发人深省。整本书的行文,用词通俗易懂,基本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
关于品性教育,即道德教育。罗素认为道德教育主体是家庭,而且应该在入学之前完成多数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出生之日就开始,通过父母的反馈来帮助儿童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是“现在进行时”的,也就是就事论事的。在道德问题出现的当下进行教育,而不是延迟或提前,空对空的教育更是不可取的。
关于知识教育,或者说智力教育。所谓智力教育,是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的,一般是指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育,当然也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品质的教育。观察力、专注力、理解力、意志力等学习品质都是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注力,如果没有长期的智力教育,儿童几乎不可能获得足够的专注力。成人帮助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打断儿童的思考,这样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道德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非绝对分隔、各行其是。实际上,大可不必在某些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花费大量的心思,如耐心、勤奋、坚持等,这些美德应该是伴随智力训练而自然产生的结果。如专注力、敏锐的观察力、韧劲和意志力等,这些都是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关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罗素生活在20世纪,正值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转接阶段。虽然罗素心向现代教育,但在某些角度上,罗素也客观的分析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劣问题。一是关于意志力的问题,罗素认为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的韧劲等方面要优于现代教育。虽然传统教育是强迫性的学习,却在意志力的培养上更胜一筹,传统教育下的学生更能够专注于学科知识本身,能够强迫自己从事枯燥乏味的繁杂运算。二是关于精确,传统教育更强调精确,而现代教育则淡化精确,代之以多样化、个性化。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学习,精确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比如肌肉的精确、事实的精确和逻辑的精确等。精确是每一种卓越所必备的品质,越是深入和高阶的教育,越需要精确。
现代教育能否克服自身的问题?罗素认为还是有径可寻的。比如改变教学内容,设计操作性和控制性强的活动,锻炼学生自制力和意志力。国家层面多设计一些观赏性强的影片,如历史、地理等人文性学科,可以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来学习。设计有趣的、恰当的学具,鼓励学生大胆的操作和尝试,边玩边学。这一点,深受蒙特梭利的影响。实际上,只要玩具选的恰当,儿童就会积累丰富的直觉和经验,从而为学科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折叠类、拼装类、实验类和工程类的玩具都是非常好的选择!会选择玩具,也是考量家长教育智慧的重要方面。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四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作者罗素为我们所熟知大多因其在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五
生活是一杯美酒,令人沉醉生活是一段憧憬,令人向往。花香是浓烈的,要用鼻子来感受生活是美好的,要用心灵来感悟。
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是与海明威、福克纳同命名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巨头。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西奥多德莱塞的少年由于贫穷受到了邻里的歧视,这给他后来的写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1岁的时候,他成为报社记者。23岁时出了一部小说《嘉莉妹妹》,后来又写了《苔丝》、《美国悲剧》、《天才》。
其实,生活中并不全都是美好的,它也有苦恼与悲伤,但是您也不妨笑谈人生,学学下面的话语:
如果有人把你的腿狠狠地踢了一脚,你应该庆幸的说:“这一脚幸好没踢在脸上!”
如果有人把水洒到你的衣服上,你应该高兴地说:“幸好是水而不是墨呀!”
如果有人把你的钱全骗走了,你应该幸运地说:“又可以让我大展才华了!”
如果有人把你冤枉了,你应该庆幸地说:“幸好没有说我通敌卖国!”
如果有人把你的作业本点燃了,你应该高兴地说:“幸亏点燃的不是火药!”
如果有人背叛了你,你应该高兴地说:“他(她)幸好没有背叛祖国!”
生活中遇到什么事,都应该乐观面对!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六
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更不尽相同。是拥有一份得新应手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的。身为教育人,用知识和教育去定义生活,美好人生中,爱和知识是必须的。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读罗素的书之前,我是先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经历、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泊特兰。罗素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后的浓缩表现。作者通过对现存教育制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为小学教育者,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儿童教育。罗素在书中这样提到: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现如今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的同时,引人思考。不要以为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为。改变教育态度,儿童需要你的关注和鼓励来建立信心去探索学习。需要教育引导学习到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帮助他肯定自我。
可在教育时做适当地改变:和他说话时望着他微笑,与他平视,让你们的距离拉近;儿童情绪变化强烈时可轻抚他,揽抱他,吻他;表扬时对他鼓掌,向他竖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语言、直接、简短、令他易理解,并且不要加上批评和责备;当幼儿明白到原来好的行为会得到关注,那便会增加他多做好行为的机会关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当他做出尝试,就要称赞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儿童在受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的是获取知识的乐趣,体会到的尽是美好,没有训斥与惩罚,不会痛苦。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让美好生活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育应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语中也是这样提到的。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七
那天,在网上搜索教师必读书目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教育和美好的生活》,首先是题目吸引了我,其次作者罗素是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静下心来,怀着好奇,认真拜读。.。.。.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
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还有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所以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首先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勇气的人。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八
我小学的挚友在小学毕业后去了瑞典,即便上了大学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甚至会通上几个小时的电话,不时常却深刻。
第一次听闻瑞典,也是从她的口中获得。她孤身一人在瑞典,政府给她提供了救济,她边打工边上学,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不喜欢可以下个学年再学其它的。她也曾发过照片给我,她站在白雪皑皑的景致里,那样纯净而美好。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够去瑞典看她,在我想来,瑞典真是太远了。而如今读完这本书,巨大的吸引让我想去瑞典看一看。我想看看人们先进的文明和素质,我想看看极简冷淡的'建筑风格,我想看看政府的福利和待遇,我想看看自由、独立、尊重、讲规则的国家是什么样的,我十分想去感受一番。
这本书作者从方方面面为我们介绍了瑞典目前的一个社会现状,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有些太过于肯定,太过于强调这个国家的独特性。在我看来,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发展也好,不发展也好,都有好有坏,有高度发展的文明,也有落后的文明,可能只是瑞典的不文明系数极低,完全没有我是不大相信的。
虽然中国很难做到这样,因为人口基数的庞大,但我仍然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我们爱祖国的同时,祖国也爱我们。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九
扬起快乐的风帆,挺进羊年温暖的港湾;奏响梦想的号角,驶入羊年幸福的殿堂。寒假里读完学校推荐的一本教育经典――《教育与美好生活》,感受颇深。
伯特兰・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它太值得所有希望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人一读,至于涉身教育行业的我们,就更不应轻易放过。本书提出的一些主张是极有价值的。如: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教育是开启新世界的窗户,与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必须克服传统偏见,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新成果来改进教育方法;重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要给儿童以较多的自由,反对压制和强制……此书虽是20世纪早期作品,然而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只感觉一股清新的晨风扑面而来。作者所针砭的弊病,仿佛是针对我们随处可见的教育弊病而发,其言论足以让人振奋,让人思索,让人回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根源。一切教育的内在主导思想应是从孩子来、到孩子中去,一切教育行为的主导更应是从孩子意愿和需要出发、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我们学校的教育对象就是孤儿孩子们,面对这些有许多缺少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孩子们,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有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到孩子,有没有重视这些孤儿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我相信每个孤儿学校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都会不断的思考:孤儿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肯定是要关心爱护孩子们的,但绝对不能放纵。关爱孩子的身体,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关爱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关爱孩子的每一个想法,让他们自信地成长。但,不能因为爱他们而使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孤儿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中心,更不能因此而使他们目无尊长,觉得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对社会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视而不见。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要果断拒绝并给予其合理的解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时,从小就应使孩子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老师率先垂范。应该说与孤儿孩子接触最多的非孤群体就是常年夜以继日的工作在这里的老师们。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孤儿孩子们成长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他所接触到的老师影响。如果他接触到的老师精神状态良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孩子们也会受其影响,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反之亦然。所以要想让孤儿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成长,必须要解放老师们的思想。老师们不能每日机械的应付日常工作,要利用充分利用好教学闲暇时间自修提升自己,保持神清气爽、思想活跃的精神状态,从心底里接受、热爱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能够“想到孩子”、善待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改变僵化教条的训导、填鸭授课方式,增加“讨论和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参与、互动、协商。它本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日后如何生活的一种方式。
春天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所有人心中的梦想,或许我们孤儿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会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师生互动、共同协商,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和发展量身定制成长计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创新的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打造孤儿学校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全力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让全体孤儿孩子不仅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更接受到一流的教育、享受最真的爱的滋养!
聆听春风的歌声,描绘羊年灿烂的画卷;触摸心灵的颤动,传递羊年温暖的祝福。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用阳光之心努力培育阳光之人,培养孩子们完整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愿我们的学校内的每一位老师、每个孤儿孩子的生活都能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
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不是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当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高高兴兴,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快乐,才会激发上进心,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
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造机会,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
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有健康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的途径也只有一条:爱。惟有平时对学生爱的累积、爱的责任、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你,爱戴你,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该学会关爱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感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幸福体现在游刃有余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上融洽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体现在单位同事的互助互学中。
学生是成就名师的最好专家,而教师的反思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教师存有“反思之心”,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会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师不断反思,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教师必然是幸福的。
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长得顺利。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宽容别人、帮助别人,学会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心态决定着我们幸福的感触,教师的心态应该是宽容的、平静的、阳光的、热烈的。平日里,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不快时,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快速调整自己,保持一颗好心情。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感恩的心情投入工作、感受激情,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阳光和幸福。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心境。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维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一切是那么美好,学生又是如此的可爱。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学习了《最美好的礼物》这篇课文,是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知道了爱可以启迪爱,快乐可以繁衍快乐,知道了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圣诞节的前夜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节的礼物,这辆新车引起了一个小男孩儿的注意,他非常羡慕,小男孩儿请求保罗送他回家,并告诉腿有残疾的弟弟,将来也会送给他一辆新车,这次难忘的假期之旅,小男孩儿的言行举止深深的打动了保罗和我们大家的心灵,使保罗深深的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读完了这篇课文,在这个特殊的圣诞节中,小男孩儿把最美好的礼物送给了弟弟,在小男孩儿的影响下,保罗从获取快乐中走向了给予快乐,并用给予传递着爱,在这个圣诞节中,保罗、小男孩儿、弟弟都得到了最美好的礼物: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这个特殊的圣诞节,不但保罗深深的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我也被小男孩儿只求奉献,不求所取的精神所感染,被小男孩儿无私给予他人的爱而感动。让世界多一点爱吧!多一点对别人得关爱吧!这样别人幸福、快乐,你也会感到幸福快乐。记得有一次,一个小妹妹跌倒了,我不但没把她扶起来,还袖手旁观,如果当时我把爱给予她,她将爱继续传递下去,生活就会美好充实,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深深的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二
生活总是那么美好,就好像阳光总是那么灿烂。那么什么叫美好的生活呢?其实,每一天都很美好,就等着你去发现它。
人们常说:作家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动笔,财富便向他(她)们滚来。但是,我却不同意这个说法。作家表面上是只要能写出好文章,便有许多稿费和名誉。但如果写不好呢?他(她)们的稿费不仅空无一有,就连名誉也败落。说明,当个好作家很难,想过好作家的美好生活更难!
人们常说:明星的生活很美好,每天可以尽情的在荧屏上“闪耀”。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明星虽然表面上是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但人们并不知道他(她)们为此付出付出了多少努力!潜规则、整容等各种各样的“黑锅”经常“笼罩”在他(她)们的身边,但他(她)们为了自己的梦想,毫不犹豫的“顶”着这些“黑锅”,终于成功了!他(她)们用自己的努力换得了自己美好的生活!所以,人们不可以认为当明星很简单,更不可以认为随便就可以过上明星的美好生活。
人们常说:老师的生活很美好,每周都有周末可以歇息,有假期可以放松。但是,我觉得老师的休息来之不易。因为老师每天要为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讲的口干舌燥,直把自己的学生教会为止;因为老师每天晚上还要为我们第2天上课要写备课笔记,直写到晚上12点才睡……所以老师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得假期,换得自己学生的成功。
但是我觉得有钱人、作家、明星、老师的生活都不值得我去崇拜。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才美好。因为每天我可以吃着妈妈做的香甜可口的饭菜,可以享受着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可以与爸爸一起探索数学的“有趣”。每天还可以与同学做游戏,可以听语文老师——张老师讲解汉字的“神奇”。所以,我每天的生活过的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我有着家人的关爱、老师授予我无穷的知识,还有健康与快乐陪伴着我,所以我很开心!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三
看完《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张小小的纸条,一枚小小的硬币还是一张中了百万元的彩票,都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那个女孩海蒂因自己的朋友不能参加主日学校而伤心,两年后,海蒂不幸夭折,她的父母找到了一个红钱包,里面是五角七分钱和一张纸条,通过媒体,她小小的心愿竟带给了三千三百个孩子们快乐,参加了主日学校。
那五角七分钱,那一张小小的的纸条,那三千三百为孩子的快乐。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个名叫小军的男孩,是他让我改过自新,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曾看见过:几个男孩出去买零食,趁小店老板在拿找钱的时候,瞧瞧拿起几根棒棒糖放在脚下,等小店老板那好找钱给他时故意让钱掉在地上,就以捡钱的名义带走了棒棒糖。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嘿,既省钱又巧妙,正当我走向小军面前伸手给小军棒棒糖时,“啪”他重重地打了我的手,手上出现红红的印记。又狠狠地对我说“以后不能再干这种事,要不然我不和你做朋友”。
我的鼻子酸酸地,好像很快有什么划过我的脸颊。他用不和我做朋友逼我把棒棒糖还给小店老板,我只好去了,可小店老板并没有骂我,只对我说“我早就知道了,但小孩爱吃糖嘛,可你还是回来了,知道错误就是好孩子!”小店老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都功归于小军,如果不是他,我一定会在再一次干那种偷鸡摸狗的事。他只用那一句小小的话唤回了我健康向上品德美好再一次来到我的生活。柳絮飞舞着,小鸟歌唱着一曲又一曲的歌谣,我又看见了小军脸上欢快的笑容。
看着海蒂的愿望,想起小军的笑脸。是啊“曾人玫瑰,收留余香”。快乐是给别人的,而自己得到的是永久的笑容终将深深定格在脑海。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四
最?什么是最?这个问题难倒了大多数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我们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既然是最,就从生活谈起吧!
生活是什么?就是人在一生中活下去的理由,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每个人也都在为这个理想的生活而努力着,比如说我吧,我最理想的生活就是一天在外面的世界里实践、写作,在我认为,这是能够让我感到愉快的事,所以我才去做。
还有些人希望全家人一起去外出旅游,一般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在家带久了想出去玩,有些人希望自己能够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打打游戏,互相学习、讨论讨论。
那要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呢?很简单,唯有读书,只有读书,他能够带你走向成功,也是你过上理想生活的唯一的方法。
所以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就要把书读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可以想象,当你考上了名校,并且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共度余生,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
哪就有人问了,我不是读书的料,我笨,别人能够轻易学会的东西,我总学不会,我可能永远都过不上理想的生活了!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有以上想法的同学,笨鸟先飞,既然你学不会,哪你就加倍学习,要有信心,乐观的心态,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五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得到不同的礼物,而我的外婆,她生命中得到的礼物,却格外特殊……它的名字叫,岁月的礼物。
外婆老了,已经68岁了。在外婆的房间里,我看见过她老人家年轻时的样子。五官十分精致,可以说是当时的美人。但是到了现在,外婆眼角和面庞的皱纹,一圈又一圈,像是有着无数的年轮。外婆那双纤细的手,因为长期都要做衣服,满满覆盖上了老茧。老人家看东西总要眯着眼睛看,一问,便说:“老啦,视力不好,现在出门一忘带眼镜眼前就跟看不见似的,模糊得很,诶。”
去年的春节,在跨年的晚上,她老人家竟从床上爬起来,说要跟我们一起守夜。钟上面的秒针不停地转动,直到秒针和分钟同时指向十二那个数字的时候,我看见外婆的眼泪从眼角流下。我悄悄的靠近外婆:“外婆?你怎么流眼泪了?”外婆又是笑着又是哭着:“我已经好久没有和你们一起等到十二点,盼着新的一年的来到了。我也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这么这么安定的坐下来,和你们一起看着月亮。”我一楞,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外婆结婚后就要养五个女儿,好不容易养大了,女儿们便很快结婚,生子,她又要忙着带孩子,一刻都没有歇息过。
这天晚上,外婆和我们一起放鞭炮,看晚上最美的烟花,和我们一起玩牌。有时,她老人家甚至会一个人仰视黑蓝色的夜空,一言不发。我上前问一句,外婆的脸上只是微微拂过一丝笑意。外婆的笑声里,带有小孩子的天真。外婆的眼泪中,含有年老的辛酸。外婆睡觉前,小声和我说了一句:“有你们陪着我,真好啊......我甚至都可以隔着电话的另一端感受到你们对我的关心。”这是岁月给她的礼物,它是亲人之间的爱,是世间最贵重的,因为没有人能买到。
外婆看着我长大,看着我从小学,到初中。我看到的,是老人家的一天天的老去。岁月给了她生命的沧桑,但岁月也给了她很珍贵的礼物,那就是我们对外婆浓浓的爱意,这份爱,带给外婆无限的`动力和希望,她也将“爱”这份礼物回馈给了我们,这也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礼物。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六
天下午,俺在《新黑马阅读》上面又看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最美好的礼物》。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年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了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有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出来了,看到有一个小男孩在他的车子旁边走来走去。接着,这个小男孩抬头看着保罗说:“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是啊!这是俺哥哥给俺的圣诞节礼物。”小男孩又说:“俺期望……”保罗以为小男孩会说有一个列样的哥哥,可是,保罗错了。小男孩说:“俺期望自己也是列样的哥哥!”保罗听了很感动,问:“要不要做俺的车去兜风而俺那个呢?”小男孩兴奋的答应了。逛了一会儿以后,小男孩对保罗说:“先生,可以不可以麻烦你把车开到俺家前面?”保罗微微一笑,想: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但是,保罗又想错了。小男孩三两裁澜跑回了家,不一会儿,他又出来了,还背着一个残疾的弟弟。对弟弟说:“看,这和你说的车子一样,漂亮吧!总有一天,俺会也送你一辆一样的新车!”这时,保罗的眼睛湿润了,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明白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俺读完这篇故事以后,心里不觉的震了一下。心想:在生活中,俺们认为交了新朋友是快乐的,受到老师的表扬是快乐的,得到一件喜欢的礼物是快乐的,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写出了给予也是快乐的。给予会使人真正的快乐。俺们应该给予别人一些东西,因为,给予是快乐的。就算是为了自己快乐,也可以去给予别人一些需要的东西呀!俺们应该明白“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明白它的真正含义!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七
人,在他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
“人,在他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这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的确,人的一生有很多美好的时刻,但最美好的总归只有一段。不可能天天都是最美好的,也不可能天天都是最悲惨的。人的一生一定是悲喜交加的,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我想《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一定不陌生吧。文中的塞翁就是一个善于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人。他并没有因为坏事而感到不顺心,也没有因好事而洋洋得意。这样的人才能不因为身活中的小事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法国著名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其实美好的事物有很多,而且就在你身边。
“人,在他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
是啊,文章中的格拉迪便是体会到了那种美好,他的美好来自他与自然融为一体后的舒坦与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美好,只是你却没有停留,停下来感受这最美好的时刻。美好无处不在,也许,你曾感受过,也许,你曾留意过。
我也曾有过。那一日,我和妈妈妹妹一起爬山去,刚下过雨,山路很泥泞。放眼望去,那满山翠绿的竹子,却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静下心来,偶尔能听见几声鸟叫,从远处传来流水声,那是大自然的`声音,心情极好,也许,这就是美好啊!
人,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那样,你会发现美好来自于身边一切的事物。
这些在今日算不上什么,可是暖暖的亲情却在这之间萌出了新芽。当接受采访的人一提起到美好的回忆时,这些受访者的脸上无不例外的都荡起了笑的涟漪,仿佛穿过了深邃的时光隧道,回到了少年时期。
这些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还是再用木桶洗澡的时候。每到洗澡时,妈妈都回会用一条白毛巾先才干净盆子,再让我躺进去帮我洗。后来,我在家里翻开以久时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我在用洗澡盆里的水泼妈妈,当时妈妈头上戴着发夹,嘴边挂着甜蜜的微笑,还不忘一边躲闪我的攻击。
原来,最美好的时刻,就掩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与金钱无关,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最纯真的一面,与当下生活的优越也无关,与地位的卑微也无关,就是一个人最纯纯的感情。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八
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器物的观察和对设计艺术作品的欣赏,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和对工业产品设计,理解设计艺术与创造美好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学会认识环境设计。
学具图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课时。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准备阶段1、稳定学生学习情绪。
2、组织、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
引导。
阶段1、习以前学过的有关设计的内容。
2、启发学生观察一下教室环境,校园环境以及眼前所见的物品,说一说它们的布局、造型、色彩、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设计因素。
三、
发展。
阶段。
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b.在你见过或用过的人造物品中那些你感到既美观又实用,让你爱不释手?为什么?
c.以一个环境场景或一件生活实用品为例,描述一下你理想中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2、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讨论中自己谈到的实例。
3、帮助学生归纳出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与大设计类别的概念和特点。
4、师生共同讨论设计艺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总结出结论--人们的生活处处与设计有关,生活离不来设计;设计应该满足生活的需要,实用、美观、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物质资源的节约,美的设计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5、欣赏课本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些实际作品进行分析评述。
巩固。
提高。
1、分析课本中的图例。
2、请学生尝试一下,将自己所谈到的实例在纸上画一画,画成一幅简单的实际效果图。
3、设计稿完成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展示。
课堂。
小结。
1、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摄取环境及生活常见物品,注意它们的设计特点。感受优秀设计的美感特征。
2、搜集设计作品图片,同时鼓励学生平时画一些小设计稿。
作业。
设计请学生尝试将自己所了解的实例画成一幅简单的设计效果图。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十九
读完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教育和》一书后,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教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的得到陶冶。
书中伯特兰·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他分别站在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和思考问题。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给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
懂得欣赏学生的老师才会被学生欣赏。音乐课上,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满意的回答、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的感觉是美好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懂得欣赏,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巧妙的运用鼓励艺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记得上学期带了一名学生,在班里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倒数几名。正因为如此,性格也变得特别胆小。在一次音乐课上,偶然间我发现她唱歌不跑调。抓住这个闪光点,我及时的表扬她并对她说:“你唱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些会更好。”听了我的称赞她又唱了一遍,与第一遍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便时常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再后来我又鼓励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帮她树立了自信心,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渐渐地我发现她的性格不仅变得开朗、大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他以自信心。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訴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二、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爱心,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
学生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这能带给他们巨大的鼓舞,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书中作者伯特兰·罗素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熟悉班级的每一个情况;要事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哪些是音乐积极分子,那些是调皮捣乱“专家”,要能随口喊出部分学生的名字;下课后,可以与学生多聊聊天,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想法。同时,作为新教师,应充分体谅、爱护学生,不要动不动就发火。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唱不了的段落,要耐心讲解,反复范唱;学生回答错了不要挖苦讽刺;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应乐于接受,给予鼓励、表扬;对调皮捣乱的学生应沉着,不慌不乱不怒,以礼相待或作冷处理。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乐于在你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伯特兰·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中小学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往往喜欢明快的音乐,这是他们所处的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必须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别出心裁地引入一些经典流行音乐最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好动。结合这一特征,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动态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潜能。例如:不妨让学生讲一讲,引导学生为音乐编写一则动人的小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演一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用几个富有创意的肢体语言或舞蹈表演来演绎对音乐的理解;跳一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适时引入一些舞蹈片段,以点燃学生心中跃跃欲动的渴望;画一画,启发学生运用视听联系,用色彩渲染对音乐形象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可以避免学习的单一和枯燥,又能启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在教学中真正想到学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出发,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潜能的发挥,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为此让我们教师一起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自信、有爱的成长环境吧!让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滋养中健康成长,让教育与美好生活同在!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二十
一开始在书架上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深信这本书该是讲述一段美好的爱情。可能因为当时的我一心只想多看看别人的爱情,试图从中得到什么是爱情的答案。不过在看到封面和介绍之后,我顿时就有了兴趣,这应该是本有趣的书。
看完整本书后,对于生活的心态,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变得对生活乐观,充满了希望。作者埃特加·凯雷特在书中幽默而有趣的写作风格,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人们在战乱时代里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当然更多的是在反应当时的政治生活。讲述战乱年代的残忍和人类的'自私,当一个国家都将不复存在时,大多数人如同他在文章中写到的那些带孩子的妈妈们一样,她们坚决不让儿子们长大后参军,否则,“你在这儿抚养的不只是一个士兵,还是一个潜在的战犯”。
凯雷特跟有同样想法的妻子争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区是我们赖以生存之所。所以你实际上说的是,你宁愿让别人的孩子进入军队,牺牲他们的生命,而让列维(自己的儿子)享受生活,不用冒任何危险或在形势需要时去肩负责任。”他一针见血的抨击了妻子的想法,其实这个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渴望平息战争,却又胆小自私的懦弱意识。如果连赖以生存之所都失去了,你又能如何过上安稳的生活。
凯雷特的父亲因为是否进行手术的乐观态度,深深的影响了凯雷特,空袭警报来临时,他和妻子、儿子玩起了“熏牛肉三明治”游戏,这种乐天的生活态度是少有的。当战争四起时,他们卧室的天花板漏水以及花园水管破裂,他和妻子在或许他们明天就会死于战乱和今天请不请水管工人修理水管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分歧。但,凯雷特最终还是在第二天,请来了修理工修好水管。无论明天是不是安好,珍惜享受活在当下的时光,这应该是凯雷特想表达的。
生活是美好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看了《最美好的礼物》这个故事后,我心里很感动!我被那个小男孩儿对弟弟的爱深深地感动了!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帮助别人,别人快乐了,我也很快乐!快乐可以分享,温暖可以传递,爱不会因为付出而减少,把爱传递给他人,爱就多了一份。
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爱弟弟妹妹,爱老师同学……我们要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把爱传递,温暖每颗善良的心!
人禾不善表达,一句一句的想法,妈妈帮她一起拼凑,和她一起感动!根据妈妈的引导,学着妈妈的样子写了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16258.html】